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脸部识别系统往往因外部特征细微变化而无法准确识别。据美国布法罗大学官网25日报道,该校华人科学家许文曜团队研制出一种全新的计算机安全系统,能通过心脏几何形状进行身份识别,取代密码和其他生物识别系统,用于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机场安检的身份识别。
之前研制的心脏身份识别系统,主要利用电极测量心电图,因此需要直接接触人体,用起来很不方便。而许博士这次历时3年研制的新系统,不需直接接触人体,利用雷达远距离扫描分析心脏的形状和大小这些几何特征以及心脏波动等进行身份识别。相关研究论文已经提交给即将在下月召开的第23届移动计算和通讯国际大会组委会。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电脑中保存隐私性信息,而之前只能设置账户和密码防止他人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每天多次输入密码登陆很繁琐。而心脏身份识别系统通过低水平多普勒雷达监测计算主人的心脏,第一次扫描需要8秒钟时间,之后计算机就会记住主人的心脏,那些趁主人不在想登录计算机盗窃信息的“坏人”,会被系统识破后关机。许博士表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具有完全相同的心脏形状,而且除非罹患严重的心脏病,每个人的心脏形状也会保持不变,新系统身份识别极其精准。
系统的雷达信号强度比目前普遍使用的Wi-Fi更弱,因此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新系统功率只有5毫瓦,辐射强度不及智能手机的1%,与我们每天生活的Wi-Fi环境相比,具有相同的安全度。许博士表示,他们会继续减小系统的尺寸,以便使其能被安装在计算机键盘的某个角落。除了计算机安全,新系统还能用于智能手机进行用户身份识别,还可以用于机场安检,对相距不超过30米的乘客进行身份检查。
作为传统安全屏障的密码,如今看来已显得越来越“土”。从公众已经熟悉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到应用难度稍大的虹膜识别、声纹识别,再到似乎正处于爆发前夜的静脉识别……生物识别界近年来可谓热闹非凡,现在,又出现了颇有想象力的“心脏识别”。不过,在为科技进步击节赞叹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生物识别有多安全,就能有多危险。人体生物数据如此特殊,其一旦失窃,就可造成永久性危害。所以,对生物信息的保护,必须比对传统账号的保护更严密、更高级。
感想:心脏的形状和大小,怎么看上去那么不靠谱呢,我就不信能永远不变,万一患病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