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可能是个“文艺青年”,因为所有的朋友都那么形容我。
因为,我似乎符合百度百科里面对“文艺青年”某一版本大部分的定义:
“第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
第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
第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
这几个特征互为因果,爱好文艺,所以不会挣钱,穷,因此更加痴呆。”
为什么说是大部分呢,因为第一条就与我并不符合,毕竟在我看来,所有的“文艺”的前提还是要有闲钱。如果工资没有办法覆盖掉我的基本生存,别说“文艺”了,我估计我会活成另一个葛朗台。
第二版本:
“第一,多少是爱自由的。尤其珍视“消极自由”。他们未必有改天换地的志向,但维护自己的小天地,不受他人的影响。通俗地说,就是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状态时,个人就是自由的。这样的人不易受到蛊惑,不管这种蛊惑来自个体还是来自机构。
第二,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珍视个人财产,强调个人利益,当然最重要的一条是个人独立。不麻烦别人,能照顾好自己。他们不喜欢一个看得见的导师或者膜拜的偶像。
第三,浪漫主义情怀。喜欢美好的事物,有点儿神经质和忧郁。相信少数比多数更神圣,失败比成功更高贵,他们觉得,成功往往是一些粗俗的东西。能有这样的想法,得有安全感的生活做保障。”
如果按照这个版本看,那我中的估计更少。那么我到底算不算个“文艺青年”呢?
1.我是爱看电影的,也是喜欢话剧的。我也承认我不是很喜欢《小时代》(不喜欢的原因大概是他描写的上海在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上海。),但是说来惭愧,我竟然受不了孟京辉,看完他的“茶馆”,我不得不说全程一惊一乍,因为那漫天的A4纸,让我觉得太不环保了,我可能也是没有看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印象里有这本书,但是关于故事内容我一点都想不起来。)。从事实来总结,关于电影我真心不挑剔,每周我们全家都会去看几场电影,每年电影节都会风风火火抢票,我有粗略的统计过,侦探悬疑类的应该是最和我口味的,接着就是超级英雄们。然而我最喜欢的电影是《间谍之桥》,为此还去了一次柏林。
2.关于阅读。首先,我是个崇尚学无止境的人,所以我是热爱阅读的,从泡沫文学到工具书,只要感兴趣或者有人推荐的,我都会看。我最好的闺蜜一直试图研究出我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故事,最后还是败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也自我冷静的剖析过为什么对于书,我可以过分地宽容。那么多年,我最喜欢的书依旧是《安琪拉的灰烬》,最喜欢的散文依旧是《秋天的况味》,其实,我看的最多的却是《会计实务》。最后再自我总结下,应该是因为我赞同“所有文字纪录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以阅读就变成了我寻找其中价值的过程。(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买实体书了,除了读完后特别喜欢的,还是因为我需要绿色生活。)
3.我是个半吊子的摄影爱好者,而且特别享受相机把美好留住的那一瞬间,所以我也拥有单反相机。最好的成绩,估计就是小众比赛中的第三名,由于单反对于我只是个减压的爱好,所以我并没有追求精益求精。但是,就是我这样子的半吊子水平,我还是去怼了影楼的摄影师,不是我较真,是因为这个摄影的构图极其糟心,让人一眼看上去就很不舒服,毕竟我是花钱了,结果拍出来还没有我这个半吊子好,我能不在意吗?不过,就是个那么简单的逻辑,在好友眼里我变成了极度追求构图的“怪胎”。
4.手账。我是记手账,但是我的手账内容可以用极其无聊来概括:就是每天的支出,类似于一个账本,或者是上课笔记,工作记录,偶尔还有观后感和读后感,对于文创的喜爱估计是来自于喜欢博物馆。我特别喜欢去各种博物馆,因为他们的藏品都在深深吸引着我,从故宫到苏州博物馆,从马踏飞燕到翠玉白菜,从云梦秦简到马王堆帛画,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我,我不得不感叹,时间真的太少了,这些都是我毕生读不完的瑰宝。
5.我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因为我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用来学无止境。
于是,我可能是个“文艺青年”。
[ 此帖被沙漏的背面在2019-01-30 15:1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