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大意】
武王伐纣成功,建立了周朝,把鲁地分封给了他的弟弟周公。周公为了辅佐武王,一直没有到任。武王死了,年少的成王继位,周公辅佐成王主持朝政。于是朝野上下出现了许多关于周公要篡权的流言蜚语。周公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到鲁地上任。临行时,周公语重心长地对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也是成王的叔叔,论地位我并不比谁低。即使这样,我还经常洗着半截儿澡几次把头发绾起来、擦干身子;吃着半截儿饭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因为有客人来访,我必须亲自前去接待。就这样,我还害怕对待天下人才礼遇不周。那么你到鲁地以后,千万注意不要依仗自己身份的高贵而对别人怠慢无礼。”
【心解】
西周初期的周公活得很累。他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年幼的成王是周公的亲侄子,周公一门心思地辅佐成王,连自己的封地都没有去。可是,当时的朝臣百姓对周公的行为不了解,所以周公生活在议论、猜疑他要篡权的流言蜚语之中,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为了不给他人以篡权某位、专横跋扈的坏印象,周公有时洗一次澡,半截儿几次擦干身子、吃一顿饭的功夫也要几次把嘴里的饭食吐出来,起身到门前去迎接造访的客人。
“周公吐哺”这个成语典故用来形容礼贤下士,也可以形容对他人的彬彬有礼,这只是这个典故的一个方面。还隐藏着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相同的环境中所发生的相同的事情,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相同做法,会得到不同的反应。就以“一沐三捉发”为例,按照常理,有客人来访,家人向客人讲清楚主人正在洗澡,客人稍作等待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引起什么误会;但是如果主人的身份较高,就容易让客人感到一种慢待;如果客人来拜访的目的是要求得主人的某种帮助,这种等候也有容易被误解为避而不见。一般性质的朋友小聚,每人100块钱标准的便餐已经很能酒足饭饱了;如果埋单的是一位老板,这个标准就会让被请者感到老板有点抠门,不太够意思。这个社会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就在于衡量人的标准的多样化、游离化。同样环境下的同样行为,对张三来说是合理的,而对李四却未必合理。我们身处在这也社会之中,遇事就要多看半步,这固然很累,可是累,也得这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