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六)
(下)
二、两首诗歌的比较
(一)现将青年诗人轻尘的《家》,全抄如下:
小时候
家是妈妈柔软的怀抱
安心地
做着香甜的梦
上小学
家是疲倦归来的避风港
不管多晚
都有一盏灯为你守候
长大后
家是心头的目光
可能一年难得一见
可有时时心怀挂念
(二)现将笔者的《荒山上安家》,全抄如下
从童年起——我就离开了家,
帽子有颗红五星——跟着队伍——走遍了——丛林山冈。
从童年起——我就离开了家,
手牵高大枣红马——跟着首长——战斗在——湘江水旁。
爬雪山——过草地——我亲身——经历过,
在生命危难的时刻——我活下来了,
天上的北斗星——告诉我:
小鬼记住:
钢熗——北京——八达岭长城——松嫩平原
——永远装进——你的胸膛。
南泥湾——挖窑洞——我亲身——经历过,
在生活艰苦的时刻——我闯过来了,
天上的南斗星星——告诉我:
小鬼记住:
红旗——南京——十里秦淮河——江淮平原
——永远装进——你的胸膛。
平津战役——我手臂负伤,
轻伤不下火线——我的钢熗——继续喷射——
愤怒的火光。
淮海战役——我头部负伤,
住进医院一年——我的双脚——再也不能——
踏平珠江浪。
我回到家——在村边的——荒山上——安了家,
栽种了——荔枝——龙眼——安息香,
荒山碧翠了——碧翠得乡亲们——也来黄山歌唱。
我回到家——在村边的——荒山上——安了家,
栽种了——枇杷——橄榄——郁金香。
荒山浓绿了——浓绿得乡亲们——也来荒山飞翔。
儿子回到家——让我看了看——他那陆军——
挺拔的英姿,
儿子真像——谁也撼不动的——天山的——
阿拉套山一样。
孙子回到家——让我看了看——他那空军——
豪迈的气派,
孙子真像——触摸着白云的——天山的——
科古琴山一样。
三、两首诗歌的简析
(一)简析轻尘的《家》
(1)轻尘的《家》,共分三个小节。
(2)第一个小节,作者写“小时候,家是妈妈如柔软的怀抱”。特别是在外边小朋友打了自己,或者摔伤了,哭诉的泪水,总是在妈妈的怀抱里,不流了;自己有病,也是在妈妈的怀抱里,逐渐好起来的。小时候妈妈的怀抱,太温暖了——象炉火,似阳光,温暖着自己,逐渐成长。
(3)第二小节,作者写“上小学,家是疲倦归来的避风港”。或者学习累了,或者突然生病了,或者给同学闹矛盾了,向妈妈倾诉,经过妈妈的分析教育,自己的心情,就会晴朗了许多。家——就是避风港。
(4)第三小节,作者写“我“长大了,特别是在外面工作之后,“可能一年难得一见,可有时时心怀挂念”,这是人之常情。在外面工作的儿女,哪一个不思念养育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生长的故乡呢?为国尽忠和为父母尽孝总是矛盾的。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还是抽时间,多回家看一看父母吧!
(二)简析笔者的《荒山上安家》
(1)笔者《荒山的家》,共分十个小节。
(2)第一至第二小节,写“从童年起——我就离开了家”,跟着革命队伍,战斗在“丛林山岗”和“湘江水旁”。这儿。主要写“我”参加过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3)第三小节,写“我”“爬雪山——过草地——我亲身
——经历过”,主要写“我”参加了万里长征。
(4)第四小节,写“我”“南泥湾——挖窑洞——我亲身
——经历过”,主要写“我”参加开垦南泥湾的活动。
(5)第五至第六小节,写“我”参加“平津战役——我手臂负伤”和参加“淮海战役——我头部负伤”。
(6)第七小节至第八小节,写“我回到家——在村边的——荒山上——安了家”,“栽种了——荔枝——龙眼——安息香”,“栽种了——枇杷——橄榄——郁金香”。这儿,写“我”革命的脚步,永不停止,“乡亲们——也来荒山歌唱”,“乡亲们——也来荒山飞翔”,说明“我”正带领大家在改革开放的致富道路上,阔步前进。
(7)第九至第十小节,写“儿子回到家——让我看了看——他那陆军——挺拔的英姿”和“孙子回到家——让我看了看——他那空军——豪迈的气派”。这儿,写儿孙,继承“我”的革命的光荣传统,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祖国的革命事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去实现伟大的、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目标。
小结与联想
(1)轻尘写的《家》,虽然形象不够丰满,但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写了母亲对儿女的拳拳之爱和儿女对母亲的厚厚思念之情。这是一个普遍的的主题,但缺乏对生活的研究、思索,开掘独特的主题。
(2)笔者写的《荒山的家》:
第三小节,“天上的北斗星——告诉我:小鬼记住:钢熗——北京——八达岭长城——松嫩平原——永远装进——你的胸膛。
第四小节,“天上的南斗星星——告诉我:小鬼记住:红旗
——南京——十里秦淮河——江淮平原——永远装进——你的胸膛”。第九小节,“儿子真像——谁也撼不动的——天山的——阿拉套山一样”。第十小节,“孙子真像——触摸着白云的——天山的——科古琴山一样”。这儿,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其余的小节,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整篇诗歌,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向轩,1926年出生于湖南桑植县,1933年4月参加红军,1935年11月随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中任通信连战士,通信班副班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正师级干部)。1982年离休,现在享受副军职待遇。
(4)彭胜昔,1920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33年参加红军,因为读书识字,很快就成为红八军组织干事,1934年,调任红六军团特务连担任文书。1938年4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西征。长征途中任政治处青年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5)杨善洲(1927——2010)云南保山地位书记。1988年退休后,省委领导要他把家搬到昆明居住,他婉言谢绝说:“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打造一片绿林。”他回到距离家乡50公里的大亮山,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山中盖了房子,带领工人,一住就是8年。他一分钱也不从大亮山林场要。在困难的时候,他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用于发工资,给林场工人。2009年,他把林木积累价钱超过3亿元大亮山林场,无偿地交给国家。
(6)笔者是在深入生活、研究生干活、加工生活、锻打生活的基础上,写出了《荒山的家》这篇诗歌。
(7)美国学者姚斯、伊泽尔,中国的毛泽东,提出了接受美学。一个作者创作或者制作一件作品,只是完成了一半,当读者读到你的作品或看到你的作品,进行鉴赏、评说,那才是一件真正的作品。轻尘的《家》,笔者读到了,进行了评说,这才真正完成了一件作品,倘若不然,就是半件作品。
(8)美国学者托马斯门罗、埃利奥特多伊奇,中国的蒋孔阳,提出的比较美学,是西方地区和东方地区、是美国、英国、法国等跟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学艺术的比较,他们讲的都是宏观的比较。
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从微观上进行比较,或国与国同类的一两件作品的比较,或本国同类的两件作品的比较。
轻尘的《家》跟笔者《荒山的家》,就是微观上的同类的两件作品的比较。新鲜事物都是人们创造的,修辞学也有比较,我们把这种比较,运用在围观的美学上,要说创造,也应该是一种创造吧!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
楼主留言:
妈呀,有种高考时诗词鉴赏答题的感觉。。。随笔一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