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找出生涯规划的关键字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66 回复:2

[职场之道] 【转】找出生涯规划的关键字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K筱兮

ZxID:68932569


等级: 热心会员
We alive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6-22 0
【转】找出生涯规划的关键字
[align=center][table=650,#99ccff,#99ccff,1][tr][td][align=left][font=宋体][size=3][b][color=#ffffff]。|。|。|。|。|。[/color][/b][/size][/font][/align][/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table=650,#ffffff,#ffffff,1][tr][td]
[font=宋体][size=4][b][align=left][color=#ff6600]找出生涯规划的关键字[/color][/align][/b][/size][/font]
[font=宋体][size=3][align=left][color=#99ccff]每次和大家聊到职涯规划这个话题,我总是强调「热情至上」。因为我觉得人一生中1/3的时间花在工作,如果对工作本身不能享受,每天抱持着「上班是为了下班」的心情来度过这一大段人生,未免也太浪费了。虽然这的确是我深信的价值,但光说「热情」又似乎太过空泛了,想要获得实质建议的人可能还是无所适从。前几天一边洗澡,一边不自觉回想起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的过程,我发现出自己面对生涯十字路的思维方式,其实和网路搜寻关键字还挺像的。

身旁的大人或是媒体常灌输我们一个观念:有成就的人通常在年纪很轻时就立下明确的目标,明示暗示这是成功的关键。老实说,我自己完全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确也渴望成功,但从小就是个什么都想试试看的B型双子座,「趁早立志才会成功」的概念让我很挫折。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些成功的人大多跟我们活在不同的世代,对于生涯规划,他们面对是单纯、选项不多的选择题。而现在的社会比从前多元,生涯规划不只是单纯的选择题,有时甚至是需要自由发挥的申论题。何况这世界上还是有不少成功人士,他们的人生并非总是一直线,而是经历多次尝试或重大转折最后才达成目标的。

「找出生涯规划的关键字」,这几年来对我这样一个没有明确目标(也可以说有太多的目标)的人帮助很大。第一次考关键字来做决定是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到现在我都觉得,要一个17岁高中生决定未来四年甚至终生的方向实在不大合理。如果你的成绩顶尖,问题可能单纯得多:台大电机或是台大医科选一个就好,但对于我这种普通人选择却变得异常的多(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当年拿到联考成绩单,大致知道了自己的「落点」后,我在书桌前花了点时间思考我的选择,最后归纳出几个结论:第一,我要念的是综合大学(希望接触各式各样的同学,若想转系选择也较多);第二,电子电机排除(我为此参加了交大电子营,确定我对「电」相关的学科不来电);第三,化学相关不念(高中时代痛恨化学)。当这几个关键条件订下来后做选择变得容易很多。第一个条件(综合大学)让我把范围缩小到台大和成大两间学校;第二第三个条件帮我把所有电机学程和化工科系都删掉了,当时剩下最佳的选择便是成大土木系。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永远也无法验证,但直到现在我都相信这是当时我能做的「合理」选择。我们常说:「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因为这是自己透过思考做出的决定,我真的上了大学之后,也更容易说服自己要深爱我的选择!

四年之后,又面临研究所选组的问题。当时系上有个趋势,成绩顶尖的同学几乎都选结构组,次优的选大地组,成绩普普的便「识相」地选其他的组。这跟大学联考的分布有异曲同工之妙:似乎优秀的高中生,都「恰巧」对医学、电机或法律有兴趣。我觉得这样怪怪的,分组应该照个人性向才对呀!怎么最后变成「电脑选土豆」全自动化?但这样的想法理论上不错,但却让「选组」这件事变成我的大麻烦,因为每一领域都有特色和价值,当多数同学大二便立定志向,开始选各组专业课程时,我只好每个组的课程都平均选修,看能不能多了解一点,结果我一直到大四,老师和同学都搞不清楚我到底是那门哪派的,因为各组的课程都会看到我出现。这样的探索虽然麻烦,却帮助我更了解自己,最终也理清了几个内心的关键字:我发现自己热爱「做实验」,我觉得「桥梁工程」很酷,同时也对「材料科学」充满兴趣。关键字出来之后,一切就容易多了,我后来决定加入系上新成立的结构材料组,也选择了一位很棒的指导教授(专攻桥梁工程与耐震实验)。

退伍后面临就业决择,我第三次祭出「关键字法则」。当时大概是这样想的:我对工程管理(人与流程)的兴趣甚于工程设计(技术),因此排除了多数同学向往的高薪工程顾问公司(这些公司以设计为主),而营造厂商(专注在施工,须处理複杂的人员机具物料等问题)的选择便浮现出来;其次,我很看重英文的重要性,由此我锁定有海外部门或是跨国专案的公司;最后,我希望将来能出国深造,大型企业的经历会让我的履历加分。就这样,「管理」、「英文」、和「大企业」三个关键字一出,帮助我从茫茫大海中筛选出少数几家优秀的营建公司,最后幸运地进入当时的首选:大陆工程。

工作了几年,对出国留学的志向更加肯定。不过出国要念什麽,却没有明确的想法。还是回到老法子「找关键字」。当时写下的关键字分别是:「美国」、「TOP10」、与「管理」。美国是因为文化比较熟悉,TOP10是因为我觉得既然留学是镀金,就要镀个够亮的,我相信前十大名校有一定的品牌效益和人脉加持。至于管理,是因为想学习与人有关的事,而且已经有一个工程的硕士,重複没什么意思,就选了管理相关课系。这几个关键词,搭配上先后顺序,对我当初选定学校有莫大的帮助。原本想念管理,很自然会想到申请热门的MBA,但我评估以我不怎么样的大学成绩要上美国Top 10的MBA很勉强,后来发现工程管理或专案管理这类科系的内容更符合我的需要。所以最后的入选名单中,西北大学的商学院(Kellogg Business School)是全美前三,而专案管理学程可以选修Kellogg的课程,于是成为我的首选!然后就很简单了:选择我所爱的,爱我所选择的!

文章写到这里,自己才想起「下关键字」的一些小眉角,可以跟大家分享:

首先是关键字的数量问题,要下几个最好?我刚好都是靠三个定胜负。我觉得这跟用Google是一般般的道理:关键字下得太少,会出现太多的选项,还是难以做决定。这时怎么办呢?只能靠多蒐集资讯,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打个比方,我高中毕业那年暑假,一方面是想玩,一方面也是为了填志愿,我特地去参加交大电子工程系举办的夏令营,当时玩得很开心但也确认自己对电路板真的很冷感,后来这帮助我在选系时多下了一个关键字去排除我确定没兴趣的东西。关键字太少是问题,但要是太多也是问题,设定太多条件的结果,最后往往只剩下很少的选择。这其实有点弔诡,如果心中有很多关键字表示你多半已有明确答桉了(或是很龟毛,这不要那也不要^^iii),所以其实你也不太需要用什么关键字的方法了。

第二,关键字可以是积极性的(我喜欢‧‧‧),也可以是消极性的(我不喜欢‧‧‧)。前者帮我们筛选出喜欢的方向,后者帮我们消去不喜欢的选项。但我发现随着年纪增长,人一方面会定型,一方面也比较了解自己,积极性的关键词会逐渐主导整个决策,我们渐渐开始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第三,关键字要考量自我的能力。例如我为了进全美十大名校(第一二关键字),只好排除完美符合「管理」(第三关键字)的MBA,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出最佳的选择。任性地订出主客观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不理性的。这里强调主客观,因为有时立下宏大的志愿,虽然旁人极不看好(客观),但当事人意志坚定并愿意付出一切的牺牲来交换(主观),那还是值得放手一搏。但如果只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个关键字法并不能改变什麽。

第四,有捨才有得。一旦决定了关键字和顺位,就要尽量用理性来做抉择,必要时还得忍痛割捨其他的好机会。比方说,当时求职的关键字让我锁定大型营造公司,但这时若有间知名工程顾问用很高的薪水来聘请我,要是我一时被引诱,整个生涯规划的策略也就此崩解,在我看来,这是导致「随波逐流人生」的兆头。但这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我当年联考最好的录取科系其实是阳明牙医,但阳明医学院因为「综合大学」这个关键字被我排除在外,后来听说牙医的月收入30万起跳,到现在偶而还是想起,如果我是牙医现在会是如何?

第五,关键字会给你一个大方向,有时甚至把你引领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地方。就好比当年哥伦布判断一直朝西走会绕地球一圈,所以抛弃既有的航道不走持续向西航行,却因此发现了新大陆。记得我念大四时,系上刚成立一个新的领域叫做「结构材料组」,因为新,较少有同学会去考虑或是了解,更不用说不少同学大二就已经确定方向。但我依照关键字去判断,这个新成立的领域却刚好符合我的关键字。求职状况也很类似,当时大陆工程并有职缺释出,只因为他们符合我的关键字,我就厚脸皮寄履历毛遂自荐并且打电话追踪,结果就那麽巧总公司有个还没公布出来的职缺,我们就一拍即合,甚至因此而进入了专案控制的领域。至于会出国攻读专案管理也是很妙,就是因为考量无法进入前十大MBA,所以让我发现国外竟有独立的专案管理这样的学程。有时候不免感叹,人生像是一场宴席,真正好的料理,往往不是菜单上列出来的。要先懂得自己的口味,也懂得事前做功课,才是品味人生的行家。

最后我也得说,人生没有事事如意的,很多状况终究得考量到大环境和自我能力的限制。有时候即使我们订出三个关键字,但手边仅有满足两个条件的选项,我认为也该先把握住要紧。适当的等待是合理的,但期待所有路口都变成绿灯才一次通过,就有点不切实际了。像我个人对现在大学生刻意延毕的行为抱持怀疑态度,让自己的生涯停滞不前藉以取得更佳的机会(考研究所,兵役缩减),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可能面临中长期的负面影响。

如果你已经明确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愿意付出代价来追寻,那很难得,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如果你跟我一样,不是个天生目标明确的人,希望这个系统性的方法,可以稍稍帮助你做出「较为理性」的决定。不过做出选择只是第一步,要好好爱你所选择的,才是最终Happy的关键!
[color=#7030a0][/color]
[/color][/align][/size][/font]  
[/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table=650,#99ccff,#99ccff,1][tr][td][align=right][font=宋体][size=3][b][color=#ffffff]。|。|。|。|。|。[/color][/b][/size][/font][/align][/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table=650,#7030a0,#7030a0,1][tr][td][align=left][font=宋体][size=3][b][color=#ffffff]。|。|。|。|。|。[/color][/b][/size][/font][/align][/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table=650,#ffffff,#ffffff,1][tr][td]
[font=宋体][size=4][b][align=left][color=#ff6600]三个圈画出你的领域[/color][/align][/b][/size][/font]
[font=宋体][size=3][align=left][color=#7030a0]这几年因为常在版上发表和生涯规划有关的文章,所以三不五时就会收到网友的来信或留言,有的人要我对他们的出路给建议,有的则直接把履历寄给我请我调整。当我快变成业馀的求职顾问时,Joe也几乎变成了一位兼职的爱情顾问,因为来信的多半是来问感情问题。

从这些来信当中,我发现两件事情。首先「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还真写实,因为写信给我的以男生居多,而Joe那边则是以女生为主。另外我也观察到,询问Joe感情问题的信中,当事人多半花很多篇幅描述自己的心情与处境;而来信问我生涯规划的朋友,则很专注在就业市场的发展性,甚至希望能抓住下一个上升产业。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感情问题光往内看(自己),而生涯规划纯往外想(市场),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两者的方向正好都错了!

Joe在谈感情的文章里,试着用各种思维模型来解释我们遭遇到的问题,就是希望深陷爱情迷宫的朋友能「登上高台,俯瞰全局」,或许就能走出迷阵,毕竟哪个人遇到感情挫折不是往心眼里鑽呢?而面对生涯规划的分叉路时,我觉得心态则要刚好相反,最好不要太在意外界所谓的「明星产业」与「金银铜铁饭碗」,反倒该多多「扪心自问,检视自己」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获得最终的幸福。

面对生涯发展的决策,我会建议给年轻朋友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用「三个圈圈」就可以搞定了。

第一个圈:有兴趣、有热忱或觉得自己擅长的领域与条件(主观)

第二个圈:曾获得身边人们称讚或肯定的事实与特质(客观)

第三个圈:市场存在的职位、机会、和专业领域(市场)

思考的方法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拿出纸笔,画出第一个圈并仔细想想里面有哪些内容,然后才画第二个圈,并试着找出和第一个圈的交集。最后再拿这两个圈的联集(非交集),试着去套第三个圈,寻求三者间的完全交集或部分交集。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多少懂我的概念了。这个思维模型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圈(探索自我),其次是第二个圈(客观意见),一般人特别在意的产业发展这第三个圈,反倒被我放在最后。

为什麽不把第三个圈当成第一考量?很简单,首先,因为经济发展就像是个永远转动不息的轮盘,球会停在哪个数字格里是很难预测的,就算侥倖被你猜对一次,轮盘很快又会再度转动,球跑了,但人却老了。如果把「追逐明星产业」当做思考主轴,你等于是把自己的职涯投入一场盲目的赌局,下注的筹码是我们的年华,人一生能投注几次呢?

不该把产业发展列入第一考量的原因之二,是因为「人是有个性的动物」这件事实。就像谈感情一样,有些人明明客观条件很好,但另一方就是看不上眼,这其实没什麽道理可言,纯属个人喜好罢了!选了一个「政治正确」却「味道不对」的职业,就像是勉强结婚,这也是一种赌局,赌的是「能不能忍受一辈子不爆发」,这样会不会太辛苦了?

可惜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比较重视社会需求而非个人性向。和美国同事的小孩聊天,我发现外国小朋友非常喜欢大聊自己将来想做什麽,想变成什麽厉害的人之类的话题。其实华人的小朋友一开始也是,但不知怎么的,从学校出来之后似乎被「正规化」了,社会认同的「光明前途」逐渐变成众人共同的选项。我认为这是相当危险的,这等于把「认识自己」这堂人生必修课,推迟到进入社会之后,甚至年近三十才开始修习。

「极端」所带来最大的危害,是引来另一个「极端」。就像暴君统治被推翻后,往往紧跟着一段暴民政治。在过度强调主流价值的社会里,往往会酝酿出过度的个人主义。就像媒体大肆报导一些传奇的创业故事(如苹果贾柏斯、脸书祖柏克),或是一些名人追求理想的传奇(魏德圣,林书豪),往往把年轻人引导到另一个极端,只要我有个好点子,只要我坚持理想,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我不能说这样是不对的,只是这在我眼里绝对是另一个极端。关键在于,对于你的人生,你想要痛痛快快地赌上一把,赢了爽上了天,输了反正老命一条;还是真正有策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找到幸福呢?

(话说魏导和林书豪也是按部就班而且非常有策略的,绝不是豪赌一把。魏导拍海角是为了赛片的募资,而林书豪当年选篮球鸟队哈佛也是经过一番深思)

所以我认为最有系统化,最有弹性且不走极端的方式,就是好好画这三个圈圈。

第一个圈,好好问问自己,从小到大,什麽事情你自己觉得比较擅长,或是,什麽事情你觉得真的非常有趣,常让你乐此不疲。看似这是两个不同问题,但答桉往往是一致的。Howard Gardner写的畅销书「发现你的天才」就强调,我们的热情往往就透露出我们天赋,这两者乍看之下或许不完全契合,甚至有矛盾之处,但仔细观察一定可以找到背后的共同点。有个例子是一个个性非常活泼外向的女生,她从小就对艺术着迷,在大师的画作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常常看到出神。但矛盾的是,她在艺术学校里却总是嘻嘻哈哈坐不住,一幅像样的作品都没有,倒是和同学都打成一片!仔细分析后才了解,原来「艺术鑑赏」跟「艺术创作」是不一样的,但都是独特的才能。这女生后来成为美国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经纪人,你可能听说过,这行业做到顶尖收入是相当可观的,重点是数不清的人愿意付钱给她做她最喜欢的两件事:欣赏画作、与人交流!股神巴菲特说过:「我很幸运,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赚很多钱。」要做到这样或许没哪麽简单,但我认为值得努力,做法就是花够多的时间精力好好了解自己。

第二个圈,多了解周遭人们对你的看法,尤其是你的特质,这会帮助你把第一个圈画的更完整,毕竟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可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学校毕业后,我做过一阵子结构工程师的工作。设计桥樑楼房是我认为非常酷的事情,但等到真正投身其中后,我竟发现自己对于计算钢筋量、计算力学这些繁琐的思考其实很冷感,反而对于如何增进工作效率这件事情我很热心。当时我发现所有的结构计算最终都要作检核,而检核不外乎是「简支樑」、「连续樑」、以及「柱」这几种结构元件,重複性很高。因此我自己用Excel的函数把这些共同的计算做成一个自动试算表,计算书的格式也都调整好,将来只要在统一的栏位输入基本数值,做些微的调整,一份计算书就自动完成了,我把这个档桉寄给主管和其他前辈,想说可以帮大家省点时间。寄出之后我立刻后悔,因为真正複杂的结构我还是不太行,只能做这些「小儿科」的贡献,想想真惭愧。没想到我的主管竟然特别称讚我,说大家算结构10多年却从没有人这样做,我非常高兴,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认真思考,或许相较于结构设计(当时在我的第一个圈圈内),从「工作流程中找到提昇效率的方法」这件事情似乎也挺有意思,而且也强烈地引发我的兴趣,我相信这对后来我走上管理顾问之路有关键性的影响。

以上第一第二两个圈,是每个人都要一辈子好好釐清,并且深深印在自己脑海里的。正如我刚刚说的,这两个圈一开始未必完美的重叠,可能有些事情你自己觉得自己真不赖,但旁边的人不以为然,当然有可能是你在自嗨,也有可能是旁人尚未发现你的好,这都有待时间来证明。另外就是有些特质或长处你自己觉得还好,但却频繁地受到旁人的讚美,或许你也该思考一下这说不定真是你的强项。(补充:女生们不要因为常被说漂亮就以为自己可以出道了,被男生称讚不能信,被女生称讚更不要信!XD)

有了两个圈作为基础,接下来才是在就业市场与专业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试着在瞬息万变的环境捕捉到上升气流(明星产业),还不如踏实地打造自己航空器,这是我自己的策略。其实你看看最近几个当红产业(房地产、智慧手机、社群网站)中的顶尖人物,其实都是在该产业还没成形之前就已经投入了。我甚至觉得,当你听到哪个产业很夯,除非你正好已经在里面了,不然应该把它直接删掉。这跟股市投资的原理很像,当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某支股票的时候,你该做的是出场而不是盲目跟进。

我老婆有个很「风雅」的兴趣,就大量阅读手工艺的书籍并且到国外网站购买昂贵的材料,然后,嗯没有然后了。除了我桌上一个用毛线编的玛莉欧的香菰外。好,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告诉我台湾有个女孩子很厉害,因为对拼布很有兴趣,就自己不断地研究,甚至出席不少国家参加展览,现在还进军日本,成为非常有名的拼布达人。我觉得我们生在一个超级幸运的年代,这个年代消费思想开放,加上网路发达,只要产品服务够有梗,几乎卖什麽都能变成一个产业。你说拼布能算一个产业吗?和LED、太阳能这类产业相比恐怕是小儿科,商业媒体不会报导,104求职网也没有职缺,大学里更没有拼布系拼布研究所。但我相信那位拼布女孩成就感(还有赚到的钱),很可能超越多数同年龄的竹科工程师。而这个「好康」是怎么被她发现的?我猜她只是在心中清楚画出第一第二个圈罢了。

对了,后来听说拼布包包其实市场不可小觑,所以,除非你现在正在拼布,或是你原本就很有兴趣,否则这行也别跟进了。
[/color][/align][/size][/font]  
[/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table=650,#7030a0,#7030a0,1][tr][td][align=right][font=宋体][size=3][b][color=#ffffff]。|。|。|。|。|。[/color][/b][/size][/font][/align][/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table=650,#7cce7c,#7cce7c,1][tr][td][align=left][font=宋体][size=3][b][color=#ffffff]。|。|。|。|。|。[/color][/b][/size][/font][/align][/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table=650,#ffffff,#ffffff,1][tr][td]
[font=宋体][size=4][b][align=left][color=#ff6600]靠兴趣吃饭,有可能吗?[/color][/align][/b][/size][/font]
[font=宋体][size=3][align=left][color=#7cce7c]「世界末日」来临前夕我收到三封网友的email,不约而同问的都是求职相关的问题。看来大家还是满理性的嘛!确实,「搞清楚自己的特质,并且从事对的行业」绝对要比担忧马雅人的石碑更具备管理上的意义。

其中一位网友在信中特别提到我之前写的两篇文章:「找出生涯规划的关键字」与「三个圈画出你的领域」。他很客气的说他非常喜欢这两篇文章,引发他很多思考,但当我看完整封信落落长的困惑后,我开始怀疑搞不好就是这两篇让他更参不透「个人兴趣」与「职涯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想了想,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兴趣 vs. 职业」这件事说个清楚,讲个明白,至少表达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其实布莱恩算哪根葱,但就连旅馆教父严长寿先生、餐饮霸主戴胜益先生,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都强调「热情」与「兴趣」对职涯发展的重要(赶紧拿名人来当挡箭牌:P)。我在文章中其实也强烈认同这点,但是,问题来了,好比说:

如果我最大的兴趣是看电影,是否代表当导演是我最好的生涯目标呢?但我念的是电机啊!

如果我最大的兴趣是玩3C产品,我是不是应该进科技产业呢?但我对技术一窍不通耶!

如果我最大的兴趣是吃美食,那我是不是应该当厨师、美食家、或至少当美食记者呢?

这些问题你是否似曾相识?看电影、玩3C产品、吃美食都是兴趣没错,但我们隐隐约约觉得,这些兴趣都是些吃喝玩乐的玩意儿,似乎成不了正事。但这些成功人士还有布莱恩那根葱都强调兴趣对职业的重要性,难道严长寿先生平日的兴趣就是弄个大饭店来经营?戴胜益先生闲暇的时候喜欢开个连锁餐厅、写个服务SOP?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我不知道严先生、戴先生两位平日的兴趣是甚麽。但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各位,虽然我常说我的兴趣是专案管理,但我闲暇的时候,我从不会画个WBS或是甘特图来当作消遣,我宁愿和老婆打一场恶灵古堡六。我也确实说过我很喜欢教学,但週末的时候,我会因为难得不用上课感到非常开心,这时候我通常会做甚麽呢?当然是看电影、玩3C、吃美食!

在你想说「布莱恩果然是骗子」之前,请听我解释一下,这可是我思考了一整个礼拜才想出来的词儿。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兴趣」这两个字的定义。吃美食是一种兴趣,当顾问也是兴趣,但很显然的,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属于「休闲嗜好」,而后者则是「成就动机」!

就拿今年屡屡为国争光的电竞小子们来说吧,打游戏谁不爱呢?但如果目标是成为职业选手,那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据说这些选手每天勤练至少12小时,他们的教练还会拟定严格的训练schedule,其中还要兼顾课业成绩,还有生活纪律。更重要的是,每天12小时得重複玩他们早已破过上千次的游戏,各项技能必须演练再演练,我猜想,搞不好这些职业选手还根本没时间玩当下最新最夯的游戏。玩线上游戏是一种兴趣没错,但对这些追逐奖杯、奖金、与荣耀的职业选手来说,打电动这样的兴趣早已由「休闲嗜好」的等级提升到「成就动机」的领域。

布莱恩有位小学同学,现在是位知名的影评人,每次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都可以看到他的追踪报导。看电影我从小到大都喜欢,这位同学就更不用说了。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职业级的兴趣跟我们一般人的业馀爱好是完全不同档次的。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看超人(我还要我妈给我买超人装,很感激她始终没答应)、007系列(每次庞德对女主角展开「全身安检」时我都有一种既诡异又美好的感动)、还有就是每年成龙的贺岁片(结尾好人跟坏蛋都会尽释前嫌然后一起跟观众拜年),这差不多就是全部了。但这位后来成为专业影评的国小生,他甚麽电影都看,连非常冷门的西洋艺术电影、爸妈年代的华语老片,他照单全收(记得他爸职业的关系常可以拿到免费的电影票),即使他已经看过的电影,当同学相约去看的时候,他还会再去看一次。而且不管国外还是华语的明星他全都叫得出名字,还能正确地说出这位演员过往出现在哪些电影,演过甚麽角色,而且居然连导演的名字都知道(显然这类的话题在小学生界并不受欢迎)。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们一群小鬼假日去打球、打电动、或是打打闹闹的时候,他应该都在乌漆妈黑的戏院裡细细品味每个电影画面,而且一直到现在都没改变!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说,「兴趣」这两个字,来到了工作的领域,就再也不是一种单单让人心情放鬆,感官愉悦的活动了!它涉及了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它和反覆练习有关,它更隐含了一定程度的牺牲,牺牲甚麽?牺牲其他享乐的机会。这些「投入」,这些「重複」,这些「牺牲」的背后有个最重要的回报,就是「成就动机」,也就是「成就感」。

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温饱餬口的人,可能很难对以下两个心理学研究自圆其说!

1960年代一位动物心理学家Glen Jensen曾以小白鼠作实验。他首先训练笼子裡的小白鼠压动一个预先设计好的机关,当机关被压下食物就会掉下来。当老鼠习惯靠按压机关取食之后,实验人员再换上一杯可以轻鬆取用的食物。照理说有「免费」的食物在眼前,老鼠应该会捨弃劳动才对。不过有趣的是,即使知道有不劳而获的机会,200隻老鼠中的199隻仍会去压动机关取食。而且这些老鼠中又有44%的比例,劳动取食的数量要比不劳而获的量更多。同样的实验套用在多种动物都得到近似的结果。

你可能觉得人类比较聪明,不会像动物那样捨近求远,哪麽你可以看看这个以人类为主角的实验。

美国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不理性的力量」一书的作者Dan Ariely和他的同僚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校园裡刊出「玩乐高赚现金」广告,很快就来了不少自愿者。这个实验有AB两个对照组,A组的参加者被告知要执行一个任务,就是将手上的积木组成一个标准的机器人。第一个成品完成可以获得2块美金,第二个完成可得到1.89美金,总之每完成一个机械人都可以赚钱,但每次金额减少11美分,当参加者觉得不值得继续下去的时候可以随时喊停。至于B组的规则和A组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A组完成的每一个机械人都会被收好保存起来(至少在实验过程中),但B组参加者开始组装第二个机器人时,实验人员会宣称积木不够用,就当着他们的面把刚刚完成的第一个机械人拆散。两组自愿者都宣称自己是乐高迷,但A组平均每人组装10.6个机械人,赚取14.40元,他们在实验结束后的问卷中都表示这是个有趣的活动,有机会还想参加。但可怜的B组结果却完全不同,平均每人只完成7.2个,赚11.52元,而且很多人在问卷中表示,这个活动不怎麽样,不会有下次了。

显然,工作能带给我们的绝不只是生理需求,而是有更深一层的,属于心灵上的满足和乐趣。这除了解释老鼠「反不劳而获」的行为,也同样解释了有些家财万贯却仍热中工作的人背后的动力。换个角度来说,就算从事的是你有兴趣的活动(好比组乐高),也确实可以从中获利,但工作本身若无法为你带来成就感(组好的积木立刻被拆掉),无法让你觉得有意义,这工作也难以持久投入。

希腊神话裡面有个叫做薛西佛斯(Sisyphus)的人,是个坏事做尽的傢伙,诸神给他最严厉的惩罚不是处死,不是酷刑,而是每天将一块巨石从平地推向山顶,当快到达的时候,石头会自己滚下山,所以他得重头来过,如此反覆直到永恆!原来无穷无尽无意义的工作,就是最严厉的酷刑!

所以对自己未来迷惘的人,与其坐在家裡空想,想自己的兴趣到底是甚麽,还不如起而力行,捲起衣袖做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你真正要寻找的原本就不是自己的喜好在哪裡,而是你的成就感从何而来。想要获得成就感绝对不会轻鬆,之前已经说过了,做事要做出乐趣,绝对要不少的「投入」、「反覆」、加「牺牲」。「休闲嗜好」就像是汽水,虽然香甜顺口,但很快就腻了,无法天天喝;而「成就动机」则像是茗茶,喝第一口是苦涩,但喝惯了,后头涌上的是一波波一层层的回甘,这是一种你可以品尝20年、30年、一辈子的深度饮料,这是大人才懂的滋味!

最后我想回到一开始这位网友的问题,他信中提到对写作有兴趣,却又不认为自己真的适合走上作家这条路。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写部落格没有稿费(尤其我们连代言机会都没有),写的过程也常常绞尽脑汁,翻遍资料,牺牲自己休闲的时间,但我为什麽还想继续写?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知道有人会看,甚至还有人会受到我们一丝丝一点点的影响,这样就大大地足够了,有这样的「成就动机」,就足以让我继续不断地「压下机关」以获得回报!所以我想跟这位网友说,喜欢写就要写给大家看,甚至要跟周围亲朋好友宣传,先试验一下自己能否从写作中获得成就感,搞清楚写作对你是「休闲嗜好」还是「成就动机」,然后才能决定方向。

爱情的领域裡,我不相信上帝事先安排了一个完美情人等着我去发掘。同样的,在职场我也怀疑真的存在所谓「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就算你的工作一开头和个人兴趣相符,但只要随后缺乏足够的成就感来支撑,最终不但难以为继,甚至可能连原本的兴趣也磨耗掉了(乐高实验),这就是为什麽很多专家都建议,绝对不要把嗜好当作职业的原因。我的建议很简单,与其鑽牛角尖苦思自己的出路(相信我,你想不出来的),还不如就凭自己当下的条件,找一条最辛苦,但收入也最丰厚的工作,让自己全力投入。再次强调,你要找的不是「兴趣」而是「成就感」,通常越是辛苦的挑战,带来的成就感也越大,而且就算后来真的做不下去,至少这段时间你也赚到了较高的报酬,我认为这是比较理性的做法。
[/color][/align][/size][/font]  
[/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table=650,#7cce7c,#7cce7c,1][tr][td][align=right][font=宋体][size=3][b][color=#ffffff]。|。|。|。|。|。[/color][/b][/size][/font][/align][/td][/tr][/table][/align]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6
  • 独爱穿越

    派派币 +6 2017-06-22

    感谢您的分享O(∩_∩)O~

云柒梦筝

ZxID:19554057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7-15 0
生涯规划真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考虑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6-22 0
已审核,感谢分享。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