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大古镇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93 回复:5

[其他] 江南六大古镇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橘子只有皮

ZxID:13985423


等级: 文学之神
真的再见。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0
江南六大古镇
[attachment=13093995]
[quote]六大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江南汉族水乡文化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quote]
[b]由来[/b]
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并称的来历:
“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江南六大水乡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
去过所有古镇的西塘一位导游是这样评价的: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南浔文化底蕴最深,单个景点很有味道;乌镇旅游做得很成功,是博物馆式的古镇,几乎没有原居民;西塘面积最大,保护了1.05平方公里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廊棚、古弄很有特色。正因为共性之中有个性,许多旅行社都把六大古镇作为整体推出。
江南六古镇捆绑申报世界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从1982年起,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带领的师生,就对江南六个水乡古镇进行保护。
1998年,在联合国遗产中心亚太区主任明嘉扬女士的建议下,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和浙江的乌镇、南浔、西塘,经过酝酿最终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联合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4月,江南六大水乡古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同时在浙江乌镇举行了《江南水乡古镇》特种邮票首发式,邮票一套六枚,浓墨淡彩,匠心独具,一枚一个古镇,合起来恰是联合阵容。10月,APEC会议在江苏周庄开了半天的会,让全世界见识了江南水乡古镇风情。11月,江浙两省正式将申遗文本上报国家建设部。
[table=100%,#000000,#000000,1][tr][td] [/td][/tr][/table]
[b]周庄古镇[/b]
[b][attachment=13093996][/b]
镇名由来: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著名景点: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
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
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
古镇历史: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他个人出资修了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在各地都有许多产业,但是他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的根基。
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当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不知道为什么哈默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的“土特产品”作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但是正是这一选择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联合国每年发行六组邮票,世界联合国协会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6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每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这幅画又经陈逸飞加工,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旖旎风情。
[color=#00b0f0]九百岁的古镇[/color]
周庄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镇,在这里拍摄的各种电影和电视剧有四十多部。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历史的古桥。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他个人出资修了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在各地都有许多产业,但是他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的根基。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色,在水乡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周庄还有一景就是“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船从家中过”是指张厅的院落中间有一条小河“箸泾”流过,在张厅的院子里有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可以在哪里会船和卸货。
[color=#00b0f0]开展水上旅游的第一人王小妹[/color]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个想起驾着小船带客人在镇内观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东,原来是打鱼的,1997年已经82岁了,还在驾船搞旅游。她说当初搞旅游时,是因为生活困难。现在周庄的游船已展到六十多只,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别的船都是摇橹,只有她一条船是双桨。很多电视台拍片时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负责讲解。
宁静的水乡夜色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水镇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过高高的拱桥,才能进到镇当中。所以镇子里至今不能走机动车,镇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车也只能推过桥进到镇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镇总是显得格外的寂静。

拍摄的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杨乃武与小白菜》、《聊斋书痴》、《独行客》、《销魂刀》、《柳亚子》、《开天辟地》、《阮玲玉》、《鸳鸯错配钱秀才》、《天若有情》、《胡雪岩》、《济公游记》、《江南巨富沈万三》、《乾隆与香妃》、《华罗庚》、《新乱世佳人》等
交通:上海、苏州、昆山、青浦均有直达周庄的长途汽车。
住宿:私人旅店开价一般都在60元/天左右,可以砍价,旺季房价有时会涨到100多元。如果资金充裕,可以选择住在典型的江南水乡家居型的客栈——贞固堂,它原为教育家沈体兰先生故居,是一座明清风格宅院式建筑,古色古香。价格为280元/天。
[color=#00b0f0]周庄的风味食品[/color]
周庄有许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万三爱吃的肘子和猪蹄,它起源于明代沈万三家,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当地叫万三肘子和万三蹄。做法是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煨煮熟烂要适度,过烂了易碎,破坏原形,煨煮好后皮色酱红,整只蹄膀可保持原状。吃的时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细骨代刀。当地的餐馆中都有出售,当地的居民在过节时也都吃万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还有万三糕、童子黄瓜、虾糟、三味圆及当地的水鲜等。周庄还有一种水生植物莼菜,用来煮汤,鲜美可口,西晋文学家张翰比喻怀念家乡的“莼鲈之思”,就是指莼菜和鲈鱼做成的“莼菜鲈鱼羹”。
[table=100%,#000000,#000000,1][tr][td] [/td][/tr][/table]
[b]同里镇[/b]
[attachment=13093997]
同里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始建于宋代,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汉族水乡文化古镇。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1982年成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b]历史沿革[/b]
[attachment=13093998]
据考古挖掘的大量文物的证实,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3]  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呈繁华。
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
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
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汉代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者千余家。
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其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咏乡。
清乾隆年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原居同里镇中,水民安数亩的放生河塞筑屋,”亦成闹市“,称”新填地“。镇域继续向东南扩张。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
民国元年,同里设市公所。
1985年10月,同里镇、乡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2年7月,屯村乡撤乡建镇。

[b]行政区划[/b]
[color=#00b0f0]区划沿革[/color]
[attachment=13093999]
1929年设区,1985年乡、镇合并为同里镇。
1996年,面积62.5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燕浜、潦浜、照浜、栅桥、小桥、文安、浩浪、田浪、俞厍、湖南、双庙、群益、九里、厍浜、仪塔、张塔、后浜、叶明、叶新、彩字、叶泽、叶建、北圩、渔业、蔬菜25个村委会和东溪街、富观街、新镇街、竹行街、南新街、上元街、三元街、鱼行街8个村委会。
2003年,屯村镇并入同里镇。
[color=#00b0f0]区划详情[/color]
截至2011年,同里镇辖5个社区、12个行政村,具体为东新社区、鱼行社区、屯村社区、富渔社区、屯渔社区、文安村、田厍村、叶建村、合心村、湘娄村、白蚬湖村、肖甸湖村、九里湖村、北联村、三港村、屯南村、屯溪村。
[color=#333333][font=arial, tahoma, Microsoft Yahei, 宋体, sans-serif]
[/font][/color]
[color=#333333][font=arial, tahoma, Microsoft Yahei, 宋体, sans-serif][/font][/color]
[b]地理环境[/b]
同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北部,东连昆山市周庄镇,北邻苏州吴中区车坊镇,南接芦墟镇,西靠松陵镇。座标为:北纬31°09′,东经120°44′~120°45′。全镇面积131.54平方千米。
[color=#00b0f0]地质地貌[/color]
同里镇属太湖水网平原区中的湖荡平原。镇区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高程在4.01米到5.12米之间(吴淞基点),高差为1.11米。境内湖荡密布,水面宽广。湖荡大多呈长圆形,一般水深2~3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其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境内土壤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以黄泥土中的黄松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呈中性到微碱性,酸性的较少。属湖沼相沉积。地层属侏罗系上统火山岩(J3),岩性由酸性、中性偏碱性及少量中酸性的熔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在1000米以上。
[color=#00b0f0]水文特征[/color]
同里镇境内有大小河道近300条,大小湖荡约20个,分布全境。因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尚属平坦,且水流串通,故水位涨落缓慢,流速平缓。水流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流动为主。
同里属太湖水系的一部分,进入同里的客水主要是太湖来水。太湖来水分西、北两路进入同里境内,西由江南运河,主要经七港河、方尖港、大窑港、通井圩港、潘河港、王家浜进入同里境内。北由吴淞江,主要经长牵路、张塔港、乌浦港、后浜、竖头港、圣堂港进入同里境内。来水过境同里后,分东、南两路出境,东路经白蚬湖注入淀山湖,南路由南星湖经牛长泾注入太浦河。
同里境内江河相通,河湖一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河流走向正常年份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泄流,故干旱年可引太湖水入境。

[b]自然资源[/b]
据2013年调查,同里镇含有可燃性矿藏泥炭,一般产于第四系全新统中。距地表极近,一般在0.5~1.0米不等。主要分布在低洼湖荡平原地区,为三角湖沼相沉积型。同里镇泥炭矿,位于镇区西南3.5千米。泥炭层分布在第四系耕作土以下,由上至下岩性为:耕作层,黄色粘土,青灰带白粘土,灰黑色粘土;泥炭层,灰黑色粘土。泥炭呈层状,厚20~40厘米,一般35厘米,局部大于40厘米。泥炭呈褐色,成分为有机质、泥质,见植物根茎,质地疏松,体轻质量较好。经分析:水分8.15%,灰分48.5%,可燃性挥发分63.95%,炭61.79%,硫0.58%,磷0.092%,钾0.75%,氢6.3%,氮3.4%,氧13.12%,发热量5655卡/克。该处泥炭质量佳,范围广,沿叶泽湖北、西南一带分布宽约500米,沿湖环形带长达数千米,除部分地段缺失外,都见有泥炭分布,计储量达百万吨。已被该地农民作燃料开采使用。

[b]人口[/b]
自宋元到明清,同里(含屯村)人口总量从一万余人增加到四五万人,清雍正九年,总人口近7万人,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民国时期,总人口在4万人左右。解放以后,同里和屯村的人口不断增长。从1950年到1990年,总人口从40510人增至56929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领导加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1993年以后,同里(包括屯村)计划生育率基本上达到100%,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20世纪80年代起,同里(包括屯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60岁以上老人人数占总人数的15.63%,比1990年提高3.92个百分点,比1982年提高6.11个百分点。男女人数基本平衡。2000年,同里人口的性别比为100.04%,屯村为97.56%。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991年,同里和屯村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同里、屯村共有大学生656人,占总人数的1.22%,比1990年增加了1倍。总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据2000年统计,汉族人有53889人,少数民族有33人。2010年人口5.8万。

[b]经济[/b]
[color=#00b0f0]综述[/color]
2010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33亿元,同比增长15.11%;完成三产增加值24.25亿元,同比增长15.75%;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7.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5亿元,同比增长7.61%;新增民资注册资本7.83亿元,同比增长73.12%;完成注册外资3171.47万美元,同比增长301.84%;到帐外资3005.7万美元,同比增长18.91%。
[color=#00b0f0]第一产业[/color]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单产极低,据民国24年《吴江县政》《食粮产销盈亏概况调查表》记载,“第二区(即同里区)100247亩预计本年生产(食粮)130321.1石”。20世纪50年代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据当时资料统计,同里区1950年小麦亩产14千克,蚕豆亩产27.5千克;1953年小麦亩产43.35千克,蚕豆亩产28.5千克;1956年同里乡水稻亩产219.35千克,三麦亩产61.3千克;1956年屯村乡水稻亩产216.5千克,三麦亩产64.5千克。2003年,同里镇水稻亩产532.4千克,三麦亩产173.2千克,全年粮食总产12115吨。[9]
2010年同里镇土地流转面积2.71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68%,土地入股面积1.81万亩,占比为46%;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目前全镇土地股份合作社累计达到9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2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6000亩,全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91万亩,占比达到73.4%。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引进了苏州冠鼎农业生态园、倍绿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总投资将超过8000万元。
[color=#00b0f0]第二产业[/color]
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65128万元。落户同里的外资、台资、港资企业45家,注册外资3113万美元,到账外资1209万美元,自营出口13717万美元,自营进口14209万美元。2004年,全镇工业企业235家,其中上规模企业47家,形成了电子、医药、化工、机械、纺织、蔺草、建材、印刷、包装等较为合理、具有较高水准的结构体系。
2010年,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1.55亿元,同比增长49.6%;组织申报各级各类工业科技项目33项,企业专利申请860件,重点培育专利示范企业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明志科技、中成汽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审批。
[color=#00b0f0]第三产业[/color]
1985年,同里镇区有饭店3家,席位400个;点心店3家,席位77个;茶馆2家,席位37个;旅社2家,床位120张。
2003年底统计,同里的旅社主要有16家,分星级宾馆、一般旅社和民居客栈三类,标准房及套间381间,日可接待旅客785人住宿(不包括临时加铺)。

[b]旅游[/b]
[color=#00b0f0]概况[/color]
在一级保护区域内,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后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size=5]景点[/size]
[attachment=13094000]
[color=#00b0f0]园林古建[/color]
退思园,面积十亩八分,小巧玲珑。以居住与园林相结合的江南居住建筑为特点。如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等。南园茶楼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色,还用当地特有老虎灶烧水。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初年,有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贰万两。
[attachment=13094001]
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的宅第。
珍珠塔陈家牌楼位于同里镇北的富观桥与永安桥之间,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死后,朝庭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旌表之。牌楼三个门面大小,用四根直径尺许的方形石柱拔地耸立。牌坊上方为楠木结构,坊上飞檐翘角,正中额扁上刻着“清朝侍御”四个大字,下面额板上缕刻:“大明万历庚辰为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在许多木架上还雕刻了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牌楼后则是陈王道的故居,内有陈氏家祠、孚寄堂和陈翠娥书楼等。
[color=#00b0f0]古桥[/color]
[attachment=13094002]
同里镇的古桥有:三桥——太平桥(1913年)、吉利桥(1987年重建)、长庆桥(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思本桥(1253年)、富观桥(1353年)、普安桥(1369年)、泰来桥(1746年)、中元桥(1755年)、乌金桥(1811年)、永寿桥(1879年重建)、大兴桥(1913年)、独步桥、升平桥(1997年重建)。
思本桥是古镇桥龄最长的、也是最古老的桥,建于南宋,跨越的桥港上。
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初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在其西侧石壁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
[color=#00b0f0]弄巷[/color]
[attachment=13094003]
在街道与街道之间,里弄较多,如尤家弄、串心弄、同泰弄、西弄、仓间弄等。这些里弄都又细又长,如鱼行街的穿心弄,长达三百余米,行人脚下会发出哐哐声响。
[color=#00b0f0]街道[/color]
同里的街道是古老的,明清年间古镇东南为居民住宅区,宋元以来同里的街道沿用埭,如南埭、东埭、西埭、竹行埭、陆家埭、道士埭等。
镇内的明清街,全长160米,古街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年代所造,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同里镇有八条主要街道,它们是:竹行街、富观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东溪街、鱼行街、南新街。[14]
[color=#00b0f0]茶馆[/color]
[attachment=13094004]
南园茶社始建于清末,坐落于江南水乡古镇——同里,位于镇区最南端,历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晓烟”景致之中,堪称“江南第一茶楼”,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茶社的初名是 “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初期,四开间门面,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茶社可以品尝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还供应熏青豆、罗卜干等各种茶点。楼下辅面店堂设有帐房和泡水用的“老虎灶”;楼上还有一个“曲苑班”,茶客可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
[color=#00b0f0]民居[/color]
同里镇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代,充满了江南水乡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同里的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建。因五湖环绕于外、一镇包涵于中,因此镇上的老百性几乎择水而居,为洗涮方便,镇内家家户户都在临水的一面建成石阶,作为水河桥,既简单又实用。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和面的小阁楼,并专门备好吊捅,随时可以取水。在四五十年代,同里镇内很多地方都有过街楼和过街棚。
砖雕是同里民宅的一大景观,一般又分为绘画与书发两大类,其技法可分浮雕、深雕、透雕、堆雕等多种。现存砖雕大部分在旧宅和园林的门楼、照墙、脊饰等处,尤以大量的砖雕门楼为多。其中,以朱宅五鹤门楼最为状观,五只雄鹤侍立盘旋,飘逸中显露出一种仙风道骨,此门楼堪称江南砖雕艺术之精品。木雕则以“崇本堂”、“嘉荫堂”为最。

[color=#00b0f0]故居[/color]
[color=#00b0f0]陈去病故居 [/color]
[attachment=13094006]
2002年4月18日,位于古镇同里的陈去病故居正式对游人开放,迎接来自四海五洲的朋友。陈去病故居坐落在古镇三元街。故居正门楣额上有原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社长,时任中国南社名誉会长周南的题词“孝友旧业”。故居内主要建筑有百尺楼、绿玉青瑶之馆、家庙及书房、浩歌堂等。

[b]风俗[/b]
[b][attachment=13094007]
[/b]
[color=#00b0f0]节日活动[/color]
[color=#00b0f0]新年活动[/color]
新年初一到初五,同里人民就会赶到古镇西南的“南观”支点罗汉,以祈求四季平安。到了晚上近郊几个自然村便联合起来出夜会,有串马灯、串花篮、舞狮子等表演。从元宵节开始到农历三月初,同里地区春台戏在全镇各地都有。春台戏又称大戏,即京剧。
[color=#00b0f0]三月廿八朱天会[/color]
朱天会是民间自发组织纪念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活动,也是明朝灭亡后一些遗老遗少发起的一种具有宗教形式的反清组织。在同里大部分以老婆婆为主,民间称“三月廿八轧老太婆”,活动内容主要是“坐蒲凳,吃素斋”,据说吃了大素菜可以身体健康,百无禁忌。
[color=#00b0f0]四月十四神仙会[/color]
神仙会是一种地域较广的活动。但同里有同里的特色。神仙会里有踩高跷、荡河船、蚌壳精等,队伍很少,最后还有一批善男信女穿着罪裙以示赎罪。
[color=#00b0f0]五月端午竞龙舟[/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08]
[/color]
同里水面辽阔,此项活动最为热闹,而所谓的龙舟只是在农家木船的两舷用彩绸扎一些简单的彩,同时插上一些各色小旗和彩纸做的花朵,船头左右条挂一个大彩球。出船时摇两支橹,国外再加外出跳,即在橹中部下方,加一块长跳板,跳板要求长出左右船舷各一米,并加以固定,然后人就站在伸出的跳板上,同心协力摇橹。据说这时的船速是很快的,因此同里人又称它为"快船"。比赛时除 鼓队在船的头舱里助威外,老人孩子妇女都得上岸观看,留在船上的全是青壮年,经过这样的轻装筒从,无意中又加快了船速。
[color=#00b0f0]六月廿三闸水龙[/color]
闸水龙是古镇同里的一大特色。到了农历六月廿三这一天,四周乡村的人都要赶来看闸水龙,这实际上是一年一度的消防比赛。比赛地点从大庙开始,向西一直排到渡船桥堍,越向西河面越开阔,帮最西的一条消防龙是米业工会的一部用汽车引擎发动的消防车,功力大,射程远,其中则都是人力的,射程一般都不远,但拿龙头的人有时故意将龙头朝天发射,把飘飘洒洒的水珠泼向没带雨伞的人群。
[color=#00b0f0]七月三十烧地香放水灯[/color]
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生日,是日黄昏时分,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家的门口或庭院内点烛烧香,香及棒香,可以一支一支地分插在地上,俗称“狗道场”。结束后开始放水灯,放水灯在吴江地区仅同里一地所有。水灯者,系用牛皮纸制成圆形有底的灯盏,中间放一只用泥制成后晒干的鸭脚,呈三角爪形,中有小孔,可安放灯草,然后往灯盏里加菜油。放灯的时候,前面一只船上由僧人演奏佛教音乐,后面一只船则专门把油纸灯内的灯草点着,然后慢慢放到水面上,就这样,一边奏乐一边放水灯,不消一个时辰,整修同里镇内的河面上都一闪闪亮起了水灯。
[color=#00b0f0]八月初七初八铜铜鼓[/color] 
八月初七初八铜铜鼓实际上是女儿节,农村里当年新结婚的妇女,在这两天里可以回娘家和父母弟妹团聚,因为过了这两天农村就要开始秋收大忙了,也就不能再走亲访友了。在这两天同里镇上也会热闹一番,附近集镇的小商贩都会集结到"北观"和新真街,搞上些拉洋片、卖拳头、套泥人、浪马戏什么的,人山人海,址分闹猛。
[color=#00b0f0]八月十五中秋节 [/color]
中秋节同里人比较看重,家家户户都要供斗吃月饼。斗以线香制成,纳樨于斗中,中有一塔形柱香,有好几层。是日香烛店专门有香斗供应,顾客挑选。供斗一般在黄昏时分开始,供斗时除供月饼外,还要备上其他各色果品,如菱、藕、桔子等。至半夜时分将香斗移于庭中焚化,这时,一家人才开始吃月饼赏月亮。
[color=#00b0f0]本地方言[/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09]
[/color]
同里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b]名人[/b]
[color=#00b0f0]综述[/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10]
[/color]
同里镇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先后出状元一名、进士四十二名、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任预等。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
[color=#00b0f0]代表人物[/color]
[color=#00b0f0]计成[/color]
计成:字无杏,号否道人,明代杰出的造园艺术家,生于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天启三年(1623年),计成到武进为罢官文人吴玄造园,名为“东第园”,并先后设计建造了常州的“吴园”,扬州的“影园”,仪征“寤园”。
[color=#00b0f0]叶茵[/color]
叶茵:中国宋代著名诗人。叶茵善诗文,诗格清矫,著有《顺适堂吟稿》五卷,存有《苙泽从书》和《甫里集》。同里古桥之一思本桥,为他出资建造。
[color=#00b0f0]陈王道[/color]
陈王道:(1526-1576),明嘉靖44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监察御史。据说,民间传说的《珍珠塔》,说是就是陈王道嫁女的故事。
[color=#00b0f0]朱鹤龄[/color]
朱鹤龄(1601-1683),著有《愚庵诗文集》、《松陵文集》、《杜工部集辑注》、《寒山集》、《春秋集说》。还有经书注疏和儒家理学研究成果《易广议略》,研究汉学、宋学成果《尚书埤传》。此外,与本邑陈启源共同撰写《诗经通义》。
[color=#00b0f0]陆恢[/color]
[attachment=13094011]
陆恢(廉夫)1851-1920,曾与吴昌硕、倪田、吴大澄、王同愈、顾麟士等结画社于顾氏怡园,潜心经事,为清末民初江南著名画师。
[color=#00b0f0]陈去病[/color]
陈去病(1874-1933),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是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近代爱国诗人,著有《浩歌堂诗钞》、《续钞》、《五石脂》、《百尺楼丛书》等。
[color=#00b0f0]金松岑[/color]
金松岑(1874-1947年),青年时期曾热心于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抗战爆发后为摆脱汉奸纠缠,旋致力于教育、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被誉为国学大师,与陈去病、柳亚子并称为清末民初吴江三杰。主要著作有《孽海花》等。金松岑先生桃李满天下,柳亚子、潘光旦、费孝通、王绍鏊、王佩铮、范烟桥等,都是他的学生,金松岑先生的故居存有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办公楼天放楼,民国十三年建造,现为镇级文物控制单位。
[color=#00b0f0]金国宝[/color]
金国宝(1894-1963),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近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译作者,著作有《统计学大纲》、《中国经济问题》、《工业统计学原理》等著作。曾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等职。

[b]美食[/b]
同里餐饮文化带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最有名的是状元蹄、糕里虾仁、三丝春卷、香油鳝糊和用白鱼、鲈鱼、桂鱼、甲鱼等河鲜烹制的水乡名菜。水生植物类的茭白、芹菜、莼菜、菱、藕、茨姑等,都是别具地方特色。小吃方面有袜底酥、百果蜜糕、茨宝糕、青团、闵饼、猪油年糕、鸡米头、大肉馒头、酒酿饼、麦芽塌饼、小熏鱼等。
[color=#00b0f0]状元蹄[/color]
此菜虽非同里独有,但同里制法甚有不同,至于制法则是不传之密。同里人宴请宾朋,桌上定有此菜。附近村镇居民不远百里来同里为购此物,也可知其受欢迎程度。用浓油赤酱烧的猪蹄,红得发亮,吃在嘴里软糯甜香却又不腻,回味无穷。
[color=#00b0f0]青团子[/color]
相传青团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另外还有个传说跟大禹有关。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
[color=#00b0f0]退思饼[/color]
太湖三白注意哦,这是三个菜,有太湖白鱼,太湖白虾和银鱼炒蛋。都是清晨上货,正宗农家烧法,营养丰富,清淡可口。银鱼不但有调理美容的功效,而且味道不俗,值得一试。
同里小熏鱼 熏鱼到处都有,但同里小熏鱼别有与众不同之处,本地居民尤爱此味。尤其佐之小桥流水人家,啖之尤感惬意。
[color=#00b0f0]草鸡煲[/color]
选用的原料全部是同里当地居民散养在乡间,吃青草、嫩虫和稻谷长大的草鸡。将草鸡与扁尖、野生真菌等一起炖制而成,味道鲜美,鸡肉鲜嫩。推荐食用地点:同里满天星大酒店。
[color=#00b0f0]酒酿饼[/color]
是古镇同里春季的一种时令食品。它是由酒酿和面粉经发酵、烘焙,并包入甜馅制作而成的一种薄饼。
[color=#00b0f0]麦芽塌饼[/color]
麦芽塌饼麦芽塌饼其貌不扬,却是同里古镇上一种传统的苏式茶点,是同里人都会做的乡土点心。制作该饼主要是用掺入适量的麦芽粉的米粉和在村间田埂上采摘佛耳草制作而成。
[color=#00b0f0]桔红糕[/color]
桔红糕是苏式糕点当中一种传统的冬令食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过去这种糕点是同里人专门用来招待新客人或是上门女婿的。
桔红糕颗粒均匀,口感细润,吃在嘴里有一种甜软柔糯的感觉。吃完后嘴里更会留下一股淡淡的玫瑰花和桔子的香味。
[color=#00b0f0]酒酿圆子[/color]
酒酿圆子是稻米文化的一个代表,上去晶莹剔透,口感爽滑且有弹性。煮酒酿小圆子制作方法简单,把水烧开,放入酒酿,加入绵白糖,然后等水再次烧开,把刚才做好的小圆子放入水中,等圆子一个个都浮在水面上,表示已经熟了。最后在圆子出锅前勾个薄芡。
[color=#00b0f0]闵饼[/color]
闵饼,同里闵家湾“本堂斋” 特产,颇负盛名的传统糕点,已有400多年历史,其制作仅闵氏一家,世传其业,故称“闵饼”。闵饼用“闵饼草”揉入米粉作皮,以豆沙、胡桃肉作馅,蒸制而成,是青团的一种,色泽黛青,光亮细结,入口油而不腻,清香滑糯,具有独特的江南农家风味。清代,闵饼曾被列为朝廷贡品,选送给慈禧太后品尝。
[color=#00b0f0]湖鲜名菜[/color]
糕里虾仁:以鸡蛋白调匀后加入米粉、虾仁,入锅油氽制成,色泽鲜艳,松香可口,亦可另置小盒,佐以番茄食之,其味更佳。
三丝鱼卷:选五六斤重的青鱼或草鱼,取雌爿中段,去肚当留皮,卷入火腿丝、鸡丝、香茹丝,并以黄酒、香葱等佐料,入笼蒸熟即成。其肉质细嫩,清香鲜美,别具风味。
香油鳝糊:用炒鳝丝与火腿丝、鸡丝、虾仁等配制,稍加姜丝、酥油、蒜泥,沸荤油浇面。上桌时,薄撒胡椒,香气扑鼻,入口鲜美。
[color=#00b0f0]芡实[/color]
芡实,这是同里土特产的上品,产自同里西北荡的芡实(俗称“鸡头米”)被誉为“水中人参”。据《本草纲目》记载,芡实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开胃助气、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等等。可作药膳之用,以水浸泡半天,用文火煮酥,可配红枣、莲子、桂圆更美味。
[color=#00b0f0]撑腰糕[/color]
农历二月初二,在同里农村流传着吃“撑腰糕”的习俗。据说,吃了“撑腰糕”,农民一年四季干活就不会腰痛。
撑腰糕便是用糯米粉制作成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
[table=100%,#000000,#000000,1][tr][td] [/td][/tr][/table]
[b]甪直镇[/b]
[b][attachment=13094012]
[/b]
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镇名由来:甪(音同"鹿")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甪直(lùzhí)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该镇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处,是吴中区的东大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南港镇。
截至2014年,甪直镇版图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7万人。[1]
甪直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重点镇[4]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5]  、江苏省百强乡镇、外向型经济明星镇 、江苏省卫生镇 等称号。2014年,甪直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0.46亿元,比2013年增长7.64%。

[b]历史沿革[/b]
[b][attachment=13094013]
[/b]
据甪直地区史前出土文物考证,大约在 6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聚居。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设立吴县,境域隶吴县。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吴县分置长洲县,境域属长洲县。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境域分属依仁乡、吴宫乡、苏台乡。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后,境内分属依仁乡(仁义里)、吴宫乡(宝座里)、苏台乡(贞丰里)。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六直(今甪直)富昌桥西南设巡检司署,移驻六直。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地置元和县,境域分属元和县依仁乡仁义里东19都,吴宫乡宝座里上、中、下20都,苏台乡贞丰里北 26 都。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元和县丞分防厅。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将清代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境内置甪直乡,隶属吴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甪直乡自治所,建甪直乡镇局。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八月,撤甪直乡镇局,建吴县第十(甪直)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甪直沦陷。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伪吴县知事公署建立甪直乡公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伪吴县政府恢复第十区建置。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镇北镇和中南镇合并为甫里镇,八月十五日,抗日战争胜利,恢复吴县第十区建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区、乡并编,包括建淞南区,原周庄区全部和郭巷区部分地区,治所驻甫里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并编乡镇,淞南区辖 1 个甲等乡镇(甫里镇)和 2 个乙等乡镇(陈墓乡、楚伧乡),五月,淞南区和淞北区并合为吴淞区,区署设在甫里镇。
1949 年5月4日,境域解放,成立吴县淞南区人民政府,同年改建新乡,区政府驻在甫里镇。
1950年3月,淞南区改名甪直区,区政府驻在甪直镇。
1954年11月,划吴县甪直区管辖的甪直镇为县直属镇,建甪直镇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撤乡并镇,淞南乡与甪直镇合并成立吴县淞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1年10月,镇社分开,划吴县淞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管辖的甪直镇为县直辖镇。
1969年 3 月,甪直镇与淞南人民公社合并,成立吴县淞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7月,淞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甪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10月,甪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甪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8月,实行政社分立,建立甪直乡人民政府,甪直人民公社称经济联合委员会。
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建制。甪直乡人民政府更名甪直镇人民政府。
1995年6月8日,吴县撤县建市,甪直镇隶属吴县市管辖。
2001年2月28 日,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甪直镇隶属苏州市吴中区管辖。

[b]行政区划[/b]
截至2014年,甪直镇下辖甫里社区、保圣社区2个社区,淞南村、淞港村、淞浦村、澄北村、澄湖村、澄东村、甫南村、甫港村、甫田村、江湾村、瑶盛村、澄墩村、长巨村、三马村、前港村、湖浜村1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甪直镇呜市路21号。

[b]地理环境[/b]
[color=#00b0f0]位置境域[/color]
甪直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城东南25公里处,是吴中区的东大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南港镇。甪直镇版图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 31°10′30′′—31°18′50′′,东经120°43′50′′—120°53′58′′之间。
[color=#00b0f0]地质地貌[/color]
甪直镇的地层属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境内为风化剥蚀区。白垩纪晚期,甪直—吴江—南浔一带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内陆湖泊相的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岩(白垩系上统浦口组),盆地中心沉积厚度千余米,该地层出露于吴中区胥口镇蒋墩村。甪直境内属风化剥蚀区,地质构造属唯亭—昆山断裂,位于唯亭至昆山一线南侧,呈北偏东75度方向延伸,长30公里,为一向南倾斜的高角度正断层。东至嘉定一带,西被湖州—苏州断裂带截断,为甪直断陷的北界。断裂南倾的甪直,第四系、第三系和白垩系沉积厚度大于1公里。
甪直的地形地貌为太湖沉积平原,属苏州东片的湖荡水网平原。地势低平,海拔3—5米,自西向东微微向上倾斜。西部及湖荡周围地势略高,在4—5米间,吴淞江沿岸在3—4米间,处于正常水位与洪水位之间。镇内水网稠密,湖泊众多,河港泾浜将地面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地块,水面占陆地面积30% 以上。甪直镇所处位置属于扬子准台地,下扬子钱塘褶皱带,境内地质构造极为发育。区域内地质状况良好,为壤质黄泥土类型,地耐力一般在每平方米12吨左右。地震烈度小于6度。
[color=#00b0f0]气候[/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14]
[/color]
甪直镇域为平原水网地区,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过渡类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季明显和无霜期较长的特点。
春季自4月初至6月中旬,约70天。特点是冷暖交替,气温缓慢回升,天气多变,时有暴热骤冷,春雷晚霜。雨日最多,但降水量不会太多,占全年的 30%。
夏季自6月中旬至9月下旬,历时100多天。特点是气温高,每年大暑节气为最热;雷电多,有时还有晴天霹雳,伤害人畜和建筑物;梅雨季节降水量全年最多,占全年的35%。
秋季自9月底至11月底,约60天。特点是台风较多,冷空气趋于活跃,暖空气势力渐减,降温迅速。
冬季从11月底起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气温下降,一般每年要有三四次寒潮来临有的年份还要多一些,反反复复,要到翌年3月底或4月初才结束,约120天。特点是气温低,每年以小寒、大寒两个节气为最冷;降水量少,只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5%左右。[9]

[b]人口民族[/b]
甪直镇民族以汉族为主。截至2014年,该镇常住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7万人。

[b]自然资源[/b]
[color=#00b0f0]水资源[/color]
甪直镇水资源以地表水资源为主,镇域四面有澄湖、阳澄湖等5个湖泊环抱,镇域内的河流直通周边吴淞江等6条河道。[10]
土壤资源甪直镇地处吴淞江、澄湖半高田地区,土壤以壤质黄泥土为主,湖积母质受吴淞江冲积泛滥物质的影响,土壤质地一般为重壤土。土体为A-P-W-Bg构形,黏粒20%— 25%,物理性黏粒50%—60%;少数质地轻的黄松土,黏粒含量一般在20% 以下,物理性黏粒不超过50%。土壤剖面分异度比平原黄泥土更少。渗渍层垂直节理发育不够明显,胶膜较薄,铁锰物质比圩区黄泥土多。有夹沙层、沙底层和埋藏乌泥层。澄湖边缘和近村西塘、庆丰、西庄、碛砂、郭巷等村为少量黄沙土和青沙土。还有少部分为青泥土,境域西部低洼地区如公田、秀篁、东关、板桥、凌港等村有青紫泥土和烂田青泥土。
[color=#00b0f0]植物资源[/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15]
[/color]
甪直的植被主要是平原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另有少量竹子和常绿、落叶树木。
平原沼泽植被有芦苇群落和菰群落。芦苇群落分布于湖泊、池塘、吴淞江和溪沟边缘。菰群落分布在各地水边、河湾内,新中国成立前野生的较多,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为栽培群落,各村都有种植。20世纪末,菰类水生植物作为河道垃圾被打捞清理。
水生植被由沉水、浮水和挺水型植物组成。沉水植物群落主要是藻类,分布在沿岸浅水处,池塘水域中。浮水植物群落有浮萍群落、紫萍群落、野菱群落、水葫芦群落和水浮莲群落等,这种群落生长较快。挺水植物群落有慈姑群落和莲群落,是栽培植物,节节草群落是水稻田的杂草群落。
常见的常绿树有松柏、冬青、香樟等,落叶乔木有杨柳、梧桐、榉、榆、槐等。至2010年,镇内栽培的乔木品种主要有香樟、广玉兰、杜英、女贞等,灌木品种有桂花、茶花、樱花、海棠、石榴等。
竹林大多为淡竹林、哺鸡竹等。在90年代前,大都农村住宅后有竹园。后来逐步减少。至2010年,成片的竹园已很少。[9]

[b]经济概况[/b]
[color=#00b0f0]综述[/color]
2010年,甪直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593亿元,比2009年增长13.42%;完成财政收入10.7亿元,比2009年增长16.03%,占全年任务的103.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7亿元,比2009年增长15.5%,占全年任务的103.8%;实交国地税10.33亿元,比2009年增长17%;外向型经济投资总额1.9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9.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5169元。
[color=#00b0f0]第一产业[/color]
2010年,甪直镇种植反季节蔬菜906.03亩,食用菌种植面积150亩,特种种植蔬菜瓜果面积310亩;有特种水产养殖户143户,养殖面积3500亩;常规养殖户52户,养殖面积1881亩;养禽专业户43户,其中养肉鸡2户,1500羽;养种鹅41户,5300羽;养猪专业户66户,全年饲养量14714头;养奶牛专业户11户,奶牛总数1419头。
2010年,甪直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0814亿元。
[color=#00b0f0]第二产业[/color]
2009年,甪直镇从事工业的职工总数达57237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3.6175亿元,比2008年减少3.9%。
2010年,甪直镇有外资工业企业283家、内资工业企业1690家,全镇从事工业的职工人数有61253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3.3849亿元,比2009年增长16%。
[color=#00b0f0]第三产业[/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16]
[/color]
[color=#00b0f0]商业[/color]
截至2010年,甪直镇有粮食业店铺46间、饮食业店铺271间(新开业的餐饮行业103家)、油酱业店铺433间、茶馆11间。
旅游业
截至2010 年,甪直镇已开放保圣寺、王韬纪念馆、沈宅、萧芳芳演艺馆、万盛米行(含农具馆)等10多个景点。全年旅游接待游客148.92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1503.48万元。
2011年,甪直镇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58.6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1596.9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1.36%和13.66%。

[b]社会事业[/b]
[color=#00b0f0]城镇建设[/color]
1998年,甪直镇建成有工业区、别墅区、度假区、古镇区等四大功能区域的小城镇。古镇区保留了古宅老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具有水乡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建筑物。
2002—2010年,该镇先后建设了西美花园、北港商住楼、澍虹苑、金藏海花园、甪胜路小区、水乡佳景花园、龙潭苑、水乡嘉苑花园和龙潭嘉苑等城镇住宅小区。
至2010年底,甪直镇区用地规模达6.0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约有6万人。
[color=#00b0f0]文化教育[/color]
截至2010年,甪直镇有1所镇中心中学(甪直中学),3所小学,1所镇中心幼儿园、3个农村幼儿教育点,1个成人教育中心。[14]
[color=#00b0f0]医疗卫生[/color]
截至2010年,甪直镇有1所镇中心卫生院(甪直人民医院),1所私立综合医院,1个精神卫生工疗站,1个医疗门诊部。

[b]交通[/b]
甪直镇距苏州工业园区10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58公里,苏沪高速、苏昆太高速、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沪机场路穿镇而过,东方大道直通古镇。

[b]旅游[/b]
[color=#00b0f0]景点[/color]
[color=#00b0f0]●保圣寺[/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17]
[/color]
保圣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毁灭,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但到了元末又再衰颓。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振兴,当时规模有200多间建筑,时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今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走进二山门所见的天王殿是按明代原貌所重建,殿内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昂嘴门拱结构。
[color=#00b0f0]●陆龟蒙遗址[/color]
陆龟蒙遗址位于白莲寺遗址西。宅园原有清风亭、光明阁、杞菊畦、双竹堤、桂子轩、斗鸭池、垂虹桥、斗鸭栏等小八景。宋代时,改称陆龟蒙祠(亦称陆公祠,甫里先生祠)。元末,陆龟蒙裔生陆德原,在祠内创办甫里书院。2010年,遗址内有斗鸭池、清风亭、东、西垂虹桥、两只武康石饲鸭槽(唐朝原物)。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1亩,封土高1.2米,墓前有石碑,题“唐贤甫里先生之墓”,还有一块碑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题为“唐贤甫里先生鲁望公之墓”。
[color=#00b0f0]●叶圣陶纪念馆[/color] 
[attachment=13094018]
叶圣陶纪念馆位于保圣寺西南,粉墙黛瓦的正门额上镌有赵朴初题书石绿色大字“叶圣陶纪念馆”。馆内所有建筑布局均保持原貌,有四面厅、鸳鸯厅、女子部楼、生生农场等。这里是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工作过的地方。1988 年2月,叶圣陶在北京逝世。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把当年他执教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2000 年,甪直镇人民政府投资 265 万元扩建叶圣陶纪念馆。
[color=#00b0f0]●甪直历史文物馆[/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19]
[/color]
甪直历史文物馆位于保圣寺东区。2004年1月开馆,共二层,面积350.4平方米。馆内主要展出甪直澄湖遗址出土文物。陈列了不同时期、 形态各异的水井,良渚文化时期的提梁壶,西周时期的陶尊,东周时期的铜削等文物,距今5500年的原始村落模型,展示了甪直先民五千多年前生产、生活的情景。2010年5月,文物馆从保圣寺移址至江南文化园展出。
[color=#00b0f0]●沈宅[/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20]
[/color]
沈宅位于香花桥东侧,西汇上塘街23号,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是甪直古镇保存较完好的豪华宅第,同盟会会员沈柏寒的老宅故居。 宅院建筑布局具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铺的特点,共五进,建筑面积 1000平方米。
[color=#00b0f0]●萧宅[/color]
萧宅位于甪直镇中美桥南堍,中市街6号。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坐西朝东,背园面街,宅侧有条约150米长的备弄,称萧家弄。该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甪直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宅院原为镇上杨姓武举人所建, 后来售与里中望族萧冰黎,故称萧宅。
[color=#00b0f0]●王韬纪念馆 [/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22]
[/color]
王韬纪念馆位于甪直镇南市下塘街 6 号。该馆坐东面西,背园面街,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早期是金融界人士沈再先老宅,面积 760平方米,共二进。1998 年,甪直镇人民政府为纪念近代思想家王韬,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把该宅开设为“王韬纪念馆”,并供游客游览观光。
[color=#00b0f0]●万盛米行[/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21]
[/color]
万盛米行是叶圣陶小说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一家米行,该文被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其原型是甪直镇南市上塘的万成恒米行。1998 年,甪直镇人民政府在南市下塘62号粮站筹建万盛米行,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并向游人开放。

[backcolor=#ffffff][color=#00b0f0]●张陵公园 [/color][/backcolor]
张陵公园位于镇南约1公里的张陵山。原有东西两土阜,高约2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后张陵西山因砖厂取土制坯,夷为平地。张陵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起,创建张陵公园,2000年,已初具规模,占地达3.47万平方米,园内绿树成荫,道路纵横。东山山顶建有张陵禅寺,塑有观音、四大金刚、弥勒等佛像,园西建了城隍庙,塑有城隍、关帝、猛将等佛像,便于香客朝拜,也具有一定的民俗观赏价值。公园北部是二十四孝宫。
[color=#00b0f0]●江南文化园[/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23]
[/color]
江南文化园位于古镇东侧的眠牛泾浜,是甪直镇人民政府保护古镇、拓展旅游的重大项目。2008年底开工建设,文化园以甪直古镇资源、吴文化和江南水乡神韵为依托,形成文化游、生态游、风情游、古镇游、现代游和休闲度假游等不同层次的旅游主题。2010年7月,文化园已建成公共绿地区、文艺表演区、土特产展示区、文化展示区、园林景观区、休闲水街区六大区域。2010年8月工程竣工,9月19日正式开园。

[b]地方文化[/b]
[color=#00b0f0]生活习俗[/color]
[color=#00b0f0]佩戴[/color]
未成年的孩童佩长命锁、项圈、手镯、脚镯等银饰品,也有在手镯上挂金木鱼、石猴等,脚镯上装响铃等。帽子有“和尚帽”、“狗头帽”、“乌兜帽”等,上有银质寿星、罗汉、百吉、银字等帽饰。60年代起,由绒线帽、绸帽、方巾代替,帽饰逐渐消失。女孩子有穿戴耳环之习。梳发髻的妇女饰品有发簪、如意、压发、银梳、银挖耳、绢花、绒花、鲜花等。发髻上横插一簪,名叫“压发”,又称“如意”。压发有金压发、银压发、珠压发之别,区别贫富贵贱。玉制的也比较多,俗称“碧玉簪”。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留短发梳辫子,饰品主要有夹钗、绢花、耳环等。80年代后,女子还有胸饰、项链等,男子有领带别针等。时尚的戴戒指、手表。90年代中期,腰佩BB机成为时尚。2000年后,随着手机的普及,佩戴手表的人群逐渐减少。
[color=#00b0f0]饮食[/color]
[color=#00b0f0]●主食[/color]
以米饭为主,参以米、面制品。旧时,绅士、商业及富裕之户为一粥二饭。一般人家早晚吃粥(或泡饭),中午吃饭。农忙时,早餐粥中常加面疙瘩(俗称“面老鼠”)、糕团等米面制品,晚餐半饭半粥。此外,菜饭、蛋炒饭亦为家常主食。米饭与青菜煮成菜饭,拌以猪油,香糯可口,若杂以黄豆、咸肉等辅料则尤佳;米饭与鸡蛋合炒则成“蛋炒饭”,大人小孩都喜欢吃。面食以面条、馄饨为多。上世纪90年代后,一般以一粥二饭为主。
[color=#00b0f0]●点心[/color]
春季有紧酵馒头、春卷、酒酿饼、酒酿圆子、烧卖、青团子、各色猪油糕等。夏季有油酥饼、双馅团子、各色粽子、冷拌面、油煎面、油煎馄饨、薄荷绿豆糕。秋季有巧果、方糕、蜜糕、玫瑰猪油糕、月饼、肉月饺、重阳糕等。冬季有汤包、五色汤团、汤水饺、南瓜糕、各式年糕等。山芋与南瓜等杂粮,制作亦精美,山芋常制作成“糖山芋”、“焐山芋”、“烘山芋”等。南瓜切成大块,不去皮,加水煮酥,添糖而食;或去皮,切成小块,加水煮烂后,再加入糯米或米粉浆煮成“南瓜粥”或“南瓜烊粉粥”。
[color=#00b0f0]●小吃[/color]
春季有五香茶叶蛋、喜蛋、糖切藕、酒酿。夏季有绿豆汤、凉冰水、油氽臭豆腐干、海蛳。秋季有糖芋艿、熟菱、生炒白果、糖炒栗子。冬季有水豆腐花、羊肚汤、赤豆汤、鸡鸭血汤等。

[color=#00b0f0]生产习俗[/color]
[color=#00b0f0]造房[/color]
主要有看风水、开木凳、上大梁、烧路头等传统步骤。
[color=#00b0f0]造船[/color]
  打造一般小农船礼仪较为简单,仅新船下水时备三牲“斋路头”。打造大农船或甲罟帮打新船较为隆重。造船前请阴阳先生占卜,择日开工。在船基上祭船神,木匠锯一段木头用红纸包好,船主请船匠,发喜钱,置“开工酒”,又称“开木凳酒”。上船梁前由船匠和船主长子用墨斗在船底弹出中心线,称“定圆”,在船底“斋利市”,上船梁后办“定星酒”。上腊闸板时喝“上腊闸酒”。船造好后即将下水时最为隆重,要请客设宴。船主在新船头钉上红绿绸飘带,贴上对联,选吉日良辰,备三牲“斋路头”,鞭炮齐鸣,新船由众人推扶徐徐下水。有人在船艄向新船泼水以示顺风顺水、生意兴隆、如意生财。是日,亲朋前来送礼祝贺,船主设“完工酒”宴客。
[color=#00b0f0]造桥[/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24]
[/color]
造桥先丈量计算出用料,到开石山处订购石料,待石料毛坯运至造桥处,择吉日破土动工。下桩前祭祀土神,忌克属生肖者观看,以篱阻行,打桥桩时用打死的狗或纸剪的人像丢下水去压邪。造桥时石匠再把毛坯石料当场加工堆砌而成,建桥期间,小孩佩戴红布或桃树牌,上写“石桥石和尚,自造自身当,速速回家转,自去抱桥桩”字句,大人不让小孩去看造桥,特别是打桩更不让去看,意为避邪。

[color=#00b0f0]民间艺术[/color]
[color=#00b0f0]民谣[/color]
农民在田间唱的叫山歌,有的称田歌,渔民唱的叫渔歌。民国末期,唱的大多是情歌,少数反映阶级斗争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民歌有了新内容,如《六样机》、《逛新城》等。1998年起,古镇荡湖船上的船娘,边摇橹边唱吴歌。
[color=#00b0f0]宣卷[/color]
宣卷是由唐代僧侣的“俗讲”、宋代的“说经”及后代的鼓子调、诸宫调、戏文、杂剧影响发展而来的,到了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始用“宣卷”称谓,刊本行世。清道光咸丰年间,宣卷流传至甪直。甪直宣卷分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两种。宣卷又称挂轴子说书,是宣扬佛法的歌曲,里边的故事总是劝人积德修寿做善事。民间“做寿”、“小孩剃头”、“念佛”、“缴血污”等民俗活动中,往往请宣卷人。一般是两人宣卷,用木鱼、铜磬伴奏,根据“宝卷”脚本,有说有唱;少数有多人宣卷,分角色说唱,近似堂名形式。改革开放后,民间宣卷复活,出现一批年轻农民宣卷艺人。
[color=#00b0f0]舞蹈[/color]
民国时期,甪直庙会,出会、出灯等民间习俗活动中,有踏高翘、舞龙灯、蚌舞、莲花落(即打连厢)、荡湖船、挑花篮等民间舞蹈。新中国成立后,游行集会活动中,出现了打腰鼓、洋鼓队、扭秧歌、红军舞等形式。改革开放后,民间盛行健美操、健身操、养生功。1998 年起,甪直水乡文化艺术团演出的打连厢、挑花篮、水乡服饰表演成了品牌节目。2008 年初,甪直镇兴起了广场舞,成为甪直妇女的健身舞蹈。
[table=100%,#000000,#000000,1][tr][td] [/td][/tr][/table]
[b]西塘镇[/b]
[b][attachment=13094025]
[/b]
西塘镇隶属浙江嘉善县,地处嘉善县北部,南接320国道和沪杭、申嘉湖高速公路,北连318国道,杭申甲级航道穿境而过,善江一级公路横穿我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82.92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4个社区,户籍人口5.76万人,外来人口3.4万人。古名斜塘,平川,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2003年10月8日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西塘千年古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被联合国授予历史文化保护杰出成就奖。
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财政总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22.2%。完成合同利用外资7022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403万美元,实到县外内资2亿元,新增注册资本金1.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10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1.1亿元,同比增长98.6%,实现利税3.5亿元,同比增长245.3%,其中实现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456%。实现旅游票房收入5100万元,同比增长26.3%。

[b]建制沿革[/b]
[b][attachment=13094026]
[/b]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设县函署,民国24年(1935)为镇。
1981年3月,撤销社、镇革命委员会,恢复西塘公社管理委员会、西塘镇人民政府。
1983年,建成具有水乡庭院风格的西塘电影院,文化部原副部长司徒慧敏题写院名匾额。
1984年1月,政社分设,西塘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西塘乡人民政府。
1984年7月,杭州大学乡镇建设专修科18名师生来镇考察,次年7月编写出《西塘镇1986~2000年总体规划》,这是西塘镇第一部城镇规划书。
1984年10月,玻璃钢总厂试制DG200毫米大口径玻璃钢球阀成功,并通过部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5年6月,撤销西塘乡,并入西塘镇。
1986年9月,西塘镇经上级批准为上海经济开发区对外开放卫星城镇。
1987年,西汾公路全线竣工,途径下甸庙、陶庄至汾玉,全长13.1公里。
1991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和国家防汛总指挥田纪云等中央领导到镇沈道村视察灾情。
1992年,建成镇东、镇西、沈道、镇南四大圩区。
[attachment=13094027]
1994年12月,《西塘镇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镇水产村村民委员会撤销行政建制,成立西塘镇水产养殖场。
1997年,镇人民政府大楼搬迁,落址南苑路。
西塘古镇自1997年开发旅游以来,接待游客的数量平均每年都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
2001年西塘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03年10月8日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1年西塘千年古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AAAA级旅游风景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

[b]地理环境[/b]
[color=#00b0f0]地理位置[/color]
[attachment=13094028]
西塘镇地处嘉善县北部,南接320国道和沪杭、申嘉湖高速公路,北连318国道,杭申甲级航道穿境而过,善江一级公路横穿全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82.92平方公里。
[color=#00b0f0]地形地貌[/color]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
[color=#00b0f0]气候[/color]
西塘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b]人口[/b]
至2011,西塘镇户籍人口5.76万人,外来人口3.4万人。

[b]经济[/b]
[color=#00b0f0]综述[/color]
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财政总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22.2%。完成合同利用外资7022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403万美元,实到县外内资2亿元,新增注册资本金1.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10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1.1亿元,同比增长98.6%,实现利税3.5亿元,同比增长245.3%,其中实现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456%。实现旅游票房收入5100万元,同比增长26.3%。
[color=#00b0f0]第一产业[/color]
2008年建成占地46亩的黄花梨基地。在邗上村投资35.93万元,建立420亩的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建立水稻良种基地,进行田内工程建设,机泵改造,农机具配套,基本实现了农业设施标准化、生产设施机械化、农业技术科学化、生产服务社会化的目标。
[color=#00b0f0]第二产业[/color]
2010年8月份的统计数据,西塘镇2010年的合同利用外资数、实际到位外资数绝对值均名列嘉兴市第一,在全市十强乡镇排名中,一跃成为全市之冠。
2010年西塘镇全年合同利用外资可完成7800万美元,超额完成县目标任务。1至9月份,西塘镇实际到位数达到6440万美元,同比增长406.1%,完成县目标任务的126.27%。
西塘是全国钮扣之乡,全镇共有钮扣生产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名,2008年纽扣生产总值达35亿人民币,占西塘年产值的三分之一,年产钮扣400多亿颗,占全国生产交易的40%,
[color=#00b0f0]第三产业[/color]
2008年西塘旅游产业共接待游客161.3万人次,实现旅游相关行业销售收入1.91亿元。
西塘古镇2013年旅游门票收入达10090.66万元,同比增长33.65%,票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b]社会事业[/b]
2008年城镇建设投入110万元,拓宽延伸了邮电路,新建南苑路等镇区4条主要道路;投入12万元,清理里仁港市河;投入51万元,建造望仙桥、戊寅桥、来凤桥、胥塘桥等一批具有水乡特色的桥梁;投入10万元建造停车场;投入360万元,新建了占地42亩的西塘镇文化广场。南棚下步行街、朝南埭沿岸长廊的开发建设,加速了西塘镇建设步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b]旅游[/b]
西塘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老镇区内至今保存完好的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群,规模之大和保存之完好是江南少有的。古老的江南水乡风貌形成了西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内有27座石桥、122条古弄和千余米长的廊棚,拥有西园、种福堂、石皮弄、根雕馆、纽扣博物馆、圣堂、七老爷庙、倪天增祖居等景点近20处。西塘已成为中国影视拍摄基地之一。相继有《碟中谍3》《我的青春谁做主》《别爱我》《像雾像雨又像风》等在此取景,2012年全年游客突破472万人(次)。
[color=#00b0f0]西塘古镇景区[/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29]
[/color]
倪宅 :位于烧香港南,它是已故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的祖居。
西塘西园 :西塘西园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1990年3月,在镇西善兴建了总面积16.6亩的公园,为纪念柳亚子来西园,名为“西园”。
廊棚:西塘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是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水乡特有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廊棚。
石皮弄:石皮弄在西塘镇下西街,"种福堂"西首,是夹在两幢住宅之间的露天弄堂,建于明末清初。
种福堂:种福堂位于古镇西塘石皮弄的东侧,是王家的宅第。
环秀桥:环秀桥建于1581年(明代万历九年),它跨当年的小桐、北翠两圩,是西塘镇上最早的高桥。
街道:西街是西塘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分上下两段,古时候以东为上,西为下,所以有上西街和下西街之分。西街有着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格局,它的最小宽度仅供农民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宽度。由于临街房屋二楼以上常常还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的楼屋近在咫尺,搁起竹竿就可以晾衣晒被,打开窗户就可以倚窗谈心,构成一道别致的小镇风景。西街上景点较多自西向东的景点有:石皮弄、种福堂(王宅)、西园、中国钮扣博物馆、江南瓦当陈列馆。
塘东街是民国至解放时期西塘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塘东街上还有好多酒楼,以前有“借问酒家何处有,胥塘河边处处楼”的说法。说起这条商业街不得不说说西塘的商人。有位来西塘的作者说:西塘是儒商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会点。是有一定根据的。这里的读书人很多,但做官的道路毕竟太窄,多数读书人做不了官,只好回来经商。这些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经商的思想也与一般的商人不同。塘东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药铺钟介福药店,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宁药架满尘,愿天下无病。也就是说店家情愿药卖不出去,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充分反映儒家的“仁”、“和”思想。塘东街上还有源源绸布庄的旧址,1927年秋陈云同志在“枫泾暴动”时期被国民党追捕转移到西塘,在布庄伙计高廷梁处住了几日,后由高廷梁安排小船由水路去往安全的地方。
烧香港:有倪天增祖居纪念馆、五福桥、圣堂、明清木雕馆等。
塔湾街因西面原有一寺庙名雁塔禅院,又地处市河转弯处而得名。七老爷最后就是投身于塔湾街的雁塔湾自尽的。这一带在明时酒楼云集,明代有一诗人周鼎写了一首《西塘晓市》来描写这里的繁华:旭日满晴川,翩翩贾客船。千金呈百货,跬步塞齐肩。布褐解市语,童乌识伪钱。参差鱼网集,华屋竟烹鲜。塔湾街上的景点有醉园、七老爷庙等。

[b]西塘特产[/b]
[color=#00b0f0]麦芽塌饼[/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30]
[/color]
麦芽塌饼是西塘千年风俗之特色时令点心。麦芽塌饼是以糯米粉、黑芝麻、赤豆、核桃仁、白糖,并配以中草药佛耳草、麦芽为原料,采用传统手艺精制而成。口感柔软、不粘不糊,佛耳草香气浓郁,诱人食欲,并能够消食降脂、延年益寿,是赠友敬老之佳品。    
[color=#00b0f0]荷叶粉蒸肉[/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32]
[/color]
荷叶粉蒸肉是古镇的传统名菜,五味调百味香。采用适宜的五花肋肉、五香炒米 粉、豆腐衣和新鲜荷叶,配上丁香、八角、酱油、甜面酱等调料精制而成,此菜风味独特,肉质酥糯,清香不腻,既可下酒,又可作点心,且充分发挥荷叶解暑清热,散淤止血的药理作用。

[b]交通[/b]
[color=#00b0f0]铁路[/color]
沪杭铁路,沪杭高速铁路。
[color=#00b0f0]公路[/color]
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320国道
[color=#00b0f0]航空[/color]
周边有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三大机场。

[b]历史文化[/b]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
在唐开元年间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后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镇西塘时有感而发而写的。
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西塘古镇还有以提倡民族气节,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志的南社,是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激荡下,于1909年11月在苏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发起人是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他在西塘发展南社社员18人,较为著名的有余十眉、李钟麒、郁佐梅、沈禹钟、江雪塍等。南社是一个革命团体,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成犄角之势。一时京、沪、苏、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报纸,都为南社社员所掌握。“欲凭文字播风雷”(柳亚子语),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后来,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诗友,又组织了胥社,宗旨不变,人员不变,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胥社成员的诗文绝大多数保留了下来,这些诗和他们的“宗师”柳亚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诗文一起,并且共同成为西塘的千古绝唱。
[color=#00b0f0]历史传说[/color]
[color=#00b0f0]镇名由来[/color]
[attachment=13094031]
版本一: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
版本二:西塘镇域东北有一个3400亩面积的湖荡,那是嘉善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之一。传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一户姓唐的大户人家迁到荡边居住,他们看到这个湖荡风景秀丽,盛产翠鸟和红菱,这两物为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间,就以“祥符”两字称呼这个湖荡。
[color=#00b0f0]廊棚由来[/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33]
[/color]
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 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color=#00b0f0]送子来凤桥的传说[/color]
据《西塘镇志》记载,来风桥建于明崇桢十年(公元1637),清代两度重修。相传当初造桥时,适有一鸟飞来,市人以为祥瑞,遂取名“送子来凤桥”。1988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片桥。1998年重建,采用古典园林中“复廊”的形式,中有隔墙花窗,两边通道。据称凡新婚情侣过此桥,男左女右,可卜贵子。又此桥赤名“滴水晴雨桥”’谐名“情侣桥”。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岂不更好? 坡。男子当然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莲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要是有婚后还未得子的,不妨也来走一走。
[color=#00b0f0]
[/color]
[color=#00b0f0]民风习俗[/color]
[color=#00b0f0]田歌[/color]
田歌又称吴地歌曲、子夜歌,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农村民歌,至今仍传唱于江浙沪毗邻地区,是太湖流域水乡农村生活的历史写照。田歌是中国地方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其旋律特征:一是自由,因为西塘地处水乡平原,河网交错,船行水上,对酒当歌,抒以情怀;二是清亮,优美而不失挺拔,歌词内容多反映民间故事、农事活动,如落秧歌、放鸭歌、送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编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奖”。
[color=#00b0f0]越剧[/color]
越剧是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在西塘有着众多的兴趣爱好者,他们汇聚一起成立了西塘越剧协会,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学越剧,唱越剧,演越剧,不仅陶冶情操,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每逢节日,或者庙会,或者旅游节等喜庆日子时,他们都会用越剧来助兴,不仅表演越剧名剧,而且还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越剧。现代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先生便是西塘人,他的代表作越剧《五姑娘》、《五女拜寿》、《汉宫怨》、《陆游与唐琬》深受人们喜爱。
[color=#00b0f0]庙会[/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34]
[/color]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爷就是他们敬仰的守护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爷生日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有隆重地庆祝仪式,庙会把七老爷的神像抬出庙门,从晚上11时许出发,经过既定的路线走,每到一处,都会迎来很热烈的欢迎,一路上旌旗飘飘,锣鼓震天,鞭炮齐鸣,丝竹悠扬,浩浩荡荡,直到第2天下午,才回到庙中安歇,于是开始演戏,连演三天。庙会期间,还有跑马戏,摇燥船,荡湖船,踏白船等民间文艺活动。
从农历四月初二的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有些是为了赶烧头香,有些则是通宵达旦的念经、求神拜佛,祈求岁岁平安,晚上在庙内还有香客自组的社戏表演。出会定于农历四月初三清早,出会时所抬的七老爷是他的"座宫",即七老爷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绶带、轿班都守候在暖阁,时间一到,即由4名绶带抢出暖阁,同时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时按照既定的路线走,沿途设有"社棚",善男信女们在七老爷休息的厂棚内迎接,"社棚"内还设有供桌,摆有鸡、鸭、鱼、时令干鲜水果等祭食,这叫迎会,另外也有各色各样的役色,如起马牌、开导锣、龙虎将、红、绿、黄、白、黑五营等,各役色分别由各业议定担任,如龙虎将由绸布业,黑营由煤炭业担任,一路旌旗飘扬,调龙舞狮、打莲香等一些民间文艺汇演也会在出巡队伍中。庙会期间,在镇的各条街上,各种当地的文化活动也纷纷展开,打莲香、扭秧歌、调龙舞狮、打腰鼓、荡湖船、挑花篮,人们用不同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守护神。
[color=#00b0f0]方言[/color]
西塘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b]著名人物[/b]
[attachment=13094035]
西塘历史上这里曾出过进士十九人,举人三十一人。明代以来,有志书记载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
著名人物:杨茂、张成(元代工艺美术大师)
顾锡东(已故著名剧作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
赵宪初(已故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
倪天增(已故上海原副市长,深受上海市民爱戴)
朱念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张谢杓(中国摄影艺术家)
周鼎(与陈舜俞、吴镇并称“嘉善三高士”)
韩诗农(原任外交部派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
韩古农(外交家)
汤雪华(作家)
范崇武(清华大学教授、朱镕基的老师)
李钟麒、余十眉、郁佐梅、沈禹钟(南社社员)

[b]古镇荣誉[/b]
2001年7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
2003年11月被建设部确认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2003年1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2006年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
2007年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古镇西塘获得“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
2007年在首届中国旅游论坛上获得“中国十佳古镇”的荣誉称号。
2010年 获“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称号、“浙江服务名牌”称号、“西塘国际旅游文化节”获“十大品牌节庆”称号。
2011年获得“中国旅游合作联盟十佳合作伙伴”等等称号。
[table=100%,#000000,#000000,1][tr][td] [/td][/tr][/table]
[b]乌镇古镇[/b]
[b][attachment=13094036]
[/b]
乌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南水乡。
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陆上交通有贯穿镇区的县级公路姚震线,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相衔接。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2014年11月19日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b]历史沿革[/b]
[attachment=13094037]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2]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b]地理环境[/b]
[color=#00b0f0]位置境域[/color]
乌镇位于东经120°54′,北纬30°64′。地处浙江省嘉兴市(地级市)桐乡市(县级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南浔区,北接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浙江,江苏)三市(嘉兴,湖州,苏州)交界之处。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离上海有140公里。
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
[color=#00b0f0]气候[/color]
[color=#00b0f0][attachment=13094038]
[/color]
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6.5℃。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1.0℃,出现在1991年12月30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39.8℃,出现在2009年7月20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回暖初日在3月17日,结束日在11月26日。无霜期243.6,年雷暴雨日32.1天,年大雾日30.8天,年降雪日9.6天。
年平均降水量1243.8毫米。年季变化大,1999年最多降水量1755.6毫米,2003年最少,降水量774.4毫米。全年有两个主要雨季,第一个雨季在3~6月,其中3~4月为春雨期,降水量在370.6毫米~108.7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18.2%。5~6月是主汛期,称为梅雨期,降水量在715.3毫米~94.7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24.3%。第二个主要雨季在9月,称为秋雨期。年雨日平均140.2天,雨日最多为2010年达154天,最少为1986年仅120天。
年平均日照1798.8小时。其中,7月、8月最多,月平均日照分别为208.5小时和206.0小时。1月、2月最少,月平均日照分别为113.0小时和107.4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484.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幅度在76%~82%之间。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干旱、台风、连阴雨、寒潮、雷电及大风等。
[b]人口[/b]
2012年底,乌镇总人口56367人,其中农业人口46381人。总户数16254户,其中农业户数11966户。人口出生率7.57‰,比上年上升1.8%,死亡率8.45‰,比上年上升0.5%,自然增长率达到-0.88‰。计划生育符合率98.35%,一孩率为83.69%。


[b]资源[/b]
[color=#00b0f0]土地资源[/color]
乌镇境内土壤为江、海、湖泊沉积物,土壤分属水稻土和潮土两类,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和经济类作物。全市有耕地3.8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3%。其中:水田2.86万公顷,旱地1.02万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3.7%、26.3%。桑园0.83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1.7%。[5]
[color=#00b0f0]生物资源[/color]
主要植物资源有485种,其中藻类12种、苔藓植物10种、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458种。主要动物资源有无脊椎动物198种,脊椎动物217种。
[color=#00b0f0]水资源[/color]
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太湖运河水系。市境河流南接海宁长安上塘河水系,北经澜溪塘与江苏省接壤,京杭大运河流经市境段长41.77千米。全市有骨干河道46条大部分河道与运河垂直相交,呈网状分布,与运河桐乡段相连的河道主要有金牛塘、白马塘、康泾塘、长安塘、含山塘、灵安塘、羔羊塘、西圣埭塘、长山河等,河道总长2401千米,水域面积合计46.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73%,河网密度为3.3千米/平方千米。属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


[b]经济建设[/b]
2012年,全镇财政总收入13831万元。全镇实现生产总值(现价)达228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87万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91031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工业增加值78582万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53万元,比上年增长13.6%。按户籍人口计算,全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568元,比上年增长17.3%。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7.1%。
[color=#00b0f0]第一产业[/color]
乌镇201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1675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1930万元,比上年增长2.3%;林业实现产值968万元,比上年增长49.6%;农业实现产值18676万元,比上年增长29.9%,畜牧业实现产值23835万元,比上年降低4.8%,渔业实现产值558万元,比上年降低51.7%。共有农业农头企业5家,实现销售收入43849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成员554户。农电、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662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9045千瓦,比上年降低1.5%。
[color=#00b0f0]第二产业[/color]
乌镇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成衣制造、出口为特色。耕地6万余亩,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蚕茧为乌镇特产之首,小湖羊皮、杭白菊享誉中外,发展猪、羊、鸭、淡水鱼等养殖业。
乌镇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规模企业完成23.2亿元,同比增长4.9%。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97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规模企业完成3.95亿元,同比增长1%。实现利税5.89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实现利润2.89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规模企业完成利税1.79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35.2%。规模企业新产品产值实现7.95亿元,同比增长23.4%。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3%。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量为39748吨标煤,同比降低11.8%;万元产值能耗0.17,同比下降15.9%。净增规模企业7家,总数达到36家。其中销售超亿元的有6家,比上年减少3家。
建筑业生产稳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完成良好。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二家。
[color=#00b0f0]第三产业[/color]
2010年,乌镇投资一亿元建设集观光、休闲、生产于一体的华章生态农业园区。有序推进两新工程,全镇布点1+8新村规划,有机结合新市镇建设与打造乌镇国际旅游区。种植花卉苗,品种调整使花卉苗木生产正常,销售量增长,农业效益增加,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整治村庄、建设示范村、信息化建设、农民素质教育与阳光工程、远程教育党员取得成效。[6]
2012年乌镇交通运输业实现总收入5634万元,同比降低8.1%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80万元,同比增长1%。镇内电话用户数达13862户,比上年末增长0.3%,程控电话每百人普及率24.6%,每百户普及率达85.3%。宽带上网达7437户,比上年末增长45.8%,每百人普及率13.2%。乌镇旅游人数达600.83万人次,增长16.8%,门票收入达3.43亿元,同比增长22.1%。2012年乌镇批发零售行业实现总收入96684万元,比上年增长12.9%。住宿业实现总收入6246万元,比上年增长36.7%,餐饮行业实现总收入11315万元,比上年增长17.2%。新增限上服务业企业5家,累计达到13家。
2012年乌镇规模企业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市外内资34483万元,其中工业2628万元,服务业31855万元。浙商回归完成36855万元。


[b]社会事业[/b]
[color=#00b0f0]教育事业[/color]
2012年乌镇有二所中小学达一星级学校,植材小学达到二星级学校,被评为嘉兴市文明单位和省绿色学校。2012年初中共毕业人数443人。初中升入高中段人数435人,占98.2%。全镇共有中小学校3所,在校学生357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人数150人。
[color=#00b0f0]科技事业[/color]
2012年乌镇新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个。申报省级新产品研发8项,市级重点科技项目5项,市级新产品研发9项,新申请专利140项。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41人。其中:社会科学技术人员451人,有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人员231人。有科普宣传橱窗21个,百米科普长廊1个,有苗木、养鸭两个专业技术协会,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嘉兴市科普示范村、社区15个,桐乡市科普示范村5个。
[color=#00b0f0]文体事业[/color]
2011年拥有体育小组16个(门球、篮球、乒乓球、游泳、象棋、桥牌、武术、秧鼓、腰鼓、健身队、健身球、健身操、空竹、踏白船、排舞、体育舞蹈队)。2012年全镇共有图书馆(室)25个,藏书9.3万余册,文化站一个,电影放映队一个,放映影片250场次,观众人数达23800余人(次)。广播站一个,有线广播喇叭10915只,有线电台一座,电视平均每日播放24小时。广播喇叭入户率8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93%。
[color=#00b0f0]社会保障[/color]
2012年乌镇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91元,比上年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18312元,比上年增长1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42268元,同比增长20.3%。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9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94.45平方米。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7423人,基本职工养老保险17609人,新增失地农民参保3670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8009人,参保率达98%。全镇享受低保人数529人。拥有敬老院1个,安置58人,年末有社会办福利企业5个,安置“四残”人员259人。有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其中:市级医院1个,卫生服务站10个,共有病床12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2人,其中:医生99人。
[color=#00b0f0]基础设施[/color]
至2011年,乌镇自来水覆盖率达100%,有广播电视站及市级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卫生院及戒毒所等。水上客运码头、汽车站、禽蛋专业市场、小商品市场及垃圾填埋场各一个,农贸市场3个,占地50亩和15亩的停车场各一个。全镇共有图书馆(室)16个,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各一个。
[b]
[/b]
[b]文化[/b]
[color=#00b0f0]风俗民情[/color]
[color=#00b0f0]贺岁拜年[/color],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名“辞岁”,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贺新岁,统称“拜年”。近代已逐渐简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
[color=#00b0f0]元宵走桥[/color],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
[color=#00b0f0]清明踏青[/color],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洗头插花、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
[color=#00b0f0]端午吃粽[/color],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都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color=#00b0f0]分龙彩雨[/color],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又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
[color=#00b0f0]天贶晒虫[/color],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的时节”,其原由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color=#00b0f0]中元河灯[/color],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8]
[color=#00b0f0]当地方言[/color]
乌镇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泸嘉小片。
乌镇文化属吴越文化。乌镇地处江南水乡,乌镇人属江浙民系。乌镇一带本地居民方言可以和上海话、苏州话等无障碍互通。[9]
乌镇分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其中开放西栅和东栅为旅游景区。由于旅游发展,乌镇西栅原居民已几乎全部迁出祖居地。乌镇东栅、南栅、北栅有当地居民居住生活。


[b]旅游[/b]
[color=#00b0f0]景点[/color]
[color=#00b0f0]东栅区[/color],2001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景区游程达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工程全部完工后,东栅景区占地面积约为0.9平方公里,设有十多个景点。
[color=#00b0f0]西栅景区[/color],西栅位于乌镇西大街,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并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十分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不同,西栅打造的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西栅景区占地3.4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景区北部区域则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
江南百床馆,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第二展厅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color=#00b0f0]江浙分府[/color]
,[attachment=13094039]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color=#00b0f0]江南民俗馆[/color],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蜡像塑出婚丧嫁娶的话剧。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乡。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
[color=#00b0f0]江南木雕陈列馆[/color],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color=#00b0f0]余榴梁钱币馆[/color],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
[color=#00b0f0]文昌阁[/color],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
[color=#00b0f0]修真观[/color],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color=#00b0f0]茅盾故居[/color],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color=#00b0f0]古戏台[/color],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color=#00b0f0]汇源当铺[/color]
[attachment=13094041]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瞭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
[color=#00b0f0]景区特色[/color]
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陈运和诗《乌镇剪影》赞“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 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总体格局,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这个水网体系连接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在乌镇的布局中,由于历史上曾地跨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加之吴越文化的积累、沉淀,观念上明显受中国传统儒文化和运河商业文化的影响,多轴线明确、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小桥流水,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现30多座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桥联。[13]
[color=#00b0f0]购物[/color]
乌镇商业区以中市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栅各成系统,又有自己的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网络。如东栅的中心是财神湾,全镇最大的水产集散中心就在这里,乌镇最大的批发零售商徐恒裕东号和西号也在这里。林家铺子旁有锦和斋,经营南北货物。在乌镇外围,有黄金水岸为中心的商铺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区,已开设多家超市、蚕丝被等商场。


[b]交通[/b]
[attachment=13094042]
乌镇是小镇格局,没有机场和火车站。抵达乌镇需要转车。乘坐飞机可以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或者杭州萧山机场。乘坐火车可以抵达桐乡站。汽车到达乌镇十分方便。上海以及浙江省内均有车到达。乌镇周边公路发达。乌镇内部交通方式为公交、出租车。乌镇景区内主要是步行和游船。
杭州←→乌镇:全程仅60分钟的车程,走长深高速、练杭高速到乌镇出口下,乌镇出口离开靠右进入姚太线,走5公里,约5分钟可达乌镇。(或从杭州走320国道一直到桐乡)。
上海←→乌镇:自驾全程仅80分钟的车程,走沪昆高速、申嘉湖高速到乌镇下,乌镇出口离开靠右进入姚太线,走5公里,约5分钟可达乌镇。(或从上海走320国道一直到桐乡)。公共汽车全程仅90分钟的路程,从上海南站坐直达乌镇的长途客运班车,直接到乌镇汽车站。铁路约100分钟路程,从上海虹桥高铁站乘坐高铁到桐乡高铁站,约60分钟,再坐桐乡高铁站至乌镇汽车站(有夜班车)K282公交至乌镇汽车站下,约40分钟。
宁波←→乌镇:全程约2~3小时的车程,走杭甬高速公路,到杭州转沪杭高速,到屠甸下高速,经桐乡,走20公里一级公路,20分钟可达乌镇。
苏州←→乌镇:全程仅60分钟的车程,走乍嘉苏高速公路,到嘉兴转沪杭高速,到屠甸下高速,经桐乡,走20公里一级公路,20分钟可达乌镇。(或者上乍嘉苏高速公路,到嘉兴下高速,走320国道到桐乡,再走13公里一级公路,到乌镇。)
南京←→乌镇:全程约2~3小时的车程,走沪宁高速,到苏州转乍嘉苏高速公路,到嘉兴,转沪杭高速,到屠甸下高速,经桐乡,走20公里一级公路,20分钟可达乌镇。


[b]名优特产[/b]
[b][attachment=13094043]
[/b]
乌锦,乌镇丝绸著名老字号益大丝号的创始人沈永昌有一儿子名沈学文,他继承父业后,为摆脱传统木机绵绸在市场上滞销的窘境,经多方考察后决定以织锦产品代替传统产品。
丝棉,乌镇是蚕桑之乡、丝绸之府的中心地带,所出产的丝绵质地坚柔,无块、无筋、无杂质,色泽洁白,匀薄如纸。当地人称丝绵为“大环绵”或“手绵”。
布鞋,在中国人原生态的生活中,布鞋是不可或缺的。乌镇布鞋是手工千层底布鞋。
篦梳,乌镇竹、木、羊角、牛角等物产丰富,经选料、开模、整型、刨光等一套工艺,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篦梳便在匠人手中成形,贵在天然,兼有保健功效。
湖笔,乌镇历史上隶属湖州府,湖笔的制作工艺在这里十分盛行,湖笔采用山羊、黄鼠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七十多道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
白水鱼,乌镇水域的野生鱼类,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其肉嫩味美,属稀有淡水珍品。
手工酱,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均以天然发酵、酿制。清咸丰九年(1859年),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此为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
三白酒,三白酒是乌镇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纯手工酿成。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三白酒除了55℃的三白酒外,还生产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
姑嫂饼,乌镇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
熏豆茶,又称烘豆茶,主要原料是薰豆,辅料有桂花、炒芝麻、橙皮、萝卜丝、苏子、炒柏子等,故乌镇人有“吃茶”一说。
生铁锅,1866年,铁匠沈济在乌镇开设冶坊,是为乌镇冶业的开端,也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坊。沈家精湛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至今。今天的亦昌冶坊中,工匠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电炉熔铁,风箱扇火换成了鼓风机助燃,选料是优质的纯生铁,制作工艺也一如祖辈。
杭白菊,杭白菊其实并不产于杭州。1999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的桐乡市,杭白菊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是杭白菊的中国原产地,享有“杭白贡菊与龙井名茶”并提的荣耀。杭白菊又称甘菊,是中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主要产品有成衣、三角头巾、茶杯垫、折扇、桌布、门帘、雨伞、手机袋、钱包、背包、各式象形挂件等。
[attachment=13094044]

木雕竹刻,乌镇的手工艺十分发达,从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艺品,体现乌镇人的聪慧灵巧。
乌镇定胜糕,定胜糕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据说是古时乌镇人民为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而特制的一种点心,定胜糕的颜色绯红,象征着战争的凯旋。后来,因为乌镇自古以读书为荣,古时读书人考状元,亲朋好友便都要做几笼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
定胜糕的形状为荷花状,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


[b]著名人物[/b]
乌镇的名人大家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乌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
中国近、现代有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旷代清才汤国梨、农学家沈骊英、著名作家孔另境、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木心等等。文学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
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书画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明代散文家茅坤等,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b]荣誉[/b]
国家AAAAA级景区
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之一
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
中国十佳古镇
中国最美的十大村镇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
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
中国驰名商标
嘉兴市“十大休闲旅游景区”
中国大陆地区首个PATA金奖
2005-CCTV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
[table=100%,#000000,#000000,1][tr][td] [/td][/tr][/table]
[b]南浔古镇[/b]
[b][attachment=13094046]
[/b]
曾经最富庶的江南古镇!
镇名由来: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因滨溪遂称浔溪,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
著名景点: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南浔三古桥”。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藏书楼以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的双重身份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游客。
刘氏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南浔三古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广惠桥位于镇南栅商会原址附近,横跨市河。此桥为单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两次整修。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堍还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通津桥北面为东大街西端,桥南堍为下塘东街,位于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因明清时期南浔丝市盛况空前,通津桥畔成为丝市中心,闻名遐迩的“辑里丝”由此通过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通津桥始建于宋代,系单孔石拱桥。清代经3次整修。现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洪济桥位于镇东栅,俗称新桥。桥南堍在下塘东街,北堍在东大街。明万历年间《湖州府志》已有此桥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建。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列砌置法。
古镇历史:南浔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辑里湖丝”(造就了巨富之镇)、“善琏湖笔”(文房四宝之首)。
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这是一个比喻,按照他的财富多少来区分的,五百万银子以上的称象,一百万以上不到五百万的称牛,十万两以上不到一百万的是称狗。四象指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四象拥有的财富相当于清政府的一年财政收入(七千万两白银)。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 此帖被夢苼在2015-12-17 01:0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 wj宝宝

    派派币 +15 2015-12-17

    素材整理

白衣酤酒

ZxID:24646962


等级: 热心会员
回归真好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2-17 0
一直想去古镇玩,策划了好久的乌镇西塘游,总是因为小伙伴而计划腰斩,看了你给的介绍更想去了,最喜欢这种有历史文化底蕴地方。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12-17 0
已审核

喜欢小桥、流水、乌篷船、浣衣女子那种感觉,只是看图片就觉得清幽迷人,虽然因为旅游人多,可能体会不了那么深,但是有机会去游一圈,真是不错的体验啊。

蚕茧里的妞

ZxID:62848234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mdrlol
学习使我快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12-17 0
原来江南有六大古镇啊,周庄和乌镇我是知道的,其他的几个古镇就真的是没听过了,看了你写的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美好的地方啊,一直挺喜欢古镇的那种建筑风格的,希望有机会能够去领略一下古镇的风采。
一个人__向左走

ZxID:9490813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12-19 0
谢谢楼主~
乌镇和南浔没去,不知道是不是节假日去的原因,好像古镇感觉都差不多
  • 际遇之神

    奖励 2015-12-19

    吃月饼吃到金戒指卖得5派派币

姒墨妃墨。

ZxID:55531909


配偶: 七染
9.12/9.29/10.30周年(>ω・* )ノ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12-21 0
一直知道江南古镇,但还没有去过,看帖子还知道了庲有六大古镇,之前也只通过比较有名的几个,有时间了一定要去游玩一番,享受一下古镇的不同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