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国中后期,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问题。过去有一种传统看法,把他俩说成是同时代人,张仪游说连横,苏秦主张合纵,相互斗智,同时奔走于各国之间,为君主们献计献策。而且苏秦死于张仪之前。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有关记载大体也是这样。可是,按当时各国情况、地理及与其相应的史实来看,这种说法不够正确。就是司马迁也有过怀疑,他在《苏秦列传》后面写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于苏秦。”以后一些历史学家对这点作过考证,也发表了不同见解。直到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它保存了被埋没两千多年的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才校正和补充了这一段战国时代的历史记载,为我们了解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合纵连横”斗争发生在战国中后期。那时地处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由于齐威王和商鞅较为彻底的改革,国势进一步强盛起来,造成了两国对峙,争相统一中国的局面。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在争霸中也跃跃欲试,其余国家,夹在齐秦中间,只求图存自保。齐秦对它们却是或分化或拉拢。这就产生了“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错综复杂形势,因此,“合纵连横”的政治活动也随之形成了。
“合纵连横”,在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即魏、赵、韩),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连齐。连横(也叫合横或连衡),既可以连秦,也可以对齐。合纵其实也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意在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实为“事(仆从)一强以攻众弱”。即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后来,随着封建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的内容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正是在合纵连横的战争中,各国君主把对外政策看得更为重要了。当时各国间的外交情况,也使靠游说获利禄、进仕途的游士、食客取得了发言的地位,他们十分讲究权变,积极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他们的学说适于合纵的为纵说,便于连横的为横说,历史上把这些人叫做纵横家。张仪、苏秦就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张仪(?~公元前310年)是魏国贵族的后代。公元前329年入秦,代替公孙衍担任大良造职务。他极力怂恿秦国攻魏。同年秦攻取了魏国河东的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曲沃(今山西曲沃县)等地。次年,张仪仗着他的辩才,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做了秦相。执政期间又一次攻魏,魏败,他迫使魏献上郡十五县,从此黄河天堑为秦掌握。公元前325年他又帮助秦惠文君称王,同时游说各国,迫使各国服从秦国。他为魏出了“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主意,实际上真正的意图在于“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这就是“连横”的政策。这样就给了其他各国以严重的威胁。当时齐楚订盟,声势并不亚于秦。因此秦又把注意力集中到齐楚两大强国,派遣张仪前往楚国,离间齐楚。张仪对楚怀王说:“大王如果听我的话,和齐国断交,我就劝秦王献出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昏庸无能,竟听信了张的谗言,派人去齐国辱骂齐王,并与齐绝交。齐王气怒交加,随即不顾屈膝和秦国结了交,齐秦联合,共同对楚。当楚的使者向张仪要商、于六百里地时,张说:“我说奉献六里地于大王左右,非六百里啊!”使者将此事回禀了楚王,楚王大怒,就发兵攻秦,谁知受到齐秦联军的东西夹攻,连连惨遭失败,结果眼睁睁地看着秦夺取了汉中等地。
张仪的连横政策,对秦国的强大有所帮助,为秦积聚力量统一全中国,作了些准备,出了一点力气。但张仪距离秦始皇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最后使合纵的盟约完全瓦解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因此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苏秦(?~公元前284年)是东周洛阳人,年辈后于张仪。他的活动时期主要在齐闵王(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84年)统治期间,那时张仪已死去十多年了。苏秦自称鄙人,可能是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他是燕昭王的亲信,一生主要为谋求燕国强大,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同时奔走于齐、赵、韩、魏等国之间,组织合纵攻齐及合纵攻秦。他的策略是使齐“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从而牵制齐的精力,转移齐对燕的视线,以防齐国吞并燕国。
公元前314年,燕发生内乱,齐宣王乘人之危向燕大举进攻,几乎使燕到了全部覆灭的地步。到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国力才逐渐增强,因此处心积虑,力图报齐之仇。于是广泛招徕人才,等待时机。这时苏秦来到燕国,受到燕昭王的重用。公元前300年,苏秦揣摩到燕王的心思,就与燕王商定了以燕敌齐之计,去齐搞反间活动,五年而归。齐闵王即位后,改用孟尝君为相时的对外政策,背弃赵国而亲善秦国。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到齐国来,约齐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眼看齐联秦而和三晋关系恶化,燕昭王第二次派苏秦去齐,暗中从事反间活动。
苏秦去齐前写信给齐王,佯装透露三晋想连燕谋齐的消息,并表示自己对齐的一片忠心,以取得齐王的信任。到齐后,果然不出意料,齐闵王信用了他。于是他首先极力怂恿、引诱闵王攻宋。因为攻宋对燕有利。宋处齐南,燕处齐北,齐攻宋必然置北面边防不顾,而用兵于南方。且楚、魏与宋接壤,定会来争地,势必与齐发生矛盾。还有,秦是极力要保护宋的,攻宋必得罪秦,引起冲突。这样把齐放到了一个四面树敌的孤立地位上。当齐感到将与秦发生冲突时,就改变政策,又联络赵国,反对秦国。所以很快取消了帝号。在三晋和燕的援助下,齐第一次攻宋得胜,宋以割地与齐媾和。由于这样的突变,秦昭王也被迫取消帝号,齐秦关系再次破裂。齐闵王打算联合三晋、燕共同伐秦,同时不放松攻宋。五国合纵伐秦,名义上以赵国奉阳君李兑为主帅,实际上是由齐国一手操纵。苏秦就以齐臣的身份,四处活动,组织三晋、燕、齐五国联军,他为五国合纵攻秦做了许多工作,所以赵国封他为武安君。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苏秦合纵”的真实情况。
因为五国统治者同床异梦,各自都打自己的小算盘,特别是齐国不仅不真心实意伐秦,反而乘各国准备兵力攻秦之际大举攻宋。另一方面秦国也憎恨这种联盟,经常不断进行报复和破坏,所以五国合纵攻秦迟迟没有开始。而苏秦在这次合纵过程中,却得到了意外收获,他表面上为齐联络三晋,使齐“得志于三晋”,同时还保证齐攻宋的成功。实际上他借此机会,暗中为燕串联反齐力量,作反齐准备。
公元前288年,齐秦重新联合起来。齐第三次伐宋,终于吞灭了宋国。齐这一大胜利,大大震动了三晋等国,各国纷纷行动起来,力图伐齐。燕昭王认为时机已到,就去赵国,见赵惠文王,决定了五国攻齐策略。由于齐闵王对苏秦的信任,所以对燕毫无防备。不久燕公开“绝交于齐”,同时燕将乐毅率领五国军队从齐的北部燕国境内攻入齐国,齐大败。弱燕胜强齐虽然经历不少曲折,但终于成功了。但苏秦在齐的阴谋活动却完全暴露,被齐闵王用车裂之刑处死,死时五十多岁。
战国时代,七国之间,忽合忽离,互相争雄,但全国统一之势,正在形成。苏秦在弱燕破强齐中也起了一定作用,使东方强大的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客观上为秦完成全国统一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