四川的习俗、婚嫁六礼 、喝茶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00 回复:3

[其他] 四川的习俗、婚嫁六礼 、喝茶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lologo00

ZxID:16583729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4-02 0
滚铁环2001-02-20 习俗

滚铁环是成都市80年代以前,男孩个个都会玩的游戏,它是对人的耐心和平衡技巧的考验。手握一只铁钩钩住铁环,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技艺高超的男孩可以让这只“车轮”滚一段长路而不倒下,其间要经过无数凸凹的路面和水坑。简单的滚铁环其实也是一种运动,记得小时候,站长和张三娃、马小弟、小胖子等毛根儿朋友,常常滚着铁环在主楼周围的路上赛跑。

对于男孩子们来说,类似的带土味的运动还有很多。有一种滑车如同今天时髦的滑板,木板下安装四个小轮子,考究些的前面有个把握方向的舵,简单的一根绳子就可拉起来飞跑。拥有滑车的小男子汉是颇为骄傲的。至于跳拱、打弹绷子、掰手劲、玩沙包、爬树上房掏鸟窝之类的运动更是寻常小事。相对于今天的孩子,老成都人小时候的户外运动量大得多,这样的童年带给人的是健康自然的性格力量。(左边小图为:滚铁环·老成都民俗公园,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照片原尺寸:2048x1536 1.4MB jpg,更多墙纸 More wallpaper...)

巴郎鼓2000-09-10 习俗

巴郎鼓是一种古老的儿童玩具,一张响纸绷的鼓面,两颗滚圆的小珠,随着鼓柄转动,那小珠便摇头晃脑地击打鼓面,发出清脆的“咚咚”之声,由此引来阵阵的欢笑。尽管当今高科技玩具花样翻新,琳琅满目,但仍然无法取代巴郎鼓在儿童中的传统地位。正如时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流行歌曲《巴郎鼓》所唱:“巴郎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脸儿红”。



武侯祠关于三国文化系列巴郎鼓的开发思路,无疑是值得提倡的。细品这里的巴郎鼓,不仅物有所值,而且不乏创新思维,颇具启迪意义:其一是,以巴郎鼓为载体,赋予独特的三国文化个性,只见鼓的一面是某一三国人物画像,另一面则是该人物生平事迹简介,若干人物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三国文化的巴郎鼓系列,极具收藏价值。其二是,采用现代工艺生产制作,使巴郎鼓的外形更接近生活中的大鼓,加之塑封外套将其包装为一个礼品,便于携带和馈赠。由此看来,谁如果想要在旅游市场上分一块蛋糕,就应在文化个性和民俗传统中去挖掘。


跳拱(背)2000-07-10 习俗


一种儿时的男孩游戏,与跳木马相似,但以人──“马儿”弯腰拱背作马,众人助跑后以双手撑其背跨越而过。分几级:一拱,“马儿”双手触脚;二拱,双手触膝下;三拱,双手触膝上……总有一拱有人跳不过,输者于是作“马儿”。有一句顺口溜:“脑壳当球踢,屁股当鼓打。”道出了其规则:“马儿”应尽量低头、缩股。



打“官司”2000-07-07 习俗


这里说的是一种夏季儿童游戏──“斗草”。两儿童欲斗草,先寻找天府遍地都有的“官司草”。之后,先在茎端各自拴个结,再以此茎穿入彼结,拉紧,然后相对而斗。斗,即用力一扯,草茎断者为输。也可多人同时来打“官司”。


取乳名1999-09-16 习俗


乳名要叫着亲切,听着顺耳,多以动植物命名,且喜叠音。如龙龙、然然等。也常将名字中最后一字相叠而成。如李文瑞称瑞瑞。也有以排行为乳名的,即按出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家中人称老大、老二等,外人则加姓呼张老大、周老四等。还有把男孩叫娃,加排行即称三娃、二娃等。最小的孩子称老幺。(右边小图为:茶园·百花潭公园,背景是钟楼。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照片原尺寸:2048x1536 1.4MB jpg,更多墙纸 More wallpaper...)



忌夸婴儿1999-09-15 习俗

老四川人至今残留的语言禁忌。对别人婴儿忌说“乘”、“胖”、“长得好”一类的话,只能言“丑”、“瘦”、“横”。否则,会被视为对婴儿健康成长不利。



木头人1999-09-12 习俗



儿时游戏,童年的场景和小伙伴总难忘记。众小孩相对而座,或站在一起,一人领唱,众人动作。念道:“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笑,不能张嘴不能动,不能稀牙钻狗洞。”。念完后,大家必须呆住不动,装作木头人。谁动了或出声了就要受罚。



取贱名1999-09-03 习俗



迷信习俗。给小孩∽,认为取一个难听、不雅之名就能消灾免祸,如狗儿、笨牛、兔娃儿之类。俗谚云:



叫得开,免了灾。



倒糖人儿1999-11-07编 习俗



更多内容 More info...



老人



白缠头1999-09-11 习俗



二十年前成都近郊都能常见,不论男女,尤其是农人都喜用白帕缠头。相传[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四川人感其功德,为之服孝,遂传至今。白帕缠头可分为缠三转、卷盘盘、顶羊角三种,既能防风御寒,也另有用处。抽烟人常将烟竿插入帕内丢不了,妇女将针头棉线卷于帕内,以备随时取用,买东西时,还可用头帕包裹东西,干力气活时,又可解下作护腰。这使我又想起了我的父老乡亲们。黄炎培作诗道:



川西男女白缠头,此俗相传念武侯。



文野在心非在貌,东邦木屐亦风流。



一 古婚礼拾遗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下: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二 婚嫁形式



象所有汉民族所经历过的那样,巴蜀婚嫁演变,也经历了血缘婚(含群团杂婚到同辈份之间的集体群婚),亚血缘婚,对偶婚制(含主夫、夫妻的对偶到独占性的对偶)三个主要阶段,概言之,即经历了一个由兄妹婚到一夫一妻的漫长历史过程。从构成婚姻的手段、方式和性质来看,巴蜀出现过的婚嫁形式有:



一、抢夺婚:这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所造成的用战争掠夺妇女的遗风。



二、指腹婚:这种类型的婚姻,系两家主妇同孕,指腹相约,产后如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妇,是家长制为子女包办预订婚约的变态形式。



三、童养婚:又叫童养媳。多是有子嗣后,抱养别家女儿作养女(小者七、八岁,大者十二、三岁),适龄期再与本家子成婚,这种婚姻形式有极大的剥削性和强制性。



四、转房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姐妹”共夫共妻的残余形式。这是一种兄亡嫂转嫁给弟,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妹续嫁姐丈的婚姻形式,古时还有嫡子继承父妾、侄继承伯叔母等婚例,后来多为同辈份之间的转房。



五、招养婚:近年流行的“男到女家”,已成为公认的婚配形式之一。



六、表亲婚:通常称姑表婚与舅表婚,是古老的亚血缘婚之遗风,是指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而言的。



七、买卖婚:它是以男方用相当数量财物为代价换取女方为妇的恶俗陋习。



八、调换婚:学名交换婚,是古代族外婚的一种流殇,始于两个氏族的男方互换其姐妹为妻,或互换其女为媳的一种对等交换的议婚形式。后在贫寒边远地域流行,不用财礼,以人换人。



九、包办婚:多系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卜筮拍板的婚配形式。解放前的婚聚多属此类,解放后也不乏此类婚例,此种婚配形式,由于婚前男女双方均未见过面,婚后往往不和,酿成诸多悲剧。



十、自愿婚:这是一种以男女双方性爱为基础的正常婚俗,双方在经济、感情、生活各方面保持了平等与均衡,在一夫一妻制的发展过程中,自愿婚遭到来自家族制度的极大阻力。当今男女绝大多数为自愿婚者,农村虽多经人介绍,但都得男女双方点首,这种婚姻方能成立。



三 婚配与婚俗“编外”



此外,还出现过诸般畸形婚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社会流弊。



一、纳妾与养汉



男方婚后,或嫌妻子不好,或借口陪奁少,或借口无生育,公开娶小老婆,谓之“纳妾”。以“有志男儿娶九妻”为荣耀,“金屋藏娇”有之,三妻四妾有之,不受任何制约,但女的则不允,即使对婚姻不悦,也只能忍气吞声混时光,根本不敢公开反抗,极少数斗胆的女人便秋波暗递,春风暗渡,给丈夫戴绿帽子,养子俗称“私娃子”。



二、填房与续弦



男人死了妻子再娶谓续弦,青头姑娘嫁给死了妻子的男人者,叫做“填房”,所行婚礼,与童子结发婚过程大体相同,稍有差异的是:从订婚到结婚间隔时间较短;新娘接到男家大门前,下轿进夫家时,是背向堂屋退进去,取留得住,不会被夫“克死”。



三、寡妇改嫁



旧社会视寡妇再嫁为不贞,鄙称“后婚嫂”,其婚礼与童子结发婚迥异:①姑娘出嫁在白天,一般在午时以前拜堂成亲;寡妇再嫁,任随家里多富裕,拜堂再嫁也只能在晚上;②姑娘出嫁,鼓乐喧天坐大花轿,寡妇再嫁只能坐小轿,更没资格启用乐队;③姑娘出嫁,到男方门前,有回车马、牵新娘等仪式,寡妇再嫁,要过“火焰山”,有钱的抬过去、无钱的跨过去,只允背向进夫家;④姑娘出嫁,可有礼生呼唱,享新娘三跪九叩礼;寡妇再嫁,丈夫只下二礼,且无礼生司仪。⑤姑娘出嫁,要回门耍十,寡妇再嫁,无此礼遇;⑥姑娘出嫁从媒妁至亲迎,时间往往逾年,寡妇再嫁,间隔时间甚短,不当回事儿,故流行“后婚嫂,后婚嫂,连夜说起连夜讨”的谚语。



四、望郎媳



男家无儿子,先将女家姑娘娶进门,以意早生贵子继香火。



五、一子挑二房



一个儿子为两房兄弟所有,两房都想后继有嗣,便都在各自的家里,为其娶妻生子,叫“一子挑二房”,这两个媳妇都叫挑房媳。



六、冥婚



这是一种典型的封建迷信婚俗。内含有三:一为男女均亡,举行冥婚礼后合葬;二为男亡女存;三为女亡男存。



吃讲茶1999-09-22 习俗



为解决纠纷、评理、判定是非而到茶馆里去喝茶。发生纠纷的双方请有面子或有实力的人在茶馆里为双方调解或评理,被评为输理的一方付全部茶钱。



吆师(堂倌)1999-09-10 习俗



天府的茶馆里专司泡茶和掺水之人,其它地方称为茶博士。天府的堂倌技艺高超,茶客坐定喊声“泡茶”,堂倌即会应声而至,一手提茶壶,一手夹一摞茶具。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子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面前各停一个,继而将装有茶叶的茶碗置茶船上,左手扣住茶盖,紧贴茶碗,右手将壶中开水冲出,待水将满,忽地收住,桌上滴水不洒,接着茶盖翻过将碗盖住,全部动作干净利落,令人叫绝。不过,技艺高超的堂倌已不多见了,经常在成都青石桥的手工铜壶销售点,能发现他们在此成批地购买铜制茶壶,然后到外省去当茶博士。



巴蜀网”的茶具为三件头:茶盖、茶碗、茶船。茶盖、茶碗为瓷器,茶船用金属制成。茶碗上大下小,体积适中,掺水时,茶叶能充分翻卷,搅匀;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且可用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味,隔着茶盖饮水,可免茶叶入口;茶船稳托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以此种茶具盛茶俗称盖碗茶。



茶馆习俗1999-09-04 习俗



“天府”茶馆习俗甚多,常去茶馆,就会有众多的体验:



1.茶叶叫做“叶子”。茶碗中茶叶多称作“饱”,反之则为“啬”。饮茶叫作“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茶碗叫“发叶子”,再向茶碗内冲水则叫“掺茶”。“一道”(“一开”)、“二道”(“二开”)是吃茶之常用语,“开”即指掺水时揭开茶盖。“才喝一道(一开)”是指时间较短,才掺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别人来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头道水,二道茶”之说。



2.如是讨茶喝,因是别人喝过的茶,故称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饮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称为“茶母子”。



3.茶馆中常有人“喊茶钱”,即某人走进茶馆时,熟人便喊“茶钱我这里会了”。喊茶钱的人越多,来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称“挨过,挨过”以致谢。
晓昭

ZxID:2214485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4-02 0
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了,没想打巴蜀这么多细细的讲究,学习到啦
heibula

ZxID:910294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4-02 0
感谢科普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04-03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