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搜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来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7 回复:1

[其他] 【素材搜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来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大米小米米米米

ZxID:167489


等级: 文坛鼻祖
9.2周年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1-01 0
【素材搜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来
[table=90%,#fbd5b5,#f79646,3][tr][td][b]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来 [/b]

[attachment=13101650]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德文:Neujahrskonzert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是由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于每年的1月1日在维也纳乐友协会大楼的金色大厅演奏的定期音乐会。这个音乐会最初宗旨是展示与推广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至今音乐会的曲目还是以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的作品为主,虽然也会穿插一些其他作曲家的舞曲或进行曲。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在每年元旦前夕夜举行,称为维也纳新年夜音乐会(Vienna New Year’s Eve Concert)。
[attachment=13101652]
[b]演出场地[/b]
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
[attachment=13101653]
[b]发展历史
184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起源:[/b]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举行。当时的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动,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这个肤色黝黑、“类似摩尔人”的指挥,便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辉煌的施特劳斯音乐家族的创始者。当时他组织了一个乐队在全欧洲巡演,声誉载道。这次音乐会一直进行到1848年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乐队演奏了维也纳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f Haydn)的一首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John Georg Scherzer)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几乎成为维也纳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随后乐队开始持续演奏欢快的舞曲:圆舞曲、波尔卡、连德勒……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整个场地就是舞场,听众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则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
[b]1929年:演奏施特劳斯作品传统的形成:[/b]
维也纳爱乐乐团形成了演奏施特劳斯作品的传统得益于当时一位施特劳斯作品的狂热拥护者:克莱门斯?克劳斯。1929年8月11日,他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系列音乐会。由于音乐会巨大的成功,一直到1933年,他每年都举行类似的音乐会。当然,音乐会的作品除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外,还有其家族别人的作品,这就是新年音乐会的雏形。
博斯科夫斯基在1936—1979年一直是交响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他从1955年—1979年一直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980年,洛林·马泽尔成为了首位非奥地利籍的指挥。马泽尔连续多年担任指挥以后,从1987年开始,每年选择明星指挥成为了一项传统。指挥人选一般由交响乐队的成员投票决定。
[b]1939年:第一次新年音乐会:[/b]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诞生是不同寻常的,它开始于乐团晦暗的年代——1939年,当时在欧洲爆发的战争演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局势变化很快,乐团内部出现了很多派别,各持自己的主张。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它向外界发布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远远超出了音乐的本身),表明了维也纳爱乐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
这场音乐会于1939年12月31日举行,30日举行了公开的排演。这次演出日后成了奥地利丰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挥同样是克莱门斯?克劳斯。在战争年代,克劳斯掌管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演出和爱乐乐团的私立学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1月,在战后艰难的岁月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依然忠诚于奥地利,1945年的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在1月2日还加演了一场。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于1959年开始第一次进行电视转播,不久便成了欧洲文化的盛事。电视转播中,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还为新年音乐会配上了古典的维也纳舞蹈,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在中国大陆,从1987年开始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电视转播。然而在中国大陆的转播最初并非实时进行,音乐会开始于当地时间11点15分,而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开始于北京时间18点45分。在台湾,1998年第一次转播该场音乐会(当时由中视频道转播,该频道转播至2000年止)。
[b]1980年:年度指挥家的出现:[/b]
当1980年波斯考夫斯基因病退休后,维也纳爱乐乐团选择了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一位在国际乐坛取得辉煌成就的指挥家。他指挥新年音乐会直至1986年1月1日。从那以后,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每年更换,1987年的指挥是大名鼎鼎的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von Karajan),他指挥了一场令人难忘的音乐会,随后是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祖宾?梅塔(Zubin Mehta)、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所有这些指挥都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当年音乐季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指挥。1999年洛林?马泽尔指挥的新年音乐会打开了“施特劳斯年”的序幕——1999年是小约翰?施特劳斯逝世100周年,老约翰?施特劳斯逝世150周年。2000年的新年音乐会由里卡多?穆蒂执棒。
[b]1987:轻松优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b]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而2005年的新年音乐会上,为悼念印度洋海啸的遇难者而取消了这一曲目。
[b]精彩的演出[/b]
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响起时,听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这时,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中断指挥转过身来,向现场听众(同时也通过电视向全球收看直播的听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于是以后的新年音乐会又多了一项内容: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被听众掌声打断时,指挥都会转身向广大听众致辞,预祝新年快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洛林?马泽尔用了几十种语言来表达新年祝辞,倒数第二句是他略显生硬的汉语“新年好!”随后是英文“HappyNewYear!”
[b]2008:维也纳转播史上的特例——郎朗新年问候[/b]
2008年是奥地利转播公司通过卫星电视直播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的第50个年头。 在200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过程中,奥地利广播公司首次在音乐会电视直播信号中加入中国钢琴家郎朗的画面。郎朗将向全世界的乐迷致以新年的问候。维也纳爱乐乐团特别挑选了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中国人加洛普》,作为献给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这一盛事的礼物。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任本届新年音乐会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一直用音乐来欢迎新年的到来。无论时代沧桑,人事变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核心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对维也纳、对奥地利的热爱,对和平、欢乐和充满艺术生活的向往。
[b]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施特劳斯家族[/b]
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用音乐来纪念施特劳斯家族这些伟大的成员:老约翰·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家族的创始人,将圆舞曲从民间的舞场带入高雅音乐厅的“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轻喜剧带入歌剧院的人,创作出传世圆舞曲的“圆舞曲之王”;约瑟夫·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贝多芬的音乐手法融入圆舞曲的创作人;爱德华·施特劳斯——带领“施特劳斯乐团”周游世界,将家族音乐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b]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传统[/b]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于1959年开始第一次进行电视转播,不久便成了欧洲文化的盛事。电视转播中,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还为新年音乐会配上了古典的维也纳舞蹈,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在中国,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的电视转播于1987年开始。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通过电视向全球40多个国家进行直播,估计观众人数超过10亿。音乐会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包括3个加演曲目,其中最后两个永远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以及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在加演曲目的最后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观众也会加入到演奏中,在特定的段落跟着节拍拍手,而指挥家这时也会转过身来指挥观众的节拍。另一个传统则是指挥家的新年致词。
[b]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评价[/b]
尽管新年音乐会眼下在全世界已近乎泛滥,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依然充满魅力,这种魅力来自维也纳这块音乐沃土上结出的两颗最珍贵的硕果——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和维也纳爱乐乐团,来自二者在洋溢着欢乐和希望的新年第一天的结合所产生的和谐。音乐会的魅力还来自指挥台上的大师。即使对于维也纳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顶级乐团,即使演奏的是施特劳斯家族那些熟稔于心的作品,一位优秀的指挥家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他不仅能为音乐会增色,激发听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赋予音乐以活力和内涵,使之常演常新,曲尽其妙。
[attachment=13101655]
[b]什么样的指挥才能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b]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家的诞生一直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指挥家的产生是由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手评选出的。基本的条件有: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有着长时间的合作(一般认为是十年);在近几年中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密切,或者合作演出过重要的音乐会;受到乐手以及维也纳当地人的好评;指挥家本人愿意研究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等等。因此,大家还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指挥家能不能登台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从2005年开始,中国都有哪些指挥家指挥过维也纳爱乐乐团,结果是0。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不会有指挥家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attachment=13101657]
[b]都有谁指挥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b]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家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39年~1986年。在这些年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是常任的。第二时期是从1987年至今,这个时期的指挥是由维也纳爱乐乐团评选出的年度指挥家担任的。历代指挥家年表如下:
克莱门斯·克劳斯(1939, 1941~1945, 1948~1954)

    约瑟夫·克里普斯(1946, 1947)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1955~1979)

    洛林·马泽尔(1980~1986, 1994, 1996, 1999, 2005)

    赫尔伯特·冯·卡拉扬(1987)

    克劳迪奥·阿巴多(1988,1991)

    卡洛斯·克莱伯(1989,1992)

    里卡尔多·穆蒂(1993,1997,2000,2004)

    尼克劳斯·哈农库特(2001,2003)

    小泽征尔(2002)

    马里斯·杨松斯(2006,2012)

    乔治·普莱特(2008,2010)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2009)

    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2011)

    马里斯·扬颂斯(2012)
[b]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演奏谁的作品?[/b]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主要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舞曲作品。他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此外,还有少数创作风格与施特劳斯家族相似,与施特劳斯家族或者维也纳爱乐乐团颇有渊源的作曲家的作品也经常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他们是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约瑟夫·兰纳,弗朗茨·冯·苏佩和卡尔·米歇尔·齐莱尔等。最后,如果当年是某位作曲大师的整数纪念周年,而且这位作曲家的作品又比较适合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话,那么也有可能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这些人的作品。比如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弗朗茨·舒伯特;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约瑟夫·海顿和弗朗茨·李斯特等等。但是,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的数量通常只有2到3首,达到4首以上的极为罕见,而且也很容易受到观众的排斥。比如199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b]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b]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规配器是:两支长笛,第二长笛兼短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第二单簧管兼高音单簧管;两支巴松管;五~六把圆号;三~四把小号;三把长号;一把大号;定音鼓及若干打击乐器;钟琴;木琴;竖琴;第一小提琴十六把;第二小提琴十把;中提琴八把;大提琴六把;低音提琴六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规配器是双管制的。而马勒的作品大多是四管制的,因此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根本没有条件去演奏马勒的作品。还有人说,希望在李斯特年中,看到舞台上演奏钢琴协奏曲。我们看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上乐手们坐的非常密集,也就是说,如果安排钢琴演奏的话,舞台势必会向观众席延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门票已经一票难求了,如果为了演奏钢琴协奏曲而再牺牲两排观众席,恐怕这是全世界乐迷们都不允许的事情。更何况,钢琴不可能一直在舞台上摆着,将钢琴搬运到舞台上以及再从舞台上将钢琴撤下去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必然会影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节奏。更何况,施特劳斯家族就没有钢琴协奏曲作品,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新年音乐会上为了演奏别人的作品而如此大动干戈的可能性实在是不高。此外,我们还要看一下我们希望上演的作品风格与施特劳斯家族的风格有多么相似。比如法国的印象主义音乐,这个就离施特劳斯家族的风格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所以上演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最近几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非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的选曲有越来越开放的趋势,也许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丰富的非施特劳斯家族曲目。
[b]关于加演曲目、新年致辞和鼓掌[/b]
正常来讲,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加演曲目有三首。第一首通常是一首欢快的波尔卡或者加洛普舞曲。第二首和第三首分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茨基进行曲。除了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的200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最后没有演出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个传统据称是从威利·博斯科夫斯基年代开始的。
关于新年致辞,我们会发现,在博斯科夫斯基的年代,新年致辞并不固定在蓝色多瑙河开始之前。比如他就曾在指挥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时送出新年致辞。现在一般认为,洛林·马泽尔就曾多次将新年致辞固定在了蓝色多瑙河之前。不过这个习惯被认为最后正式形成是在1989年。那一年,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在指挥蓝色多瑙河的序奏中的颤音时,观众爆发出了一阵掌声,之后克莱伯转过身,向大家送出了新年致辞。后来,这个形式也成为了历任指挥的惯例。这种形式一般理解为,指挥家忘记了送出新年致辞,而观众们迫不及待的一种“噱头”。
至于在拉德茨基进行曲中鼓掌的惯例,这个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的年代。而且博斯科夫斯基和马泽尔都曾转身特意指挥大家鼓掌。因此,说这个传统是从卡拉扬开始的是不对的。
[b]关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场次[/b]
现在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三场,分别在前一年的12月30日和31日晚上,和当年的1月1日的中午。
[b]关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门票的购买[/b]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门票是抽签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内,在VPO主页上可以下载申请表,每人只限填写一份申请表,多次填写无效;每张申请表上最多可以申请两张门票。且申请时间与抽签结果不发生任何关系。在申请表内可以申请三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的任意一场,以及任何坐席的门票。一般情况下购票需要提前1年的时间申请.
[b]关于转播前的音乐[/b]
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转播前都会响起一段进行曲一般的庄严肃穆的音乐。这是法国作曲家马克-安东尼·夏庞蒂埃所做的《感恩赞》前奏曲。
[attachment=13101658]
[b]什么是波尔卡·加洛普·圆舞曲·四对舞·查而达什?[/b]
波尔卡、加洛普、圆舞曲等都是舞曲的一种形式。它们最主要的区别不在音乐作品的创作技巧上,而更多的是在舞步上。因而,施特劳斯家族还创作了很多风格似是而非的舞曲作品,它们看起来既像快速波尔卡,又像加洛普。因而,判断这些作品更多的是看作曲家是如何命名这些作品的。下面是对于这几种体裁的简单的介绍。
波尔卡是19世纪起源于波西米亚(今捷克一带)的舞曲。速度较快,通常为2/4拍子。19世纪40年代起,在欧洲极为流行。
[b]法兰西波尔卡是一种速度比波尔卡稍慢的舞曲。[/b]它听起来更加优雅,同时不乏欢快之感。
相同的,快速波尔卡是一种速度更为欢快,气氛更加热烈的波尔卡。法兰西波尔卡和快速波尔卡都是以二拍子为主的。
[b]玛祖卡波尔卡有点类似于玛祖卡,但舞步上更类似于波尔卡[/b]。玛祖卡波尔卡通常为3/4拍,重拍集中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施特劳斯家族创作了很多玛祖卡波尔卡,而且主要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等人进行创作。老约翰·施特劳斯没有创作过玛祖卡波尔卡。加洛普是一种快速的德国舞曲,名称来源于马的奔跑,是2/4拍子的。舞蹈动作是以跳跃为主,18世纪初被引进巴黎的上流社会,并迅速在欧洲风行,用于四对舞,作为其中最快的结束部分。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
[b]加洛普和波尔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加洛普和快速波尔卡[/b]。区分这两种体裁主要看两方面。第一,它们的舞步略有不同。第二,波尔卡多为三段体,而加洛普有很多是两段体或回旋曲式。
[b]圆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曲调流畅,速度可快可慢,重拍多为第一拍。[/b]织体多为强拍的低音与弱拍的和弦相交替。施特劳斯家族所做的圆舞曲多为维也纳圆舞曲。维也纳圆舞曲典型的节拍特点是,第一拍很重,多由低音提琴演奏,第二拍和第三拍多由大提琴、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以和弦的方式演奏。第二拍较短促,比实际上的第二拍稍提前;第三拍较迟缓,比实际上的第三拍稍延后。这种节奏形成了维也纳圆舞曲独特的节拍特点。在结构上,施特劳斯家族所做的圆舞曲常由多首小圆舞曲联缀构成,便于伴舞。
[attachment=13101659]
[b]四对舞又叫方阵舞曲,[/b]是一种四组男女呈四角形跳舞的一种舞曲。施特劳斯家族创作了很多四对舞,它们有些是选用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的旋律写成,而有些是作曲家自己写成。舞会上,当四对舞响起时,往往也是会场气氛最热烈的时候。四对舞通常由五部分组成:
    1. Le Pantalon - 2/4拍或者6/8拍。结构为「ABACA」。
    2. L’été - 2/4拍。结构为「ABBA」。
    3. La Poule - 6/8拍。结构为「ABACABA」。
    4. La Pastourelle - 2/4拍。结构为「ABCBA」。
    5. Finale - 2/4拍。结构为「AABBAA」。
通常,La Pastourelle也可替换成La Trénis。La Trénis为2/4拍。在维也纳四对舞中,在La Trénis之后也可加一首La Pastourelle,因而合计六部分。
查而达什是一种起源于匈牙利的舞曲,是匈牙利舞曲的一种。节奏通常为2/4拍或者4/4拍。这种舞曲常运用大量切分音,使音乐富于摇摆不定的感觉。查而达什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称“拉绍”(Lassau),速度徐缓而富于歌唱性,2/4或4/8拍子,这是男子独舞者出场时的音乐;第二部分称“弗里斯”(Friss),2/4拍。这段舞曲节奏鲜明,速度迅急而情绪热烈,用来伴奏男女双人舞。有时,在演奏查而达什时,还会用到辛巴龙琴。辛巴龙琴是匈牙利的传统乐器,结构与中国的扬琴非常相似。这种琴也被认为是从中国流传到匈牙利的传统乐器。
[b]曲目单的选曲有什么规律[/b]
这是最不好回答的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都在问的一个问题。因而在这里我们管中窥豹地试着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说到规律,它就必然能被找出特例出来。而事实上,我们找出的几乎每一条规律都可以找出特例,而且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不是完全符合这些规律的。所以,在这里我只总结一部分规律,而且它很有可能在未来被颠覆。
上半场的曲目通常会少于下半场的曲目。上半场通常有5到7首作品,其中进行曲最多一首,圆舞曲一到两首,最多的是波尔卡或者加洛普等类型的作品。下半场的伸缩性比较强,通常有7到13首作品,其中圆舞曲两到三首,进行曲一到两首,偶尔还会出现有异域风格的进行曲(比如波斯进行曲),且这种进行曲一般不会用来开场。偶尔还会出现其他题材的作品。比如无穷动,查而达什舞曲,四对舞等等。整场音乐会会演奏17首左右的作品。
上半场的开场通常会选择进行曲、圆舞曲、序曲,下半场的开场通常会选用序曲、进行曲或者其他舞曲(比如2003年的邀舞,2011年的查而达什舞曲)。
当曲目选定后,如何安排这些作品的顺序就是指挥家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安排曲目的顺序看似是一个非常随意的工作,但实际上这对指挥家控制和引导全场的气氛的功力是十分考究的。因为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动辄就会超过20部作品。如何演出这么多的作品,不但不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而且还会让观众的情绪达到最高点,就是一个十分有讲究的技巧。比如说,指挥家轻易不会将两部时间较长的作品连起来演出,也不会将两个速度都十分欢快的作品连起来演出。因为这样都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在曲目顺序上,我们一般会发现如下的规律:
[b]作品一般是以快-慢-快这样的顺序安排的。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一份曲目单:[/b]
开场会是一个能瞬间点燃会场气氛的作品,比如一首进行曲。而紧接着会是一首圆舞曲。这是指挥家第一次切入正题的作品,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就十分的考究。然后是一首波尔卡,波尔卡之后是另一首速度和风格与前一个迥异的波尔卡(从上述对波尔卡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波尔卡的种类和风格也十分丰富。)。在几种风格迥异的波尔卡呈现给大家之后,大家的情绪已经彻底的放松,内心也感受到非常的愉悦。因此,在这时演奏一首圆舞曲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两首圆舞曲都呈现给大家之后,指挥家需要一首短、快、high的作品点爆全场气氛并结束上半场。那么,一首快速波尔卡或者一首加洛普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意犹未尽的上半场和余音绕梁的中场休息过后,观众都在期待着下半场会带来更多的惊喜。那么,下半场的开场就需要点燃全场的又一次激情。那么一首娓娓道来的序曲可能会勾起大家对于上半场的回忆和点燃对下半场的期待。在一首序曲之后,指挥家可能会迫不及待的给大家带来第一个惊喜。这个惊喜不会很大,甚至是很一般的惊喜,但在那个场合中,也会让大家会心一笑。比如在这时演奏一首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一首有着异域风情的查而达什舞曲,或者演一首四对舞都是不错的选择。那么在这个小惊喜之后呢,第三首圆舞曲可能就要粉墨登场了。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首圆舞曲想必都是指挥家最看重的作品。而这第三首圆舞曲,它的位置虽然不如第一首或者最后一首那么重要,但它其实处在了上半场的拘束和下半场的狂欢的转折点上。所以这首圆舞曲会选择什么作品一定会让指挥家考虑一段时间。那么当圆舞曲过后,就该到了狂欢的时候了。这时,指挥家通常会安排一组作品演出。一组什么样的作品能让大家都狂欢起来呢?比如先安排一首大家期待已久的快速波尔卡,或者一首非施特劳斯家族的旋律优美的作品,或者一首有着异域风情的进行曲,或者是一首大家或唱或笑的作品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指挥家在这个时候就抖大包袱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抖大包袱往往会被作曲家用在压轴的作品上。但是小包袱还是会抖一些的,就是为了博得全场一笑。因而,在这个阶段,指挥家主要会选择一组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体裁新颖,风趣幽默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篇幅都不大,但一般都遵循快-慢-快这样的规律安排,只有少数指挥家有可能会在这里安排一首圆舞曲。当这组作品过后,压轴的圆舞曲就该出场了。这首圆舞曲通常是指挥家最看重的一首。它要么是一首全新的圆舞曲,会让大家眼前一亮;要么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圆舞曲,让大家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这首圆舞曲也是整场音乐会画龙点睛的一部作品,所以它的分量是最重的,有些指挥家甚至是通过这首圆舞曲来点爆全场气氛的。当这首圆舞曲过后,就该是全场最后一首作品了。跟上半场一样,也是一首短、快、high的快速波尔卡或者加洛普舞曲。而全场最大的包袱也很有可能在这里出现。
当一束色泽鲜艳的鲜花献给指挥家之后,就该是加演作品了。加演通常也是一首快速波尔卡或者加洛普舞曲。而且,指挥家在这里往往会选择与下半场最后一首作品体裁不同的舞曲。而且,有时候全场最大的包袱会被安排在这时抖出来。当全场的气氛因为这首加演而达到最高潮之后,就该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茨基进行曲了。
以上只是安排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种思路,不代表任何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不规定今后的任何一场。它只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规律,而且几乎每一种规律都会找到特例。但对于大家来说,这个规律应该可以让大家更深的了解指挥家的曲目安排意图了。
[b]惯例的蓝色的多瑙河 和拉德斯基进行曲[/b]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为振奋人心,作者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的委托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由于这两首曲子的特殊性,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这两首曲子设定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惯例演出曲目。
[attachment=13101661]
[b]诙谐的小花絮[/b]
每一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会安排一些小花絮,这些花絮一般安排在正是曲目的倒数三位,花絮由指挥精心设计,结合曲子的风格,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告诉大家音乐会即将进高潮,这一特点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同的地方,也是施特劳斯家族音乐诙谐的一种展现
详情见
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官方网站
金色大厅(维也纳音乐协会) 网站[/td][/tr][/table]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6-01-04 09:41重新编辑 ]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1-04 0
回 楼主(大米小米米米米) 的帖子
已审核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场面肯定很壮观。
ps大米米,派派不允许加外链哒,以后帖子里的网址神马的都要去掉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