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之道》经典一章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87 回复:2

[职场之道] 《职场之道》经典一章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叶北疏

ZxID:1436856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叶南絮
7.7素材/7.14网盘/7.18网购/8.17广播剧/8.18图材/1月推荐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8 0
《职场之道》经典一章
— (夏锦宁) 是把一本书拆开发了么?这样不行呦,如果以后大家都这么发就不好了,来换主题帖内容吧。发帖辛苦了。原帖修改吧,不删。感谢支持学习职场O(∩_∩)O~ (2011-11-08 21:37) —
[table=450,#ffffff,#ff0000,1][tr][td][color=#ff0000]序言: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相信这个年代没有看过周星驰电影的朋友已经不多了,这位“无厘头”的代表人物,以夸张的搞笑风格,出人意外的情节,跌打二十年,由“宋兵乙”晋身为“星爷”,其代表作《大话西游》更有“后现代主义”杰作之称,本身就够传奇兼无厘头。
  
  在我看来,周星星同学的电影,其夸张甚至有时变态的风格背后,隐藏着现实主义的写真,和对传统电影伦理观的嘲讽。从他的影片,实际可以学到不少为人处世之道。当然,不要象他那样在工作场所仰天怪笑三声。
  
  在《算死草》中,周星星同学演的是一个讼师,他的徒弟何某忍受不了他的自私,气愤之下出走香港,不料因为是何爵士的私生子而被其同父异母哥哥陷害。周星星为了救他,和老婆莫文蔚赶到香港做他的律师。期间,由于周星星犯规不得开口,由莫文蔚发表庭上演说辩护词。莫文蔚一反周星星的搞怪风格,演说非常精彩,无论说理还是用情都非常到位。在美国诸多社会伦理片中,主人翁面临失败时,往往一番入情入理的精彩演说,震撼所有在场群众,更使先前持中立或反对态度的陪审团甚至法官大人,都会转而支持,在一片掌声中,主人翁的命运大逆转。莫文蔚的演说,几乎就是美国电影中类似场景的翻版。她讲得如此之好,连周星星都夸奖:你看,(陪审团坐的)瞎子都感动得流泪了!电影观众到此,也期待着象美国影片那样,人性中的真善美终于被唤醒被激发,陪审团一定会全体同意何某无罪当庭释放。
  
  这时,“无厘头”的情节出现了,陪审团上那名起先自称正直公民的瞎子举手,对法官说:“法官大人,由于我眼疾复发流脓,要求暂时休庭。”接下来更具戏剧性,在周星星等人目瞪口呆中,陪审团一致通过,何某有罪,判处绞刑。
  
  最终,还是周星星同学抓住法庭执行绞刑时的一个语言漏洞,成功地解救了何某,但讽刺的是,何某获释,并非他被证明无罪,而仅仅因为法官语言歧义。也就是说,使何某得救的,不是善良的人们想象中的正义、道德、人性的光辉等等,而仅仅是法官大人的口误。
  
  这部影片由于整体风格非常“无厘头”,或许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情节的现实性。对照美国电影,其实可以说,美国电影更具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现实中,有多少人仅仅因为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就使法律对你网开一面呢?有多少人就因为一番入情入理感人至深的心灵独白,就使群众对你的误解全然冰释并成为你的忠实支持者呢?在敌对势力和群众的要求下,杀人犯可以被释放,但耶稣却被处死;在盲目的舆论引导下,民族英雄袁崇焕被一刀刀凌迟处死,每一片肉都被狂热的群众吃掉。这些或许太血腥也太极端。但活在现实中,我们要明白,人性也许是光辉伟大的,但也是靠不住的。或许只有圣人才能引导和发挥群众人性伟大的那一面吧。
  
  在周星星另一部名片《九品芝麻官》中,当周星星由一个一两银子也要贪的替补知县,因为良心的发现与私心的激情(他爱慕张敏所扮演的那个被陷害的女犯),决意做一个清官好人,回家向父亲求救时,父亲给他一本《清官密笈》,并在临死时留下一句至理名言:“要做清官,就得比奸官还奸!”我想不少观众当时都想知道《清官密笈》里写的是什么,但是周星星让它被烧掉了,而周星星老爹的这句话,其实就是精髓所在。此后,周星星同学上京求助,却被他爹当年好友陷害,流落妓院,无意中练得一张好利嘴。最终,在逛妓院的皇帝的支持下,周星星以钦差大臣身份把案子摆平,原凶伏法,其余贪官污吏轻轻放过,周星星也抱得美人归。结局皆大欢喜。
  
  好在周星星的影片,都是打着搞笑搞怪的旗号,没有谁会认真去对待他所想传达的实质内容。否则,按照传统道德观念,这部影片一定会招来骂声一片。周星星突然想做好人好事,居然第一是想做贪官污吏而不得,更被对手愚弄兼往死路上弄,第二居然是因为暗恋女犯,想在她的眼里做一个好人,第三才是他本性的善良;而周星星能够成功,居然不是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是因为皇帝欠他一个人情才为他撑腰;最终冤案得以平反,原凶得以伏法,居然是因为原凶凶性大作自取灭亡,按影片逻辑,如果原凶老老实实听候发落,未必即死;而其他所有贪官污吏、马屁精、小人,还有虽清廉却无能的八府巡按,在周星星经典而狂放的大笑声中统统高高举起轻轻放过,实在令观众不够爽。
  
  在我看来,这部《九品芝麻官》可以称得上真正现实主义的力作,当然周星星同学能用如此怪诞的手法表现出来,不能不让人佩服。或许清朝已经跟现在的社会有根本的不同,但我相信人性是不会有多少改变的。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好人,未必就一定要大公无私,专门利人毫不利已,把自己的私心杂念转化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同时也顺便满足个人一些合理的欲求,是一件最正当不过的事情。一个想做“好人”的人,未必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而一个人,如果想做一些真正有益于别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就一定要“会做好人”,否则鲁迅先生所谓:“老实是无用的别名 ”就不幸而言中。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奸臣得道,忠臣遭殃的故事,忠臣不会自我保护,缺乏斗争的艺术,只知一味不管对方接受得了接受不了死缠死谏,除了激励跟他一样不怕死又无用的后来者,于国于民,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难道非要后来者叹惜:“好人不长命,坏人享天年”才是硬道理吗?管仲、孔明,辅佐齐桓、阿斗,君主一样吃喝玩乐,身边一样有大批奸邪小人,但管仲、孔明在世之时,政治清明,国盛民富,至今传诵。难道他们就没有那些死难忠臣面临的困难吗?区别在于,管仲孔明,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也。
  
  如今不少人说,一切的不公正现象,在于制度的不完善,只要制度完善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就会大量减少。正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所以管仲孔明一死,国家都趋于灭亡。这话自然有理,对于制度的重要性,我举双手双脚赞成。但我们不能忘记,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时候,该怎么办?就算制度再完善,执行它的还是人,何况世间事有多少是制度根本无法一一照管的?其三,制度的完善,必须由愿意为理想献身的人去推动,而一个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不懂政治艺术的人,或许还未出师,即已“身先死”。如果你无法救自己于水火之中,你又如何解天下人于倒悬?
  
  所以我写这本书,本意绝非教人奸诈,教人狡猾。而仅仅是想给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有热情,希望在职场乃至社会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希望能为企业和社会做更多事更多贡献的朋友一些启示。几何学告诉我们,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乃是阻力最小的路。我的书,希望能帮助朋友们找到属于自己那条阻力最小的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大可不必做一个天真浪漫者,也大可不必做一个愤世嫉俗者,还是让我们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或者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或许我们不会有想象中那种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炫丽人生,但却可以借助时间与复利的力量坚定而执着地实现梦想。
  
  成功有没有捷径?成功有没有秘诀?或许有,但我并不知道。从我和许多人的亲身经历,我只能说: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本书想做的,就是帮助朋友们少走一些弯路。
  
  是为序。
  
  第一章 职场定位
  
  初入职场也好,老江湖也好,要想在职场乃至社会中顺风顺水,最重要就是先要有个自我定位。职场上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情况多如牛毛。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要什么,几个转转下来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世界不抛弃你,自己也沉沦。
  
  为什么自我定位重要呢?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终点是什么,如何知道该上哪一班车?每次我到那些神庙,总能看见不少年轻人在磕头许愿,听到他们喃喃祷告:菩萨保佑我得到财富,得到权力,得到幸福,得到好爱人……我总是要想:什么是财富?什么是权力?什么才叫幸福?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好爱人?等等。就算是真有神仙,如果你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想要什么,神仙也不知道该给你什么啊。
  
  为什么自我定位重要呢?因为你不为自己定位,并不代表你就没有定位。只是这个定位权已经被自己拱手相让。如果一个应聘者这样对企业说:“我什么都能做,您就看着办给个职位吧。”他多办不会被录用,因为企业不知道该如何给他定职位。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给自己定位,别人就会按其理解给你定位。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么多人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到底明不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他有没有主动去与人沟通,与上司沟通,主动让自己被人理解?
  
  鲁迅先生有段话非常经典,大意就是中国人有三种,一种是坐稳了奴才位子的,一种是做了奴才而位子还不稳的,一种是想做奴才而不可得的。有一次我拿这个嘲讽某哥们,说他是第三种,恨不能天天扒着总经理的衣角让他回头看一眼就兴奋半天,偏偏总经理鸟都不鸟他一眼。他反唇相讥:那你也不过是个坐稳了位子的奴才。我哈哈大笑,说为什么?他回答一句话巨经典:打工的都是奴才!我正色相告: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人,就不是奴才。正由于你在心底里,对打工者的定位都是奴才,所以你才拼命想做一个好奴才,可惜你连做奴才都不知道怎么做,故而只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种人。在这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代,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使命,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和目标,不沦为奴才希望渺茫。
  
  
  
  第一节  你不能永远同时走两根钢丝
  
  打工创业?
  
  看过杂技走钢丝的朋友都知道,杂技演员都是双脚走一根钢丝,没有同时两根钢丝横在半空,一脚走一根的。为什么?因为两根钢丝比一根更不容易保持平衡,摔下来是必然的。
  
  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同时在走两根,甚至更多根钢丝。比如身在职场心在创业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能够同时走两根钢丝的人肯定是高手,但就算高手,最终他也只能选其中一条走。该断不断的结果,就是一条也走不成,在钢丝上吊着等死。
  
  A和B同一天入职一家跨国企业,分别担任不同分公司的经理。A在好几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工作过,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聪明、有潜力、有创意,但是不够成熟。他希望通过打工学习经验,如果有可能的话,最终自己创业做老板,做出一番不凡的事业。B之前在两个外企工作,平均每个企业工作四年。相比A,他显得才智平凡,凡事中规中矩。对于未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具备独立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认定职业经理人才是最合适的路,有着清晰地职业目标和规划。
  
  两个人的职位相同,工作内容相同,工作业绩也相差不大。但两个人的表现方式却大相径庭。A本着学习经验为创业做准备的心态,仅仅关注工作的质量和个人的成长,对于大企业常有的一切规范和礼仪,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常想,反正将来我是要自己创业的,这些俗套没什么用。但有时他也觉得这家公司还不错,长期做下去也可以。无所谓的态度和聪明、创意相结合,使他很快成为企业上下公认的“怪才”。B则每时每刻都注意言行,只要有同事在场,无论什么场合,说话都是开会讨论总结发言的风格。虽然在A的眼里,B是一个有点虚伪的人,但他的成熟得体,也为公司上下所认同。
  
  几年过去了,B被提拨成区域经理,成为A的直接上司。A对这次提拨有点不满,因为无论从工作的哪个角度,他认为自己做得都不比B差,甚至很多方面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还更好。但长久以来,老板们好象只看见B的成绩,对A的一切都视若不见。当然A很快就自我放松了,反正最终是要创业的,B是做个职业经理人的,各有所求,无所谓。但当A再认真思考时,才发觉自己离创业的目标依然很远。因为他只是想创业,却没有真正为创业做过多少准备。再看看现在这份工作各方面都不错,创业的冲动似乎也不是那么强烈了。麦开始困惑了,以后的路,自己到底应该如何走下去……
  
  我不知道抱着这种想法的人有多少,反正结论就是一个:如果你不赶快一心一意只走一根钢丝,后果就是自找死路。企业为什么要提升B而不提升A,原因当然还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A自己的想法干扰了自己。打工不如意的时候,就想着自己还有一条后路去创业,创业没机会的时候想着自己还能旱涝保收地打工。抱着这种想法和心态,就算打工的业绩不错,但细节和态度上必然有所表现,这种表现就足以让A没机会晋升。
  
  这些年跳槽辞职的人多了,几乎统一口径就是去读书。经常有朋友也这样告诉我,问为什么?答曰现在工作不如意。再问那你想以后怎么办?答曰读完了再找个待遇好的工作,有机会就自己创业。每当听到这种回答,我心里的念头就是十之八九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就此诞生。且不说创业这种事情说起来是人人都能成功,实则有它的特殊要求在里面。我实在不明白读书与创业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我也不明白所谓“待遇好”的工作与创业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抱着先打工再创业的朋友一定要搞清楚,你最终想做什么样的人?说到底,打工也没打好,创业也没创成的人,这个世界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
  
  所以,是打工还是创业,这种问题最好早点想明白,想明白了就不要再胡思乱想,老老实实去走自己那根钢丝。
  
  谁罩你?
  
  香港黑帮电影中的常见场面之一:两帮混混相遇,推搡叫骂之后必然相互探底:小子,哪个堂口的?如果后头大哥硬,对方可能就扔下句台面话让步了,如果大哥不够硬,那一场混战难免,如果后头根本没大哥罩,嘿,那就等着被人打翻在地还要跪地求饶。
  
  职场当然不至于此,大家都是文明人,进化了嘛。也正因为职场上都是文明人,所以帮派山头地盘之类的东西更微妙更难把握,不少朋友都有莫名其妙倒霉甚至丢了工作的经历。为什么?或许是犯忌还不知道吧。
  
  在政党政治的国家,凡是当选最高行政官者,几乎都有政党背景。没有政党后援,个人再大的能力,再高尚的人格,面对复杂的政治竞争也会一败涂地。但是不是加入党派越多,从政胜算越大呢?显然不是。在这里,政治人物同样有一个选择他的那根钢丝的问题。政坛上,一个在两个对立党派之间换来换去的人,政治寿命最短。
  
  职场中也有政治,也一样会有派别,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的派别,甚至没有明显的小圈子,有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甚至只是传闻。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的都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正直的人,勤劳的人,与人为善的人,服从组织安排的人,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许多人一听到“职场政治”,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其实平心而论,世上又有几个人愿意或者喜欢不停地搞斗争呢?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政治,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因此,身在职场,除了搞明白你的工作职责和内容,还必须搞明白企业里有几棵大树,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你不可能同时在几棵大树底下乘凉,如果他们之间有利益冲突或者关系不和。如同你不可能永远脚踏两条钢丝,你必须选择一棵大树。
  
  大家都知道自古流传的“人生四大喜事”,可能没多少人知道自古还流传着“人生四大悲事”。其中有一句就是“少无良师”,年轻的时候没有良师指导。黑帮里的良师是什么?就是罩小弟的老大,职场上的良师是什么?就是你的大树。
  
  有大树的好处,第一就是免于沦为牺牲品。大凡权力斗争,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没背景的,并不是他得罪了谁,而是这样的人符合替罪羊的首要条件,牺牲他一个,紧张局势会有所缓和,且不会给双方带来任何后患。说句题外话,有次我跟几个权力部门的小头目吃饭,席上一头目说:某处有一个违法企业。另一头目立马问:有背景有没有?答应该没有。另一头目乐:那就弄!当时我的反应就是简直就是香港电影嘛,几个实力派大哥分地盘,最先倒霉的就是没后台不在席上坐的那位老大。
  
  有大树的好处,第二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在世面上名人自传数不胜数,翻一翻,好象每位名人都是天赋异秉,文成武德,凭着什么能力呀,勤奋呀,一步步或者坐火箭一样从小职员升到大总裁。当然,我不否认这些人能力是很强的,业务是出色的。但他们真的都是靠个人奋斗?特别是坊间流传一些什么前台接待做到总监呀,勤杂工做到总经理呀,技术员做到老总呀,成功人士当然在自传里要特别强调个人奋斗得来一切,也是鼓励后进么。但实际情况呢?
  
  大家去翻翻去年巨流行的号称世界第一CEO的那位洋同志的自传,你去看看他的第一个老板,第二个老板后来做到什么职位?上头没人罩着,在那个高手如林,号称CEO摇篮的公司,他能升得这么快,能坐上头把交椅?想进步,有人带,这就是现实。
  
  再看N年前火爆一时的某IT女强人的自传,呵,初看真是传奇人生,当年我还是毛头小伙的时候,把她简直当神仙看,一个低学历小职员,硬是凭本事做到业界最牛公司的中国总经理,她那自传里,满篇就是两个字:NB。可如今她是什么样子?几年前当我重温她的自传第三遍时,我已经知道她现在的下场了。为什么?说白了,她是个职场政治艺术的低能儿,她的发迹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产物,根本就没有普遍意义。当她离开呆了十多年的公司,拿着老三篇打世界时,不管是以什么高尚的理想作外套,结局都已经注定了。
  
  俗话说:进门先问主人是谁。不少打工的朋友进门半天了,东拍肩膀西打招呼的,自以为气氛很好,其乐也融融,结果主人家是谁都没搞明白。自己是个小人物也就算了,反正斗争一时半会也斗争不到你头上。但千万不要自得,咳,什么职场政治,我处理得好得很,走钢丝么,平衡而已。要我说,那是你级别不够,大哥们分地盘几时会问一个小弟的意见。象上面提到那位女同志,逆风飞扬,呵,顺着风飞不是更省力更快么?这名字就透着不吉利。
  
  一个人能在职场走多高,走多快,决定因素有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一棵大树提携你,有一个团队支持你,远远好过赤手空拳打天下。
  
  有大树的好处,第三就是少走弯路快速成长。现实生活中,名校毕业生有着先天的优势,有些企业甚至对不对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不同的入职起薪。不少非名校毕业生不服气,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不比名校生差,而且的确有不少非名校生通过种种努力,在人生的发展上优于名校生。但社会普遍观念中,名校的地位不可动摇,能考入名校,本身就意味着非同常人。很多人抱怨社会认知有偏见,唯文凭论,唯学历论,但这种所谓偏见确有它的基础,名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非普通高校可比。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的确很有可能变成不同的人。中国人自古就相信: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在普遍意义上,是非常有道理的。就好比这些年MBA热潮汹涌,一个哈佛商学院的牌子,就足以使人“鲤鱼跳龙门”,社会信赖甚至崇拜哈佛,从它那里出来的学生,就自然受到追捧。
  
  无论我们是不是名校生,走上社会,进入职场以后,文凭的作用会逐渐淡化。工作履历,工作实绩,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年轻人经常面临这样的选择:“有两家公司都要我,一家是财富500强之一,但职位较低,工作内容好象也比较单一,一家是小企业,给的职位听起来还不错,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我该选哪家?”
  
  我看到很多朋友从薪水、学习、发展空间等方面去综合比较,当然是不错的。但我要强调的,是你对自己的定位,如果你决心做一个职业经理人,那么,我劝你去财富500强的大企业。为什么?因为500强企业就好比社会中的名校。你的履历表上是名企,还是不入流的小角色企业,对于一个立志做职业经理人的朋友来说,效果是天差地别的。有位比较成功的私营企业家曾经跟我讲起他妹妹的故事:他妹妹到澳大利亚留学时,经济条件并不很好,当时澳洲的中国留学生很多,大多数人都希望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减少经济压力,同时也丰富履历,方便毕业后找工作。许多人到餐馆打零工,还有些人发挥优势去教汉语等等,虽然辛苦,收入也还可以。他妹妹当时动心了,也向他说了这个意思。他回答:学生的第一要素就是把学业搞好,至于打工,如果你一定要打,那么请去那些跨国知名企业找机会,哪怕没有薪水,你自己节约一点过日子好了。但一定不要去端盘子、做家教,不是说那些工作低贱,而是这些工作与你的未来根本没有连续性和相关性。后来他妹妹找到一家法国企业,做钟点工,工作就是在商业旺季时帮忙拆信封,送信到各部门,薪水非常少。但这是一家知名企业,业内龙头。他又告诉妹妹,拆信封也要好好拆,勤快一些,同时多观察多学习名企的工作风格和职业风范,尽可能去观察各个部门,去发现你最喜欢哪个部门的工作。不久,他妹妹由于工作积极认真,不同于其他钟点工,企业给她加薪,并改为类似于劳务工。此外,他妹妹还在另一家知名企业也做钟点工,也很受欣赏。当毕业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忙着投简历、面试,他妹妹却不慌不忙,因为两家名企都已经给了OFFER,而且职位不错,都是她比较满意的。为什么?企业方说了,她在这里工作这么久,一直那么积极主动、职业素质很好,不仅工作出色,而且这么久了大家也有感情,就象老员工一样,所以,我们将按老员工给起薪。后来他妹妹选择了那家法国企业,几年后,以中国总代表的身价回到国内,开办了中国办事处。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中,这位女主角无疑是幸运,除了她自身素质相当好,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好的“大树”,就是她哥哥,是她哥哥的远见让她少走了许多弯路。同时,在她哥哥的指点下,她又找到了另外的“大树”,就是知名企业。从一开始她就受到良好的职业风范和氛围的熏陶,使今后的职业之路有了优于同学们的起点。
  
  身在职场,有一棵好的“大树”,可以让人一年时间学到别人几年的东西,可以让人成长得更快,而不仅仅是升职加薪的速度更快。许多人说:“我的老板或上司,根本就兴趣培养我,甚至冷淡我,对我爱理不理,还有就是我的老板或上司很差很烂,从他们那里根本学不到什么。”对于第一种情况,我想你得先搞明白,如果你的上司或老板对你根本就没兴趣,他算你的“大树”吗?对于第二种情况,我想一方面可能你的上司或老板的确水平很差,但另一方面也极有可能是你的学习心态和为人处世的角度有问题。遇到愿意去栽培你,愿意花时间去教你的“大树”当然好,但就算遇不到,也并不妨碍我们的学习,无论你的上司或老板在你眼中有多么差,也要明白,他们能做到这个位置,一定有其道理,从他们身上,一定可以有所学。
  
  所以,职场要义之一,就是先看清谁才是真正的大哥,早点投靠早点得道。
  
  
  第二节 树立你的信念与目标,越早越好
  
  人生在世,拿什么去判断自己存在的理由,存在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我而言,一个人的使命就是他存在的理由,使命的实现就是价值的体现。越是聪明,越是有上进心的人,越会在某一个时段遇到对整个人生的困惑与迷茫。或许有些人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但在我眼中,认定只有找到上天赋予你存在的理由才是根本之道。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其与上帝之间的契约,人生要有大的成就,就要自己把契约上写的什么搞清楚。也许我们不必信教,但有信仰会让人更坚强,人生更丰满。人之不同于动物,因为人有信仰。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以终为始的人生
  
  人的一生,左边是痛苦,右边是诱惑,能够坚定地走完自己该走的路的人又有多少呢?不少朋友最大的痛苦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该干什么,不满于现状之余又不得不沉沦于现实。更郁闷的就是放眼一望,这个地球上所谓成功人士太多了,连隔壁大妈那个打小不成器的儿子现在倒买倒卖挣得都比我多。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一次某业务员跟我说:去年一个月只赚一千的时候,看着别人赚上万,觉得很丢脸。但当时只是想着不干活就得挨饿,一门心思地为生意忙,当时那个苦啊,但是生存有压力,也不觉得太苦。今年自己也赚上万甚至更多了,心里却比去年还慌,老想着这个月上万了,下个月要是业务不行掉下去怎么办,那个脸不丢大了。再看看别人,好象都比自己做得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他们。天天心里慌得很。
  
  他问我怎么办?如何才能保持业绩并超过别人。我告诉他,你是如何从一千做到一万的,重复去做就行了。但这并不能解决你心慌。因为当你一个月赚二万甚至十万的时候,你还是要心慌,你永远都有业绩下降的压力,而比你强的人永远都有啊。现在你眼中那些比你强的人,就站在你面前,但有一天你超过他们,更强的人还在后面,就算你再强,你能强过比尔盖茨他老人家?
  
  我问他:这辈子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死了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你想赚多少钱就足够了?你想用多少时间赚到这些钱?花时间把这些想清楚,再倒推到现实,你每天该做多少工作?做到了你就可以安心休息。因为你不用再跟别人比了。只要你每天的工作做好做到,到时间你的目标就实现,有什么可心慌的?
  
  “职业生涯规划”是现在很流行的概念。我的看法,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要领是“以终为始”,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白你自己的终极目标,再去设计你的路,否则规划只是空话,再过几年又会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了。而很多抱着创业想法,以学习心态去打工的人,往往会去读MBA、学英语、努力进外企等等,这些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对于创业是必要条件吗?而一些想做职业经理人甚至CEO的朋友,则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总发现有朋友有同学比自己职位高薪水高,于是永远都不满于现状,只要有好一点的职位便想跳槽。但事实上,没有规划、与终极目标关联度不高的跳槽和转行,其实是走更多的弯路。
  
  职业生涯规划真正的难处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天生我才到底有何用。这点搞不清楚,就只是从现状出发来规划,目标只是比现在过得强一些。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终点何在,永远也不会真正满足。跟别人的状况对比,很难获得真正的满足与自信。我主张一个人用自己的目标来衡量自己的成长与进步,那样人生会更轻松更喜悦。
  
  职业生涯规划这个东西,是没有人可以帮你规划出来的,只有自己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得到什么?想得越清晰越具体越好。如果你想不明白,就经常去想。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当然,不仅是要经常去问自己的心,而且要经常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去考察自己。比如上学时你对什么课目最有兴趣?什么课目学得最好?工作时做什么你最有干劲?工作中的哪一方面你最得心应手?生活中你有什么兴趣爱好?这种爱好体现了你什么天赋或个性呢?不要忽视任何类似的细节。这些就是你的“天生之才”的自动表现。
    
  人一定要按自己的天赋去设计自己的路。否则见贤就思齐,九成最后一事无成。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是要你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变成最好的你自己。
  
  比一辈子要赚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要做什么样的人。但凡是真正有大成就的人,不管他起始阶段是什么原因,抱着什么目的,最终他都是有了一种信念,成为某种人,承担某种使命。这种信念支撑他一路过关斩将,这种使命使他可以忍受一切利害得失。经常有人会问:有什么事是你不赚钱甚至倒花钱也愿意做的?这个问题的深层次意思,就是你想做什么的人?你认为上天赋予你什么样的使命?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世界知名企业,都有他的企业哲学、企业使命,一些打工的朋友总认为那是资本家编出来哄人的,其实不是。
  
  在人生,在职场,风云变换,起起伏伏中,所谓的良好心态从何而来?世面上流行成功学,门派五花八门,从神经学到催眠术,应有尽有。不少人花钱去听课,对于中间很多人的表现,我总结的一句话是:听的时候激动,回家的时候坐在车上晃动,躺到床上一动不动。总之,大部分人一个星期之后,热闹劲儿一过就还原。而只有一个有着成熟的价值观,有着明确目标与信念的人,才可能保持一贯的良好心态。
  
  我为什么要写这些呢?只想让大家明白一点,打工并不就等于是做奴才。投靠哪位大哥也不等于是卖身为奴。职场之道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如何在混浊的泥水中长出洁白的荷花。
  
  
  目标决定过程
  
  有句名言“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议。有一派意见是: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着做好士兵的本份,至于做不做得到将军,那得看能力和机遇等等。对于这种意见,我的回答:的确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但一个没想过做将军的士兵,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一定做不了将军。
  
  这种先做好本职工作,然后走一步看一步的人生态度。注定会走更多的弯路,浪费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没有错,但没有一个远期的目标为导向,在工作和人生迷失的危险非常的大。这些年,我看到太多的朋友身陷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没有勇气去追求什么。对于这样的朋友,或许劈头就讲人生的终极信念与目标过于空洞。处于这种迷失状态的朋友,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和行动,正如几年前我对一位朋友做的比喻。当时我说:人生就象一座黑暗的迷宫,迷宫中有许多的道路和房间,每个房门后都会有些珍宝,只有那些勇敢地在迷宫中行进的人们才能得到上天赐予的这些珍宝。我想做的,就是去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一直不停的走下去。唯一能支撑我不停在黑暗的迷宫中走下去的,是我一定能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宝贝这个信念,这个信念就象是黑暗中的荧火为我照路。然而我还是要说,如果朋友你体会不到人生终极信念、使命、目标这样的东西在你的内心,那只能说你还没到这个阶段,一个不断在追求更好,一个不断在超越自我的人,最终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
  
  “做正确的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以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去奋斗,这句话也的确有其道理。但我要强调,先认清“正确的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设计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做正确的事”,才有会“正确的结果”。这绝非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式的无厘头讨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你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结果”,你又如何能判断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
  
  美国管理协会曾经统计,新成立的小企业中十分之九会在六年内倒闭,剩下的又只有十分之一会在第二个六年后发展成中大型企业。研究这些最终不仅能存活,而且能发展壮大的新兴企业,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成立这初,创业者即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
  
  A与B的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是某名校MBA的同班同学。A在参加了几十次面试后,他选择到一家生产型企业做一个部门经理。因为它听起来“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机会”,另外这份工作的工资也是最高的。上任之后,A很快发现了部门和公司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于是他运用所学,很快进行了改组计划。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本来支持他的总经理,后来不得不干预,改组暂停。接下来,A发现部门和公司存在更严重的问题,于是他以高度的热情、责任感和勇气,再次发起改革。情况迅速恶化,他的部门人心涣散,其它部门也对他冷眼相向。勉强支撑一年后,A黯然离职另谋工作。
  
  B呢,在读MBA的第二年便开始准备工作,花了大量时间分析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以权衡可能的最适合工作。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与他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吻合并且他有一定经验和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工作前,他先花时间了解了部门状况和下属最大的需要,上任后便在总经理的支持下解决了部门部分需要,赢得群众信任,同时大家看到总经理如此看重他,更是肃然起敬。头几个月,B与几乎所有人和所有部门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半年后,他针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开始小幅度改组。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之后,不到一年,B的部门便成为公司的样板。公司上下已经在议论,B很可能就要获得更高的职务与权力。
  
  人们很容易把A与B的不同结局,归结为能力或运气。其实,除了他们在建立工作所需的权力和影响力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外,更重要的分别在他们求职时即已显露,B有明确的自我分析、目标与定位,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企业,而A则只是对所有的工作机会互相比较,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发展空间大薪水高的职位。由于目标不同,或者说,由于A的目标并不明确,他采取了危险的方式去推动工作,失败或许有运气的成份,但并不出人意外。而B,则根据自己的规划,找到最适合的职位,一步一步看似慢实则快地走向终点。
  
  
  诸葛亮的故事
  
  孔明可谓集职业经理人各项素质和权谋为一身,是一个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代表型人物。当然,由于“诸葛一生唯谨慎”的评语,他显得不那么潇洒自如,但事实并非如此。
  
  诸葛一门三兄弟,分事三主,都是杰出职业经理人,看来他三兄弟是早就规划好了人生目标的。且看孔明同志的简历,未出山前,蛰伏于南阳,观望天下大势,待机而作。此时已有数棵大树可供乘凉,如教师兼经纪人水镜先生,当地名人岳父黄老先生等。诸葛一家本是山东外来人口,但通过大树们的提携,他们结识南阳当地各名门豪族,使之甘愿为诸葛一家建立人际关系网传播名声。孔明同学四友,都是当地士族名门子弟,这些就是资源。孔明先生的人生大目标非常清楚,所以每每自比管仲、乐毅,他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类,可谓少有大志。
  
  然而现实是严峻的。孔明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基本是自学成才,既然不是名校出身,学历自然不高,以至后来曹操等不少同志一再强调“诸葛(乃)村夫”。论起工作经验,估计也只有放牛除草的课外实践和走一走祖国大好河山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问肯定是有的,但也只会纸上谈兵,学院派看不起,江湖派也看不起,所以他一唱自己的广告歌《梁父吟》,大伙就烦心,“时人莫之信也”就是明证。
  
  所以,事实就是这样,一个年轻、无名、没有学历、没有经验的小伙子,在一个小乡村里,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等待属于他的那天。
  
  孔明一生最大的优点,就是计划非常周详,而且切合实际需要。他会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预先安排布置,当然缺点是装神弄鬼自个儿神化自个,这也是职业经理人的一种手法,以后再谈。在实际操作时,他深通“鸭子浮水脚在水下划”的功夫,一贯好暇以整,还特意买了把鹅毛扇作为道具。现在,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而且工作的起薪不能低了,待遇不能低了,职位更不能低了。不仅如此,这份工作得有发展前途,什么前途?就是既能让自己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也能充分施展个人才华,让自己在史籍记载上比得过管仲、乐毅。
  
  在那个乱世,所谓工作和前途,都寄托在找到一个合适的老板身上。孔明深知这点,所以他宁可不出山,出山就一定要中大奖。刚开始诸候并起,孔明同学年纪还小,学问可能是有的,但政治艺术还领悟不深,估计也看不清一哄而起的大大小小的老板中哪个才是他的真命天子。想象一下在80年代初去应聘,你知道海尔能做到今天这样?同时,乱世出人才,一大批比他名气大、资历深、根子硬的职业经理人已经占据了主要舞台。比如曹操手下的二荀、郭嘉、程昱…..,袁绍手下的审配、郭图…..,连西凉军团都有贾诩这样的高人指导。总之大小诸候底下都有这么一批谋士,自己跑去毛遂自荐,从基层职员做起,孔明实在没有那个好耐性。
  
  终于等到曹操扫平北方大举南下的时候,国际局势明朗化,孔明心中理想的老板也浮出水面。曹操气吐宇宙,超拔群雄,做他的部下基本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连司马懿这样的强人在曹哥活着时也只能做个书记员,哪还谈得上借老板的舞台表演,管仲乐毅辅佐的可不是这样的主儿。况且曹操底下山头太多,各位大爷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孔明去了有能力也得熬年资,后来他弟弟是去了,那个苦哟,他两位大哥在西蜀东吴笑傲江湖的时候,这位三弟还不知道在魏国哪个衙门挂职锻炼呢。
  
  对孔明来说,孙权也不是理想的老板,孙家一门三世治理江东,当地豪族归心,人才济济,流派众多,一个山东流窜到中原的毛小伙儿,在门阀观念极重的汉末基本也只有过着熬年头看天气的日子。他大哥诸葛谨早就去了,成名立万儿的时候可基本没有,熬到第二代才出人头地把持朝政,这就是事实。况且,孙权本人年轻虽小,天赋极高,特别善于搞政治,看起来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但举孙权一世,江东政治最平静,没有什么地方反叛大臣逼宫,政治平衡艺术精妙之极,孔明去了,就算孙三世看得起他,也不可能象后来刘大叔那样“如鱼得水”视为干儿。江东历代都督,哪个不是人中龙凤,孙权也从来没有说是离了他们开不成宴席。
  
  至于剩下那几位原汉朝地方大员现军阀头目,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没搞头。数来数去,只有刘备同志差强人意。刘备当时已经混在江湖龙在边缘差不多二十年了,要嘛嘛没有,一般人都看不上眼。但孔明分析了他的材料,觉得此人大有潜力。第一,刘备有理想有志气,这是举国皆知的事实,同时刘备的理想与孔明本人相当吻合;第二,刘备能够颠沛流离二十年不改其志,这就是成大事者必需的素质;第三,刘备有举国皆知的人气和好口牌,皇帝喊他作叔叔,曹哥夸他是英雄,一帮兄弟几十年无怨无悔跟他做红军,真可谓外有品牌内有实力。第四,最重要的就是,刘备一个流浪汉,虽然本事不差,但比起曹操、孙权这些个家族资源既好,先天能力又强的大哥还是有差距,而且妙在手下就没个真正长脑袋的谋士,不会有人跟你竞争上岗。所以就算你出了馊主意,也没个明白人能指得出你的错。象孔明这样年轻、没经验的小伙,做错事的机会不可能没有,既然没有其他同事指证,老板也昏昏然不知所以,历史当然就不会写了。
  
  目标既然确定,怎么做得有一番规划,这个可是孔明的长项。秘密报告《隆中对》那是早就准备好了的,相当于企业招聘高级人才时会让你写一篇行业分析企业发展战略之类的东东。估计孔明同学早先还写过别的什么“对”,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写么,作为应聘前的练笔。只是现在目标企业是刘备军政集团,别的烧了也罢。
  
  既然下定决心走进江湖,自我要求就不能低了,集团老总那是做不来的,副总或者总助之类总得占着吧,何况刘备小集团,连个上得台面到江东搞“联吴抗曹”的成功学讲座的朋友都找不出来,二把手的位置非我诸葛莫属吧?但一个小年轻,无名无望在深山,怎么跟刘皇叔搭上线呢?搭上线之后又如何让老大极端器重极端信服,主动把位置给我呢?
  
  象同学徐庶那种做法,孔明是不以为然的,跑到街上搞怪,引起老大注意,这种自我宣传效果是不错,但给人第一感觉就不好,哪象个职业经理人应该有的样子。第一印象定位为游侠异人之类的,对以后的职场发展大大不利。况且孔明深知“俯而就之者易,跂而求之者难”的道理,自己帖上门去求老大给个职位,老大就算给了,一犯错误就开销。老大硬拉你入伙,犯了错误老大首先就得为你扛着,不然不是老大英明的眼光不会识人么?一合计,孔明决心用“鸭子浮水”之术做一把高明的。
  
  孔明的方法大家现在都熟悉,就是把广告做足老不铺货,吊客户的胃口,幸好刘备不是张飞这种粗人,不然孔明一番做作可就算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了,当然这种事也不会发生,刘备何许人也早就在孔明及其应聘智囊团的算计之中。首先是水镜先生一番强力推荐,把卧龙之名深印在刘备脑中,但是刘备虽心动却未行动。故而有徐庶出马再次考查刘备到底有无雄主之气质,考查合格后回马再荐孔明终于成功。等到刘备来访,一早就有线报,孔明等人立即安排,刘大叔三人简直就是鬼子进村,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三人一路听到的歌,看到的人,遇到的事,莫不与孔明有关,直把刘哥胃口越吊越高。孔明要是女人,估计天下男人不为卿狂的没几个。男人追不到女人要骂,但女人主动投怀又要怕。孔明自高身价,便宜无好货么,绝不让刘皇叔轻易到手。但又不让皇叔绝望到不再回来。所以每次刘大叔见不到正主,正失望之际,一准有人偶过攀谈,又把大叔希望之火重新点燃,并更猛更旺。
  
  当然事不过三,玩得就是心跳也不能跳到没人肯再陪你玩。孔明第三次终于接见皇叔,只是还要以睡觉为名让他等几个钟头,也算是最后对老板诚意和心胸的考察吧。弄到这个地步,真不知是老板面试员工,还是员工在面试老板,三个字:高,真高!
  
  至于那篇《隆中对》,千古以下说是奠定三国鼎立之基础。其实也没这么夸张,无论哪本史书,都只有这么一段话,不免让人疑惑。要我是老板,我肯定会问:先生你说得很好,但我现在要人没人,要熗没熗,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眼前难关怎么过?我怎么把别人的地盘弄过来?战略上您说得很对很好,具体业务开拓您是否也指点一二?史书都没写,我估计是孔明也说不出来。他那时的水平,做个战略企划部长可以,做个销售部长就不行了。好在刘备已经如获至宝,心里也明白自己小团伙一个,提什么市场开拓问题不是故意难为人同时也现得自己没有诚意嘛,也就不深究孔明的实践经验问题了。倒是关张二人颇有微词,但老板搞定了,下面的同志有意见也白搭。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孔明表面上好象什么也没做,但他得到了他要的一切,无为而无不为,还那么的自然得体,谁说孔明一生只知谨慎不够潇洒?谁说孔明以儒家行法家之事?其实孔明潇洒得很,以后什么安居退五路,什么空城计,都是谋定而后动,深通黄老无为之术。
  
  或许现在的社会,象孔明这样应聘是不太可能了,真这样进去了,别人也是一句,他有背景,水镜先生罩的么。我想说的,是孔明有着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这个大目标出发,他设计自己的每一步,做了种种周全的准备。就象一个好演员,先得知道自己到底要演什么,再去设计怎么演才象。想做职业经理人,你就得有自己的目标,没有人生目标,也得有职业目标,千万别走一步看一步,须知你不设计自己的路,别人就会按别人的想法来设计你的路。人生一世,不可失去主动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说得狠毒,我理解就是不要失先手,下棋一失先手就步步被动。所以孙权宁可毁家抗曹也决不肯投降,都在于人生的选择权和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职业目标,很多朋友一说就是豪气盖天,我要做老板,我要做总裁…..不是打击人,你有诸葛亮那本事吗?就算诸葛亮也只做二把手呢。明白自身条件,兴趣特长,优势弱项,再定一个实际点的目标好些。否则,目标定错了,错的就不是一步两步,而是满盘皆输。
  
  企业不是让你来学习的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成长,但企业并不是学校。
  
  有些朋友总是很谦虚,一见到上司,特别是见到老板,就只说自己在努力学习,努力成长。却不知这种话说过头了反而有害。企业雇用员工,目的就是让他来创造效益,就算员工学习,也应该是学习对创造更多企业效益有用的东西。有些朋友读自考,上周末MBA什么的,自个上也就得了,别拿出来当做自己好学上进的光荣事迹到处宣传。讲多了,老板不一定心里就有意见,是不是我这庙子小留不住你这尊神啦?那我得考虑有人顶你的岗位了。
  
  再着一个天天学习不倦的人,遇到心胸不那么开阔的上司,说不准就认为既然你把心思都用在读书上了,工作一定不会用心。如果上级有了这个印象,那你注定就是疑人偷斧中那个被疑的邻居了,做什么都象贼。我有一个朋友,天生好学,经常拿最近又在读什么什么书到公司去讲,工作业绩也不错,比许多同事还强一点,但老板总说他工作还不够努力,可以做得更好。开始他以为是勉励,是重视他,还很有些高兴,久了不免疑惑,不知道哪里还要做得更好,哪里不够努力。有一天老板再次听到他讲正在读什么管理名著,深受启发的时候,说了一句:你把公司的业务资料跟工作相结合可以多读几遍,收获也会很大。他才恍然大悟,老板是觉得他那么好学,心思大半放在学习上,工作自然不够努力了,如果他把学习的劲头都放到工作上,岂不是会做得更好。这种老板逻辑,还真不能算错,虽然实际情况未必如此。有些朋友考试并不是为了跳槽,结果证书拿到跟没拿一样,加薪提拔都落到不如你学历高的人身上,甚至老板眼色还不如以前亲切,郁闷之余大骂别人,恐怕祸根是自己平时埋下的。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站在企业,站在老板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当上级不管是有意问你,还是路上遇见没话找话打个过场,你都要汇报你做了哪些事,为企业创造了什么效益。再点几句正在努力学习什么对企业发展更有用的新东东。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向上级、老板表达最诚挚的感谢之情,感谢他们对你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一下你的忠心。
  
  再加一句,学习和成长是必须的,但别把自己弄成个不务正业,空闲时间很多的反面典型。
  
  
  一位朋友的来信
  
  有一位朋友写信给我,这样描述自己:“我自认为有些思路,工作能力上也过得去,只是十年来抱定自己的原则,认定只要踏实作人、认真作事,就会得到领导的肯定,至于拉关系之类的事想都不想,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向上动,心态倒也恬淡,只是这两年直接领导实在太菜了,非常受气,心里也很苦…… 如果改变自己的原则,改变自己的处世态度,又是我所不希望的啊,因为那不是我的长项,而且作起来也不一定快乐……”
  
  我的答复:你认为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就会得到领导的肯定。而目前受气很苦,实际就是因为你得不到领导肯定,对吗?
  
  如果说有什么问题,我想是出在你的这个“原则”上。你并非无欲无求,你求的是得到领导的尊重与认可。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所使用的方法,就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但问题是你的方法(过程)与你的需求(目标)之间并无必然因果关系。如果你只说,你的原则就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而不求任何名利”,这才叫原则,即:原则不可以拿任何东西来交换的。或许有些企业,只要认真做事做人就会得到认可,但目前你的领导并不欣赏你为人和做事的时候,你就感到“心里很苦”了,这就说明你的方法并不适合你的目标。
  
  我看如果不想这样下去,又不得不在这个领导和企业里继续,为了自己活得舒心一点,你只有“改变自己的原则”,有两种改法,一是去掉“得到领导的认可”这个念头,彻底无所求;一个就是为了你的目标,改变你的行为方式。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改变行为方式,并不等于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死守一种行为方式,不知变通应对的人,不能算是成熟的人。多想想诸葛亮,他那样设计自己的路和行为方式,我们会批评他投机、奸诈、没有道德吗?
  
  
  
  第三节 永远站在主流之列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是大家熟悉的人物,这样一位天王级人物,当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里我要说的,不是现在的任正非,而是早年的他。
  
  大凡一个人物成功之后,大家都去看上帝,却忘了耶稣还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当某人已经成功到你都知道了(他正好住你家隔壁的除外),那你看到的东西基本上也学不到了。名人传记最害人的地方,就是把成功之后的辉煌事迹一条不漏地大书特书,好象罗马真是一天建成的。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抗战时期,任爸爸在某国民党军工厂做会计员,业余时间与几个朋友开了一个书店卖革命书籍,又组织一个“七·七”读书会。这段历史,是任爸爸文革中受磨难最大的一件事情。身在国民党的军工厂,而又积极宣传抗日,同意共产党的观点,而又没有与共产党地下组织联系。你为什么?这就成了一部分人的疑点。在文革时期,如何解释得清楚。任爸爸为此受尽折磨。
  
  在《我的父亲母亲》这篇文章中,任正非说:父母虽然较早参加革命,但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血统,要融入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取得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次政治运动中,他们都向党交心,他们思想改造的困难程度要比别人大得多,所受的内心煎熬也非他人所能理解。他们把一生任何一个细节都写得极其详尽,希望组织审查。可在“文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中,他还是被揪出来,最早被关进牛棚。
  
  因为任爸爸受审的影响,哪一派也不批准任正非参加红卫兵。任正非入伍后,也是因为父亲问题,一直没有通过入党申请,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任正非一下子成了奖励“暴发户”。“文革”中,无论他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奖的机会均与他无缘。在他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立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唯他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粉碎“四人帮”以后,生活翻了个个儿,因为他两次填补过国家空白,又有技术发明创造,合乎那时的时代需要,突然一下子“标兵、功臣……”,部队与地方的奖励排山倒海式地压过来。
  
  1978年3月任正非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在兵种党委的直接关怀下,部队未等任爸爸平反,就直接去外调查清任爸爸的历史,否定了一些不实之词,并把他们的调查结论,寄给任爸爸所在的地方组织。任正非终于入了党。后来又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任爸爸也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平反。由于那时百废待兴,党组织需要尽快恢复一些重点中学,提高高考的升学率,让他去做了校长。
  
  以上这些,改写自任正非的名文《我的父亲母亲》。文章中任正非并没有直接表达出他的处世观,他只说了一句:文革让他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事实上,父母的遭遇,对任正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当他看着忠实于事业和党的父母仅仅因为家庭出身,始终不能为社会主流所接受,即使比别人多做几倍的工作也无济于事,当风暴来临也是第一个受难者的时候,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定要为社会主流所认可,否定注定一事无成。所以他参军,要把身上的颜色染红。在军队他做了那么多事,没有任何奖励,他能接受,在他心目中,入党比任何奖励都重要。因为能入党,就不仅是被主流所认可,也为主流所接纳。这方面,任正非做得相当出色,文革结束之前,他已经做到干部级别,以他的出身,相信非常不容易。他父亲的迅速平反,跟他入党有莫大关系。76年之前,无论他工作多么努力,多么出色,荣誉与他无缘,而76年之后他的际遇一下从地下到天上,为什么?仅仅是主流潮向变了。主流的力量就是这样的强大,几乎没有个人可以抗拒得了。善良的人们往往会说“历史最终会是公正的”,但不要忘记,“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对某人某事的评价,永远折射着当代的主流意见。更何况,能被历史所记载所书写的人物与事迹,毕竟只占少数。
  
  也许任正非的经历比较极端,反差太大。但人在职场,乃至于人在社会,千万要记住,无论你如何定位自已,也无论你设定了怎样的目标,只要你希望有所成就,就一定要为主流所认同和接受。
  
  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我的一位朋友小A,初入职场,便以其博学、敏捷和异于同事的奇思妙论闻名公司上下,企业内刊在介绍新人时,还赠送“怪才”之名给他。起先他很高兴,新进同事只有他这么有名气,只有他每说一句话都被人追捧,他的才华如此出众又如此被大伙所重视,所以他越发竭力创造惊人之言,做惊人之事。没几年,一起进企业的同事,甚至不少后进的同事都升上去了,他还在原地打转。他不服气,自己什么都做得不错,哪方面条件和上去的同事比都强,凭什么?
  
  没有人回答他的疑问,似乎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他所在的企业,是一个风气比较保守,强调企业文化精神,做事讲究按部就班有板有眼的公司,小A已经被企业的主流舆论定位为“怪才”,而且他的这种才在老板和大众眼里只能搞笑,没有实际价值,甚至有时还有点违反企业文化要求,他就已经是企业的异类。公司不需要游侠异人,公司要的是信奉企业文化、遵循规章制度和潜规则的好员工。当老板考虑提拨员工时,这一类怪才是根本不被考虑的,在人力资源部考评时,小A永远也不会得到“优秀”的评价,虽然“优秀”二字也只是个表面好看而已。如果小A这类人都上位了,那不岂代表着公司信奉的文化和游戏规则都变了吗?老板还如何可以管得住一大帮其他人?如果小A这类人都算“优秀”,那岂不说明今后公司里是越怪越好,天下大乱才算大治吗?所以就算小A实际工作业绩和能力比现在强一万倍,在这个企业中,他只有等着慢慢变老。
  
  更糟糕的是,小A在企业中已经变成异类的代名词,许多不合公司文化的话反复流传之后到他这里,都说是他的最新创造,就象著名的某大嘴体育节目主持人那样,一旦群众认定你是什么类型的人,那么该类型的话和事就一定是你说的你做的。完了,就象一提国民党后面加个“反动派”一样,这样的主流舆论定位是任何人都抗拒不了的。
  
  事到如今,小A悔之晚矣。进这家公司之前,他所在的企业老板很欣赏他的创意才华,哪知到现在陷入不死不活的状态。如果早几年进的是一家讲求创意,氛围轻松甚至搞怪的企业,说不定现在他都做到总监了。小A最后总结,自己错就错在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不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没有根据定位去塑造自己的形象,凭着天赋小聪明随心所欲,以至于被企业钉到十字架上成了反面典型,连才进公司三天没见过面的新员工在知道总裁大名之余都知道他的大名。不少人还故意经常逗他发表搞怪言论,试图从他嘴里听到大伙平时只敢想不敢说的经典语录,发泄一下隐藏在心里的不满、郁闷。
  
  好在故事的结局不算太坏,小A毕竟还有许多优点,他终于在企业中找到理解和欣赏他的“大树”,虽然不是很大,不能提拨他晋升,但却可以为他说好话,让他有机会去参与一些团队项目在大伙面前树立新形象,创造机会让大老板们见到他改变老板的定见。而小A自己也很争气,有板有眼地按企业规则做事做人,慢慢地不少同事觉得他变了,有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批评他不象以前那样有灵气,变得虚伪狡猾。但小A很高兴,因为几个大老板对他的评价大幅升高,他有更多机会去参与项目,甚至有时还做个小组长什么的,主流舆论正在向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小A感觉到自己成熟了许多,为人处世得体了很多,其实他的价值观和人格并没有分裂,但他更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平衡了。
  
  象小A那样,有才华有能力也有业绩,同时希望受重视重用,希望晋升加薪的人非常多。许多朋友看了我的帖子,一再写信给我,说没有强调创新的作用。他们认为,一个人要显山显水出人头地,与众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与众不同的最好途径。但我要强调的是,首先你得为主流所认可并接纳,否则创新在职场上,在人际关系上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说得难听一点,这个世界,谁比谁真的聪明些?所谓创新和显示自己,我看到不少人,刚进新公司或单位,看见别人用电脑,跑过去指指点点,什么版本太旧了,我帮你升级。看见别人在讲什么计划,觉得别人不懂最新理论,跑过去插嘴,把自己从书本上得来那一点词藻搬弄。这些也许出于好意,也许出于希望得到重视,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先看别人习不习惯,接不接受。
  
  职场上,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应聘的时候都知道这点,尽量表现自己最好的那面,但一旦进了公司,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应聘时留给东家的那点好印象,能不能继续发扬,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你要先搞清楚这个公司的传统习俗、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然后去融入团体,继而再用合适的方法表现自己。须知,第一印象没印象,也比第一印象恶劣要好千倍。
  
  
  第四节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
  
  如果让你用一名话评价《三国演义》中的每个人物,你能做到吗?可能并不难。比如说起诸葛亮,一般中国人用“智慧的化身”来概括,鲁迅先生则评说《三国演义》把他写得“多智而近妖”,多智是肯定了的。还有其他评语,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一生唯谨慎”等等,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则为行政一流,军事稍逊。至于曹操,时人谓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是非常生动传神的概括。随便翻开哪本史书,几乎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类似的简短评价。中国有“盖棺论定”的说法,更进一步演化出皇帝大臣死后的“谥”法,中间的每一个字,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褒贬。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原因很简单,给一个人帖一个标签,便于我们理解和分析这个人。
  
  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评价你自己。难不难?如果平时你就没想过这个问题,难度肯定是有的。换一个场景,如果今天你应聘,主考官说:请用30秒钟介绍你自己。你该如何表述呢?
  
  一般的简历上,都会有自我评价,无外乎具有团队精神啦、主动积极啦、勤奋肯干啦、沟通能力强啦等等。说到这,我想到有次听到的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我的特点就是沟通能力强,完了。呵呵,这样介绍,怎么也看不出沟通能力强在哪里。象简历上这些常用语有没有用,当然有点用,不写这些,或许在简历筛选时就被干掉了。不过这不是我所谓“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意思。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目的,就是让你如何在主流的芸芸众生中与众不同,而且让这种与众不同为主流所认可、接受甚至推崇。正如历史上聪明人多了,为什么诸葛亮能独享“智慧化身”美名呢?又正如历史上昏君暴君多得去了,但商纣王能独得大名呢?因为他们都被主流社会帖上了“一句话定义”,不管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反正“一句话定义”被千万人重复千万遍,洗也洗不掉了。一个想在职场和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会善用这种“一句话定义”的力量。
  
  要穿就穿合脚的鞋
  
  在直接选举的国家和地区,政治家都知道,公众形象就意味着选票,意味着政治前程。建立一个好的公众形象,是政治家的大事之一,在直选国家和地区,某种意义上,它比你有钱有背景有实际能力还重要。在大陆,阿扁基本上就是个上台表演不用化妆的奸诈反复的小人形象,但我不知道在台湾地区他的形象到底如何,如果跟在大陆一样,一提阿扁就是“奸诈小人”,就很难解释他为什么能连任了。
  
  在职场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也是必需的。可以这样说,有没有“大树”罩你,或许还不完全取决于你,但有无良好的公众形象,则完全是由你自己开始的。“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于它的简洁明了。越简单越容易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记住,也越容易被人传播,杀伤力就越大。所以,在完成自己的分析和定位后,一定要想出一句话,使你的形象栩栩如生。
  
  但是,就象最好的鞋第一要素就是要合你的脚那样,你的“一句话定义”一定要合适你的状况,一个与你的实际情况偏差太大的定义,不仅不会被公众(老板、同事、朋友等等)所认同,还会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印象。有一次,某人应聘总经理助理的位置,面试官请他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他说:我从小志向高远,一直以征服天下为己任。这个“一句话定义”真是让人记忆非常深刻,只是与他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偏差太远。面试官笑笑,说:你真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潜台词自然就是:我这里池塘太小,容不下你这蛟龙。如果抱着这种“征服天下为己任”的“一句话定义”去打工,我不知道他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去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再说,这句话毛病太大,他到底是想从政还是从商?想在哪个领域去征服天下?这样的定义,只会给别人一个非常负面的印象,很可能瞬间,公众心中已经给他下了相反的定义:“一个从小志大才疏牛皮哄哄的人”。而一旦这样的负面定义被人公认,试想,他在这家企业还有什么职业前程可言?
  
  一个好的“一句话定义”,无论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别人为你总结的,都应该为你所认可,并愿意为了维护这个“定义”去工作、去表现自己,只有这样,你才是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一句话定义”的重要性就在于,你不为自己下定义,别人就会给你下定义,须知这就是人的本能。就象我们出去野游,看见不认识的花花草草,一定会随口问旁人:那是什么植物?其实想想看,知道它的名字也不代表你就了解这种花草的特性,但人性就是这样,觉得知道花草的名字就是了解它了。奇怪吗?是有点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在职场中,你就是这样一株不知名的花草,如果你不自己为自己起个名字,并把名字告诉别人,那别人只有按自己的理解来给你起名字了。糟糕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满意别人给自己下的定义,后果就是感觉自己被别人误解了,却又无从辩解。
  
  比如上面那位朋友,本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自我定义”去工作,如果这个定义并未为公众所认识到,那么有可能领导会从他的角度给你下定义“这是一个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的人”,相差何止千里!背上这样的负面定义,再想纠正舆论偏差,就得付出好多倍的心血了。
  
  合适的“一句话定义”,是与你的自我定位、实际情况、工作职责要求、企业文化要求密不可分的。现在好多人写简历,看见别人都写什么团队精神强、沟通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等等,就照搬过来。我想第一个这样去形容自己的人肯定是高手,但到今天,已经不知几千几万人都是这样在形容自己,这种空洞的词语就既没有视觉美感,也没有实际意义了,可能只对计算机自动筛选有点作用。在设计“一句话定义”上,一定得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更确切的说,是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
  
  最高级的“一句话定义”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象《幸运52》中的猜词那样,如果我说:猜一个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八成会答“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说“周恩来”,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哪天你能达到仅用一句正面意义的虚词描述你自己,只要说出这句话,你的老板,你的同事就知道是你,那这个“一句话定义”就算大功告成。
  
  达不到最高级别的,退而求其次,就是不能光用形容词和副词这些虚词来描述自己,而必须在一句话中用上实词。比如我说:猜一个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你一定会答“诸葛亮”(还说是周恩来那就一定是猪头了,呵呵)。为什么这次很清楚了?因为虚实结合地表述一个人,效果完全不一样。同时,这个表述中把诸葛亮的功劳(业绩)也概括进去了,如果孔明应聘,光这一句话就可以过关了。
  
  或许有朋友会说:我根本就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特长优势,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成绩,我又该如何去概括自己呢?其实不然,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只是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合理地包装(而不是弄虚作假)自己。举例来说,我的一个小朋友,想去应聘做置业顾问,他在简历中这样定义自己:善于沟通亲和力强的优秀销售人才。拿给我看,我告诉他,就我对他的了解,很多人与他说话都会觉得愉快,但这种愉快并不是来自于你会说,而是你会很认真地听,不管你其实有没有兴趣,听没听懂,反正你的反应非常正确,该点头就点头,该微笑就微笑。正是这种会听,使别人感到你沟通能力强,其实经常聊天一晚上,我观察你基本就没说几句话。别人觉得你亲和力强,也在于你会认真地听。然后我又问了他过往工作的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的业绩在以前的公司里只能算中等,但是,他销售掉的尾盘(不好卖掉的单元)却是公司最多的。所以,我建议他这样自我描述:善于以倾听打动客户、尾盘销售第一的优秀人才。
  
  我不能肯定这样的自我定义是最好的,但放在简历的第一句话,至少会引起房地产公司招聘人员不小的兴趣。自称善于沟通的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应聘销售的人都是这样自我描述,但善于倾听的就太少了。而且能以倾听打动客户更不容易。至于尾盘销售,几乎每个楼盘都会遇到,这样的人才对企业有价值。得到面试的机率自然大得多。他很快得到好几个面试通知,跟一份既主流又别具一格的简历是有相当关系的。
  
  我想“一句话定义”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选取你最优势的地方,以合适的语言去包装它,不仅为主流所认同,也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当然,这种定义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用一句文学语言讲,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是必需的,如果你做假,你必须有极好的演技。真实的东西源自你的本性和本能,是你不必天天刻意去表现就能让大家所看见的。而假的东西你就得时时刻刻防备着不要露馅,那种心理负担太重,同时,天天跟同事老板们在一起,假的也真不了。一个天性不善于表达的人,或者一个爱说话但是没有条理的人,非要说自己善于沟通,如果你不能在短期内改变自己,走上岗位还能装多久呢?所以,如何为自己找到最佳的“一句话定义”,其实也是一个自我了解,自我总结的过程,只有最逼近真实的自我的人,才能总结出最好的“一句话定义”,旁人可以指点,但一定不能代替你自己。
  
  让周围的人认识和接受真实的你,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包括我在内的三位朋友做了一个类似于性格和行为方式的测试。结果出来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很准,但别人的就不那么准,差不多一半一半。于是我把三份结果的名字去掉,拿给其他熟悉我们三人的朋友和同事们看,让他们猜谁是谁。本以为这是一件不难的事,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没有一个人完全猜对,完全猜错的倒是不少。由于是大面积地猜错,以至于让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并不了解自己。或者说,我的行为方式在别人眼中的效果与我想得到的效果根本就是两码事。
  
  后来我想,这类测试的准确性,首先就是建立在你对自已到底有多准确的了解上。很多人做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希望的样子当成现实的样子填上去,结果自然不会准确。永远也不会有人完全了解真实的自已,这也是前些年流行360度测评的原因。其次,每个人对其它人的了解,永远也是片面的,这既跟相互间的关系、相处时间、距离有关系,更与人的认知方式有根本联系。因为人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它认为没有意义的信息。而“一句话定义”这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就象是做广告,千方百计让客户的大脑不要自动过滤掉,只要能在客户头脑中占据一个位置,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人的大脑没有那么多理性思考时间,一旦形成某种印象或感觉,只要没有出现强烈的反印象或反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就会自我强化。“一句话定义”的作用,就是要奠定这种正面印象强化循环的基础。
  
  就以上面那个三个人的测试为例,一直以来,我自认为是一个相当不错甚至夸张一点,对下属是个好老板,对上司是个好下属。但发生这种认不出人的事情后,我相当怀疑,平时大家说的那些好听的话,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是否大家其实是连对象都没看清的情况下,本能地说好话?想想也未必如此,只能说要想真正地认识一个人,实在是很难。再反过来想,不管大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样的,表现在外的才是重要的,我不可能做到别人私心一闪念都要抓住不放的地步,那也不是管理的真谛。既然我要的只是一个好的公众形象,那么只要从别人嘴里出来的都是你想要的那个公众形象也就足够了。至于私底下别人会怎么评价你,那是可以由另外的方法去尽量调控的。第一步,就是得要公众在明处说话时,按你的“自我定义”去定义你。连这一步都做不到,惶论其它?
  
  变化中的“一句话定义”
  
  前面我已经说过,合适的“一句话定义”,是与你的自我定位、实际情况、工作职责要求、企业文化要求密不可分的。这就意味着,面对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岗位要求,你的“一句话定义”也会是有所不同,要分别突出不同的特色与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放弃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与定位。打个比方,“一句话定义”就象你的衣服,而你的信念与价值观就象你的体形和气质,你可以根据体形和气质去穿不同的衣服,为的是更好地展现体形与气质,但大可不必为了某件衣服去改变自己的体形和气质,除非不幸的是对自己的体形和气质恰好极不满意。
  
  以上面一位朋友为例,他说“抱定自己的原则,认定只要踏实作人、认真作事,就会得到领导的肯定”,在这里,可以说他的“一句话定义”就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这样的定义实在是国家多年教育下的产物,拆开每个人的档案袋,可能都会看见类似的词句,这样的形容词就失去了本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所以,问题不是要去改变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而是要以合理的方式去包装并展现你的信念和价值观。我总感到,说起“踏实、认真”这两个词,一般人就觉得那种一天到晚不声不响,埋头做事才叫踏实认真,其实,这是自已的定义把自己给定死了。更不幸的是,以这种方式工作的人,往往适得其反被上级和同事视为不合群,自然更不适合晋升做主管了。而过于拘泥于这种教条的人,也往往认为那些能说会道,擅长人际关系的人不踏实不地道,觉得自己很受委屈,心态和工作积极性容易受打击。如果处于这样一个负面的循环,职业前程可想而知。踏实认真应该是指一种内在的工作的状态,工作的精神,但并不等于就不能去经常向上级汇报工作,不能经常与同事们沟通交流,也就是说,内心的信念与外在的行为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对应关系,真正成熟的人,应该学会不同情况下用不同方式处理,而又不失其根本的信念与原则。况且,“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可以做为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人生的态度,但用来做为自己的“一句话定义”,是不够及格水平的。它显得太平庸,太空洞,无法深深地印在客户(老板、同事、下属及一切有关联的人)的头脑中。这样的定义,还不如“工作十年没有任何财务差错”这样的语言来得生动。
  
  正如面对不同的企业要求,不同的岗位要求,会有不同的“一句话定义”。职场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应该为自己设计不同的“一句话定义”,永远记得,产品上市,广告先行。一个新人进企业,可能需要树立一个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的形象,当完全融入企业之后,可能就需要再树立起一个干练成熟的新形象,等等。要点在于,首先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再审视企业的主流文化和风格,然后去审视目标中的职位或前程的职责需要,再找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哪怕看起来与你的事业不沾边,最后结合几者总结出“一句话定义”。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信得过又了解你的人去商量。如果拿不准,只须记得,保守一点好过狂放。
[/color][/td][/tr][/table]
[ 此帖被糖_不苦。在2011-11-08 22:0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暮夏°

ZxID:2905679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貓夫人°
深深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1-09 0
感谢分享O(∩_∩)O~辛苦啦


逛街。

ZxID:12004531


等级: 文坛鼻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1-12 0
原来长的文章就可以加分多了
楼主你的帖子长的让我望而兴叹啊!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