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游泳的记载:“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游之泳之。”还载有“汉有游女”,表明西周在汉水里就有女子游泳了。
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最喜欢的事就是和西施在“天池”里游泳。另一个国君齐懿公每逢夏天就带着夫人到“申池”游泳。孔子《论语》记载:“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是他和弟子们在沂水中游泳时的景象。
这一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已经懂得游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列御寇提出“习于水,勇于泅”的主张,《管子》、《孙子》中也都把游泳列入军事训练内容。齐国宰相管仲鼓励齐民“激于水不避吴越”,要使士兵“凌山坑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需舟楫”,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到唐宋两代,宫廷里已专门建造了供游泳、跳水和打水球用的“水殿”。书画俱佳的宋徽宗不但爱看“水秋千”表演,自己就是一名游泳高手。
对于游泳技术,《淮南子 说林训》作如此描述:“游者以足蹶,以手拨。”即当时游泳者用脚蹬水,用手划水,这应该类似今天的蛙泳,可以想象是观察和模仿鱼或青蛙在水中动作而创立的。宋代的苏轼在广东、海南工作,生活很长时间,对南方百姓的学习游泳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能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中国的游泳比赛始于汉代,那时端午节已有游泳比赛和龙舟比赛的习俗。唐宋以后,每年端午节在钱塘江举办高级别、大规模的游泳比赛已经成常态。
把游泳作为体育项目,开始于十六世纪的欧洲。1873年,英国首先举办现代意义的游泳比赛,1893年,美国第一次举办世界级别的游泳锦标赛,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有了男子自由泳项目,1904年,再增加蛙泳项目,1912年,女子游泳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
古今中外历史上,爱好游泳的伟人和著名人物、长寿者数不胜数,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都是常年坚持游泳锻炼;歌德是德国最负成名的大诗人,他到80岁高龄,夏天游泳有时会游到深夜;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享年八十,宽阔的巴达马河能来回横渡。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家乡念中学时想学打篮球,但因他是跛足,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备受讽嘲。之后他爱上游泳却如鱼得水成为高手。1810年5月3日,他邀请了几位好朋友横渡全长1008米的赫勒斯彭海峡。他以一小时十分遥遥领先第一个到达对岸。报纸评论说:“他的身体和文采都有优美的旋律,诗人爱游泳能使妙笔生花。从现代角度看,他参加残奥会游泳比赛也有希望获得好名次。
在世界级的领袖中,毛泽东无疑是最爱搏击风浪的游泳大家,青少年时期就天天去湘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立下“自信人生二百岁,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誓言。他一生遍游大江大河大海,单是游长江公开记录就有13次,晚年的毛主席,一直在中南海的“游泳池”居住、工作、接见外宾,真呆谓与游泳结下一生之缘。
罗素是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在世98年,人称世纪老人,他对蛙泳、自由泳、仰泳、潜泳样样精通,还能静躺在水面,随波漂浮。80多年,游泳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50年在访问澳大利亚的告别宴会上,他不无遗憾地说:“澳洲唯一使我失望的是天气太冷,使我失去了游泳的机会。”
游泳不但使他健体强身,而且还救过他的性命,1948年10月,76岁的罗素乘快艇去挪威讲学,海面突起大风,他发现四周漂满衣帽,始知危急,便跳海逃生,凭借充沛的体力和娴熟的泳技,终于自救成功。事后得知前舱乘客全部遇难,他是自救脱险者中年龄最大的,当记者问他感觉时,他说:“落水后并无恐惧,对于一个有70年游泳历史的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只是水很冷。”转天,他又精神抖擞地登台演讲了。
与此相似,文天祥被元兵北押到镇江时跳水逃脱;列宁在被沙皇警察紧追中横渡一条大河,从而甩掉追捕,1851年滑铁卢大战中法国人萨兰第被英军俘虏,在押送到多佛尔港时,他跳进大海,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登上法国海岸的人;这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很好的游泳技术。
让我们记住罗素的话:“为了健康和生命,建议你学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