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故事让你感动:上海电影节赏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418 回复:1

总有故事让你感动:上海电影节赏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happyiuiu

ZxID:209878


等级: 内阁元老
天地,任我行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3 0
— 本帖被 小饕 从 音乐、影视、动漫 移动到本区(2008-01-08) —
生命之轻,梦想之重。
   
    这是一对兄弟歌唱组合的梦想之旅,更是一个家族义无反顾的冒险历程,再没有什么能比卡马哥一家生生不息的活力更动人了。
   
    杰杰和路西安诺,是巴西当红的二重唱、拉丁格莱美奖得主,两兄弟出生在贫苦乡间,父亲弗朗西斯是朴实的佃农,不会任何乐器,只有一台旧得随时会散架的收音机。在远离城市的乡间,日子过得艰难拮据,“把儿子们培养成名扬四海的乡村二重唱”该是多么疯狂又奢侈的梦想。所有人都说那父亲是个疯子——用所有粮食换乐器,让儿子每天吃一枚生鸡蛋护嗓,日日在田头排练……最后,他如壮士断腕一样带着全家离开了祖辈生活的乡土,进城闯荡,为儿子寻找更大的舞台。最后,老大和老么终于站在了人生巅峰的舞台上,可这条路走得如此艰难,一家人一次次挣扎在贫困和饥饿中,一个弟弟因此瘫痪了,杰杰最初的搭档、老二伊莫万死于非命,他们在经历了太多次“差一点就放弃”才走到了这一步。
   
    歌唱、天赋、梦想……何其让人迷醉的词汇,而这一切背后的现实,是让人难以承受的重。所谓的天赋,是在贫瘠土地上、在盛夏烈日下流着汗练出来的;所谓的崭露头角,对于一对出身自底层、无依无靠的小兄弟而言,意味着多少无法对外人道的委屈和艰辛,也许还有屈辱。带着梦想闯荡的杰杰和路西安诺,就像来到人间的海的女儿,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踩在刀锋上,承受柴米油盐,承受机遇不公,承受爱别离、亲不在,辛苦惟有自知——回忆里,有温暖明亮的乡村风景,有聚光灯下欢呼声中的绚烂,也还有一副小小的棺材。
   
    我最难忘一家人初进城的那段,霓虹光影透过巴士车窗如水般从杰杰小脸上流淌而过,如梦如幻,然而下车后他在泥泞的街景里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对卖唱乞讨的歌手。那一刻,梦想的迷幻与现实的冰凉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解构生活”这个译名太不地道,我还是喜欢影片的原名breaking and entering,原是警方术语,意思是非法入侵,明格拉拿这个做片名实在是恰到好处——有时,生活需要一些变故,除去一些藩篱,“伦敦太挤了,好像一个牢笼,我们该出来透透气”,片子里胖警探说出的就是明格拉的心声吧。
   
    许多人在这里扮演了“闯入者”,15岁的穆斯林小偷米洛闯入威尔的工作室,威尔闯入米洛的母亲阿米拉的生活,阿米拉也闯入他那原本波澜不惊的小家……至于这故事的发生地,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一带,则是著名的鱼龙混杂区,外来人口和伦敦人混居,乱糟糟的社区就这么衬出了琐碎的生活残片。有评论称明格拉借这背景暗指移民问题、宗教冲突之类,我觉得这一说有点“过度阐释”了,他在意的还是具象的生活和细腻的人心。
   
    冷淡下来的感情、患强迫症的孩子、外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会让人错觉这是个很有“折腾劲儿”的片子,但导演叙事的口吻始终保持克制,甚至是很平和地描述生活中这些“倒刺”。我不能同意“明格拉不会编故事”这种说法,事实上,我喜欢的正是他这份“不折腾”,他在故事里从不刻意去激化什么,更拒绝贩卖苦难和矛盾——不是挣扎得鲜血淋漓了才算真实,生活原本就是静水深流,那些迷惘、困顿、挫败和不安只是静静从我们身上流过,就像泰晤士河无声地穿城而去。
   
    想来,最想做“闯入者”的还是威尔吧,他不想被莉芙母女隔绝在外,渴望需要和被需要的感觉。他问莉芙“你多久没有看我的眼睛了?”这一幕我看着很觉怅惘,生活中顽固的壁垒不知是哪一刻砌好的,想叩开时已经气力不足。对我来说,这电影是定格在这一刻的。后来情节急转直下,几乎一下子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一切太过顺遂,我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转一想,也许明格拉是以最大的善意揣度人心——如果我们能够足够宽容、善良,那些“不知怎么办”的事情也是能解决的。
   
    伤心人也有明天。
   
    去看《多罗罗》,大半是冲着漫画大师手冢治虫,电影改编自他那部堪称骨灰级的作品——创作于1969年的《怪侠多罗罗》。两个小时的电影自然只能取漫画中比较有限的一部分,要我说出“电影忠实地继承了原作”这样的评价是困难的,倒也不是说电影不好,只是两者骨子里的气质真是不同了——在我心里,手冢的原作是一曲终究悲伤的挽歌,眼下这部电影则是一个可以温暖人心的疗伤系故事。
   
    电影大大渲染了原作中的梦幻色彩,比如离离原上草,悠悠流淌在荒原上的忘川,笼罩在一种邪恶、不祥的红光中的醍醐城堡,以及略有炫技嫌疑的动作场面等,这些让电影的奇幻味道更浓,甚至于有些模糊了年代背景。
   
    其实,影片里一段一段都是伤心事——那是室町时代,藩王割据,战火不断。百鬼丸尚未出生就被野心家父亲醍醐景光出卖给了魔鬼,用他身体的48个部分换取天下;多罗罗的父母不甘被残暴的醍醐奴役,在抗争中惨烈离世。被当作妖怪的他和靠做小偷为生的她都是被抛弃的人,承受着世人白眼浪迹四方。战乱流离中,无数的孩童被丢弃、被饿死,无辜的小魂灵们结在一起出没在森林里,呼喊着“妈妈”……时代与人心俱是炎凉,魔鬼如此猖獗,也只是拜了人类泛滥的私欲所赐。于这一片荒凉中,多罗罗挣扎着也要努力地快乐地活下去,百鬼丸在承受了来自至亲的重重打击后仍秉持信念并保有宽容,这多少能让人浮起一个会心温暖的微笑。
   
    在手冢笔下,最后,百鬼丸与父母相见不相认,告别了相伴多时的多罗罗,独自上路继续杀魔。相比之下,电影真是制造了美好的幻象和安慰:父亲悔过,兄弟和解,百鬼丸和多罗罗一起踏上新的旅程。
   
    手冢大师的深沉、悲悯和博大,在电影里总是欠了口气的,但是看到末了两个结伴的畸零人面朝大海,我对这部以娱乐为目的的类型片非常满意——电影里就该有光明的前景和纯真的情感呐!
   
    在爱情中,常常有这样的对白:“我爱你爱到可以为你去死。”“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
   
    甜言蜜语脱口而出的时候,有多少人真的明白这两句誓言要怎样去实践?
   
    《灵魂的互换》用了一个超现实的故事验证了一个超级现实的真爱的方法——当我们只有互相交换灵魂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地做到爱对方就像爱自己。
   
    故事中的男孩女孩因为一次意外,落入泉水中,而互换了灵魂,之后,男孩只能以女孩的身份,去女孩家生活,而女孩以男孩的身份去了男孩家生活。两人面对陌生的家人,陌生的自己的身体,闹了很多笑话。在自己的灵魂和对方的身体互相了解协调的过程中,男孩和女孩的感情慢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之后,有着男孩灵魂的女孩的身体忽然得了绝症,本来都另有心上人的女孩男孩在这一刻忽然明白,自己是多么难舍有着对方灵魂的自己的身体。
   
    从敌对、陌生、到了解,磨合,到分别、难舍,电影以青春片的样式,完成了一场成人对真爱的探索。
   
    当女孩男孩互相拜托对方好好照顾自己身体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我们说爱的时候,有多少次和对方互换了灵魂,又有多少次照顾对方就像照顾自己?
   
    怀孕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八个意大利女人因为怀孕住进了同一间病房,她们除了要面对“怀孕”本身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于她们的男人、家庭的精神困扰。
   
    八个女人里,有家具店老板的女儿,她丈夫一直试图说服她卖了家具店;有因为怀了黑人孩子而被父母赶出家门的;有老公是公交车司机,刚刚闯了车祸撞死了人,自己也住在这家医院的;有在医院遇到了老情人,私会叙旧情的;有老公完全没有照顾她的责任心,视线永远盯着病房里其他美女的;有目睹过亲人尸体后反复进出医院再也生不出孩子的;有为了说服丈夫离开意大利,假装好几年学不会意大利语的;有为了堕胎,故意从家里楼梯上摔下来,而被送进医院的。
   
    影片虽然以二战结束后的意大利为背景,故事却有普遍意义。因为无论什么时代背景,女人、男人、结婚、生子,这些事永远都在发生着。女人面对的困扰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背景,总是以相似的面目重复着。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而女人因为肩负着生育的宿命,又比男人要多经历一次考验。但是,这就是生活。
   
    影片没有忿忿不平的抱怨或催人泪下的煽情,只是平和、写实地讲述了几个女人因为怀孕,在一个病房里萍水相逢,匆匆相聚又离去的短暂的时光,有残酷、有无奈、也有意大利式的幽默和温情。
   
    当她们半夜躲在厕所里吃栗子的时候;当她们看到下雪,站在窗口微笑着干杯的时候;当她们排着队,在医院的草坪上,对着神父抱怨自己家男人的时候;当她们看到别人顺利生下孩子,真心为别人高兴的时候;当她们互相告别,只是朴素地说再见的时候,真正让人忘不了的是意大利的女人很迷人。
   
    或者说,所有坚强的女人都很迷人。
   
    第一次看《我的秘密之花》是在十多年前,当时只是觉得它不同于阿尔莫多瓦之前的电影,因为其间少了女同性恋,少了变性人,少了死亡,绝对的单线叙述,所有属于阿尔莫多瓦的不寻常统统没有,除了影片的用色。
   
    这是一部关于“真实”感情的影片,不管怎样它没有退到伤感的份上。换句话说,它是一部有着坚实轮廓的悲喜剧。片中没有一个坏人,这些人却因着他们自身的笨拙,优柔寡断或者胆小怕事,或者仅仅因为人性的不完美,最终招来痛苦。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个伪装者,将自己装扮成现实中自己本不属于的那种人。所以影片虽然没有反面人物,但这朵花却散发出一种强烈的痛苦的气味。
   
    虽然,感觉上《我的秘密之花》朴素收敛了许多,但是一贯不变的还是来自阿尔莫多瓦对于女性题材的热忱和注视。片中鲜艳的颜色运用,除了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外,更着眼于看似平静的社会中隐藏的种种问题。让我们回到我们的主人公上来吧。Leo的生命中发生的变化就是“变颜色”的过程,影片呈现的生活和写作中的颜色之变是同步进行的。在一开始,Leo写的是玫瑰色的小说,她的生活却是灰色的。到最后反了过来,她的生活看上去温馨有了生机,接近玫瑰色。而她的作品呢?这些由充斥在每天的报纸间的真实故事所激发的作品却是黑色和荒诞的。正如阿尔莫多瓦自己所说的:“这符合我及我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很巴罗克式的,而这种色彩的爆炸对这些人物的创作与塑造是非常适合的。”
   
    1995年,这个充满人性的故事首次走上银幕,此年该片就作为参展片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多年后,我们在阿尔莫多瓦之后的多部电影里,找到《我的秘密之花》的影子。今天又一次重看它的收获,如同一次寻“根”之旅
Nothing is impossible.


万事都有可能。  
飞19866

ZxID:425181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12-04 0
司马 啊都是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