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割据混战时代中,三国时代、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以三国时期最能吸引后人的关注和兴趣。三国时代与其他割据时代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道义尚存,各路诸侯和豪强英雄在激烈的厮杀争夺中,仍然会恪守一些基本的忠义之道,忠臣仍然被人尊敬和效仿。二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出现了许多像诸葛亮、司马懿一样的旷世奇才。
诸葛亮和司马懿,堪称三国群英中两个鹤立鸡群的标杆。两人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是年龄相仿,司马懿还比诸葛亮大两岁,同是一代人。其次经历相似,很早就才名出众,诸葛亮在二十七岁时被刘备敦请出山。司马懿则是在三十岁时被曹操召到麾下。连出山的年代都相差无几。但出山之后,两人的发展出现巨大分化。
诸葛亮很快崭露头角,成为三国乱世中一颗耀眼新星,誉满华夏。而司马懿则明显属于大器晚成,在曹魏集团早期一直未受重用,从未被委以重任,官职和名气曾经远远落后于诸葛亮。不过,司马懿胸怀韬略,满腹才华,虽然起初不被重视,但他也曾不失时机地多次献计献策,如被采纳都将对曹魏集团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和推动,堪称曹魏治国平天下的妙招。曹操只用了其中一条,但就这一条也足以要了关羽的命,让蜀汉实力遭受重创。
第一条计策是取益州。建安二十年,司马懿随曹操大军出征汉中张鲁。当时刘备刚刚经历数年鏖战,从刘璋手里夺取了益州,立足未稳。《晋书》记载,司马懿及时向曹操建议:刘备靠狡诈和武力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蜀地的臣民都对他心怀不满,人心未定。可刘备贪得无厌又出兵远征,去攻取江陵,益州空虚,堪称不可失去的良机。
司马懿劝说曹操,趁此时机出动大军,就能扬威汉中,威震益州,刘备势力必将土崩瓦解,可收到势如破竹之效,圣人不能违背时机,但更不能失去时机。 曹操也是一代奸雄,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他不以为然,引用了刘秀的一句话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没有听司马懿。结果痛失歼灭刘备的良机。让刘备缓过手来,不但稳住益州,还出兵把汉中也夺了过来,从此称霸一方,稳住局面。
第二条计策是守襄樊。孙权在荆襄之战中,偷袭荆州,杀死名将关羽,东吴势力一时威震大江南北。魏国获悉孙权正在调兵遣将,看样子有夺取魏国的襄阳樊城之意。朝臣们惊惧不安,因魏国此时在襄樊一带兵力粮饷不足,纷纷建议主动舍弃襄阳樊城。司马懿却说:"孙权刚刚杀死关羽,已和蜀汉翻脸,担心遭到蜀国报复,此时必然不会再与我国为敌。襄樊重地不可丢弃。"但不被采纳,魏军主动放弃襄阳樊城,临走还放了把火,把襄阳樊城付之一炬。结果被司马懿料中,孙权根本无意攻打魏国,未出动一兵一卒。但襄阳樊城已被烧毁。曹魏君臣自毁应对江东的战略重地,后悔不已。
上述两条计策都未被听取。但有一条计策却被采纳,并发挥极大效用。建安二十四年,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出兵北伐曹魏,水淹七军,连战连胜,无人可挡。曹魏众臣见关羽兵锋锐利,直指中原,连国都许昌都受到威胁,于是开始商议迁都北上。司马懿坚决反对,他说:"于禁败兵,非用兵失误,只不过是恰巧遭受水灾,国家根基并未动摇,此时迁都既无必要,还会动摇人心。"
他建议曹操:刘备孙权是外亲内疏,关羽在荆襄势力壮大,必然会威胁到孙权利益。应该给孙权去信,让他趁机出兵攻打关羽后方,魏吴两国前后夹攻,则关羽必败。曹操已是火烧眉毛,听从司马懿建议,派人联合孙权夹攻关羽。孙权果然出兵抄了关羽后路,关羽再厉害也抵不住魏吴两国合力打击,结果兵败身死,被孙权斩杀,给曹操除去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