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江南小城。我不知道其他江南小城是否和我家一样,但我的江南小城,水便是水,小桥不多,青石板也只大多是乡下好人家建房子用的石料。
丁香一样的惆怅姑娘,烟雨油纸伞,小桥人家,好像不太常见。一条母亲河,近十几年说的也都是排污治理的事,这几年回来看,清澈了不少。
天气却当真老是雾蒙蒙的,缠绵在远处的群山顶上,秋天的早上骑车去上课,明明没下雨发梢也总会湿漉漉的。
家里又是娇生惯养的,平安顺遂的长大,总之很难生出那种很热血的、“热爱家乡”的朴实念头。
后来考上大学,15岁离家,自此后大学4年,每年在家只过寒暑假。再往后,研究生和博士期间出国,连新年也没有在家过过了。
从此,此身是游子。不停迁徙的人,在哪里都不觉得有根,所以在哪里都觉得是平常。北京的冷和干,德国的古板,西班牙的心跳,意大利的绚烂和海水,法国的古老和浪漫,再回到国内的一个个城市。妈妈心疼我的折腾,爸爸更是抱怨各处都吃不惯,而我却打心底里对世界不再有任何的陌生的抗拒,处处可为家,却也明白处处不是家。
也许这就是别人说的“想要定下来”,想要有一个自己的家。恍然在回忆起自己出生的地方,自己最初的那个家,才感受到熟悉和温馨。街道旁满树的桂花,爸妈不让吃的麻辣烫,新亚新商场里的讨价还价和“哎哎哎回来哎呀这么低的价格不要告诉别人”。爸妈单位食堂的饭香,一中操场的烈日和汗水,湿地公园的烧烤店,晚上散步的人和狗。然而长大后,对家乡更多的印象是火车站的站台和窗外的铁轨,父母在玻璃那一侧的笑脸和挥手。
离家越来越远了,越来越明白自己长大了。跟爸爸去参加饭局不再局促,见到长辈不再躲在父母身后,在家也不再跟长辈顶嘴了。有了自己的野心,自己的学业,自己远大的人生规划,甚至有了自己的小团队。俨然一副大人模样。但为什么每次都会在离别的那一刻,突然那么舍不得,突然会有泪光?
去年新闻里报道了全国好几起火灾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于是想劝父母把旧房子卖了,再买一套消防设施完善一些、物业服务好一些的房子。爸爸抬头瞪了我一眼说,还买什么新房子,再过几年我们退休了,就把旧房子卖了跟你去北京住,我们在你附近租个房子照顾你,新房子买了干什么?
我愣了很久,问: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呢?大伯小姨他们呢?你们跟我去北京了,咱家在新余没有房子了,以后回来探亲还要住酒店不成?
爸爸语气很平常的说,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在了,我们也就不回新余了。
家乡好吗?我说不上来,就是挺舒服的。但是,有一天,爷爷之下三代以后,对我的孩子那一辈来说,这儿将只是一个“老家”甚至“祖籍”的代名词,不再是真正的“根”。舍得吗?真的舍不得。
那个印象中就在铁轨边上的小城,我和它说了无数次再见,也许在某一天,在举家和我一起迁徙向北方的某一天,要和它彻底再见。但它至少对于我来说,是我的根,是我的家。我爱它,我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