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这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中赫赫有名,当然,如果只读过初中历史教科书,那应该不怎么认识她。柴荣在各方面都不逊于唐宗宋祖,后世史学家认为,如果柴荣不是英年早逝的话,那他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李世民。但是作为一个如此强悍的帝王,柴荣却沉重的打击了中原的佛教势力,他为何要这么做?
一、当时寺院可以不缴纳赋税,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
在中国佛教历史中有一个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在这四位皇帝在位时期,他们都沉重的打击了佛教势力。他们分别是北魏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还有就是这位后周世宗柴荣。柴荣打击佛教势力也是有原因的,当时由于长期的战乱,很多人为了生活进入了寺院,他们绝对不是为了什么四大皆空。寺院都拥有很多的耕地,而这些耕地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大量的田地控制在寺院的手中,大量的劳动人口也在寺院的控制之下。由于寺院越来越多,需要建造的铜像逐步增加。最终后周政权的铜存量严重不足,连铸造铜钱都出现了困难。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柴荣开始了自己的宗教改革。首先就是遏制佛教继续扩大,限制那些新入教的人数。
柴荣规定必须年满15岁、读过100篇以上的佛经才能出家,而且必须得到政府下发的公文,私下进入寺院,朝廷一律不予承认。不准僧人搞那些迷信活动,什么燃指供佛被严禁。寺院中铜像的数量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多余的铜像全部上缴国家。铸造铜像必须在朝廷指定的作坊进行,不准私自铸造。如果寺院私藏了5斤以上的铜器,那寺院的长老们全部处死。控制了僧人增长以后,柴荣开始考虑削减寺院的数量。经过普查以后,当时在后周的控制区内共有33030座大小寺院,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柴荣仅仅留下了其中的2694座,其余的3万多座全部拆毁。经过政府承认的僧人为56000多人,其他的人必须全部还俗。在柴荣的强令之下,很多人投入到了社会生产中。
二、国库得到了充实,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那些收缴的铜像全部熔掉,它们被铸造成了铜钱。至于那些耕地,被分给了还俗者和其他没有耕地者。这样一来他们缴纳的赋税充实了国库,这对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柴荣在完成了削弱佛教势力以后,又把经历放在上城市规划上。宋朝的开封城拥有上百万的人口,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为此奠定基础的就是柴荣,当年的朱温为开封奠定了政治基础,现在柴荣为开封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柴荣的努力下,开封拥有了一座帝都的规模。后来赵匡胤曾经想过迁都,但是再也找不到能达到开封这样规模的城市。一直以来,很多人总认为柴荣是一个只会打仗的皇帝,其实他的经济手腕也很强。宋朝的大儒司马光把柴荣吹上了天:“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当然,柴荣的战争指挥水平确实高,柴荣独自指挥的第一次战役是高平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柴荣的军队以少胜多全歼了北汉军队的主力,在此以后,北汉再也无力南下。两国的攻守态势发生了逆转,北汉完全依靠于辽国存活。打完了北汉以后,柴荣又开始对南唐动手,他一口气夺取了江北18州。几乎打残了南唐,使南唐也无力再窥视中原。柴荣这一系列手段吓得周边各个政权都恐慌不已,各政权开始联合对付后周。可惜柴荣的在位时间太短,柴荣自己曾经说过“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以。”但是他没有这个机会,柴荣去世以后,他苦心经营的天下便宜了赵匡胤。
[资料搜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