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长安
一
公元710年夏六月,唐朝的第四任皇帝忽然死了,死前连太子都还没来得及立。而历史证明,这样一句话不说就选择死亡的皇帝,身后一定是一个多事之秋。果然,就在老皇帝死的同月,长安大内里又一次宫门喋血。
那时唐朝建国还不到百年,而皇宫里的鲜血是流了又干,干了又流,估计大明宫里的冤鬼也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宫廷政变了,只是这次政变涉及到了唐朝历史上活得最精采的两位公主,而政变之后,一位命丧黄泉,一位权倾朝野。
这两位公主是姑侄关系,一位封号为太平,一位封号为安乐。
太平公主出生的时候,安乐公主还要等个二十年才能出生。二十年后,太平公主嫁给了一个叫薛绍的美男子,过着生儿育女的安稳日子,而她的哥哥、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在当了三个月的皇帝后就被亲妈给废了,然后被贬去房州幽禁。李显被贬后,能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他的妻子韦氏,而在去房州的途中,韦氏诞下了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
转眼又过了十四年,已经老迈的武则天尽管仍不想把帝位传给姓李的,但到底觉得儿子是比侄子亲的,于是将流放在外的李显招了回来封为太子。十多年在外一路颠簸担惊受怕的李显终于带着小女儿回到了皇城,而当他在皇城中再次见到妹妹太平公主的时候,或许会觉得十多年不见,这个妹妹不太一样了。
十四年前李显离开洛阳时,太平公主的丈夫还是薛绍,而太平公主自己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然而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受宠的公主。唐朝公主食实封三百户,而武则天给太平公主加到了三百五十户,不过就是这些无伤大雅的宠爱。然而有时候,命运会出乎意料地把一个人推到风口浪尖上。
武则天杀长子废次子,最后立了幼子李旦为皇帝,但却把李旦撵进偏殿不让他参与朝政,而自己则临朝称制数年。这必然惹恼了李唐宗室,而李唐宗室里有才德的皇子皇孙又遭武则天的忌恨,最后,双方矛盾终于爆发,李唐宗室诸王起兵反武则天。然而也许是因为事先谋划不够充分,又或许是有人临时退缩,总之这次造反没能成功,于是武则天借此大肆杀戮唐朝宗室,而其中就有参与反叛的太平公主驸马薛绍。
那年上元初遇,你还记得几许?
你可能会问,薛绍一个姓薛的,又不姓李,干嘛趟这混水?史书确实也没写薛绍的造反动机,但我想大约是因为到底他的外公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舅舅是唐高宗李治的缘故吧。于是薛绍就这么死了,死的时候他和太平公主最小的孩子尚在襁褓。之后不久,太平公主食实封达三千户,而在此之前,唐朝的亲王也不过最多食实封一千户。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在安慰太平公主,毕竟杀了女儿的丈夫,但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史书上记载的这么一句话: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翻译成人话就是:太平公主长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还特别有心机,武则天觉得这女儿像她!由于太平公主有心机、多阴谋,武则天常与她商量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不过她们到底商量了什么又商量了多少,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说太平公主畏惧母亲,从不把密谋的事情外泄,也不做太出格的事。而多年后,当太平公主终于走到了政治大幕之前时,她的心机与手腕确实已修炼得相当纯熟。
只是薛绍死时,她才二十四五岁,再“多阴谋”也不过就是比一般公主智商高一些。薛绍死后两年,武则天把太平公主嫁给了武家一个叫武攸暨的男人,武攸暨有妻子,武则天就把他的妻子杀了让太平公主嫁过去。明明只是一纸休书的事情,武则天却非要杀人,可能是杀习惯了吧,毕竟她登基称帝之前能一声不吭地就杀了二十多个李姓亲王和自己的两个亲孙子,这种事也是古今难见。
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之后似乎已不愿意再做一个安分的妻子了,她开始包养男宠、与朝臣暧昧,甚至不经武则天同意就参与朝政,而最终让她能掌控实权的是她参与了诛杀武则天的两位张姓男宠并逼宫迫使武则天退位的计划。那晚,众臣率羽林军杀进宫中,斩首了武则天最宠爱也最会专权用事的两位男宠,然后围住她居住的长生殿,武则天见大势已去,第二天便传位于太子李显,而后不到一年,武则天也终于结束了她一生的荣辱。
当年惊艳一时的太平公主,还记得吗
二
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其实二十年前他就登基过,只是那皇座还没有被屁股焐热,他就被亲妈撵了下来,之后十多年流放在外,一听说亲妈又杀了姓李的谁谁谁,他就胆战心惊,一看朝中有人来到他的流放之地,他就吓得以为亲妈派人来杀他了。后来神经衰弱的他时常想死,却还是被妻子韦氏拦了下来:祸福难料,你就这么死了一点意义都没有!是啊,祸福难料,那年没有被焐热的座位终于可以让他好好焐一焐了。
由于在扶助李显恢复帝位的过程中,其弟相王李旦和其妹太平公主都有功劳,于是李显加封李旦为安国相王,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各食实封五千户。一时间,荣耀与权势都推着太平公主来到了历史的前台,但她却并没有一步登天,有两个之前可能都没被她正眼瞧过的女人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里忽然冒出来,狠狠地夺了她的风头。
这两个女人,一是李显的皇后韦氏,陪李显度过了艰难岁月,一是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是李显惶惶不可终日之时唯一的慰藉,所以李显怎能不宠她们?于是李显就让老婆垂帘听政,让女儿为所欲为。
安乐公主无才无功即食实封三千户,做个月子,爹妈就要大赦天下,儿子才几岁就被拜为太常卿,封镐国公,食实封五百户。安乐公主本人处事也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比如某一天她自己写了一封诏书,捂住诏书的内容不让她爹看却跟她爹说:爹,你给我戳个章呗。于是她爹就笑嘻嘻地给她戳了一个皇帝专用章。再比如某一天,她一边嗑瓜子一边说:爹,那谁谁又给了我好多钱,封他个官呗!于是那谁谁就被封了个官。但这种官都不可能由朝廷正式授予,任命状都是斜着封上从侧门交与中书省,并且任命状上的“敕”字只用墨笔写而不用朱笔写,所以这类官被史家蔑称为“墨敕斜封官”。而出自于安乐公主门下的斜封官不计其数。
李冰冰版安乐公主
不过有时候李显也会拒绝这个娇纵的女儿。比如安乐公主说:爹,那昆明池挺好看的,你把它赏给我吧,我想修个自家的后花园。但李显却说:这池子从来没被赐给过什么人。于是安乐公主不高兴了,立刻命人凿了一个绵延数里的池子,还取名为“定昆池”。再比如安乐公主说:爹,你说这太子也不是皇后亲生的,又不讨你喜欢,你不如把他废了,封我做皇太女吧!
李显自然是没有答应,不过我倒挺佩服安乐公主的,试问从古至今还有谁提出过“皇太女”这一说法?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观中宗时期的唐史,我总觉的是武则天打开了那一时期女人的思维,让她们知道原来女人也可以站在权利的巅峰上,于是出现了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的韦后,出现了想被立为皇太女日后登基称帝的安乐公主,出现了可开府设官并与朝臣勾结的太平公主、长宁公主等,甚至连不过是个后妃的上官婉儿也可在宫外设立私宅、卖官鬻爵。
然而并不是谁有武则天的权欲,谁就能复制武则天的传奇。韦后和安乐公主只学会了武则天的淫荡放纵,却没有学会武则天的谋略手段,所以当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举兵要杀她们的时候,她们只能慌张地抱住皇帝的大腿,跟皇帝躲倒了玄武门楼上。太子最终兵败被杀,皇帝竟用太子的首级祭献太庙。在这场兵变中,安乐公主的驸马武崇训被杀,不过安乐公主不会太伤心,她早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小叔子武延秀,于是就顺势嫁给了武延秀,至于多几个面首更是不在话下,毫无妨碍地继续着她奢靡的生活。
有安乐公主这样风头十足地压着,这一时期的太平公主自然黯然失色,不过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亲自调教的,她的心智与阅历远高于安乐公主,自然也会遭到安乐公主的忌惮。于是两个人各自拉帮结党,互相诽谤诬陷,而皇帝李显只能尽力调停。然而这个天平在李显忽然驾崩时猛地失衡了。
大明宫词
三
公元710年夏六月,唐中宗李显忽然驾崩,但韦后却秘不发丧,欲先将军权与政权一同掌控住。而及时知道消息的太平公主立刻与上官婉儿起草唐中宗的遗诏,这封假造的遗诏中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太子,韦后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参谋辅政。可见,太平公主在深知韦后一派尚难以动摇之时,欲以太子和相王来平衡各方势力。但早已掌握主动权的韦后一派却免去了相王辅政这一条,直接让李重茂登基,韦后则学武则天临朝称制。
当初武则天称帝前,把李唐宗室杀得所剩无几,剩下的只有一些流放在外的老弱,以及自己的亲生儿女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这三支。而李显已死,韦后临朝,李旦与太平公主眼看着也是危如累卵。而就在李唐王朝似乎要覆灭的时候,一个叫李隆基的年轻男子从历史的深处冒了出来。
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的庶出次子,往日里默不作声的他却与隶属于羽林军的万骑士兵们交好。而到了这个时候,李隆基找到了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告诉她韦后一派要诛杀她和相王的事,于是太平公主决定和李隆基联手除掉韦后一派,她派自己的势力助李隆基发动兵变。
六月庚子日,天黑的时候,万骑兵首领带人闯入羽林军军营,杀了掌管兵权的韦姓首领,然后痛陈韦后的罪恶,鼓动羽林军造反拥立相王。随后李隆基率兵从玄武门入宫,策反了宫门守卫之后一路攻进皇宫,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天亮时,李隆基率兵迎相王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重茂,并下令关闭城门,诛杀韦后党羽,韦氏家族上下满门抄斩。
就是在那个晚上,曾骄横一时的安乐公主带着她的皇太女的梦香消玉殒了,死时才二十五岁。而她的姑母太平公主则在兵变之后亲手将还坐在皇座上的少帝李重茂拉了下来,跟他说:这不是你这个小孩子坐的地方!于是太平公主与众臣拥相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李旦封李隆基为太子,而太平公主则晋封万户,其三子皆封为王。
太平公主的权势达到了唐朝公主的顶峰,事实上,整个历史中也没有几个公主的权势能与这一时期的太平公主相比肩。她的权力可直接与皇帝抗衡,当时朝中宰相七人,有五人出自于她的门下,而只要是经她举荐的人一定会平步青云,朝中重臣进出于她的宅邸,车马来往,门庭若市,而其中又不知有多少就是她的男宠。所谓权倾朝野,不过如此。
多少岁月可堪回首?
然而武则天尚且被逼宫退位,那权倾朝野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太平公主错就错在她太想留住这过眼烟云了。当初太平公主看李隆基不过二十出头,且是庶出次子,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可不久她就发现李隆基不是一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她不允许这样一个有威胁感的人作为储君,于是百般挑拨太子与皇帝的关系,派人监视太子的举动,甚至在宫门前拦住宰相,要求宰相们商议改立太子之事。李隆基知道太平公主权势显赫,在朝中关系盘根错节,于是尽量不与她正面交锋,但暗地里却也想方设法要废其根基。
然而,李隆基数次想扳倒太平公主,却都被太平公主反扑回去,李隆基只能让参与谋划的朝臣背黑锅,指责那些朝臣挑拨他与姑母的关系。太平公主不会相信他的鬼话,不过她给李隆基使的绊子却又往往被皇帝李旦四两拨千斤地挡了回去。是啊,李旦不过就是他们兵变时举着的幌子,是被他们推着坐上的皇位,但到底他是个明眼人,而太平公主就在这个明眼人的面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公元712年秋天,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太平公主就指示一些装神弄鬼的人在唐睿宗面前说了一番星相学的东西,最后总结出来的意思是:彗星出现是不祥,太子可能要做天子了!而唐睿宗却非常淡定,他说:那既然天意要把帝位传给有德的人,那我就让位吧。此话一出,太平公主傻眼了,她原本可是打算拿星相学来刺激唐睿宗,让他忌恨太子的啊!
确实,在中国历史上,用巫蛊和预言来刺激那些手握大权的人的神经向来十分有效,但在权欲中浸泡了大半生的太平公主却忘了自己这个最小的哥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初李显被武则天废黜,李旦被迫坐上了皇位当一个傀儡,后来武则天见时机成熟欲登基称帝时,他立刻逊位,成为了皇帝继承人,再后来,他做了数年的皇帝继承人后,武则天把他的哥哥李显接了回来封为太子,他这个皇帝继承人二话不说就退为相王。
那些年,他似乎一直任人摆布,但又始终维持这自己的尊严在皇族中生活,从未像他哥哥那样窝囊过。或许就是因为在亲眼这看自己的三个哥哥一死两废之后,他早已明了皇权之上的尔虞我诈、阴狠绝情,于是才不争不夺,活得云淡风轻。他的庙号为“睿”,而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他的谥号,他一生确实没有什么建树,但身处权力角逐的漩涡中却知进退、懂保全,又如何不是“睿”?
于是就这样,李旦退位,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尽管李旦并没有完全放权,但身为皇帝的李隆基毕竟少了很多掣肘,他终于挑了一个时机对太平公主下手,以谋反之罪赐死这位风云了数十年的公主。而太平公主死后,李旦将皇权全部交给了李隆基。
我在想,李旦可曾想过要保全自己这唯一的妹妹?或许他想过吧,或许他已无能为力,或许他是知道的,再绚烂的火焰,都终究会熄灭。
这岁月中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