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fffff,#000000,3][tr][td] [color=#ff0000][b]言谈 繁多的手势语[/b][/color]
手是人身体上活动幅度最大、运用操作最自如的部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忘不了它。事
事处处离不开它。即使在社交场合也要尽情发挥它的功能。于是五彩缤纷的手势语也就应运而生。手势语
是人体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无声语言。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
的工具。世界不同的国别或相异的民族,同一种手势语表达的意思可能大体相同或相近,也可能截然相反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手势语:
向上伸大拇指: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手势,表示夸奖和赞许,意味着“好”、“妙”、“了不起”、
“高明”、“绝了”、“最佳”、“顶呱呱”、“盖了帽了”、“登峰造极”。在尼日利亚,宾客来临,
要伸出大拇指,表示对来自远方的友人的问候。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男人”、“您的父亲”。在南朝
鲜,表示“首级”、“父亲”、“部长”和“队长”。在美国、墨西哥、荷兰、斯里兰卡等国家,这一手
势表示祈祷幸运;在美国、印度;法国,则是在拦路搭车时横向伸出大拇指表示要搭车。在印度尼西亚,
伸出大拇指指东西。但在澳大利亚,竖大拇指则是一个粗野的动作。
向下伸大拇指:世界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这一手势,但含义不尽相同。在中国,把大拇指向
下,意味着“向下”、“下面”。在英国、美国、菲律宾l,大拇指朝下*含有“不能接受”。“不同意”
、“结束”之义,或表示“对方输了”。墨西哥人、法国人则用这一手势来表示“没用”、“死了”或“
运气差”。在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拇指向下表示“失败”。在澳大利亚,使用
这一手势表示讥笑和嘲讽。在突尼斯,向下伸出大拇指,表示“倒水”和“停止”。
向上伸食指:世界上使用这一手势的民族也很多,但表示的意思不一样。中国人向上伸食指,表示数
目,可以指“一”,也可指“一十”、“一百”、“一千”……等这样的整数。在日本、南朝鲜、菲律宾
、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食指向上表示只有一个(次)的意思。在美国,让对
方稍等时,要使用这;手势。在法国,学生在课堂上向上伸出食指,老师才会让他回答问题。在新加坡,
谈话时伸出食指,表示所谈的事最重要。在缅甸,请求别人帮忙或拜托某人某事时,都要使用这一手势。
在澳大利亚,在酒吧、饭店向上伸出食指,表示“请来一杯啤酒”。在墨西哥、缅甸、日本、马来西亚,
这一手势表示顺序上的第一。在中东,用食指指东西是不礼貌的。
向上伸中指:两干多年来罗马人一直称中指为“轻浮的手指”。事实上,单独伸出中指的手势在世界
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意味着好事情,普遍用来表示“不赞同”、“不满”或“诅咒”之意。在美国、澳大利
亚、突尼斯,这种手势意味着:搞那种关系”,表示侮辱。在法国,表示行为下流龌龊。在沙特阿拉伯,
表示恶劣行为。在新加坡,表示侮辱性行为。在菲律宾,表示诅咒、愤怒、憎恨和轻蔑。在中国,表示对
方“胡扯”或对对方的侮辱。不过,在缅甸和尼日利亚,向上伸出中指表示“一”,在突尼斯表示“中间
”之意。
向上伸小指:在中国,这一手势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最末名”、“倒数第一”,
并且引伸而来表示“轻蔑”;在日本,表示“女人”、“女孩”、“恋人”。在南朝鲜,表示“妻”、“
妄”、“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少者”、“无足轻重之人”。在美国,表示“懦弱
的男人”或“打赌”。尼日利亚人伸出小手指,含“打赌”之意。但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向对方伸出小
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表示愿意“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这一手势表示“想去厕所。”
伸出弯曲的食指:这一手势是英美人惯常用的手势,表示招呼某人过来。这个手势在中国表示“9”
;在缅甸表示“5”;在斯里兰卡表示“一半”;在墨西哥表示“钱”或“询问价格”;在日本,表示“
小偷”或“偷窃行为\在南朝鲜表示“有错”、“度量小”;在印度尼西亚,表示“心肠坏”、“吝音”
;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表示“死亡”。在新加坡,伸出弯曲的食指,还表示(拳击比赛的)“击倒
”。
大拇指和食指搭成圆圈:将大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圆圈,再伸直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这一手势在美
国和英国经常使用,相当于英语中的“oK”,一般用来征求对方意见或回答对方所征求的话,表示“同意
”、“赞扬”、“允诺”、“顺利”和“了不起”。在中国,这个手势表示数目“o”或“3”。在法国,
表示“零”和“一钱不值”。在泰国,表示“没有问题”。在印度,表示“对”、“正确”。在荷兰,表
示“正在顺利进行”、“微妙”。在斯里兰卡,表言谈礼仪示“完整”、“圆满”和“别生气”。在日本
、南朝鲜、缅甸,表示“金钱”。在菲律宾,表示“想得到钱”或“没有钱”。在印度尼西亚,表示“一
无所有”、“一事无成”、“啥也干不了。”。在突尼斯,表示“无用”、“傻瓜”。在希腊、独联体,
这个手势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举止。另外,有些国家用这一手势来表示“圆”、“洞”等。
伸出食指和中指: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常常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比划作“V
”形表示“胜利”,“V”是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传说,“V”字形手势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由一位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发明的。他在1940年底的一次广播讲话中,号召同胞们
奋起抵抗德国侵略军,并动员人们到处写“V”字,以表示胜利的信心。从此“V”字手势不胫而走。尤其
要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游行检阅.中使用了这一“V”形手势,使这个手势迅速地广泛地流传开来
。不过,做这一手势时务必记住把手心朝外、手指朝内,在英国尤其要注意这点,因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
,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在英国则指伤风败俗的事。在中国,“V”
形手势表示数目“2”“第二”或“剪刀”。在非洲国家,“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伸出食指和小指: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人们向前平伸胳膊,再伸出食指和小指做成牛角状,用来表示
要保护自己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在非洲一些国家,这种手势若指向某人,则意味着要让那人倒霉。在拉
丁美洲许多国家,把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竖起来,则表示“交好运”。但在意大利,这一手势表示自己的
老婆有了外遇。
中指和食指交叉相叠:在中国,中指和食指交叉相叠表示数目“10”和“加号”;在香港,这一手势
则表示“关系密切”。在英国、美国、法国、墨西哥、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一手势表示“祝
愿”、“祈祷幸运”。在澳大利亚,表示“期待”、“期盼”。在斯里兰卡,表示“曲折”和“邪恶”。
在印度,表示“结束”、“完成”。在荷兰,表示“发誓”、“赌咒”,或指“对方撒谎”。在尼日利亚
,表示东西或数字“相加”。
屈伸手指:在拉丁美洲、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突尼斯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地区
,人们伸出下臂,稍微抬起,手心向上屈伸手指,表示“让人走过来”。但这一手势在中国是用作招呼动
物或幼儿的。中国人招呼人的手势是:将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变动所有手指。然而这一手势在英美等国
又是招呼动物的。
摆手:在欧洲,人们见面时习惯用“摆摆手”来打招呼。其具体作法是:向前伸出胳膊,手心向外,
但胳膊不动,只是用手指上下摆动。如果欧洲人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不”、“不对”、“不同意
”或“没有”。但是美国人打招呼时总是摆整只手。在世界许多地方,摆手表示让人走开”。在希腊和尼
日利亚,在别人脸前摆动整只手意味着极大的侮辱,距离越近侮辱性越大。在秘鲁,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
示“到这儿来”。
搓手:在欧美国家,摩搓双掌,表示“完成了所作的事”。在非洲,人们常用“搓手”这一手势来表
明自己与某件事毫不相干、没有关连。其具体搓法是:先用左手手心搓右手手背,从手腕一直搓到手指尖
。
双手拇指相绕:在英美等国,双手大拇指不停地有规律地互相旋绕,表示“无事可做”、“闲极无聊
”之意。
[color=#ff0000][b] 言谈 解读无声语言[/b][/color]
社会交往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无声语言,同时也要善于读解对方的无声语言,无声语言
主要包括表情语言,动作语言和体态语言,这些语言是丰富同时也是非常个性化的,据统计,全人类至少
有70万种可用来表达不同思想意义的无声语,这就需要公关在日常生活中和知识海洋中去不断积累。
下面我们从尼伦伯格·卡莱罗的《怎样洞察别人》来观察一下谈判中对方另一方持怀疑的“姿态簇”
。
①交叉着双手,眼睛紧盯着对方,身躯挺得笔直,双腿交叠,这是谈判一方对另一方持怀疑的"姿态
簇"。
②一个人很快地走进屋里,却没有立即坐下,别人请他坐下时,他却选了一个尽可能与众人远离的位
置。然后翘起脚,两手交叉着望着窗外。这一连串的动作是焦虑不安、紧张担忧、心神不宁的反映。
③在谈判进行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突然猛拉裤子,在椅子上坐立安,这常常是准备作出某一决定时惯
有的动作。
④一个人用手或用笔以桌上敲打,腿抖动,脚跟或脚尖在地板上打拍子,双眉时时皱紧,嘴闭合,是
一种表示厌烦的“姿态簇”。
⑤当谈判进行得很顺利时,伴着口语而来的是:坐着的人,外衣的钮扣,放下交叉的腿,坐到椅子的
边缘,并更接近那使他们与对方隔开的书桌。这些动作是谈判要达成协议的“前奏曲”。
⑥手臂交叠、身体移开,交叉双腿、头向前倾,有些人还从眼镜上方窥视,好像要把对方的话“看”
得更更清楚些,这是表示拒绝的“姿态簇”。
⑦以侧身对着对方,并开始摸摸鼻子,或捏捏鼻子等,这是最具否定意味的姿态。
尼伦伯格·卡莱罗说得好,“一个姿态只代表一种意义,如果不了解个人的姿态簇(一连串配合的姿
态),没有把他前后的动作,加以融会贯通,只单赁某个表情就骤下结论,难免会儿下断章取义的错误,
造成误解的后果。”
[b][color=#ff0000]言谈 仪态礼仪知识[/color][/b]
形体语言
全世界的人都借助示意动作,有效地进行交流。最普遍的示意动作,是从相互问候致意开始的。了解
那些示意动作,至少你可以辨别什么是粗俗的,什么是得体的。使你在遇到无声的交流时,更加善于观察
,更加容易避免误解。
[b] 1.目光(用眼睛说话)[/b]
在公事活动中,用眼睛看着对话者脸上的三角部分,这个三角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洽谈业
务时,如果你看着对方的这个部位,会显得很严肃认真,别人会感到你有诚意。在交谈过程中,你的目光
如果是中落在这个三角部位,你就会把我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在社交活动中,也是用眼睛看着对方的三角部位,这个三角是以两眼为上线,嘴为下顶角,也就是双
眼和嘴之间,当你看着对方这个部位时,会营造出一种社交气氛。这种凝视主要用于茶发会、舞会及各种
类型的友谊聚会。
[b]2.微笑[/b]
微笑可以表现出温馨、亲切的表情,能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距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
成融洽的交往氛围,可以反映本人高超的修养,待人的至诚。
微笑有一种魅力,它可以时强硬者变得温柔,使困难变容易。微笑是人际交往重的润滑剂,是广交朋
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微笑要发自内心,不要假装。
[b]3.握手[/b]
它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貌似简单,却蕴涵着复杂的礼仪细节,承载着丰富的交际信息。比如:
与成功者握手,表示祝贺;与失败者握手,表示理解;与同盟者握手,表示期待;与对立者握手,表示和
解;预悲伤者握手,表示慰问;与欢送者握手,表示告别,等等。
标准的握手姿势应该是平等式,即大方地伸出右手用手掌和手指用一点力握住对方的手掌。请注意:
这个方法,男女是一样的!在中国很多人以为女人握手只能握她的手指,这都错误的!
在社交场合,行握手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我。
2.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出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
3.男女之间,女士伸出手后,男士才能伸手相握。
4.人们应该站着握手,不然两个人都坐着。如果你坐着,有人走来和你握手,你必须站起来。
5.握手的时间通常是3-5秒钟。匆匆握一下就松手,是在敷衍;长久地握着不放,又未免让人尴尬。
6.别人伸手同你握手,而你不伸手,是一种不友好的行为。
7.握手时应该伸出右手,决不能伸出左手。
8.握手是不可以把一只手放在口袋。
正确体态
体态无时不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优雅的体态是人有教养,充满自信的完美表达。美好的体态,
会使你看起来年轻的多,也会使你身上的衣服显得更漂亮。善于用你的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你定会受益
匪浅。
站姿
女人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微分开,脸上带有自信,也要有一个挺拔的感觉
。
坐姿
正确的坐姿是你的腿进入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个脐盖一定要并起来,
不可以分开,腿可以放中间或放两边。如果你要跷腿,两条腿是合并的;如果你的裙子是很短的话,一定
要小心盖住。行姿正确的行姿是: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轻轻地方在两边,轻轻地摆动,
步伐也要轻轻的,不能够拖泥带水。
蹲姿
正确的方法应该弯下起盖,两个起盖应该并起来,不应该分开的,臀部向下,上体保持直线,这样的
蹲姿就典雅优美了。
[color=#ff0000] 不良举止[/color]
[b]1.不当使用手机[/b]
手机和BP机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如何通过使用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来展示现代
文明,是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事务繁忙,不得不将手机带到社交场合,那么你至少要做到以下几
点:
将铃声降低,以免惊动他人。
铃响时,找安静、人少的地方接听,并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
如果在车里、餐桌上、会议室、电梯中等地方通话,尽量使你的谈话简短,以免干扰别人。
如果下次你的手机在响起的时候,有人在你旁边,你必须道歉说:“对不起,情原谅”。然后走到一
个不会影响他人的地方,把话讲完在入座。
如果有些场合不方便通话,就告诉来电者说你会打回电话的,不要勉强接听而影响别人。
[b]2.随便吐痰[/b]
吐痰是最容易直接传播细菌的途径,随地吐痰是非常没有礼貌而且绝对影响环境、影响我们的身体健
康的。如果你要吐痰,把痰抹在纸巾力,丢进垃圾箱,或去洗手间吐痰,但不要忘了清理痰迹和洗手。
[b]3.随手扔垃圾[/b]
随手扔垃圾是应当受到谴责的最不文明的举止之一。
[b]4.当众嚼口香糖[/b]
有些人必须嚼口香糖以保持口腔卫生,那么,我们应当注意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咀嚼的时候闭上嘴,
不能发出声音。并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起来,扔到垃圾箱。
[b]5.当众挖鼻孔或掏耳朵[/b]
有些人,习惯用小指、钥匙、牙签、发夹等当众挖鼻孔或者掏耳朵,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尤其是
在餐厅或茶坊,别人正在进餐或茶,这种不雅的小动作往往令旁观者感到非常恶心。这是很不雅的举动。
[b]6.当众挠头皮[/b]
有些人头皮屑多的人,往往在公众场合忍不住头皮发痒而挠起头皮来,顿时皮屑飞扬四散,令旁人大
感不快。特别是在那种庄重的场合,这样是很难得到别人的谅解。
[b]7.在公共场合抖腿[/b]
有些人坐着时会有意无意地双腿颤动不停,或者让跷起的腿像钟摆似地来回晃动,而且自我感觉良好
以为无伤大雅。其实这会令人觉得很不舒服。这不是文明的表现,也不是优雅的行为。
[b]8.当众打哈欠[/b]
在交际场合,打哈欠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对他不感兴趣,表现出很不耐烦了。因此,如果你控制不住
要打哈欠,一定要马上用手盖住你的嘴,跟着说:“对不起”。
[color=#ff0000][b]言谈 谈吐礼仪知识[/b][/color]
语言是双方信息沟通的桥梁,是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基本、最重要
的位置。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丰富多彩
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出来。说话礼貌的关键在于尊重对方和自我谦让。要做到礼貌说话必须做到以下几
点:
[b]一、使用敬语、谦语、雅语[/b]
(一)敬语
敬语,亦称“敬辞”,它与“谦语”相对,是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除了礼貌上的必须之外,能多使
用敬语,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1.敬语的运用场合
第一,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
第二,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的交谈。
第三,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
第四,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等。
2.常用敬语我们日常使用的“请”字,第二人称中的“您”字,代词“阁下”、“尊夫人”、“贵
方”等,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用法,如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批评称“请
教”,请人原谅称“包涵”,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等等。
(二)谦语
谦语亦称“谦辞”,它是与“敬语”相对,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用的用法是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称自己为“愚”、“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自谦和敬
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
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三)雅语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雅语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
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个人
素质。
在待人接物中,要是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时,你应该说:“请用茶”。
如果还用点心招待,可以用“请用一些茶点。”假如你先于别人结束用餐,你应该向其他人打招呼说
:“请大家慢用。”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
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只要大家注意使用雅语,必然会对形成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大有益处,并对我国
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b]二、日常场合应对[/b]
(一)与人保持适当距离
说话通常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当然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其次也必须注意
说话时声音的轻重,使对话者能够听明白。这样在说话时必须注意保持与对话者的距离。说话时与人保持
适当距离也并非完全出于考虑对方能否听清自己的说话,另外还存在一个怎样才更合乎礼貌的问题。从礼
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话者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这显然是失礼的。然而
如果在较近的距离和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口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有些人,因为有凑
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口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这样做形同
“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够大方。因此从礼仪角度来讲一般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最为适合。这样做,
既让对方感到有种亲切的气氛,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常人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
(二)恰当地称呼他人
无论是新老朋友,一见面就得称呼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比较看重自己业已取得
的地位。对有头衔的人称呼他的头衔,就是对他莫大的尊重。直呼其名仅适用于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你若
与有头衔的人关系非同一般,直呼其名来得更亲切,但若是在公众和社交场合,你还是称呼他的头衔会更
得体。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但是,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学位,就不能作为称
谓来用。
(三)善于言辞的谈吐
不管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作为交谈的双方,他们应该是平等的。交谈一般选择大家共同感兴
趣的话题,但是,有些不该触及的问题:比方对方的年龄、收入、个人物品的价值、婚姻状况、宗教信仰
,还是不谈为好。打听这些是不礼貌和缺乏教养的表现。
[color=#ff0000][b]言谈 文明的言谈礼仪[/b][/color]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
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
”;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
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
本的语言形式。
[b]仪态举止[/b]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
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
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
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
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
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
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
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
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
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
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color=#ff0000][b]言谈 谈话内容之礼仪[/b][/color]
谈话的内容何者为不宜?
初次见面或不是十分熟识的朋友经介绍而认识时少不得在寒喧过后继续进行一些话题,在这种场合谈
话的内容就必须加以注意,尽量避免一些只有少数人士有兴趣的主题,以免其它的人只有无奈的听下去,
索然无味的等待聚会的结束,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避谈政治、宗教等可能人人立场不同的话题,有些人虽基于礼貌并不会当场与你争论,但在心中一定
十分不舒服,可能你无意中得罪了人而不自知,这自然也失去了社交的意义了。
注意不要一直是One-manShow,风趣幽默的谈吐一向为众人所欢迎,但是请让其它人也有发言与参与的
机会,说笑话时也尽量避免宗教、政治性的笑话,若有女士在场也应避免太露骨的黄色笑话,否则亦让人
觉得你太轻浮。
避免询问他人穿著、饰物等之价格,此点与国内女性颇为不同,此话一出,众人都会感到坐立难安。
可以对他人的打扮加以赞美,但应适可而止不可太夸张,免得对方以为你在暗讽他。请记住:赞美也是一
种学问。
不可谈及他人之年龄尤其是女士,这点大概大家都已知道了,但是请注意,女人也不可以问其它女人
的年龄。
切勿形成小圈圈,社交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彼此认识、彼此熟悉,若是你只和自己熟识的人交谈,不但
无法达到交友的目的,也会令人讨厌,若有这种情形发生,不妨可以借去倒酒、上洗手间的方式脱离小团
体,再伺机和其它人士交谈。
不可窃窃私语,此种行为以女性居多,是一种不礼貌的举动,会让人有别人当着你的面说你坏话的相
同感觉,若真的有私事要交谈时,可以找一个人较少之处或角落私下交谈即可。
有不同国际人士在场应一律使用英语,因为在场所有人都有听与说的权力,不可将之排除在外。
主人或宾客在发言时请立即安静下来以示尊重,待发言完毕后可再继续未完的话题,千万不要如国内
喜晏一般,台上的人大声嚷嚷,台下的人是各说各话,似乎各不相干,这种情形在国外是看不见的。
谈话内容一般以天气、各地的风俗民情以及有趣的事情为佳,例如说,在饮酒时,你可以谈谈我国的
酒类以及饮酒文化与西洋有何异同,或是各国的节日等,让众人皆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可增长彼此的见
闻。
[color=#ff0000][b]言谈 如何感谢他人的帮助[/b][/color]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困难或者不幸时,兴许很快能得到他人热心的帮助。得到他人帮助之后,你
自然会想到感谢。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你得知道,如
何感谢,这里也是有点讲究的。
[b]第一,要及时而主动地表示感谢,以显示真诚[/b]
尽管许多人帮助他人,并不指望着得到回报,但对于受帮助的人来说,一定要及时而主动地表示真诚
的感谢。及时,是从时间上说的,待被帮助的事情有了结局后,要马上表示感谢,不能慢吞吞地一拖再拖
;主动,是从态度上说的,要找上门去,到对方单位或家里去,不要在对方上你家或在路上偶然遇见时,
才忽然想起要感谢一下,才临时抱佛脚地准备。及时主动,说明你对他人的帮助是非常重视的,说明你十
分尊重他人的帮助,也说明你是一个性格爽直、懂得人情的人,它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彼此的感情。
[b]第二,要诚实守信,许下的诺言决不打半点折扣[/b]
有时,为了能尽快解除自己的麻烦或困难,有些人通过新闻媒介或其他形式公开寻求帮助,并许下诺
言,一旦帮助成功,给予一定数量的酬谢。这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一定要恪守诺言,决不能
说话不算数。不管对方付出的劳动如何,不管对方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确实给你提供了帮助,就应该不
折不扣地兑现。有些人见对方品格高尚,决意不要酬谢,就暗自高兴,把原先许下的诺言心安理得地咽下
了;有些人见对方完全是冲着酬谢来的,不但不给自己答应的酬谢,反而指责其动机不纯,没有乐于助人
的品德。这两者都是错误的。对品德高尚的帮助者,即使他坚决不要,也可以改变方式,通过其它途径表
示感谢;对完全是为酬谢而来的帮助者,其动机固然难说可贵,但如果被帮助者因此而违诺,不肯承担自
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更应该受到严厉的指责。
[b]第三,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b]
感谢他人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质上的表示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要根据帮助者的
身份、职业、性格、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不要以为送值钱的东西就是真
诚的感谢,也不要以为无限的夸奖就是感谢。有些人,你送他一笔钱表示感谢,说不定他会很不高兴,甚
至认为是对他的侮辱;对有些人,表示感谢的方式也许是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工作;对有些人的感谢,最
好的方式也许是广为宣传。因此,感谢别人,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
第四,要掌握好感谢的度,力求做到合理与恰当
和做其他事情一样,感谢别人也要掌握分寸,力求适度,过分和不足都有所不妥。过分,或许会让人
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怀疑;不足,又会让人觉得不尊重对方的劳动。合理适度,可根据这两方面来决定:
一是对方付出的劳动的多少,二是对方的帮助给自己带来的益处(经济的、情感的、名誉的、身体的等)
,要综合这两个方面,再决定感谢的分量。光从别人付出的劳动或光从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一方面来决定都
可能导致失度。因为这两者之间往往不相协调,有的帮助者付出的劳动很小而给被帮助者带来的益处很大
,有的也许正相反。
第五,表示谢意是一种感情行为,不能一次性处理
帮助与感谢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行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货款交易。感情是一种值得反复品味的耐久的特
殊事物,不能用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那种纯商业手段处理。对方帮助你,这本身就是一种情的表现,对情
的回报,除了物质上的必要馈赠之外,最好还应该用同样的情来报答。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
暖,才能建立更加密切的人际关系。不要以为他帮助了我,我已经酬过他了,从此咱们两清了,毫不相干
了。假如这样,未免太缺少人情味了。因此,对有些人的帮助,如有必要和可能,可保持长久的联系,让
人情之桥永远畅通。
[color=#ff0000][b]言谈 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b][/color]
礼貌是人们之间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则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礼貌用语十分重要。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尊
重别人,而且表明白已有修养;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清”、“
谢谢”、“对不起”、“你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貌用语。
(1)“请”字开路。不论在欧美国家,还是在我们中国,日常生活中“请”字不绝于耳。当一个人需
要别人帮忙时,总是“请”字开路。当要从人群中穿过时,要说“请让开一下”;当坐汽车嫌空气闷热时
,要说“请把窗户开一下”;当乘车要在中途下时,要说“请停一下车”;当上下火车时,乘务员要对乘
客说:“请出示您的车票。”在机场,海关人员要对旅客说:“请出示您的护照。”在饭店,顾客要对服
务员说:“请你给我一杯咖啡”或“请你给我来一份牛肉面”;服务员要对顾客说:“请稍等”,“请买
单”。在旅店,旅客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一个单人间”;招待员会对旅客说:“请办理住店手续。”在
商店,顾客会对营业员说:“请给我一盒万宝路香烟”、“请递给我那双蓝色的运动鞋’’;营业员会对
顾客说:“请走好,欢迎再次光临。”既使在家里,美国人也十分客气,丈夫无论做什么,都得先对妻子
说:“请允许我这样做。”而妻子总是很认真地回答:“请你自便。”在中国家庭里,也常常可以听到“
请给我倒杯茶”、“请把工具递给我好吗?”。总之,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何人何事,只要你需要别人
帮忙时,就必须先说:“请”。
(2)“谢谢’’压阵。凡给你服务,做事和帮忙,无论对你的帮助是大是小,都要说声:“谢谢”。
当顾客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时要说声“谢谢”。售货员对付了款的顾客要说声“谢谢”。服务员为就餐者
送来一杯咖啡时,就餐者要说“谢谢”。而旅客付给服务小费时,服务员也要说声“谢谢”。在海关、车
站、码头,当旅客应要求出示证件后,工作人员都要说:“谢谢”。在学校,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要说
“谢谢”。在街上,向人问路后要说:“谢谢”。到亲友家做客,当主人端来咖啡或茶时,要说:“谢谢
”。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包括长辈请求晚辈帮个忙,同样也要说“谢谢”。当人们称谢时,接受者也要用
“不用谢9、“别客气”、“没关系”、“这个算不了什么”、“乐意效劳”等礼貌用语回敬,以示尊重
对方。不过,千万注意:在美国,为一件事道谢,只谢一次就足已,绝不能为同一件事不断道谢;在中国
,为一件事道谢,可以谢了又谢,谢个没完,“一再致谢”表明谢意之真诚,这是中国人的言谈礼仪。
(3)“对不起”不离口。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打扰别人,都必须说声“对不起”。当一个人要经过别人
的面前时,要说“对不起”。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在离开宴会时要说
“对不起”。在公共场合,无意之中打了个饱蛹要说“对不起”。无意之中打了个“喷嚏”要说“对不起
”。无间之中打了个哈欠要说“对不起”。在中途离开会议时要说“对不起”。约会时迟到了要说“对不
起”。上课时晚了几分钟要说“对不起”。在美国,甚至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即两人迎面而过,其实相距
甚远,根本不会碰撞,但必有一方会说“对不起”,而另一方连忙说“抱歉”,然后彼此道声“多谢”,
各行其路。这种情形对美国人而言如家常便饭,早已习惯。简言之,当一方说“对不起”时,另一方也应
用“对不起”、“没关系”、“抱歉”之类的礼貌用语来应答,以示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4)“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晚安”这类的问候语天天说。在欧美国家,这一类的
问候语人人说、天天说、处处说。新知故友在街上相遇时,要相互打招呼。同事之间每天在办公室见面时
要相互问候。同学之间在学校碰面时要相互问候一声。左邻右舍在电梯或楼梯上相逢时要互相打一声招呼
。甚至家庭成员在早晨见面和上床睡觉前都相互问一声好,道一声晚安。
文明礼貌用语除上述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如:“您好”“劳驾”‘我可以……”“再见”“欢迎光
临j,等等。因受篇幅限制,故不在此一一列举。
[color=#ff0000][b]言谈 注意交谈中的身体语言[/b][/color]
在交谈中出现了一些表情、动作,往往是人们真实想法的反映,表示某一方对交谈产生了兴趣或是厌
倦。因为无意识的身体语言有时会比声音透露更多秘密,所以在交谈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些身体语言的作
用。
1)积极的身体语言。以下这些身体语言表现出来以来的情况,就可以认为对方对这次交谈已经产生
了兴趣。
对方的脸颊微微向上升。这是对方刚刚开始感兴趣的迹象。对于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人们都渴望听得
一清二楚。
眼睛眯起变细。这是对方思考的一种表现。他不但在仔细地听你讲话,而且大脑中也不停地在随之活
动。
嘴角向上扬,嘴时常半闭半开。嘴角向下,是一种轻视或者不屑的表情;嘴唇紧闭,表明他对你的话
题实在不想参与;当嘴角向上扬时,表明他的兴趣被你调动起来了;而半开嘴巴时,表示他会和你一起讨
论某个话题了。
肩部保持平衡。对方坐立时,两肩不平,是一种疲惫的表示;肩部平衡,表明他的精神很好,对你的
话题不厌烦。
对方眨眼次数减少,睁大眼睛。频频眨眼表明了不耐烦,而贬眼次数减少,表明他已经被你的话题所
吸引,大概没多余的时间眨眼了吧。至于突然睁大眼睛,是他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
身体略向前倾。这是“倾听”的代名词,一个人专注听别人说话时,身体便会略向前倾,以求听得仔
细一些。
频繁同说话人配合。这时,对方已经积极地参与进来。当他频频回答:“嗯”,或者是表示赞成地点
头,他的态度也就可以看出来了。
2)消极的身体语言。以下这些身体语言表现出来以来的情况,就可以认为对方对这次交谈已经产生
了反感或是厌倦。
跷起二郎腿,并将跷起的脚尖对着别人。
打哈欠,伸懒腰。
指甲、挖耳朵、抠鼻子。
脚或摆弄手指。
看表。
手搂在脑后。
交叉双臂紧抱在胸前。
双腿叉开。
揉眼、搔头发。
对着别人喷吐烟雾或烟圈。
[color=#ff0000][b]言谈 交际语言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b][/color]
1、称呼与招呼
(1)称呼
称呼被看作是焦急的先锋官,是人际关系融洽的晴雨表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为把握不准称呼
的尺度而发愁
刚上班的小王就曾因此备受尴尬之苦,报到的那一天,接待她的是公司的以为部长,40来岁的人却年
轻的像二十五六岁,第一次见面,小王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部长,您好!”部长听了,嘿嘿一乐
,很随和地说道:“别那么认真,叫我小××好了。”在遇到部长时,脑子转了七八道弯,还是不知道该
怎么称呼他,
同事小李也遇到怎么称呼对方的问题,正是因为他无法面队同事间的称呼,整天猫在办公室里,不敢
出去。生怕碰见一个不知如何称呼的同事,有是还真“屋漏偏遇连阴雨”他越不想碰见这种情况,偏偏就
让他赶上了,即使上一趟卫生间,也会碰上无法确定怎么称呼的同事。
在现实生活中,称呼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其实小王、小李只要静观他人的称呼,然而同
他人保持一致就可以了,遵循了这一点一般就不会犯太大的错误。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分神。
一般地说,称谓是一种随交情的递增而逐步、随意化的,初识称先生]女士、同志。近了就称全名全
姓,再近就称小×、老×。在近一点就可以称兄道弟,称姐道妹了。
可是,人们常常在初识是闹点称呼上的笑话。比如,某些人对女人的婚姻状态把握不准,夫人称小姐
到无妨,若把小姐称为某夫人岂不尴尬,称未婚者为“小姐“就容易被谅解,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
人愉快的错误。
在社交场合中,一般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
姐,对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可称女士。如同一些少妇,被一些不熟识的长辈成为“姑娘”一样,心中一定
会美滋滋的。
称呼对方时还要遵循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女士后男士,先疏后亲的礼遇顺序进行。
(2)招呼
招呼用语言表示的是打招呼人与被打招呼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如果遇到熟人打招呼或别人给你打
招呼,你装作没看见,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1.“你吃了吗?”
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普遍的招呼语。“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劳动都
求的就是能够吃饱肚子。因此,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方的一种关心。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然而,“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
下来。但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是一种形式,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问声
“你吃了吗”也单单是一种招呼,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于对方真得过且过吃饭没吃饭
,都是无关紧要。所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你吃了吗”的问话逐渐被新的招呼语所代替。
使用这保存招呼语时要特别注意场合,在卫生间打招呼,显得语言极其贫乏,彼此也显得尴尬。
2.“你干什么去?”
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招呼语,与对方擦身而过,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至于
对方干什么却都无紧要,只是表示一种问候。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自己干什
么”是属于个人的隐私,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这句问候语出现在中国,也反映了国人
的一种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句话也将逐渐被新的招呼语代替。
3.“你在哪儿发财?”
这是中国近几年才时兴起来的问话。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君子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
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利”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
政策促使全国人民奔富裕,并以“发财”相互祝福。所以,这句招呼语如实反映了近几年来从上到下以经
济为中心奔富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初得温饱后人民的更高追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4.“你这段时间忙吗?”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都在为事业,金钱,生活而忙碌,奔波。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喜欢用“你这些时间忙吗”问候校友,同事,特别是年龄相当者。觉得这一问候
语,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又显得很文雅,不俗。问话人对对方工作忙不忙并非实质性的了解,
重在招呼。若对方回答“很忙”,问话人如果不再问一句“忙什么”显得又不礼貌了。
5.“你好”
这句招呼语简洁明了,通用性强,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一种祝福,因此,这句话解放以后经常使用,如
今也常出现在经济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又比较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特别是在一些城
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来去匆匆,以前那种交谈型的招呼语已经不适用了,彼此见面时一声
节奏明快的“你好”,同时伴以微笑,点头等致意方式便是礼貌之极。所以,这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
新型招呼语。
2.尊称与敬语
(1)尊称
我国传统礼仪语言中有不少尊称,现举例如下:
令——“令”有美好之意。令尊,令堂,令郎,令阃,令爱,令兄,令妹等,均是美称他人父亲,母
亲,儿子,妻子,女儿,哥哥,妹妹的。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