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某一天,美国金融家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的一家梅杰小屋烤肉店请百货公司界的名人艾尔弗雷德·布卢明代尔吃饭。
酒足饭饱之后,弗兰克·麦克纳马拉起身一掏腰包,才发现自己出门忘带钱包了,顿时尴尬不已。就在弗兰克准备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时,聪明的烤肉店老板出来打圆场了:弗兰克,你是我的老主顾了,我给您破个例吧,今天的账就先赊着,等您什么时候方便再来时,把钱给我们送过来就行了。
大莱俱乐部实行会员制,向会员提供一种能够证明其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可以在纽约的两家大饭店和27家餐馆实行记账消费,再由大莱公司做中介,在消费双方之间进行账务清算,这种“先消费,后还款”的理念正式出现,信用卡的雏形也由此产生。
紧接着,大莱卡出现了疯狂扩张,截止到1956年,它的年交易额已经超过了2.9亿美元。从阿拉斯加州港口安克雷克到南太平洋(601099,股吧)的塔希提岛,大莱卡的特约商户在当时已达9000家。特约商户也已从餐馆逐步扩展到了租车行和礼品店,并且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旅行和娱乐类商户。
自此,信用卡的魔力开始起作用了。到了六十年代初,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仅仅美洲银行一家的发卡量就达到了233585张,到1968年已超过了100万张。
1966年,一些银行组成同业银行卡协会,也就是以后的万事达公司。在1966年到1970年间,总共寄出了大约1亿张卡。这种疯狂的邮寄行动使人们大把大把地花钱,1970年,美国信用卡的消费总金额已超过70亿美元。
经济学家刘易斯·曼德尔说:“人们觉得信用卡就好像神话中瓶子里的那个能让你要什么有什么的妖怪。”
此后,信用卡飞越美国,出现在了亚欧大陆的版土上,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相继盛行起来,随后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1959年,由三位香港商人合作引进了美国的大莱卡,这标志着信用卡这一新鲜事物进入了香港。1970年,香港东亚银行加盟VISA国际信用卡组织,发行了香港的首张VISA信用卡。
1979年3月,香港东亚银行通过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香港分行,向内地有关方面提出,在当年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使用东亚银行发行的东美信用卡。10月1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与广交会银行服务组正式办理了代理信用卡业务的手续,这标志着信用卡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现。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成立“珠海市信用卡有限公司”,同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的第一张"中银卡"(BOC卡)问世了,这便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张信用卡。
当时这张卡片的发行量很小,只是在中行珠海分行内部的员工中试用,而使用范围也被局限于广东地区,属于地方性质的信用卡。当时的通讯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国外银行也才刚刚开始使用计算机记录持卡人信息,对于中国来说,人工识别是唯一的方法。
就连刷卡使用的机子都和现在的刷卡机差别很大,是像砖头一样的压卡机,其原理就是将卡片上凹凸不平 的名字、有效期等个人信息,通过压卡机用力一压,借助复写纸留在白纸上,作为消费凭证。这样整套程序下来,熟练的收银员也要几分钟,不熟悉的则可能要花十几分钟。
虽然使用不够先进,但信用卡是那个年代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直到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经中国银行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开始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广。
时过境迁,如今,信用卡已经成了大众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的钱包里,并且衍生出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卡种和刷卡消费及还款方式。
中国信用卡诞生三十二年的今天,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又势必对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再一次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感想:万恶之源信用卡的诞生史,合理开支,不入还款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