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东临乐清湾,与东海相接,南隔瓯江,与温州市区跨桥相接,人口111万,自晋孝武宁康二年(374)置县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乐清市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温州经济模式”的发祥地,以“敢为天下先”闻名四方。它被新闻界称为“东方启动点”“温州之窗”。
一、乐清湾渔业概述
乐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光照适宜。全市陆域面积1174平方公里(173.8万亩),淡水面积5.76万亩,海岸长129.64公里,海岸线边缘为广袤的海滩涂和一系列北东向排列岛屿散步其间,形成著名的半封闭的浅海内湾----乐清湾。全湾面积77.5 万亩,本市占38.1 万亩,其中滩涂20.6万亩,浅海17.5万亩。湾内港叉密布,潮流畅通,水质肥沃,资源丰富多彩,大自然的赐于,给乐清人民以捕捞,养殖为利。这里滩涂广为分布,潮涨为海, 潮落为滩, 海产丰富,有缢蛏,泥蚶,牡蛎,西施舌,海瓜子以及各种螺类,鱼虾蟹类。乐清素质有“鱼米之乡”誉称。
渔业历来是乐清经济的支柱,清代陆玉书诗赞:“永嘉江外水连天,一望苍茫不见边。渡过铧楸三十里,谁知沧海尽桑田”。捕捞与养殖其盛衰成败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远在4000年前,乐清先民已在这片土地生息,从事渔猎活动,新中国建立后,乐清渔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50年来,乐清渔业经历复苏,停滞, 发展, 徘徊,大发展的曲折过程,短短的50年,取得历史上无可比拟的辉煌成绩
建国初期,乐清渔业由恢复迅速走上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进行渔业技术改造,1956年冬首对机帆船问世,60年代,机帆船发展很快,至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海洋捕捞机帆化,网具呢龙化,结束了旧中国祖祖辈辈的海上生产安全是“有风靠篷,无风摇橹,三天捕鱼,四天晒网”的历史。80年代,调整作业结构,渔轮生产异军突起,实行沿岸,近海,外海捕捞相结合,重点向外海发展,形成“多海域、多作业、多品种”的捕捞新格局。境内海洋渔场范围并不大,以地理位置而言,擅有乐清湾渔场之列。乐清湾渔场包括港渔业区和滩涂渔业区。
二、海水、淡水养殖
海水养殖是振兴乐清渔业的优势所在。建国后的1952年,海水养殖面积仅1500亩,到1957年已超万亩。60年代,滩涂养殖面积持续回升,年均养殖面积1869亩,产量5103吨,比50年代分别增长1。9倍和2。6倍,七十年代,发展贝、藻人工养殖,年均面积25323亩,产量7151吨, 比60年代分别增长83%和88%。80年代,随着渔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户养成为主要形式,海水养殖业开始进入崭新的大发展时期,苗种从单纯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到人工养殖资源,从单一的养殖方式,发展到“立体”混合养殖方式,从单一的贝类3个品种,发展到贝、藻、鱼、 虾四类20多个品种,生产布局渐趋合理,养殖技术显著提高,1981年,海水养殖面积31070亩,产量11205吨,到了全国海水养殖年产超万吨的11个县(市)行列。81年3月, 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乐清湾为海水重点养殖基地,1985年,完成落实滩涂使用权后,调动了千家万户开发荒滩荒涂积极性。养殖面积和年产量都成倍增加,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史无前例。1990年,海水养殖面积 86596 亩,产量 22252 吨,占当年水产品总量的59.6%,分别占温州全市的65.9%、77.4%, 居全省重点养殖县之前列。淡水渔业是在 “空白” 的基础上,开始谱写它发展的新篇章,乐清境内江、河水域渔业资源丰富,全市“八溪”,“九河”“一条江”形成一个溪、河、江、海水水相连的水系网络,清江现境中部,瓯江在馆头入境,经县境南侧至岐头山入温州湾,系感潮河段,乐馆运河长30公里,与柳市及乐成,虹桥诸河道连成一片,构成平原水网地带。为内陆淡水捕捞渔业的集中地。轻贡生,黄彭臣(乐清人)在《竹枝词》“满江春水长鱼虾,解网归来日已斜,笑道今宵眼正好,扁舟曾已系芦花” 描绘了乐清淡水捕捞之盛况。 钓河鳗,耙螺丝,捉小蟹,捕小鱼,凡滨河农家必从事之副业, 形成以张家湾的弹弓钓, 马路角,三里的手网,蟾河堡,麻圆的油丝网,泮洋,龙坦的河擂网,倪宅,水涨的鸬鹚,芝湾,智广,龙坦的诱钓鳝鱼,西樟的手抄网,团鱼,清江沿岸的小裤网,丝连网等各具地方特色的淡水捕捞的格局。60年代中期前,以淡水捕捞天然鱼类资源为主。1967年,淡水养鱼首次超越淡水捕捞产量,变为以人工养鱼为主体,养殖类型有河道养殖,池塘养鱼,水库养鱼,稻田养鱼,新品种增养殖等,淡水渔业成为全现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淡水养鱼面积已达4.42 万亩,比1952年增长7倍多.
三、渔村、渔乡
乐清有许多渔港、渔村和养殖场,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蒲岐镇和沙门岛。
蒲岐镇。位于县城东偏北,东、南面临乐清湾与玉环县隔海相望,面积12.9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17亩,海涂面积1.7万亩。辖18个行政村,其中海涂养殖的行政村15个,是乐清滩涂养殖重要乡之一。全镇总户数 7307 户,30200 人,大部分人从事捕捞、养殖业,水产品年产量达18610吨,其中,海洋捕捞5600吨,海水养殖13000吨,淡水养殖10吨。
蒲岐是古老的渔区,昔清人黄彭臣诗:“孤城四面绕桑田,鱼瓦鳞鳞万井烟,近海人家无别业,生涯多在钓鱼船”钩钓与苟业在清代就负盛名。蒲岐盛产缢蛏,泥蚶。建国后,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养殖专业户走南闯北,足迹遍及沿海各省市,70年代,推广缢蛏苗种中间培育技术。1983年,全社3058户样养蛏户,户户繁殖蛏苗,苗产量达810吨,其中出售外地518吨,养蛏面积5900亩,产量1605吨,养蚶1109户,面积 2100 亩,产量 625吨,与外乡外县联养4000亩,1987年,发展对虾养殖,1988年,面积已达283亩,产对虾5吨,该镇水产养殖面积1.9万多亩,水产品总量达1.5万吨,从事海水养殖万余人,小水产品生产是蒲岐一大特色。这里涂宽数万亩,潮涨为海,潮落为滩,滩涂生物资源茂盛,大量繁殖着泥螺,海瓜子,青蛤,烂芝麻,弹涂鱼,望潮,章鱼,海鳗,虾蛄,青蟹等,年产量约350 吨,渔业的繁荣同时带动了蒲岐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事加工的企业逐年增加,个体户加工户近万户,年加工额5000余万元。
如何抓住区域优势持续发展“水上”经济“抓大扶小”发展和提高现有加工业,增加水产品的附加值已势在必行。蒲岐运用了改革思路狠抓规模加工企业的发展,以市联营冷冻厂为龙头的海味鲜集团有较先迸的加工与储藏设施,有较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做大做强这些企业可带动蒲岐整个水产加工业的发展。针对目前国内国际的市场现状,该镇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以海味鲜集团为龙头,先在法国、荷兰等国家创建公司,拓宽国外市场;横向联合文成县的山海食品有限公司,实行同行业跨地区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并以“海”带“陆”开发陆地资源,在大荆、雁荡等地开发蔬菜、林果、药材等基地,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在“扶小”方面,蒲岐镇引导扶持传统的个体水产品加工业,化“粗”为“精”,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水产品加工“一片红”。据统计,全镇小宗加工泥螺、蛏子罐头等企业育13家;鳗鲞、虾干、鱼皮加工户约有800 多户,产值近 1000 万元。尤其是有30年历史的鲨鱼加工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根据这一现状,该镇聘请水产品加工科研人员进行指导,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组织技术交流,解决技术难题,变粗放型加工为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开发新产品,在外设立购销点等举措,已初步形成水产品产供销一条龙。
另外在蒲岐建有渔港处,陆域范围上至双屿陡门,下至蒲口,83年,渔村在港区南岸建机帆船码头1座,89年建200吨级钢筋混凝土固定渔轮码头一座,近年在码头前沿挖深港池,现收平港作业渔船15对,港区陆上建有冷库2座,并设有水产品加工厂,油库,供水设备等。 渔业带动了全镇经济效益的迅速发展。
沙门岛,为专业养殖海岛,位于县城东北, 乐清湾北部, 东过西门港和杨梅山港与温岭为界,南越东海涂与玉环为邻, 西隔白溪港与白溪镇相对。 北经白溪港涂与水涨,湖雾两乡镇遥望,辖5个行政村,1580户,海涂面积1.7万亩,海水养殖业是该岛主要的经济收入产业,82年建立公社后,浅海滩涂养殖总面积7585亩,产量1594吨,比81年分别增83.7%与19.2%,养殖品种也逐渐扩大,80年代中期后,对虾养殖发展迅速,目前海水养殖面积1.5 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000吨,是乐清市的一个著名渔乡。在沙门岛有一个白沙村, 以前这个村是沙门岛5个村中最穷最落后的,而如今却是乐清市的一个经济强村。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呢?主要是渔民们思想的转变和生产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白沙村以前祖祖辈辈都是靠晒盐谋生,可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单靠老式的晒盐已不能适应整个社会的需要。盐的销路也越来越难,农民的收入始终无法提高。加上白沙村的地理位置,年年要受台风的侵袭而遭重大的经济损失。不但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村民们看着邻村靠养殖逐渐富裕起来,于是有一部分人也开始尝试围塘养殖,从85年开始到87年共围塘1500亩,以单一的养殖为主,主要品种就是对虾。
养殖刚起步时,由于养殖技术比较薄弱,产品结构单一化,每年只能养殖虾或蛏,一年一收获,养殖户又因摸不准市场规律,大部分养殖户亏空。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白沙村人逐渐意识到只有调整产品结构,推广科学养殖才是唯一的出路。白沙村双委通过多种渠道,健全科技网络,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养殖模式。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温岭市养殖村结队互助联合承包养殖,吸收外地资金,引进科技人才,进行虾与贝壳类混合养殖,利用塘底 50% 的空间投放虾类、蚰蠓等水产品, 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贝壳类养殖剩料,节省了投入,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每亩蛏田投放对虾、泥虾进行立体混养,可增收0.4 万元。白沙村水产养殖的产品结构从原来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养殖模式也逐步向立体化推进。
向全村推广“立体混养”后,该村又根据实际,逐渐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将供种、生产、育苗、销售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了无序竞争。1997年,该村水产总值达3000万元,人均水产值2万元,共有集体资产 500 万元,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目前全村有85% 以上的村民从事专业水产养殖。在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同时,该村也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确保上千亩围塘水产养殖稳产增收,该村投入近200 万元的资金用于标准塘的建设,投入110万元引水上岛,还拨出25万元为村民养老基金,每位60 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拿到884元的补贴。94年村里投入40 多万元建了一座漂亮的教学楼,让孩子们坐上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告别了在破庙上课的历史,使村里的孩子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
白沙村只有在潮涨时才能入岛和离岛, 在这样一种交通不利的条件下, 经济发展却如此迅速,不得不让人感到震惊,用白沙村的村委主任的话说:全村有今天的成绩,全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政策的开放。
四、水产品加工、购销
乐清市的水产品加工从唐、宋时期就有。那时有风干、晒干、盐渍、糟醉、烟熏等,为常年销售的产品,生产工具主要是木桶,陶缸,腌鱼池。建国后,50年代,仍沿用传统的“一把刀、一把盐”的老办法,甚少改变,70年代,借用温州市有关冷冻厂家,进行部分鱼货冻鲜储运,加工出口,80年代,专业水产冷冻库迅速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渔业生产中日渐应用,低质咸干品比重下降,鲜冻品比重上升,形成从港口到市场销售网点的小冷库,冷藏箱柜的冷库群体,开创了水产品保鲜加工新局面,活跃了市场。
建国前乐清是水产品购销主要是通过鱼商,小贩和鱼行。建国后水产品购销主要是通过自产自销与代运代销,统购统销,购销,购销全面放开,自产自销与代运代销是组织渔民联合运销------鱼货集中推销处,帮助渔民自产自销,代运代销,代加工等业务,同时收取手续费2%,并鼓励个体商贩代运代销,销后付款。1956 年3月县水产供销公司成立,水产品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管理,有水产供销公司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供销合作社,联合商店,合作商贩,均由水产供销公司计划调拨,以零售为主, 1979 年开始对集体渔业社队生产的产品试行派购与议购相结合的政策,此后逐步减少购品种,调整购任务,水产品流通开始放宽,搞活,接着从 1985 年 3月一日起,一律不购,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鼓励产, 销直接见面, 渔民可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也可以长途运销,这无形中给渔民们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乐清是东瓯先民的孕育地之一,远在四千年前,这里就升起了文明的曙光,乐清钟灵毓秀,历史上出过王十朋,李孝光,侯一元等名人,自近代以来,也不乏名流俊士。乐清的出土文物,历史遗址众多,人民崇尚知识。人才,人文环境好。乐清是著名的“工艺之乡”,黄杨木雕,细纹剪纸,玉石镶嵌,画帘,十字花,竹编,草编,石雕,首饰龙等工艺美术品生产历史悠久,精品佳构叠出。中国著名风景区雁荡山就位于乐清境内,雁荡山开山于南北朝,扬名于唐宋,1500年来,一直以“山水奇秀”跻身于中国十大名山之列。
悠悠岁月,几经沧桑,乐清天华物宝,人杰地灵,水产资源丰饶,渔业历史源远流长,广大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家门前一片广阔的蓝色土地上,捕鱼捞虾, 种蛏养蚶, 不断地谱写开发海洋,发展水产的新篇章。如今,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乐清人民在在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地投入第二次创业之中,为实现“海上乐清”战略作不懈的努力。乐清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