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80%,#ffffff,#dddddd,1][tr][td]
有人说,人生就像微信朋友圈,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好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
这些在朋友圈里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的“生意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时也会让我们平添很多烦恼。
究竟,海外代购靠不靠谱?我们就来聊一聊。
为什么火?
笔者的一天经常是这样开始的:早上一睁眼,打开手机,翻翻微信——卖化妆品的、卖衣服的、卖奶粉的、卖包的,琳琅满目,争相“吆喝”,笔者就像在逛商场一样“逛”着朋友圈。
这些“商家”还真在微信中找到“市场”,很多人把这里发展成了败家的新阵地,挑选心仪的宝贝,乐此不疲。而其中有些人做的海外代购,更是中高端消费者的新宠。
所谓“海外存商品,代购若比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也有了高大上的“国际视野”,他们捧着手机或端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就能买到陈列在世界各地的物品,而提供代购的人也跟着发家致富。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海外代购这个行当。“拿着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激动的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终于,可以在朋友圈做代购了!”根据业界的观点,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是最早做代购的群体。他们优势明显,不仅睁眼看了世界,还能在回国时带回一些稀罕的质量过硬的物品,远亲近邻于是忍不住提出“给我也弄件呗”的要求,并附带“不让你白跑腿”的好处——代购,便水到渠成。
有需求就有市场。一方有需要,一方有好处,各取所需,谁也不吃亏。于是在留学生之外,导游、空姐等人群开始加入到代购的行列。近年来,随着居民购买力提升,对洋品牌热衷,再加上国内外差价等原因,有利可图的代购快速形成了规模市场。
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67亿元,近五年来的规模基本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而佛山代购业也日益兴旺。
靠不靠谱?
所谓代购本无事,代购的人多了便有了事。而这些事,也不见得全是好事。
如今,一个微信号、几张商品图片再加上热情洋溢的文字,一家零成本的“微店”便开起来了。和很多淘宝网店一样,“专柜拿货”、“支持专柜验货,如假包退”等字眼基本是代购宣传的标配,很多代购商还承诺提供当地商场的购物小票,甚至是当地当天的报纸等凭证。
代购商态度是诚恳的,但事实真的如他们所言吗?不见得。一些所谓的“外贸原单”可能是山寨货,也有一些“代购真品”可能是山寨的,只不过“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而一些购物小票也能造假,比如买个打印机“任性”地打印交易记录,买家秀也可以通过软件“自导自演”
听起来真让人不省心。但更烦人的是,代购的人骗了钱,却不用承担后果。比如在微信从事代购几乎是零门槛,同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即便卖了假货也很难追责。
此外,买卖双方即使不是朋友,也都是“点赞之交”。这种“熟人销售模式”被认定为个人与个人的私下交易。按照新消法的规定,不属于消费者权益法调解的范围,将被视为普通民事纠纷,也不适用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定。
即使在正规电商网站购买,维权也相当麻烦。很多国内专柜不提供验货服务,“支持专柜验货”也就是空话。部分平台甚至规定,消费者要出具原厂的鉴定证明、品牌商鉴定报告等才能证明货物是假货。而这,可不比忍气吞声容易。
因此,很多人通过代购获得了便捷、优惠等福利,也有人“赔了交情又伤钱”,平添不少烦恼。
如何规范?
既然乱象渐欲迷人眼,代购的乱象该怎么规范呢?
有专家说,通过加快自贸区建设、降低税率、提速物流,把海淘市场转移到国内才是最佳方法。笔者认为这种建议虽然正确,但离现实还有些距离。
以目前情况而言,加强监管需要有更多的探索。2014年8月,海关总署颁布了2014年第56号《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使跨境电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海代”市场。
但是新规重点监管的是电商企业,对于个人的代购行为还缺少监督和规范。目前,朋友圈流行的海外代购,买卖双方全凭诚信,只能“考验朋友”,而如果能对这个平台进行有效监管,就能从源头上把好关。笔者认为,或许可以通过专门配备人力、通过开发应用软件等手段进行监督,或者对微信代购进行认证,掌握发布者的身份,便于维权和查处。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消费者的维权渠道。对于交易后的环节,探索工商、质监、通信等部门的协同监管,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尤其在消费者投诉方面减少时间、程序等维权成本。
像前面说的那样,海外代购迅猛发展,面对这块庞大、诱人的“蛋糕”,谁都想分一杯羹。而每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市场,都会有自己的“成长的烦恼”——成长中的问题,应该在成长中解决。
而在那之前,消费者必须擦亮双眼,多研究些攻略,多长点心,尤其要记得,我们无法要求商家的良心,但要管住贪图便宜的念头。
[/td][/tr][/table]
[ 此帖被琳儿来也在2016-01-18 13:0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