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肤的构造
皮肤是由许多凹骨和凸丘错宗排列组合而成的,凸谷丘称为皮丘,凹谷丘称为皮沟,皮秋与皮沟共同形成肤纹。
皮肤包含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个部分,以及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毛发、指甲等附属器官,以下则分别叙述与皮肤相关组织之各项要点:
(一)表皮
表皮亦称麟状上皮组织是无血管的多层构造,由外至内依序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
1、角质层
是由一种无核的死细胞重迭组成之角质麟质构造(共含20~25层扁平死细胞)其主要成份为角蛋白,会不断的剥落也会不断的形成,具有保护皮肤之功能。
2、透明层
是由数层很薄的无核细胞组成,排列整密呈扁平状,分布在手掌及脚底等角质层较厚处,看起来呈油状。透明薄层,能防止水分侵入及散失,称为皮肤的防御层又叫做离子层。
3、颗粒层
由一至数层扁平或梭形有核细胞所组成,含透明角质颗粒,这些透明角质颗粒具有使光线强烈曲折作用,以防止紫外线直接射入真皮,进而保护皮肤组织。
4、有棘层
由数层含细胞核的有生命细胞所组成,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此细胞呈多角形,互相间有微细纤维连接,并留有空隙留着淋巴液,可补给表皮所需的营养,故又名营养层。
5、基底层
位于表皮组织的最底层,为立方型或柱状细胞,是表皮与真皮的临界部分,其含有基底细胞与黑色素细胞比例为10:1,基底细胞是表皮内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会不断的分裂产生新细胞,与有棘层合称为生长层或生发层。细胞在此进行有丝分裂,由基底层到达角质层之脱屑,需时21~28天,称为皮肤新陈代谢周期。
表皮是一层层的,外面角质层是死的,由一些角化细胞构成(通常角质层细胞的成分是不明显的)。最底下的基层包含了母细胞,从这里再演变成其它细胞。黑色素细胞是在基底层,通常看起来是”空空”的细胞。「棘」是表皮细胞间的接触点。Langerhans细胞是吞蚀的,再皮肤表面与局部淋巴结间的抗原运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真皮
密实的结缔组织层,由外而内可分为乳头层(又称生胶质)与网状层,其内含许多无固定形状的基质,这些基质中含有大量水分及溶于其中的各种分子、离子,如蛋白质、醣蛋白、黏多醣体、钠、氯等。同时,皮脂腺、汗腺、微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皮肤的附属器官,也穿梭于真皮中,以达到养分供输、排除废物及感应知觉等功能。
1、乳头层
位于真皮上层,临界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其交界处呈波浪状。乳头层上有微血管,可藉扩散作用将养分与氧气送达表皮,若此供给功能不顺畅,将导致皮肤相关组织衰退。
2、网状层
位于真皮下层,含丰富的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这两种纤维都是由结缔纤维母细胞所制造的。这些纤维与弹簧的功能相似,可缓和体外的物理刺激与冲击,纤维的性能逐渐降低与结构松散会使皮肤失去坚韧与弹性,此即是皱纹出现或皮肤松弛的主要原因。
A.胶原蛋白纤维(collage fibres):
成束状形,它是真皮层主要构成要素,负责吸收水分,使皮肤具有韧度、形状与柔软度,并且将血管、脂肪细胞以及汗腺连接起来。如果胶原蛋白纤维失去柔软度时,皮肤会松弛产生皱纹。(而胶原蛋白纤维又可分为可溶性胶原蛋白与不可溶胶原蛋白)
B.弹力纤维(Elastin fibres):
穿插在胶原蛋白纤维之间,并支撑着胶原蛋白,让皮肤看起来有弹性、紧实。
C.结构性醣蛋白
主要由蛋白质链接合支链多醣类而组成,为一群形成纤维的分子。
(三)皮下组织
在真皮之下部位置,主要是由脂肪构成也就是俗称的皮下脂肪、其厚度通常女性较男性为厚,可以防止体温的散发并缓和外界的刺激,可抵抗外来的压力,亦具有储存过剩热量的作用。
二、皮脂膜的形成
皮脂膜是由汗腺分泌出的汗水与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互相混合后,再表皮上形成的一种天然油状的保护膜,称之为皮脂膜,正常的皮脂膜呈弱酸性,其PH值在5.5之间。(男性PH4.5~6,女性PH5~6.5)
三、皮肤的类型
皮肤的类型是以皮脂分泌量的多寡来区分的,可分为正常、油性、干性、混合性皮肤、敏感性皮肤五种。
1、正常性皮肤:不倾向油性和干性,皮肤纹理适中,皮肤光泽紧致。
2、油性皮肤:皮肤油腻、脸上易出油、毛孔较大,易有头皮屑及青春痘等困扰。
3、干性皮肤:皮肤干裂、粗糙、易有细屑的皮从角质脱落,皮肤无光泽,易有冬季痒、湿疹等困扰。
4、混合性皮肤:即在眉毛、耳朵、鼻子、额头、嘴唇四周、前胸、后背等T字带区域为油性肌肤,但在眼睛周围、两颊则为干性肌肤。
5、敏感性皮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敏感。
[ 此贴被流螢°在2010-08-26 08: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