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table=80%,#162839,#162839,3][tr][td]
[quote][color=#162839][size=2][align=center][b]赢在职场起点 大学生如何打造合体职业规划[/b][/align]
前言: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是针对职业困惑、面向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服务的统称。
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授课名师王梵老师就大学生比较关心的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了仔细的调研,并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对还没有或者即将要求职的朋友们有所帮助。职业规划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规划为三年以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近期完成的任务。中期规划一般为三至五年,规划三至五年内的目标与任务。长期规划其规划时间是五至十年,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
[b] 职业规划的依据:四个“选择”[/b]
择己所爱:从事一项你所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之母。调查表明:兴趣与成功机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务必注意: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择己所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
择己所长: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而一个人一生中不能将所有技能都全部掌握。所以你必须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择己所长,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分析别人与自己,尽量选择冲突较少的优势行业。
择世所需:社会的需求不断演化着,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也不断产生。所以在设计你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择世所需。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长远,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行业或者职业发展方向,再做出选择。不仅仅是有社会需求,并且这个需求要长久。
择己所利: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幸福。所以你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预期收益——个人幸福最大化。明智的选择是在由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和工作付出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出一个最大值。这就是选择职业生涯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b] 个人职业规划的基本步骤:[/b]
第一步:确定志向
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所以,在制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你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步: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
第三步: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环境因素评估主要包括:
(1)组织环境。
(2)政治环境。
(3)社会环境。
(4)经济环境。
第四步:职业的选择
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正如人们所说的“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呢?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
(1)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2)兴趣与职业的匹配。
(3)特长与职业的匹配。
(4)内外环境与职业相适应。
第五步: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在职业确定后,向哪一路线发展,此时要作出选择。即,是向行政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路线发展;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行政管理路线……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须作出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
通常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我想往哪一路线发展? (2)我能往哪一路线发展? (3)我可以往哪一路线发展?
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生涯路线。
第六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 目标的设定,是在继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后,对人生目标做出的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第七步: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第八步:评估与回馈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凡是科学的学问,不但需要具备一套理论体系,还需要具备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功学只有理论,缺乏实证研究,职业规划则两者兼备。万学ACT王梵老师建议求职者们,不要纸上谈兵,一定要亲自为自己打造一身合体的职业规划,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size][/color][/quote]
[quote][color=#162839][size=2][align=center][b]就业指南: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做到细处[/b][/align]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到2011年毕业大学生将达到600多万。在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特训课程王梵老师在此就为大家详细的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b]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能力的基础[/b]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万学教育职业能力事业部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要求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是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特训课程老师认为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同意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能力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b]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b]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b] 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b]
近年来,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特训课程老师发现在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
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而在求职中,万学教育职业能力老师建议大家应该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b] 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b]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10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特训课程老师建议大学生们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万学教育职业能力事业部调查,我国2009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10年全国共有67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这一增一减更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的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size][/color][/quote]
[quote][color=#162839][size=2][align=center][b]就业支招:毕业生求职如何背后悄悄“脱困”[/b][/align]
前言:2010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生中,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2011年的7月又将有600多万的毕业生奔赴到这一队伍中。根据最近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
自2006年11月开始历时3年,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研究院在全国抽样调查80000多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彻底的调查,总结出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很大一部分的求职者无法就业或者是无法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其中部分原因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也是大学生无能无力改变的,但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方面却是可以来大幅度提高,从而弥补某些原因所造成的困扰。
曾服务企业客户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联想集团、奇瑞汽车、中石化、物美集团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授课老师崔方老师,对这个八个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就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出了实质性的提高策略。
[b] 当前大学生求职受限原因分析:[/b]
原因一:人的样本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据调查就广东省来说,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45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仅2010年广东省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超过6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09年200万,2010年400多万,而2011年更是一个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万学教育职业能力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调查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据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就业处和招生处反映,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万学教育职业能力培训老师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投入时间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也是很少,并且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意识不足,最终导致普遍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了各层现象,这也是中国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b] 提高职业能力是最便捷解困办法[/b]
对于上面几方面的原因,万学教育ACT崔方老师也指出,因为政策、社会、市场这些限制学生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要想脱颖而出实现终身职业梦想,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一、 培养一技之长
我们曾分析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除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求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博学多才等。2、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的亲睐。如学文秘专业的,又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肯定大受欢迎。3、有特长的毕业生比较受用人单位的关注和欢迎。如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等特长将为您在求职时增加一定的筹码。5、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受用人单位垂青。为什么?
用人单位投入大量的成本招聘新员工,目的就在于让他们为企业创造财富,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形成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能力,那么一旦进入企业,这些毕业生就能较快进入角色,适应能力较强,因此,深受当地知名企业欢迎。
二、先就业后择业
众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希望一步到位,一次定终身。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种想法是极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会因此与你擦肩而过,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将自己置于非常被动的境地。麦当劳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准备提拔当地区总裁的人员都要先扫一个月厕所,要先在基层干一段时间。到保险公司工作要先从业务员干起,才能一步一步走到相关管理岗位。到酒店工作,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也不管你是哪所名牌大学的高才生,都要从服务员干起。但很多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拿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总认为服务员这一工作委屈了自己,实在太屈才,不愿干这一工作,因而失去了宝贵的工作机会。
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奉劝大学生朋友们,要从实际出发,勇于面对现实: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要从长计议,不要鼠目寸光;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步步为营,不要幻想一步登天。
二、 面试要技巧 随机应变
我们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国有位驻法国大使,曾应邀出席该国上流社会的一次交谊活动。在交谊活动中与一位巴黎漂亮女郎跳舞时,该女士突然问道:“请问先生,法国女士与中国女士,您更喜欢哪个国家的?”该大使机智地回答道:“凡是喜欢我的女士,我都喜欢她。” 将问题抛给对方就是技巧。
以上就是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研究院崔方老师的对于大学生求职现状的分析和解困良策的建议,,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广大同学们的注意,以便自己的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采取适合自己的就业方案,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保障。
[/size][/color][/quote]
[quote][color=#162839][size=2][align=center][b]就业观察:透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题与解决途径[/b][/align]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面临这一状况,各市各相关部门不断及时地开阔新的思路,出台有利有力政策,大大缓解了因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就业不是相对性的,只要存在大量的非充分就业者,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进而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潜在因素。 中国职业经理人行业领军人物,管理培训资深训导师,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名师牛锦儒老师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就业难,难在哪里?进而明确为什么难,理顺了这些关系,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难问题。
[b] 一、大学生就业屏障多,分层现象严重。[/b]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 。大学生就业牵涉到市场供需的两端以及相关的服务引导中介。针对北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指出,“高等教育即使扩张到目前规模,也还没到大学生过剩分不出去的地步”,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千方百计要一个北京户1:2有关” 。上海、深圳、苏州、青岛等发展良好的大中型城市均面临同样的问题。
目前由就业市场引导的就业形势出现了分层现象,如学校、专业等因素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首先,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同。在上海、江苏地区,由于城市发展迅速,自动化及信息化进程加速,与其相关的机械、化工、计算机等具体专门技术特质的理科和工科性的专业在近几年来还不在就业难的范畴。相对难的是文科类的专业,但是这其中外语专业学生有比较好的去向,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增加了国际化交流,外语类人才会十分紧俏。英语专业如此,小语种,尤其日语、韩语等可望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人世后,社会最需要营销、管理、金融、财会等方面的人才,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去向。另外,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的经济类、管理类和财会类人才也十分抢手。由于中文专业学生的适应面广、有一定功底,社会提供的许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行政管理,都适合他们去做。历史、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专业,尽管随着每年公务员岗位的增加,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这些专业基本上在持续走下坡路。但是由于学校以市场需求为方向而大量开设了比如管理、营销、金融等专业,结果也导致了这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其次,学校和学历依然是就业的屏障因素。从用人单位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也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是在选人标准方面依然存在倾向于名牌院校和高学历的现象。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没有面试的机会。
[b]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b]
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首先从供需双方来看,劳动力就业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不对称势必导致一部分退出就业行列。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与大学生就业岗位增幅放缓成为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其次,用人单位择人标准依然较窄,而中小型单位与毕业生期望不对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以理性选择为本,他们基本上处于绝对的买方市场,选择人才的余地很大。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如大型国企、外企等对学校和专业等依然倾向于名牌学校或高学历人才。万学教育职业能力事业部调查关于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大学生最愿意工作的单位所有制按选率高低依次为:中外合资(28.4%)、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3.7%)、外商独资(21.9%)、自营(自己或合伙开公司)(12.8%)、集体(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6.6%)、私营企业(3.0%),而对于能容纳较大就业人员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放松招人标准,但是毕业生却不屑于这些单位。
再次,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的很少,高校不能有效地为劳动力市场输送高素质人才。一些针对市场需要而开设的专业,由于学科体系及管理不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对于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在学校很难找到,这样又形成了一些职位人才的缺位。最后,就业制度不完善。一是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校就业中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少;对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只停留在请领导讲讲就业形势或请企业老总、成功校友举办几次讲座,毕业生不能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此外,缺乏对学生求职的咨询与指导。不少学校没有专人做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低层次的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二是注重学历证书制度,但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三是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宣传力度不大,很难有效扩大就业岗位。四是公共就业服务缺位,包括就业培训、进行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咨询以及社会保障等。
[b] 建议:多方合作共同解决就业问题[/b]
1.完善大学教育体制,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注重素质教育,加大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很多高校也在尝试产学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如实行小学期制,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某些专业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促进了产学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相长局面。产学合作实际上是多赢的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毕业以后有较好的归宿;对产业来说,它参与了教育过程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人才。
2.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基础。从国家分配到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两种制度之间必然需要一个缓冲层才能顺利过渡,而这一缓冲层就是要培养毕业生就业制度前期的市场基础。具体来说,高校应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校要有专门的通讯机构、服务中心等,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教育等人才,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此外,高校要建立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就业模式的快速变化,作为有着传统优惠地位的大学毕业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毫无准备,一定时期内难以适应。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网上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
3.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多元就业选择。现在民营企业需求量增长较快,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这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形势要求,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和充满机会的中西部地区中去工作。另外,学生自主创业也是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方面学校和其他单位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勇于创业,另一方面要完善自主创业体制,如降低学生自主创业门槛,提供前提培训及积极的市场引导等。
4.毕业生需做好职业规划,培养好自己的职业能力。万学教育ACT牛锦儒老师提醒在校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就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不必拘泥于大中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更能施展个人的才能。此外,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甚至入学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校方、学生、人才需求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size][/color][/quote]
[quote][color=#162839][size=2][b][align=center]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钥匙在大学之外[/align][/b]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经济危机引起的,那么,今年年初的时候,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两个就业难的群体,现在,这两个群体只剩一个群体了,农民工就业不难了,现在农民工短缺,珠三角、长江三角的老板雇用农民工都不容易了,但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很难。
至于哪种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有几个原因备受争议,却很难达成共识。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老师、原智联招聘行业职能高级训导师徐鹏总结了以下几个说法,在分析这些说法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其实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钥匙是在大学之外的。
[b] 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狂升导致就业难[/b]
1998年,每年大概招107万个大学生,去年已经是将近700万大学生,十年左右大学扩招了近7倍,经济大概只增加了2倍多一些,大学扩招7倍,好象说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不能简单的用算术来说事,好像是经济增长了2倍,大学扩招了7倍,肯定是扩多了。问题是,这里得有个假设,假设十年前我们的大学招生人数是对的,十年前大学生的招生数量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速度的,后来扩招了,所以才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但问题是十年前那个招生数量对不对?在提出扩招的时候,算了一笔账,当时全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都是用“适龄青年入学率”,即18到22岁应该上大学的适龄青年有多少上了大学。当时中国只有4%,还把夜校、电视大学、大专都包括进去了才只有4%,大专和本科大概只有2.6%,100个18到22岁的青年只有2.6个上大 学。当时,印度是8%,菲律宾31%,泰国37%,更不要说美国70%以上了,我们和美国比不了,美国的人均GDP多我们十倍,难道我们和菲律宾也比不了吗?我们的人均GDP超过菲律宾,我们和泰国GDP差不多,为什么菲律宾31%的适龄青年上大学,而我们只有2.6%呢?我们总不能比印度还差吧?印度人均GDP还不到中国一半,印度经济增长率还不到中国一半,为什么印度有8%的大学入学率,咱们只有4%呢?大家都知道咱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多难啊!我们当时的思路是“精英教育”,我们国家拿不出钱来,所以我们不能办那么多大学,事实证明,大学真扩招了就有这么多“精英”。
我们大学掉价了,含金量不高了,就业难了。
当然,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扩大了教育,那么扩大到最后一个也叫大学生,比如第701个大学生可能没有十年前第101个大学生水平高,因为招生扩大 了7倍,学生的素质会差一些,如果拿现在的700万的最尖子学生和那个时候的100万比,现在学生肯定比那个时候更好,因此这些都不能成为理由。现在的问 题是,我们的经济增长那么快,我们扩招后,现在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是22%到23%,现在上大学没有那么难了,尽管每次高考还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 着父母、爷爷奶奶的心,毕竟现在上大学没有当年那么难了。
但是,适龄青年入学率只有22%,大学生怎么就找不到工作呢?最近公布的数字,2010年7月份大学生一次就业率是72%到73%,那也就是说到2010年7月份为 止,我们还有27%左右的大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其实我们现在的22%、23%的大学生入学率并不高,到现在还没有十年前的菲律宾、泰国的大学生入学率 高,怎么就有27%左右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走访了很多企业,企业说我们要招人,但是找不到我们需要的人。大学生说我们削尖脑袋也找不到工作,因此,现在是有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从宏观来说,我们大学生不应该找不到工作,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和同等水平的发展国家比较,我们的上大学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经济增长又是比很多国家都快的!现实是,确实有27%左右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第一,这27%并不是永远找不到工作,一般到了十二月份左右大概百分之九十几都找到工作了,还剩了百分之几。在市场经济、双向选择中,有些人就需要一个寻找的过程,那么我们所说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是半年 的缓冲期。第二,和大学生找工作本身的定义有关,我们现在说的是否找到工作是指有没有签劳动合同,没有签劳动合同的不算找到工作,那些在中关村店里跑的、甚至自己创业的,都不算已经找到工作了。现在大学生对于就业还是创业可以自己选择,很多大学生有两三个工作机会,但是很犹豫。大学生都愿意在大城市、都愿意找好的工作,确实不太容易,但总体上来说,这里面还是有问题,真正问题在于什么地方?大学生失业或者就业难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由于金融危机,所以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于金融危机,但实际上,百分之七十几的就业率已经很多年了,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实际上今年的就业率反而比往年还多了一点点,因为政府等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也就是说每年到了7月份毕业时,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失业或者没找到工作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应该引起社会的注意,应该想办法解决。大学生毕竟是社会挑出来的精英,高中生、初 中生失业还情有可原,大学生经过那么多年的学习和训练,家长花了那么多钱,国家给这么多钱来培养大学生、他们自己也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失业的症结在哪里呢?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么难呢?
[b] 刨根问底: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b]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残酷竞争时代,顶级优秀人才是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IBM、三星、索尼、微软、宝洁、联合利华等,每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投入高额的人力资源招聘成本,以期望招聘到更多更优秀应届毕业生以补充其人力资源储备。据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同时也是全亚洲最大的人力资源招聘公司前程无忧统计:IBM每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投入的招聘成本在1000万以上,联想、微软在500万以上,宝洁、联合利华也有300万以上。可就是如此每年仍有很多500强企业完成不了招聘计划。先后为数十家企业选拔和培训应届生,有着丰富的培训经验的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老师徐鹏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现在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根本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也就是说,当今就业最大的矛盾,就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与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不匹配造成的。
万学ACT徐鹏老师认为大学生除了在校上好自己该学的课程以外,还要多学习实际的东西:提升职业能力。如何去改变现状? 需要的是专门针对提升职业能力使之飞速发展的课程,这些是大学讲堂上学不到的,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钥匙在大学之外。
[/size][/color][/quote]
[/td][/tr][/table][/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