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们都热衷于对二战时期的那段历史进行一定的了解,因为那尽管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但这场战争却不可否认地使后人对它产生了很多的兴趣。而这场战争的一位主角——即纳粹党领导下的纳粹德国,也更是我们历史爱好者的主要聚焦点。在平日里观看的网文、查阅的百科乃至上学时的教材中,我们多多少少的都会对这个“战争的主角”产生了一定的了解。凭借着这些了解,对于纳粹党的一些高级领导人,我们大家也都是可以大概的叫出来那么几个名字:“元首”希特勒、胖胖的戈林、矮个的戈培尔、“刽子手”希姆莱、还有常常在教材里“出场”的里宾特洛甫...然而,纳粹党中除这些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外,也仍然还有很多“高级头目”,他们在纳粹党及纳粹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我们今天通过本文来对这些人物去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也应是有一定意义的。
由于篇幅的限制,因而笔者在下文中只列出八位相对影响力更大的“高级头目”,并争取用精练的语言,来为大家对他们一一作出简要的介绍。
一、“领袖代表”——鲁道夫·赫斯
鲁道夫·赫斯1894年4月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一个有钱的德国商人家庭。少时,这位”富二代”就拒绝了父亲对他“子承父业”的要求,并自己反复辗转于欧洲各地进行学习,他主要感兴趣的是数学、物理和地理学。一战爆发后,赫斯进入德军并参加了作战。在战后,继续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的赫斯,其思想逐渐倾向于右翼观点,并在一次纳粹党的集会中被希特勒的演讲所吸引,进而加入了纳粹党。在纳粹党的早期活动中,赫斯四处运作、积极出力、且因其近乎于愚忠的态度而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很快,赫斯便成为了希特勒身边“小圈子”里的人。1923年11月,纳粹党的“啤酒馆暴动”失败,希特勒和多数纳粹党的主要骨干们都被抓进了大牢。而赫斯,就是和希特勒同押在一个牢房之内的狱友。我们大家都熟知的那本《我的奋斗》,也正是在兰茨贝格的监狱里,由希特勒滔滔不绝的口述、和赫斯在其身后的默默记录而创作完成的。在希特勒出狱并重建纳粹党后,赫斯继续着为希特勒鞍前马后的工作。而纳粹党于1933年上台后,赫斯,即被相当信任他的希特勒委任为他的高级副手——即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是纳粹党二号人物的“领袖代表”。而赫斯这个“领袖代表”,也确实是十分称职地在进行着他的工作。赫斯本人虽工作熟练勤恳、也对希特勒无限忠诚,但其领导能力却是差强人意、且又在政治上略显软弱。因而,他可以做到既不窥视希特勒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又能够很好地传达和执行希特勒的各项命令。由于他的称职工作,赫斯得以愈发地受到希特勒的信赖,因此,在纳粹党执政初期,赫斯可谓是在该政权中红得发紫的一位重要人物。
然而,战争爆发后,赫斯却出现了一些与希特勒相左的想法,尤其是在对英作战这一问题上,赫斯是力主停战媾和,而希特勒却越发坚决地要和英国打到底。这种情况导致了赫斯在1941年5月时干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也就是著名的“赫斯飞英”事件。这位希特勒的高级副手,不知是因一时冲动还是另有他虑,竟然背着希特勒,自己坐着飞机跑到了此时与德国还尚在大战之中的英国去,并希望通过他的影响力而促使英德进行和谈。但最终,还是事与愿违,赫斯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落空了。而认为自己受到了严重背叛的希特勒,也愤怒地将他的政治生命彻底划上了句号。在战后,赫斯被判处长期监禁,并于1987年在狱中自杀身亡。
二、“核心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于1893年1月出生在俄属爱沙尼亚的一个德国富商家庭。其人性格冷酷木讷,但亦善思好学,在俄国求学的过程中,其思想中逐渐形成了纳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反共与种族主义的观点。1918年时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同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的罗森堡怀着极度仇视共产主义和他所谓的“幕后推手”犹太人的思想,回到了德国。他一到德国,就积极开始从事纳粹主义活动,并很早就加入了纳粹党。在纳粹党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罗森堡凭借着其相对丰富的学识、以及与希特勒十分相投的思想观点等,得以逐渐在纳粹党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屡屡运用其思想理论对希特勒的思维与政治决策产生影响。在纳粹党上台执政后,罗森堡的理论被希特勒提升到了党内主体核心理论的地位上来,其旨在反共进攻苏联、“种族优劣、种族纯洁”及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理论,被纳粹党奉为经典,且实实在在的运用到了其各项政策当中去。而罗森堡本人也颇受希特勒的重用,其在党内的地位一直居高不下,在德国进攻苏联后,其又出任”东部占领区“长官,他在其辖区内与希姆莱合作,大搞种族主义政策,这不仅压榨残杀了大批的占领区民众,也在无形之中造出了对纳粹德国的无数反对力量。纳粹政权最终崩溃后,罗森堡被捕,并在纽伦堡审判后被处以绞刑。
三、“左派领袖”——格里格尔·斯特拉塞
格里格尔·斯特拉塞于1892年出生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其人性格开朗,且善于笼络和交际。一战时,斯特拉塞入伍作战,战后,斯特拉塞与其兄弟奥托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然而,由于其未能接受社会民主党内的激进思潮,便退出了该党,且自己组织了一支私家军团,以期实现其政治上的目的。后来,经希特勒的拉拢,且基本出于对“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部分的向往,斯特拉塞与其兄弟加入了纳粹党,并凭借着其较高的影响力在党内很快占据了重要地位,我们所熟知的希姆莱与戈培尔,在纳粹党的初期发展过程中,也均为斯特拉塞这一党内政治势力的附庸。
然而,希特勒对于其自己拟出的纳粹党早期纲领——即《二十五点纲领》中的社会主义部分,却很少想要去真正去实现它。因此,斯特拉塞等党内倾向于社会主义的“左派”,对于希特勒与资本家等上层势力联合、且长期不兑现社会主义纲领的态度日趋不满。他最终于1925年代表党内的“左派”提出了旨在加强社会主义内容的新党章,并在1926年于德国北部的汉诺威举行了一次阐明观点的会议。但希特勒不能容忍这种“分裂行径”的出现,因此在同年于班贝格召开的会议上,希特勒施展各种手段,击败了斯特拉塞这一党内势力,并很快将戈培尔也争取过来。斯特拉塞虽然失败,但却仍然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不过他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却也还是没有放弃。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纳粹党的对手在政治上对其加以打击——即拉拢斯特拉塞、并依此来降低希特勒的地位,以求造成纳粹党的再次分裂。这种手段虽然也被希特勒很快化解掉,但两人之间的矛盾却日趋尖锐化了。至1932年时,斯特拉塞终于无法忍受希特勒对大资本家的“投降主义行径“,自己带着一小批纳粹党人脱离了纳粹党,并新建了一个“黑色阵线”组织,以继续进行其政治活动,然而其活动效果却并不显著。1934年6月,在纳粹党旨在打击党内具有社会主义倾向之政治势力的“长刀之夜”行动中,斯特拉塞被党卫队所派出的刺客暗杀。
四、“亲密战友”——恩斯特·罗姆
恩斯特·罗姆于1887年11月出生于德国的慕尼黑。其人性格粗鲁武断,有勇而少谋。罗姆在早年间即具有右翼思想,其在一战时从军入伍,在作战中身负重伤,甚至脸上留下了疤痕,鼻尖也被打掉。在战争中,他获授上尉军衔。战后,罗姆受军方高层委托组织右翼武装,并主要负责对德国国内工人阶级政党的渗透活动,在他挑选政治特工的时候,罗姆偶然间发现了希特勒的才能,并派遣他进入了早期的纳粹党(德国工人党)去开展活动,两人的关系便由此开始密切起来。希特勒在纳粹党内进行早期活动时,1920年时便已随希特勒入党的罗姆,开始四处组织人马(尤其是退役或在役的右翼军人),频频地为希特勒撑腰打气,在1921年希特勒确立其在纳粹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时,罗姆又给予了希特勒重要的支持。同年,为了组织附属于纳粹党的武装组织,并贯彻纳粹党的一些政治策略,希特勒在罗姆所控制的右翼武装的基础上建立了“冲锋队”,并委任罗姆为参谋长。希特勒在这一时期十分信赖和倚重罗姆,他常常将罗姆称之为是自己的“亲密战友”,而罗姆也获得了几乎是所有纳粹党人都未曾拥有的特权——即可以和希特勒以昵称相互交流。1923年11月时,纳粹党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而罗姆在这场政变中表现突出,他曾经在占领慕尼黑军事总部时,迎着卫兵的熗口而大步带着手下进入总部,不费一熗一弹便完成了任务。但同时也因为他的蠢举(未能控制总部内可对部队发出镇压命令的电话总机),而间接地导致了政变的失败。“啤酒馆暴动”失败后,罗姆曾跑到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担任过一段军事教官,后纳粹党势力复振,希特勒对他发出邀请,他便又回国继续参加纳粹活动。
罗姆回国后重新担任了冲锋队的参谋长,并一方面出于执行希特勒的政策、一方面则出于自己私心的考虑,从而开始大肆扩充冲锋队的规模。罗姆本人在这一时期十分醉心于纳粹理论中“国家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部分,这一点与上文我们提及的斯特拉塞十分相似。而作为庞大的、普遍由“期待着社会主义的”德国中下层群众组成的冲锋队之领袖,罗姆的观点,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冲锋队这一组织的政治诉求。但上文中我们同样提及了希特勒的观点,即主要是对“社会主义”虚以委蛇,实质上则是主要通过与上层资本家、军官结盟而夺取政权的观点,这样的观点自然要与罗姆和冲锋队相左,但希特勒广施笼络且巧妙宣传,在这一时期仍然保持了与罗姆的关系,以及对冲锋队的有效控制。但纳粹党在1933年夺权之后,纳粹党内、尤其是在冲锋队中,一些没有等来“社会主义”的成员,对于希特勒这种“投靠资本家、叛变革命”的行为开始日趋不满,而罗姆,则成为了这些反对势力的总代表。最终,在罗姆等人表露出了意图发动“二次革命”,以打击与希特勒合作的德国上层、并试图以冲锋队代替德国国防军时,希特勒终于无法再容忍下去了。在昔日的“亲密战友”们,与希特勒政权的关键支柱即资本家和高级军官之间,希特勒最终是选择了后者。在1934年6月的“长刀之夜”中,罗姆和他手下的一班冲锋队骨干成员均被希特勒所控制的党卫队逮捕,并迅速予以处决。
五、“波兰国王”——汉斯·弗朗克
汉斯·弗朗克于1900年5月出生于德国巴登的一个律师家庭。弗朗克年轻时子承父业,也学习了法律。战时他入伍,而在战后,具有右倾思想的弗朗克亦很快参加了右翼运动。1919年时,弗朗克加入了纳粹党,而在1920年时,希特勒的一次演讲使他心醉神迷,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追随希特勒的步伐。在纳粹党的早期活动中,弗朗克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常常为纳粹党所服务,而在纳粹党夺权后,弗朗克又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政府不管部部长和“民族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联盟”的首脑,主要负责纳粹政权内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在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后,弗朗克被希特勒派到波兰担任总督,开始了他对波兰的统治。弗朗克本人是个狂热而尖刻的人,因此他在纳粹政权的中央机构中得罪了很多人,而这也是他被希特勒派往波兰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弗兰克也是个十分讲究排场、且好摆弄权势的纳粹党高官。他在波兰统治的时期内,首先大力度地奉行纳粹党的种族政策和掠夺政策,在波兰境内掀起对犹太人的屠杀,且高度压榨当地群众。同时,弗兰克本人的腐败程度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波兰的古王宫,弗朗克仅自己一个人就“占领”了4座,而且其还用从波兰掠夺而来的各种艺术品和金银珍宝,来对他的王宫反复地加以装点和打扮。弗朗克还任人唯亲,大量地把他的亲戚、尤其是法律界的一些“朋友”们安插到波兰总督区的各个岗位上。因此有人就讥讽说:当时的波兰,已然是成为了一个“法制国家”了。但他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长久,这位苛暴的、”常常以富丽堂皇的外表以显示其威严和炙手可热之权势“的总督,在苏军的进攻下丢掉了他的领地,并最终在纳粹政权崩溃后被逮捕。1946年时,弗朗克被处以绞刑。
六、“劳工领袖”——罗伯特·莱伊
罗伯特·莱伊1890年2月出生于德国莱茵州。1914年,年轻的莱伊加入了德国空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在1917年时,他被协约国军队俘虏。战后获释的莱伊成为了一名药剂师,并加入了纳粹党,且经常跟随纳粹组织进行各种政治活动。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后,莱伊被希特勒委任为刚刚创建不久的、旨在管控德国劳工阶层并对其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组织——“德意志劳工阵线”的领导人。
莱伊在上台后,虽然他本人是第三帝国中有名的醉鬼,且常常因喝酒而误事,但他的工作成绩从总体上看却是显著的。在他从1933年至1945年掌管纳粹德国劳工管理机构的时期内,莱伊确实很好地执行了希特勒的管控政策,同时也将纳粹德国旨在为工人阶层服务的社会福利政策实行的非常出色。在莱伊的领导下,德国的工人通过”欢乐获得力量“活动得到了诸如带薪休假、廉价旅游等大量的实际利益,同时亦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工作环境。而著名的大众汽车厂,也是这一时期在莱伊的督办下建造起来的。德国的工人群众因着这些政策收到了大量的实惠,而纳粹党也通过这些政策基本达到了其拉拢群众、巩固自身政权和渗透意识形态的目的。而我们也可以由此分析到,纳粹党之所以能够在其执政时期内保持国内的高度稳定,其原因除诸如群众在政治上对其的相对支持、和盖世太保等警察机构对群众的监控镇压外,莱伊所施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对群众的拉拢与麻痹,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在纳粹党执政后期,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莱伊所领导的机构也日渐萎靡,一些政策也变得难以实施。在纳粹政权最终崩溃后,莱伊曾试图逃跑,但旋即被捕。1945年10月,在纽伦堡审判的前夕,莱伊在牢房中上吊自杀。
七、“首席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
阿尔伯特·施佩尔1905年3月出生于德国曼海姆的一个建筑师家庭。施佩尔年轻时即显露了很强的建筑设计天赋,而在他父亲的引导下,施佩尔也苦心研究建筑学,并很快得以在建筑设计领域展露头角。1931年时,由于受到希特勒之演讲的吸引,施佩尔加入了纳粹党。其后,由于施佩尔主持了一次纳粹党党代会会场的装修,从而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这个在建筑绘画和设计领域还算是颇有天赋、但在青年时却又时运不济的街头艺术家,似乎在对他第三帝国未来的新式建筑作出幻想的同时,又发现了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知音和得力的帮手。而在他召见施佩尔后,施佩尔又为希特勒设计了他的内室,这次设计又甚是和希特勒的心意,因此,施佩尔迅速得到了希特勒的宠信,并成为了希特勒的首席建筑设计师。在纳粹党上台后,施佩尔又连续受到希特勒的委托,去兴建诸如总理府等这种关键而又浩大的工程。施佩尔几乎是每一次都全力地发挥出自己的才干,去完成这些重要的任务,而对于他的作品,希特勒也几乎都是赞赏有加。这种赏识与密切的关系使得施佩尔很快就成为了希特勒身边”小圈子“里的人,且因为他个人一些良好的品格,诸如直率、诚实、不贪婪等,使得希特勒对他的信任渐渐地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1942年时,纳粹德国的原军备部部长弗里茨·托德博士因飞机失事而身亡。希特勒在考虑他的继任者时,想到了施佩尔。希特勒在与施佩尔的交往中,发现施佩尔不仅在建筑领域相当具有才干,且其对经济的理解同样比较深刻,而其行政及组织能力也都是很强的,因而希特勒最终是作出了任命施佩尔为军备部长的决定。施佩尔在上台后不仅接手了军备工作,同样也将统管经济的权力逐渐抓在自己手中。因此,施佩尔很快开启了纳粹德国的第二个经济时代——即“施佩尔时代“。与上一个时代即旨在恢复发展经济的”沙赫特时代“不同,施佩尔主要面临的任务,乃是在战争期间有效地统制经济与军备,并使其为战争的延续而服务。而施佩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也确实通过诸如全力开启德国的经济马达、高效合理地实行各种计划等政策措施而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施佩尔的工作,对于在1943年后已经是行将就木的纳粹德国,其意义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尽管施佩尔这位”首席建筑师“在经济军备领域也是如此的有才能,可他仍然与他所服务的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一样,最终也是逃脱不了注定的命运。1945年时,纳粹德国的崩溃已成定局,在柏林即将被攻克之前,施佩尔来到他自己所设计的、此时已经是被轰炸得千疮百孔的柏林总理府,与他的“伯乐“希特勒作了最后的道别。在施佩尔离开后,希特勒自杀身亡,而施佩尔很快也被盟军所逮捕。在纽伦堡审判中,施佩尔被判处20年监禁。1966年时,他获释出狱。1981年时,他在伦敦因中风而去世。
八、“灰衣主教”——马丁·鲍曼
还记得《帝国的毁灭》中,那个常常站在希特勒身后的胖子吗?这个胖子,叫马丁·鲍曼。鲍曼于1900年7月生于德国的哈尔伯斯塔特。年轻时期他曾入伍参加一战,战后则热衷于参与右翼政治活动。1924年时他加入纳粹党,后逐渐凭借着其作为老党员、早期领袖科赫之女婿的身份而在纳粹党中崭露头角。1929年时,鲍曼被希特勒看中,成为了他的私人秘书,并受到赫斯的领导。从1933年纳粹党夺权后起,鲍曼的地位就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且其主要任务便是配合赫斯为希特勒服务,充当“元首”身边的高级助手。
鲍曼此人是一个十分称职的秘书,对希特勒的话,鲍曼从来都是字字牢记,且又能准确地领会他的意图。甚至有资料表明,鲍曼一旦得到与希特勒共同进餐的机会,便会把希特勒所讲的重要内容、和对他发出的所有指示都随手记在餐巾上。同时,鲍曼还是一个高效的执行者。希特勒在1938年时,曾经委托鲍曼去为他修建著名的“鹰巢”别墅。而对于“元首”交托给他的如此重任,鲍曼可以说是万分重视,关于修建此别墅的一切大小事务,他几乎是样样都要亲自过问,在修建这座别墅的过程中,鲍曼始终是处于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直到希特勒住进了别墅、且向他表示十分满意后,鲍曼的心才算放了下来。而我们,从他对希特勒的这种忠心和极强的工作能力上去看,鲍曼能够获得希特勒的提拔与宠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忠心且富有能力的鲍曼,却同时也是一个品行相当卑劣的人。他在和女下属吩咐工作时,为了能够看清她漂亮的脸蛋,鲍曼竟然命令她把眼镜摘掉;他除了一个正式的老婆外,还有其他不计其数的小老婆;最为恶劣的是,当1941年“赫斯飞英”事件发生后,鲍曼对于这个曾经点拨照顾过他的“老领导”采取了立刻变脸的态度,他亲自指挥了对赫斯旧部的逮捕与侮辱,并试图彻底抹杀掉赫斯所残存的一切影响力,在最后,他又自己顶替了赫斯原来的位置。这些事、包括他对其他的一些政治对手所采用的卑劣手段一起,都使得鲍曼这个人在纳粹党中臭名昭著。但希特勒用人,并不是过多地去看人的缺点,而是主要注重他的下属是否能干而且可靠。而鲍曼正是凭借着这点,得以依旧受到希特勒的高度宠信与青睐。
在第三帝国末期,已任纳粹党党务办公厅主任的鲍曼日益受到希特勒的信赖,其已然成为了纳粹党党内的“二号人物”,也被称为“元首身后的灰衣主教”。同时,鲍曼通过他的地位,甚至还经常有意无意地去“分享”希特勒的权力。而这点,是他的前任赫斯所无法做到的。
在纳粹政权最终崩溃后,鲍曼并没有像上文中所提及的那些“高级头目”们一样,或是被暗杀、或是被绞死、或是被监禁、或是自行了断。鲍曼的结局,是十分离奇的——“在突围中失踪”。有说法称,他是被击毙;但也有说法称,他是逃到了巴拉圭。不过这些说法,也都还是缺乏令人可信服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