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影评啊,书评啊,是很个人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审美有偏差,这正常到不能再正常。但别把这场偏差上升到立场,上升到人格,甚至,上升到意识形态,搞对立、扣帽子、问动机......很可怕,可怕到很多人都不敢到公众平台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不留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了一个什么新名号。
现在人群对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人和人的三观不同,不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吗?出身,成长环境,教育,周围的人,经历的事都是形成人三观的重要因素,世上没有相同的人,双胞胎都不一样,也就没有一模一样的三观,一模一样的审美取向。人和人的碰撞中融和新的观念,昨天的你不是今天的你,今天的你,也不是明天的你。
现在,为什么网络越发达,信息量越大,人的容忍度越小。一有不合心意的意见或评论,就开始上纲上线,上价值,上三观。反对,比反思更不需要成本。人可以为了反对,在别人的言论中“品”出各种意义。
一个作品的生命一半是由读者赋予的,一半是由作者给予的。
可以说,读书读出什么意义,在于读者,不在作者。作者写完书,已经完成他的使命。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
我现在看书已经不去想作者在想什么了,又不是考试要考阅读理解。我只看我看出了什么,我明白什么,我自己怎么看。看书前,我也不关心其他人的评论,因为你看了评论再看书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看完书,我再看评论,了解一下其他人的看法,说不定有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我推荐其他人看书,只说,我认为好看,值得看,文笔不错。
我想说,请包容和你想法不同的人,可以不理解,也请不要反对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