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学女青年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3 回复:2

[人文通史] 民国文学女青年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径戎

ZxID:73023641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葉修
[忆1012 1113——/6.29] [婚礼8.29][周年11.04]Ugly people and more troubl.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12 0
民国文学女青年
[color=#2f2f2f][b]“文学青年”如今是一个口碑分裂的词,偏偏又多了“女”字形容,更多纷争,以下所列各位才女,也的确都不能逃脱“女”字束缚[/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民国已远,借“黄金时代”之风,来看看从前的文学青年的生活和作品,也记住一些不该被堙没的名字[/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0]
[color=#2f2f2f][b]1、林徽因[/b](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初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了避免和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混淆,自己改名“林徽因”。[/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代表作有《九十九度中》、《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深夜里听到乐声》等。[/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正在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我没有时间盘问自己的胸怀。——《一天》。[/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地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你应当相信我不会向悲哀投降,什么时候我都相信倔强的忠于生的。”——《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b][/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1]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2、张爱玲[/b](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著名汉语现代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本名张煐,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以英文名Eileen译音,易名爱玲。[/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张爱玲出生名门,因此受到了极好的教育。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42年汪精卫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处为胡兰成求情。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哪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1945年胡兰成开始逃亡生活。1946年2月,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寻找胡兰成,但此时胡兰成的身边又有了另外一个女人,范秀梅。张爱玲到来也使得胡兰成大吃一惊,张爱玲也只在温州停留了二十几天便回去了,此后八九个月,二人偶或还通音信。[/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为名离开中国大陆,其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代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韩邦庆所著),又写了文学评论《红楼梦魇》。张爱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各地,最后在美国定居,并与1960年取得美国国籍。1956年时,张爱玲就已经和大自己29岁的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终老,1995年,去世于加利福尼亚的公寓,享年74岁。[/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张爱玲可以把狡猾的情感投注在各种平常的意象上。她如同一块翡翠,因为表面的颜色让人痴迷,却因内在的质地让人深陷,因为看不透的惊艳从而一往情深。[/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极其神秘。”[/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连环套》。[/b][/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2]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3、石评梅[/b](1902年9月20日-1928年9月30日),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石汝璧,乳名元珠,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她与高君宇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石评梅生命最后几年之中的作品(诗歌、散文等),有相当数量是怀念高君宇或追忆二人交往的往事而作。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一纸辛酸泪。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够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辨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往事只堪追忆,一切固然是消失的逃逸了。”[/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到如今我没有什么话可说,宇宙中本没有留恋的痕迹,我祈求都像惊鸿的疾掠,浮云的转逝,只希望记忆帮助我见了高山想到流水,见了流水想到高山,但这何尝不是一样的叶丝自缚呢!”[/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3]
[color=#2f2f2f][b]4、庐隐[/b](本名黄淑仪,又名黄英 ,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五四时期著名的饱受凄惨的命运的诗人般的作家。曾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庐隐对这社会是不惯,社会对庐隐尤其不惯,庐隐对社会的不惯,是有她的“谁管得着”的办法去管理,而社会对庐隐却是冷嘲热讽、明熗暗箭作四面环攻。庐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式女子。 父亲是一直想要女儿的,只是卢隐出生的那天,外祖母去世了。之后父亲乘船赴任,抱起不停哭的她便向碧水抛去,幸亏被一个听差搭救,才免一死。[/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六岁时,父亲因心脏病在长沙去世,母亲把父亲历年积存的一万多两银子和一些东西变卖了,折成两万块现款,到北京外祖父家生活。庐隐和婢女住在一起。每逢舅父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请客,母亲便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23年夏,她不顾家庭、朋友的反对和强烈的社会舆论,与有夫人的郭梦良举行了婚礼。1925年7月,郭梦良因肠胃病竟一病而逝。1928年,她认识了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大学的学生,一位乐天派的青年诗人李唯建。 1934年5月,因难产手术,开刀后流血不止,高烧不退,遂于13日11点20分逝世于上海大华医院十四号病室,年仅三十六岁。[/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春天是使人柔困,四肢瘫软,好像受了酒精的毒,再无法振作;秋天呢,又太高爽,轻松使人忘记了世界上有骆驼!冬天虽然是风雪严厉,但头脑尚不受压扎。只有夏天,它是无隙不入的压迫你,你每一个毛孔,每一根神经,都受着重大的压扎。”[/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我们尽量的出汗,我们尽量的发泄我们生命之力,最后我们的汗液,便是甘霖的源泉,这炎威逼人的夏天,将被这无尽的甘霖所毁灭,世界变成清明爽朗。”[/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4]
[color=#2f2f2f][b]5、萧红[/b](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18日,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21日,所住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萧红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政治理想的贯注和技巧性的锤炼之外,真正艺术的成功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她的笔法自然硬朗,好补矫揉。[/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呼兰河传》[/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5]
[color=#2f2f2f][b]6、陆小曼[/b](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又叫陆眉,别名小眉、小龙,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陆小曼精通英文和法文,阅读、写作、口译皆佳。擅长跳舞、京戏。散文、诗作广受好评。[/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15年就读圣心学堂,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与翁瑞午过着“十分尴尬的同居生活”一直到去世,长达30年。[/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30年里,中国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可是,陆小曼的生活轨迹没有多大的变化:一是仍然留恋鸦片,二是身体还是多病,三是仍然没有生儿育女,四是还是要靠男人来维持生计。即使陆小曼本人出身名门,才高八斗,她还是没有勇气出来工作,只有到了晚年,才出来就任上海文史馆馆员。1965年的4月3日,陆小曼辞世,为一生的波折传奇画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点。[/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我们常常为错过一些东西而感到惋惜,但其实,人生的玄妙,常常超出你的预料,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坚持,努力,勇敢追求,风景变幻,人世无常,顺其自然的力量,神秘,莫测,闪着光,就这样突然地把惊喜带到你的世界中来。”[/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在徐志摩去世以后,她写下这样一首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6]
[color=#2f2f2f][b]7、凌叔华[/b](1900年3月25日-1990年5月22日),与苏雪林、袁昌英合称“珞珈林山三个文学朋友”(珞珈三女杰)。三人在生活中是很好的朋友,同时也都是自“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很有名气的女作家。[/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凌叔华以短篇小说《酒后》在文学界成名,同时也是画坛高手。鲁迅曾指出凌叔华的小说描写的是“高门巨族的精魂”。英文师从辜鸿铭,与冰心、林徽因一同被誉为1930年代“北方文坛的三位才女”。[/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凌叔华的大书房是中国最早的沙龙场所,她与徐志摩的关系一度走得很近,徐志摩、沈从文、苏雪林都曾誉之为“中国的曼殊菲尔”,徐志摩墓前诗碑文“冷月照诗魂”亦由她亲笔所书。[/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苏雪林曾说:“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在她的笔下身边琐事也会有磅礴宇宙之感,仿佛看到了更加辽远的世界。[/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早晨坐灶下烧粥,偶然望到外面朝雾笼着远近山头,篱笆外的竹丛不知何时长出不少高高低低的新枝,已高出我们的房檐。篱外一片湿翠,暮着乳色的雾衣,另有一番可喜的景色。这时我不禁悠然吟哦石涛的诗‘新长龙荪过屋檐,晓云涂处露峰尖,山中四月如十月,乌帽凭栏冷翠沾’。这诗句好像为我此时作的。”[/b][/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7]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8、苏青[/b](1914年-1982年),浙江宁波人,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35年,为发抒产女苦闷,写作散文《产女》投稿给《论语》杂志,后改题为《生男与育女》发表,是为创作的开始。1940年代初因婚姻变故而成为以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作品主要发表于《宇宙风》、《逸经》、《古今》、《风雨谈》、《天地》等杂志。1943年,代表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在《风雨谈》连载,一时被目为大胆女作家而毁誉纷纷;该书次年出版单行本,半年内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中说:“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苏青一生波折困顿,但是还好,那些文字就像是一纸桃花扇,记录下年华的所有颜色,遮挡住人生的魑魅魍魉。[/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花的娇艳是片刻的,蝶的贪恋也不过片刻,春天来了匆匆间还要归去,转瞬便是烈日当空,焦灼得你够受,于是你便要渡过落寞的秋,心灰意冷地,直等到严冬来给你结束生命。世间上没有永远的春天,也没有长久的梦。”——《结婚十年》[/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8]
[color=#2f2f2f][b]9、冰心[/b](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46年,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回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沉默着罢/在这无穷的世界上/弱小的我/原只当微笑/不应放言。”[/b][/color]
[color=#2f2f2f][/color][attachment=13353129]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10、丁玲[/b](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晓菡等。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自称为明朝末年农民军起义领袖李自成后人。[/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省安福县西乡黑胡子冲村,父亲蒋保黔为清末秀才,在丁玲4岁时去世,母亲余曼贞带她去了外祖父家,后任教师供她上学。[/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22年,与好友王剑虹前往上海,进入上海平民女校后,改名丁玲。之后共入陈独秀开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旁听,王剑虹与老师瞿秋白相爱并同居,丁玲只身赴北京,欲进北大无果。[/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在北京期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相识,并与胡也频相爱。丁玲当时最想当一个电影明星。1926年她又去上海,到明星公司应试。丁玲年轻时长得比较漂亮,片商对她的相貌也感到满意,想和她签三年合约。但是,丁玲对电影圈子习以为常的混乱随便的男女关系,感到厌恶和恐惧,因此很快又回到了北京。这段经历后来被丁玲写成了处女作《梦珂》。[/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28年2月,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轰动文坛;年底丁玲追情人冯雪峰至上海,胡也频随后也追去,之后三人到杭州谈判,冯雪峰退出。1930年,丁玲与胡也频的儿子胡小频出生,然而次年,胡也频被熗毙。[/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32年,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逃离南京,抵达陕北,先后担任一系列职务。1948年,发表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1955年,被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主要成员;1957年,被定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被划入右派[1后,受到各种迫害,包括下放北大荒,投入监狱等;[/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韦勒·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描写过丁玲的形象:她是一个能使你勾想起乔治·桑和乔治·依列亚特那种伟大女作家的女子——一个女性而非女子气的女人。丁玲犹如生气勃勃的吉卜赛人…她有一种不寻常的癖习:含羞地说些惊人的话,然后侧着头,扬起眉毛,观察对于听众所产生的效果。她的声音是低的,但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果断而明确。[/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她的评价并不高,“三十年代丁玲的声望,仅次于茅盾、老舍、巴金诸人,我审读她那时的作品,实在一篇也说不上是佳作。”[/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沈从文:“能给朋友的是亲切洒脱。她既不习惯使用脂粉,也缺少女性那分做作。她待人只是那么不可形容的爽直,故朋友相熟略久,就似乎极容易忘掉了她是个女人。然而从另外一方面说来,则凡属于一个女子某种美德,她却毫无缺处。她亲切却不狎亵。她爽直并不粗暴”。[/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幸福不是在有爱人,是在两人都无更大的欲望,商商量量平平和和地过日子。”[/b][/color]
[color=#2f2f2f][/color]
[color=#2f2f2f][b]“新的生活虽要开始,然而还有新的荆棘。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溶才能真真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b][/color]

番外不补! 签到评分/回礼不提醒需要pb联系我
晚藏乌

ZxID:41410505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眸渊若潭
9.11转正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5-13 0
已审核。

这些女青年好多都很有名啊,我超喜欢张爱玲冰心的。
云柒梦筝

ZxID:19554057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7-14 0
看起来有才的就这么些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