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大学和职场脱节在哪里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40 回复:2

[职场之道] 【转】大学和职场脱节在哪里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潇萧筱雪

ZxID:54112257


等级: 派派版主
✭ 1/9 ✬ 3/25 ✫ 6/2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5 0
【转】大学和职场脱节在哪里
[align=center][table=600,#ffffff,#00b0f0,6][tr][td]
[size=5][b][align=center]大学和职场脱节在哪里?[/align][/b][/size]
[align=center][table=560,#ffffff,#00b0f0,6][tr][td]
一、目标理想
没理想的人,我们根本不会待见,但我们接触的很多大学生不是没理想,而是理想太空泛了,比如我想成立自己的公司,我想上市敲钟,我想成为首富之类。为什么我说太空泛,不是因为这些目标很高,目标高没问题,人总要有点念想嘛,挺好。问题是,成立自己的公司,上市敲钟,成为首富什么的,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或者说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我们说的理想是更多的是指能驱动你不断前进的原动力,然后你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有一些成就,但这些成就只是阶段性成果,并不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原动力。

那什么才是我们认为比较靠谱的理想呢?比如,我想成为这个行业里最顶尖的大师级人物,在这个行业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我想改变现有市场格局、改变游戏规则,让整个世界更有效率等等。这些才是最底层的,最能支撑你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前进的原动力。

所以,我们认为,要有明确而现实的,目标和理想的人,而且目标和理想跟我们一致的人,才适合加入核心团队一起创业,而这些东西,毫无疑问,学校是不会教,也教不了的,因为学校的老师和领导,他自己都不一定懂这些东西。

二、行业定位
有了明确而现实的目标和理想后,就要选择行业,要注意我这里根本没谈专业背景和学历,确实不少行业和工作岗位是有一定专业背景和学历要求的,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兴趣和志向,因为很多东西都可以慢慢学习和培养。

接触的很多大学生,其实对于行业定位是没有概念的,大多数都是父母亲戚朋友老师推荐或者专业对口,甚至就是因为稳定(政府、国企、银行、事业单位之类),或者自己糊里糊涂乱投一通简历,就去了,然后发现不合适,又转行,换来换去,知乎上邀请我回答的问题,或者私信,至少一半都是问其他专业或者其他行业的怎么转行做私募基金……

还有……即使要问……为啥不上在行或者分答问呢……

三、职业定位
行业定了,还要分职位,因为即使同一个行业,也有很多细致的分工,有很多不同的职位,每个职位的职责和具体工作是不一样的,即使你创业者,要所有的事亲力亲为,那也需要合伙人配合,有分工才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会效率高,团队才有战斗力。

你像我们团队主要想吸纳的:运营总监,负责对接渠道,主要跟人打交道;产品总监,负责基金产品资料,主要跟文字打交道;行政总监,负责公司内部管理,要求特别细致认真,干事靠谱;交易助理,主要负责监控程序和账户,主要跟机器和数字打交道,所以很多人以为二级市场私募基金公司必须要会各种分析和交易方法才能进去,进去之后就是做交易,真不是,你看这四个职位,三个都是跟交易无关的。

四、专业能力
至于专业能力那更是了,学校里基本不会教,也教不了,只有靠工作几年慢慢积累经验,然后再加上不断的努力学习,可能才能学到一些专业能力。以私募基金为例,三大核心:募资、交易、管理,要么你能对接渠道和客户,带来资金;要么能管理好基金产品,做好交易,持续稳定盈利;要么能做好公司各类资源统筹规划,把公司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搞好。你说大学生,具备这三样中哪样核心竞争力……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哪个老师会教这些……

不用说远了,我们现在大量发行基金产品,有大量的产品要素表和基金合同,包括各项尽调材料和路演资料需要起草、制作、美化、审核、修改、完善,这要求对于行业政策了如指掌,对于基金发行流程了如指掌,对于公司情况了如指掌,对于策略技术了如指掌,对于合作伙伴了如指掌,对于资金需求了如指掌,对于公司现有资源情况了如指掌,别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整个行业,特别精通这些事情的人都少之又少。这还只是文字资料方面的东西,别谈难度更大的募资和交易了。

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很多大学生花了那么多钱去大学里交学费,然后出来很多都不会,很多细节都要从头教起,这可倒好,我辛辛苦苦教能挣钱的真本事,反而还要我给钱了……所以我觉得最公平的应该是实习生给我们钱吧……我们甚至都考虑过网上公开竞拍交易助手岗位……哈哈……

五、为人处世
至于为人处世就不用多谈了,为人处世是大学跟职场特别特别脱节的一个环节。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两码事。学校刚出来,容易有两种情况,要么过于谦卑懦弱,唯唯诺诺,要么过于孤高自傲。另外就是处理公司内部关系,公司与公司间关系,特别是里一些利益关系的时候,特别不成熟。还有就是具体做事,涉及到细节时,往往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教,去培养。

这就让我想起曾国藩一句话:“读书人之通病,约有二端:一曰,尚文而不尚实;二曰,责人而不责己。尚文之弊,连篇累牍,言之成理;及躬任其事,则忙乱废弛,毫无条理。责人之弊,则无论何等人,概以高深难几之道相苛。韩公所谓‘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者,往往而是。”

六、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有一个误解,在学校里,学习能力就是指看书做题,应试教育成绩,但在职场中,学习能力是要你能,把已经教给过你的事,能很快把握所有细节,尽快熟练,一旦做会就不再出问题,然后不断积累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能解决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能力,对公司贡献越来越大,收入也就越来越高。

我们最喜欢的创业合伙人,是能有主观能动性,能独当一面的,怎么理解,比如,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战略规划是明年做到10亿规模,然后我告诉你公司的这个战略规划就行了,你作为公司运营总监,就得自己想办法,自己主动去做资源整合,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把一个大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很多小的短期目标,然后落实到具体的事上面,再然后缺钱提预算,缺人提方案,需要公司其他同时配合,就提要求,让整个公司配合你把这个目标实现。这就是读大学和打工跟创业,最大的区别,读大学和打工,更多的是别人告诉你怎么做,然后你老老实实去完成任务就行,捅你一下你动一下,创业是自己要想方设法,整合一切资源去实现目标,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人就跟什么人合作,是你要推动着周边资源为你而服务。

七、薪资报酬
薪资报酬环节,哪里脱节,不是说大学生对于薪资的预期大多偏高,而是没明白薪资报酬意味着什么。不少大学生只顾盯着高薪看,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高薪,其实意义有限。首先,基本工资真的只是个人收入很小一块,靠加班升职加薪,靠死工资实现财富自由,不可能的,即使注重物质收入,也要多盯着业绩提成和股权激励,这才是大头,才是有前途的未来。

不说远了,回过头来就是薪资,其实你可以把任何一家公司都看作一个平台,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家公司本质上都可以看作一个平台,一个什么平台呢,一个可以给你对这个平台所做贡献,支付一定返点的平台,返点比例可能不一样,但玩法是一样的。所以薪资的本质是你对公司的贡献,前面谈的很多选对行业选对职位,专业能力要强,学习能力要强,要善于为人处世什么的,都是让你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从而对平台做出更大贡献,从而获得更多回报。

所以不要还没对公司做出贡献的时候,就要求平台给你多少多少返点,先搞清楚为平台做多少贡献能拿多少返点,然后尽量去做贡献,之后拿到自己该拿的,这样才是对双方都更合理的局面。说的再简单粗暴一点,你想要多少年收入?10万,100万还是1000万?我说实话,再高的收入,在私募基金行业都不是天方夜谭,关键看你为公司做了多少贡献,假如你为公司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折算成数据,贡献了50万,500万,5000万,你拿10万,100万,1000万,这是应该的,关键是很多时候不仅没对公司有所贡献,反而张口就要价。但对于我们而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做出实际贡献,不愿努力学习,踏实干事,无论专科生还是海龟博士,无论简历有多牛或者多烂,对于我们来说都一样,没有价值。

八、格局
格局,也就是眼界、心胸、气度等,一个人到底能有多大成就,前面谈的很多都是术的层面的东西,都是些技术细节,技术细节毕竟是可以慢慢学习和培养的,所以并不是最核心。最核心的是看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格局、眼界、心胸、气度等等,能成大事者,必然要有大格局才行。而这个东西,可能是大学生跟职场最脱节的地方了吧,估计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老师,都谈的少之又少。但这东西,可能我在这里说意义有限,因为这东西还是要慢慢来,等把自己的事业做起来后,会的事多了,懂得事多了,看得对的事多了,接触的人多了,经历过的事多了,才有契机在道的层面,也就是内心的修养,格局等方面有所精进。

最后,上文只谈我看到的部分大学生初入职场的一些问题,但不代表所有大学生都有这些问题,因人而异,也有特别优秀的。而有些话我也懒得说的很世故圆滑了,毕竟时间精力有限,把核心问题说清楚就行。另外,虽然上文说的负面东西偏多,但实际上互联网造成的信息扁平化,使得每一代大学生,确实有一代比一代强的趋势,后生可畏。

[/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table=560,#ffffff,#00b0f0,6][tr][td]
脱节的地方有很多呀:

1,入学时候很多人填志愿和未来就业方向就是脱节的,在完全不清楚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的时候,就选了专业

2,入学以后学校本身也不提供就业实用方面的指导,除了极个别专业,大部分专业都是很轻松的。大部分人处于三种状态:
文商科专业,太泛,选择面太宽,不知道干什么,觉得自己没技能,心虚迷茫
理工科专业,太精专,讨厌技术类,但除了这个不知道能做什么。觉得自己既没技能又没热爱,也不知道擅长什么,心虚又迷茫
讨厌自己专业,又不知道怎么找到职业方向

3,学生可能不到大四都不会考虑就业的事

4,大家在学校想寻求答案,问专业课老师,他们对职场和就业也是一无所知的(虽然以教师的义务来说,他们应该知道),去就业指导中心求助,那里的老师素质就更低了,可能仅比行政楼老师好一点

5,学校对于基础的职场技能不提供任何训练和指导,比如简历撰写,PPT,EXCEL,人际沟通,公众讲话,基础写作能力等等,不要说提供,大部分老师甚至连这些技能的必要和存在都不知道

6,参加各种学生组织,更接近党国官僚的制度体制和办事效率,跟现代社会的商业操作手法流程完全不同,参加这些组织得到的训练其实有限

7,大学四年的基本教育模式仍然是考试指向的,通过考试就万事不愁,但是教育过程中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甚至连基本的思维习惯和思考工具,都跟职场的需求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老师,考试内容制度的设定者,也根本不懂职场是什么样

8,到了大三下学期,大部分学生仍然在 不知道自己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力特长,不了解就业情况,不清楚职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始了考研和留学。

这个不仅是教育问题,和国内的商业环境还有国情也有很大关系。

不仅是教育和职场脱节,大部分人的家庭,生活都是和职场脱节的,大众的认知中就没有什么职业精神和职场实况。我们把大部分的职场类影视剧和国外的一对比就知道了,国外的职场剧再烂,也是有职业元素的,美帝最烂的职场剧suits,基本是基佬剧,但是里面对于职场还是有基本的还原度的,国内的就不一样了,比如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逻辑基本就是干一炮升职,干一炮升职,浮沉,离婚律师等等也差不多。但是这些影视都大受好评,不会因为失真不专业而被抵制——说明国内在成熟规矩的职业环境里工作的人是极少的,很多东西应该是常识,但没有被大众熟知

国内商业发达,商业规矩透明规范有较强约束力的,明规则大过潜规则,一切活动基本遵守契约和法律,职场规章制度明确清晰的地区,不过北上深三个地区,在这三个地区符合这类要求的公司也是极少的,跟一般人生活的交集都极少,所以当初杜拉拉升职记,Mia快跑等书才能以外企为噱头卖的那么好。哪怕是到2010年,各种职场小说比如做单,圈里圈套也是特别火的——说明绝大部分人不了解,不懂,接触不到,所以才是好奇的卖点

因此职场真实情况就成了各种迷雾重重,网络上的所谓经验分享大部分也是集中在个人努力成长什么的鸡汤领域,对于行业知识职场技能讨论的并不多,这些人大部分没有什么职业经验,本身也不懂,包括这个问题本身下面,大部分人都是在胡说八道呀

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真实的职场,这就叫薛定鄂的职场和大学教育

[/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table=560,#ffffff,#00b0f0,6][tr][td]
在学校里,你思考问题时总会从理论出发:某某人在某某时间提出了某某理论,“哇,今天又学到个新知识!”;又至理论为止:通过一番思考和探究,你又验证了一遍该理论,或者(更牛一点的)对理论有新的扩展或深化,“哇,又写了篇好paper!”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理论所在的领域,其最初的起源,正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问题或者受某个真实的现象而引发。而你在接触该理论时,那个现实问题早已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了;或者,它依然重要,而你却毫不关心。所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走下去,却不知道,这条道路到底是要通向何方。

这种思维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无数学生感到迷茫:“我学的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当然,很多过来人,包括一些教育家、科学家、哲学家,他们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这就是令人为之骄傲的“无用之学”,“真正高贵的知识是无用的”。而在我眼里,这些都是谎言。

任何知识,都起源于现实投射至你内心的困惑。你首先要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你、折磨你,甚至动摇你的信念、威胁你的生存。于是你必须解开它,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诞生了知识,包括各种概念、理论和定律。所以知识必然是有用的,它用来解决问题。在人类历史的某些时期,解决问题的需求特别强烈,于是知识的发展也就突飞猛进,比如二战——一个残酷到极致的荒野求生案例。同时,知识又必然在它所处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发挥作用。

而游乐场模式,它抽离了问题情境,它只提供答案——无数过去、已解问题的答案。固然,你需要了解这些答案——这些人类文明历程中的精华。但是,你更应磨砺出“从对现实的悉心观察中挖掘问题,又对问题进行独立和系统地分析甚至构建出新的理论,以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你更应知道,当你失去了所有的拐杖和火把,当你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问题,当你查了无论多少文献都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在一片漆黑中,你如何活下去。

这就是荒野求生模式。它从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开始,经过一番(也许是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和探索,又回归到现实。

一旦进入荒野求生,你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地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地观察,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地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记住,不是只有专家、教授、名人、权威才有资格提出理论,你也有能力来构建理论。比如知乎上的这个答案就是从对现象的分析和洞察中独立创造理论的经典范例: 如何预测 Pinterest 和 Instagram 的未来发展潜力? - 陈琪的回答 。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其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至近似的问题。
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试着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迭代之后,你的理论就变得越来越有力度,解决问题的大门就此渐渐打开。
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在荒野模式下,你还必须了解,与思考和发展“理论”相比,解决现实问题有如下不同之处:
理论问题通常事先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环境,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以屏蔽,因此变得比较“单纯”;而对于现实问题,你必须同时考虑方方面面复杂的因素,罕有简化的方案。例如很多心理学理论,诞生于实验室的“理想环境”,因此在应用到现实时往往捉襟见肘。相反,美国商学院的研究和教学方式和传统学院派路数殊为不同,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其着眼于分析复杂现实问题的理念。对这种模式优点的本质和深入的分析可参考warfalcon的这个答案: [url]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16520[/url] 。
理论问题最初源于现实,但会渐走向自我生长的轨道,有可能随之离现实越来越远,最后变成学术圈里一小部分人的自弹自唱,与外界隔绝;而解决现实问题时,必须时刻思考人们此时此刻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为真正的价值而战。例如,大多数心理学理论已经演变为自弹自唱,不过心理学界中最有创造力的心理学家还是会从对现实的洞察中挖掘出不为人注意的新现象并为此构建理论,我相信,其它很多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
很多学科的理论探索,通常会寻找和分析那些一般的、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受限于科学研究对于“重复”、“可验证”的严谨性约束。但是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常常会远大于一般现象。比如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就反复强调分析极端现象的重要性。而凭借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这个研究路数颇为另类的学者,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从而得出非常有启发性的结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者”的一系列特质。在另一领域,创新设计的顶级公司IDEO十分热衷于研究“极端用户”,用以激发全新的创意,来解决异常棘手的难题。
现实问题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常常瞬息万变、变幻莫测。尤其在风云变幻的商界竞争中,变化的节奏快得令人窒息。例如,前段时间京东对苏宁的电器价格战,自刘强东微博宣战不过数个小时,作为第三方的一淘网,立即上线针对性的电器比价产品,其快速响应的意识和执行力都令人瞠目。而在象牙塔中,一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一般为两年,有些学科如数学甚至会长达五年以上(据@陈浩);而一本更新及时的教科书,里面最新的内容,也至少是五年以前的研究,绝大多数会是十年、二十年前的结论。因此,以前作为思想和知识前沿阵地的大学,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的今天,似乎已经变得过于缓慢和笨重。

简而言之,求解现实问题,就是求解复杂性,求解各种未知和不确定,以及求解永恒不息的变化。而这些,都很难在校园中得到锻炼。

大学教育的一个荒诞性在于,一方面大学生要掌握足够的本领,以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去解决全新的、复杂的现实问题;而另一方面,教育他们的大学老师们,绝大多数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他们从本科到博士到讲师到教授,从未踏出校园一步;他们的知识都是自书本得来,从理论演进到理论,而丝毫不知如何从现实中学习。这种荒诞性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生们普遍觉得学无所用,找工作时没有竞争力,全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机灵来加分,而教育者,继续用前文所述的“谎言”来搪塞。

在游乐场模式中浸淫越久的人,越无法适应荒野求生模式。我在学校里多学了几年,对此感受深切,所以不得不反思起来刮骨疗伤。但是我想,很多已进入职场的人也并未意识到自己深处旧思维的牵制。举个例子来说,国内互联网业乃至一些翘楚级的公司,在他们的产品工作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竞品分析。这道工序就是抄袭的制度源头,而其背后,正是游乐场思维的结果。研究生写论文时,大多数不懂得先对该课题进行充分地、独立地思考,而是一上来就猛查一通文献,看别人用什么方法,套什么理论,自己就立即照葫芦画瓢,仿制一通;这种做法,和“通过竞品分析来拷贝抄袭别人的产品”,其背后的思维模式,丝毫没有分别。竞品就像文献,它虽给你启发,却给你无形的限制,框制住你的想象力。

所以不用奇怪,为什么在互联网行业,硅谷是无止境的创新发源地,而我国是无止境的抄袭竞速场。一个重大的原因,毫不客气地说,是从业者能力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背后,是长期以来习得的思维模式的高下:高者直面现象、深剖问题、究其本质、创造解决方案,而低者,直接复制答案,并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你沿袭游乐场模式下的思维惯性,也许也能在职场混下去,甚至,混得还不错。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志向远大又勤勉的年轻人,如果你总是梦想着去做一些不寻常之事,或者你绝不允许自己庸庸碌碌地过完这一生,那么不妨再咀嚼一下我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就是为你而写的。

[/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table=560,#ffffff,#00b0f0,6][tr][td]
大学对于就业最大的危害是两点:
第一 认知分裂
第二,剥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第一 认知分裂,言传与身教是相互抵触;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们的教育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灌输;所以,我们的教育对社会,老师拼命美化,不告诉学生真相,更不告诉学生如何做人;这就是批量生产可役使奴隶的yumin教育,
大学本身的黑暗不亚于社会(当然,这种黑暗大多数学生是体会不到的),比如导师欺压甚至剥削学生,比如师生恋(天知道是不是),比如争夺奖学金与保研名额,最直接的,班级调个位置(就是学生每个学期或者一段时间就会换位置),你不送点东西,你孩子肯定会在很后面的!当然,还有学校本身的欺上瞒下骗科研经费与教学经费,剥削学生的事情应该不少
学校的宣传功能导致老师在人格上是分裂的---课上一套课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社会在认知上是分裂的(这就是权术在中国盛行的原因之一,师德不彰);

言传身教的分裂对国家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注意,我说的是对国家,不仅仅是对学生本人,还包括整个社会);直接后果就是:走入社会之后的学生见到社会的阴暗面之后要么不敢接受,要么推翻学校所教的一切;

我相信刚刚走入社会的学生,尤其是太相信老师的学生,走入社会后,或多或少都吃过亏,尤其是女孩,可能吃大亏;

我在校读书的时候,几乎没有老师讲过做人的道理,即便是整顿纪律,也是批评加恐吓,尤其是遇到更年期或失恋女教师,就有学生要倒霉;我认为,目前的中国,只有极少数教师是合格的

教育直接影响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所在。所以,二战之后,日本人勒紧裤腰带也要办教育;四川“军阀”刘文辉治理西藏时就下令:县府形象好于学校的官员一律熗毙(所以,zhu的教育产业化绝对是错误政策,牺牲国民素质为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牟利,拿国家的未来开玩笑);遗憾的是,唯独中国不强调师德;

现在的老师已经淡化了师德的概念,丧失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传道功能。从以前的人生导师变成了现在的一个职业,师生关系发生了扭曲--师生之间变成了交易关系,以前的恩师变成了高价出卖知识的商人

当然,有人会用现在是商业社会来解释老师身份的变化,问题在于,如果学校跟新东方一样、赤裸裸的交易也好,偏偏师生关系并非纯粹的交易关系,而是披上了教育这个温情的面纱;

越是商业社会越要强调师德,因为学校教育是国民素质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环节

教育产业化加上师生的从属关系直接导致了可怕的结局:在学生面前,教师的权力不受制约,从属关系决定了教师一定会剥削学生;在中国,老师剥削学生理所当然且肆无忌惮,更可怕的是,面对强势的老师,被欺压的学生是找不到喊冤的地方的

(学校仅仅敛财也罢,问题在于政府干预太多。北洋政府时期大学也敛财,但是政府管不到,所以大师辈出。现在情况是政府管的多、学校还敛财,教育行政化,雪上加霜,直接导致了大学的堕落)。

所以,中国的教育在本质上更类似于职校与技校的职业教育,只传授知识,

真正的大学应该培养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但是,这在中国几乎不可能

第二,剥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学校确实有一种竞争:成绩排名,但这是同质化竞争,无非是认真听讲,题海战术这类的,对走入社会不但没有好处,反倒有害;真正的竞争进入社会之后的综合手段的竞争,

我发觉,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在社会反倒混的越差(我是相对他们的成绩来说的,按成绩,他们的生活水平至少不会低于平均水平,实际上,大多数只是勉强达到平均水平,少数甚至混的比所有的同班同学都差),这就是“知见障”的后果(培根老头在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时候恐怕没想过知识仅是力量,有时候还是障碍。这个障碍就来自于知识有层次和广度之分,而专业知识往往将你限制在你所熟悉的领域内,这就是知见障)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三类学生,直到毕业后才看明白,这件事说明,农村出来的孩子至少落后干部家庭的学生十年时间
第一 上大学就入党,然后,拼命挤入学生会,毕业后,我才知道,学生会干部,尤其是党员,在分配时是优先考虑的,尤其是公务员 事业单位与国企(我记得十年之后,应聘农工商超市的店长都优先考虑党员)
第二 拼命谈恋爱,训练与女孩打交道的技能,毕业之后,争夺女孩的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了,其他学生在优先考虑工作时,他们已经将优秀的女孩抢到手,等其他学生要找对象时,几乎所有的女孩都名花有主了
第三 拼命参加社团,培养社交技能;毕业以后,其他学生想的只是如何搞好工作,而这些学生却如鱼得水,单位里面的好事,比如升级、出国都是他们优先
不要小看了这些手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医学生为例,
老老实实的学生可能被分配到乡镇卫生院,
而圆滑的学生(成绩不是拔尖但成绩不至于很差)却到了附属医院,
毕业差距直接影响到人生,而且是天壤之别-----不仅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三代人
附属医院的有房有车、有钱,可以让孩子到重点学校,托关系给孩子找工作、为孩子娶媳妇;
而你在卫生院的话,除非孩子继续在小地方,否则你给孩子(在大城市)买房都困难;
尤其可怕的是:现在登上领导岗位的人大部分是这三类在校就已经成为老油条的学生,尤其是前一个十年的团派;

当然,这是八十年代的学生的秘密武器(现在已经是常规手段),遗憾的是,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听都没听说过;事实也说明,真正懂得这三类手段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官僚家庭与知识分子家庭;

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是农民,学识上的局限决定了父母不可能告诉孩子们怎么做;令人遗憾的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起点本来就低,好不容易自己悟出来了,却被老师无情地给剥夺了---学校的主流思想强调学习,禁止谈恋爱,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为了高考,在高中时期就不准做这些事情,上了大学想不到转型,加上老师的严厉制止,他们的社交能力就这么无情地被剥夺了,麻烦的是,自己还不自知;

就是说,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竞争手段有意无意地被官僚与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所垄断;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学生被出身这个基础要素有意无意地拉开了差距(是他们的家庭,而非是他们本人,做了大部分学生做得到但想不到的、可是对将来有用的事情)

我相信,这些手段老师是知道的,不然的话他们不会当老师(那时不比现在,现在可以出国;在当时,留校当老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留校的老师大多数也是这三类人),但是老师不会告诉你,因为这是不能上台面的东西(善于钻营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

换句话说,在竞争力上,学校不但不公平,反倒有意无意制造了新的不公

剥夺竞争力的第二点是:学生的收入本身来源于家长,即使学生家里很贫困,但是生活压力都是父母扛,这就导致学生,尤其是家庭比较优越的学生,生活无忧而丧失了竞争能力,这就是高票答案所说的学校的‘游乐场’模式‘与职场上的“荒野求生’模式的原因!

当然,这点与学校关系不大,因为学生本来就不能在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此时,反倒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有优势,因为他们要自己挣学费,走入社会之后,这类学生可能比大多数学生的竞争力要强一些

所以,三十年前,就竞争手段而言,读书越多,反倒受害越深;
===================================================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从三十年前的暴利时代进化到如今的微利时代,选择的标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前因为信息相对比较封闭,谁能掌握资讯,谁就更有机会走运,所以,三十年前,最重要的是抢机会,先下手为强。举个简单的例子,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就是在全国各地倒腾烟货而发迹的,懂行的人晓得这个地方不中意什么烟、什么烟便宜就采购然后倒卖到其他地方赚差价。
在商品经济时代的今天,竞争有所侧重;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不再闭锁,很多机会已经消失了。比起以前,这种靠占先优势从而白手起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总的说来,每个时代的竞争烈度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
最重要是核心竞争力,现在的专业非常重要
商品经济时代的竞争大多是同质化竞争,往往一个微小的差别可能导致巨大的区别,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你与同学的差别最终决定于这个交际能力;因此,读书的同时不能忽略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
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必然被时代碾压;

[/td][/tr][/table][/align]
[/td][/tr][/table][/align]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8
  • 独爱穿越

    派派币 +8 2016-11-05

    感谢您的分享O(∩_∩)O~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1-05 0
已审核,感谢分享
以前有一句话很流行,说毕业就等于失业


546guangx

ZxID:58893699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11-08 0
学的知识和职场用的完全不同。学校记账凭证需要手写,工作用的是打印的A4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