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75%,#ffffff,#00b050,1][tr][td][table=100%,#00b050,#dddddd,1][tr][td] [/td][/tr][/table]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font][/color][/size]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 [b]自信还是自负[/b]
[/font][/color][/size]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 小胡今年从复旦大学毕业了,留在了实习时的一家公司。与她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们要么学历没她高,要么学的专业没有她好,她说自己心里很有优越感。当领导要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时,她觉得以她的条件,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一次,在计算效益时,她把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重复计算了两次,账面多出了整整两亿元,虽然最后没有造成实际损失,但整个公司的财务计划被全部打乱了。小胡说当时心里没觉得问题特严重,她说这就像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改过来,下次注意就是了。而在公司的眼里,这《孩子》网络版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了,自信是应该的,但过了就成了自傲和自负。
[/font][/color][/size]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 北大生物系毕业的小梁曾在某报社干过一段时间,一次报社派他去一家幼儿园采访,对象是国内第一位搞学前教育的博士,他在听完博士的演讲后,起身向博士提问,并开始滔滔不绝地向博士和在座的家长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喧宾夺主的他最终引来一片嘘声,事后,家长们打电话到报社表示抗议。小梁说,他其实并没有把那位博士看做权威,他觉得他们两人是平等的,应该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不同的看法。小梁对自己充满自信,权威、领导在他的眼中并没有被神秘的光环笼罩着,他不会对这些人犯怵。而在领导和权威看来,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起码的谦虚精神,总让人觉得他们太狂,有点没轻没重,没大没小。他们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闯劲,可是对自己却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font][/color][/size]
[font=宋体][size=2][color=#00b050]
[b] 个性太强还是缺乏沟通[/b][/color][/size][/font]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 来自黑龙江的小金刚到新单位一周就开始抱怨工作环境的无聊与烦闷了。从法律系毕业,原来想当律师的她为了留在北京,最终选择了到郊县做一名公务员。她的同事多为人到中年的大叔大妈,本来就内向的她更不愿意与人交谈。“谈什么呀,他们说话我根本就插不上嘴,也没有那个兴趣插嘴。整天枯坐在屋子里,都快把人闷死了!”这种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了她的工作,每天例行公事到班之后,干完份内的事就抱着外语书看。同事觉得这个小姑娘不太好相处,也就渐渐地疏远她,结果到单位半年,小金连一半的人都不认识。
[/font][/color][/size]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 这种现象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并不罕见。一直习惯了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突然被推到一个群体当中,是保持自己的个性还是尽快融入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但事实上,如果真诚待人,你就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亮点。在一个学姐的开导下,小金有意识地与周围的同事接近,结果发现其实他们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与同事交流多了,大家也都把小金当女儿或者小妹妹看待,有什么事都关照她。小金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成为单位小有名气的女秀才。这时候,以往的孤独感、失落感就再也没有了。
[/font][/color][/size]
[font=宋体][size=2][color=#00b050]
[b] 新问题还是新观念[/b][/color][/size][/font]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 这群爱“折腾”的年轻人常常让上司、同事和家人觉得不可思议,到底是谁出了问题?笔者为此走访了国家人事部人才科学研究所考核评价研究室主任罗双平。他认为:职场新人们的种种表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我国青年一代价值观和就业观的变化。过去,人们参加工作,比较忽视自身价值的体现,到了这一代年轻人,他们不断地寻找一种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提供自身发展空间的职业。他们有自己的行事原则,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不在你那儿干。
[/font][/color][/size]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 罗主任认为,不能否定青年人表现出的这些变化,这种变化恰恰说明我们的人事制度和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了。现在的管理方法大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人的工作多是为了经济利益,干得好的多给钱,干得不好的就少给钱或不给钱。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在年轻人身上开始没那么奏效了,强调自我实现的年轻人的“折腾”,只是为了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管理制度在他们那里遭遇抵触,说明这种制度已经和他们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不适应了。这就需要管理者改变管理思想,提高管理艺术。
[/font][/color][/size]
[size=2][color=#00b050][font=宋体] 而用人单位又是如何看待职场新人的呢?一家著名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培训与发展部门的杜经理说,他们公司每年都会招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而从去年开始到今年,这群年轻人确实与过去很不相同了,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个性特征,追求个性的表现。如果说过去年轻人来到公司,大多会选择苦干、实干出成果的路子,现在的职场新人看重的则是公司能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能不能让他们发挥创造力。他们追求的不是工作的稳定性,而是对工作的满意度。公司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并做出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实行“弹性工作制”,原来的每天8点30分准时上班,现在只要你能保证8小时工作时间,7点来上班或10点来上班都是可以的;原来要求穿西装打领带,现在可以穿着休闲装上班。杜经理认为,公司注意了不同员工的要求,才可以更好地留住所需的人才。[/font][/color][/size][/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