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那些改变中国历史的神奇"预言"
古人没有电脑报纸,信息交流闭塞,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被蒙上了“神”、“鬼”的色彩,中国人对这些神秘的、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是极其敬畏的。比如生病老不好就会去问道人祝由禳灾,比如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就会去算命,比如出征打仗之前先算个祸福吉凶,干什么事都要讨个吉利。
从鱼腹中的“陈胜王”到“帝传三世,武代李兴”,从“刘秀当为天子”到“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中国历史上不乏神乎其神的谶语,这些谶语给许许多多的历史大事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甚至改变历史进程。
一、亡秦者胡也
“亡秦者胡也”,这句话出自秦始皇派出去求访神仙的方士卢生。秦始皇的梦想是长生不老,除了派过韩终、徐福、侯公等人先后到海外求访神仙外,也派过方士卢生去海外,但是什么神仙、长生不老术卢生肯定是带不回来的,而是带回来了一本录图书,书上记载着镇么一句话:“亡秦者胡也。”
是时,秦始皇已经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放眼天下能对自己的江山社稷造成威胁的也只有北方的胡人——匈奴,于是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后来更是派遣蒙恬修筑波澜壮阔的长城,以御匈奴。
但是秦始皇怎么也没想到,这个“胡”指的不是胡人,而是自己的儿子胡亥。
公元前210年,少子胡亥跟随秦始皇出游。结果秦始皇中途病重,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与丧会咸阳而葬”诏书,这份诏书是给公子扶苏的。秦始皇的意思很明显,在自己死后要扶苏主持葬礼,从而登基为帝。但是这时候的扶苏还在跟着蒙恬修长城呢,而少子胡亥却是一直跟随在身边的。
于是丞相李斯、中书令赵高决定秘不发丧,在秦始皇尸体上放鲍鱼,以乱其臭。同时赐公子扶苏、大将蒙恬自尽,拥立胡亥为帝,这就是秦二世。
胡亥是个享乐主义者,一切国家大事交由赵高处理,于是赵高杀害丞相李斯,残害忠良,再加上秦朝一向贯彻实施的猛于虎的苛政和严峻立法,搞得秦朝乌烟瘴气,暴动四起。
特别是在章邯投降项羽后,胡亥终于坐不住,也不再信任赵高,赵高于是先下手为强,杀死胡亥,另立子婴为秦王。
公元前206年,子婴被项羽所杀,秦朝灭亡。秦朝并没有秦始皇想象中的那样“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而是很快亡于“胡”之手。
二、孰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谶语的出处不得而知,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就出现过,汉武帝在晚年时期就提到过这句话。一向信奉谶语的光武帝刘秀在公孙述称帝后也驳斥过他:“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
东汉之后,出现过三国乱世、两晋乱世的长时期战乱。在这长期战乱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野心家,所以“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的出场率也非常高。
首先是袁术。袁术字公路,名字里的“术”的意思是“邑中道也”,字里又有一个“路”字,“涂高”中的涂刚好又与“途”想通。于是袁术大玩文字游戏,把这些联系在一起,相信自己就是那个代汉的真命天子。再加上自己又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在公元197年称帝。
袁术称帝后被各路诸侯讨伐,众叛亲离,大失人心,最后在江亭呕血而死。事实证明,袁术并不是那个“代汉者”。
其次是曹丕。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登基为帝,建立魏国。在曹丕称帝之前,太史丞许芝就引用了一系列的谶语典故给曹丕安上天命所归的名头,其中有一句“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魏有高大的意思,象魏指的是天子门外的一对高大建筑,叫做“阙”。
与袁术相比,许芝的解释看起来要合理得多,因为“代汉者”真的是曹魏。
除了这两位外,还有西晋博陵公王浚认为自己父亲字处道,应了“涂高”中的“涂”字,便以为自己有皇帝命;东汉末年的农民领袖阙宣认为自己的“阙”字是途中的高大建筑,也应了谶语,于是自称天子,后被陶谦所灭;此外还有后赵皇帝石勒、灭亡后汉的郭威等人也认为自己是“代汉者”,给自己的皇位正统性编织理由。
三、桃李子,得天下
此谶语一出,就有人劝隋文帝“诛尽海内凡李姓者”,所以杨坚、杨广父子对姓李的人都很猜忌。
“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这句话出自隋朝民谣《桃李章》。“桃”者,“逃”也,预示着逃亡的李氏将得天下;皇后将会深陷扬州,不得返回;“勿浪语”就是保密、不要乱说话的意思。所以在隋朝末年,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得天下的“桃李子”是李密。
公元613年,李密参加杨玄感的造反。后来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因此获罪,但在押送途中逃跑,投靠瓦岗翟让,成为“桃李子”。李密的人生轨迹与谶语中写得一模一样。
所以当时的李密是众望所归,很多人都偷偷跑去投靠,连李密自己都认为自己应该得天下。但是后来李渊、李世民父子强势崛起,李密反叛李渊的时候被杀。
为了保住隋朝帝祚,隋炀帝杨广先后杀过天生重瞳的鱼俱罗、关中士族李浑等人,但是却偏偏漏掉了家族显赫的李渊父子。
在隋朝有许许多多的关于“桃李子”的民谣,比如“杨花落,李花开”、“杨氏灭,李氏兴”、“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等等,杨坚甚至做梦梦到过大水冲了长安城,所以也特别讨厌名字带水的人,李浑于是躺熗了。
可以说,在李密、李浑的掩护下,李渊父子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躲过一劫。
四、点检做天子
与上面三句谶语相比,这句谶语的人为痕迹要明显得多。
这句话被周世宗柴荣看到后,直接导致任殿前都点检之职的张永德被撤职。这句谶语是谁散布出来的不得而知,最值得怀疑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李重进,一个是赵匡胤。
当时张永德有一个最大的政敌——李重进。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张永德是柴荣的姐夫,两个都是皇亲。在五代十国那个皇权更替频繁的时代,两人都手握兵权,战功卓著,所以谁也不服谁,常常明争暗斗,互相侵轧。
所以李重进是有作案动机的,但是他当时并不在柴荣身边,没有作案机会。
后人大多根据后来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推断出这句话是由赵匡胤传出来的,毕竟这件事情发生后最大的受益者是他。在他的设想中,只要这句话一出现,张永德被猜忌,自己正好上位,为以后的黄袍加身做铺垫。
而事实也是这样发展的,但是赵匡胤真的有这么好的远见,知道柴荣不会直接废了殿前都点检之职,而是换个人来当?或许当时传出这句话的人只是想害死张永德而已,没想到日后这么多的巧合凑在一块,从而成就了赵匡胤,为他的黄袍加身增添了几分天意。
五、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公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徭役繁重。为解决黄河泛滥,朝廷组织起十五万百姓开通河道,疏通河水,就是在这个时候,韩山童趁机发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然后故意在河里埋下只有一只眼睛的石人,让自己谶语应验。
于是天底下所有人都知道要“天下反”了。后来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以及刘福通率领的起义军被张士诚所败,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但是这场起义成功挑动天下反,引出各路起义军以及各个乱世英雄,其中就有明朝建立者朱元璋。
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加入义军。三年后,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接手他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从而统一江南,建立大明。
在朱元璋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他也充分利用了谶语的作用,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谶语就是“塔儿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公”。
公元1368年的一天晚上,天宁寺塔突然变得浑体通红,像是被烧着了一样,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天降异象。于是朱元璋充分利用这个超自然现象给自己制造舆论。在这里的塔指的是天宁寺塔,当天宁寺塔是黑色的时候,被人为天下之主;当塔变红色的时候,“朱衣人”做天下之主。显而易见,这个“朱衣人”指的就是朱元璋。
这句谶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使人心逐渐聚拢在自己身上,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是天选之子,为自己开基立国做足了舆论。于是,朱元璋在同一年称帝。
六、十八子,主神器
“十八子”合起来是个“李”字,这句话与“桃李子,得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谶语出自李自成手下谋士宋献策。为了给李自成树立威望,收敛人心,宋献策适宜的提出了这句谶语。也不知道这句话是他哪看来的,反正他是笃定姓李的会得天下。所以宋献策先是辅佐李自成,后来李自成败于清兵之手,宋献策开始怀疑这个“李”并不是真正的“主神器”者,感叹“恐此亦非真主,十八孩儿另有其人哉”。
李自成能够攻进紫禁城,自称闯王,这句谶语多多少少起了一点作用。但谶语的威力明显没有“桃李子,得天下”大,最后还是兵败。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重大转折点,谶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除了上述六个著名谶语之外,还有预示着汉宣帝中兴的“公孙病已立”;预示着晋朝国祚南移的“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预示着朱棣篡权夺位的“莫逐燕,逐燕日高飞”等等。
这些谶语有些是人为杜撰,完全为了政治服务;有些则是无稽之谈,恰好被后来的历史印证了而已。
只能从既定的历史逆推谶语的可靠性,从谶语预言历史的走向都是无稽之谈。信则有之,不信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