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Deutsch),包括高地德语与低地德语两大系列的数十种方言。德语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大部、波兰大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法国东北部、意大利东北部,比利时东部,使用。另外,在德国的前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喀麦隆、加纳、多哥、贝宁拥有大量德语的学习者,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欧洲语言管理中心2015年9月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使用德语各方言的人数以及德语的学习者将近1亿7千7百万人,其中母语使用者9千5百万,作为第二语的使用者为1千2百万,外语学习者多达7千万,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之一。
德语各方言差距巨大,词汇不同,语法也不一样,彼此无法通话。高地德语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德语的Hochdeutsch一词常常被用以指称标准德语,而非高地德语诸方言。低地德语主要分布于德国北部沿岸地区,低地德语通常又分为三大体系:东低地德语、低地萨克森语、低地法兰克语。
[b]语言历史[/b]
随着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圣经》德语译本和他的其他著作的传播,书面共同语开始形成。
中世纪初期德语(Deutsch)这个词首次出现。当时法兰克人(Franke)的高级阶层一般使用拉丁语(Latein),后来是法语(Franzoesisch)。德语当时并不是一种统一的语言,它是许多地方方言的总称。中世纪德国境内诸侯割据,加上交通不便,各个德语方言的发展相差很大。虽然有建立一个共同语言的意图,但一般它们都只局限于一个地区,而且只在一定的阶层中被使用。比如北德的低地德语(Niederdeutsch)在汉萨同盟(Hanse)最兴盛的时候在北海(Nordsee)和波罗的海(Ostsee)沿海地带成为当地经商的通用语言。
[12~16世纪,随着德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将圣经(Bibel)翻译成德语,为德语的统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通过宗教改革路德圣经所使用的德语方言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成为后来标准德语的基础。]
[1781年]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Johann Christoph Adelung)出版了第一部德语词典(das erste große Wörterbuch)。[1852年起]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Jacob und Wilhelm Grimm)兄弟开始编辑他们的最广泛的德语词典(das umfassendste Deutsche Wörterbuch)。这部著作[一直到1860年]才完工。现代德语标准音到[19世纪]才形成,[1880年]康拉德·杜登(Konrad Duden)出版了他的德语全正体书写词典(das Orthographische 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1901年]经过小的更改后这部词典成为标准德语的唯一的规则作品。其中的规则一直到1998年才被得到新的修改。[1998年的]修改主要改进了一些非常不规则的语法,另外简化了一些规则。此外一些在民间通用的,按过去的正体法错误的写法被认可为正确的了。修改施行后老的写法算做“过时的,但并非错误的”。
[b]分布地区[/b]
[u]在以下国家德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u]
德国
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
[u]在以下国家德语是官方语言之一:[/u]
比利时(还有荷兰语、法语)
卢森堡(还有卢森堡语、法语)
瑞士(还有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
[u]在以下国家德语是少数族裔语言:(按说使用人数多少排列):[/u]
丹麦
法国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波兰
罗马尼亚
多哥
纳米比亚
博茨瓦纳
巴拉圭
匈牙利
捷克
斯洛伐克
荷兰
乌克兰
克罗地亚
摩尔多瓦
拉脱维亚
爱沙尼亚
立陶宛
美国
阿根廷
德语在欧洲使用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意大利的南蒂罗尔地区、特伦托地区、比利时的德语文化区里、卢森堡(卢森堡语被认为是德语的方言之一)。
德语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之一(在欧洲常作为第二外语教学)。在日本,医学的术语是德语,而不是拉丁语。
[b]语言特点[/b]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属于同一语族的]还有:英语,荷兰语,挪威语,瑞典语,冰岛语。
在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德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在瑞士,比利时,卢森堡,纳米比亚,德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一种,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语含有30个字母,其中4个是特殊字母。
德语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规则,掌握了发音规则(一般需要10课时左右),就可以顺利阅读一般的德语文章。
一般单词表和词典中都没有为德语单词标注音标。需要根据德语的发音规则来读,如果有特殊情况,例如来自其他语种尚未被德语化的词,一般都会标注发音。
德语一共有42个音素,元音音素19个,辅音音素23个。
德语中名词分阳性,中性,阴性三种。不能和汉语中对应来分词性。德语的女孩(Mädchen)。初学德语,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后才能找到内部的一点点所谓的规律。以词形为例,以-er,-or,-ist,-ant,-ent结尾的表示职业的名词多为阳性;以-e,-ung,-heit,-schaft,-in,-tät,-tion,-ssion,-sion,-ie结尾的名词多为阴性;而以-chen,-lein,-nis结尾的名词多为中性。
德语中动词要变位。根据人称时态的变化动词要有相应的变化,还有第一分词,第二分词的变化等。
德语的语序分正语序,反语序,尾语序三种。
[b]基本常识[/b]
除了26个字母外德语还有其他四个字母:Ä ä、Ö ö、Ü ü、ß瑞士德语正式废除ß,一律用ss;x和y只用于拼写外来词;[20世纪30年代以前,]德语一直用花体字母,以后普遍使用普通字母。
德语有5个单元音:a、e、i、o、u,3个变元音 ä,ö,ü,这8个元音都有长音和短音;有三个复合元音:ei(ai,ey,ay)、au、eu(u)。元音的长短区别是德语语音的重要特征。长元音和短元音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如Staat(国家),Stadt(城市)。长元音的拼写标志可以是元音字母重叠aa、ee、oo、ie,也可以是在元音字母后加h作为长音符号,如ah、eh、ih、oh、uh、äh、öh、üh,也可以是在元音后加个辅音字母,如Bad、gut。短元音的标志是在元音后有重叠的辅音字母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如Bett、Bild。元音e在非重读音节和前缀中大部分弱化,在后缀中和词尾中完全弱化。辅音的特点有:有7对清浊相对的辅音。浊辅音b、d、g在词尾时起清化作用,如:lieb、Feld、Tag末尾的辅音分别发成[p]、[t]、[k]。颤音既可发舌尖音[r],也可发小舌音[R]。
德语的词按语法功能分为10类: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动词、连词、介词、副词、感叹词。前六类有词形变化,称为可变词类;后四类无词形变化,称为不变词类。德语中的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这个规则也是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开始的。]尤其在使用动名词时这个规则往往导致错误,因此[90年代时]讨论修改正字法时有人提出废除这个规则。虽然这个建议得到一些知名的语言学家和一些有权威的报纸和电视节目的支持,它受到大多数人反对,因此没有被采纳。德语名词有3种性(阳性、阴性和中性),除了直接对人的名词的性比较规则外其它的词的性往往没有规律。德语还有4个格(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两个数(单数、复数)。在使用中,除名词本身发生某些变化外,主要依靠名词之前的冠词、代词、形容词和若干数词的变化来表示名词在句中的性、数、格。动词的变位包括人称、数、时:包括现在时(präsens)、过去时(Präterium)、将来时(Futur I)、现在完成时(Perfekt)、过去完成时(Plusquamperfekt)和将来完成时(Futur II)、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语式(直陈式、命令式、虚拟式)的变化。
德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动词谓语为句子的核心,它要求各格的宾语或介词宾语和各种补语。在普通陈述句中,主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居句首时,谓语动词总是居第二位。如果谓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由可变部分(时间助动词或情态助动词)和不可变部分(动词的不定式或第二分词)构成,则可变部分居第二位(在有些句子中居第一位),而不变部分居句尾,这是德语特有的谓语“框架结构”。句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句中动词谓语位于句末,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是:连词或关系代词—主语和句子其它成分—动词谓语。
德语的词汇量估计为30万~50万。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种:1,继承词,指从印欧语和日耳曼语时期流传下来的词语及其派生词与复合词;2,借词,指在历史上从外族语吸收并已为德语同化了的词;3,外来词,指从外族语吸收而仍然保留原有特点的词。继承词和借词的重音大部分在第一个音节上,外来词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或倒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音节上。词汇构成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派生与复合的手段,复合构成在德语构词法中最为普遍。两个以上的各种词类的词均可复合成一个新词。名词第一字母都要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