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千百年来,慷慨豪侠之歌,人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吟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飘逸的李白仰天长吟;“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敦厚的杜甫也曾发豪言;书生贾岛,尚拔剑以问天下不平之事;鉴湖女侠,也将不惜千金买宝刀视为豪气干云。至文者当武,至武者当文,流传千古的诗篇,蕴含着诗人们高贵豪侠的灵魂。
鄢烈山等入世的文人曾揶揄过武侠艺术,他们认定,侠者,幻想之产物,于奴性有加,于实事无补,在急待民主的现代中国,更加的要不得。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中国自古便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说,统治者难道会为幻想的东西大为搔头?他们怕的,正是这里面包藏着的如地下火般的反抗精神。而武术也并非只是好勇斗狠,以强凌弱。不平则鸣,止戈为武,中华正统武术的使命,一直就是保家卫国,惩恶扬善。诗仙有云:乃知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武艺一道,在正人君子手中,原本是追求平和宁静的手段。
50年代,吴式太极创始人吴鉴泉的公子吴公仪赴香港教拳,立遭当地白鹤门少壮陈克夫的挑战,后来这场比武移师澳门。这一事件在香港引起喧然大波,也引出了现代武侠小说的那部开山之作,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这之后,金庸古龙横空出世,武侠小说长盛不衰。
另一方面,武侠电影以其自身的特点创造了另外一种华丽多姿,生动夺目的武侠艺术,他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合力创作,不断完善,终于有了今天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武侠电影,也以其大气磅礴的气魄,侠骨柔情的风流而成为世界电影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其实中国的武侠片历史不止三十年,我从三十年前算起,指的是七一年的那部《唐山大兄》,在这之前,还有胡金铨和张彻,张彻的东东现在看来实在不怎么样,虽然我很爱读他的书,据说胡金铨的电影今天看来仍是经典,不过找不到,也就罢了。
七十年代,一个年轻人回到香港,他自信可以震惊世界,虽然人们并不相信。后来,真的给他作到了——用了四部半的电影。这个年轻人,就是李小龙。
李小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绝响。虽然后来的电影武坛群星闪耀,但绝不会再有第二个集哲人,武者,画师,明星于一身的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李小龙了。
李小龙1940年出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叫“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够名振三藩市。幼时的小龙身体虚弱,仅仅用药不能根治,只能让他练武强身,结果一不小心成就了一位功夫之王。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长于香港,在美读了大学,最后又回到香港,他就这样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也许是这样的经历使他最后突破了形式的束缚,创立了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
李小龙多才多艺,学识广博,哲学系毕业,推崇尼采的超人哲学。他溶汇百家,弃芜存精,把武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最终创立了“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截拳道。他在世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对李小龙称赏不已,拳王阿里也曾登门与其探讨,世界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罗高拔,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更是以李小龙的学生自居。而另一方面,许多保守的中国人并不能接受李小龙的行为。把他以咏春门人的身份而自创截拳道并传授给外国人的行为视作大不敬,而有的咏春派拳馆,竟在门口的地上铺一张李小龙的照片,要求所有拜师学拳的新人从上面踩过去。中国门派之见严重,倒也并不稀奇。只是不知他们看到柔道与跆拳道被列为奥运项目,而中国武术却打不出国门的现状时会是怎么一种感想。
后来,他在美国电视片《青蜂侠》中扮演了第二男主角,由于他的精彩演出,这部片子大受欢迎,但李小龙自觉在美无法施展,终于于一九七○年回到香港。
一九七一年,《唐山大兄》面世,邵氏兄弟公司剑侠电影的牵强和虚假在此片面前暴露无遗,而当时的成龙,元彪,洪金宝,包括还在餐馆里打工的周星弛,都为之震憾不已,成龙这样评价李小龙的第一部作品,“激动人心的打斗,像眼镜蛇的攻击一样快捷而致命。”成龙等人也成为李小龙的第一批特技人与替身。
接着是《精武门》,李小龙以凌厉潇洒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双节棍将空手道家们一个个的击倒。然后把“东亚病夫”四个字撕下来让他们自食其果(奇怪的是这一幕在日本上映时竟然没有引起反对,反而掀起了全日本学习空手道的热潮)。“告诉你们,中国人不是病夫。”李小龙扬长而去,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开始出现。
《猛龙过江》是一部灵气逼人的影片,李小龙的片中的打斗自由无羁,收放自如,也许这部影片并不如后来的《龙争虎斗》成熟,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他把“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龙争虎斗》使李小龙跻身于世界顶尖明星之列。李小龙也向全世界宣扬了他的哲学思想。“不是思考,而是一种直觉。”李小龙就是一种直觉,想到了就去作,绝不会去想什么后果。这一点上,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日,全世界的华人伤心的日子。当时香港演艺界人士,最讳言的就是“死亡”二字,而李小龙偏要将他的新片命名为《死亡游戏》,结果后来电影公司为了补齐这部片子,用上了李小龙出殡时的纪录片。三十三岁的李小龙腾空而去。
他就像一道流星,生来就是为了闪耀,他走的时候,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没有失色,没有变质,月满而亏亢龙有悔的真理在他身上也变得不绝对了。也许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也是很合适的,还是那位老外说的好:人的一生是不能用长短来衡量的,李小龙的人生是完整的。
李小龙死了,这位百年英雄偶像的消失在当时的造成了英雄真空。欧美与香港的电影公司开始在全亚洲寻找“李小龙二世”,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只要你长得有点像李小龙,走在大街上就可能被星探拉住:“来,咱们签约吧。”当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梁小龙,吕小龙,又或者是朱小龙,候小龙一个接一个地粉墨登场。又一个接一个地黯然离场。效颦能效得出美来,毕竟也不容易。
嘉禾公司内定的李小龙接班人是成龙。当时,成龙还叫陈港生。
这个出身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年轻人在众多特技人中以胆大妄为著称,在《精武门》中那个被李小龙一脚踢飞,破窗而去又飞出二十米的家伙就是当时还在“躲在厕所里偷哭”的成龙,在当时所有人都在考虑做完这个特技还有没有命在的时候,成龙自告奋勇挺身而出。不知嘉禾是不是看中了他的这个拼命三郎的精神。
《新精武门》是嘉禾对成龙进行包装的开始,他们的确是煞费了一番苦心,通过剧情把成龙塑造成李小龙的接班人。李小龙生前的好友,精武门的女主角,那个漂亮的东方美眉苗可秀,在影片中深情地望着成龙说了这样一番话:“啊~~~~,我在他身上发现了一种奇异的光彩,这光彩只有在师兄(指《精武门》中的李小龙)身上才看得到,他一定能成为第二个师兄,他一定能替取代他!”当时还很喜欢苗可秀的我听了这段话有点心寒,人说人一走茶就凉,真是不由得你不信啊。
但是《新精武门》当然是一部相当失败的电影。任何模仿都只能是拙劣的。成龙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成龙,我想是因为他的那句话:“我和别人一样敬畏李小龙,但我绝不会加入到他们中去,如果没有李小龙,人们也不会知道成龙,但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作第二个李小龙,我只想作第一个成龙。”
如果你把成龙的电影和卓别林的电影放在一起,你会发现他们两者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成龙把喜剧放入了打斗动作中去。他和周星弛的幽默不一样,他依靠的是一种肢体语言。他能在斗牛士进行曲的音乐中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也能在拳打脚踢中完成各路杂耍动作。这是别人作不到的。
忘了从什么时候成龙开了“功夫喜剧”之先河,《醉拳》真逗,《快餐车》真逗,《师弟出马》真逗,《飞鹰计划》真逗,《龙兄虎弟》真逗,《上海正午》也真逗。成龙表演的一直都不是让人敬畏的英雄,而只是一个极具亲和力极为搞笑的小人物。在周星弛的《喜剧之王》中,成龙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谄媚地问:“导演,我死的怎么样?”狂笑,与生俱来的喜剧感觉。
另一方面,成龙延续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他不用替身(实际上还是用的,只不过比别人少得多罢了),倾力演出。让我们来看看他全身的伤口:《龙兄虎弟》中被打成脑出血,《醉拳》中一只眼睛险些瞎掉,《超级警察》中一块颊骨脱臼,《蛇形刁手》中被跆拳道大师黄杨李踢掉一颗牙齿,《飞鹰计划》中从极高(花絮中可以看到)的高处摔下,胸骨错位(学医的朋友会知道这有多离谱),《警察故事》中差点折断脊骨。至于平常的骨折脱臼大出血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饭一般。不过,这也使得他作出了很多令人乍舌堪称经典的特技动作。这也成为成龙电影的一个看点。
成龙电影被朔哥称为“四大俗”之一,我以为这也是句夸奖,大俗也不容易啊。他的剧情简单,靠细节取胜,在《玻璃樽》中,成龙试图展示自己感情方面的表演才华,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上海正午》,《尖峰时刻》,成龙走进好莱坞。李小龙扬名世界的同时死了,成龙扬名的同时也老了。这时候的成龙已经四十多岁,看着他快要老迈掉的身躯在银幕上摸爬滚打兔起鹘落,大家也未免有点感动。人家曹操怎么说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香港回归那年第一次看到大陆的记者采访成龙,从此一直对他的印象颇好。电视上的成龙是一个热情,健康,爱国,敬业,重责任,守信用的人。我还看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好汉成龙》,说的是他宁可放弃机会也要坚持在好莱坞出演获胜的中国人的事儿,嘿,因为这个夸他倒也说的通,不过“龙种事件”把成龙大哥搞得好尴尬。不禁想起李小龙死前和丁佩的绯闻。人无完人,太深沉的东西,我一向是不信的。
八十年代初,《少林寺》横空出世,因为这时候“四人帮已经垮台”,所以大陆也和香港,亚洲,美国一块被这部电影给震撼住了。李连杰,这位大陆的武术全能冠军有着扎实的功底,华丽的身手和灵气十足的演技。他精光四射的眼睛似乎是专为英雄人物设计的,虽说银幕下的李连杰蛮滑头蛮虚伪的。
《少林寺》应该是一个里程碑。侠义电影似乎就是从此走向成熟的。看这部片子时我还是个小屁孩。我几乎喜欢上了这里的每一个镜头,喜欢上了失去亲人而创出的醉棍,喜欢上了牧羊女的金铃,喜欢上了李连杰勉强说出的那句“能持”,喜欢上了李世民为少林僧人免的酒肉之戒。嘿,在孩子眼里,这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
李连杰火了起来,被称为亚洲英雄,对于这一点,他其实最应该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徐克,一个是袁和平。
没有徐克,李连杰的经历中恐怕不会有现在这些令人称道的经典角色,像《黄飞鸿》系列中的黄飞鸿,《东方不败》中的令狐冲。没有袁和平,李连杰将不会有这么多的经典武斗场面,像《黄飞鸿》中的无影腿,《精武英雄》中的截拳道(当然片中并没有提到这三个字)。
李连杰的电影始终有着一种清朗的气质,他是各路武侠导演实现他们想法的最好代言人,他能够把黄宗师演得那么气宇轩昂气定神闲气度不凡,他能够把令狐浪子演得那么放浪不羁游戏人间无怨无悔。不管是太极拳还是无影腿还是现代博击术,在他手中都是挥洒自如,飘逸不俗。至于器械,刀熗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什么的自不在话下,给他一皮带也能舞出花来。就算让他学周星弛左手大勺右手铲刀的耍将出来,恐怕也能别有一番情致吧?确实难得一见的全才。不过这样的人缺点也是致命的,就是不能独立,只能作最好的工具。他离开徐克之后的境况,大家都看到了。
《轰天炮》第几集来着,我忘了,李连杰在这里面扮演了一个阴沉的香港老大,造假钞的。在影片的最后被梅尔吉布森和一黑人拿机关熗给突突了。这部电影里最可称道的的确是李连杰的演出,黑色中山装,细细的小辫子,可以杀人的念珠,不发一言的冷然表情,暴然的连环腿法,一个字,酷。这个很酷的反角盖过了梅尔吉布森的光芒。我们姑且放下对此片的争议,只肯定一点:这是李连杰最后一部闪光的作品。
《罗密欧必死》里李连杰和那个高他半头的黑人美眉谈情说爱,这也罢了,武打场面的拙劣也让人难以接受,据说此片武指是老外。
后来李连杰因为片酬的问题,两次放弃了在《骇客帝国》中演出的机会,《龙之吻》面世。李连杰塑造的中国特工形象有些意思,看的时候我想起了詹姆斯邦德,拿他们俩对比了一下。不过元奎和袁和平相比,必竟不是一个档次。看着李连杰沧桑英气不再的脸,心想他也有点老了。谁能作他的后来人呢?吴京肯定是不行,我的老乡赵文卓也不行。前有古人,后却无来者。
《宇宙追缉令》,李连杰迄今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部电影里,李连杰学起了莱昂纳多,一人演了两个角色,这种扮演方法一向是费力不讨好的,李连杰也没例外。戏的“高潮”也让我昏昏欲睡。
李连杰时代就这样过去了。
现在好莱坞眼里的中国功夫新代言人其实是甄子丹,也难怪,他年青,英俊,气势逼人。甄子丹的电影滥竽充数的太多,精品占的比例小,但他的武打场面场场精彩,他也是现今众多武打明星中,实战能力最强的一个。《新唐山大兄》证明了他没有导演的天赋,但他至少是个出色的武术指导。在《洗黑钱》中,在《苏乞儿》中,在电视剧《精武门》中,甄子丹的腿法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绝对是一种力与美的展示,无论是空中连环三腿,还是腾空三百六十度旋踢,被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每个学武的人看了都会嫉羡不已。
甄子丹曾两次出现在精典武侠电影中,一次是《男儿当自强》,一次是《新龙门客栈》,可惜的是出演的都是反派角色。
电视剧《精武门》,是李小龙版《精武门》的无限扩大版。他即便不称为经典,也绝对够优秀。甄子丹在里面塑造的陈真形象,真实完整,人物的变化浑然一体,他是有实力的,但至今并没有拿出经典的作品来,这有待以后,好在甄子丹还不老。
科班出身的武打明星恐怕就是这几个人了,吴京和赵文卓没有灵气,《破坏之王》里的大师兄功底倒好,可惜是一自甘堕落的主儿,别人就不值一提了,如果非要说别人,我还可以想到的是周星弛,至少,他学的李小龙很像。他有两部动作喜剧片,《新精武门》和《少林足球》。
武侠电影中,有时武术指导比导演和演员更加重要。
可以称之为大师的武术指导有两个人,一个是程小东,一个是袁和平。有的朋友喜欢程小东,我则喜欢袁和平多一点。
程小东原来是个文盲,目不识丁,后来靠看电影自学成才,成为最出色的武指之一,这也是我佩服他的一点原因。程小东的优秀作品印象中有《冒险王》,《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大话西游》和《破坏之王》。
程小东的动作设计,华丽飘逸,不循章法,有着舞蹈般的美感。《冒险王》中的两把长剑,如两条火龙的激斗,乍分乍合,不禁想起儿时看的动画片《哪咤闹海》,哪咤把龙筋抽向四海龙王时的情景(有印象吗?)。《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中的武打场面,也是与全片的风格浑然一体,没有程小东,影片纵情高歌与扑朔迷离的武侠风采恐怕就要失色许多了。
《笑傲江湖2之东方不败》中的独孤九剑绝不输于金庸原著中的描写,随心所欲,自由无羁,天马行空般的潇洒,这也是程小东作品中的华彩乐章。
一定要提一下《破坏之王》,因为这是我见过的程小东指导的最写实的一段打斗,倒像是典型的袁氏风格。大师兄(林国斌吧)以威猛矫捷的身手打倒了双脚比双手更灵活的跆拳道主将,出剑快如闪电威力劈山裂石的剑道主将,连续三年杰出格斗员的柔道主将,又一拳击破墙壁,把逃跑的右勾拳848磅重的西洋拳主将打飞出去,张大嘴巴的周星弛抢先于我说出了那句台词:“那封挑战书,烧了它吧。。。。。。”
电视剧《水浒传》开拍的时候,剧组执意要请袁和平来指导,两赴香港,终于说动了从来不拍电视剧的袁和平,而《水浒传》也因袁和平而变得更加侠骨铮铮。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林冲雪夜上梁山,武松醉打蒋门神,燕青打擂。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袁和平手里第二次焕发了异样的光彩。如果没有袁和平,这部《水浒传》恐怕要比现在失色的多了。
形容袁和平可以用一个词,就是点石成金。
《太极张三丰》中,太极拳的神采纤毫毕现,《苏乞儿》中,甄子丹的踢术更是趋于完美。《黄飞鸿》中性格各异的人物拳术上也是技如其人。
最应该一谈的还是《精武英雄》。
《精武英雄》的导演是陈嘉上,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这部电影的作者视为袁和平。因为这部作品的前身是李小龙的《精武门》,所以影片力图再现的,还是李小龙的截拳道精神。虽然全片未提“截拳道”三个字,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却仍旧是那十二个字:“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像金庸眼中的独孤九剑。
虽然我相当不喜欢这样的故事,也不能不为之喝彩。后来终于找到了史料上的精武体育会,原来霍元甲最后一次比武确是和日本高手比的,不过那场比试霍元甲轻松取胜,赛后日方设宴招待,席间,日本人得知霍的咯血症宿症,就介绍一个名叫秋野的医生为之诊治。“霍先生信之,购服之后,病转加剧”,又就诊于上海中国红十字医院,不治,半个月后溘然长逝,当时很多人认为是日本人下的毒手,但并无实据。霍的大弟子是刘镇声,陈真则是虚构的人物。
《精武英雄》的开头,陈真在虹口道场遭到十几个空手道学员的围攻。陈真旋风般地往来纵横,转眼间将十几人打倒在地。招招料敌机先,后发先至,毫无花巧。对手一记腾空飞踹,陈真只是轻轻让过,以手臂扫在他的另一条腿上,使其失去平衡翻坠而下。一记简单的截踢,便可以破坏对方繁杂的招式,什么叫“技进乎艺”,什么叫“游刃有余”,看了我就明白了。
接着和介川比武,两人一亮拳架,高下立判,可以说不必比了,介川是举轻若重,陈真则是举重若轻。面对威猛凌厉的腿击,在最佳的时机一拳击中对手的脚掌,势大力沉的空手道打法在游戏般的拳法面前有力使不上,进则无可奈何,退则连连挨打。总之,没有规矩,没有束缚,没有固定的一切,就像米卢教会我们的“快乐足球”。
在后来的三场比武中(对严谨平实的霍廷恩,稳健威猛的总教头,霸道强悍的藤田刚),截拳道的自由无羁思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陈真的创造力让我们为之惊叹喝彩。
黑龙会总教头是以武入哲的智者的代表,作者借他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思想,俯拾皆是。“我可没有见过石头会打人。”“格斗最忌心浮气躁,一定要气定神闲。”“只有野兽才会决斗。”“要想杀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熗,博击的目的,是把自己的体能和精神推向极限,你要达到这一步,就要了解宇宙苍生。”“是武学的修为,而不是杀人的伎俩。”而整部影片也在用一场场的比武极力表现这些思想。这又是一部没有走红的经典。
后来,袁和平去了好莱坞,他本不想答应,最后以三个月的武术训练为条件。基努里维斯等人在苦练下将袁和平视为地狱的使者。《骇客帝国》,中西合璧,满汉全席。
接着是争议很大的《卧虎藏龙》,袁和平的动作指导也被很多人视作败笔中的败笔。可是一向不喜欢夸张的我对此却喜欢的不得了。我想一部瑰丽浪漫的武侠电影,就是该配上这样的武打场面,章子怡与杨紫琼在房檐上的追逐,让我们记起儿时的梦。何况,几个人的身手,个性何其鲜明!李慕白长空舞剑宛若游龙,是作人的化境;俞秀莲诸般兵器,皆得心应手,精明强干,女中豪杰;章子怡飞扬跳脱,灵动自如,拳剑中藏有勃勃生机;罗小虎身为沙漠里长大的孤儿,拳脚也是朴实无华,直来直去,一如外族人的爽直。有的朋友推崇袁和平在《蜀山》中的指导,但我还是喜欢《卧虎藏龙》。
金庸在没当院长时就说了,武侠武侠,武在其次,侠为根本。说了这么多,都是以侠为武,也该谈谈那些以武为侠的了。
那就从徐克说起。
这个看起来流里流气的大导演出生于越南,十三岁即和小朋友们拍成了一部“电影”,77年回港,83年的《新蜀山剑侠》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据说当时藉特技效果在港引起了轰动,现在看来当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了。
《笑傲江湖》于90年面世,徐克为它抹上了凝重而华丽的色调,这是一部意境悠远古意十足的作品,沧海一声笑的曲子传唱至今,成为大家为生活所羁绊时逃避的一个出口,徐克开始成熟。
接着是《黄飞鸿》系列。这个曾经参加过台湾保卫战曾任广东民团总教头的历史人物在民间被愈传愈盛,情形颇似历史上的关羽,据说在56年的时候,香港共拍摄了35部黄飞鸿电影,而有一个叫胡鹏(狐朋?还苟酉呢)的,亲自操刀执导了其中的33部(越想越难以相信),让人想不晕都难,徐克执导的黄飞鸿共有5部,还都不错。
《男儿当自强》是部颇能打动人的电影,很像金庸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处理。孙文将黄的“人分五行,金木水火土”翻译成“人有五脏,心肝脾胃肾”时,很精彩地再现了中国历史转折时期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这位伟人的先行者形象。那个贴满了符咒的外语学校阴森恐怖,让人不寒而栗,此中真意尽在不言之中。片中的经典之处当在于那个挺身而出的白莲教小女孩,拍拍胸膛说:“我有神功护体,不怕你的鬼熗!”而一旁的教民们也鼓噪起来。开熗还是不开熗?这是个问题。陆浩东在千钧一发的慌乱境况下扣动了扳机,人群中的小女孩应声而倒,我也闭上了眼,不愿看到这一幕。中共不是要反邪教吗?那他应该播一播这个片子。最后有一个镜头在大陆放映时是被剪掉了的——那是孙文把一面被烧得残破不全的中华民国国旗展开在风中的情景。
《狮王争霸》的商业味道比较浓,说的好听点,就是很有观赏性,看起来让人很舒服。鬼脚七这个精彩的名字一出场,便把偌大一宝芝林踢得七零八落。连这样几乎没有脑子几乎不成人形的家伙都能学好,这是温情胜于强力的一个说明。关之琳说:“中华民族一定会崛起,只是你看不到了。”我希望我们能看到,看到一个步入正轨的中国。最后,黄飞鸿将那块狮王金牌奋力掷还给城楼上的李鸿章,朗声说道:“智武合一,方是强国之路。”强健的人格,明朗的智慧,这就是侠义精神吧?
《东方不败》里的历史不太重要,虽然有政治的角斗。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全片的主旋律。剑都用来烤肉了,却退不出江湖。退出江湖的字只能刻在墓碑上,因为,人心就是江湖。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同把颜料桶泼向观众的视觉效果,这是一部唯美主义的电影。
《风云再起》,当然,这样恶心的武侠电影太多了,毕竟武侠电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垃圾。可是本片的作者是徐克和程小东,这可就说不过去了。
《新龙门客栈》同样入选了十大经典武侠。张曼玉梁家辉等人的精彩演出,程小东美轮美奂的动作指导,苍凉恢宏的大漠风光,惨烈血腥的厮杀夹杂着欲爱不能的痛苦,看罢只不知身在何处。
《刀》是什么时候拍的就不知道了,徐克学起了黑泽明,我能感受到徐导的那份意图,但我的感觉,望之实在不似人君。赵文卓也实在不像个英雄人物或是悲剧人物。不过,有人对他评价也颇高,忘了是什么电影杂志把他放在了十大经典里。
之后的徐克好像没有拿出什么像样的作品,《蜀山》的前十分钟让我惊叹于中国电脑特技的突飞猛进,接着我就睡着了。不知别人是怎么看的。
陈凯歌的《荆柯刺秦王》有着大陆艺术家的厚重和宽广。“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柯奋力的一击,那剑气至今仍寒着人们的心。巩俐最后怀着荆柯的孩子来到荆柯的墓前,是不是在说这种精神,一直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下去?组成方阵的秦军顶着盾牌踩着尸体攻城,赵国的小孩唾向秦王的脸,王志文(那个“烙矮”的名字实在打不出)为了门客的生命而降,这就是中国的战国时代。
还要向陈导的特立独行喝彩。赵本山的出演不是炒作,恰恰是对商业规律的不屑;片里的秦王,不是“大地在我脚下”的伟丈夫,而是阴险乖戾的病人;王志文面对为他而哭的女人说:“别哭,你这一哭,倒像是咱们错了似的。”这些,都让我喜欢上了这部片子。
最早打入好莱坞的中国电影人便是这些侠之大者,在高山大海已经阻挡不住人们脚步的今天,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东方不败们也要到那遥远的西方去试试身手了。成龙、李连杰、徐克、袁和平,这些香港武侠电影的中坚人物,先后来到了那个教会我们很多东西的电影工厂,那个霓虹闪烁纸醉金迷的好莱坞。然而这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不再年轻。
成龙老了,四十几岁的他还在摸爬滚打兔起鹘落,还在插科打诨哗众取宠。李连杰老了,[致命武器]的精光一闪也掩不住他满面沧桑英气不再的脸。徐克也老了,[蜀山]一败,被视为江郎才尽的他元气大伤,令人目眩的特效下已看不到他从前那种尽情挥洒的才华与性情。倒是一代奇才袁和平仍是如日中天。在他调教下的洋人们拳脚生风,打的花团锦簇,八爷到处,掌声四起。
而这个时候,内地网络上的文侠小说正被炒得沸沸扬扬,是的,文侠们要登场了。他们似乎要告诉我们,侠骨英风,并非只为武者所特有。
不知不觉间,于仁泰、王家卫、李安,先后登台亮相。于是,长熗大戟成了剑走轻灵,金戈铁马成了落魄江湖,慷慨悲歌成了浅吟低唱。是的,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是早晚的事情,就好像一个人在险恶的江湖上走的久了,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那桃花烂漫的家园。文武之道,必竟一张一弛。
于是,就有了[白发魔女传],有了[东邪西毒],有了[卧虎藏龙]。这是文侠们创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