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年前,中国有一批平均年龄仅为12岁的孩童,肩负着祖国使命,离开父母,和亲人挥泪告别,怀揣着强国梦,远赴七万里长途,踏上了西洋的求学之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的强国梦由一个叫容闳的人发起,他出身家贫,却天生好学,在澳门读书,学会英语,认识了外国老师,随贵人出国留学,考上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外国名牌大学学位的中国人。
回国后他胸怀抱负,目光远见,提出“公派留学生计划”,力求改变中国迂腐落后的格局,得到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多次上书,终于获得清政府批准。
1870年,计划得到批准后,容闳发起招生,设立招生学校。对于容闳来说,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知识与技术文化,能够报效祖国,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但是招生一年,前来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容闳这才感到计划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招生条件并不是特别严格,只须符合年龄,家世清白,相貌端正即可,并且所有费用一概由政府承担。
当时中国家长的思想保守闭塞,迂腐陈旧,认为西方人都是野蛮人,把孩子送过去之后会被活活剥皮,再把狗皮披在孩子身上,当成怪物展览赚钱,所以很多人报了名又退出了。
其实除了思想愚蠢之外,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十五年的骨肉分离。留美学习有一条件是自入学即日起,需要在美国学习十五年之久,其中生死各安天命,并且要签订一份叫“具结”的协议,证明父母对孩子留美学习没有异议。
试想有哪位父母愿意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送走,与自己的儿子分别十五年之久,并且在十五年内,生死难卜。而孩子们呢,他们的年龄仅在12岁以上,15岁以下,哪个不需要父母的照顾与呵护?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艰难困窘,总有一批人逆流而上。经过容闳四处奔走,终于在广东等地招齐120名留美幼童,他们大多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心肝宝贝,在1872年至1875年分别分三批出国。他们对出国后的生活一无所知,只有一腔热血报国之志,远赴重洋,成为时代最勇敢的孩童。
到达美国后,他们被分发在几十户美国家庭中,随即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迅速学会了英语,融入了美国当地文化,与美国友人结下友谊,克服了对祖国,家乡,父母的思念,专心学习西洋技术文化,放眼当代,又有多少孩子能做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美国文化的留美学生却引起了在美监督的保守派的清朝官员不满。留学生们剪辫子、穿西装、打棒球,有的人还成为了基督教徒,甚至在谒见在美监督的官员时也不下跪,完全丢弃了清朝文化,成为了留学“叛徒”,被监督官员上交奏折批判后,慈禧在1881年9月6日下令在美全体师生立刻回国。
留学近十年,眼看再过四五年,学生们就要读完大学,个个成才,但奈何清政府初心已改,硬生生地扼杀了学生们的求学强国梦,学生被逼中断学业,师生失落痛哭。
至此,留美幼童计划失败,九年学习生涯结束,120名幼童,除了病故与中途辍学者,94人分三批回国。其中只有詹天佑与欧阳庚两人完成了大学学业。
回国前,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写信给中国,赞美这批留学生成绩优异,来到美国后,没有丝毫懈怠,珍惜时间,苦于研究学术,各门各科成绩优异。
虽然得到耶鲁校长的称赞,但是回国后,这批留学生却遭受了各种冷眼歧视,原因是清政府认为,给钱他们去美国留学只是让他们学习工业技术,关于美国的文化与政治在精神上是碰不得的,所以这帮留学生被打上了“思想叛徒”的标签。
当初怀着勇敢的报国之心出发,十年后回国,上岸时不见亲友迎接,没有民众的热烈欢迎,接待他们的还是行动缓慢颠簸的独轮车,一路上还有行人对他们的衣着服装投来嗤之以鼻的目光,官方为了防止他们逃跑,还安排了一队水兵对他们进行押送,安排到一个发了霉臭的书院落脚,当成犯人一样关押看管。幼童们说:“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
当时有名的报刊《申报》更是这样谴责: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
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当时学生们寒心极了,面对着这个积贫多弱的国家,十年前他们还在孩童时,自告奋勇远赴重洋,十年后学有所成,一腔报国热血却遭受各种冷遇对待,祖国让他们失望,但他们从未放弃祖国。
留学生们运用留洋所学,各显所能,分别被投入到祖国的教育、军事、政治、工程铁路等各种事业,个个都贡献出色,其中就有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北洋大学校长唐国安与蔡绍基。总而言之,这批幼童留学生,除了病故与辍学及个别不归国的,其余等人个个都成为祖国精英。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正值六一儿童节之际,致敬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他们是被时代选中的国之未来,经历过洪流挣扎,经历过冷嘲热讽,面对曲折离奇的命运,他们奋然无悔,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