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梦中为其赋诗,在虚构中为其作传,在旅游手册中称赞它是一座“逝水迷城”,笔者仍然对另外一本关于威尼斯的散文感兴趣
约瑟夫·布罗茨基
思郁
“哦,陌生人!”这位曾为林肯做传的美国作家豪威尔斯在他的书中写道,“不管你是谁,只要是第一次游览这个神奇的城市,我便会对你说,你非常幸运。你会很高兴见到非凡无比的美在你面前演出,没有任何画面可以捕捉,没有任何书能够描述——那种完美无缺的美只能感受一次,之后只能永远思慕下去。”
这次说的不是海明威笔下的巴黎,而是被普鲁斯特称之为“美的宗教圣地”、被劳伦斯称之为“滑行的城市”、被拜伦称之为“意大利人的面具”的水上之都——威尼斯。
尽管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梦中为其赋诗,在虚构中为其作传,在旅游手册中称赞它是一座“逝水迷城”,笔者仍然对另外一本关于威尼斯的散文感兴趣,因为他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水印》。
对固定住所和漂移生活的念想
诗人布罗茨基第一次造访威尼斯是在1972年圣诞节期间。了解布罗茨基生平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一年刚刚发生了什么。6月,他刚刚被自己的国家驱逐出国,在维也纳短暂停留,拜访了诗人奥登,一同飞往伦敦参加国际诗歌节。7月的时候,他到达美国底特律,从此慢慢成为了一名“俄语诗人、美国公民”。这个“善良的俄国导弹”(桑塔格语),忙碌的单身汉,刚刚获得自由身之后,迫不及待地拜访了水上之都。
这就是《水印》的开篇描述的景象:“在那个寒冷的十二月的夜晚,当我抵达火车站的酒吧时,里面空无一人。我站在那里,等待着我在这座城市认识的那个唯一的人来到。”这是个有风的夜晚,当诗人嗅到冬天海藻的气味时,他说被一种彻底幸福的感觉击中了。这种幸福源自诗人童年时接触到的对威尼斯的想象,就像他的前辈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一直向他提及到的,意大利,就像一个梦,它会不断地在你余生中重现。
只有明白威尼斯在布罗茨基生命中的位置才能明白他为何如此痴迷于这座水上之城:“我向自己发誓,有朝一日如果我能摆脱我的帝国,这条鳗鱼如果能逃离波罗的海,那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将是来到威尼斯,在某个宫殿的底层租一间屋子,以便过往的船只掀起的浪花飞溅到我的窗户上,在潮湿的石头地板上熄灭我的雪茄的同时写几首挽歌,咳嗽和饮酒,并且,当钱不够花的时候,不是上车一走了之,而是亲自去买把小勃朗宁,当场把自己的脑袋打开花——既然我没能因为自然原因死在威尼斯。”
布罗茨基生活在美国之后,正式从一名流亡者变成了移居者。他喜欢四处游走,威尼斯只不过他世界主义行走版图中的其中一块。他在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罗马、威尼斯都曾长期居住过,并且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子。
他不像旅游者那样去造访名胜古迹,只对某个城市的部分浮光掠影地行走和观看。在每一个陌生的城市,布罗茨基都像当地人那样生活,阅读当地的报纸,定居下来,慢慢悠悠地行走、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杰作和历史八卦。
但是在众多的城市中,威尼斯对他确实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自小就对这座城市着迷。从雷耶斯的侦探小说里,从托马斯·曼的名著里,从西方的电影里,威尼斯对他而言就如同一座梦幻之城,是他多年疲惫生活的梦想。这座城市建立在水面之上,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到一种新的乐趣:没有汽车。幸福地生活在一座没有人行道、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汽笛的城市里。
在这里,漫步就是流动,就像在水上。而且威尼斯的房屋满怀对船舶的思念,它们的底层常常被水浸没,这些仿佛同时满足了对固定住所和漂移生活的念想。
威尼斯的生活方式
不仅仅是此后数次他都对这座水上之都流连忘返,更宏观的意义上,他不但在诗歌中把威尼斯作为写作的意象,还专门为这座城写了一本书《水印》。布罗茨基的3本散文集中,《小于一》和《悲伤与理智》都是关于诗歌写作和童年生活的回忆,是多年沉思的集结。只有《水印》独立成篇,1989年9月写作,12月在威尼斯举行的新书首发式。
1977年12月,布罗茨基与好友苏珊·桑塔格一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次在威尼斯的生活,桑塔格在日记《心为身役》中有不少的记录,可以与《水印》中写到的部分互相印证。那真是世界各国作家和艺术家们的盛会,一下飞机是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接机,晚饭跟匈牙利作家哲尔吉·康拉德一起吃,还有法国诗人、女演员和剧作家的陪同。晚饭后在剧院参加布罗茨基的诗歌朗诵会,“他站起来朗读他的诗作的时候,我一阵阵颤抖。他吟诵,他啜泣,他看上去华贵”。会后,他们一起吃宵夜,在夜里散步,聆听深夜运河的汽笛声,在雾气蒙蒙的街道上触摸湿漉漉的石头,凌晨两点回到酒店。这就是威尼斯的生活方式。
还有他们一起拜访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女友奥尔加·拉奇的情形。美国诗人庞德“二战”期间,在意大利广播中发表反犹言论,拥护法西斯主义。战后,他接受审判,以精神失常为辩护理由才得以免罪。但是当他返回到意大利的土地,又举起手臂行法西斯军礼,拒不承认他的罪过。庞德后半生隐居在威尼斯,离异后与美国小提琴家奥尔加·拉奇生活在一起。1972年,庞德去世后葬在了圣米歇尔墓地。
要不是桑塔格的邀请,布罗茨基绝不会想到去拜访这位诗人的半个遗孀。在他看来,庞德这样的诗人“承认你已经把生活搞砸了比坚守一个受迫害的天才的姿态更加男人”。他不喜欢这样的诗人,结果在拜访中,拉奇一贯地替庞德辩护的态度更加引起了他的反感,布罗茨基毫不客气地说她更像一个妓女,对自己的信念深信不疑。她活在自己制造的神话场域当中,把庞德看作是超越时代被人误解的天才人物。漫长的3个小时之后,他们终于可以毫无收获地离开了。
《水印》中只有这部分是记叙事件,其他部分都是布罗茨基对威尼斯的体悟和沉思。这是布罗茨基的写作风格,无限主观的内心独白,加上激情洋溢的沉思,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抒情文本。借用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评价就是,布罗茨基在《水印》中大胆的文体创造是令人赞叹的,“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意义,将地球上普普通通的一个点转化成窥见存在之宇宙的一个窗口,把自己不断的旅行锻造成晶体,这一晶体的棱面能反映出全部的生活,包括那不断流露在生活表面的流亡和疾病,这一晶体的闪光就是纯洁的美”。
布罗茨基有心肌梗塞疾病,最终他也是因为这一疾病恶化而去世。而他去世之后选择的葬身之地正是威尼斯的圣米歇尔墓地,毗邻的正是他厌恶的诗人庞德的墓地。他的好友桑塔格曾说,威尼斯是布罗茨基的理想归宿,因为威尼斯哪儿都不是,最符合布罗茨基这位“俄语诗人、美国公民”的流亡者身份。
如果有一天能够去威尼斯,笔者想去看看布罗茨基。这又多了一个向往威尼斯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