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发了两首流浪地球的推广曲了。
电影的推荐影评拖到现在才写。
看电影的时候,第一感觉到的就是真实,我甚至听到有小朋友问他父母"这是现在发生的故事么?"
电影的真实感是靠世界观的细节架构来体现的,越多越繁杂的细节余越真实可信,巨大的信息量我们大脑其实是会即时屏蔽的。
就像生活中,超市总不会是安安静静的,总是有广播播放的音乐,路人的说话声,路人的脚步声,小孩的哭声,包装袋摩擦的声音,空调的声音,甚至电流的声音。这些声音我们在逛超市的时候是不会注意到的,不注意去听的时候就不会发现。
而真实感就体现在平时不会注意的这些东西,用心的电影都是会注意这些细节的。
细节方面:
比如流浪地球的防护服,红色是运输车驾驶员,黑色是军人,白色是技术人员,黄色是地下城工作人员,还有一套灰白的大概是地下城清洁人员
。
救援队的军人还有外骨骼,在用力不同的情况下,肩膀上甚至还闪着不同颜色的光,每个人衣服都有装饰,周倩是医务兵身上贴了小红心,锤子是黄色笑脸。
电影里至少出现了汉语、英语、俄语、法语、韩语、日语、印度英语、印尼语、德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十一种语言,那时是有即时翻译的,因此中国人说中国话,俄罗斯人说俄罗斯话,日本人说日语,这样的对话完全没毛病,电影是其实是有两个声道的。最后朵朵的全球广播,大家也是听的懂的。
其他还有随处可见的中国式标语,横幅,刘启小房子的桌面,电视播放的滚动新闻,地下城后面贴的满满的各种小广告。种种类似的细节数不胜数。
镜头方面:
电影用了很多长镜头,其中有一个从卡车到空间站的镜头就极有史诗气质,也就是刘欢老师那个mv28秒长音部分。
电影多次出现了地球拖着一万多条蓝色小尾巴在漆黑的宇宙中远行的画面,第一次出现这个画面的时候在电影开始,配合着各国语言说着“再见了,太阳系“,是我的第一个催泪点。最后一次出现这个画面是结尾,配上电影的结尾曲,又有着一种希望的感觉。
还有接近木星,木星吸引地球大气的时候,木星巨大的红眼斑压迫在头顶上,锤子对着木星射击的画面,充斥着绝望又不甘的发泄。
在刘培强和刘启告别之后,开启“前进三”冲向木星的时候,那眼泪是一滴一滴往后飘的。这也是我的一大泪点。虽然也有物理专家吐槽失重状态眼泪是不会掉出来的。但这是电影嘛,为了情绪,牺牲一下逻辑,这也是很正常的。
剧情方面:
在这方面确实有点遗憾,因为导演的经验值,春节档上映的时长压力,资金成本的限制等各种遗憾之下,人物的塑造不是很完美,有些剧情衔接的不是特别流畅,有些人物的行为动机也不是交代的特别清楚。
不过总体剧情还是ok的,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点子就是绝赞,是完全新鲜的一种概念,花2500年去实施一个不知道会不会成功的计划,有着一种朴素的浪漫,虽然被吐槽了实现不了,但是科学幻想也是幻想嘛!
饱和式的救援也是一种电影里没出现过的新概念,在面对那么多困难的时候,谁能保证一定成功呢,只能派出尽可能多的,不惜代价的救援,抢修发动机。主角不是万能的,杭州地下城一个人都没救出来,苏拉威西发动机是别人点燃的。点燃木星点子不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实际上这个点子确实是失败的,如果不是牺牲了空间站去补足那最后的5000公里的话。就连最后成功点燃发动机的还有其他两家。
特效方面:
特效嘛选择国产特效公司是一个很无奈的决定,因为投资太少,所有的投资加起来也就足够顶级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烧个十分钟。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被选择的国产公司们尽了他们的最大的努力,交了一份足够好的答卷。比起《星际穿越》《星球大战》《指环王》的特效,确实差的很远,但是拖着小尾巴的地球,冰封的上海,逼近的木星,还有时钟一样的空间站,这些镜头也足够载入电影史册了。
诚然,客观上来说,《流浪地球》完全称不上一个完美的作品,都不要太仔细,镜头,节奏,剧情,甚至物理逻辑都可以挑出一堆的毛病。
但是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在我们看了30多年的美国高水平科幻电影的前提下。
科幻电影作为电影工业桂冠上的明珠,自诞生以来,只有一个美国可以支撑他的发展,毕竟只有美国才拥有着全球的市场。
做为国产第一部大投资的科幻电影,总不能要求直接达到美国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电影工业的精华的水平吧。
直接拿去和《独立日》《阿凡达》《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比较,是太看不起美国电影工业还是,太看得起国产电影呢?
抛开成本谈质量就是耍流氓。2亿美元的投资加全球最顶级的制作班底还比不上4亿人民币的草台班子吗?
很多人总是说国产电影差,但是完全不知道和好莱坞差距到底有多大。
中国的电影工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美国的电影工业已经发展了50多年了。
我说了这么多题外废话,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电影拔高到他不存在的高度,从而只看到它的不足和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