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医院上班,在临床待了最少有6年,参与抢救不少于50例,但抢救成功却不超过8例。概率真的很低,也许和我所在的科室有关,我待过的科室有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血液病科等等,这些科室的病人几乎年老体弱近乎,甚至是“等待死亡”的病患,急诊科更不用说了,几乎是每天都面临死亡。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老师就对我们说过,抢救病人其实是个矛盾的过程,因为有的病人确实是突发急症抢救是必要的,但有些病人真的是回天乏术,甚至对于病人本身抢救回来就是个错误。医院内科系统的病人,很多都是常年慢性病,折磨了病人也折磨了家属,有时病人也会说,早死也许还能少受点罪。就这样的病人,我们抢救回来,是满足了病人的需求,还是满足了职业的需要,我想,这是谁也回答不出来的。
职业生涯第一次抢救是一位96岁的老干部,参加过抗日战争,也打过国民党,解放战争结束后带着孩子留在了上海,可落叶归根啊,老人家心心念念的要回老家,6个儿女开车一路返乡,走一段路住一段院,直到住进了我们医院。我还记得我们平时最喜欢到他身边听他给我们说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说着那些年纪轻轻就永远留在战场的战友,就这样日复一日,日复一日,直到我值班的一个中午,太阳明媚,照射在我们的眼睛脸庞,也照射在老人家床边的心电监护仪上,监护仪上的曲线突然波动,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我们急忙给予处理,但家属拒绝抢救......因为老人家96岁了,经不住心肺复苏的力度,也经不住强心药的刺激,家属们就让我们给予吸氧,加大升压药速度,然后我们一同在旁边看着,看着生命的流逝,看着家属跪在床边的嘶喊,听着小闺女的道歉:对不起爸爸,没有听你的话,及时把你送回来,对不起,对不起。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抢救,跟在旁边一起哭,然后就被主任给请了出去。
还有一位病人,是一位阿姨,血透患者,突发状况,紧急抢救,但心率一直回不来,我们不愿放手,因为放手就是放弃,我们做不到,最后的最后是阿姨的丈夫,一位整天笑眯眯的叔叔,要求停止抢救,他哭着说:主任、医生、护士,谢谢了,真的谢谢了,救不回来就算了,谢谢了,谢谢了,真的谢谢了... ...
写到现在就已经开始掉眼泪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写是写不完的。老师总是说,等我们看的多了,见的多了,遇到的多了,就会麻木的,不会再有情感波动。但我每次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总还是会哭个不听。
亲人的离世,最痛苦的,总是被留下的人。以前一个带教老师说过,出生时,我们是哭,而亲人是笑,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是笑,亲人却是哭,循环往复,总是这么奇妙。
放弃抢救,那是活生生的在亲属心里撕开一道口子,永远不能恢复,当时是生不如死,后来想想也会疼。
现在社会上已经有言论在讨论,到底有没有必要实行抢救(过度抢救),作为专业医护人员,只想说一句,生离死别,最先放手的总是最爱的人!
不想这世上有生离死别,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