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科飞禽动物金丝燕种为产卵孵育小金丝燕以唾液分泌物所筑的窝巢,因其产量稀少,营养价值高,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滋补品。
燕窝每年可采摘3—4次,在印尼平均每4个月采摘一次。每年的4月、8月、12月是金丝燕的产卵高峰期,在产卵前30天雌雄燕便开始一起筑巢,待雌金丝燕产下两个卵后,再由雌雄金丝燕共同孵育小金丝燕,大约60天后小金丝燕长大离巢,原有的窝巢对于金丝燕来说就没什么用了,这时便可将燕窝采摘下来,经过剔毛等工序处理后即可进行销售。由于金丝燕每次产卵前分泌唾液筑巢属于的周期性生理反应,因此每年三次采摘到的燕窝品质并没有任何区别。
血燕属于洞燕的一种,是金丝燕筑巢于山洞的岩壁上,岩壁内部的矿物质透过燕窝与岩壁的接触面或经岩壁的滴水,慢慢的渗透到燕窝内,其中铁元素占多数的时候便会呈现出部分不规则的、晕染状的铁锈红色,我们将此称之为血燕。真血燕的形成需要各方面条件的契合,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因此产量极为稀少,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物以稀为贵,价格也大大超乎目前市面上“血燕”的售价。行家且难遇真品,普通消费者能买到真血燕的概率则实在渺茫。
一些不法商家为顺利销售出带来暴利的“正宗血燕”,创意出各种“商业噱头”,根据各自“血燕”的特性,编织出各种鉴别血燕的方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消费者对血燕鉴别的误区。
误区一:浸泡或炖煮时发生褪色的是假血燕,不褪色就是真血燕?
事实上,商家口中的“正宗血燕”在浸泡或炖煮时是否褪色,完全是由染料所决定的。
染料可以分为水溶性染料和油溶性染料,用水溶性染料染红的“正宗血燕”通常浸泡后,炖煮时会发生褪色;油溶性染料处理的血燕可做大浸泡或炖煮都不褪色。因此,血燕褪色与否,都不能作为鉴别真假血燕的指标。
误区二:假血燕炖制一、二小时后,其质地软烂,全溶于水?
高品质燕窝通过5分钟烹煮后,形状呈长短粗细不一的丝条状或不规则的结块状,颜色呈半透明,口感爽滑而并非质地软烂。
所谓能够长时间炖煮且煮后质地软烂全溶于水的“血燕”,实为鱼胶、果胶等其他物质制成的全假燕窝经过染色处理后作为“正宗血燕”出售,牟取暴利。
误区三:真血燕杂质较多,燕盏的个头大,肉厚质硬?
消费者能够买到的血燕通常由劣质原料染色而来。覆盖上颜色后的“正宗血燕”消费者很难看清其庐山真面目,因此,不法商家在染色前,不仅不会做剔毛和去除杂质的处理,相反大量的在原料上掺涂胶体或粘贴虚假物质以达到增重的目的,最后再“上色”。此“血燕”必然杂质多,体积大,肉厚质硬。
因此,杂质多,个头大,肉厚质硬的“正宗血燕”绝不正宗。
误区四:真正的血燕要经得起浸泡,一般都需要浸泡48小时以上,才能充分发出来?
好的血燕要经得起炖,炖制2—4个小时,久炖不会化水为上品?
真正的血燕有,但是产量非常稀少,绝不是现在随处可见的“正宗血燕”。
此类“血燕”通常由劣质原料染色而来。劣质原料不仅杂质多且味道奇臭。若要处理成消费者可接受的卖相,需经过化学处理。成品“血燕”受到各种化学药剂的影响,燕窝中的蛋白质变性,只有长时间的加热才能使其恢复口感、挥发化学残留。
因此,经得起浸泡,经得起炖煮的“血燕”并非真正的血燕。
误区五:挑选血燕的窍门是要挑颜色均匀?
“血燕”的染色就像女士染发一样,有全染和挑染等不同的工艺。地下工厂可根据不法商家的需要以不同的工艺染出“血燕”。“血燕”成品流通到零售市场,不法商家再根据自己“血燕”的制作工艺,“引导”消费者购买“正宗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