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和朋友吃了一次干锅鸡,味道很不错。回来后发现思想被它收买,此时要是不出来赞颂它一番,还真怕那只鸡托梦给我。
一直以来我都钟情于火锅,吃过一次干锅后发现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我们吃的那一家是冷干锅,何谓“冷干锅”,即是食材烹饪完毕后端上来可直接食用,其间无须加热,反之既是“热干锅”(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叫法)。干锅的真谛就在一个“干”字。与火锅,砂锅比起来还真是干得不得了,锅里只有基本的油料,其余的都在烹饪过程中叫食物用“吸星大法”给吸走了,所以干锅里的食物特别有味道,一堆的佐料在锅内修炼,等差不多出师时倒入主料(一般就是肉了)二者亲密接触,主料吸佐料之精华火候之灵气,加以厨师之心得,不多时上乘的“武功”就练成了,最后便涉足饭桌江湖,接受你我的唇齿历练,若是有幸让食客余音绕梁,三日不知酒肉味,相思成疾那它就是美食江湖中的东方不败了。
干锅与火锅各自的内部关系很哲学,大概是表述一个主体客体,谁包容谁,谁吸收谁的精华并将其升华的问题。
火锅在修炼过程中汤是关键,虽然固态食材主导着火锅的命运,但若没有汤在中间调和着佐料与主料的关系,想必火锅的修炼结果只是给美食江湖添一个走火入魔的另类菜系。火锅的哲学我想应该是圆滑,是汤汁老练成熟的圆滑。火锅里食物包罗万象,开了火,大家在汤汁里荣辱与共。吃火锅时你只能吃出个整体感觉,要不就是味道好,要不就是是味道不好,汤和料之间难分难舍,如此看来火锅还真是义气,吃着它还能品出非物质元素。其实在这场修炼中汤才是最后赢家,它是真正的采佐料主料之精华补自身之元气。煮火锅时热气腾腾,大家关注的是热闹的气氛,感叹的是汤无私的汽化精神,很少关注到聪明的汤先生在体积减小的同时,密度是增大了。所以最后精华全在汤里,等人走后,商家乐呵呵的除去渣,留下老汤。此时刚才的其乐融融,荣辱与共由于敌不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最终宣告破产。
干锅的锻造史,我想一开始就是赤裸裸的厮杀。干锅因为干,没有大量的水从中调和,修炼氛围想必是弥漫着辣椒,花椒,洋葱的嚣张气焰。端上桌,尝一口“硝烟”尚存的食物,什么佐料,调料,主料的味道都纷纷跳上你的舌尖证明它们的存在,此时猛然发现刚才在锅中翻炒时上演的血色戏码只是为了选出合适的载体吸收精华为的是最后一刻在你舌尖的华美绽放。
也许火锅代表的是和谐,和谐可以是平均的,大家可以折中一下不伤和气。而干锅要的是统一,统一必定要争斗一番。这样看来干锅是要比火锅泼辣一点,甚至比红油火锅还要烈性。从二者的起源来看,这样诠释它们还是比较科学的。干锅和火锅同样来自民间,不同的是火锅起源于受汉文化影响深,汉族较多的中原,而干锅则起源于云南,贵州的山寨,想必沾染了民族脾气所以比较泼辣。从两者的进化程度来看,火锅虽然源于民间,但后来打入宫廷市场,皇族喜爱的涮羊肉也算火锅的孙字辈派系,所以火锅算渡过金,沾点贵族气,处事比较圆滑,过年过节看着热气腾腾的火锅仿佛看到一团和气。干锅嘛,一直在民间打拼市井味比较浓,就算里面的食材是价值连城的山珍海味,炒出来也要让它除去扭扭捏捏的“贵气”融入乡土。
前面提到干锅和火锅的关系很哲学,也就是干锅和火锅的辩证统一,现代人倒是把他们的哲学关系表现得很透彻。因为市面上有一种吃法,叫火锅与干锅的结合,就是吃完干锅加入汤变成火锅再吃。这种吃法我试过一次,想法比较好,但容易审美疲劳,吃完干锅任你宰相肚有多大,也撑不下包罗万象的火锅船了。
火锅干锅的哲学还需要各位大师接着研究,小女子是不希望它们统一,只想吃火锅吃腻了,就出轨一下,宠幸一下干锅。
[ 此贴被孟客在2011-02-10 20:5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