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两个老板的夹缝中生存的职场小白
大年三十,微信被祝福,跨年演讲刷屏。看到朋友发过来的新年致辞,居然勾起了久远的往事。
大学毕业分配进了一家大国企秘书处,第一篇文章就是领导的新年致辞。5000人的大国企,厅级干部的致辞,虽然不长但分量不小。办公室主任让每个秘书写一稿,择优选用。出乎意料的是,我这个资历最浅的文章被选上了。
年少无知,选上了当然高兴。没想到,后面的事儿接踵而来。办公室副主任找我:“你写的很好,比沈秘(办公室第一大秘)强,他给总局的这个报告你给改改。”
虽然对办公室各人之间的关系和政治还不甚了解,但是这个烫手山芋凭直觉也能体会的到,改,大秘知道了不得恨死我, 新毕业生一个,哪有资格改他的文章?不改,领导该发话了,我给你的任务怎么还不接?
那个时候,哪有现在的人生导师,或是教练一说。运气好的,周围有几个前辈或者系统内的父母亲友加以提点,大部分是我这样的,青涩大学生一个,全凭自己摸爬滚打, 积累经验。
想来想去,没招啊。先看看报告再说。
报告看完,心里亮堂了。报告的内容非常翔实,但是结构不清晰,读起来比较乱。 按照工作流程,秘书的报告,都要上交办公室主任审阅,作为领导, 当然希望交上来的初稿改动的越少越好,但是,还不能不改,要不哪能显示出领导水平高呢?
这个报告,日理万机的领导肯定没时间细读,估计看一遍没读明白,很不满意,但不想直接打回去伤了大秘面子, 又不愿意自己费功夫改。正好有我这么个用的上的,就抓了壮丁, 至于我和大秘有可能产生的矛盾,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那这样的话,抓主要矛盾吧。我花了两整天,把报告重捋一遍,调整了架构,保留了内容,拿着打印稿交给领导过目。 这回领导显然要满意多了,当场大笔一挥,做了几个小改动,让我拿回去完成终稿。
得了,报告搞定了,欧耶!然后我斗胆给领导提了个要求:“ 主任,这个报告我主要调整的是架构,内容其实没有大动。我资历浅,也从沈秘这学了不少,改文章这事能不能不让沈秘知道。担心以后跟他关系不好处。 ”
主任意味深长的看我一眼,点点头。
这事算是过去了,不过我一直有一个疑问:秘书班子那么多笔杆子硬的写手,为什么要我一个新来的毕业生改报告呢?
这个问题,当时没想明白,没法直接问领导,也没法跟同事讲,那就带着问题自己琢磨吧。
有心观察,就看出了以前视而不见的办公室关系图谱。
办公室副主任和大秘是前后脚进公司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副主任以火箭速度提升,大秘紧追不上,心里各种羡慕嫉妒恨,然后微妙关系就产生了。
副主任刚刚提拔,需要笼络人心,小土豆如我,也是笼络对象。改报告显示了他对我的器重和信任, 同时也是对大秘的气焰打压:你的报告新毕业生都能改。只是我,毫不知情的陷入了尴尬境地。
幸好,秉承一贯“事为先”的原则,算是圆满解决。
02 原则性两难,坚持价值观的底线
虽是陈年往事,但这种情形,在今天的职场也一样发生。可能没有国企这么复杂,但是常常不明就里地就被置身于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矛盾之中。英文有个词叫Dilemma, 意思就是两难境地。
有的两难,是原则性的, 俗话说就是大是大非, 甚至可能涉及到道德或法律的底线。
还是当年工作的第一家国企,有一架飞机失事,有些乘客没有买意外人身险。失事之后,某些领导要求售票处的工作人员为这些乘客补上保单。有的头脑清醒的营业部员工就坚决不做这个操作,受到打击被调离营业部的肥差到其他不受待见的岗位。
跟随领导指令的人,当时很受重用,后来东窗事发,纪检和监察部门介入,所有的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有的甚至被撤职,开除。
这样的两难,事后会看得很清楚,但是对于当事人,尤其是经验阅历不多的年轻人,怎么区分?
这就要回到一个做人做事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通俗地说就是,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这个价值观,决定了你的底线,什么是不能做的。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琴棋书画,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在原则性的问题面前,往往没有原则。
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交办的事项,万死不辞。却从来没想过,这个和我自己的原则,和常识性的准则是不是相违背。有原则,虽然在小事或短期,会得罪人,会碰壁,但是,长远看,是最安全投资回报最高的选择
03 非原则性两难,事为先,找共赢
有的两难,就像我当年遇到的,并不是原则性的,但是会涉及到各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甚至有时候,自己是被迫置身其中的。
那么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抽丝剥茧的能力。
有些事,乍一看棘手,理不出头绪,但是静下来,想一想:
1. 各方的最终诉求究竟是什么?
2. 互相之间的诉求有没有交叉?
3. 各方在这个事件或情形中的关联是什么?
4. 最终理想的结果是什么?
5. 我能做什么去通过各方的合力,达到理想的结果?
比如当年改报告的例子,最初,我把焦点放在人物的关系上,这件事的确棘手,接还是不接,我得站队啊。看了报告以后,我的关注点就自然的从“人”转移到了“事”,先尽我所能,把报告改好,再来处理关系。
而这个思维步骤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共赢”。就是要拨开表象, 先找到共同的目标或共同的利益点是什么。然后再去分析, 哪些方面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然后通过自己可以取得话语权的方面,去影响各方,实现共赢。
在这件事中,给总局上交一份完美的报告,是秘书处存在的最大价值, 是这个组织的利益,也是副主任和大秘的共同目标, 报告交给我之后,也成了我的一个个人目标。
那么各方赢在哪里?
副主任省去了改报告的时间,避免了和大秘不必要的冲突,并且给新来的年轻人打了鸡血
我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虽然是无名英雄,但是领导也看到了我的能力,之后继续有重要的报告交给我
大秘的报告没有被主任打回去,他以为报告是领导做了最后的调整, 所以他认为这次的工作完成得非常棒。
当然,如果大秘知道是我改的报告,就未必是完美结局了。所以,我向主任提出保密的要求非常关键, 但这样的讨价还价,也是建立在完成任务之上的。
总结
虽然是初入职场的经历,却印象深刻的记了这么多年。因为,这件事的解决,让我明白,理顺事和搞好人,先要抓主要矛盾。有时候是事,有时候是人。这个原则,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无论什么样的组织,无论中外,都一样适用。
分析各方的共赢点是什么, 各方能够互相让步和妥协的底线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做什么能够把整个局面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推动。
当每一个人的诉求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时,离理想的结果,就不远了。
三人以上的团队,就有左中右,就有所谓的政治。无论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都会有在错综复杂的架构和事件中,迷失的时刻。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遇事看本质,解决靠原则,这两盏指路明灯,会照亮你的职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