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年间有四个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分别是王昌龄、高适、岑参和王之涣。年轻时的高适也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好汉,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之士。
公元744年的秋天,在河南漫游的高适偶遇李白和杜甫。此时的李白刚离开长安,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杜甫则成了他的小迷弟,陪同大哥旅游散心。
李白和杜甫一见高适,也是相见恨晚,结伴旅游,评文论诗,纵论天下大势,好不痛快。
这一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所以,李白是大哥,高适是二弟,杜甫是老三,老二和老三当时都一文不名,只能跟着李白混吃混喝。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五年之后,高适时来运转,进士及第,然后一路高升。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跟随唐玄宗避乱成都,被授予谏议大夫。
唐玄宗尽管已经退位为太上皇,但仍然昏招迭出,不听高适的劝谏,让诸皇子兼领节度使,永王李璘因此手握重兵,并擅自东巡,拥兵谋反。
眼见李璘不听号令,唐肃宗召见高适商议形势,高适断定李璘必败,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指挥讨伐李璘。
千钧一发之际,指挥作战的高适可能不知道,此时李璘的军中有一位故人李白,正在为李璘摇旗呐喊。然而,即使他知道了,又能如何呢?
前线打得如火如荼,三弟杜甫却只能在后方眼巴巴的等消息。没过多久,杜甫就等来了二哥灭了大哥主子的消息。从此,他就不认这位二哥了。
李璘在高适等人的围攻下兵败被杀,李白也就成了叛贼,差点因此被杀。经人说情,李白最终被流放至夜郎,政治生命到此彻底玩完。
虽然说乱世各为其主,本没有绝对的对错,但从这个事情也可以看出,李白的政治眼光远逊于高适,论起行军打仗李白则根本没那个机会。
讨平李璘后,高适又奉命参与平定安史叛军,并立下战功,先后担任蜀州刺史、山南节度使,并进封渤海县侯,在盛唐著名诗人里他的官位最高,仕途最为显赫。(网友补充:盛唐诗人官位最高是张九龄,宰相。张说,元稹次之。杜甫是小官,工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