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民国的商界往事已经掩埋在尘埃里,只有偶尔冒出来的泛黄老照片和报纸,会勾起我们对那段历史中风云商界人物的追思。国难当头,当时热血愤慨的青年人除了投笔从戎,或弃医从文,还有许多选择致力于实业救国。在家园战火连天,政界又乌烟瘴气的年代,从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却有很多集美貌、智慧与理想的民国女子,在浑浊不堪的商界中博出了一片天地,董竹君就是其中之一。
佳人爱财,取之有道,从青楼女子到上海锦江大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在汹涌的民国风云之中展开了她一生的创业传奇。
董竹君,中国第一代女企业家,闻名全国的上海锦江大饭店的创始人。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人,是一个洋车夫的女儿,家境贫寒,13岁被父亲迫于生计,而被典当到青楼做“小先生”(卖艺)。1914年身处囹圄的董竹君结识当时为革命党人的夏之时,夏救她跳出火坑,两人结成伉俪,后在董竹君的要求下共赴日本留学。孩子三岁之后,夫妻俩回国,夏之时回国之后成为四川的幅都督。1919年董竹君在成都时,很喜欢法国女人的开朗、潇洒,她前往成都平安桥的法国修道院,请求院内的法国修女教授其法语。之后董竹君跟随夏之时出入军政两界,历经风云沉浮。1929年,夫妻缘分已尽,夏董二人正式协议离婚。
第一次创业:在成都开办织袜厂和包车公司
董竹君不仅清秀出众,且智慧过人、心存高志。在成都期间,她常常到祠堂街一个新开的书店订购新书和报刊,接受到新的思想和教育。她想开办一个女子织袜厂,为平民女子提供生活来源。于是,她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董将后院的马厩、猪圈全部拆除,在院子里修了几间厂房,买了几台织袜机。她家附近住的女子都纷纷报名,工厂的生产进行得顺风顺水。
1926年,董竹君又在隔街的桂花巷租房创办“飞鹰黄包车公司”,接来在上海的父母帮助经营。董竹君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到公司,把板凳放在门口,站在板凳上高声给黄包车夫讲话,教导他们怎样注意出汗后不要着凉,避免生病,对待顾客要客气热情,车身保持干净……。此外,董竹君实践国外的管理方法,公司车租低,不仅车子的修理费、车夫的制服费都由公司负责,而且车夫得病、受伤,也由公司负担医药费。有时车夫付不出租车费,还可以减免或分期付清。董文君的管理方式深得人心,当时车场的生意极为兴隆。
第二次创业:在上海创办纱管厂
然而在1929年春,由于四川局势混乱,货币贬值,百业萧条。董竹君不得不关闭了这两家公司。之后,董和父母告别成都,前往丈夫夏之时所在的上海。在上海期间,董文君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她多处筹资金,在与夏之时离婚之后,由于经济拮据,频繁出入典当行,但还是在1930年成功地办起了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闸北,群益纱管厂遭到炮击,被迫停工。
第三次创业:创建上海锦江大饭店
群益纱管厂的夭折,并没有挫败董文君的事业雄心,她继续坚定地走在她的实业家之路上。1935年3月15日,董的锦江川菜馆在上海正式挂牌营业。开门便来了不少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之后十里洋场的大腕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成为这里的常客,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频繁出没于此。1936年,卓别林访问中国时,还曾在此品尝了香酥鸭子。
在解放后,董竹君将锦江饭店无偿捐赠给了政府。1997年12月6日,董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生前著有自传《我的一个世纪》,1999年被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
董竹君在她的自传中说到过,“我从不因被曲解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从沦落青楼,到赴日本留学,之后又经过三次创业的起起落落。董竹君的传奇是有原因的,一直以来她都未在困境下一蹶不振,而把握时机,不断学习,坚定地创业,以致于每次都能成功地以强者的姿态不断扭转败局,成就一段民国商界的叱咤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