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起承转合固稳定
中国木构建筑,技术最复杂的是斗拱;最简单的组合,也是斗拱。斗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莲花托、牌科,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拱分为斗与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结构千篇一律,造型却千变万化。
梁思成先生说:“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饰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墙倒屋不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斗拱。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把屋檐的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的作用。鉴于此,斗拱成为古代房屋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房屋都能松而不散,化解地震冲击。
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唐代至元代的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如今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到了清代,建筑结构发生变化,梁的承重功能加强,斗拱则变得更精巧、更漂亮,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在故宫,被画上隆重的色彩、承载着皇家建筑辉煌之美的斗拱不时便闯入眼帘。仔细观察,会发现此时的斗拱也彰显着建筑等级的区别,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越繁华。
故宫三大殿之首--太和殿的建筑规格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使用了最高等级的建筑工艺,这里的斗拱造型复杂、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此帖被天翔齐录在2019-03-25 23:2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