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32 回复:2

[宗教民俗] 立冬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九昼暖

ZxID:12957271


等级: 派派版主
❤北辰九→夙九❤5.24-8.14-11.23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0
立冬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
[color=#2b2b2b][b][font=宋体]立冬在古代有多重要?天子要清洁虔敬,去郊外举行迎接仪式[/font][/b][/color]
[color=#2b2b2b]吃饺子主要是取其谐音——“交子”,因立冬是秋冬之交。闽中俗称“立冬”为“交冬”,也是这个意思。立冬的“立”字,古书上解释:建始也。立冬即表示,冬天就此开始了。[/color]
[color=#2b2b2b]古时中国是农业国家,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昭示不同的季节,尤为重要。[/color]
[color=#2b2b2b]古代皇帝号称“天子”,不仅是一国的行政首脑,同时也身负沟通天、人的使命。所以,每当“四立”来临,传统上都要求天子率满朝文武,去郊外迎接。比如,立冬前三天,太史(司马迁父子就做过这个职务)要禀告天子:今年某日某时立冬。于是,天子乃齐。齐,顾名思义,就是整齐。整齐的目的是为了让身心达到一种清洁虔敬的状态,为此要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更严格的,还要求不能同妻妾共寝。[/color]
[color=#2b2b2b]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立冬是在北郊迎接,立春、立夏、立秋则是在东、西、南郊迎接。[/color]
[color=#2b2b2b]在郊外举行迎接仪式回来之后,照例,天子还要对臣下进行赏赐。比如,立冬的时候,天子还朝,要“赏死事,恤孤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诸如烈士遗属、孤寡老人等困难户给予抚恤。其余,像立春,立夏、立秋,也无不进行封赏:立春是对公卿诸侯大夫行赏,立夏是封诸侯,立秋是赏军帅武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显示天子的宽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创造一种人人都喜乐(无不欣悦)的和谐局面。[/color]
[align=center][img]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4/633/671.jpg[/img][/align][color=#2b2b2b][b][font=宋体]从立冬之“礼”到脑白金之“礼”[/font][/b][/color]
[color=#2b2b2b][font=宋体]立冬之时,天子去郊外举行迎接仪式,回来后又对臣下大肆封赏。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礼”。儒家一贯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教化人民,所以,说到“礼”,绕不开儒家。像前面引的这些话,就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font][/color]
[color=#2b2b2b]今天,“礼”字仍在汉语中使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却已被物品化了,意思变成了:可以送的东西。比如,有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color]
[color=#2b2b2b]而“礼教”一词,则是大众非常陌生的一个词语。一旦提起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吃人的礼教。这个印象大概主要来源于以前中学课本所收的鲁迅小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记得在学《祝福》这篇课文时,老师就告诉我们,可怜的祥林嫂是被“吃人的封建礼教”吃掉的。[/color]
[color=#2b2b2b]把“礼教”和“吃人”联系起来,这是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一个产物。客观地说,“礼教”所受到的这种污名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礼教在历史上的扭曲有关。这种扭曲,集中体现为,礼教沦为维护君主、家长、男性绝对权威的一套工具。其中最典型的形式,就是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实,这些东西恰恰是历代大儒所唾弃的“臣妾之道”,是那些“小人儒”迎合世主、曲学阿世的伎俩,完全违背了礼教原意。[/color]
[align=center][img]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4/633/673.jpg[/img][/align][align=center]《韩熙载夜宴图》局部。[/align][color=#2b2b2b][b]“礼以别,乐以和”:礼乐之邦是有文化,不是穷讲究[/b][/color]
[color=#2b2b2b]礼教的原意是什么呢?首先,准确地说,礼教是礼乐之教,礼和乐缺一不可。“礼以别,乐以和”,也就是说,“礼”确定一个社会的秩序原则,而“乐”则提供一个社会的和谐原则。礼乐固然有其形式,但礼乐并不仅仅就是那些用以区分等级的规章制度仪式。将“礼乐”等同于“礼仪”,是对“礼乐”的根本无知。[/color]
[color=#2b2b2b]孔子曾吐槽:“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一个人在举行丧礼的时候,判断他懂不懂礼、有没有失礼,不是看他送了多少“礼”,也不是看他有没有佩黑纱,而是看他有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哀悼之情。又或者,当一个学生向老师执弟子礼时,态度轻慢,有口无心,缺乏真正的恭敬之心,孔子看了一定会大摇其头。[/color]
[color=#2b2b2b]当然,也不是说,只要有心,就可以彻底不要形式。就以子女对父母尽孝这件事来说吧。年迈的父母,如果不和子女住在一起,那么经常去看望、问寒问暖、添衣送食——这是子女应尽的职责,也是礼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某人花在宠物身上的时间、精力、金钱要远远超过他对年迈父母的付出,却声称自己把父母一直放在心上,恐怕没有多少人相信。[/color]
[color=#2b2b2b][/color]
[color=#2b2b2b]总之,有关礼乐的形式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形式不是一切,但没有形式,则什么都不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式的复杂、精致,能够反映礼乐的文明程度。在这些方面,是很值得“讲究”的。所谓文化,不正是体现在这上头吗?从世俗的角度看,孔子就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看看《论语·乡党篇》就知道了:他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color]
[color=#2b2b2b]以前我们那儿,遇到比较讲究的人,人们会有一句话送给他:“穷讲究什么呀?”诚然,不该讲究的时候讲究,是不对。但是,该讲究的时候不讲究,也不对啊。再者说,我们现在不是已经不穷了吗?[/color]
[color=#2b2b2b]所以,立冬,除了想到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着人家弄点“风雅”的?比如,试着给朋友发一条这样的微信:[/color]
[color=#2b2b2b]“今日立冬。水始冰,地始冻。天气腾,地气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积聚收敛,固本完塞,善自珍摄。”[/color]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1-14 0
已审核。

没想到立冬在古代居然这么讲究。

相关素材

[宗教民俗] 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http://www.paipai.fm/r5888376/
慕若涵

ZxID:14387487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时不予
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11-16 0
貌似现在还遗留着立冬重要性的要属广东那边了。我记得以前有几广东的朋友说立冬在他们那边就像我们这边过年一样重要。过年在他们那边反倒没那么重要了。如果是上班的人,立冬都要休假的。在我们这边,过了我们都不知道==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