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内,25000公里的飞行,度过了29天,吃了87顿饭。这是我回忆里关于新加坡的数字。这个国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菜色丰富,美味诱人的食物。在一个个夜晚,我坐在熟食中心的摊位前,点上一份香味浓郁的胡椒蟹,和同事熟络的聊天,再狠狠的吸一口橘柑水。这种细小点滴的幸福,治愈了我在异乡工作的疲累,也把我在新加坡的日子,过成了老百姓烟火的模样。这个南洋的花园城市,曾经被人用“新马泰”这个名字一笔带过。如果你不走进它,会觉得它和上海,深圳,东京,香港有什么大区别,钢筋水泥霓虹灯而已。但是行走在当地的街道上,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国际大都市,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各自为阵的族群异常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庙宇,印度寺,清真寺,可以在一条街上矗立。这就是这座城的魅力。在我心里,美景,美食,人文,旅程,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对它的感知随着年华的匆匆而过,越发浓醇香厚。
娘惹文化,新加坡美食的精髓。
婆娑树影打在娘惹们的纱制罗裙上,捣碎香料的笃笃声从厨房传来,
这种充满温情的互动让一天的餐食既有仪式感又能俘获家人的味蕾。
说起新加坡美食和民族文化的渊源,第一个映入我们脑海的一定是娘惹菜。娘惹,这个娇滴滴又带着微微诱惑的名字,用来呼唤马来人和华人联姻后生下的女儿。当年马来与华人结合繁衍后代造就了土生华人文化。一位贤惠的小娘惹,会在她的厨房中,细细研磨葱、蒜、姜、香茅、辣椒、豆瓣、薄荷叶、亚参膏、峇拉煎、肉桂、兰花等香料,并把这些复杂刺激的调料和食材一起烹饪。华人对原始食材的精心挑选结合马来美食文化的奔放刺激,调配出了娘惹美食的魅力。这样的美食,不但有五味陈杂,有辣有甜的口感,还有着色彩鲜艳的外观。娘惹菜在近代起源时以家传为主的。几乎每一个土生华人家庭都有一本娘惹祖辈留下的“家传菜谱”。旧时候的小娘惹秉承了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在那个年代,娘惹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家庭。她们从小开始学习了各种手艺,出嫁后成了品德贤惠,厨艺高超的女性。做一顿饭,她们需要花上半天手工捣碎几十种香料备用,再用土锅炒制菜肴,汤头则用慢火熬煮。繁复精致的烹饪手法在旧时光的光影中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婆娑的树影打在娘惹们的纱制罗裙上, “笃笃笃笃” 捣碎香料的细碎响声从厨房中传来妯娌婆媳一边嬉笑聊天一边烹饪当天的晚餐。这种充满温情的家庭互动让一天的餐食既有仪式感又能俘获家人的味蕾。
骑楼一角
想起娘惹菜,我的口水会很诚实的流向叻沙面线,娘惹小金杯,辣椒螃蟹和有着浓浓椰子香味的甜品们。
叻沙是马来语音意过来的,中文的意思是椰浆面,汤料主要是由咖哩粉、虾酱与椰浆组合而成。正宗的娘惹叻沙口味甜、咸、辣在口腔各种碰撞,层次非常丰富。用新鲜的蛤、油炸豆腐、鱼饼、虾,叻沙面线子、豆芽菜等,再加上细白的粗米粉,就能烹饪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了。要感受浓浓的娘惹文化氛围,一定要来到充满了古早味道的加东地区。在这个区域有一家口口相传的老店,叫328加东叻沙。我兴致勃勃的一路找寻,终于在一座充满马来风情的骑楼下,看到了它的招牌。堂内真是人头济济,要找个位置都很难,这家店在当地很有名,墙上贴满了名人们过来用餐的报纸和照片。
叻沙面线
我索性就和当地人一样,坐在骑楼的走廊下面,一边吹吹电风扇一边用餐。最招牌的就是那一碗叻沙面线。我咽下去的第一口,不由自主的惊叹:“这是什么味道!好奇怪啊!”它不是单纯的辛辣或者酸甜,整个汤料中有着我从来没有吃过的香料味道,非常的复杂和高级。面线很酥软,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几乎都不用咀嚼都能咽下去。我的口味比较偏清淡,让我整碗一下子吃完真的有挑战。同伴是来自江西的女生,她的评价是好吃够味。吃一口劲爆的叻沙后,再用吸管吸几口清火的椰子汁,恩,是东南亚的味道。
椰子
辣椒蟹是新加坡本土的一个伟大的美食发明。它一脉传承了娘惹菜丰富刺激的口感,肉蟹外包裹着的蛋液为的是入口香滑,这是种非常高级的烹饪方式。这道闻名于世的佳肴源起于 1956年,一位华人女士用番茄酱和辣椒炒螃蟹,新菜色一被推出就大受欢迎。经过无数厨师们的改良,有了现在的模样。可以说,新加坡知名厨师之间的较量,就从这一道辣椒螃蟹开始。提到辣椒蟹,就会想起珍宝楼。它的做法是取用新鲜的大蟹,爆炒后交上酱汁,辣味徘徊在味蕾,蛋液在蟹壳上略有甜味。新加坡对螃蟹这道料理的烹饪是登峰造极的出色。今年我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还尝到了其它饭店做的奶油蟹与黑胡椒蟹. 长提海鲜坊的奶油蟹是美味绝伦。当奶油蟹上桌后,这感觉如同追到了暗恋许久的学长,或是摘到了一颗星星。心中默默念叨着:“终于吃到了!”食客几人从开动到分光,谁都没说话,闷头吃。我这次细细品了下它的调味,非常的高明,大厨竟可以把香料和黄油调配的如此顺滑温柔。我拿起丰满的蟹肉,蘸着浓郁却不刺激的酱汁,一丝丝柠檬草的后味冲破了奶油味的腻,成功的让我忍不住再吃第二口。直到最后大蟹被吃完,我们仍然舍不得浪费这个酱汁,也顾不得已经饱了,把炸馒头就着酱汁水一起分了。华友园的黑胡椒螃蟹令人垂涎三尺。这家饭店是一整栋老洋房。一进门,立马有被高人气所震撼到。室内全部客满,花园的位置也是人头济济。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桌空位,开始点餐。在我吃过的所有的做海鲜的知名饭店中,华友园的价格是最便宜的。品质是出奇的高。海鲜鸳鸯米粉,草虾,黑胡椒螃蟹,豆花。每一道菜都很美味。作为海鲜类别的草虾和螃蟹,食材用料都非常新鲜。我把螃蟹壳敲开,整根蟹腿能完整的拉出来,入口顺滑香甜。去华友园用餐的那天是新加坡国庆节,我记得那天晚上的夕阳和彩霞特别美丽,等我吃完饭赶回酒店时,轰轰烈烈的一场烟花已经放完。我在虽然错过了盛大的花火,好在和大家在好餐厅一起吃饭,也是一种庆祝方式。
黑胡椒蟹
辣椒蟹
奶油蟹
除了标志性的叻沙面线与螃蟹,娘惹糕一定要尝一下。这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小甜点们,几乎能自己成为一个派系。目前广为流传有菜谱的娘惹点心就有20多种。香蕉叶、椰浆、香兰叶、糯米,木薯和椰糖,东南亚特有的诱人食材们,成为娘惹点心的主力。聪慧的厨师用传统植物染色的制作古法,让每一款娘惹糕点看上去都色彩鲜艳,既美又甜。 另一道娘惹菜,娘惹小金杯是我在去新加坡前,从来不曾听说过的美食。以至于我在酒店看到一大盘配菜和面粉做的杯子,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新加坡同事亲自示范了一下:将你想吃的食材,比如土豆丝,胡萝卜丝,花生碎,小虾皮,盛入小金杯后,一口咬下去,能感觉到炸过的面粉脆脆的口感,然后各种香味在口中炸开。果然是有着热辣娘惹风的食物!
娘惹糕小金杯
娘惹糕小金杯 配菜
早前在画廊里无意中看到一幅新加坡加东的版画让我对这个地区开始幻想。它是新加坡娘惹文化的聚集地。那幅画光影斑斓,街道旁矗立着色彩缤纷的骑楼,一位娘惹牵着自家孩童持伞走过西饼店。透过它我仿佛看到一个个扎根在新加坡的土生华人家庭故事在这个地区上演。时光总是那么的温柔细腻,雕刻出了一代代人的生活和命运。
加东地区街道
加东地区全景
色彩斑斓的骑楼
我用了一个周末的时光在这个街区闲逛,就是为了找寻那份古早味道。如同画中描绘的一般,色彩斑斓的骑楼上镶着精美的浮雕和手工瓷砖。主街道上有个通体被粉刷成正红色的红屋,沧桑的红墙近年刚漆上新妆,前生它是“加东面包西饼制造厂”,现今被改造成了艺术中心。整条街上能看到卖加东叻沙、肉粽、鸡饭、酿豆腐的食肆,南洋咖啡室也还在,累了进去喝一杯浓醇的白咖啡,便能体会本地人最喜欢的休憩方式。
原加东面包西饼制造厂
我按图索骥的找到这家位于如切地区的私人博物馆,为了去深入了解新加坡浪漫的娘惹文化。如今土生华人和娘惹文化在新加坡渐渐淡去,很难在市中心繁华地段找到这些元素。所有的发达城市都被同化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摩天大厦,一样的钢筋水泥霓虹灯。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我来说,去了解和体验当地传统才是最吸引我的旅行方式。
参观博物馆需要提前预约和支付几十新币的门票,它位于一座小小的房子中,一次接待4位游客。这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我是冒昧来访没有提前预定。好在老板看到我的诚意,和我说愿意在下午4点后为我们再开一场. 到点后,我坐下来品尝馆主准备的娘惹下午茶。娘惹点心的色泽鲜嫩欲滴十分招人喜欢,我赶紧用筷子夹起一块品尝。夹杂着植物香气的糯米甜点余香满口。还没有吃完,馆主又推荐我品尝一下被椰丝包裹着的绿色糕点。我本以为又是一块糯米糕,没想到稍稍咀嚼,棕榈糖汁在口中爆开,给了我一个意外。馆主看我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和我相视一笑,立马又斟上一壶风味红茶,香浓的风味茶化解了糕点的甜腻,一切都刚刚好。
娘惹博物馆一角
娘惹下午茶
笃悠悠的品尝完娘惹甜品与茶水,馆主引领我参观博物馆。他是个非常执迷于土生华人文化的华裔。收藏了各种来自于几十年前的家具和服饰,并和我们详细介绍了土生华人的民族渊源,生活习惯和人文。
“你看,大厅的家具是红褐色,花纹透露中贝壳光泽。那是大富之家对家居的审美,用昂贵坚硬的红木打造生活家具,再用复杂的雕花和反复打磨的珍珠贝壳去美化它。例如我们眼前的这把椅子,它是S形状,两人是背对背坐着,却转身就能与对方说话。”
我静静欣赏这看似拉开距离又有些暧昧的设计。红木的色泽赋予了它历久弥新的美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许多贵族很喜爱坐这种设计的椅子。可见当时土生华人诞生的峇峇娘惹们,受到了马来,中国,西洋的多种文化熏陶。私人博物馆中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让我得知以前大家族拥有最高地位的是家中的祖辈老太太,在开家族会议时,她们穿着华丽的长袍端坐在交椅上接受小辈们的敬仰与侍奉。照片中她们会手握一块厚布,我好奇的问馆主“那是做什么用的”
“那不是厚布,是毛巾。” 馆主微笑着回答我
“毛巾?” 我挑眉问道:“不是有专人服侍老太太,她要自己拿毛巾是擦汗吗?”
“哈哈哈,你猜不到吧,这毛巾是老太太觉得谁藐视了她,不开心时拿来抽人的。这可是她权威的维护物品啊。”
我啧啧称奇,又参观了许多当年极致华丽的家具器皿,在馆主对家居和照片的一一介绍中对娘惹文明有了具体的认知。
马来文化,娘惹美食的母系,新加坡必尝佳肴
新加坡的雨季晴雨交替,前一分钟还是蓝天白云,后一刻就乌云压顶。
我站在骑楼下面,躲了一会雨。磅礴的雨丝从屋檐下如银线般的贯穿而下,
时光像偷来一样的安静细致。
新加坡的马来人是第二大种族,占全国人口的两成不到。在这里老一辈马来人说马来语,新一代马来人由于这个国家包容的文化氛围中开始以英语交谈。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在学校要上伊斯兰教课程,马来文化表现在宗教思想上,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宗教息息相关。在新加坡街头随处可回教法律和苏丹制度,这些措施维系着他们生活的安分与团结。几十年前,居住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婚礼会邀请全村人前来参加,来宾们酒足饭饱,欢声笑语。离去时,手上都握着一个煮熟的蛋,表示多子多孙的意思。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文化的浸润是无处不在的。马来西亚美食是娘惹美食的母系。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吃客,没法分清两种美食之间的区别。很多饭店提供餐点时也并不把它们分开。两者一脉传承的风味和调味,总让我品尝到相似熟悉的味道。典型的马来西亚美味有如下几种,椰浆饭,肉骨茶 ,虾面,沙爹肉串,罗惹,马来摩摩喳喳和煎蕊.
椰浆饭得名于其烹饪方法,是用椰浆烹煮米饭,再加上香兰叶略微调味,为米饭赋予扑鼻的清香。如果单听名字,很容易和泰国的芒果椰酱饭混淆。实质上,两者口味大不相同。一盘马来西亚椰浆饭里通常有黄瓜、小凤尾鱼、花生豆、鸡蛋、腌菜与辣酱料,也可以有别的佐料如鸡肉、章鱼或乌贼、炸鱼、牛肉咖哩等。入口时,椰子的比重并不多,更多口感来自于复杂香辣的香料。
一道美食的诞生与人类的迁徙,历史的文明总是密不可分。俗话说:“海水到处有华人”。特别在晚清时期,大量中国移民迁徙到东南亚,这种漂洋过海去南洋谋生移民的浪潮被称为“下南洋”。在迁徙的人潮中,来自福建和海南两省的华人数量最多。中国人总是依恋故土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食物会成为故土最后的牵挂与坚持。所以在当今的马来菜系中,华人的改良口味早已融入这个菜系的骨血。说起肉骨茶,真是无人不知了吧。在华人初到南洋时,要适应东南亚湿热的气候环境和劳苦的工作。不少人为了治病趋暑,将中国传统中医的药材如当归,枸杞,党参等用来煮药。为了规避“药” 字,大家会称呼这种滋补的汤水为“茶”.一次偶尔的机会,聪慧的华人把猪骨放入茶汤一起饮用,既美味果腹,又强身健体。所以肉骨茶是一种以猪肉和猪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如果要细细看调料包,还有葱花, 姜, 蒜 ,肉骨茶料包 ,生抽 ,老抽 ,蚝油与 白胡椒粉。不同饭店做出来的肉骨茶,口味是大不相同的。有偏向海南派系的浓重胡椒味,也有传承于福建的浓重药味。这种饮食习俗融入了马来人的美食文化,也被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如今的肉骨茶可不止东南亚华人在使用。马来人吃肉骨茶时,还会给自己倒上一杯浓茶,一口肉一口茶搭配着吃。
虾面是另一道比较有名的马来西亚菜,主要由虾,米线,面组成。 它反映了福建人到了马来西亚的槟城后艰苦的生活。当时的居民把打捞上来的鲜虾肉献给了统治者,自己只能把虾头虾壳留起来熬汤,这个传统渐渐地发展成为这个在福建都找不到的福建虾面。一碗福建虾面浇头有去壳的鲜虾,汤底为虾汤。汤底是用了带虾头虾壳的鲜虾与虾干,加入鱼干熬制出来的。佐以蟹柳、鸡蛋、蕹菜、豆芽与葱花等配料,香浓够味。
虾面
基于马来人很多都是伊斯兰教,一般会用鸡肉和牛肉做食材。沙爹肉串就成了广受欢迎的美食。新鲜的牛羊肉用沙爹酱腌制好,放在炭火上细细烘烤。我很喜欢沙爹酱汁,看上去是辣的,其实口感是有层次的甜味,每次都能配上啤酒来上几串。当我第一次见到罗惹这道菜时,面对一只大空碗不知所措。新加坡好友耐心的为我讲解。原来,要吃到一顿正宗的罗惹需要自己动手。马来语中“Ro-jak”是大杂烩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菠萝、青芒果、黄瓜、鱿鱼、莲雾、油条等配上虾膏酱放在碗中自己搅拌,再按照自己的口味加入碾碎的花生和芝麻。
马来沙爹烤肉串
在一个周日的下午,我终于处理完了所有的邮件。关上电脑,像逃一样的远离金融区,来到充满了古早味道的如切地区。新加坡的雨季晴雨交替,前一分钟还是蓝天白云,后一刻就乌云压顶。我站在骑楼下面,躲了一会雨。磅礴的雨丝从屋檐下如银线般的贯穿而下,时光像偷来一样的安静细致。耳边传来了一阵新加坡歌手孙燕姿的歌声,”我怀念的是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这段午后歌声直接把我拉到充满梦想的青葱岁月,有一种想独处的情绪围绕着我。我沿着骑楼漫步,丝毫不担心调皮的雨滴来打扰我。转眼,过了几个门洞,又被一阵阵饭菜香起勾走。一位大厨正悠闲的一边哼着歌,一边炒菜。我努力辨识他在做什么菜,香气是那么的勾人,有着肉类脂肪的醇香和东南亚独有的热辣。
不知为何,没到饭点,就是想吃东西了!骑楼被一根根柱子和屋檐围成一个小城堡,家家户户都在这里和谐生活,饭店,小卖部也在同一栋建筑内。我随便的进了一道门,照片上挂着辣椒香的名字。英文招牌上写着娘惹餐厅,我想吃点甜的,马来西亚甜品中,我最爱的煎蕊和凉粉。
煎蕊的色泽永远都是那么的鲜艳动人,用勺子大力的挖出细碎的刨冰,送入口中是极其浓郁的椰浆和绿豆香味。马来甜品和它的主食一样,口味充满了冲击性,让人难忘。黑糖凉粉上面铺满了果脯,口味相对比较清淡沁凉。煎蕊越吃越浓郁,凉粉却慢慢变淡,我玩性大发的把两者融在一起食用,这样的小发明让我自娱自乐。我想那天下午三点半,餐厅服务员一定会观察到,一个只想和自己独处的女生,贪心的点了两份甜品,笃笃悠悠的吃着,任性又肆意。
煎蕊
居住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老人
新加坡的马来清真寺
印度文化:新加坡多民族中的半壁江山
我尝了口汤汁,口味略酸。印度香料的神秘味道在每一道餐食中都体现出来,
辛辣加酸咖喱气息在口中爆炸。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种族,占新加坡人口的9.2%。有趣的是,今天的新加坡是印度人口在海外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多数印度人是1819年后移民过来的。最早的移民者包括众多短暂停留的工人、军人和囚犯。最后形成印度群体是在20世纪中叶。新加坡的印度人几乎来自印度所有主要种族,其中最大一部分来自印度南部。在新加坡的印度居民中有58%由源自泰米尔人祖先的印度人组成,少数印度人种包括马拉亚利人、旁遮普人、信德人、古吉拉人等。
印度美食博大精深,在新加坡能最流行的各式印度美食有印度面饼,它类似中东袋饼的Nan,是从中东经旁遮普省开始进入印度的面饼。它口感很松软,是印度最经典的主食。印度面饼的口味很多,除了有原味外,还会加入吉士、马铃薯、蔬菜、椰子等佐料,口味有甜有咸。面饼最地道的做法是将它贴在坦都烤炉壁内烧烤,许多印度家庭喜欢去餐厅享用。
恰巴提是印度最普遍的全麦面饼之一,嚼起来筋道。它采用没有发酵的面团烘烤,饼皮更为扁平,口感也干,需要配合菜肴食用。通常搭配面饼的菜肴有咖喱鸡或咖喱牛肉,口味略酸。印度香料的神秘味道在每一道餐食中都体现出来,辛辣加酸咖喱气息在口中爆炸。我不得不说,口味清淡的人是吃不惯印度菜的。当年印度的迁徙者来到新加坡后,也根据当地的特色食材结合自己的口味创造了一些耳熟能详的新加坡菜肴。比如如今在芽笼轻易能知道的美味“咖喱鱼头” 就是这一产物。咖喱是地道的印度特色,而鱼头又在新加坡能被轻易捕捞。,二者能走到一起,的确可算是一道新加坡独有的印度佳肴。经过多年的改良,咖喱鱼头的名声便开始广为传播。这道印度风味洋溢的佳肴,通常以一大块石斑鱼头或红鲷鱼头为主料,先用姜葱和蒜头爆香,再用浓稠的咖喱酱汁焖煮鱼头。鲜嫩的鱼头加上香辣的咖喱汤,辣中带甜、香味浓郁、鲜辣够劲。
咖喱鱼头
如今新加坡的印度裔在迅速繁衍和发展,在新加坡街头到处都能找到印度朋友。我也有幸结识不少印度裔的新加坡人。Lila就是这样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印度裔女性,我们经常一起聊天。
"我不想回印度,我喜欢呆在新加坡。要知道回老家我是没有办法连续工作20年的 “Lila今年50岁左右是公司的资深员工,她扶了下眼镜,和我说这话时,耸了耸肩,表示坚定。我觉得她表述的是事实,16年底我曾经连续电话面试过一个月印度同事,7个空缺岗位,56位应聘者,只有两位是女士。在印度分公司,哪怕是一些其他国家都是娘子军的团队,也清一色都是男士在工作。
”那么Lila,你是什么时候来到新加坡的,你出生在这里吗?“
”我随着我的父亲来的,那时候我才10岁,我父亲被外派到新加坡来工作,我本来一位成年后要回去,没想到后来嫁了一个华人。”Lila说起家庭,眼中露出了温柔。
“是吗!”我挺诧异的。走在新加坡街头,的确很容易看到不同肤色和民族的人生活在这里,但结伴而行或夫妻情侣还是以同一种族为多。
”那年,我在政府警察局做接待,我丈夫正好来办事情,我们就认识了。后来我们在朋友的聚会上又遇见了,他开始追我。要知道,嫁过去并不简单。第一次去他家做客,他家兄弟用潮汕话排斥我,我听得懂一点,一气之下走了。他母亲出来追上了我,和我说了一顿好话,我才回去,继续吃晚饭。我爸爸直到我们恋爱坚决反对,主要的原因还是不想让我在华人大家族做媳妇”Lila说起往事,停顿了一下,抿了口咖啡。我不由的坐直了身体,认真听了起来。“后来呢?”
”后来,我们骗双方家长说,我怀孕了,必须结婚。在那个年代,流产是不被社会舆论允许的。也巧,我一结婚,宝宝就来了。双方家长也算皆大欢喜。后来有了祖屋分配制度,我带着一岁的孩子和丈夫搬出了夫家的老屋,去住政府给我们的祖屋。房子不大,但是有电梯,不漏雨,还能过小家庭的日子。我很开心。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就跳槽去了企业上班,直到现在。”感谢Lila分享了一段这么有意思的经历给我听,让我了解了印度女性在新加坡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在新加坡的印度神庙
小印度街景
印度神庙前供奉的鲜花
在新加坡的印度神庙
印度神庙内的祭祀
华人文化:下南洋华人的人气美食
我每次进入熟食中心我都会非常快乐。因为至少有上百家摊铺售卖着自己的特色美味。
每一位摊主都是新加坡美食的代言人,他们用自己的手艺让我在异乡过的像个老百姓。
“下南洋”自明代中叶开始,持续了近300年。当年华人占多数的唯一国家是新加坡,约占总人口的75%以上。下南洋的华人祖先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血泪在新加坡奋斗出了自己的生活,让我敬佩。在新加坡的华裔多半来自于中国南部。就算是最地道的中国胃,到新加坡也能轻易吃到祖国的风味.如今我们走在土生华人聚集的大街小巷上,能看到许多招牌美味。夹馅豆腐(客家酿豆腐)是传统佳肴。虾米,猪肉,香菇被妥善的包裹在豆腐内,入油锅被炸的金黄,再叫上酱汁,一碗来自中国南方的酿豆腐让我们在异乡吃到家的味道。海南鸡饭起源于我国海南省文昌镇,选用本地产的文昌鸡做成白斩鸡,斩块今后,配上用鸡油浸润烹煮的米饭,再搭配上一碟子以蒜泥为主的酱油+辣椒调成的蘸碟吃,油香可口,鸡肉鲜美,当成正餐吃再合适不过。
海南鸡饭
在新加坡有一家性价比很高的米其林一星摊铺,位于牛车水大厦熟食中心里。我兴冲冲的来到了凡香港油鸡饭大排挡前,被眼前排队的长龙给震惊到了。掐指一算,就算排到,弄不好鸡也没有了。赶紧转战史密斯大街的分店。两者相距不到十米,步行也就五分钟。店门口虽然也有长龙,但位置多,流动快。如果没有米其林情结,倒是可以到分店来食用。我相信,味道是一样的。等待十分钟左右就能进店,这是一家快餐运营方式的饭店,有几位小哥在认真的处理油鸡,直到每天挂在厨房的鸡卖完为止。我几乎把菜单上的品种都点了一遍,总共花费连三十新币不到,十分划算。大快朵颐以后,我和好友两人直接吃撑。就凭这口味我要真心实意的推荐给朋友们,油鸡外皮焦脆,鸡肉酥嫩。被提前腌制过的口感非常鲜美浓郁,入口先是有些甜,然后被层次丰富的鲜味所盖过去。老板腌制油鸡是有秘方的,据说价值200万新币。除了招牌的油鸡饭,叉烧,米粉,蔬菜,洛神花茶都很美味。
了凡香港油鸡饭
熟食中心,真可谓是新加坡老百姓的食堂。它们分布在每个热闹的街区,本地人喜欢在下班后的夜晚,携家带口的去相熟的摊铺吃一顿价廉物美的美肴。我无法计量有多少民间的食神兢兢业业的守着传承下来的食铺,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送上最可口的食物。犹记得我第一次去熟食中心,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拖着餐盘穿梭在室内,大声吆喝着点餐。桌椅都是非常简洁的塑料款式,清洁工忙碌的收拾着餐盘。
我看到这简单的环境时并不买账。不认为大排档式的运营会给味觉带来多少精致的体验。时间久了,是一份份从不失误的鸡饭,是一杯杯浓醇的混合果汁,一道道住家饭般温暖的小菜,让我渐渐的爱上了新加坡独有的熟食中心文化。如今我每次进入熟食中心我都会非常快乐。因为至少有上百家摊铺售卖着自己的特色美味。每一位摊主都是新加坡美食的代言人,他们用自己的手艺让我在异乡过的像个老百姓。
新加坡熟食中心
某一天,我约了许久未见的好友在熟食中心见面。我惊讶的发现好友的肚子鼓了起来,这是怀孕了呀!细细算来,好友嫁到新加坡一年了,这就有喜了我真是为她开心。
“告诉我,嫁给新加坡人感觉如何?”我开心的握着好友的手问道
“挺自由的,但有时候太自由了。比如我婆婆从来不管我们的,不来干涉我们也从来不帮助我。我们分开住,她住组屋。组屋虽然小但是很方便,楼下全是吃的,地理位置和公共设施也比私人住宅完善。我们婚前买了套房,很贵,不过房型和外观都很好。我婆婆不太到我这边来。” 好友喝了口果汁,徐徐道来。
“那你现在怀孕了,你先生出差她也不管你吗? “我挺诧异的。
” 我觉得可能新加坡人没有家长包袱,我提过这事情,她让我去熟食中心自己买吃的去。“她耸了耸肩膀。”你知道吗,你看你来新加坡,还会找各种饭店吃。新加坡饭店不算便宜,还要加服务费,我们现在晚上从来不做饭,都是去熟食中心吃东西,一顿饭5新币就能搞定,很多摊主都是做了几十年的。口味传承的很好。你看那个了凡油鸡饭最早就是熟食中心里面的大排档。 这种私房排档我还有很多。
“但是,再便捷美味的食堂也抵不过在中国家乡妈妈煮的一顿饭,嫁到异国我才发现,妈妈的住家饭抵过所有的米其林餐厅”好友抚摸着肚子,眉宇间是解不开的乡愁。
我也沉默了,对我而言,异国美食是新奇的觅食,而对早已离开家乡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菜肴比故乡的味道来的更美味了。
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
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雕塑
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
与好友短聚后,我还是要继续在新加坡寻觅我的每顿饭。位于小印度附件的瑞春点心,是一家店铺朴素但是口味惊艳的华人小店。我很久没有吃到过很地道的家族式港式茶餐厅了。我理想中的茶餐厅不在大商场内的连锁店,而是小巷子里面,主人用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的普通话问你:"云吞面要汤面还是干面?"看到餐厅便宜的标价,我们愉快的点了酿豆腐,煎炸后的豆腐上面盖着嫩豆腐,夹层还有个大虾仁。马来糕,入口的一瞬间,会被那松散的分子结构所打动。云吞面是拌面和汤云吞的双重享受,口感丰富。一小碗传统意义的汤云吞,会用一碗拌面,佐以油炸云吞,配叉烧和蔬菜一起吃。吃完小吃和主食,我的目光又停留在了各式港式点心上。比如好吃到流泪的榴莲酥。这款榴莲酥真的绝了,将酥脆的外壳咬开来的时候,里面的榴莲酱是流动的,有爆浆的感觉。吃口叉烧酥后,再舀一勺子杏仁豆腐。杏仁豆腐的表面铺满了坚果,下面那层豆腐甜蜜中带点姜味。一餐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居然是毫不起眼的豆花,我不能简单的把国内咸豆花或者甜豆花与眼前这碗豆花联系在一起,它的口感绝对是带着豆子香味的布丁啊!整餐结束我能感觉食材本身的浓郁的味道,意犹未尽。
除了地道的广东美食,潮汕特色餐厅在新加坡也遍地开花。我在新加坡下了很多吃饭馆后对一家位于芽笼潮汕餐厅印象深刻。有人说起芽笼,将它定义为红灯区。而我想起芽笼,立马就开始为榴莲和田鸡粥流口水 。我发现这一带的特色就是店旁边就有特色榴莲卖。皇中皇,猫山王这些享誉中外的榴莲品种就放在篮子里面让人挑选。磕完榴莲,进店点一碗粥。
活田鸡粥,意味着新鲜。只有新鲜的田鸡才有着与生俱来的香味与韧性,也更富营养。粥是能够让人能够体会安乐的食物。砂锅内盛满了色泽诱人的田鸡,嫩到用筷子轻轻一夹就能骨肉分离,入口却有弹性。另一锅白粥铺点姜丝和葱末给人垫饥。
新加坡华人区街道
田鸡粥
通常店家为了促销,会将田鸡煲买二送一,三只田鸡烹饪完成后装满一锅妥妥的,我们三个人正好点了两锅大快朵颐。 田鸡色泽饱满,肉质紧实,甜中带香,鲜中带咸,比例和口感都刚刚好。我们一行人又开启了专心吃不说话的模式。每点一份田鸡煲仔锅,店家会附送一碗白粥,我撒了点生姜丝,喝下去让人感觉到了温暖和服帖,幸福感满满。
远方的家就在这张餐桌上。
【来源:穷游专栏 文/Yoki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