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笛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
(约公元前6100年-前5000年)
长20.4厘米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出土
远古乐器起源于人们生产劳动的实践,材料多选用石、陶、木、骨等,主要分为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大类。打击乐器可能是人们在打击石块制造石器或是砍凿木头制作木器时受到声响和节奏的启发而发明的,并因此制成陶钟、石磬、木鼓、陶鼓等。吹奏乐器的起源可能与狩猎时引诱禽兽的拟声工具及口哨有关,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专门用来演奏的乐器,有陶号角、陶埙、骨哨、石哨、骨笛等数种。
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音乐方面的早期实践,并成功制作了乐器。属于该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制作精致的骨笛,它们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共有20多支,均采用禽类的长骨制成。笛分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多种形式。不少骨笛保存得相当完好,直到今天还能吹奏出动听的音乐。最早的骨笛开有5-6个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的骨笛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阶段的骨笛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贾湖遗址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还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表明此时期的骨笛制作与演奏技法无疑已经非常成熟了。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可吹奏带旋律的乐曲。贾湖的骨笛是一种竖吹型笛子,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裴李岗时期的人们能够发明出如此精致的骨笛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生活的总体氛围密切相关。当时原始巫术与宗教信仰流行,人们使用杈形骨器、龟甲等用具从事原始宗教活动,并在龟甲里装上数量不同的石子进行占卜。人们已有百以上的数量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等。另外,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均发现形状不同的锲刻符号,似与宗教活动有关。骨笛以禽类骨骼为原料,是禽鸟生命的化身,也可能是宗教活动中的乐器之一。
裴李岗文化的骨笛是世界上同时期保存最完整、形式最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它的发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彻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到8000年前。它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等错误认识,对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引自国家博物馆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