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五十三个民族的礼仪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59 回复:1

[宗教民俗] 中外五十三个民族的礼仪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戍觅。

ZxID:15502185


等级: 派派贵宾
躺平躺平~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0
中外五十三个民族的礼仪

[size=4][color=#ff0000]1、赫哲族礼仪[/color][/size]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礼仪:赫哲族有尊敬老人、长辈的良好风尚,但过去也曾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成文的族规、家规极为森严,任何人不得违犯。如,儿媳不能与公婆同桌吃饭,吃饭时儿媳要侍立门旁等候盛饭。老人晚间没有睡下,晚辈不能先睡。长幼相见,晚辈要向长辈行跪拜礼,长辈吻小辈之颊;小辈远行自外归来,要向父母兄嫂依次问安等等。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size=4][color=#ff0000]2、高山族礼仪[/color][/size]
  族谱中记载番人(即高山族人)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且有善恶之分,善者可以顺利进入冥界地府,安然转世投胎;恶者就会四处飘荡,没有归宿,彷徨在人间偷偷摸摸,不能投胎转世。所以,当然大家都希望自己亲人的亡灵能安然投胎转世。但伯始祖公死后并没有像当地那样行庙丧之礼,这是因为族人认为这是汉人的礼俗,这样做的意思是先将亡灵报告并交给土地神,然后押给城隍爷,再送到阴曹地府,由丰都城分拨亡灵的下落归宿。而他们是高山族,高山族人的冥界地府在台湾而不在丰都城,如果把亲人的亡灵送去一定会遭到他们的凌辱,所以要按照高山族的风俗礼仪送伯始祖的亡灵回归故里。照番俗安葬了伯始公后,过了五七,他托梦给子孙说,冥界的路茫茫无边,千山万水十分漫长,妖魔鬼怪阻道,刀熗剑戟林立,都向他索要钱财,幸亏各路神仙念在他收复台湾功勋卓著,南明时册封义勇将军,还在黑龙江征剿沙俄收复失地,清朝也钦赐从五品官衔,屡蒙皇恩庇佑,所以都前来营救,帮助他翻山越海终于返回台湾故里。子孙都感叹道:“活着的人回归故里难,却不知道亡灵返回故乡更不容易啊。”

  后来到了仲叔季三祖去世殡葬时,就更加谨慎了,希望他的亡灵能顺利回乡。他们把棺木横放在中堂,表示和地方汉民习俗不同,出殡时小头朝前并且在墓坑底另放一块木板,象征船的意思,好让亡灵漂洋过海回到台湾。他们在深夜举行跳棺和偷送的礼仪,在棺上注明同行背包袱的人和艄公的姓名并且拳拳嘱咐再三,希望亡灵能安然回归故乡。不料三祖多次托梦给亲人,哭诉说村南头角落有一个坑塘,水底常年居住一条蚯蚓精怪,千年修练成精,已经变成蛟龙,专门追人魂魄,而鸠九门关的鬼也是一样。传说中,鸠九门关的鬼有很多类,罔象之鬼喜欢吃死人的肝;貘鼻之鬼吸食死人的脑;独足之鬼吃死人的心;疫病鬼会发灾难;疫瘧鬼会降疾病;魍魉鬼会设羁绊;魑魅鬼投掷锁链;无头鬼使用弓弩剑戟;水鬼发洪水;旱鬼会施火,除了这些还有山鬼、海鬼等等,多不胜数,都是恶鬼。仲叔季三祖一路边打边走,战的遍体鳞伤,刀伤熗痕鲜血淋淋,好不容易终于跑到了海峡,眼看就到了台湾故岛,不料那可恶的蚯蚓精怪施展腾云驾雾的本事竟然紧追不舍,还贿赂了南海龙王和东海龙太子掀起惊涛巨浪遮天蔽日,布下层层海鬼妖魔阻拦,使三祖的亡灵无法回归台湾故岛入冥界,只能在沿海彷徨游离而没有归宿。

  众族人知道后非常痛心和愤怒,于是请了很多高僧和道士做法祈祷蛇王祖灵指点。然后他们依法以数十车石灰填满了村南角落的坑塘,果然像梦里说的一样,水面果然浮出碗口那么粗,一丈多长的黑色蚯蚓,棕色的毛、白线肚,三个头六只爪,血口獠牙,非常恐怖。它在水面旋转三圈后,突然一股白气冲天,通体像炭一样,挺直僵死了。众族人把它捞上来剁成粉屑,不慎撒在地上,竟然毒死一群鸡鸭。众人见此景无不大惊失色,决议在坑塘上架一座南北石桥,供死去族人的亡灵顺利回归台湾故里。石桥用鸠运灵山的石头和糯米汁掺沙灰垒建搭砌而成,桥的北端建一座蛇王祖灵庙。桥的石栏柱头雕刻狮子母乳顾抱负赘,柱身雕刻龙之九子:第一个是赑屃,形状像龟,能负重物;第二个是螭,嘴的形状像猛兽,擅长远望;第三个叫蒲牢,形状像龙,但比较小些,喜欢吼叫;第四个是狴犴,形体像虎,有威力;第五个叫饕餮,贪食;第六个叫虮蝜,水性好;第七个叫睚眦,性格暴戾,喜欢杀戮;第八个叫金猊,长的像狮子,喜欢喷烟吐火;第九个叫椒图,像螺蚌,能吞云吐雾。这些都是护送保护亡灵的。石桥竣工那天,三祖亡灵又托梦给亲人,高兴地说他已经有了归宿。蚯蚓精怪因为阻挠功勋后裔归宗受到天庭的惩罚,将它的魂魄刺字发配到昆仑山顶永世挖掘岩石,再也不能祸害冥界了。玉皇大帝又降旨给阎罗王说,凡是邓州高山族亡灵归返台湾的,沿途妖魔鬼怪一律要让路回避,违者格杀勿论。

  所以高山族每次为死去的族人出殡的时候灵柩都要在桥端祭奠,后来世人把这座石桥称为望乡桥。

  这就是望乡桥的传说和邓州高山族人送葬礼仪风俗的由来了。邓州高山族人深夜跳棺、唱送葬的歌嘱咐亡灵、将棺木横放,底下另放一块木板等的风俗就是从此而来的。

[size=4][color=#ff0000]3、珞巴族礼仪[/color][/size]
  珞巴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把能挽留客人,讨得客人的喜欢视为荣耀。在请客人吃饭之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食物的无毒和对客人的以诚相待。如果客人是从远方来的,珞巴人就会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养麦和辣椒等招待。有时客人正遇主人家猎获野物,他将和家庭的成员一样分上一份。另外,妇女生了小孩,亲友都要登门祝贺,并送一支箭作为礼物。

[size=4][color=#ff0000]4、门巴族礼仪[/color][/size]
  门巴族的人很好客,当有客人来的时候,全家人携酒到村口为客人洗尘,并做好米饭、炖肉款待。宴请客人时,一般情况下都是男的陪客,女的敬酒,客人喝一口,女主人就会给客人添上一点儿,保证客人的酒杯总是满的。给客人倒酒时,必须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如客人酒醉主人会很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表示客人尊重主人,看得起主人。客人离别时主家要执酒送到村外。

[size=4][color=#ff0000]5、鄂伦春族礼仪[/color][/size]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size=4][color=#ff0000]6、独龙族礼仪[/color][/size]
  独龙族的家庭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家长制家族,儿孙结婚后不分居,紧接着原来的住宅加盖一间房子,下一代再依次加盖,排列成一行,大家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切财产都是公有,只有男子的弓箭长刀及妇女的首饰属于个人所有。辈分及年岁最长的男子是当然的家长,家长的职责是安排生产、管理粮食,对外交涉联系也由他出面,家长在家庭里很受尊重,但没有绝对的权力,有事全家族男子共同商量办理。煮饭由妇女轮流担任,吃饭不论大人小孩平均分配。

  在北部独龙江沿岸的独龙族,大多数是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儿子结婚以后,即单独建立小家庭,但住宅仍与父母联在一起,同房居住,分锅吃饭,父母留小儿子共同生活。分家时作为财产分配的,一般只有一口锅及一些粮食,少数富有的人可分到一盘三脚架、一只小猪等。土地不分,轮歇耕地仍保持公有,共同劳动所取得的粮食,弟兄们平均分配。副业生产各户单独进行,如挖虫草、贝母等药材,归个人所有。如分得的粮食不够吃,自己可以单独开种一部分土地,通过“瓦刷”来进行生产,也可以和其他人伙同开荒,以满足个体家庭的需要。也有一些是兄弟分家以后,因村寨内可耕土地不多,即搬到其他地方,单独建立村寨或加入其他地多人少的村寨,但仍与本家保持着联系,遇到杀牛祭鬼或婚丧等事,都要请本家的人来参加或送肉给他们。

[size=4][color=#ff0000]7、塔塔尔族礼仪[/color][/size]
  塔塔尔族十分重视礼仪,见面以握手问好,妇女多握双手。对长者非常尊重,走路、谈话、吃饭均先让长者。塔塔尔族人热情好客,对远道而来的投宿客人,总是热情款待,并乐于助人。在塔塔尔族中,妇女生小孩是件大事,亲戚朋友都要来祝贺、送礼。塔塔尔族的婚礼别具特色,与众不同的是,塔塔尔族的婚礼不像其他的民族那样在男方家举行,而是在女方家举行。

  塔塔尔族在进餐时,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并防止食物溅在衣服上。全家人围坐一圈,中间餐桌上放一块餐布,吃饭时习惯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饭,要先送给长者,然后再按年龄大小先后递送。饭毕要做“巴塔”(祈祷)才算就餐结束。

[size=4][color=#ff0000]8、京族礼仪[/color][/size]
     在京族各村,成年人都要入“乡饮簿”。入簿仪式,在农历每年十月初十举行。乡饮簿就是成年男子参加哈节乡宴的花名册。入簿仪式就相当于习俗上的“成丁礼”了。

  乡饮簿上的顺序 每个京族成年男年,在乡饮簿上都有一个名字,也都有成年时登记的顺序。根据上线顺序,可以享受到他在众村中所应享到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按顺序轮流担任翁宽(管辖山林的人)、哈头(筹软体动物哈节祭品的人)、大力(义务殡葬的人);按顺序进哈亭亭受乡饮和听哈(听歌)。无疑,这乡饮簿上的顺序,是京家人民俗生活传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序列。  

  乡饮席位 乡饮席位标志着每个京族成年男子在众村中的社会地位。1949年以前,乡饮席位用木棉或砖搭砌为三级。最高一级称“床官”席,靠近哈亭中间,由村中“格古”、“翁村”坐席。其次为“中亭”席,由50岁以上的老人和“官员”(即历任和在任的“翁记”、“翁宽”等)坐席。最低一级为“行铺”,位靠哈亭边角,由50岁以下的“白丁”坐席。最低一级为“行铺”,位靠哈亭边角,由50岁以下“白丁”坐席。白丁要担负村中殡葬、修路、修缮庙宇、哈亭、学校等义务劳动。

  在乡饮席中,同级官员按晋级先后定座次,同级又同时晋级者按年龄长少排座次。80年代,哈亭席位台阶已拆平,乡饮席位虽仍有“床官”、“中亭”、“行铺”之称,但只按年龄排席位,保存尊老风尚,让年老者坐好席位。

  乡饮铺席,席地而坐。四人、六人或八人一席。菜肴由各人轮流带来,放在长方形木托盘(京语称为“蒙”,所以乡饮、听哈称为“坐蒙”,也称“哈宴”),整托置于席中。每“蒙”四到六个菜,全为通底荤菜,吃不完,由出菜者带回家。哈头备办的祭品也平均分到各席。边饮宴边听哈,祀神、祭娱、饮食与文娱并重,欢乐过节。

[size=4][color=#ff0000]9、裕固族礼仪[/color][/size]
  裕固族人生性豪爽豁达、热情好客,在交友待客方面非常注意礼节。客人来了,主客居首位,然后按辈分、年龄依次就座。先用奶茶招待,在碗里放酥油、炒面、曲拉、奶酪皮,茶后用手抓羊肉、青稞酒招待。在招待大头目、活佛等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尊敬。

  裕固族对年长者比较尊重,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晚辈骑马在路上遇到长辈,必须早早下马站在路旁恭立问候。

[size=4][color=#ff0000]10、保安族礼仪[/color][/size]
  保安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来了客人,要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茶饭款待客人,要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这是保安人最为重视的待客之道,客人满意了,主人才高兴。在与客人谈话时,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胡须、抠鼻吐痰,更不能伸懒腰、打哈欠。另外保安族非常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吃饭要让长辈先吃,见到长辈要先问好。

[size=4][color=#ff0000]11、德昂族礼仪[/color][/size]
  德昂族的人口不多,村落也不大,但都比较重视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愿互相发生纠纷,特别是镇康地区的德昂族,常出现一幢竹楼里住着几户经济独立的小家庭,他们可以是亲兄弟姐妹的家庭、也可以是非亲非故,性格相投的好友。这里的德昂族,在他们的意识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许多个人家庭住在一幢大屋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吵不闹是一种美德,这也是每个德昂人十分珍视的。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而佛教教义是严禁杀生的,因此过去德昂族人较少吃肉。德昂族人尊敬老人,在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为老人献饭的习俗,每当水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把做好的上等饭菜,每一样一份,一起送到寨中年岁最高的老人家中,表达青年人尊老敬老的心愿。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田地时,亲戚们要无代价地替他下种和收割。

[size=4][color=#ff0000]12、鄂温克族礼仪[/color][/size]
  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具有诚实的美德。在鄂温克族猎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么叫偷窃。猎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设有仓库,存食品、衣物、工具等,从不上锁,如果有人途中断粮、缺衣,可以到任何二个仓库去取。鄂温克族讲究礼节,非常好客。年轻人见到长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最通常的礼节是屈膝、侧身、拱手作揖。家中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牧区对客人敬以奶茶,猎区则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驯鹿奶待客。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size=4][color=#ff0000]13、俄罗斯族礼仪[/color][/size]
  俄罗斯族很讲究礼节,见面时要打招呼。或鞠躬行礼、握手。在社交中,接吻礼节也比较盛行。到俄罗斯族家作客时,要先敲门,进了屋子要摘帽,坐在主人让给的座位上,不能坐床。在给人递烟时,不得单独递一支,而要递烟盒,点烟时,不能一根火柴点三个人的烟:吸烟借火时,不能拿对方的烟。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必须戴头巾,以示尊重。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善意和友谊。来客须用刀子切下块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才可进屋,过去是用于迎新娘和贵宾,现在也用于一般社交场合。吃饭用过的刀、又、勺不得放在桌布上,要搭在盘沿上。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

[size=4][color=#ff0000]14、乌孜别克族礼仪[/color][/size]
  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平常见面都要热情问候。尊重老人是乌孜别克人良好的传统,吃饭时要请老人坐上座,走路要让老人先行,相聚时请老人先说话。乌孜别克族还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要热情招待。

[size=4][color=#ff0000]15、怒族礼仪[/color][/size]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同心酒: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饮料,更是他们待客的必需品,贵客光临,必以酒相待。他们的饮酒方式一般是边饮边聊。在比较欢快热闹的场合,不论男女老少,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已时,便要与他喝“同心酒”,即两人腮贴腮,嘴挨嘴,一手搂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饮 ,一饮而尽。置身于这种情深意浓的场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难以推脱。因为只有喝了这同心酒,你才能算是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size=4][color=#ff0000]16、塔吉克族礼仪[/color][/size]
  塔吉克族人特别提倡尊老爱幼、勤劳简朴的良好美德,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同时塔吉克民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只要有客人来,主人都要以传统的礼仪欢迎,并给予热情的接待。塔吉克族接待客人都是让年长者坐首席,坐在炕左边,其余以长幼排坐,主人则坐在右下手的炕沿上作陪。在牧区如客人将马鞭交给出来迎接的主人,即表示将在此住宿。留宿的客人一般会享受到主人杀羊款待。对过路的客人从不索取任何报酬,客人离开时,主人还会为其备好马,并祝客人一路平安。

[size=4][color=#ff0000]17、普米族礼仪[/color][/size]
  成丁礼: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13岁。13岁前,男女儿童均穿长衫。到了13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即成丁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普米族的成丁礼多于大过年(即春节)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如果是男孩,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如果是女孩,则要右手拿耳环、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等,象征着可享受的家庭权力和应承担的劳动义务。接着由巫师向灶神及祖先祈祷,由舅父或母亲换下他(她)的长衫,给他(她)穿上短上衣、长裤(百褶裙)。换装完毕,大家都要赠送给他(她)一点礼物,以示祝贺。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亲友们一一叩头、敬酒致谢,并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继续得到他们的保护与帮助。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就可以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了。

[size=4][color=#ff0000]18、阿昌族礼仪[/color][/size]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size=4][color=#ff0000]19、毛南族礼仪[/color][/size]
  人生仪礼:过去毛南族的人生不是以出生的时刻为起点,而是在母亲怀胎期间,人们就开始对他(她)的命运作判断。当家公家婆要知道儿媳妇身怀有孕了,便忙着找“先生”占卜、算命。毛南族人生的第二阶段的初期是临产期。孩子满三早时,家里要筹办一次“三早会”,才正式向众人宣告孩子降生。孩子出生满三天后,家里便去找算命先生,登记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算命先生把八字写在纸条上还给主人,同时按八字给孩子算命。生下第一个孩子,取了名,等长到五、六月时,要办一次较大的喜酒,毛南语叫“肥固几”。如果是女孩,还要在三岁以下给她穿耳,是为以后戴耳环作准备。

  添粮及延寿:毛南人年过六旬,如果身体虚弱多病,民间称为“倒马”,“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扶马”,俗称“添粮补寿”。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就由老人自己起行赶圩讨粮补寿;另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给老人“送粮补寿”,并请一位师公来举行仪式。“添粮补寿”一世只搞一次,多在满60周岁那一年,但高寿的人隔三、五年又搞一次。

[size=4][color=#ff0000]20、撒拉族礼仪[/color][/size]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见面,要互道:“色俩目”问好。男女见面,要保持一定距离。到撒拉族家中做客,首先须向主人问好,之后才落座。主人为客人沏茶,客人要将茶碗端起,以示谢意。吃馒头和面饼时,要掰碎送进嘴里,切忌狼吞虎咽。与主人分别时,要表示谢意。此外,撒拉族还有一项独特的讲价方式,即袖筒里捏价。  

  袖筒里捏价:袖筒里捏价是撒拉人作买卖时秘密讨价还价的一种方式。在撒拉族地区,做买卖的人并不把物品价格标示出来,而是双方都看了货以后,在袖筒里定价格,而且物价可在一定的数字之内浮动。其目的是加强隐秘性,以免旁人听见。撒拉人袖筒里捏价,一般捏住食指表示一、十、一百、一 千、一万;捏住食、中二指,表示二、二十、二百、二 千、二万;再加无名指表示三、三十、三百、三千、三 万;再加上小指表示四、四十、四万、四千、四万;捏住五指表示五、五十、五百、五千、五万;捏住拇指与小指表示六、六十、六百、六千、六万;捏住拇指、食指与中指表示七、七十、七百、七千、七万;拇指与食指展开表示八、八十、八百、八千、八万;食指捏弯表示九、九十、九百、九千、九万。双方讨价还价时,往往手在袖筒里活动,而嘴中只说:“这个价,怎么样?”直捏到双方合适为止。若双方捏的数字差距较大,就各自作罢,另寻交易对象。这种较古老的捏价方式,在青海省的几个民族及西北一些地区仍然非常流行。过去,撒拉人冬穿皮袄,夏穿长衫,袖子宽而且长,在袖筒里讨价比较方便。而现如今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撒拉人的穿着逐渐改为制服或西服。所以,今天不少撒拉人捏价改在衣襟、羊皮袄下。如做羊皮买卖的,将羊皮往手上一盖,即可进行交易。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之间,要互道“色兰”(安宁的意思)问安。

  人们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男女见面,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到撒拉族家中作客,首先须向主人问好,之后方能入座,主人为客人沏茶。客人要将茶碗端起,吃馒头时,要掰碎送进嘴里,切忌狼吞虎咽。主人须殷勤待客。

  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撒拉族男孩到七八岁时,便要接受“割礼”。女孩到八九岁时,就要戴上“盖头”,以示进入成年。完成这两项仪式之后,成年男女便要担负起宗教义务。与此同时,家长们都开始为自己的子女物色对象。到十五六岁时,便都结婚成亲,生儿育女。

[size=4][color=#ff0000]21、布朗族礼仪[/color][/size]
  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

  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

  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size=4][color=#ff0000]22、基诺族礼仪[/color][/size]
  基诺族很尊敬长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务。老年妇女地位很高。在新房落成时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新火塘的是村内年长女性, 小孩生病, 为子女“招魂”禳解,有杀鸡权利的也是女性,这些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猎获品交由全寨享用,大人小孩平均分吃。儿童成年时,举行“成年礼”,要剽牛祭祀庆贺。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size=4][color=#ff0000]23、锡伯族礼仪[/color][/size]
 过去锡伯族的家庭多为三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具有明显的宗法封建制度的影响。婚姻多由父母作主。妇女地位很低,不能继承财产。辈份最高的男子是一家之主,有很大的权威。父亲在世时,儿子不得分家。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十分注重礼节。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由男姓族长组成的“哈拉”会议,处理家族内部的重大事情,执行族规。

[size=4][color=#ff0000]24、羌族礼仪[/color][/size]
  在西南羌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饮咂酒的待客礼仪。家有贵宾至,主人往往请客人喝当地特有的泡坛酒(即“咂酒”),以表敬意。先将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坛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设座,客人围桌而立。

  饮前,主人叫主妇出来启封开坛,并端上一只盛满热水的盆或碗。人们以通节细竹就水中一吸,然后注入酒坛中,使酒不欠不溢。接着,主客轮流以细竹吸酒而饮。酒液将完时,须加水,直到酒味清淡为止。

[size=4][color=#ff0000]25、仫佬族礼仪[/color][/size]
  仫佬族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礼仪风俗,象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认恩娘、补做风流等礼仪。这些礼仪习俗,是仫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添丁报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

  满月酒 在仫佬人眼里,满月酒是庆贺“万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满月酒这天,外婆送来背带、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来一副“白米担”。男家亲友送来鸡、鸭、米、面等。诸位亲朋都来庆贺,为小孩举行“开斋”、“取名”的仪式。晚上外家与婆家各为一方,唱歌对擂。

  敬婆王招人丁 民间传说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能否生男育女由婆王掌管着,子女能否长大成人由社王操纵着。因而,农历的三月初三“婆王诞”要去敬祭她;二月、八月春秋社日要向社王报人丁。祭祀婆王是全村性的活动,祭拜结束之后,由“冬头”向婆王报告每家每户的人口情况,感谢婆王的恩德。这一天,全族人一齐出动,抬猪牵牛到婆王庙前宰杀,大摆酒席,全族人聚餐,祈祝人丁兴旺。

  认恩娘 “亲娘不比恩娘大”,这是仫佬山乡流传的一句俗语。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民间认为,小孩虽然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但是长大成人,还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认恩娘之风相当盛行。

  补做风流 “补做风流”是仫佬族久婚无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间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凡久婚不孕者,民间认为,是他们婚前耍风流不够,(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对歌谈情,由父母包办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补做风流把恋爱谈够谈充分,把夫妇之间的爱情培育得浓浓的,才能怀孕生小孩。

[size=4][color=#ff0000]26、达斡尔族礼仪[/color][/size]
  达斡尔族是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达斡尔族人具有尊老敬贤、扶贫爱幼、热情好客、礼貌待人、讲究信义、慷慨豪爽、谦恭互谅等传统美德。

  尊重老人和长者地礼仪表现在饮食、家庭生活、走路、集会等各种场合。用餐时,老人先动筷子,晚辈方可吃饭。居住上,西屋为上,西屋南炕是老人坐卧的地方。在暂别相逢,儿女别父母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青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向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春节和参加婚丧大典,要向老人行磕头礼。老人行将出门远行,儿女为其备齐携带品,套好车或备好马。回来时,出门相迎、请安,让进屋,坐定,儿媳给敬烟、敬茶(或水)。家中来客,对长者、老人都要请安、装烟、敬茶。年轻人外出串门,见到老者无论相识与否都要请安。路遇老人要让路,老者与长辈谈话,晚辈不得随便插话。送来访客人,要让长者先走,女主人送到户门外,男主人送至庭院大门外。

  办理家庭大事,先要征求老人的意见。家庭、邻里或村中发生纠纷,老人们出面调解,双方肯于服从。吃饭要给老人先盛,有条件尽量让老人吃、穿、住可心舒适。坐车要有年轻人赶车。酒席上,要按辈份年龄排座次,按序斟酒,父子不同席。

  同辈人相见,给年长者请安、互敬酒,问候老幼是否平安、家境如何等。男女老幼登堂入室,讲究老人和妇女先行。兄弟妯娌、邻里之间保持相安和睦,谦恭互让,热忱相助。

  参加各种集会、典礼,要衣冠整洁,举止文明。遇亲友、邻里办红白事,要送礼物。谁家遇有意外灾祸和困难,要问候、安慰、赞助。对无近亲的孤寡、病残者予以关照。

  达斡尔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炕,敬烟、献茶,问寒问暖,然后酒饭款待。客人告辞,主人常赠送自产的烟叶和土特产品,以表心意。

  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竞相邀集亲友村邻,欢聚一番。达斡尔族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世上谁见过背着自家房子出门的人呢?“所以对于求食、投宿者,不论相识与否,一律热情接待。上述竭诚好客之风,至今依然如故。

  在达斡尔族礼仪中,装烟礼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户户善于种植烟草,普遍嗜烟。装烟礼分单向礼和双向礼。为长辈敬烟一般为单向礼,而同辈相互请安、装烟为双向礼。客人到家,虽以酒、奶茶招待,还要行烟礼。即便客人口中叼着烟袋,也要请他换成自家的烟,临行前还要送客人一把烟,以示敬重。

[size=4][color=#ff0000]27、柯尔克孜族礼仪[/color][/size]
  柯尔克孜人热情好客,凡客人来都要宰羊待客,如果天色以晚,则一定要挽留客人住宿。就寝前,要为客人铺好几层褥子,客人睡下后,主人要为客人盖好被子。尊老爱幼是柯尔克孜人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见老年人得主动打招呼问候,进门或行走时,要让老年人先走,吃饭喝茶时要请老年人坐上席。不能在老人面前大声喧哗等等。柯尔克孜人还认为说谎和欺诈是一种罪恶,他们比较注重信誉,言必行,行必果。

[size=4][color=#ff0000]28、景颇族礼仪[/color][/size]
  景颇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子女从父姓。家庭中保留着幼子继承财产的习惯。长子、次子结婚后一般都另起炉灶,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幼子则留下与父母同住,赡养父母。有女无儿的可以招婿,上门婿不改姓,子女亦从父姓。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子女,养子同亲生子一样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继承财产的权利。女儿一般无继承权,但有些地方亦有子女同等参加财产继承的现象。妇女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栽秧、割谷、收割等田间劳动外,还要从事织布、做饭等家务。因此,景颇族男子常说“没有妻子就没有饭吃,就没有衣穿”。

[size=4][color=#ff0000]29、纳西族礼仪[/color][/size]
  纳西族很重视人际关系,重感情交往,患难与共,讲求礼尚往来。尊老爱幼是纳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重。凡遇天灾人祸,婚丧嫁聚,亲友村邻都会主动接济帮助,不计报酬。好客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若村中或家里来了客人,男女老少都会起来打招呼,热情让坐。在家里,年青人要先顾老人吃和睡,要给老人端洗脸水、洗脚水,此种美德世代相传,至今尤然。

[size=4][color=#ff0000]30、东乡族礼仪[/color][/size]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生育:过去的东乡族女子生育视为污秽之事。如人生孩子,怕人知道,只在屋子里倒上一堆土,生在土上,或生在毛坑、牲口圈中。产后妇女也不能得到很好休息,三、两天后即下地做活,因此,产妇患病的很多,婴儿死亡率很高。孕妇生产时,助产的一般是家里年长的女性和女邻居。胎衣、脐带要洗干净后,挖个深坑埋掉。而且禁止男人进入生育坐月的房间。女人生产后,一般要由夫婿或小叔子到娘家通报生育消息,娘家的母家即来探亲。探亲的时候,须带白面馍馍,油香等礼物。探视产妇,称之为“看月子”,要给产妇和婴儿各送一套衣物。婴儿出生以后,在尚未吃奶以前将阿訇请来给孩子取名字。阿訇不进产房,由家人将婴儿抱出产房,阿訇念《古兰经》,然后从《古兰经》中选取名字。念经时先出现哪一位圣人的名字,就以这个圣人的名字命名。请阿訇起完名字以后,须请阿訇吃饭,散“哈吉雅”(钱),以示感谢。

  割礼:东乡族习俗,男孩12岁或13岁时要举行割礼。“割礼”,穆斯林称之为”逊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圣行“之一,东乡族相当重视割礼。割礼过后,便象征着受礼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亲结婚。

  礼仪:东乡族人民十分注重礼节并且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来,一家之主将率全家出门迎接。来客是穆斯林时,则要互致“色俩目”的问候。来客进正屋后,主人请客人上炕,上炕须脱鞋。女客可不脱鞋,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妇女一概避而不出。男主人陪男客时,一般是站在桌旁给客人端饭添茶,自己不坐也不吃,以表示尊敬。女客则有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以与客人同坐同吃,女主人也不与男客会面,客人也不能进灶房,不许自己动手从缸或窖内舀水。东乡人把尊重老人视为人品的标准,是晚辈做人起码的品德。

  食俗:东乡族热情好客,”吃鸡尖“是东乡人以鸡待客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人招待贵客的隆重礼节。东乡人的”端全羊“,并不是将煮熟的全羊端在席上,而是按全羊的部位,脖子、肋条、前腿、后腿、尾巴渐次用碟子送上,较讲究的人家待客,有时还先把肺肝炒熟上菜 ,民间称为”客巴布“。”前头的客巴布比后头的肉香“,这是东乡族民间流传的俗话。   

  平伙:雪天农闲时节,十几个情投意合的小伙子聚集一起吃平伙,宰羊炖肉,大家边吃边聊,海阔天空,其乐融融。据说,这是东乡族先民们早期狩猎时的一种吃肉习俗,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沐浴:东乡族是一个爱整洁、讲卫生的民族。俗有”阿布得斯,是人身上的甲胄“的俚言,阿布得斯,指沐浴,有大净与小净之分。小净每天都洗,保持口腔、鼻孔、耳朵、脸和手脚的干净,大净一般一周洗一次,洗大净多用吊桶。洗大净前先洗小净。尔后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依次淋洗。这样洗3次,然后用洁净的毛巾擦干净。未婚前的少年一般40天洗一次大净。每逢古尔邦节、尔德节、送葬都要洗大净。在干旱缺水的东乡,水贵如油,生人登门要求换水洗大、小净,即便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也不能谢绝。

[size=4][color=#ff0000]31、水族礼仪[/color][/size]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水族男装在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妇女织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纱质精细均匀,所染青、蓝、绿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闻名远近。水族独创的豆浆画印染工艺技术,相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众喜爱。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 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彩色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品。
  水族在服饰色彩上的特殊审美观,一方面是与他们谦恭含蓄,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因为蓝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

[size=4][color=#ff0000]32、拉祜族礼仪[/color][/size]
  每逢节日或过年,家家都要赕佛和敬祖。在各种祭祀,届时要洗澡、换衣,在专人指挥的“三鸣炮”仪式献祭品后把祭品分到各户,以保证各家各户都能得到“福分”。

  拉祜族中的苦聪人在狩猎时,习惯将猎获的兽头奖给第一熗射中者,前腿奖给发现猎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若有客至,都要敬酒献茶。献茶时,一般第一碗主人喝,第二碗敬客人,以表示真诚,茶水中无毒,让客人放心。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妇,借宿时也不能同住一室。

[size=4][color=#ff0000]33、仡佬族礼仪[/color][/size]
  诞生礼:仡佬族非常重视婴儿的出生。婴儿出生后,其父亲马上向外祖母家报喜。外祖母带上将早已准备好的婴儿衣物及肉、蛋、面、油到女婿家,并确定“月米酒”的日期。即庆贺婴儿满月的酒宴。

  满月酒宴一般由外祖母家出面,邀请亲友、族人、朋友,前来喝满月酒,庆祝家中又添新成员。

  找“保爷”:即为小孩找一个“保护”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体弱“命薄”,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保护,才能驱邪避鬼。

[size=4][color=#ff0000]34、畲族礼仪[/color][/size]
  畲族是一个文明礼貌的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至今还保持很多古雅、淳朴、优良的传统礼俗。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size=4][color=#ff0000]35、傈僳族礼仪[/color][/size]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

[size=4][color=#ff0000]36、黎族礼仪[/color][/size]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和解礼仪 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 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断气后,以鸣熗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 ,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 祭祖仪式 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 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size=4][color=#ff0000]37、傣族礼仪[/color][/size]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size=4][color=#ff0000]38、哈萨克族礼仪[/color][/size]
  哈萨克民族以热情好客闻名。凡客人来都要宰羊待客,如果客人辞行,主人要立即去马厩抚摩马的肚子,看是否吃饱了,然后在小心地牵出来,否则便为失礼。如果天色以晚,则一定要挽留客人住宿,否则会遭到左邻右舍的指责。

  哈萨克族中还盛行相互济助的良好习俗。互相帮助被哈萨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谁拒绝帮助有困难的,那么他就失去了被别人帮助的权利,同时还会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坏礼俗的人。

  哈萨克族在遇到喜事时,要撒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包尔沙克等,让人们抢着吃,分享欢乐。哈萨克人将这种表示祝福和欢乐的仪式称之为“恰秀”,即“撒”的意思。

  尊老爱幼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见到老年人得主动打招呼问候,进门或行走时,要让老年人先走,吃饭喝茶时要请老年人坐上席。

[size=4][color=#ff0000]39、哈尼族礼仪[/color][/size]
  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吃饭时,好菜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儿女要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在山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用。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水、递上水烟筒。

  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让座,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客人饮过酒,主人会喜笑颜开地倒上一怀浓茶,倾心交谈。对客人必用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进餐时,先给客人斟酒,当给所有人斟完酒后,还要给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幸福。若是逢年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捧给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边。

[size=4][color=#ff0000]40、土族礼仪[/color][/size]
  土族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敬客时,首先要敬酥油茶,并摆上一个“西买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面盒子)端上一盘大块肥肉,同时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后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壶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有的地方还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谓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时也要敬三杯酒,谓之“上马三杯酒”。饮酒时,有边饮边歌之习,以畅饮酣醉为快。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也可。

[size=4][color=#ff0000]41、白族礼仪[/color][/size]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

[size=4][color=#ff0000]42、瑶族礼仪[/color][/size]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size=4][color=#ff0000]43、侗族礼仪[/color][/size]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size=4][color=#ff0000]44、满族礼仪[/color][/size]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size=4][color=#ff0000]45、朝鲜族礼仪[/color][/size]
  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朝鲜族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子后其余的人才能就餐。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者同路时,年轻人须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老者说明原委。  
  花甲宴席:朝鲜族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辰。父母诞辰60周年那天,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趟,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按辈分长幼为序排开坐下。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起,到孙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礼毕后子女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size=4][color=#ff0000]46、布依族礼仪[/color][/size]
  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

[size=4][color=#ff0000]47、壮族礼仪[/color][/size]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饮食礼仪  
  壮族平常进餐,一般是全家共席,不过有些新媳怕羞,端着饭碗,上面夹些菜,躲到一边用餐。翁姑子媳同桌,座位有严格的规定,正位(靠近神案一侧)为主位,公婆坐:公婆对面为下位,儿媳坐;左右两侧为儿子和姑娘的位子。有些地方稍有变化,如龙脊壮人,吃饭时全家围在火塘周围,正面家公在右,家婆在左。右侧叫普通位,儿子坐。家公对面是他的女儿,家婆对面是儿媳。左侧空着不能坐人,不知何意。这个排法,有着男尊女卑、长幼有别的封建色彩。因此1949年以后除了保留主位作为敬老的一种表示之外,其它位子已经不按照传统的排法了。  
  平常进餐,幼辈必须给长辈端饭,特别是儿媳妇,要主动打饭。递饭碗时,不能从别人面前递过去,必须绕到老人后侧,恭敬地双手递上,方为知礼。  
  宴席一般是男女分席,男席在厅堂,女席在后堂。这除了男尊女卑的影响,也因为男人喝酒,女人不喝酒,收席时间不同的缘故。有的老妇人能喝两杯,也可以到厅堂入席。中年以下的妇人,是不能到厅堂入席的。  
  宴请宾客,壮家极为注重礼节。坐席时,要请年老的客人与主家同辈老人坐正位,主人坐靠近中门一侧,客人在另一侧,年青人要站在客人身旁,先给客人斟酒。然后入座。给客人打饭,饭勺不能碰锅沿发出响声,怕客人以为锅中饭少,不敢吃饱。端饭得从客人后侧双手递上,但中间斟酒可以从席上探过身子,不算违礼。席上夹菜,极讲究规矩,无论荤菜素菜,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碟里。  
  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同时也是全村人的客人,各家往往要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 ,有时一餐要吃五六家。有时候在第一家刚端上酒杯,第二、三家已派人站在身后等待。按壮家规矩,客人是不能推辞的,那怕到第二、三家坐一坐,饮口酒,夹一块肉,主人也很高兴,认为你看得起他。客人在宴席上狂喝烂饮,醉醺醺的,然后满嘴唾沫,胡言乱语,在壮人看来是很失礼的,要被人传为笑柄。

[size=4][color=#ff0000]48、彝族礼仪[/color][/size]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size=4][color=#ff0000]49、苗族礼仪[/color][/size]
  苗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对于礼仪十分讲究。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size=4][color=#ff0000]50、维吾尔族礼仪[/color][/size]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如果在瓜果飘香的夏季和秋季到维吾尔族家作客,摆在你面前的不仅有馕茶等,而且还有红沙瓤的西瓜,或者粉瓤、绿瓤和甜瓜。若是到农村作客,淳朴善良好客的维吾尔族农民,会将各种水果摆在你的面前,让你尽情地享用。如果天色晚客人起身告辞时,热情的主人总要盛情地挽留客人住在家里。如果有客人住宿,总是拿出最好的被褥给客人用。维吾尔族家家户户都有备用的被褥。第二天清晨主人要早起,为客人准备早安,求胡大保佑客人。  
  如果是贵客和远道而来的亲戚到家,有条件的家庭要宰羊热情款待客人,条件差一点的至少也要一只鸡,用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一家来了客人,亲友邻居轮流相请。吃饭时家里来了客人,就是客人已吃过饭,主人也盛情邀请客人与他们一起共餐。

[size=4][color=#ff0000]51、藏族礼仪[/color][/size]
  礼仪有献哈达、磕头、鞠躬、敬酒、敬茶等。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 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 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古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 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 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 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 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马致礼。
  敬酒敬茶: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敬酒以满怀为敬,主人先做,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一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size=4][color=#ff0000]52、回族礼仪[/color][/size]
  回族的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均受到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如诞生礼中回族妇女临产时的洗大净,命名礼中给婴儿取伊斯兰教先贤中的名子,向婴儿的左右耳朵分别念“班克”和“尕麦体”,见面礼中的道“色俩目”以及割“逊乃提”等等,都是从伊斯兰教沿用来的。但回族的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又有本民族鲜明的特点,与宗教维系有明显的区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习俗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出了多重的民俗结构。

  二、回族的人生仪礼习俗受到了一些传统的吉凶祸福观念和人生观的影响。如诞生礼、命名礼、抓周礼等,新生婴儿没有任何社会行为,都是以亲族为重心,举行其仪式和活动。如诞生礼中,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母和亲属用羊肉臊子面款待朋友,祝贺小孩长命百岁,婴儿满月剃头或有病散乜贴,以求吉利。同时,回族的人生礼仪习俗还表现出一种回族人民善良美好的愿望。如在命名礼中喜欢给婴儿取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先贤的名子,在抓周礼中希望孩子抓到理想的物品等等。

  三、回族人生仪礼习俗比较俭朴,不大操大办,不搞繁文缛节,一般都在自己家庭或直系亲属中进行。在现代,这种仪礼除命名礼外,其它人生仪礼有所淡化,在城市尤为如此。

  四、回族的生活礼节,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美德,也是一项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高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还可化除成见。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size=4][color=#ff0000]53、蒙古族礼仪[/color][/size]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蒙古族自古以来从事狩猎和畜牧业,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高兴地请客人喝马奶酒。  

  有些地区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时,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般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1-19 0
已审核。

各个民族的礼仪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呢。很多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礼仪。

相关素材

[宗教民俗] 各种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http://www.paipai.fm/r5888167/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