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70%,#ffffff,#ff0000,1][tr][td][color=#ff0000]用心和不用心,自己知道,别人也能知道。因为结果可能不一样,因为过程中总可能露出蛛丝马迹。
很多年前,leader和我谈到当时风靡一时的《大长今》。她说大长今能够成功,就是用心。因为用心,所以才会去钻研,也才会敏锐地感知“道”,不管是饮食之道还是医道。她还说,她之所以欣赏我,就是因为我做事情用心,和大长今一样。
当时听了当然是很开心的,这样的赞扬也是种激励,让我做事情更加用心,也从中感受到快乐。
有一年,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因为要帮朋友的朋友出本书,陪朋友到出版社和编辑讨论,编辑提出一些看法,朋友对编辑说,她可能并没好好读那本书的内容,对内容不够了解。编辑辩解说,她看了两遍,非常认真。朋友说,他在样书中设计了几处非常明显的错误,专业的人粗略一看就可以发现,但是编辑显然并没有发现这些错误,所以他知道她并没认真看。编辑脸红了,无辞以对。
有次,也有人问我,如果想学习知识管理,从哪里着手,我说,可以读读《百问知识管理》,这是目前最好的知识管理入门书了。他说他已经读过了。我说:可能没读吧,或者是没认真读,因为,如果读了,有些问题就不会问了(我不是指上面这个问题)。后来,他又让我推荐知识管理方面的其他书藉,我说,在《百问知识管理》的附录里就有一系列书单呀。(说起来人艰不拆才是正道,没办法,真相帝总会揭示真相。)
人总难免有疏忽,但是,用心,则疏忽之处会相对少些。
相比语言,我更相信行动。一个人说:“我很用心”,但做出来的事情却不让人满意,连及格都达不到,这肯定是没用心。比如一个人说读了某本书并且盛赞某些地方,原则上,他的行动就应该体现出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个人真正吸收了诗书后的状态。比如一个口口声声奉行礼仪的人满口粗话脏话,这就充满了违和感。
人的一言一行,各种展现,其实都是“暴露”,每个人对事件的解读,也都是透过自己的心智模式。所以通过对话、交流、微博、微信等,是可以了解一个人背后的心智模式的。
用心,有时候并不求结果一定如何,在过程中全神贯注,做好每个细节,好结果往往水到渠成。
昨天看到一条微博:
[color=#548dd4]何润东接演电影《英雄本色》,经1个月地狱训练,每天跑步半小时、重量训练1小时,拳击1小时,期间每餐以水煮青菜为主、搭配少许肉片,不加佐料只靠蒜头提味;外加每天10颗蛋白及高蛋白营养品,迅速从78减至73公斤,体脂肪降至5%,展现强硬大胸肌及6块腹肌。继张家辉、彭于晏后,又练成一个肌肉型男。
[/color]
我相信并且钦佩,你呢?
正面思维是:何润东真厉害!我要向他学习!
负面思维是:这是炒作吧?就他那样子真能做到?照片是PS的吧?
同一个事实,可以激发不同的想法,我看后,除了钦佩,还想到电影对于演员的磨砺,对于用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职业,因为相较常人,可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张震为拍一代宗师练习三年八极拳,夺得全国冠军。对于负面思维的人,我就会远远避开,因为很多人都没想过[color=#ff0000]一个道理:[/color]
[color=#548dd4]负面思维的人,无论是说,还是写,别人总要听完或看完才能判断,而听和看都需要花费时间,用心的人会吃亏。所以第一次看后听后了解了,以后就避开或清洗掉,否则会浪费更多时间。生活和网络中,都是如此。[/color]
教主不怎么动怒,那多傻啊,要知道生气伤肝。事情过去,忘掉,不影响开心的生活,但清理总是必要的,而且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关于知道】
有人说,知道太多也不好,可能被灭口,比如薄督就是知道太多了。
教主回答:错,他恰恰是知道的不够多。
谁是知道够多够智慧的正例?
比如曾国藩。
(the End)[/color]
[/td][/tr][/table]
[ 此帖被野人不留名在2013-11-13 10: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