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化——文化生活篇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55 回复:12

[人文通史] 唐文化——文化生活篇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hellsong38

ZxID:749330

等级: 脱颖而出
山河千里国  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  安知天子尊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26 0
— 本帖被 茗日夏末 执行合并操作(2019-03-27) —
历史篇想了想没啥意思,都是大事件,所以换个可能更能用的上的,文化生活篇,内容较多,看着会很累……
1.长安的百官
唐代天子自然是长安城中最重要、最显赫的任务,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国家来说,帝王之尊,往往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利和威仪,真正使国家运转的是皇帝之下隶属于各省,各部以及其他部门的百官们。唐代史书《唐六典》记载:“大唐(官员之数)一万八千八百五,内官二千六百二十二,外郡县官一万六千一百八十五”,这两千多的内官可以说是唐长安城最重要的一群人。
2.早朝和元日朝会
君主朝堂上会见百官,称之为临朝视事,百官朝见皇帝,像皇帝奏事称之为上朝。上朝对于百官来说,是他们每日的第一件大事。当长安郊野曙色才分的时候,大明宫里的钟声就响彻长安上空了,钟声告诉居住在个街坊的百官们朝见皇帝的时间到了。当百官赶到大明宫时钟声仍然响彻云霄。宫殿的大门已经开启,又听见宫里鸡人(汉唐制度不允许宫内养鸡,所以有守卫在朱雀门边等待鸡鸣,称鸡人)报晓的声音。说明皇帝本人也已起身,要与百官相会于朝堂上。
百官上朝时,也有以鼓声为号令的。至于街坊中的鼓,每当日暮和凌晨时敲响。主要用于警戒以防盗贼,也有报时的作用以开启坊门。原与百官上朝无关,但百官可以据鼓声判断时辰,也有钟鼓一起的。
“官街鼓”凌晨“五更二点”敲起,相当于今日的早上五时左右。古代天子讲究“勤政”,所谓“夙兴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上朝的百官们当然要更早起,因为他们散居于长安个街坊,距上朝的宫殿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路程。
唐时帝王每日都有临朝视事。“视事”即“每日常参”“每日常坐”,是皇帝每日会见五品以上“常参官”的日常事务。高宗即位始两年,即废务荒政,自坏体例,改“每日常参”为“五日一度”了。至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三月,长孙无忌又奏请“隔日视事”;武则天时,赦“每十日一朝”,左台侍御史卢怀慎的批评。自玄宗以后,皇帝的“每日常坐”,虽也偶有更改,但基本维持“每日常坐”的旧制。兴庆宫里有勤政务本楼,即有以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自勉的意思在内。不过到玄宗晚年,亦渐荒废政务,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批评他在宠杨贵妃之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常参官之数,大约不下数百近千人,每日凌晨即起,梳洗一毕,即要匆匆赶往皇帝临朝之处,休假和因其他特殊情况“辍朝”时可以例外。早朝是官员们的大事。一方面这是官员们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深感荣耀之事。每日面见君王,与闻或参与处理天下大事,正是一种个人价值所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若早朝不至或迟到,处罚也是很严厉的。
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早朝,包括寒风刺骨的隆冬和酷暑炎夏的早朝,都是抱着神圣,肃穆的心情去参与的,以为这是“六龙扶御日,只需近臣看”的荣耀,也是参与朝政,显示个人价值的机会。官员到齐,皇帝临朝,于是紫宸殿阁门大开,官员们入阁,庄严肃穆的早朝开始。
每月朔,望日举行的朝会允许常参官以外的非常参官参加。元日,冬至日的朝会是一年之中皇帝会见百官规模最大,仪式最为隆重的朝会。又称作大朝贺,大朝会。因规模不同,以上几种朝会举行的地方也不同。
元日大朝会,参与者除京城常参官, 非常参官外全国各地诸使(节度使,采访使,观察使等)派来长安“贺正”的使者,各州府送贺表,呈祥瑞的使者,以及外国使者及重要宾客等。因此元日大朝会也是显示大唐国威,与少数部族地区和外国修好敦睦的朝会。
3.朝罢 廊下食 退朝和宿直
常参官的早朝能持续多久呢?我国古代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于今日计时单位换算,每刻大约十五分钟稍少一点,则七刻恰好一百分钟。以凌晨六时半早朝开始计,大约八时半以前就结束了,是谓朝罢。
朝罢,常参官们先在廊下就食,称为“廊下食”。廊下食由官署供给,其就食的时间约在九时。廊下食也被视作早朝一仪式的一部分,故此凡官员们有“廊下食行坐失仪,语闹”行为,要罚去一月的俸禄。这一切仍由御史台官员监督执行,有违者即于弹奏。廊下食罢毕,各官归于本司,料理公务,若是没有事情大约下午三点左右退朝,也就是下班,唐人称为“退食”。所以每当午后,长安街头都可以看到与早朝同样的光景:百官们或马或车,从皇城、大明宫纷纷“退食”出来。这个场景虽无早朝壮观(早朝时百官皆有火烛前导),但却是在长安街坊商贾、百姓众目相视之下进行的,故别有一种意义。
照以上算来,唐代官员从早朝开始,中间除去一段“廊下食”时间,到午后退朝,上朝时间大约为八个小时,与现在公务员工作的时间很接近。另,我国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的农民,日出而作,至上午九时左右回家吃第一顿饭,稍息再去劳作,至下午三点左右吃第二顿饭。这个习惯至今如是,很可能九时自周秦汉唐以来作息习惯的遗留。
    “退食”之后,大部分官员即可回到自己住处休息,读书,作文或会交朋友,一少部分官员则须留在本司值班,当时称为“当直”,当直官员例在省内住宿,又称“宿直”。每夜在官署中“宿直”的官员有多少?不好估计,大约在一两百人左右吧。宿直的官员,从早朝起到午后,再通宵宿直;宿直之后,次日仍要参加早朝,不能因宿直便免去次日早朝。当官员宿直时,朝廷也有优宠,如发放枕头和被褥以供没有公事的时候睡觉使用,另外还会按照时节赐衣服,食物,派宫女燃香等,等到天明时再将这些东西一并收回,有宫中相应人员盥洗,熏香,另一晚再由侍女捧出。
伴直和召对
“伴直”就是有两名官员同时宿直。“召对”就是皇帝召见个别官员,询问或协议有关国家事务。被召对的官员多是秉政执枢的朝廷要员,一般官员未必有这样的机会。
放朝和休沐
“放朝”就是因特殊情况而百官停止早朝。一般是在天气很坏,早朝官员不宜出行的情况下便放朝。放朝时,百官呆在家里,形同放假。有时也有例外,一种是停止参朝,但官员们在各自司属料理公务仍需照常,只是时间延后,官员们不必起身及早,冲风雨,踏冻泥去赶早朝。另一种是停止早朝,一般官员形同放假,但当直官员和本司长官需到本司署处理事务。
放朝只是因自然环境恶劣例外的休假,并非法定的假日。细考起来,长安的官员们平日的公务活动,除了早朝有些紧张,宿直有些孤寂外,有相当多的休假之日或法定假日。唐官员法定假日是旬假——十日一假,称为休沐。其它假日与节令有关的是元日,寒食,清明,上元(正月十五)上巳日(三月三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中秋,下元(十月十五),重九(九月九日,)冬至,腊日,除夕等。此外,皇帝降诞日也要放假。
4.皇子的命运
皇子是金枝玉叶,绝大多数物质生活很好,但并不就是幸福的,有的人却有着平民所没有的烦恼与痛苦。
武则天称帝时,把李氏皇室子孙“壮者诛死,幼皆没为官奴,或匿人间庸保”。皇子们就怕政治变化,一遇到这种事,不沾边的也要遭殃,沾边的就是人头落地的问题。中宗的儿子李重润被武则天杀害,李重俊反韦后被戕。李重福在戍所,当朝廷大赦时,犯十恶罪的得到宽宥,被流放的回籍,而李重福不在赦中,上书父皇中宗请求赦宥,说:“苍生皆自新,而一子摈弃,皇天平分,固若此乎?”他连编氓都不如,境遇何其悲惨。
文宗有两个儿子,其一是王德妃生的李永,被立为太子。后来王德妃失宠,杨贤妃得幸,她怕太子将来不利于己,向文宗进谗言,诬陷他,加之李永行为不检,文宗要废黜他,他也不对谗言进行辩白,就突然亡故。以后文宗看演出,台上少年做动作,台下有一老者总围着他转,文宗一打听,知道老者是少年的父亲,在台下活动是怕儿子失手以便保护。文宗触景生情,哭着说“朕富有天下,不能全一子”,就杀几个搬弄是非的宦者、宫女以解恨。听信谗言的昏君文宗其实就是杀子的罪人。
昭宗子李裕幼年为皇太子,宦官刘季述发动政变幽废昭宗,强立李裕为皇帝,政变破产,昭宗复位,有人以李裕附逆,要求昭宗杀掉他。昭宗看得明白,且有父子之情,说太子年少,贼人逼迫他,他有什么罪,拒不惩处他。李裕长大了,朱温怕将来不好控制他,通过宰相崔胤要昭宗杀掉李裕,昭宗不答应,及至朱温杀昭宗,把李裕及其6个兄弟同时杀害,投尸于水中(以上资料见“两唐书”《本纪》;《新唐书》后妃传,皇子传,公主传;《旧唐书》皇子传)。
说来奇怪,皇子不能受父皇的保护,这是政治变动造成的,皇子的命运捏在他人手里。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完全是无能为力的,善于自处,看来也很重要。
5.唐朝的太上皇们
在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太上皇绝对算得上珍稀动物,一个朝代也难得出一个。所谓太上皇就是现任皇帝的老子,却不是皇帝,这是特例,所以罕见。但是,在唐朝,珍稀动物也就不珍稀了。有唐一代,从头数起,有高祖、睿宗、玄宗、顺宗、僖宗五位太上皇出现,实在是出人意表的事。
唐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他为了维护太子李建成,事实上是对李世民打压的。但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绝地反击,杀死了政敌。于是大势已去的李渊就只能明智地退位,交出政权,当太上皇去也。
武则天的第四子唐睿宗李旦是“习惯性”让位,先是让位给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后来又主动放弃嗣君位决定了三哥中宗李显的继承权,最后是让给儿子李隆基做了太上皇。李旦其人生于帝皇家却生就文人习性,多才多艺(这点儿子李隆基继承了)却天生不喜欢与人争,所以每有矛盾,他总是退避。据说睿宗这个庙号历史上极其少见,“睿”者,“睿智”耶,软弱耶?
开创了盛唐局面的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善始而不能善终的皇帝。李隆基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新人奸佞,终于激起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后李隆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年近古稀的李隆基逃到成都避难,群臣在灵武拥立太子李亨继位,是为肃宗,玄宗从此过上了冷清清的太上皇的苦日子,直至抑郁而终。晚年的李隆基与早年的意气风发、英武果敢判若两人。
最悲剧性的太上皇是唐顺宗李诵,由于父亲德宗李适在位日久,李颂做了26年的太子。但是才熬出头,准备大展宏图时,仅在位200天就被宦官赶下台,做了太上皇。在这200天中,他支持了王叔文政治改革,励精图治。但是由于改革触及了权贵的利益,直接导致了顺宗的过早下台。当然顺宗的身体不好也是弱点。
唐朝最后一位太上皇僖宗李儇,是一个爱玩的皇帝,结果遇到了席卷全国的黄巢起义。他匆忙出逃,就被群臣拥立了太子即位,于是稀里糊涂就做了太上皇。这时候的唐皇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唐朝的太上皇除了睿宗勉强可以说是主动让位的,其他都是被赶下台的,而且下台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至于后朝的如南宋高宗赵构和清高宗乾隆那样主动让位而依旧大权在握的强势的太上皇,唐朝一个都没有,这也算一个特色。唐朝的宫廷险恶可见一斑。
6.皇帝与太上皇
唐代出现四个太上皇,一个是打天下的唐高祖李渊,一个是鼎盛时代的唐玄宗李隆基,另外二人,是玄宗的父亲唐睿宗和病夫唐顺宗。至于唐僖宗被叛变势力所立的皇帝李煴遥尊为太上皇,时间短暂,李煴失败,可以不计。
睿宗、顺宗的太上皇生活,史籍没有留下什么内容,而唐高祖、玄宗则不同了。
唐高祖的让位,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势同水火,激烈争夺未来的皇位,太子阴谋发动政变以夺权,未遂而流产。唐高祖对儿子们的争竞不能解决,但还是希望他们和好,武德九年(626)六月的一天,同宰相裴寂、萧等泛舟大内海池,召儿子们来处决家务,哪知儿子未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击杀太子、齐王及其属人,派尉迟敬德率兵进宫,报告了消息。唐高祖听了,大吃一惊,只能说:想不到今天发生这样的流血事件!尉迟敬德不顾老皇帝的悲伤心情,立逼他发出手谕,命令东宫属人停止抵抗,唐高祖也只好顺从,这时的处境与阶下之囚差不多。
一会儿,李世民到来,跪在父亲跟前吮吸他的乳头,以示不忘抚养之恩和父子关系,唐高祖这才定下心来,宣布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皇太子行使皇帝的权力,皇帝倒成了无事闲人。八月,李世民正式称皇帝,尊乃父为太上皇。唐高祖从寝宫移出,居于太安宫。
这种被迫退位的太上皇生活自然无聊,不过他能自行其乐。唐太宗有时也给他脸面,使他安生。贞观初年对突厥战争胜利,国势蒸蒸日上,八年(684),太上皇宴请西突厥使者,对与宴的太宗妻舅长孙无忌说:如今蛮夷归附,是古来未有的盛事。无忌凑趣,立即向太上皇敬酒,并呼千万岁,太上皇因而高兴,认为有这个局面是唐太宗造成的,让他喝酒,太宗遂举杯祝乃父万寿,又流着泪说:百姓安宁,四夷宾服,都是遵照您老人家的旨意办理的,不是我们智能的结果。说着给乃翁布菜,长孙皇后也表示孝顺,跟着送食品,夫妻二人又给太上皇送衣服,于是呈现出平民之家家人间的欢乐情景。同年,太上皇参加阅兵仪式,慰劳将士,在未央宫设宴,招待三品以上官员。席间,太上皇命令突厥可汗颉利跳舞,南越酋长冯智戴诵诗,他在位时曾向突厥可汗称臣,眼下对方臣服在脚下,高兴异常,因而笑着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马上向他敬酒祝寿,重述了上一次宴会上的话,称赞乃翁功德,宣称自家不过听老子的指挥罢了。太上皇高兴至极,群臣向两个皇帝欢呼,一直闹到深夜方散。唐高祖退位时已61岁,失去打天下时的锐气,日后生活只好听从唐太宗安排,不过儿子待他还不错,使他活到古稀之年(《旧唐书·高祖纪》、《资治通鉴·唐纪》)。
唐睿宗禅位玄宗是迫于形势。同样的悲剧也落到了玄宗身上,而且作为太上皇的玄宗生活之凄凉要比唐高祖为甚。安史乱起,攻陷洛阳、长安,天宝十五年(755),做了45年天子的玄宗出逃四川。皇太子带领一部分人马去灵武,七月称皇帝,为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只好接受这个现实,宣布“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且因肃宗用“至德”年号,认为是孝的表现,表示自己没有忧虑。至德二年(756),唐军收复东西二京,肃宗请太上皇回京,亲自到咸阳望贤宫迎接。当时玄宗在南楼上,肃宗到楼下就拜舞,庆贺父皇还京,玄宗下楼,肃宗捧着乃父的脚痛哭不止。出行时肃宗徒步为玄宗牵马,玄宗不允许,让他乘马,并高兴地说:我做皇帝多年,可是不知道做皇帝的可贵地方,今天看到我儿子做皇帝,才真正懂得做皇帝的意思了。肃宗如此尊崇地迎接乃父,大约是因灵武自行即位内疚的表示,以此弥补感情上的伤痛。玄宗回到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慰问百官,然后安身于做太子时居住的兴庆宫。
乾元元年(758)二月,肃宗为乃翁上尊号“太上至道圣皇帝”,不时到兴庆宫看望太上皇,太上皇也去大明宫看儿子,有时父子在道路上相遇。肃宗又让太上皇同母妹持盈公主、原陪同太上皇入蜀的将军陈玄礼、宦官高力士侍候太上皇,又令梨园子弟为太上皇演奏,这时父子关系融洽,太上皇生活安逸。但是好景不长。在肃宗朝当权的太监李辅国因系暴贵,为高力士等看不起,因而蓄谋报复,以打击太上皇为目标,清除高力士。太上皇经常在兴庆宫临街的长庆楼饮酒,为过路行人看见,向他拜舞。上元元年(760)七月,剑南节度使奏事官路过楼下,拜谒太上皇,太上皇因命持盈公主等招待他,同时给了较多的赏赐,这大约是他因逃难蜀中,对那方人士有感情的缘故。李辅国认为这是诬陷他的好机会,于是向肃宗报告说:太上皇居于临街之处,交通外人,陈玄礼、高力士要谋害陛下,朝中功臣和六军将士惶惶不安,不如迁移太上皇居处,使他不能活动。肃宗害怕老子复辟,同意把乃父迁到西内。当太上皇行至睿武门,有李辅国指挥的射生官500人挡道,可能会有不利于太上皇的举动,这时有政治斗争经验的高力士大声说:太上皇是50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想要干什么?镇住了李辅国。接着又大声说:将士们何在,太上皇问你们好。太上皇究竟是多年的老主人,有些威望,将士们听说,都放下刀,向太上皇礼拜,呼万岁,太上皇才得以进入西内甘露殿。肃宗又采取拆散太上皇身边人的办法,让持盈公主进玉真观,高力士流放黔中道,改让太上皇女儿万安公主、咸宜公主侍候太上皇。
至此,太上皇抑郁不乐,宝应元年(762)四月逝世。太上皇迁入西内后,肃宗不再去看望父亲。有一个端午节他召见道士李唐,李唐到时他恰巧抱着小女儿玩,因而对李唐说:我想念她,就召她来了,不要奇怪。李唐说:当此佳节,太上皇一定想念皇帝。肃宗听到这里,不觉流下泪来。但是他的张皇后是与李辅国共谋迁移太上皇的,张后在灵武即位事件中有大贡献,肃宗惧怕她,因此不敢去看他的父亲。直到太上皇死,他听到噩耗,既悲哀,又害怕,本来就有病,不几天就追随他的父亲于地下了。持盈公主也在当年亡故。李辅国杀掉张皇后,新继位的代宗又诛杀李辅国。这一年是皇家的多事之秋,太上皇迁居西内即是这些变乱的兆头
唐高祖、睿宗、玄宗、顺宗当太上皇,是在他们丧失乾坤独断的权力之后,光辉的时代过去了,剩下的岁月不仅是政治生命的完结,连生活上也没有多大自主权,更不必说乐趣了。有的能自我消遣,儿子、媳妇通融尚可得到,如高祖;而玄宗连这种境遇也没有。
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甚多,其生活遭遇并非都像唐代的那样不幸。宋高宗当上太上皇,嗣子孝宗如其谥号非常孝顺,高宗得意地说他找了好的继承人,没有不痛快的事,他颐养25年,享年81岁而终。清高宗称太上皇帝,继续秉政,使皇帝仁宗一切听命乃父,活到89岁寿终正寝。两个高宗得享耄耋之年的幸福,与他们处理归政方法的得当不能说没有关系,而唐玄宗就不懂这一点,即不懂得笼络新朝的太监,以致被人暗算。
唐玄宗、肃宗父子的家庭生活告诉人们,要处理好家内人际关系,一定要防止小人挑拨离间。当玄宗初返长安,他们父子欢洽无间,因互相探望而相遇于途,是美满生活的生动表现。不想李辅国等播乱其间,使肃宗对乃父变了心,小人遂得恣肆,使玄宗陷于囚犯境地,可见中人奸计对家庭和谐的危害。小人得势的原因,在于抓住了敏感的政治问题,李辅国造谣玄宗谋求复辟,触动了肃宗恋位之心,立即上当了,虐待老父了。所以上层家庭防止小人作祟,在政治问题上尤其要明辨是非,不为人言所惑。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应是心地开阔,少有私心的,否则就会像唐肃宗那样受人愚弄了。
7.唐代皇帝命运结束
    有三个皇帝误食丹药,中毒身亡。
唐朝有好几个皇帝相信道家或释氏的炼丹术,希望靠药石求得长生不老。
唐太宗一世英主,一生有两件事让后人非议。一是搞玄武门之变,夺储位登基,这是按嫡长制的正统观念要求于他,不是我们今日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可以不去理它;再一项是吃蕃僧药石中毒暴亡。圣君迷信于荒诞的长生不老药,虽说古人受科学不发达的限制,对此认识不清,但总有相信与不相信两种人,唐太宗属于后一类人,其愚妄之举与英主地位不相称,此事实为圣明之累。
唐武宗死于药石,《旧唐书·武宗纪》说得非常明白:看重方士,服了他们修炼的药,毒性发作,烦躁不宁,喜怒无常,十来天不能说话,随即死去。其时33岁,正值青年有为岁月,可怜为愚昧夺去性命。
武宗的父亲穆宗也是吃了丹药故去的,《旧唐书·穆宗纪》说他在长庆四年(824)正月初一正常地受百官朝贺,当日“饵金石之药”,处士张皋上疏恳切劝告他不要服食这种东西,可是为时已晚,22日死亡,年仅30。追求长寿的不当,误用金石之药,反倒损了阳寿。
有五个皇帝被杀害死亡。
窝囊皇帝唐中宗受制于韦后,韦后及其女安乐公主一个要临朝称制,一个要当皇太女,联合起来毒死作为夫、父的唐中宗。在死前半个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揭露韦后的阴谋,昏聩的中宗不知警惕,反而恼怒上书的忠臣,将之在朝廷上杖杀,而他自身的悲剧旋即出现了。
唐宪宗也是爱服丹药的人,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食方士柳泌炼的金丹药,中毒,次年元旦不能接受百官贺礼,宦官陈弘志乘机下了毒手,结果了他的性命。
他的孙子唐敬宗同样死于内监之手,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的晚上,18岁的敬宗打猎回宫,与中官刘克明等饮酒,兴致正浓时,刘克明等熄灭灯烛,把他杀害。
唐昭宗、哀帝父子都是被朱温杀死的,朱温从而代唐建立了后梁。这两个亡国之君早就惶惶不宁,不知哪一天是死期,当昭宗在凤翔受制于节度使李茂贞时,要把女儿平原公主嫁给李茂贞的儿子李继,何皇后不同意,昭宗说不如此来笼络李茂贞,我们没有居停之地,只好把公主嫁了。结婚时,平原公主不能似先辈那样尊贵,如同民家女子给公公下拜,还一一向李继的族兄弟致敬。昭宗委曲求全也不可得,不久被朱温挟持东迁,何皇后对昭宗说从此我们夫妇委身于贼手了,即更得不到自由了。他们只能以饮酒麻醉自己。当朱温派枢密使蒋玄晖、朱友恭等到洛阳宫中杀他们时,喝醉了的昭宗围着柱子躲藏,当然脱不了剑下之鬼的命运,何皇后哀求蒋玄晖,得以苟活。哀帝继位,不敢为父皇举哀,宫中哭都不敢哭出声。蒋玄晖代表朱温要九锡,何皇后只好照办,并哭哭啼啼请求保全母子性命。及至朱温建梁的准备停当了,把何皇后杀掉,在哀帝退位几个月后又把他害死。
上述五个皇帝被害有三种情形,一是唐中宗的死于皇室内部的争夺最高权力的矛盾;二是唐宪宗、敬宗的亡于宦官擅权;三是唐昭宗、哀帝败亡于不同的政治集团之手。虽有三种区别,但都是夺取权力的政治斗争,所以这五个人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和牺牲品。
唐代20个皇帝,善终的、歹死的大约相当,因此我们说唐朝皇帝的晚年生活大多不幸福。帝王作为最高统治者有享乐的一面,唐代皇帝结局生动地说明他们也有悲哀的一面。他们是人,就有人生的酸甜苦辣,有家庭父子夫妻关系的不协调,有主子奴才的矛盾,有君臣的对立,从而产生种种痛苦。君主并非自然会有幸福,究竟其生活如何,还要看他们自己会不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会不会争取幸福。
8.武则天成功称帝的内外因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尽管汉初的吕雉、北宋的刘后(就是被民间传说丑化成狸猫换太子的刘娘娘)、清代的慈禧都无限接近皇帝宝座,但终于止步于最后一步,没有真正做皇帝。但是武则天成功了,这是为什么?
武则天(624——705),山西文水人,原名媚娘,人如其名十分美艳。临朝称制后自己改名为武曌,这个“曌”字是生造出来的的新字,意思是日月行空。“则天”是她的帝号,称“则天皇帝”。父亲武士彠在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库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职。14岁入宫为太宗才人(五品),李治为太子后与李治相知,26岁(649年)太宗驾崩,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次年还俗,入宫为高宗昭仪(二品)。武媚娘入宫是王皇后建议的,当时是为了拉帮手打击对手萧妃,不料为自己种下死因。入宫一年生女,倍得高宗宠爱。该女弥月即离奇死亡,罪归王皇后,王皇后废为庶人。31岁被高宗立为皇后。50岁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武则天59岁时高宗去世,武则天前后与高宗相伴三十多年,克尽妇道,相夫教子。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61岁废儿子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武则天62岁废儿子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上尊号“圣神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武则天总理朝政后从未回过长安。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82岁时张柬之、桓彦范、崔玄 、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谥大圣则天皇帝。在位二十年。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最终武则天还是回到李家做媳妇了。
武则天的成功当然首先是她的内因,武则天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这在她在“驯马”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铁血性格中可以看到。武则天的性格中最明显的有“狠”和“忍”两面,武则天的“狠”在后来的权力之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可以利用年幼的女儿的死(有人说是她亲手扼死后嫁祸于对手王皇后的,也有说是被送到日本去的)打倒了王皇后,同时借高宗之手消灭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死保王皇后的开国功臣,一举奠定自己的地位;她一旦掌握主动后就残忍地杀死王皇后杜绝后患,不让敌手有翻本的机会,同时又以残酷的手段震慑敌手;她可以为了登上帝位逼死自己的儿子,废黜自己的儿子;她为了巩固帝位可以起用酷吏制造冤案杀害了难以计数的政敌和假设的政敌。说是武则天可以说,武则天一步步都是踏着政敌的鲜血走过来的。
但是,武则天并不是一味“狠”,武则天在她实际执政的四十多年(从高宗晚年体弱多病由武则天全权处理朝政算起)中,她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她在酷吏手中保护了狄仁杰等一大批人,武则天时代是名相辈出的时代。这个问题以后专门说。武则天甚至可以用欣赏的心态叫上官婉儿当面朗读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在读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样的句子时,她甚至能笑着说,这两句对得工巧,自古以来男人骂女人无非就是这样的,老套子。当读到“一杯之士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两句时武则天才认真起来,因为这才是最能煽动唐朝旧臣的要害。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后来抓住了骆宾王也没有杀他,这种气度也至于只有魏武帝曹操对待陈琳可比。
武则天性格中的“忍”是与她的“狠”相辅相成的。武则天入宫之初对王皇后忍气吞声以弱者姿态出现,求的同情,后发制人。她在高宗去世前始终恪守妇道,从不越雷池一步。她从26岁忍到59岁,把自己的爪牙藏起来,对一个有野心的人来说,是要有非凡的韧劲的。想想,一个14岁就曾经露出爪牙的野心勃勃的女人,一个受到打击几乎绝望的受到压抑的野心女人,能够忍三十多年,不是太叫人惊叹了。
以上说的是内因。但是,这还不能保证武则天成功。因为与武则天性格经历几乎相同的慈禧就不敢称帝。还要看看外因。也许只有唐朝这样的历史条件才能造就武则天。
首先是唐朝的杂胡之习俗才容许女人走上前台。在李唐集团里,李世民的妹妹,柴绍的妻子就是领兵打仗的骁勇善战的女将;长孙皇后在李唐集团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后,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张皇后等也先后干政。可见唐朝一代,女性干政是理所当然的事。再有,武则天遇到了才能平庸体弱多病的唐高宗,给了她早早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从而在长期从政的经历中培养起武则天的威望。实际上“天皇”、“天后”并称时已经承认了武则天的等同于皇帝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武则天三十多年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走上权力顶峰的,而不是“坐飞机”上台的。这些就不是吕后、慈禧所不具备的条件。
其实从唐朝臣子眼里,根本就没有大周朝,在他们眼里,武则天还是李家的媳妇,唐皇朝的皇太后。这实际上也是武则天成功的条件。
就是这样的内外因早就了武则天。
洛阳龙门奉先寺大佛,据说就是武则天的面容。
9.茶文化
茶叶的原产地是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就形成了种茶、饮茶的习惯。但是,直到隋和唐初,饮茶在北方还不是很流行了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相传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禅师,为了防止僧人坐禅打瞌睡,开始提倡饮茶。人们分起效仿,有的出门时身上还经常揣点茶叶以便随时随地都可以煮饮。逐渐,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和柴、米、油、盐、酱、醋同样重要的所谓“开门七件事”之一。
大约在唐玄宗二十一年左右(733年),传说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荒野的河边,一位僧人捡拾收养了一个弃儿,于是就以陆为姓,羽为名,字鸿渐。名寓意着他生来就像飘零的鸿毛一样命苦,不过在古代羽毛还经常作为仪仗的装饰使用,所以字又寄托了僧人对这个孩子无限的希望,即祝愿他将来像高飞的大雁一样,前程远大,飞黄腾达。陆羽从小就非常调皮,经常受到老师的体罚。他不大喜欢死读儒家的经书,但是却爱好写字画画,后来干脆就逃学去当了艺人,创作了许多诙谐幽默的作品。天宝年间,他还教过州里的艺人学艺,连太守李齐物都非常佩服他,觉得他与众不同。据说陆羽长得很难看,还有点口吃,但是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为人非常讲信用。从天宝十三载(754年)开始,他遍游江南各地。一路上他风尘仆仆走访各茶叶产地,辨茶性,验水质,还经常攀上悬崖采摘野生茶。到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他来到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自称桑苎翁,几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任命,专心致志地闭门著书,写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开创性研究的茶叶学专著——《茶经》三卷,对茶的源流、品种、特性、产地、种植、采制、烹饮以及茶具、煎茶用的水质,甚至茶的掌故、历史等都进行了极其详细的论述,极大地提高了差的地位和人们对茶的认识,所以他被人们尊称为“茶圣”。当时的茶馆,都在灶台上供上一尊陆羽瓷像,把他当做“茶神”来祭祀。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陆羽在《茶经》中不仅记述了煎茶、饮茶的方法,而且对天下之水排了三六九等,其中“南零之水”(扬子江江心的水)天下第一。传说湖州刺史李季卿邀请陆羽去扬子江边煮茶。刺史派士兵乘船去江心取水。士兵取水归来﹐陆羽马上用勺取水准备煮茶﹐但他看了一下后用勺扬了扬水说:“这水是江水﹐却不是南零之水﹐而是临岸的江水。”士兵连忙辩解:“这是我划船取来的水,大家都看见了,我怎会说谎?”陆羽将瓶里的水慢慢倒出,到一半的时候忽然停住,又用勺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之水!”士兵脸色大变,连忙跪下说:“我的确是取了江心的水,可船回岸边时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于是就在江岸边将水盛满了。您的鉴别力太神奇了!”湖州刺史和在座的宾客都佩服不已。
以上两则传说,虽说难辨真伪,但从此也可见陆羽精通茶艺之一斑。

唐朝人到底是怎样喝茶的?这是一个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1987年4月3日,这批稀世珍宝重见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轰动。这说明,唐代已是我国种茶、饮茶以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结合陆羽的《茶经》和这套宫廷茶具,研究者们还原了唐代饮茶的方法——煎茶道。
明代以前,茶叶一般都做成饼状,放在茶笼子里面烘干水分,以便贮存。煎茶之前,先将茶饼磨成粉末,然后过罗,筛出的茶叶末存在茶叶盒里备用。
    煮茶是在风炉上,中间包括了三个步骤:
1.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发出一些细微的声音,陆羽称之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2.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陆羽称之为“二沸”。这时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用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
3.稍后,锅中的水完全沸腾,陆羽称之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就是唐代比较流行的煎茶道。

补充资料:
唐代的茶叶从采摘开始到加工结束工序
分为七道:
(一)采摘茶叶。多在清晨进行。采茶所用的茶篮,多为竹制,唐人称为“簸”。
(二)蒸茶。常是釜中盛水,水中放甑,甑有木制与陶制两种,甑中吊放一小竹篮,用来盛鲜茶叶,烧火将水烧干即可。蒸好的茶叶取出来后再倒入甑中,用桑木制的三叉权加以搅拌,目的是让里面的茶叶不致挤压而流失膏汁。
(三)捣茶。所用的工具为“杵臼”,又叫“碓”,把蒸好的茶叶放入碓中,捣烂成糊状 捣茶又叫研茶。
(四)拍茶。捣过的茶膏,放在一定形状的模子里拍制成茶饼。
(五)焙茶。即烘焙茶饼,通常是在地上挖一个二尺深、二尺半宽、十尺长的坑,四周砌上高二尺的矮墙,用泥抹平,或用砖砌成焙灶。灶上用木编成二层架,叫作“棚”,或日“栈”,上层叫上棚,下层叫下棚。用竹子做成的长筷,长约二尺半,叫做“贯”,用于穿茶饼放在棚中,初焙时放于下棚,焙干后放于上棚,务必去尽水分。
(六)穿茶。茶饼烘干后,要穿成一串,以便贮存和运输。穿茶饼所用的绳索也称“穿”。
(七)封茶。也就是贮存茶饼,所用的工具称“育”。育用木制成,用竹编围四周,再用纸裱糊;里面分隔层,上有盖,下有架,一侧开门。将茶饼放入育内的上层,下层空档置一贮火器,平常置热灰,梅雨时节放微燃的炭火。
茶的种类和饮用方式
饮茶方式有另外三种,这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
其一为粗茶,陆羽称之为“斫茶”,即把采摘来的茶叶不分叶、枝、埂等,一起用刀切碎,放入锅中煮饮。
其二为散茶,陆羽称之为“熬”茶,即把采回的茶叶不作任何加工,直接放入锅中煮汁饮用。
其三为末茶,陆羽称之为“炀”茶,即把采回的茶叶烘炒后碾成粉末后煮饮。
饮茶习俗
(一)茶中有添加盐和姜的习俗。
(二)以茶为宴的习俗,即茶来宴请宾客,也称茶会。在各地举办的茶宴中,以顾渚山举办的大型茶宴最为著名。
(三)喝茶粥的习俗,即将茶叶直接放入锅里煮烂成粥样,直接用来饮用。也叫“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四)野外饮茶的习俗,当时人们,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喜好到野外与人一起饮茶并聊天等。
唐代的岁时节日很多,有元日、人日、巳节、上元节、晦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日、除夕等。这些节日也充满着多姿多彩的节令风俗。
10.唐人是如何清洁牙齿和口腔的?
唐人清洁口腔和牙齿的手段,首先便是通过“漱”。人们使用酒、醋、盐水、茶及温水漱口,这些东西都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尤其是茶,古人认为它可以去油腻,并且使牙齿坚固。据现代药理分析,茶里含有氟和维生素,确实具有清洁口腔和防蛀的功能。
另一种清洁手段便是用专门的药物擦牙。唐人将天麻、细辛、沉香、寒水石等研成粉末,用以擦牙洁齿,以此起到清洁杀菌、消炎镇痛的作用。具体的擦牙方式,一种是用手指,另一种则是用一种叫“杨枝”(葛蔓、桃、槐、柳等枝条)的植物枝条。这其实与现在的刷牙方式有些相似了,只是以手或树枝代替牙刷,以粉末代替牙膏。
11.唐代的节日
元日 门馆贺新正
元日为一岁之首,又称为元旦、元正、元朔等。这天在宫里皇帝临朝,百官齐列,地方,节镇携礼上贡,四方番邦使臣也远道而来,向皇帝朝贺新正。元日朝贺之时,皇帝坐朝,朝臣祝酒;四方使臣梯山航海而来,山呼万岁;朝廷仪仗威严,雅乐频奏,气势宏大。朝贺之礼举行完后,皇帝会赐群臣柏叶、饮椒柏酒的惯例。椒柏象征长寿,元正服之,有祝愿之意。
在民间,元日这一天就没有朝堂上那样拘束了。这天是树民百姓最为高兴的日子。尤其是儿童,他们缠着新衣服跑出家门,相互炫耀,纵情娱乐。孩子们还要燃放爆竹增加喜庆气氛。唐代的爆竹又叫爆竿,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音。
唐代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往往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于门首,称为“桃木”或者“桃符”。传说,神荼,郁垒,居住在桃树下,能捉鬼。
唐代元日人们要吃特色的五辛盘,胶牙糖,屠苏酒。五辛盘又叫春盘,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食物拼成,据说服食后可以发散五脏中的陈气。胶牙糖就是用麦芽熬成的粘糖,牙齿好的人可以吃。
元日这天人们还有相互走访拜贺。元日过后,亲戚朋友开始互相邀约宴饮,雅称“传座”。

人日:人胜参差剪
人日也就是正月初七。在民间,人们有在这一天以天气阴晴占卜一年收成的好坏的习俗。此外,也有登高的习俗,这天人们携亲约友,共同登高,游赏宴饮。

上元节:灯火家家是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相对应)。人们比较注重这天夜里的节日活动,因为这夜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上元节又叫元夜,元夕,元宵节。
元宵节汉代已有,特盛与隋唐。唐代的元宵节热闹非凡。据载,玄宗时的一次元宵节,一缯彩结扎为登楼,广二十四间,高十五丈。灯楼四周悬挂着珠玉,金银穗,清风吹来,发出铮铮的声响,灯上则闪耀着绘制的各色腾跃的龙凤虎豹。从这个也可以略见唐代元宵节盛况之一般。而且当时彩灯花色翻新,有时候还具有异域风情。

晦日:无人不送穷
正月的最后一天,叫晦日,是个巫风浓重的节日。据说,上古时有一神子,性喜穿破衣烂衫,人们叫他“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人们在送葬时就说今日送穷子。后世在这一天设粥食敝衣于巷陌间相祭,称送穷。所以,晦日又有送穷的说法。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
这一天忍忍纷纷接着拔除的机会出城游赏宴饮,,特别是唐德宗废正月晦,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人们的游赏活动就更加名正言顺。

社日: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是古代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年中有两次,称为春社和秋社分别指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通过祭祀表达他们对风调雨顺的良好祝愿。
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表演,非常热闹。社祭结束,乡民往往集体欢宴,乡民平日难得聚饮,如今喜逢社日,当然要喝个一醉方休了。据说,吃社日酒还专治耳聋。
这天妇女停止女红,称“忌做”,有的还下地劳动,表示对社神(土地神)的敬重。

上巳节:三日最遨游
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唐人大都乐于在这天郊游踏青,水边宴饮。

寒食节
寒食节据说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禁火日。相传,当年晋公子重耳出亡期间,介之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后来重耳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亲自到绵山,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都被烧死。重耳非常后悔,便规定每年次日补得生火,一律吃冷食。
寒食日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规定家家不得生火,是禁止烟火之日。但唐制特许宫中举火,并燃烛传火,赏赐近臣。寒食过后宫中宦官便在殿前钻榆柳木取火,然后派人将新火传给各大臣,以示皇恩。

清明节:路上行人欲断魂
寒食节后二日是清明节。杜牧《清明》一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欲断魂”的行人,都是赶去扫墓祭主的。唐玄宗下诏,定寒食,清明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所以,唐人每逢清明都会去扫墓。寒食期间有一点不方便,就是禁烟火,墓祭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只好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者木树上,有的压在坟头。
蹴鞠和秋千也是寒食、清明民间最有代表性的室外活动。此外,人们在扫拜之余,也常常踏青郊游,击球,走马,荡秋千,乐而忘返。“人面桃花”的典故也来自于诗人崔护科举落第,清明独游城南,口渴了,看见花木丛中有一人家,遂叩门求饮,有一个女孩开门送水给崔护喝。女孩斜靠在门框上,含情脉脉。崔护别后情思难忘,第二年清明再访,但已经是门锁人空了。于是,满怀惆怅的崔护就在院门上写下了《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端午节:船争先渡后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俗以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据说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病疫多泛滥,因此,唐人与此日,身佩五色长命缕,以驱邪辟邪。
唐代还有五月五日在扬州造江心镜的独特习俗。五月五日中午午时,在扬州江心的舟船上造镜。这种江心镜的独特之处是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送给专门的人的人使用。因为这是准们进贡给皇帝,供嫔妃使用的物品,所以又叫天子镜。此外,在南方还会龙舟竞渡。

七夕节:家家乞巧望秋月
七月七日为七夕,又称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天河想会的故事。织女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被王母娘娘拆散,分隔在天河南北,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可以相聚一次。于是这天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这个故事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
天上的爱情故事,也逗引出人间男女对于美好爱情的企盼。相传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七夕发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可惜,贵妃后来被赐死,令人叹惋!
李杨的悲剧固然值得人们叹息,但是更值得同情的是久居深宫的宫女们。她们既难受到君王的恩宠,又难与亲人相聚,七夕之夜,只好无奈的看着牛郎织女欢聚。于是有些较有人情味的皇帝,就在七夕格外开恩,特许宫嫔的女眷进宫来见见面,说说话。

中秋节:最团圆夜中秋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从唐代开始,中秋定为全国性的节日。
唐代,中秋赏月的习俗开始盛行,唐人雅致,常常钟情于八月十五月色的皎洁,有人甚至为赏月通宵不眠。很多唐人在感慨月圆之际也会情不自禁的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重阳节: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车。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是上官婉儿在《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诗中写道的群臣向唐中宗献菊花酒祝寿的情形,但这一天并不是中宗的生日。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唐人十分看重的节日。《易经》定“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九”,日月并阳,因名重阳。九谐音久,含有长寿之意。
唐人在重阳节最好饮菊花酒。在重阳节饮酒,也是唐人颇以为乐的事情了。据载:杜甫因病戒酒,重阳酒不得畅饮,心有不足之意。好酒的李白也曾经因为在重阳节没有喝够酒,第二天借小重阳的名义再次举杯。菊花酒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在重阳节献菊花酒也有祝寿的意义。
此外,唐人还有在重阳节赏菊,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以重阳节为背景,广为流传的一首思乡名作。

至日
冬至,唐人常称“至日”,在十一月二十二或者二十三,或大学后十五日。这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其后见长的日子。
唐代皇帝每年冬至日都要到都城南郊圜丘祭祀昊天大帝(玉皇大帝)。褚无量曾经向中宗建议说冬至在圜丘的祭祀是所以祭祀中最重要的,所以只能皇帝亲自行礼,皇后不能干预。可见唐朝廷对于至日的重视程度。皇帝祭天时,清晨就出发,百官随同,仪仗非常得富丽堂皇。
在民间,人们对冬至也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次日皇帝祭天,民间则祭祖。

腊日:口脂面药随恩泽
腊日在十二月初八,我们现在也称为腊八节。一般腊日时节,天寒地冻,唐代皇帝有赐给朝臣、嫔妃口脂,面药的习俗。口脂,面药都是用来涂抹脸面以防止寒冬口唇冻裂的东西。看来皇帝也要表现出一些人情味儿。可也有霸道的皇帝。天授二年(691)腊日,大臣们诈称上苑花开,请武则天观赏,图谋发难,武则天起疑没有去。次日凌晨,百花果然齐齐盛开,大臣皆惊。《镜花缘》中有个故事就源于这个史实。武则天要百花仿效腊梅腊日开放,百花不敢违命,次日齐放,唯有牡丹未开。武则天大怒,将牡丹贬去洛阳。这可能是后人杜撰,可能是为了表现武则天骄横跋扈之态而编造出来的。

除夕:阖门守初夜
除夕,即十二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夜,唐代宫廷有一种迷信仪式,称为“傩”,由乐人带上面具,打扮做鬼神模样,击鼓舞蹈以驱除疫鬼瘟疫。
唐代除夕最为普遍的习俗,就是守岁。无论宫中,还是民间,此页灯火长命,通宵不眠。
在宫中守岁的时候,君臣唱和,饮酒作赋。皇帝不睡觉,君臣在宫中宴饮一夜。民间守岁,也是其乐融融。全家团聚在一起,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意在驱走一切邪瘟病疫,祈祷新年的吉祥如意。
12.酒文化
酒令
唐朝人生活安逸,饮酒成风气。出去自家的饭桌堂室,当时还有许多专门供人聚集饮酒的地方,即酒肆和旗亭。当聚集在一起喝着美酒的时候自然少不了酒令。新旧《唐书》中都记有一条酒筹令:“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据说是龙朔年间流行的一个酒令。这里所说的子母,在当时指杯盘。盘为母,盘中的杯盏为子。而盘也被称为台。永昌年间有十几个卫士在青化坊喝酒,席间用了这个酒令,结果被人告发,十几人均被斩首,因为这个酒筹令另有所指。待到武则天归西,武氏风光不在时,人们都说其实酒令中早就把这种结局暗示出来——子母相去离,是指中宗被废于房州;连台拗倒则指武氏之败。
当时有的酒筹令简单地不可思议,比如席间的各位要逐次说出自己的乳名。李君羡就碰到过这种难堪的事,而且因此丢掉了性命。李君羡早年追随唐高祖,后来成为李世民帐下的一员干将,屡立战功。又一次唐太宗内宴群臣,席间行酒令,要各人自曝乳名。轮到李君羡时,他很不自在的报出一个“五娘子”。李世民一听暗暗吃惊。原来,当时民间有传说,说将来会有女武王者,而且近来太白星近来多次现于白日,太史也说这是异象,是女主昌之兆。凡此种种,都预示着会有一个姓武的女子将会夺去李唐江山。“五”“武”同音,更巧的是李君羡曾任左武侯中郎将,又被封为武连县公,官名和封地中间都有一个“武”字。满腹狐疑的李世民不露声色,笑着说道:“你叫五娘子?世上哪有你这样勇武的娘子啊!” 很快,李君羡被贬为华州刺史,不久又被指谋逆,砍了脑袋。
酒筹令
江苏丹徒出土过一套唐代的酒筹令,共有五十枚银质鎏金的长方形令筹,下端为柄状,装在一只精美的银桶内,桶身上镌有“论语玉烛”四个字,由一只龟驮在背上。看其内容,每支银筹的令辞前半部分来自于《论语》,后半部则规定由谁饮酒,饮多少。饮酒的数量有五分、七分、十分等说法。其中所谓的“五分”为半杯,“十分”为一杯。而饮酒的方式包括自饮、伴饮、劝饮、指定人饮、处、放等六种。其中的“处”是处罚,“放”就是不饮。比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自饮十分”、“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食不厌精——劝主人五分”、“驷不及舌——多语处五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律事五分”。这套用具是行“筹令”时所用的。筹令非常简单,当众人聚饮行令时,大家轮流到银壶中抽取一直银筹。再依筹上的约定饮酒,简单明了。其中,“少年处五分”意指席间最年少者罚半杯。酒令中多有此类的酒约,比如黑面者、年长者、乱动者都可能成为被罚酒的理由。不过,这种筹令似乎只适合在熟人之间使用,不然哪个人年长,哪个人年少也说不清,若同龄人聚到一起,可能还要仔细比较各人的生日和时辰。唐时的酒令样式繁多,比较通用的,除去简便的筹令,高雅的文字令,还有传统悠久的射覆。射覆古已有之,最早是博戏当中的一种。“射”为猜度的意思,“覆”则是把器物颠倒过来,将物品遮盖住,或者把物品藏进盒子里。也就是说,先把物品暗中放进倒扣的碗、盆、盂等容器中,然后让别人猜测所放物品。一般而言,被藏起来的大多是日常所见的小件物品,比如说砚台、手巾、水果、纸扇之类。《太平广记》中也有一个样人射覆的故事:一个名叫轩辕集级的人,行踪诡秘,法术无边,据说已经活了几百岁。唐宣宗听说之后把他请进宫中,向他请教长寿之道轩辕集一番高谈阔论,说的宣宗心中疑惑,就想试一试他的法术究竟如何。宣宗先让嫔妃们拿一只金盆将一只白鹊倒扣在里面,再派人去吧轩辕集召回来。哪知道轩辕集果然神通广大,刚刚走上皇宫外的台阶便大声说:“陛下是要臣射覆吗?请陛下快把金盆下面的百鹊早早放出来吧!” 如此一来,宣宗不再怀疑轩辕集,就向这位神人询问自己能做多少年的皇上。轩辕集思忖一番,郑重地回答说“四十年。”结果宣宗在皇位上只坐了十四年,就因为服用仙丹中毒而死。从宣宗的死因就能看出,他是一个痴迷于仙术的皇上。有心人要想哄骗这种皇帝开心,实在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个关于射覆的故事如果不是凭空杜撰的,便是轩辕集与人配合,暗中做了些手脚。而配合他的人十有八九就是宣宗身边的那些宦官们。

13.书法
隋唐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在南北朝时期,不少书法方严劲道的风骨和南方。书简体疏放妍妙的气韵,逐渐开始探索创新的书写体。唐承隋制,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立碑,贵族、官员和平民可设墓志。树碑立志称为一种社会风尚,打打推动了书法的发展。碑志要求字体典雅、端庄,抄写则要求规范、整齐,都要求使用统一、美观、实用的字体。书法艺术在唐朝统治时期收到唐代统治者的提倡和重视。
一、唐太宗李世民和他激赏的书法家虞世南
唐太宗是盛唐书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对前代书法有深入的研究,对当时的书法家也非常敬重,对以后在大明宫成长、成名的众多书法家,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他曾赞赏大书法家虞世南有“五德”,即德行、中直、博学、文辞、书翰都很好。有一次,唐太宗命虞世南写《列女传》以装屏风,当时恰巧手头无书,于是他便默写下来,居然一字不差,学问功力之深,可见一斑。虞世南耿直不阿,常犯颜直谏。太宗问天变灾异时,他劝太宗勤修德义,省察狱识,不要居功自傲。太宗游猎无度,要厚葬高祖,他都直谏无隐。太宗感慨地说:如果群臣都像世南,不怕天下不治;传说一日虞世南将《孔子庙堂碑》拓本进呈时,太宗赐他王羲之黄银印一颗。唐太宗曾对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了。由此可见他对虞世南的敬重。
唐太宗书法正、行、草,各体俱佳,他的行书《晋祠铭》、《温泉铭》笔力遒劲,神气飞动;草书《屏风帖》轻灵俊美,流丽可爱。他的飞白书苍劲练达,常书之以赐人。贞观十七年二月十七日,他在玄武门设宴,席间当场挥毫作飞白书,大臣们乘醉哄抢,散骑常侍刘洎踏在御座上伸手抢去,没拿到的人说刘洎豋御座,罪当处死,唐太宗笑而释之。
唐太宗一生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曾派御史箫翼化装成商人赚取《兰亭集序》。其后《兰亭序》就被他视为珍宝,放在座位旁边,朝夕观赏,临摹不辍,死后还将它作为陪葬品(礼泉昭陵)。唐太宗还亲笔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称赞王的书法“尽善尽美”,从而确定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书圣”的地位。
二、唐高宗李治奖励书法家裴行俭
唐高宗,名治,字为善,是唐太宗的第九子。停工28年后的大明宫工程再次启动,就是在高宗主政的公元662年开始的。还是太子时的李治,在孝敬父亲时,不仅深深地爱上了父亲年轻貌美的妃子武媚娘,而且深深地喜欢上父亲如获至宝的王羲之书法。他尊王羲之笔意,克服病痛,坚持临习,能真、草、隶、飞白,现藏昭陵的《李勣碑》,还有《孝敬皇帝睿德碑》以及《淳化阁帖》中的12帖,都是传世的珍品。
高宗曾命令书法家裴行俭为他用绢素抄写《文选》,以供其赏阅。裴行俭,字守约。官吏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工草隶、行书及章草。因为字写得很好,受到高宗的奖励。由此裴行俭很自负地说:没有好笔好墨,褚遂良就写不好字。可是,我和虞世南不管笔墨好坏,都能写出漂亮的字来。裴行俭书迹传世的很少,但却有数万字的《撰谱草字杂传》论著传世。

(三)女皇武则天书法的丈夫胜气
武则天即武周皇帝,是高宗的皇后,名曌。公元663年6月5日,大唐皇室在立国四十五年之后搬离潮湿的太极宫时,武皇后也像一只火红的凤凰随之降临大明宫(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就是取其美意的)。在高宗患风痹症她主政时,她不仅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对于书法一道也极重视。
《宣和书谱》说她“喜作字”,如“曌”等18字。工行草、飞白书。她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家藏其祖父等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笔力益进。她写的行书还能显示出丈夫气概。后来,武则天不欲夺人之好,于是就在王方庆所献的原帖上“加宝饰锦,归还王氏”,此事深得后人称道。
其书迹除《历代名画记》所载“荐福寺天后飞白题额,崇福寺武后题额”及《宣和书谱》载“今御府所藏《一夜诗》”外,当首推传世的行草书碑刻《周升仙太子碑》最负盛名。这块碑书撰于圣历二年(699年),碑上的字体笔意飞动,气势宽展,具有章草遗意,是著名的唐碑之一,历来论飞白书也多以它作为典范,武则天能在书法史上留下芳名,多半要归功于她的飞白书。
(四)唐玄宗李隆基的隶书风范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名隆基,是睿宗第三子,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公元712年刚刚登上帝位,在大明宫的宣政殿举行了一场特殊殿试,为他当政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的父亲睿宗李旦,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通文字诂训,创正、隶、草结合的书体,《顺陵碑》为其手书。现在人们只知道唐玄宗因其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而名扬于世,实际在他年轻时,是个励精政事,治国有方,颇有才干的皇帝。他不但善骑射,通音律,知历象,而且书法写得很好,尤以隶书出名。唐《述书赋》中称:“开元(唐玄宗年号)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而吞鲸。”竇蒙对此注道:“开元皇帝好图书,少工八分书及章草,殊异英特”。其小篆有汉法,颇得雄逸飞动之姿。
唐玄宗是大明宫任职的第四位皇帝,他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不仅把个人的书艺爱好推向极致,而且由他营造的环境和氛围,让各类艺术家在这个时期大受鼓舞,大诗人、大歌手、大乐手、大画家,大书家层出不穷。大诗人兼书家李白被安排在大明宫翰林院,就是典型的例证。
唐玄宗的《圣旨碑》,就是在他平定太平公主集团、执掌全部大权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下旨严格官宦选拔制度,裁汰冗员,整顿吏治时而写的。传世书迹除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孝经》碑外,还有《泰山铭》、《陕州卢奂厅事赞》、《批答颂》、《鹡鸰颂》(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谒玄元庙诗》、《裴光庭碑》、《谅国长公主碑》、《金仙长公主碑》、《五王赞》、《法空字》、《喜雪篇》、《太一字》、《赐李含光敕》、《批答裴耀卿等表》、《春台望杂言》等。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唐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
(一)、“草圣”张旭酒醉后的头发蘸墨书
在众多的唐代长安书法家中,“草圣”张旭的出现,可谓“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张旭,字伯高,因他行为颠狂,所以世人叫他“张颠”。初为常熟县尉,后为金吾长史,右率府长史。他的舅父陆彦远是书法家陆柬之的儿子。
张旭的狂草书法打散了中国汉字的基本构成,让大部分人难以辨认,甚至连自己也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超绝今古”的心画诉诸笔端。真正让这种连鬼神也不可端睨的“雄逸天纵”的“天书”,成了人们为之倾倒的书法艺术。张旭的草书作品确立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草圣”地位。他“观天地事物之变”、“有动于心,一寓于书”的创作原则,狂放不羁、独往独来的艺术个性,已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张旭才情奔放,性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八人结为酒友,杜甫曾为此作《饮中八仙歌》。他作书往往在大酒醉之后,高喊狂奔,然后才下笔作书。相传有一天他喝得大醉后,竟用头发蘸墨写字,酒醒后他自以为得力于神仙。他还说曾观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而得书法神理。后人评论书法,对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都以为有不足之处,而独对张旭,几乎没有说他不好的。大明宫的第十二位皇帝唐文宗李昂,更是以诏书定下张旭草书、李白诗歌和裴旻舞剑为“三绝”,他的身价可想而知。正因为这样,有个穷人特意搬到张旭的住处旁边,与他做邻居,并不断地写书简给张旭,时间久了,得到的回信多了,就拿出变卖,居然成了富翁。
张旭的草书作品主要有《春草帖》、《醉墨帖》、《秋深帖》、《酒德帖》、《宛陵帖》、《千字文》、《肚痛帖》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古诗四帖》等。
(二)、和尚书法家怀素的草书奇趣
鼎盛时期的国都长安城,经济繁荣,文化勃兴;“万国来朝”的中枢大明宫,更是全国各地学者、僧人向往的地方。少时出家,西游京师长安的湖南长沙人怀素,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藏真,本姓钱,跟颜真卿学习书法,是张旭的隔传弟子。他看到夏天的云彩无固定的形状,因风势而变化无穷,悟出了自己特有的笔法。    怀素学书特别勤苦,曾种芭蕉万余株,用蕉叶来供挥洒,自称住处为“绿天”。又油漆了一只盘子和一块方板来练字,结果盘板都被写穿了。废弃的笔头也堆积成丘,于是他专门营造了坟墓来埋葬坏笔。吏部尚书韩陟赞许他说:这位和尚的书法,一定能够名扬天下。
怀素成名后,王公大人们争相延聘。他性情疏朗倜傥,吃鱼吃肉,从不避人,嗜酒如命,一天之内就要醉倒好几次,而且醉时所写的草书奇趣更浓。他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并自叙说:“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描写他喝酒,十杯八杯,若无其事;百杯之后,酒兴上来,颠狂大叫,突站起来,挥毫疾下,所作草书,字字飞动,圆转有神。评论者称他的书势若“心手相师势传奇,詭形怪状翻合宜”、“援毫掣电,随手万变”等。有评论说他的狂草继承了张旭而有所发展,谓之“以狂继颠”,并称他俩为“颠张醉素”。
怀素的存世草书墨迹有《论书帖》、《圣母帖》、《苦笋帖》、《自叙帖》、《食鱼帖》、《藏真律公帖》、《千字文》等,其中《千字文》明代曾被姚绶收藏,他说该帖一字值千金,所以人们也称它为“千金帖”。

(三)“忠孝节义”四全的书法大家颜真卿
  众所周知,雄视千古,雍容大度的“颜体”书法,是家学渊源深厚,土生土长的长安人颜真卿创造的。他思想豁达,戛戛独造,不仅是唐楷书法的变革者,又是唐代忠臣的楷模。
颜真卿,字清臣,颜师古五世从孙。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出生,玄宗开元年间举进士及第,迁殿中侍御史。他曾得张旭“工学”、“领悟”秘诀,善于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大家。又因直言敢谏,被奸臣杨国忠排挤出京城,到河北平原郡做太守。后逢安史之乱,河北地区大部分沦陷,颜真卿以其平原郡为中心,率领周围饶阳、济南等十七个郡的官兵奋起平叛,为李唐王朝立了大功。后来进京,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在大明宫任职的第八位皇帝唐德宗李适执政期间,即公元784年,李希烈在蔡州叛乱,宰相卢杞衔私愤借刀杀人,令颜真卿前往劝喻,被叛军羁留。顔忠贞不屈,终于在公元785年被缢杀,时年七十七岁。
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对此无不交口钦叹,论及其书法即论及其为人。如明末遗民付山就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赵孟頫),薄其人,遂恶其书。”而对颜真卿则屡屡赋诗颂赞:“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把颜真卿用毛笔写字,同其评判杀敌连起来评论。宋欧阳修在其《六一题跋》中也说“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他还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颜真卿传世作品有名且影响深远的碑刻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李玄靖碑》、《东方朔画像赞》、《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元结碑》;楷行草墨迹有《自告身帖》、《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八关斋会报德记》、《裴将军诗》、《刘中使帖》、《蔡明远帖》、《湖州帖》等。他还有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传世。
(四)柳公权笔谏穆宗“心正则笔正”
“颜筋”、“柳骨”,是后世人们对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楷书的概括评价,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柳公权一生经历了大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十个皇帝,活了88岁;在大明宫侍奉了七代帝君,历时半个多世纪,堪称在大明宫行走时间最长的名臣和书法家,却鲜为人知。
柳公权,字诚悬。生于晚唐,陕西耀县人。传说小时曾拜没有双臂老人为师,得“写尽八缸水,砚染墨池黑;博取百家长,使得龙凤飞”箴言,书法自有家法。少年得志中进士。在大明宫“上班”的第十任皇帝穆宗李恒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如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也!”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不久朝廷又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一次,穆宗问柳公权写字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这一来,竟然使得穆宗为之“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柳公权的书法,由于皇帝的赏识,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极其珍贵。一次,大明宫的第十二任皇帝文宗李昂和学士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是”,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说:“钟、王无以尚也。”并立即迁他为少师。又有一次,大明宫的第十四任皇帝宣宗李忱命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传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二十九字,命令军容使西门季端来砚台,让枢密使崔巨源拿来毛笔,写完后大加赞赏,且又赐以器物和钱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学,以致当时大臣家的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来专款,并说:“专购柳书”。
柳公权传世书迹很多,楷书以《大达法师玄秘塔》,《神策军纪圣德碑》、《大唐廻元观鈡楼铭》、《冯宿神道碑》、《高元裕碑》
等为代表;行书则以《兰亭诗》、《蒙詔帖》等最为著名。
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特别喜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不惜花重金找寻《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集序》一共324个字,其中有20个“之”,每个之字都不同。《兰亭序》成为王羲之的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来,到了唐太宗时期,他的一个孙子出家到浙江绍兴永欣寺当了和尚,从此也就断了香火。在他死后,将这个传世家宝传给了他的徒弟辩才。李世民得知后就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去接近辩才和尚。萧翼对书法很有研究,两个人谈话十分投机。等两个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辩才欣赏,辩才看后不以为然,从屋梁上拿出《兰亭集序》让萧翼观看。第二天趁辩才不在的时候,萧翼偷偷拿走了它并同当地官员宣召辩才。这时候辩才才知道上了当。李世民得到真迹后非常高兴。还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模仿。据说唐太宗临死前特意叮嘱死后将《兰亭序》真迹殉葬。但是唐高宗李治也十分喜爱,很可能当时没有遵照父亲的意愿,而是陪葬在了昭陵。
14.唐代游戏
闲得无聊时,一个人坐在电视前发呆,盯着屏幕上晃动的画面,有时候心中会生出一点疑惑:老祖宗们闲下来的时候,他们做什么?他们用什么来打发时光?或者说他们玩什么?今天我们从游艺当中得到的乐趣,与唐朝人相比,哪个更多一些?他们没有电影可看,不能到网上聊天发帖子骂人,看不到意甲联赛的电视直播,不能到KTV包房里一秀歌喉。但是他们自有他们消遣娱乐的方式,他们有他们的玩意儿,花样儿比起我们今天毫不逊色。
   斗鸡:唐玄宗属鸡,也喜欢斗鸡。有人因此把他和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把灾祸栽赃到无辜的鸡身上。有一次玄宗出行见到路边一个男孩在摆弄木鸡,小儿相貌不凡很有灵气,玄宗便把他招入宫中训鸡。这个小孩叫贾昌,年龄不大却熟悉鸡的脾性,这些鸡似乎也与他心灵相通,格外驯服。玄宗于是让他做了五百小儿的头领。在他封禅的时候,破例让十三岁的贾昌带领三百只斗鸡随驾。有诗感叹:“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上等的鸡要骨骼坚实,通身比例匀称。鸡冠要小减少受伤机率。胸宽腿粗,弯度要大,这样才有爆发力。另外双腿间距要大,鸡爪要枯干细瘦才能站的稳。
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训练有素的斗鸡在斗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应该卧伏在地面而不是仓皇败逃,如果是趴在地上就不算是输,主人也不会失掉银子。
《庄子》中总结一只好的斗鸡应该是通过训练除去它身上的骄气,钝化对外界的敏感,结果是看起来像是木鸡沉着稳定。看来呆若木鸡似乎是一个褒义词。
秋千: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唐代女子便将秋千作为一项娱乐活动。由于荡秋千时衣带飘扬,唐玄宗称为是”半仙之戏”。寒食节到来时,嫔妃宫女才有了机会站在秋千上做一回半仙。而百姓家里,女子们会把秋千荡的和树梢齐平。谁荡的最高,奖励鸣珰戴在耳上作为礼物。
角抵:相当于摔跤。唐代角抵分为两种,一种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质,两个人不单纯的是互相角力,还有角色扮演,里面设计有一些故事情节。另一种用于士兵之间,除了自娱自乐外,还有训练的功能。
拔河:起源于春秋战国。本来是应对水战时的一种军事训练,后来在民间演化成祈求丰收的特殊含义。唐代流行拔河,在麻绳上系有许多的小绳套挂于胸前,双方向反方向牵挽。玄宗为了宣扬国威,曾经向胡人展示了一千多人的拔河比赛。唐中宗曾在清明节的梨园球场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参加者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东朋是七位宰相和两个驸马共九人,西朋是三位宰相和五位将军共八人,结果西朋还是输了。更让他们难堪的是队中两个年迈的宰相韦巨源和唐休璟还被麻绳拉到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逗得中宗大笑不止。
马球:
马球古称“击鞠”,“打球”或者“击球”,玩者骑在马背上以球杖击球入球门。
马球所用的球为木质,有拳头大小,内中挖空,外描彩色。所用球杖称为“鞠杖”,木质或藤制,有一个数尺长的长柄,长柄一端的杖头为弯月形,外裹一层兽皮。
要打好马球,必须要有健壮的体格,要勇敢机智,骑术精湛,同时需要有一匹好马。即使在今天,马球运动也是所有运动当中最昂贵的一项。所以唐朝的马球首先是一种皇家玩意儿。
曾经有一段时间,唐太宗很喜欢站在宫门的城门上看别人打马球,居住在长安的胡人知道后,为讨太宗的欢心,故意聚集起来跑到宫城外打球,玩得十分卖力。太宗对此颇为警醒,担心此风蔓延,便拿来自己的马球烧掉,以此自戒。
唐中宗当政时期,吐蕃特使到长安迎娶金城公主,中宗款待使者,请他们到梨园去看打球。哪知道吐蕃使者自己就热衷此道,球技也不错,在场边看得心里痒痒,最后亲自下场一试,结果大获全胜。中宗感觉没有面子,就派上侄子李隆基带着驸马杨慎交等三人上场,大败吐蕃使者,总算挽回了些颜面。其中李隆基的球技尤其出色,“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
唐代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唐僖宗甚至用打马球的方法来确定官职。最著名的当属那个击球打三川的故事。西川节度使的职位空出来以后,宦官田令孜一下子向唐僖宗推荐了四个人,这四个全是田令孜的心腹。僖宗本来就有些呆傻,一时犯起难来,不知道在四个人中选哪个好,最后想出一个好办法:让他们到球场上去打球,谁赢谁当节度使。结果陈敬暄获得头筹,得到了西川节度使一职。这个陈敬暄是田令孜之弟,出身低贱,酒量惊人,早年曾经在集市中做过饼师。他到川中之后不理政事,每天只顾喝酒,一日之内要喝掉一大壶酒,吃掉一整只狗。
除了皇上和朝中朝中显贵,唐代马球的另一部分玩家来自军队——军将们每天有的是闲暇的工夫,也有骑马的权利,具备玩马球的条件。在飞驰的马背上挥舞球杖,其实与骑兵在马背上砍杀的动作有些类似,因此爱打马球的唐玄宗登基之后,就把马球引入军队中,规定从军这需要练习马球。
驴鞠
打球的正宗形式是骑马击球,大约是从西亚传入的原始模样,故打球又称马球。但是骑马击球难免会发生危险,常常会有头破臂断者,所以唐长安城的打球有骑驴打的,称为驴鞠。驴身材较矮且速度也慢,比较安全。由驴鞠进一步发展,便有了步打,也就是步行打球,多为女流,特别是以宫里的宫女居多,那步行打球的形式,现在想来,应该与今天东南亚一带流行的曲棍球相似;唐代击球的球杖其端如偃月,与今天的曲棍相似。
掷骰子
唐代有位大名鼎鼎的公主——同昌公主,她是唐懿宗和郭淑妃所生,一向骄纵无比,用度奢靡。咸通九年,同昌公主下嫁给韦保衡,据说出嫁时的排场异常盛大,其花费算得上汉唐以来最昂贵的一次。当时,韦氏诸兄弟都爱玩叶子戏,同昌公主也热衷此道,玩到性浓时不顾晨昏,天色晚了之后竟然拿出宝灯来照明。夜色中,装在琉璃盏里的一颗夜明珠熠熠闪亮,照的室宇生辉,一派暧昧之色。只是造化弄人,万般娇宠于一身的同昌公主出嫁不久就患上了重病,一年后便带着乳母和群臣贡献的无数珍宝器玩撒手人寰。
《太平广记》中写道公主喜欢玩叶子戏,但是遗憾的是却对这种游戏只字未提。宋代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叶子戏其实就是骰子格,是一种专门掷骰子的游戏。
唐代时的骰子已经和现在的骰子差不多,形状为正方体。六面六点,幺,四为红色,其余均为黑色。关于骰子的颜色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掷骰子行棋,某局当中玄宗需要掷出“四”来才能胜,于是他对这盘旋不定的骰子大叫。骰子也真成全他,停住时果然是四点。玄宗大喜,命令高力士将骰子上的四点全都涂成红色,这就是所赐的“赐绯”的传说。唐代四品,五品的高官才可以着绯色袍衫,也就是说,玄宗赐给骰子里的“四”一个五品官职。
张易之兄弟经常玩樗蒲(chū pǔ,类似于今天掷骰子),经常故意输钱讨好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据说,杨国忠是张易之的后代。相传武则天怕张易之出轨,就命人在宫殿外造了一个独楼,用荆棘围起来,进出都要通过高高的梯子,夜里守卫要把梯子撤掉,楼里也不安排女奴服侍。张氏兄弟的母亲眼看孩子大了,总不能绝后,就预先在楼里做了一个复壁,挑选一个女奴藏在复壁中,下一次张易之回来,女奴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张易之被叛军杀死后,女奴嫁给了一个姓杨的,孩子也跟着姓杨,就是杨国忠。也许两个人真是有血缘关系,杨国忠也喜欢下樗蒲,年轻时还输了许多钱。三十多岁时,杨国忠投靠了远方表妹虢国夫人,在她的引荐下成为玄宗的新宠。
舞蹈
唐代的舞蹈样式很多,尤其是宫廷舞名目繁多,豪华气派。
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等几种,其中健舞和软舞这两大门类当时最为流行。
胡旋舞就属于健舞。胡旋舞节奏欢快,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旋”字,称它为“胡旋”是因为这种舞起源于西域,逐渐散播到中原。跳舞时:弦鼓声中,舞者脚步盘旋,双臂扬起,舞蹈的风格大概和当今那些奔放热烈的新疆舞蹈类似。
天宝年间胡旋舞曾经在朝野风行一时,人人学跳胡旋舞,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杨贵妃和安禄山。
安禄山本人就是个胡人,生得又白又胖,一副大肚皮几乎垂落到双膝上,跳起胡旋舞的时候整个人却能旋转如风,实在称得上奇迹,那样子也一定很可观。软塌塌的大肚皮一旦旋转起来,离心力必定相当大,双腿要有足够的力量才不会把自己甩出去。不过,一旦完全旋转起来,就像旋转中的陀螺,反而容易控制,这时候需要担忧的是如何能够安全的停下来。好在胡人大多是舞蹈的能手,胖大的安禄山只要踏准了节奏,他的舞姿应该不错。
不知道那位杨贵妃跳起胡旋舞来又是什么样子,汉人跳这种域外的舞蹈,舞姿当中肯定缺少某种天然的神韵,而杨贵妃与安禄山在一起跳胡旋舞,一个肥硕一个妖娆,应该别有一番妙趣。

古代所说的“棋”,多专指围棋,也叫“奕”。唐代围棋有了大发展,士大夫大都喜欢围棋,帝王也是如此,翰林院中就有棋艺待诏的士人,如中唐顺宗时的王叔文就是。宫廷中围棋有一则很有名的“子乱局”的故事。
有一天,唐玄宗与亲王下棋,让贺怀智弹奏琵琶,杨贵妃站在棋局外观看。皇上快要输棋的时候放手她的宠物狗乱棋局,扰乱输赢,唐玄宗大悦。围棋的胜负有时候是很微妙的,不精于此道者在棋局未终时很难看出胜负。杨贵妃自然是精于此道的,于是哈巴狗乱棋局。
玄宗时,还有一名翰林善围棋者王积薪,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仓皇逃出西蜀的玄宗,连很多皇子皇孙都丢弃在长安不顾,随其行者既有王积薪。
唐宣宗大中二年三月,自诩为日本国第一的王子自备冷暖玉棋子与大唐棋手顾师言对弈。顾师言奉旨下棋,自然不敢有半点疏忽,两人下到三十三手的时候,顾师言害怕再拖下输了有辱大唐使命,于是使出了“镇神头”的杀手锏,下出了一子解两征的妙手。王子不甘心问礼宾官:“顾师言在大唐排名第几?”礼宾官回答:“充其量也就是个第三。”王子说:“希望能会会第一名?”礼宾官回答:“你只有下过了第三才能会第二,只有下过第二名才能会第一。”王子叹息:“想不到小国的第一名竟然下不过大国第三名。”
除了围棋以外,还有双陆、樗蒲等游戏。武则天晚年想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询问大臣没有一个人敢回答,只有狄仁杰谏言惹得武则天很不高兴。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我最近经常梦到双陆而总是不胜,不知道是为什么?"狄仁杰说:”双陆不胜是因为手中无子,这是老天爷在警示陛下啊。”于是狄仁杰再次提立太子的事情。他分析说自古以来都是享受子孙的祭祀,哪有说在宗祠中祭祀姑母的。”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立李哲为太子。恢复李唐江山。  
15.唐诗与唐史
在唐代诗歌在当时相当于歌词,是用来供人传唱用的。
唐玄宗时期,闲居长安的著名诗人兼作词家王昌龄、王之涣、高适有一天去一个高级酒吧里喝酒,正巧赶上皇家歌舞团在这里巡回演出。三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聊着正HIGH,突然眼前一亮,都不约而同地把头转向舞台正中。原来有四位貌似范冰冰的美眉准备登台高歌一曲。三个人打赌说:“咱哥仨就根据她们的唱歌来决一个高下,谁的诗被唱的最多谁就获胜,而输的人则要买单。”三个人都紧锁眉头,等着美眉们开唱。只见第一个美眉张口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时候王昌龄哈哈大笑了,这正是我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赶紧在墙上画了一横。接着,第二个姑娘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夜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赶忙画上一横说:“我也有一首了。”三个人都紧张的看着第三个姑娘,当时的心情不亚于当年申报北京奥运会。只听第三个美眉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炫耀地说:“我现在可有两首诗歌了,今天我稳赢,你们俩等着请客吧。”这下王之涣可急了。看着两个兄弟都有诗歌被唱过,就只剩下自己还是光杆司令,赶紧说道:“这几位姑娘长得跟凤姐一样,唱的也不好。然后指着尚未开口的那位美眉说:‘她长得最漂亮,绝对会唱我的诗,否则我从此退出歌坛,永远不跟你们争高下。”就在这时候,只听见最美的姑娘唱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一听,鼓掌大笑。原来这首诗正是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凉州词》。演员们听到笑声,都聚上前来问怎么回事。当得知他们就是京城著名的三大才子时,纷纷向他们行礼,并邀请入席畅饮,所有的消费也全部免费,不亚于现在明星的范儿。
唐代繁荣的经济和文化造就了许多的诗人,此外科举考试中要求诗赋,这也是诗歌兴盛的一个原因。唐代是诗歌的高产时代,在唐朝289年里,有名记载的诗人就有2300多位,共5万多首,是西周至南北朝1600多年诗歌总数的两三倍。过去没有QQ也没有手机,诗歌更多的时候也成为人们交流情感的一种媒介。诗歌的类型大体有这几种:
A.情诗:例如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曾给李治写过《如意娘》。李白的《赠汪伦》。
B.边塞诗:大多是将士在边疆打发时间怀念故乡之情。如王昌龄的《出塞》。
C.山水田园诗:抒发祖国山河的壮美。王维《山居秋暝》。
D.浪漫主义诗歌:以李白为代表,抒发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的追求,诗歌自由奔放想象力丰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E.现实主义诗歌:反映民生和社会现实。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卖炭翁》。
唐代还有一种诗歌,虽然不是阳春白雪,但是更加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这就是打油诗。所谓“打油诗”就是顺口溜式的诗,它不讲究平仄对仗,意境不高却趣味生动。那么,这种诗为什么被称为“打油诗”呢?
唐代时,南阳有个书生,姓张,名打油。他生性达观幽默,虽然考取功名未成,仍然整日优哉游哉,酷爱民间艺术,尤其喜欢做顺口溜诗。话说有一天,张打油外出溜达,经过一个新落成的县衙,诗兴大发,趁四下无人,在洁白的墙面上留诗一首,县太爷知道后非常生气,便把他抓来责问他为何乱写乱画,张打油答道:“吟诗作文乃高雅之事,和在乎区区一面墙壁。”县太爷听他口气挺大,便让他以当时的“安史之乱”为题材作诗一首,如果做不好,就要治他的罪。张打油稍加思索便吟道:“贼兵百万困南阳。”县太爷也是懂文墨的人,暗觉气势不凡。接下张又道:“也无救兵也无粮。”县太爷觉得这句略失去气势。最后,张收尾道:“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叫娘的叫娘。”干脆成了俏皮话,在场的人一听都笑了。县太爷觉得虽然境界不高,但也颇有几分意思,于是便放了张打油。
后来此事传开,张打油成了名人。人们便将这种顺口溜诗称为“打油诗”了。
其实,唐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首诗歌。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贞观之治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晚唐小杜杜牧这首诗说的是,知了活不过秋天,怎能指望它见到下雪天呢 ?俗士眼光短浅,怎能指望他理解贤哲之士的高瞻远瞩呢?只可惜,当贞观之治呈现的时候,老天没让封德彝活到这一天让他亲眼看见天下太平。
诗的背后,有一个故事。
武德九年(626)十月唐太宗即位不久与魏征等举行了决定唐朝 政治方向的辩论决策会议。当时,魏徵依据儒家的人性善论,主张实行儒 家仁政;封德彝等则依据法家的人性恶论,主张实行法家高压统治,太宗最后的决策是实行仁政,并且“力行不倦”。到了贞观四年(630),海内安宁,农业丰收,全年全国范围内死刑案件只有二十九件,“几至刑措”。 抚今追昔,太宗情不自禁地说:“唯惜不得使封德彝见之。”杜牧诗说 “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春秋,喻 指眼光短浅、主张性恶论和法家高压统治的封德彝,贤哲指主张性善论和仁政的魏徵。早在贞观元年六月,封德彝就去世了,所以杜牧诗说“可怜 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杜牧的这首小诗,精辟地写出了贞观之治的根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的军事制度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节劳军,在奉使途中写下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曾被王国维嘉许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呢?一是写景的时候注意到了绘画上的构图原理,平旷的大漠,直上青天的孤烟,圆圆的落日,构成一幅横线,垂线,圆相互组合的立体空间画面,并且境界阔达而生动。而是显现出边境平安唐王朝国势强盛的气象,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自豪。
其中写道的“孤烟”指的是“平安火”。唐代的军事制度规定,举烽火报信号的时间是每天早晨及入夜时分。平安的信号是举一道火,报警的信号是举两道火,三道火。王维始终的“落日”,与唐代军事制度规定的举烽火报信号时间为入夜时分相合;始终之“孤烟”与规定的报平安信号为“举一火”相合,可见诗是描写黄昏时分的平安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及其平定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杜甫欲望灵武投奔肃宗,可在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次年春天,在沦陷的长安,杜甫写下《春望》这首诗,抒发自己伤国忧时,怀亲思家之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湿青衫。——唐官员服饰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司马青衫,可不是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里的青衿,“青青子衿”是周代学子的服饰,“司马青衫”是官服。元和十年(815)六月,宰相武元衡早藩镇刺客暗杀,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当即上疏唐宪宗,力陈须速将凶手缉拿归案。但白居易此举被视为越权行为,因而被变为江州司马。琵琶行中的青衫带有白居易谪官远放的凄伤。为什么这么讲呢?原来,唐代的官服,代表着一个人的官阶和地位。唐书记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八月,“又制文武三品已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6.音乐
中国传统乐器有八音:金(如钟铙)石(如磬、石鼓)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瑟)木(如雅、应)匏(如笙、筝)竹(如笛、箫)。
五音:宫(1)商(2)角(3)徵(5)羽(6)
唐代官方认可的是十部乐:除燕乐、请乐属于南方音乐外,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唐国乐都来自西域。因此唐朝出现了大量胡乐器,如羯鼓(匈奴乐器,形状像漆桶,两杖击打声音急促,被誉为诸乐之首)、琵琶(来自印度与波斯)、筚篥(源于波斯,竖吹的管状乐器)。
官方最有名的要数《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是李渊为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宋金刚军队创作的。作为礼乐,武则天时期曾经舞蹈者达到900人,可见音乐的气势恢宏。《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创作的。
唐朝的音乐多受西域影响,羯鼓是一种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据说玄宗本人擅长打羯鼓。一次,玄宗问乐人李龟年说:“你为了打羯鼓练习了多久?”李龟年骄傲地回答说:“我为了练习羯鼓打坏的鼓槌有四十多个。”这时候玄宗哈哈大笑说:“才四十多个。我为了练习羯鼓打坏的鼓槌有几柜子这么多。”我们由此可以想象玄宗对羯鼓的热爱。
还有一次,玄宗在宫内设乐,宁王吹玉笛,玉环琵琶,马仙期用方响,李龟年用筚篥,张野狐弹箜篌,贺怀智用拍板,玄宗打羯鼓,只有秦国夫人不懂音律,在一旁坐着,玄宗说:“我阿瞒让这么多的乐人在这里,有幸为夫人演奏,还请夫人赏一缠头。”秦国夫人当即拿出三百万钱犒劳各位。
鼓手要像山峰一样安稳不动,手如雨点急骤,相传李进头戴花枝为玄宗击鼓,歌曲结束花枝仍然留在帽子上。
    宋璟后代爱好羯鼓,女儿出嫁后还特意夫家为她修了一个小楼练鼓。他的孙子宋沇(yǎn)也熟知音律。德宗请他指点教坊乐工。不久乐工抱怨说宋沇不懂音律节拍,又耳聋。德宗于是让乐工亲自演奏,并询问宋沇如何。宋沇吞吞吐吐,乐工们忍不住笑出来。谁知道宋沇火了,说“曲子还不错,不过有些乐工不太合适。”德宗问怎么不合适,宋沇指着一个弹奏琵琶的说:“这个人心肠狠毒,大逆不道,不久将伏法。把他安排在圣驾前不妥当。”又指着一个吹箫的人说:“此人神魂散乱,不宜为圣上奏乐。”于是德宗派人暗查,不久有人告发弹琵琶的说他的父亲自缢而死,死因不明。官府捉去审问果然是他做了手脚,另一个吹笙的听说后忧惧交加,不久就病死了。此事过后宋沇得到了唐德宗的器重,他自己怕惹祸上身不久也就托病隐退了。
除了羯鼓,琵琶也是从西域传来。文宗时期,一个名叫梁厚本的人居住在渭水旁,一天,他在水边钓鱼。发现水上漂着一个五六尺长的东西,缠裹着锦帛。于是梁厚本命家童捞上来一看,原来是个棺材,里面躺着一个女子,脖子上还裹着一条罗巾。梁厚本把罗巾解开感觉这个人还有一口气。原来这个人是宫中的琵琶乐师郑中丞。因为违背了圣旨被文宗下令勒死。郑中丞在梁厚本的细心照顾下痊愈,两个人也结为夫妻。当时正值甘露之变,京中一片混乱。郑中丞告诉梁厚本说,宫中有两把名贵的琵琶,一名“大忽雷”,一名“小忽雷”。前段弹奏小忽雷时出了点小毛病,正送到崇仁坊南赵家修理。这件事知道的人很少。梁厚本找到了赵家后重金买下了小忽雷。可惜琵琶声音太响亮了,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郑中丞才敢轻弹两下。一天天气晴好,二人花下畅饮,一时兴起郑中丞弹了几曲。偏巧墙外的黄门出来放养鹞子的时候听到琵琶声,断定是郑中丞还没死。于是禀报给了唐文宗。文宗得知后招二人入宫大加奖赏,以前的事情也不予追究。
唐德宗贞元年间,长安大旱,德宗下令搭台求雨,在东西市祈雨台各以音乐争高下。居住在长安的康昆仑演奏琵琶号称天下第一,受邀在东市登台,他用移调手法弹奏了新翻羽调《绿腰》(《六幺》),也就是一种曲子两种宫调弹奏,引得下面的人欢呼。康昆仑以为自己必胜无疑,没想到同时西市一个女子登台同样演奏《绿腰》。但移调到“枫香调”里声如雷鸣,台下欢呼声更胜西市。康昆仑当即想要拜女子为师,不料女子卸妆后却是长安另一位琵琶演奏家庄严寺的僧人段善本。
17.饮食
    唐代的饮食也深受胡人的影响,其中有一道宴席,通俗讲就是唐代的满汉全席,它就是著名的烧尾宴。
烧尾宴的名字解释有三种:1.鱼跃龙门时天上会打雷为它烧尾,这样就变成龙了。用来比喻中举,要摆烧尾宴庆贺;2.虎变人时只有尾巴不变,所以要烧掉尾巴变成真正的人;3.新羊入群往往遭到排斥,只有烧掉尾巴才能渐渐融入其中。
通常大臣在升迁后要办烧尾宴以示庆贺。景龙三年二月,韦巨源官拜尚书左仆射,照例像唐中宗献上了一道烧尾宴。至今留存的菜谱就达到五十八款。比如巨胜奴——把蜜和羊肉置入面中,外蘸黑芝麻油炸而成。乳酿鱼——羊奶烧整条鱼。升平灸——羊舌配鹿舌伴食等等。也可以说,烧尾宴就是唐朝的满汉全席。
hellsong38

ZxID:749330

等级: 脱颖而出
山河千里国  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  安知天子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26 0
唐文化——历史篇
1.唐朝皇帝的家谱

独孤信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昺和隋文帝杨坚,自己也被称为中华第一老丈人。唐开国皇帝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可能是隋炀帝太有才了,经常觉得这个堂弟长相缺乏阳刚气,当众叫他“阿婆面”,李渊因此很是郁闷。这时候,他的夫人窦氏出来安慰自己的丈夫,说:“恭喜了,这是大吉之兆。”阿婆是堂主的意思,堂主谐音“唐主”。说明你将要成为天下的主人。”李渊听了很是高兴。因为自己当时就任命在山西太原,这里是尧唐之地,自己也被奉为“唐国公”。这也为李渊后来的起兵鼓舞了士气。
说起这个窦氏,她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她的父亲是关陇军事贵族窦毅,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公主。据说窦氏从小就很聪明,饱读诗书。隋文帝杨坚篡权北周,她愤愤不平的说真后悔我不是男子,不能拯救舅家。她的父亲当即捂住她的嘴,感叹说这个女儿才貌不凡应该给她找个好的丈夫。窦毅选女婿的方式很特别,在他家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求婚的人每人发两只箭,暗中约定能再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的人当选。很多人都过来应试但都乘兴而来,败兴而走。李渊到了以后一举射中了左右两只孔雀的眼睛,窦毅一看李渊年轻英武,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窦皇后一共给李渊生下了四个儿子,除了李元霸很小就死去了外,生下三个儿子都曾为唐朝建国立下了功劳。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皇帝具有胡人血统,比如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家庭,李世民本人去了鲜卑贵族出身的长孙皇后,儿子李治更是一个混血儿。也许是这样的原因,唐朝比各朝都更加的开放和包容。

2.唐朝建立的过程
李渊最早是太原地区的最高长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李渊在马邑郡(山西朔州)被突厥打败,按照隋法作战失败是要受处罚的,当时隋炀帝为了避难躲到了扬州,隋朝由众多势力分崩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决定借机造反。
大业十三年二月,王仁恭被部下刘武周杀害。三月刘武周抢掠汾阳宫,同月攻下雁门郡,突厥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天子。李渊借机招兵买马准备迎战。李渊找到了刘文静伪造了攻打高丽的征兵信息。由于上次隋炀帝攻打高丽已经是劳民伤财,这更加激起了民愤,百姓纷纷投靠李渊的军队。
隋炀帝的眼线高君雅、王威很快发现李渊把招来的军队都交给了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心腹。于是打算在李渊到晋祠祈雨时把他杀了。没想到李渊先得到乡长刘世龙的告密,先动手以私通突厥的罪名杀了二人。
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主动与突厥修好,打着救民于水火的旗号在太原起兵反隋。十一月攻破长安,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尊称隋炀帝为太上皇。
618年3月,隋炀帝被部下杀害,五月李渊废掉恭帝杨侑,改元武德,正式建立了唐朝。
同时,南朝梁后萧铣在江南称帝,次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郑。此外河北的窦建德,山西北部的刘武周等势力不容小觑。为了扫清势力,李世民于武德元年十一月打败了薛仁果,武德二年十一月大败刘武周的部下宋金刚,收获了爱将尉迟敬德。不久刘武周、宋金刚被突厥杀掉。武德三年七月攻打王世充,窦建德为了平衡实力,支援王世充,没想到李世民在虎牢关抓住了窦建德,于武德四年(621年)五月送往了洛阳,王世充见此状投降。
李世民为唐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在攻打长安前就加入了李世民的阵营,秦叔宝、程咬金从王世充阵营中投奔过来,尉迟敬德是宋金刚的部下。这些人都成为李世民的可用之才,也为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

3.玄武门之变
武德三年七月十九日,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联合突厥叛乱,很快控制了河北地区。武德五年春天,李世民经历艰苦战斗终于打败了刘黑闼。李世民屡建战功,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武德五年六月刘黑闼再次进攻河北,为了提高太子影响力,李建成主动请缨,李元吉为了平衡实力也投靠了李建成。武德七年六月三日,李渊带李世民和李元吉前往仁智宫避暑,留李建成留守长安主持日常事务。没想到庆州都督杨文斡私运盔甲,李世民借机告太子谋反,李渊曾一度想废掉太子,立李世民为太子。由于考虑隋太子杨勇被废的教训,李渊决定对太子和秦王各打五十大板,东宫王珪、韦挺和秦王府杜淹同时流放。可以说,杨玄斡事件是玄武门事变的前奏,兄弟矛盾也日渐激化。李建成集团利用尹德妃和张婕妤制造了父子摩擦,李渊害怕李世民权利过快膨胀,就将他身边的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等成为朝廷官员,隔断了他们的联系。李建成集团还曾用毒酒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看着兄弟之间的矛盾,李渊决定让李世民带着自己的人马驻扎洛阳。
正在这时,突厥冒犯乌城,李建成打算利用乌城军事行动把李世民集团一网打尽。这个消息被内线东宫率更卒王眰(zhi)报告李世民。李世民的手下纷纷向他施加压力,说如果不先发制人,他们就散伙了。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太史局傅奕报告李渊说太白星滑落天空,秦王恐怕要主天下。听到消息后李渊十分震惊,亲自让李世民过目。李世民也算是机灵,反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决定第二天让三人当面对峙。李建成从张婕妤那里得到李世民告发的消息,连夜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认为可以集合兵马,称病不上朝。李建成则认为没有必要。就在六月四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决定进宫对峙,路过玄武门的时候,被事先安排好的李世民集团打了个措手不及,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穿了喉咙,由于马受惊吓,李世民被困树林,就在李元吉准备用弓弦累死李世民的时候,尉迟敬德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拎着两人的头颅见到了泛舟海池的李渊,逼迫李渊交出兵权,几天后李世民成为太子,两个月后即位。改年号为贞观。《周易》中贞的意思是正,观的意思是给人看。总体来讲应该是示人以正。也许是对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逼退父亲的愧疚,李世民也的确在他统治时期做到了一个君王的表率,创造了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

4.长安城换了个女主人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公元624年2月17日生于长安,祖籍山西并州(今文水县人),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yuē),唐初曾任工部尚书,母亲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选入宫中做了才人,因为长相秀美,太宗赐名“武媚”。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逝,武则天被赶入感业寺出家,但她不甘就此耗尽青春,把希望寄托在了比她小四岁的高宗李治身上。在王皇后的帮助下,武则天有幸再次入宫,册封昭仪。权利的膨胀让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嫁祸给了王皇后。最终于永徽六年(655年),32岁的武则天终于成为了皇后。不久就将反对他的重臣褚遂良、长孙无忌逼死。残害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唐高宗身染风疾,经常让武则天代为处理朝政。公元664年,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大臣一并称为“二圣”。为了巩固政权,武则天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先后废立了李显和李旦。公元690年九月九日,68岁的武则天在洛阳应天门改元天授,成立大周政权。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女皇。直到神龙元年(705年)被逼退位,这年冬天逝世,终年82岁。她辅佐高宗28年,临朝称制6年,正式称帝15年。统治中国长达半世纪。武则天的统治在政治上她放手选用人才,军事上重视加强边防,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文化上倡导文化事业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5.神龙政变
公元705年正月初一,病入膏肓的女皇改年号神龙,二十几天后,宰相张柬之、崔玄韦等人诛杀了二张,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等人拥立太子李显即位,恢复国号唐。

6.唐隆政变
   公元710年6月,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用毒死了唐中宗李显,伪立少帝李重茂当皇帝。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做皇帝,却被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历史上称为唐隆政变。不久推力睿宗李旦登基。两年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7.开元盛世
李隆基共统治46年,先后用了国号先天(2年)、开元(29年)、天宝(15年),也是唐代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崩于太极宫神龙殿,终年78岁。
他的主要贡献有:
巩固边疆。开元元年(713年)册封粟末靺鞨(mò hé)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我国东北出现了以渤海为国号的少数民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册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统一了云南地区,防止吐蕃的侵扰。天宝三年(744年)册封回纥(hé)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形成了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
经济繁荣。在他统治时期,人口最多时(天宝十三年)达到了5288万,相当于现在欧洲的人口密度;人均耕地9亩,而现在中国的人均耕地只有1.4亩;采用牛仙客的和籴(dí)法(政府在丰收年头除了收租外还向老百姓购买余粮储备起来),天宝年间粮食储备达一亿多石,相当于全国四年的粮食总量。
文化开放。唐玄宗本人爱好艺术,当时开放的社会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人们生活富足,自然也要追求精神享受,诗歌、音乐、舞蹈、娱乐活动空前繁荣。很多外国人也慕名而来,为大唐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于是街头巷尾处处都受着胡风的影响。开元时期到唐朝朝贡的藩国有70多个,甚至很多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考取功名做官。(如晁衡)。而鉴真东都将大唐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仍受唐朝文化的影响。
杜甫在《忆昔》中就曾描写过开元盛世的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时期的大唐,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它的开放包容是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8.安史之乱
天宝后期,由于玄宗的不理朝政,滥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类奸臣当道。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造反,揭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后唐玄宗于6月11日仓皇逃往四川,途径马嵬(weǐ)驿(今陕西兴平)时,官兵造反杀死了杨国忠,逼迫杨贵妃自缢,年仅三十八岁。玄宗让太子李亨安抚百姓,自己仓皇逃往成都。终于在7月28日到达成都。天宝十五年(756年)7月13日,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年十二月五日,唐玄宗终于返回长安城,由于肃宗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就将玄宗从兴庆宫软禁到了太极宫。高力士也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洪江)。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五十年太平天子的玄宗崩于神龙殿,享年78岁。玄宗死后13天,肃宗也驾崩。高力士得知玄宗逝世的消息,面朝北方嚎啕大哭,呕血而死。玄宗生前谋臣如云,但只有高力士一人陪葬。

9.叛军内乱
安禄山自安史之乱就身体每况愈下,眼睛不仅看不见,身上还生了很多毒疮,也因此脾气越来越暴躁,他身边的贴身奴仆李猪儿和严庄等人经常挨打。另外,安禄山宠爱小妾段氏生的儿子安庆恩,他的嫡子安庆绪为此担心太子之位不保。于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一个晚上在帐篷内杀死了安禄山,拥立安庆绪当了皇帝。此时唐军的反攻打败了安庆绪的军队,安庆绪逃亡范阳求救史思明。由于范阳是叛军囤积财物的地方,史思明兵强马壮。他想吞并安庆绪的军队,于乾元二年(759年)假借结盟杀死了安庆绪,四月在范阳称帝。史思明本人喜怒无常,经常殴打下属,也不喜欢自己的长子史朝义,想要杀了他立小儿子史朝清为太子。由于史朝义连吃败仗,史思明想要杀了他。惊慌的史朝义在上元二年(761)年一天晚上在鹿桥驿买通了曹将军等人逮捕了史思明,随后把他绞死。史朝义军队内部出现了内讧,代宗一举收复了东都洛阳和河南河北等地,宝应二年(763年)初,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10.德宗削藩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中以河北的卢龙、成德、魏博三镇的势力最强大。藩镇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既不向中央申报户口,也不缴纳赋税,而皇帝也没办法。
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德宗李适即位,改元建中。德宗亲自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登基后决心找机会削藩。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称留后,德宗拒绝了他的请求。李惟岳就联合魏博镇、淄青镇、山南东道共同反叛。德宗一举消灭了叛军,削藩形式大好。但由于德宗猜忌多疑,对有功藩臣赏罚失当,导致卢龙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等再次反叛。
公元783年,泾原兵经过长安时因为款待不周引发哗变,德宗仓皇逃往奉天(陕西乾县)。史称“泾原兵变”。士兵拥立太尉朱泚(cī)为帝,并趁机包围了奉天。幸亏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解救奉天之围,却遭到奸臣卢杞排挤陷害,反而和朱泚公开反叛。784年,德宗被迫南逃梁州(汉中),在神策将领李晟的帮助下收复长安,朱泚被部将杀害。收到打击的德宗向全国宣布与藩镇节度使妥协,藩镇内部也出现了内乱,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11.永贞革新
德宗削藩失败后,一改往日变得更加猜忌昏庸。805年,德宗病死,顺宗李诵即位。虽然顺宗在位只有六个月,确实唐朝最长的太子,有二十六年。
顺宗即位时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但是他还是坚持卧病上朝垂帘听政。任命王伾(pī)、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年富力强有着政治理想的中低级官员。
德宗上台后采取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割据势力;2.打击宦官、罢除宫市和五坊小儿。3.罢免了一些为非作歹的奸臣,启用了一批有才干的能人。4.停止征收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5.放还宫女、教坊女艺人上百人。
由于德宗身体每况愈下,加上王叔文等人排挤了很多支持改革的朝臣,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同时得罪了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迫使他们内外呼应拥立宪宗李纯即位。
宪宗即位后王伾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韦执意贬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chen)州司马,时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12.宪宗李纯
当时藩镇势力仍然很严重。宪宗任命的李愬体恤下属,一年时间收复淮西叛军吴元济,817年十一月,唐宪宗在大明宫受俘,危害三十多年的淮西割据彻底消灭。经过几年的努力,819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被消灭,唐朝重新恢复统一。
宪宗是唐朝后期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时期效仿明主抑制宦官势力,整顿江淮财赋,重用李吉甫、裴度等人为相,利用藩镇矛盾取得了削藩的巨大成就,史称“元和中兴”。

13.牛李党争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李逢吉、李珏、李固言、杨虞卿、白敏中
李党:李德裕、李绅、元稹、郑覃(qin)、陈夷行、李回
元和三年(808年)四月,宪宗亲自主持科举考试,参加应试的牛僧孺、皇甫湜(shí)、李宗闵三人被裴洎推荐优先录取,却被当时主持削藩的李吉甫打压,致使三人长期不能升迁。直到李吉甫死后才入朝。史称元和对策案。当时实际上是李吉甫和裴洎两个势力的较量,而牛李党争真正的开始是在长庆元年(821年)的科考案。由于宰相段文昌、李绅接受了贿赂推荐了他人,而结果出来时却是郑覃、李宗闵的亲戚中榜。段文昌于是告发,穆宗征求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时他们也都向着段文昌说话。于是重新主持考试,发现当时只有四人勉强合格,穆宗大怒将李宗闵、杨汝士等人贬出朝廷,史称长庆科考案。
此后历经文宗、武宗、宣宗朝时,牛李之争不相上下,直到宣宗时期,白敏中担任宰相,李党全被清除,李德裕病死崖州,不久牛僧孺也病死,牛李党争才平息。

14.甘露之变
唐文宗大和九年(836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郑注、韩约等人本想铲除宦官,不料被仇士良等人发动政变,从此软禁了文宗,从此国家大事都由宦官控制的北司控制,南衙宰相班子只是下达文书的办事机构。

15.会昌法难
840年正月初四,文宗逝世。本已秘立敬宗子李成美为太子,却被仇士良等人拥立李炎即位,是为唐武宗。
武宗崇信道教赵归真的话,从会昌二年(842年)开始下令灭佛。在李德裕的主持下,到了会昌五年,一共拆毁寺庙4600多所,强迫僧尼26万人还俗,没收良田几千万顷。他和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合称三武灭佛。

16.黄巢起义
黄巢出生于一个盐商家庭,曾与王仙芝一起倒卖私盐,由于经常被官军抓住,要饱受酷刑,所以干脆组织武装。黄巢曾多次参加科举,但都没有录取,他写下了《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起义后,王仙芝面对唐朝诱惑与黄巢发生不和,各带一支部队分道扬镳。公元878年初王仙芝战败被杀。余部投奔了黄巢,880年起义军一举攻打到了长安,宦官田令孜挟带僖宗等逃到四川,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廷不但请来了沙陀贵族李克用的四万大军镇压起义军,还诱降了负责东线防务的大将朱温。黄巢带十四万人退出长安,在唐军穷追下于884年六月,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自杀,历时十年的起义军彻底打败。

17.朱温灭唐
朱温因在家中排行老三又名朱三。黄巢起义时他被唐军收买,僖宗任命为宣武节度使,坐镇大梁。赐名朱全忠。当时,崔胤杀死了囚禁昭宗的宦官刘季述,昭宗不听崔胤的建议将禁军交给了宦官韩全诲、张彦弘。韩全诲挟持昭宗到了凤翔军阀李茂贞那里,李茂贞和朱全忠征战一年后讲和。公元903年,韩全诲、张彦弘等人被杀,昭宗返回长安。朱全忠趁机铲除了所有宦官,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宦官专政局面。
公元904年正月,朱温挟持昭宗迁都洛阳,不仅摧毁了长安城和皇宫,部下温韬还盗掘了唐代皇陵。同年八月昭宗被杀,朱温拥立十三岁的李祝为皇帝。907年4月朱温废掉哀帝,在开封建立后梁。统治时间长达289年的唐朝灭亡。
姜素萱

ZxID:28344213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3-26 0
感觉学到了不少,感谢科普
panda是国宝

ZxID:23566554

等级: 家喻户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03-26 0
感谢楼主科普历史知识
vera_c

ZxID:6062612


等级: 热心会员
【HP在心中】【网王我的爱】【抖森我本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9-03-26 0
超棒!谢谢科普!
芃芃爱1234

ZxID:17079736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9-03-27 0
好长,马住慢慢看,最近正在学习
晚藏乌

ZxID:41410505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眸渊若潭
9.11转正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9-03-27 0
已审核。
xiancheng

ZxID:384428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9-03-27 0
谢谢楼主,感觉汇总的好棒~
川流不息

ZxID:147313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9-03-27 0
之前读过一本介绍唐代世俗人情的书,还挺有趣的,感觉唐代有很多值得仔细研读的方面
sandy616

ZxID:17504141

等级: 文学大师
希望实现梦想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9-03-28 0
我真的很喜欢唐代的文化,衣服也好看,所以现在的西安我就很喜欢。
mangguocc

ZxID:593148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9-03-28 0
唐朝拥有最开放的文化形态和人文思想,可惜结束的太有毁灭性。
drmfx

ZxID:51900587


等级: 文学大师
Being busy fools you into making progress, the productivity actually makes you move forwar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9-03-29 0
贞观之治啊,大唐盛世,人才辈出的年代。真的想梦回唐朝
putaoaz

ZxID:1423177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9-04-05 0
学习了很多知识呢,话说《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现在还有流传吗?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