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家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6 回复:4

[『活动』] 【文人墨客】家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岚烟曼

ZxID:25372292


等级: 派派版主
5.3周年,7.10、9.16结拜,11.1转正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1-31 0
小时候
家是妈妈柔软的怀抱
安心地
做着香甜的梦

上学时
家是疲倦归来时的避风港
不管多晚
都有一盏灯为你守候

长大后
家是心头的白月光
可能一年难得一见
却又时时心怀挂念
[ 此帖被轻尘·在2017-02-01 00:3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 llllers

    派派币 +25 2017-02-01

    诗词歌赋[文人墨客]活动基础奖励。

寒烟柔。

ZxID:14225420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逐烟霞。
你看着眼前的人,分明还是以前的模样,可心里终究不是以前那般澄清透明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1-31 0
在自己家的城市上班觉得真的太好了

楼主留言:

离家近真是太好了(づ ̄ 3 ̄)づ~~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4-04 0
40、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六)

(上)

一、学习美学知识,构建写作美学和诗歌美学等

(十一)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提出者有德国的姚斯(1921——)、伊泽尔(1922——2007)。

(1)姚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文学范式的改变》、《审美经验小辩》、《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等。1967年,他提出了“接受文学”,其核心是从广大群众出发,来接受作家创作的文学。他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能是半成品。姚斯:“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角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史的有一种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其接受的积极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
法国作家法郎士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的色彩和感情,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市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的灵魂相关。”
从以上两位批评家和作家对接受文学的论述来看,都讲到了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作家在创造作品,读者也在创造作品——即对作品的理解和补充。
被称为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的I穆卡洛夫斯基认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产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

(2)伊泽尔,德国文学批评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本文的召唤结构》、《暗隐的读者:从班扬到贝克特散文小说的交流模式》、《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等。伊泽尔说:“就严格的字面意义来看,接受美学中的接受研究这一方方面,主要关注载于文史的读者阅读想象,它十分重视实例的分析。另一方面,接受文学中的效应研究,则注重文本自身作为一种”接收前提”具有发挥效应的潜能研究。接受研究强调历史、社会的方法,而效应研究则突出了文本分析的方法。”
从研究文学艺术的活动来看,美学可分为创作美学和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接受文学”,接受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和疆土,很快在东方得到了流行,这主要是读者的参与。作者创作的“文本”是死的,死的“文本还未经过读者的参与阅读,一旦经过读者的阅读,经过读者的体验和创造,“文本”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艺术作品,一个是作者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美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读者来看,是怎样发觉和描述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美学拾趣}

(1)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时,曾经多次提出“接受”的问题。那个时代,我们正处在抗日战争的年代,国民党也封锁我们,因此,毛泽东说:我们的工农兵群众,不是要“阳春白雪”,而是要“下里巴人”,这“下里巴人”你就是让作家写一写通俗的、工农兵群众容易看得懂的、通俗的文艺艺术作品。这样,工农兵群众,才便于“接受”文学艺术家写的东西。正如毛泽东说的:“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要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他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
他又说:“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间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

(2)实际上,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接受美学。他是第一个提出接受美学的人。他所提出的接受美学,主要是根据中国当时战斗的岁月和千百年年来,工农兵为群众不识字,没文化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他是一个最讲实事求是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文学艺术家,写“阳春白雪”,工农兵群众看不懂,怎么“接受”呢?文学艺术家,写“下里巴人”,工农兵群众看懂了,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工农兵群众在接受美学的同时,最主要的是受到了教育,感觉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为了群众的解放,再不受敌人的压迫,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而斗争。因此,他们要紧密地团结起来,遵照共产党的指示和方针,“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毛泽东在提出接受美学的同时,也提出了接受美学对工农兵群众的教育作用。

(4)现在,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距离毛泽东提出的的接受美学,也已经70多年了。习近平主席没有提出接受美学,但从他的2014年10月15日在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已经含蕴着接受美学。
他说:“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做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学、群众文艺等各个领域,都要跟上时代步发展、把握人民要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墨,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不断迈上新台阶。……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5)现在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上的公民,一般都是高中毕业(初中毕业,或少数民族不识字的,是极少数)大学生也不少。因此,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某一个类型,知识水平越高,美学水平越高,其鉴赏能力就越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某一个类型,在生活上、思想上、艺术上、美学上,都可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写出有较高水平的和很高水平的评论文章。

(6)关于接受美学的研究,笔者和我的学生林立伟已经出版了《诗歌与评析》。在这部著作中,已经对史轮的《大家来杀鬼子》、远千里的《去找吕司令》、瞿琮的《祖国好》、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晓光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郑南的《八十年代青年人》、薛柱国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曹勇的《我们是黄河泰山》、毛合祥的《断想人生路》、胡石言、黄宗江的《九九艳阳天》、广证的《我热恋的故乡》、李建刚的《教师情怀》、王莘的《歌唱祖国》、徜徉的《教师,为什么也来这一套》、赵荣华的《冬青》、蔡同伟的《董存瑞》等,进行了接受,并在接收的基础上,进行欣赏和评论。

(十二)20世纪60年代,比较美学的提出者有美国的托马斯门罗(1921——)、埃利奥特多伊奇(1922——2007)、中国的蒋孔阳(1923——1999)。

(1)20世纪60年代,托马斯.门罗的《《东方美学》和埃利奥特多伊奇的《比较文学研究》两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比较美学的诞生。

(2)托马斯.门罗,美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其主要作品有《东方美学》、《艺术中的形式与风格》、《走向科学的美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艺术的心理学》等。托马斯.门罗他不去探讨“美”、“美学”的定义,而是将目标选择在中国、印度、日本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从诗歌、文论、宗教、音乐、戏剧等艺术范畴,同西方美学进行比较。
他说:“东方美学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是其主体特征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强调审美活动是主体的自觉、自由的活动。”
他认为:东方艺术这种主观性,就是艺术家表现自己的欲望,表现自己的兴趣、感情、个性,还有困惑的兴趣。但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心态,与儒学的内心和谐和道教满足于事物的天理之理想相统一,在理论上是力争取得内心的宁静、平和、与自然的统一。不同于西方艺术家渴望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对现代世界的焦躁、受挫、不满、讽刺、否定、排斥、怨恨的心情。
他认为:东方艺术的“神秘主义”又是一大特征。他说:“对东方各个民族而言,审美活动从来就不是独立的活动领域,它始终同原始宗教的巫术活动,民间宗教信仰,以及成熟的宗教信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认为:东方美学具有神秘性的特点,原因在于其“非理性”、“直觉性”的表现方式。因为东方美学思维。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秩序,而是感情、重要的欲念的趋向。中国梦美学的“顿悟”、“妙语”等范畴,都是非理性的。独有神秘的色彩。
托马斯.门罗的东方美学,涉及到诗歌、戏剧、文论、小说等文学领域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东西方艺术之间的的比较,以及东方国家中国、印度、日本之间东方内部的意识之间的比较,来辨析它们之间差别。

(3)蒋孔阳,学者,美学家,其主要著作有《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色》、《美学与文艺评论集》、《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等。
蒋孔阳是我国较早提出比较美学观念的美学家。
他说:“随着各国美学思想的相互接触、交流、矛盾和渗透……我们不再满足于对中国美学或西方美学单方面的研究,我们自觉地要求从世界水平的高度,把中国美学拿来和世界美学比较,从而建立一种既适应中国民族化的传统,又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美学体系。”
为什么要建立比较美学呢?蒋孔阳说:建立比较美学,要达到两个目的。即“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在表面差异很大的中西美学之间,探寻出共同的规律,只有寻找到了这一共同规律,我们才能把我们的美学思想,纳入世界范围和世界水平上来思考,以探求我国美学思想发展的道路。……”
“我们比较的第二个目的是求异,是探求各自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美学思想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就因为它有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的特殊规律。正是这一特殊规律,使中国美学思想具有影响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美学思想上独占一席地位。”
蒋孔阳认为:比较美学内容,应该以艺术作为比较的内容。
他说“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来研究各种形态和各种范畴的美。”
通过艺术来比较美学,这艺术当然也就包括我们的文学——文学中的诗歌了。

{美学拾趣}

(1)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卜松山说:“中国人,就美学而言——是不是更应该追踪自己悠长而卓越的艺术传统,具有诗的暗合性的话语,而不是劳累地步西方方法的后尘呢?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期,非常需要开放,需要对西方理论派作批判性的讨论,需要与西方作跨文化的对话。但是,如果现代中国美学在接受西方美学的范畴和术语的同时,不能真正参与到西方美学讨论中,结果又如何呢?假如西方人根本不注意中国现代美学(似乎正如此),那又该如何?西方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汉学家的努力,比较注意中国传统美学,因为这是中国自己独特的思想传统。古代艺术家和诗人在讨论自己自己的艺术时,经常引用道家的、佛家的和儒家的哲学,这使西方读者得到启发,并激励他们作跨文化的对话,但我有一种感觉,西方人仍然在等待一种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中国美学。这种美学不是顺从西方理论,而是能对其提出挑战。”
(2)如果从古希腊的西方美学的美学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美学。国学大师王国维就曾经感慨地说:中国无纯粹之美术和美学。现代西方被大家公认为美学。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是“无利害性”和“为艺术而艺术”。中国几千年以来,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观点。

(3)就20世纪来说,中国美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朱光潜作为中国美学的奠基人,首先介绍了西方美学,后来出现了宗白华、蔡仪、李泽厚、高尔泰等一批美学家,但他们走的是西方美学的道路,就像一些美学研究者说的,好像是“西方美在中国”,而很难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就说:“我觉得,中国美学家跟着西方美学跑得够远了,够久了”。

(4)中国美学是在学习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是全球化的发展思潮。中国2000多年以前,虽然没有提出过“美”和“美学”这样的概念,但商周时期的老子,春秋末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庄子、墨子、荀子等,两汉时期的《淮南子》、《易经》、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充的《论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唐代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郭熙的《林泉高致》、孙过庭的《书谱》,清代时期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叶燮的《原诗》、石涛的《画语录》、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在其著作中,都包含着美学思想和美学意识。
中国的美学家、美学教育者和美学工作者,应该下大力气和下苦功夫,研究中国美学的、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点。民族的东西,也是世界的东西;民族的美学越突出,在世界的美学中也就越突出。正如德国学者卜松山说的:“西方人仍然在等待一种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中国美学。”

(5)美学家所提出的比较美学,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国度、跨历史的美学研究领域,是各种美学观点和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融汇、认同。我们可以把这种美学,叫宏观比较美学。
就中国来说,文化艺术的内容就很多——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电视、建筑、文学——文学中又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比较美学不仅是美学家的事情,也是人民群众的事情,人民群众也可以搞一点比较美学。音乐与音乐的比较,美术与美术的比较,舞蹈与舞蹈的比较,电影与电影的比较,电视与电视的比较,小说与小说的比较,诗歌与诗歌的比较、散文与散文的比较、戏剧与戏剧的比较等。我们可以把这种美学,叫微观比较美学。
笔者的许多评论文章,都是从诗歌与诗歌这种微观上,来进行比较的——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4-04 0
41、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六)

(中)

(十三)笔者在学习东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对抒情诗美学的研究,已经出版了二部著作——《抒情诗技巧美学之管中见豹》、《诗歌技法美学初步》。

现将《抒情诗技巧美学之管中见豹》的目录,全抄如下:

第一章  基本特征

1、审美意识制约着高度集中反映生活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小木船和小风筝》
2、审美意识制约着丰富想象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妈妈有双神奇的手》
3、审美意识制约着充满强烈感情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请问小扁担》
4、审美意识制约着语言音乐美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春游》
5、审美意识制约着语言精炼美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我是妈妈放飞的风筝》

第二章  结构精巧

6、审美意识制约着开头要巧妙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田野中的一朵小花》
7、审美意识制约着中间要饱满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青春与生命》
8、审美意识制约着结尾要有余味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我这双手》

第三章  写作功力

9、审美意识制约着构思诗意美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白帆的梦》
10、审美意识制约着艰苦构思力作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仙人掌》
11、审美意识制约着构思想深刻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你没有走》
12、审美意识制约着选择鲜明独特形象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海霞》
13、审美意识制约着提炼发人深省议论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礁石》
14、审美意识制约着创造优美意境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再唱插柳歌》
15、审美意识制约着写出事物本质特征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生死都是为了你》
16、审美意识制约着提取诗眼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我是一团火》

第四章  构思形式

17、审美意识制约着选取某一平凡事物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缝补丁》
18、审美意识制约着截取生活中动人场面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交杯酒》
19、审美意识制约着摄取事物个性色彩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小河之歌》
20、审美意识制约着抓住瞬间深刻感受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心花》
21、审美意识制约着通过一件物品线索而连缀事物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雪地上的脚印》
22、审美意识制约着通过一条感情线索而连缀事物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今天和明天》
23、审美意识制约着通过一定的人物和情节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那把小红伞》

第五章 创作灵感

24、审美意识制约着从社会的自然景物中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青松》
25、审美意识制约着从社会的人工造物中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书本》
26、审美意识制约着从英雄模范人物身上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英雄》
27、审美意识制约着从阅读书报中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农民》
28、审美意识制约着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理想是太阳》
29、审美意识制约着从时代变革中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归帆偶感》
30、审美意识制约着从学生习作中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跋涉者之歌》
31、审美意识制约着从听报告中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光的自白》
32、审美意识制约着在一题多练中获得灵感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补课》

         第六章 写作手法(上)

33、审美意识制约着比喻抒情的艺术艺巧
——例文《两朵小花》
34、审美意识制约着博喻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人生的辉煌》
35、审美意识制约着拟人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月光》
36、审美意识制约着拟物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我是……》
37、审美意识制约着夸张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人杰中的风流》
38、审美意识制约着排比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游子吟》
39、审美意识制约着反复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小草》
40、审美意识制约着对比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两种不同的富有》

第七章 写作手法(下)

41、审美意识制约着衬托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你穿的是什么衣衫》
42、审美意识制约着层递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年轻的心》
43、审美意识制约着拈连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滴水赞》
44、审美意识制约着联想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枯枝新芽赞》
45、审美意识制约着象征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三月桃花》
46、审美意识制约着含蓄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石碾》
47、审美意识制约着生发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柳絮》
48、审美意识制约着铺垫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在你的怀抱里》
49、审美意识制约着开拓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杨花》
50、审美意识制约着以小见大抒情的艺术技巧
——例文《晒绳》


2014年印刷出版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4-04 0
42、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六)

(下)

二、两首诗歌的比较

(一)现将青年诗人轻尘的《家》,全抄如下:    

小时候
家是妈妈柔软的怀抱
安心地
做着香甜的梦

上小学
家是疲倦归来的避风港
不管多晚
都有一盏灯为你守候

长大后
家是心头的目光
可能一年难得一见
可有时时心怀挂念

(二)现将笔者的《荒山上安家》,全抄如下

从童年起——我就离开了家,
帽子有颗红五星——跟着队伍——走遍了——丛林山冈。

从童年起——我就离开了家,
手牵高大枣红马——跟着首长——战斗在——湘江水旁。

爬雪山——过草地——我亲身——经历过,
在生命危难的时刻——我活下来了,
天上的北斗星——告诉我:
小鬼记住:
钢熗——北京——八达岭长城——松嫩平原
——永远装进——你的胸膛。

南泥湾——挖窑洞——我亲身——经历过,
在生活艰苦的时刻——我闯过来了,
天上的南斗星星——告诉我:
小鬼记住:
红旗——南京——十里秦淮河——江淮平原
——永远装进——你的胸膛。

平津战役——我手臂负伤,
轻伤不下火线——我的钢熗——继续喷射——
愤怒的火光。

淮海战役——我头部负伤,
住进医院一年——我的双脚——再也不能——
踏平珠江浪。

我回到家——在村边的——荒山上——安了家,
栽种了——荔枝——龙眼——安息香,
荒山碧翠了——碧翠得乡亲们——也来黄山歌唱。

我回到家——在村边的——荒山上——安了家,
栽种了——枇杷——橄榄——郁金香。
荒山浓绿了——浓绿得乡亲们——也来荒山飞翔。

儿子回到家——让我看了看——他那陆军——
挺拔的英姿,
儿子真像——谁也撼不动的——天山的——
阿拉套山一样。

孙子回到家——让我看了看——他那空军——
豪迈的气派,
孙子真像——触摸着白云的——天山的——
科古琴山一样。

三、两首诗歌的简析

(一)简析轻尘的《家》

(1)轻尘的《家》,共分三个小节。

(2)第一个小节,作者写“小时候,家是妈妈如柔软的怀抱”。特别是在外边小朋友打了自己,或者摔伤了,哭诉的泪水,总是在妈妈的怀抱里,不流了;自己有病,也是在妈妈的怀抱里,逐渐好起来的。小时候妈妈的怀抱,太温暖了——象炉火,似阳光,温暖着自己,逐渐成长。

(3)第二小节,作者写“上小学,家是疲倦归来的避风港”。或者学习累了,或者突然生病了,或者给同学闹矛盾了,向妈妈倾诉,经过妈妈的分析教育,自己的心情,就会晴朗了许多。家——就是避风港。
(4)第三小节,作者写“我“长大了,特别是在外面工作之后,“可能一年难得一见,可有时时心怀挂念”,这是人之常情。在外面工作的儿女,哪一个不思念养育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生长的故乡呢?为国尽忠和为父母尽孝总是矛盾的。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还是抽时间,多回家看一看父母吧!

(二)简析笔者的《荒山上安家》

(1)笔者《荒山的家》,共分十个小节。

(2)第一至第二小节,写“从童年起——我就离开了家”,跟着革命队伍,战斗在“丛林山岗”和“湘江水旁”。这儿。主要写“我”参加过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3)第三小节,写“我”“爬雪山——过草地——我亲身
——经历过”,主要写“我”参加了万里长征。

(4)第四小节,写“我”“南泥湾——挖窑洞——我亲身
——经历过”,主要写“我”参加开垦南泥湾的活动。

(5)第五至第六小节,写“我”参加“平津战役——我手臂负伤”和参加“淮海战役——我头部负伤”。

(6)第七小节至第八小节,写“我回到家——在村边的——荒山上——安了家”,“栽种了——荔枝——龙眼——安息香”,“栽种了——枇杷——橄榄——郁金香”。这儿,写“我”革命的脚步,永不停止,“乡亲们——也来荒山歌唱”,“乡亲们——也来荒山飞翔”,说明“我”正带领大家在改革开放的致富道路上,阔步前进。
(7)第九至第十小节,写“儿子回到家——让我看了看——他那陆军——挺拔的英姿”和“孙子回到家——让我看了看——他那空军——豪迈的气派”。这儿,写儿孙,继承“我”的革命的光荣传统,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祖国的革命事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去实现伟大的、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目标。

小结与联想

(1)轻尘写的《家》,虽然形象不够丰满,但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写了母亲对儿女的拳拳之爱和儿女对母亲的厚厚思念之情。这是一个普遍的的主题,但缺乏对生活的研究、思索,开掘独特的主题。

(2)笔者写的《荒山的家》:

第三小节,“天上的北斗星——告诉我:小鬼记住:钢熗——北京——八达岭长城——松嫩平原——永远装进——你的胸膛。
第四小节,“天上的南斗星星——告诉我:小鬼记住:红旗
——南京——十里秦淮河——江淮平原——永远装进——你的胸膛”。第九小节,“儿子真像——谁也撼不动的——天山的——阿拉套山一样”。第十小节,“孙子真像——触摸着白云的——天山的——科古琴山一样”。这儿,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其余的小节,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整篇诗歌,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向轩,1926年出生于湖南桑植县,1933年4月参加红军,1935年11月随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中任通信连战士,通信班副班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正师级干部)。1982年离休,现在享受副军职待遇。

(4)彭胜昔,1920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33年参加红军,因为读书识字,很快就成为红八军组织干事,1934年,调任红六军团特务连担任文书。1938年4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西征。长征途中任政治处青年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5)杨善洲(1927——2010)云南保山地位书记。1988年退休后,省委领导要他把家搬到昆明居住,他婉言谢绝说:“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打造一片绿林。”他回到距离家乡50公里的大亮山,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山中盖了房子,带领工人,一住就是8年。他一分钱也不从大亮山林场要。在困难的时候,他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用于发工资,给林场工人。2009年,他把林木积累价钱超过3亿元大亮山林场,无偿地交给国家。

(6)笔者是在深入生活、研究生干活、加工生活、锻打生活的基础上,写出了《荒山的家》这篇诗歌。

(7)美国学者姚斯、伊泽尔,中国的毛泽东,提出了接受美学。一个作者创作或者制作一件作品,只是完成了一半,当读者读到你的作品或看到你的作品,进行鉴赏、评说,那才是一件真正的作品。轻尘的《家》,笔者读到了,进行了评说,这才真正完成了一件作品,倘若不然,就是半件作品。

(8)美国学者托马斯门罗、埃利奥特多伊奇,中国的蒋孔阳,提出的比较美学,是西方地区和东方地区、是美国、英国、法国等跟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学艺术的比较,他们讲的都是宏观的比较。
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从微观上进行比较,或国与国同类的一两件作品的比较,或本国同类的两件作品的比较。
轻尘的《家》跟笔者《荒山的家》,就是微观上的同类的两件作品的比较。新鲜事物都是人们创造的,修辞学也有比较,我们把这种比较,运用在围观的美学上,要说创造,也应该是一种创造吧!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










楼主留言:

妈呀,有种高考时诗词鉴赏答题的感觉。。。随笔一记而已。。。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