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60、70、80年代,三代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从各种报道中,三代人互看互评,有火花,譬如对“80年代”的争论;有共识,譬如对“60年代”的信服。不知不觉中,“职场三部曲”奏响了最后一部,今天的主角也换成了70年代职场人。
“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而“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大吐苦水。但老成的“60年代”、新锐的“80年代”又是怎么看的呢?70s自语尴尬一代一个生于70年代的人这样说过:“我们有着太多的双重,在时尚和传统、进取和保守、张扬和稳重之间徘徊,在工作和生活中既勇于尝试新鲜的东西,又始终恪守着一些规矩。”
关键词尴尬解读者:汤小姐广告策划
在喜欢稳扎稳打的60年代人眼里,70年代人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里,70年代是落伍的一代。70年代人苦干实干加蛮干挤进大学后,却发现高考录取率已由10:1变成2:1;好不容易毕业了,却发现国家不包分配了;费尽周折捧了个铁饭碗,却发现在激情创业的时代,工薪族实在太可怜。“70年代”大锅饭的滋味没尝过,福利分房的好事没赶上,八九十年代经济热潮时个人奋斗的大好机会也错过了。职场上前有“60年代”坐镇,后有“80年代”追赶。
关键词紧迫解读者:BOB公司职员
生于70年代,幸运的是与“改革”、“开放”等字眼诞生在同一个年代;不幸的是,长大后的“70年代”人却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上有“天花板”下有“强追兵”的尴尬境地。对于“70年代”而言,“压力”、“紧迫感”成了职场关键词。向上看看领导,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没有取代的可能。提升的空间虽然有,但是仍然有看得见的天花板。再看看单位不断进来的新人,都是80年代的新兴人类,他们工作的冲劲让人紧张。其实,同是生于70年代,却也有不同。1975年以前出生的人更像60年代人——忠诚、敦厚,而1975年以后出生的人则更接近“80年代”——追求独立与自由。
60s旁观后生可畏
对“60年代”而言,80年代的新新人类离自己远了些,真正的“威胁”还是来自这群70年代的职场人。对着他们,“60年代”沉吟半晌,只一句“后生可畏”,却不乏羡慕与欣赏。
关键词白骨精解读者:胡先生大学教师
似乎是不经意间,这群年龄在“三张儿”上下晃悠的人成了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分子。看看他们,我和身边的朋友总会觉得羡慕。有时提起他们,我们的语气中还有那么点“醋味儿”。他们大都有着不错的职业,工作中备受器重,这也让他们有足够的money担当起“消费的中流砥柱”的称号。于是,衣服是给“70年代”设计的,房子是给“70年代”盖的,车子是给“70年代”开的,“中产”、“BOBO”、“小资”、“新富”等称号也是给“70年代”准备的……关键词主力军解读者:王小姐律师他们是职场上的主力军。与“60年代”相比,他们年轻,有年龄优势;与“80年代”相比,他们成熟,有工作经验。他们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不仅精力充沛,积极上进,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是老板眼中理想的员工,也是职场上最活跃的一群。他们善于营销、乐于造势,会利用资源。他们正逐步成为职场中的中坚力量,开始在生意场上唱主角。有人说,“50年代”发财靠关系,靠官倒;“60年代”发财靠出国,靠胆量;那么,“70年代”更多靠的是智力和实力。
80s旁观榜样力量
在新新人类眼中,“70年代”可谓牛人辈出。提起“60年代”,新新人类言语尊敬,却透着一种距离感。而说到“70年代”,新新人类言语轻快,更有不少人将其中的佼佼者作为自己的“偶像”。
关键词分化解读者:飞鸟公司职员
70年代职场人严重分化,他们牛的牛,穷的穷;有中学毕业就找工作的,也有从海外牛校学成归来的“大海归”;有把追求品质生活付诸行动的“小资”、“BOBO”,也有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还嫌不够的“凡人”;有跻身企事业管理层,让别人看他脸色的,也有赶上下岗的尾巴,要看媳妇或是女朋友脸色生活的;有职业“钱”景光明灿烂的,也有事业进入到瓶颈阶段的。老同学聚会时,有钱没钱、得意郁闷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牛人解读者:加加自由职业者
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有一个共识,如果“60年代”在工作中没做出什么成绩,人们会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而要是换成“70年代”,人们一准儿认为是他们不够努力。也许是生于70年代的牛人太多,以至于人们对他们这个整体都寄予厚望。随便数一数,一群“大牛”的名字奔涌而出,中国最年轻的富翁丁磊、盛大网络陈天桥、国美老总黄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