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往往不与有趣兼容,大约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本身常常将读者视作与自己一般通晓,对于像我这样,对昆曲之类毫无基础知识可言的读者,就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文下注释也很是个人色彩飞扬而通俗不足,几乎没有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即使是跳过大段大段的诗句散曲,叙事本身依然散乱混杂,对于像我这样,对这段明史的了解仅限于几个名词名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记名字都记不过来的节奏。
我对于明朝嘉靖时期的全部初始印象,都来源于那部《大明王朝1566》,即使后来读了些资料,知道影视剧中改编架空甚多但往往还是扭转不回来。严党也好,清流也罢,水清水浊不过都为嘉靖所用,最后能够倒严,也是皇帝有心要动严党,而不是清流之功。虽“二十余年不视朝”,却能将整个朝局牢牢地握在手里,生杀予夺,乾纲独断,与他的孙子,同样不上朝的万历,那种连立储封妃都要和阁臣拉锯战甚至耍无赖的情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大礼议,则可视作嘉靖和阁臣权力争夺的第一场重要战役。因此本来是被简介里的嘉靖朝大礼议事件吸引而来,这个年轻皇帝干翻内阁的例子在明朝里实在是数得着的有趣,结果整个第一部下来,嘉靖连个面都没露。
文章虽然以杨慎的妻妹黄婉贞为女主角视角,却又有相当分量的政治斗争剧情不直接与她发生关联。虽然,依照黄婉贞人设的性格和身份,这原本也不是她应该和能够参与进去的东西,但是大段大段的女主角不参与的剧情,就又很让人疑心做这个人设的意义何在。也许身世飘零,多愁善感的女子更能唱出昆曲的韵味,但是我对于黄婉贞这种菟丝花一般的性格简直天然抵触,敏感多思,软弱无能,与姐姐秀眉一道在家时还不太明显,等到秀眉出嫁,黄婉贞住到杨家之后达到顶峰。我真不明白,黄秀眉与杨慎明显的如胶似漆,志趣相投,而黄婉贞见杨慎几次都是在哭,永远一副被欺负了样子,这种欲拒还迎,唯唯若若的小家子做派就这么招人喜欢吗?何况黄秀眉才嫁过来几天!黄婉贞一直在闺中,偶尔见一俊俏公子心生爱慕也不是不能理解,若是发乎情止乎礼,留待来日分道扬镳之后,念起昔日少女情怀倒也是常理之中,但是[b]趁着黄婉贞选入豹房前一夜?真当正德皇帝是死的啊,你们这么干,杨阁老知道吗?![/b](由于15章被和谐了,我是以常理推断杨廷和应该不知道这件事,如果他知道……那就更无力吐槽了。另外这里不是笔误,确实是正德皇帝讨要的,这时候嘉靖还在藩王封地待着呢)被发现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都没想过吗?黄婉贞还做出一副为杨家着想的情态,简直没话讲。因此即使将杨慎描写得如何芝兰玉树,黄婉贞如何柔肠百转,我也只觉得这二人薄情如此,令人齿冷。
这样一个敏感软弱,耽于私情而全无理智,既缺乏见识胸襟,也没有野心手腕的女主角,与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嘉靖一朝,尤其是大礼议事件放在一起,违和感不亚于擀面杖和原子弹。而且嘉靖有一项很出名的事迹,就是因为他过于喜怒无常,暴虐严苛导致她身边的宫女一度趁着他醉酒要谋杀他,后来他索性退居西苑,并且听信道士的二王不相见的谗言,竭力避免和儿子裕王见面。这样一个人会和黄婉贞生死契阔,我还真是想象不出来。因此据说有嘉靖的第二部我也不看了,杨廷和杨慎都崩坏成这样子了,还指望嘉靖吗
[ 此帖被寒书白在2017-07-06 16:0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