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精]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352 回复:67

[申精]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6.《真实的谎言》(True Lies)

美国90年代动作片经典之中的经典,特技电影的典范
一部宣扬美国精神的大片,揭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恐怖主义必将失败的主题

出品:1994 美国 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阿诺德·施瓦辛格/杰米·李·柯蒂斯/汤姆·阿诺德
荣誉: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第五十二届金球奖最佳喜剧片女主角奖/一九九四年度美国十大卖座影片之一
IMDB: 7.0/10( 27060票 )

影片概述
《真实的谎言》用电影手法戏剧性地诠释了美国联邦特工奇特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融浪漫情调与惊险恐怖情节于一体的动作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采用“詹姆斯·邦德”式的影片套路,赋予了本片一定的社会现实主题和浪漫的喜剧色彩,本片堪称是他导演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同时,这部影片也是影星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极品之一,他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被看做有了重大的突破,国际影评界人士一致认为,这部动作巨片是这位巨星再次崛起的象征。

影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场面宏大,气度非凡,动作性强。在这部经典的娱乐片中,几乎每个场景、每个段落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连很多个过场戏也丝毫不见松懈,称之为经典绝不算过分。为了拍摄此片,美国空军还出动了鹞式战斗机,并配合影片的情节发射了空对地导弹,影片的实景拍摄使得许多惊险场面色彩纷呈,扣人心弦,表明好莱坞动作片的精良制作已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

而对于中国的普通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曾经在大陆电影市场掀起观影狂潮,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

精彩影评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导演,他的影片总是一如既往地让人期待,由他执导的《异形》、《深渊》、《终结者》让他在动作片的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影片《真实的谎言》更可以说是他导演生涯的里程碑之作,这部影片使卡梅隆在执导动作片领域的名牌地位已不可动摇了。
                        ——纽约著名影评人 哈里森·希曼

我喜欢充满谎言的戏剧,对我而言,这种影片反映的就是人性的不可知。我也喜欢施瓦辛格对间谍的刻画:一方面,他是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员;另一方面,他是一位不可思议的特工;更重要的是,他又是一位超级巨星,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他的期望更多了。
                        ——本片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真实的谎言》堪称是一部视听效果强烈、电脑特技运用自如的A级制作片,它让每一个影迷都过足了瘾,这部影片当年在我国的票房居然超过1亿元大关,要知道,这是在“美国大片”刚刚登陆中国的日子里发生的,足见它惊人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震撼力。
                        ——影评人 吴客凡

我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元素使得我看这部电影时很是激动,最初看的时候是这样,过了好几年看的时候还是这样,没觉得剧情老套,没觉得表演夸张,没觉得有任何不对劲,连名字都够酷——谎言,但它还是再真实不过的。
                        ——网友 A锐

剧情介绍
哈里·塔斯克尔是代号为“欧米茄”的一个间谍组织的特工,他精通6种语言并能操纵多种高技能的间谍手段,此时他正受命调查着一宗某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策划的偷窃并运输4枚核弹的案件。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长久以来,哈里一直没有向妻子海伦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伪装成一个普通商人,他们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时间一长,海伦对自己的丈夫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处于叛逆期的女儿黛娜也对“过时”的父亲阳奉阴违。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哈里不得不与一名女子假装相好,这使不明就里的海伦醋意大发,她开始与一汽车商西蒙厮混,而自称是“间谍”的西蒙浪漫刺激的故事让她心旌摇荡。敏感的哈里察觉到了妻子的变化后开始跟踪西蒙,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旧车的推销商,只是利用某些女性渴望刺激的心理而勾引她们。弄清了西蒙的底细后,哈里就要求自己的搭档吉普帮忙,并利用自己的间谍手段侦察着海伦的行踪。

在海伦和西蒙的一次约会时,哈里扮做假特警捕获了他们,拆穿了西蒙的面目。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他佯称海伦已经卷入了恐怖分子的活动,要想赎罪就必须为他的间谍组织工作,否则她的丈夫和女儿将会有生命危险,她的代号被称为“桃丽丝”,将接受“波利斯”的指示。海伦只好同意了。

有一次,哈里化装成“波利斯”指使海伦“行动”,正当哈里对她进行“威胁”时,一伙恐怖分子冲进来并把他们作为人质绑架到加勒比海的一个热带小岛上。这个小岛是恐怖组织“赤色圣战”的基地,正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阿兹一伙窃取了核弹。哈里的特工身份暴露了,阿兹用尖刀抵住了海伦,威逼哈里说出核弹的秘密,哈里无奈之下告诉了阿兹:“核弹含有14.5公斤的精炼铀,引爆后爆炸力可达3万吨。”阿兹对着摄像机发表议论,叫嚣说除非美军从波斯湾撤军,否则每周将毁灭美国的一座大城市,并称进攻的第一目标将是迈阿密。

海伦这时才发现丈夫竟是个了不起的特工,由于她的手提包里一直被哈里安放了一个监控装置,所以国防部的特工汤姆等人根据监控乘飞机火速赶来营救。同时阿兹也发现了这个装置,并发现了他们夫妇和女儿黛娜的照片。恐怖分子于是开始拷问哈里,而受过专门训练的哈里先发制人,带着海伦逃了出来。阿兹和恐怖分子打算将核弹外运,并启动了其中一枚核弹的定时器,为了国家的安全,哈里奋不顾身地阻止了阿兹的阴谋,并炸掉了“赤色圣战”组织的基地。而在熗战中,海伦重新落入了魔掌。

阿兹命令将3枚核弹装上货车运往佛罗里达州,另一枚则由他自己乘直升飞机运往迈阿密。这时国防部的特警赶到,美国空军动用“鹞式”战斗机用导弹炸断了小岛通往佛罗里达的大桥,货车和核弹一起坠入大海。海伦和女恐怖分子珍娜在汽车里也展开了搏斗,在千钧一发之际,哈里救出了海伦。但狡猾的恐怖分子又绑架了他们的女儿黛娜,并威胁要在迈阿密引爆另一枚核弹头。哈里驾驶着“鹞式”战斗机赶到迈阿密,用一枚歪打正着的导弹消灭了恐怖分子阿兹和他的属下,同时救出了女儿黛娜,保住了城市……一年以后,哈里再次接受“欧米茄”的任务,然而,这一次他身边的搭档却换成了海伦。

电影幕后
《真实的谎言》中的电影艺术
《真实的谎言》是电影公司投入了1.2亿美元巨资的一部动作大片,高投入与高科技的结合使影片特技镜头含量极高,惊险的动作不时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诙谐的喜剧性又不断引起观众的会心之笑。可以说,该片是20世纪美国特技电影的典范,为了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影片创作者不惜血本,调动了大量的车辆、军火设备,甚至动用了“鹞式”飞机和导弹,并在高科技电脑技术的运用下,把各种特技镜头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俨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熗林弹雨再配以气势宏大的背影音乐,着实让观众们热血沸腾,冲进大屏玻璃墙的飞机,悬在跨海大桥上的货车,种种惊险场面更是扣人心弦,令人惊叹。

除了浓度极高的特技镜头给人造成的强烈感官刺激外,影片也处处洋溢着不温不火的调侃及妙趣横生的幽默。特工哈里的职业特性使他一直隐瞒着自己的身份,而一直以为他只是个本分的商人的海伦因此对他的碌碌无为觉得厌烦,可转眼间,危急关头的哈里终于显露出了他那超人的魔力,而海伦也出人意料地成了他身边的黄金搭档。种种表面与实质的反差,欲言又止的情境同内心的情感冲动间的矛盾注定了该片情节的进展必然伴随着诸多喜剧内容。

大明星施瓦辛格在片中饰演特工哈里,在表现自己“硬汉”性格的同时,他也着意突出了男子汉的大度、机智。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满身肌肉的世界健美先生身上已似乎闪现了詹姆斯·邦德的影子,他已成了力量与智慧的化身,同时,他在影片里洒脱大方的表演和文质彬彬的气质也为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7.《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出品:1994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
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
主演:汤姆·汉克斯/加里·西尼斯/萨莉·菲尔德
荣誉: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佳导演等六项大奖/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IMDB: 8.2/10(98594票)


影片概述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精彩影评
我觉得故事里的阿甘简直就是典型的美国人,他的成长过程又正好是我们所经历的,他使我们清晰地回顾过去的历史。他是个好人,能令人落泪也能逗人发笑。
                        ——好莱坞制片人 温迪·费勒曼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本片导演 罗伯特·泽梅基斯

《阿甘正传》让我们熟知了两个人:阿甘和汤姆·汉克斯。这部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但影片的总体风格似乎更像是一部人生寓言,在影片中,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我们突然发现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见与虚荣。
                        ——佚 名

剧情介绍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在越战中,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上尉。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因为“傻人有傻福”,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而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1年以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阿甘同珍妮和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电影幕后
“傻子”阿甘
在影片中,带着美国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碍的阿甘凝视着充满野性的珍妮,仿佛和美国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骚动》中的傻子班吉是远亲。但二者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班吉只是一个家庭衰亡的象征,是个真正的低能儿;而阿甘这个“傻子”却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

而阿甘所挚爱的珍妮则是堕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几乎所有的恶习,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种病毒——其实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却不计一切,始终如一地爱着她,影片在对他构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责备的同时,更体现了他的纯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个战士,以他貌似简单,实则更为简单的头脑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强大的体魄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对上帝奖励善良的希望,同时,它更包含了一种基调:向前,跑。有人说,这样奔跑会给人带来希望。事实上,希望确实存在,这部独特的影片赢得了如此众多的观众,吸引了甚至只喜欢轻松的娱乐片的观众,便说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样一个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鲜明人物,阿甘无疑会被载入史册,在美国,阿甘就是战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群体的化身,在他们的经历中,3K党、摇滚、越战、肯尼迪、尼克松等纷纷登台亮相,在和平的混乱中他们成长,道德的重建,个性的张扬,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变数,他们看来似乎缺少锤炼,步履蹒跚得让人放心不下,但他们终究是长大了,并且他们跑起来的速度出乎了父辈的意料。

在小说《阿甘正传》里,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然后,眨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相信即使看到这里,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然后,眨眼之间,我们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8.《钢琴课》(The Piano)

细腻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哑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出品:1993澳大利亚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萨姆·奈尔/哈维·凯特尔
荣誉: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五项大奖
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第四十七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十九届恺撒电影节最佳外国影片奖
IMDB: 7.4/10( 11068票 )


影片概述
《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其间描写的女性沉默的激情,表现人的内在的情欲冲动,优雅浪漫而又充满原始野性。在这里,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的生命与爱全部融化进她的琴声之中,世上惟有知音和爱她的人才能领悟。就艺术效果而言,影片达到了一种极致,它以钢琴为载体,使美妙的爱的音符成为沟通思想感情的媒介,把一个将音乐作为自己心灵寄托的哑少妇和一个外表粗俗而内心情感丰富的男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导演简·坎皮恩曾经这样说:“我对剧本思考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有时我们会为它而活。尽管我相信这并非是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也明白它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危险的,但我仍会珍惜它,并且相信它是伟大勇气的象征。”

精彩影评
备受瞩目的电影《钢琴课》是一部描写男女之间力量超过理性力量的电影,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可她却背叛了有教养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另一个富于男性魅力的人发生了性关系。事实上她本人并非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旷、内心细腻的男人。通过肉体的交流,两人产生了肉欲上的强烈渴求,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公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换言之,理性的丈夫没有叩开她的心扉,而那个带有野性、给人以危险感的男人却通过成功地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这部出自女性导演简·坎皮恩之手的电影,通过女性自身,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秘密,因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瞩目。
                        ——日本著名作家 渡边淳一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编剧并执导的《钢琴课》由不甚美丽却魅力非凡的女子霍利·亨特担纲主演,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钢琴课》便是这样一部让人不敢轻易去碰触的女性电影。简·坎皮恩的电影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她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有人欣赏,那么这个女子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坚持的后果便只有死亡,死于纯真的静。
                        ——著名影评人 封黎华

剧情介绍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裸体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斯图尔特。而贝恩斯深深地陷入了爱情的痛苦之中,他觉得这是没有回报的爱恋。

艾达又一次去找贝恩斯的时候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把门窗钉死,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于是出去干活了。而艾达在送给贝恩斯信物时又一次被发现,斯图尔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是无法说服的,这也许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他带着熗来到贝恩斯的小屋,要他带艾达走。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离开了小岛。在船上,艾达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贝恩斯与艾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达以教钢琴为生,贝恩斯请人给她做了一个银指套,每当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总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艾达也渐渐开始学说话,但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

电影幕后
挣扎化为舞蹈
加拿大人一直说:这世界上至少要有四片枫叶——一片给男人,三片给女人。就是说,这世界上至少要有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如果说男人像山脉一样隆出地表,那么女人就有如河流陷入进去;如果说男人是令人颤栗的白昼,那么女人就是使人不安的夜晚;男人是极端锋利的象征,女人是无限柔软的象征;男人是战士,女人是梦想家。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9.《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
寓含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出品:1994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主演: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
荣誉: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七项大奖提名/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
IMDB: 9.1/10( 166431票 )


影片概述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鲨堡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

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否则,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精彩影评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电影佳作。
                        ——《华盛顿邮报》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能在阳光下悠闲自得地呼吸。对于我们而言,它就像空气,平常得让你根本不去想失去它会怎样,但是自由对于那些高墙内的囚徒,尤其是那些注定一辈子都要呆在那里的人们又是多么珍贵而又遥不可及。安迪最后逃出鲨堡监狱,是什么实现了对他的救赎?是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是希望的存在!
                        ——影评人 米 朵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我深深地为主人公安迪对自由一刻不息的渴望震憾了,当他从下水道逃向外面的世界时,当他迎着暴雨和闪电怒吼时,我的心也随着他一同律动着,安迪所获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让我觉得痛快极了。
                        ——网友 灯 笼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熗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关在鲨堡监狱里。

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像在公园里一样。老犯人瑞德是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小石锤,他的解释是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会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瑞德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国际象棋。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知识,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同时他也逐步成为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长,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监狱生活非常平谈,总要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做,安迪听说瑞德原来很喜欢吹口琴,就买了一把送给他。夜深人静之后,总可以听到悠扬的口琴声回荡在监狱里。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说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诺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两个月的严重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诺顿甚至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一天,他对瑞德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约会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是什么了。”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原来20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石锤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安迪出狱后,领走了诺顿存的一部分黑钱,并告发了他贪污受贿的真相。而诺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里边挖空的部分放着一把几乎磨成圆头的石锤。

瑞德获释了,他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电影幕后
《肖申克的救赎》和《圣经·出埃及记》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被广大影迷所喜爱的影片,在分析《肖》之前,我想先叙述一个故事,一个《圣经·出埃及记》的故事。

犹太人始祖之一雅各有子众多,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约瑟,其他几个兄弟很嫉妒他,就趁一次一起外出的机会把约瑟卖给了商人做奴隶,而对父亲谎称约瑟在野外被野兽杀死了。约瑟被带到埃及,又卖给一个埃及贵族做奴隶。而那个贵族的妻子看上了约瑟的才华,就百般地勾引他,结果被约瑟严辞拒绝。于是这个女人反咬约瑟调戏自己,约瑟被送进了监牢。一天,法老的酒政和膳长也被关进监狱,晚上,这两个人各做了一个梦,就找约瑟来解。约瑟说这两个梦说明:3天之后,酒政要被释放,而膳长要被处死。3天后,约瑟的预言果然都应验了。

不久,埃及的法老也做了两个梦,先是梦见7头瘦弱的牛吃掉了7头肥壮的牛,又梦见7个细弱的谷穗吞掉了7个饱满的谷穗。谁也解不出这两个梦,酒政就把约瑟推荐来,约瑟从监狱到王宫,告诉法老,这两个梦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即天下将有7个丰年,继之以7个荒年,荒年之害将远大于丰年之得。他向法老提建议,在丰年蓄积粮食,在荒年售出,既度荒,又谋利。法老很欣赏约瑟,就把他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任命他为埃及的宰相。

事情果然像约瑟预言的那样,7个丰年之后7个荒年来到了,天下绝粮,只有埃及有仓储。犹太地区也面临粮荒,约瑟的兄弟们也要到埃及来买粮食,他们没有认出约瑟,被约瑟狠狠地报复了一通,最后兄弟和解,犹太人全族迁到埃及。

由此看来,《肖申克的救赎》与《圣经》中犹太人在埃及的遭遇在基本故事走向和情节构架上惊人地一致,曾经有人把《肖》比做《基督山伯爵》,而我则认为比做《出埃及记》更恰当一些,因为后者无疑与《肖》有更多共同之处。犹太人几百年间的遭遇在《肖》中被浓缩到了20年,安迪则兼两代犹太人族长约瑟和摩西于一身。

《肖》剧与《出埃及记》在大节上处处契合,正与西方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引起共鸣,这应该不是无意得之,而是精心设计的产物。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视野从西方扩展到整个人类文化圈,受侮辱与损害者起而复仇、向施暴者连本带利索还的故事,从来都为人类各个民族所喜爱。几乎每个文化发达的民族都有类似的故事或传说。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语云:历史在很有耐性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此话就历史真实来看未必为真,但却是几乎所有人类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

在戏剧里,一个人被打得越狠,被踩得越低,被欺压得越万劫不复,他的报复就越让人痛快,戏剧性就越强,也最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安迪在几乎不可能站起来的地方站起来,在几乎不可能活过来的地方活过来,从烂泥里站起来,从阴沟里钻出来,从坟墓里爬出来,这种生命力已超越了人本身,是神的光芒。大雨冲刷着他的身体,荡涤着他的灵魂,他用地狱的眼光看着曾经真真切切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他用雷一样的声音怒吼:“归还的时刻到了!”

哪位导演能掌握住这种力量,就等于掌握住了闪电。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0.《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

令人心碎的问题少女与中年杀手的悲剧之恋
一部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处处显现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满含绕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出品:1994法国
导演:吕克·贝松
主演:让·雷诺/娜塔莉·波特曼/盖瑞·欧德曼
荣誉:
杀手电影的代表作品/法国影像风格的巅峰之作
IMDB: 8.5/10( 59006票 )


影片概述
有关职业杀手的故事,古今中外已有多部电影对其做过阐释。然而,几乎没有一部影片能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那样将动作及感情共冶一炉,别具一格。

《这个杀手不太冷》又名《杀手莱昂》,由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执导,其间好莱坞式的熗战片作风与法国片特有的影像风格及故事情节完美融合,构成了一部艺术感极强的商业电影。影片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孤独的杀手与一个小女孩之间所发生的微妙情感:他们相依为命,亦师亦友,患难与共。著名影星让·雷诺将外冷内热的杀手形象塑造得天衣无缝,一方面,他是个冷酷无情的冷面杀手,另一方面,他又具有纯真的性情,甚至最后为救小女孩而断送了性命,其侠义之情表露无遗。而年仅12岁的小女星娜塔莉·波特曼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她的发挥淋漓尽致,其表演天赋令人刮目相看。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一部偏重于暴力美学的动作巨片,它延续了杀手电影的风格,解剖了现代文明下都市中的边缘人,被誉为是吕克·贝松所表现的对电影狂热的最佳代表作。

精彩影评
在我的眼里,纽约一直是一个随着时光而漂泊的城市,而在这里的人也同样具有不定的特质,所以我塑造了杀手莱昂这个角色,也许这座城市里真的有许多人都像莱昂一样,过着有时欢欣,但大多时候都较为落寞的生活,我想把这些都一一地展现出来。
                        ——本片导演 吕克·贝松

《这个杀手不太冷》表现出了吕克·贝松一贯的处理冷酷无情杀戮场面的风格,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花费了一定的笔墨来描述女孩玛蒂尔达与杀手莱昂之间动人的情感,让观众以一个叛逆少女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残酷的世界,使温情脉脉的情绪与死亡相照应,产生了一种令人心碎的张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更深一层的思索:或许在我们的身旁,或许就在一个我们所不知的角落,还隐藏着另一个阴暗的世界。
                        ——好莱坞影评人 迈克尔·昆森

杀手莱昂的沉默令人敬仰。没有太多的思想陈述,一切都渗透在善良的沉默中。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玛蒂尔达,而是莱昂。他知道什么时候同情是必需的,什么时候该收起它,让其他人好好干自己该干的事。
                        ——影评人 Qrachel

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发生在纽约大都会里的故事。从意大利来到纽约谋生的莱昂是个孤独的雇佣杀手,他住在一所公寓里,当他以杀手的身份出现时,冷静而神秘,杀人手法令人热血沸腾。但当他卸下杀手面具时,则又回归成为平凡的市井小民,简单到连基本的身份证、银行账号都没有。总之,他是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

12岁的玛蒂尔达住在莱昂的隔壁,她的父亲没有正式工作,是警察的线人。在为警察提供了一次线索后,他贪污了一小包毒品,本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却没想到因此而埋下了祸根。这天早上,玛蒂尔达去商店买东西。警探斯坦带着手下人来了,斯坦是警界的败类,有些神经质,是个比毒贩子和杀手更可怕的人物。玛蒂尔达的父亲矢口否认自己贪污了毒品,盛怒之下的斯坦命令手下人熗杀了玛蒂尔达的全家,她的爸爸、妈妈、姐姐,甚至连小弟弟也没有被放过,一家人倒在血泊中。

玛蒂尔达买完东西回来了,她所特有的敏感使她觉出了气氛的异常,她聪明地没有走进自己的家,在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她震惊地发现家人全死了。于是她敲开了邻居莱昂的门,躲过了杀身之祸。

家人的惨死让玛蒂尔达悲伤不已。无意间,她发现了莱昂的杀手身份,于是她要莱昂收下自己做一个小杀手——“清洁工”。她同莱昂住在了一起,她帮莱昂管家,并教他识字,莱昂则教玛蒂尔达怎样用熗。玛蒂尔达逐渐发现自己爱上了莱昂,而莱昂也对玛蒂尔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保护欲,就这样,两个人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玛蒂尔达发现了斯坦的行踪,并贸然报仇,反倒被抓住。幸亏莱昂及时赶到,一阵熗战之后,他救回了玛蒂尔达。为了尽量少惹麻烦,莱昂和玛蒂尔达决定搬家,他们收拾了简单的东西,还抱上了莱昂最喜爱的绿萝。

他们的行踪一直受到警界的注意,斯坦更是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们两人以断绝后患。玛蒂尔达又一次落到了恶魔的手里,莱昂全副武装地来到警局,再次救出了她。警局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为了不引人注意,莱昂要玛蒂尔达通过通风管道逃生,而自己则从另一楼梯下去。玛蒂尔达要和莱昂守在一起,莱昂最终说服了她,并将他的绿萝托付给了玛蒂尔达。

在浓烟中,莱昂化装成警察,带上了防毒面具。正当他快要走出警局时,却不料被迎面而来的斯坦撞了个正着,敏感的斯坦认出了他,向他射出了子弹,莱昂倒了下去。然而就在最后一刻,他躺在地上,对着洋洋得意的斯坦掀开了自己的衣服,露出了绑在身上的重磅,最后,在他的“记着玛蒂尔达的问候”声中,爆炸了……

玛蒂尔达顺着通风口来到了街上,她知道莱昂已经身遭不测,她没有回头,一直向前走去,脸上滴落着两行热泪……玛蒂尔达最后进了福利院,她一直随身带着莱昂的绿萝,在一片和煦的阳光中,她把绿萝种进了泥土里。

电影幕后
杀手的童话
“生活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的生活才会如此?”12岁的玛蒂尔达有一双过早成熟并沧桑的眼睛,她用茫然的神情问莱昂。“人生就是如此。”莱昂的眼睛被墨镜遮住,洞察不出一丝一毫的感情。对于玛蒂尔达,莱昂有发自内心的爱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玛蒂尔达好好地活下去。但作为一个杀手,命中注定是不能有感情的,有了爱就是有了弱点,杀手的童话结局必然是悲怆的。

所以莱昂一举成为经典角色,你可以拒绝一个杀手,但你无法不爱莱昂。他编织了一部最纯洁的童话,英勇而又凄美。在处理他中弹的场景时,导演采用了慢动作和消音的方法,人们看见的是他眉心慢慢扩大的血斑,直至倒地,他的脚步从未迟疑过,一直向着光明的出口迈进。他想脱离黑暗的世界,即使这种想法只是一个苍白的奢望,他也想用自己的死换来玛蒂尔达的生。

《这个杀手不太冷》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我个人认为,它是描写边缘人物体裁的电影中最独树一帜的作品。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1.《七宗罪》(Seven)

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警世录
电影史上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惊悚片之一
用杀戮所进行的道德惩戒将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暴露无遗

出品:1995美国新线影片公司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摩根·弗里曼/布拉德·皮特/安德鲁·凯文·沃克学意
荣誉:
1995金球奖最佳电影“剧情类”及最佳剧本奖/1995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九十年代最恐怖和最具悬念的影片之一

IMDB: 8.4/10( 97306票 )


影片概述
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曾屡次出现在《圣经》、著名绘画作品及中世纪教会人士布道的题目中,特别是在托马斯·阿奎那的宗教著作、但丁的《神曲》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论述犹为著名。

影片《七宗罪》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追凶的过程中,新老两界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最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与令人深思的结局。

影片中的七桩案件忽隐忽现,若明若暗,不时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对犯罪心理学做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还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或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

精彩影评
《七宗罪》是一部让人发狂的影片,它在某种程度上严肃地探讨了有意义的暴力与无意义的暴力的差别。它也激起了每一个人的“原罪”意识,看过影片的人都不免胆战心惊——用不着怀疑,你也有罪。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希弗·纽曼

《七宗罪》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片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他是凭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是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也许他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某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影评人 丛 峰

这是一部令人压抑的影片,导演大卫·芬奇玩的是一个罪犯与警察捉迷藏的游戏,游戏的核心就是“7”这个数字。“7”是隐藏在现代人性迷宫中的撒旦,在我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高科技、投向物质和现代民主的时候,导演却在影片中为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古老宗教中的七宗该下地狱的罪恶。当帷幕落下时,在观众心头挥之不去的是对上帝及现代人性的思考。在人们普遍对“完善的”法律体系越来越抱有乐观态度的今天,这部电影似乎给了我们这种乐观信念狠狠的一击。正如凶手所说的:“作品完成了,大功告成,人们目瞪口呆,而又无话可说。”
                        ——网友 Patrick

剧情介绍
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也是个凶杀案专家,他当了32年的警察,多年来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辛劳地工作,他也看到和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幸,他觉得疲惫极了,幸好现在还有7天他就要退休了,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司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年轻气盛的米尔斯,他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纽约来的,起初翠西并不同意来这座繁乱的城市,但米尔斯认为只有这里才能让他接手一些重要的案子,于是在他的百般劝说下,翠西才同意了。威廉作风严谨,办事老成,米尔斯则有些冲动,心高气傲的他对威廉办案的方式很不以为然。

也许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的,米尔斯的第一个案子正是威廉的最后一个案子——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杀了,可是在现场,米尔斯和威廉却没有发现什么线索。紧接着另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格特被杀害,在凶案现场的地板上,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细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个案发现场,不露掉每一个蛛丝马迹,终于在冰箱后面发现了两个字:暴食。这时他们才醒悟到原来他是被强迫吃下大量的东西直到胃被撑破而死的。

威廉猛想到了《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他认为接下来还会发生5个谋杀案,分别与其他的诫条可怕地联系起来,可米尔斯却并不相信。翠西邀请威廉来家中吃饭。米尔斯有些不高兴,但翠西却和威廉谈得很愉快。在现场发现的指纹使格特的当事人毒贩维克多成了怀疑对象。他有前科,而且有心理疾病。但当警察赶去拘捕他时,却发现他早已经死了,在墙上写着“懒惰”二字。

通过图书馆内部的调查资料,威廉终于把目标锁定为记者约翰·多伊——一个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而将手指上的皮剥掉的变态者。但当威廉和米尔斯前去寻找他时,他已经溜走了。在约翰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金发妓女的照片。但等他们找到她时,她也死了,旁边又是“淫欲”两个字。

到星期日,威廉就要退休了,而约翰打来电话告诉他们他又下手了。一个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边写着“骄傲”。威廉决定办完这个案子再退休,可约翰却突然来自首了。谨慎的威廉认为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因为还有两条罪未完成,约翰一定还有花招。

约翰招认还有两具尸体,并愿意带他们去找。这时,有人给米尔斯送了个包裹来。威廉打开时却发现了里面竟是翠西的头颅,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嫉妒”杀死了翠西。盛怒和悲伤之下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熗打死了约翰——他犯了“愤怒”之罪,是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看着米尔斯被押上警车,威廉面对夕阳默默无语。

电影幕后
想像或者宿命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个醒目而惊心的单词——“Seven”,它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7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世界共有7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到了16世纪后,天主教更直接用撒旦的7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7种罪恶——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饕餮,以及淫欲。

在电影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分开来看七宗罪的罪行,每一宗并不构成死罪(上帝只告诉我们,犯下这七宗罪者,必下地狱,强调的是死后而非现世的惩罚)。所以电影中由杀手施行的7罚,仔细分析看来也是很遵守规则的:他并不直接动手杀人。胖子被迫进食过多撑破血管而死;律师割下自己的肉——只是1磅,不多也不少;毒贩在被发现时,一息尚存;妓女是直接被嫖客所杀;模特只被割下鼻子,因为她太过骄傲,不肯打电话报警,所以流血过多而死。凶手自称犯下“嫉妒”的罪行,但嫉妒本身是不构成罪行的,只有当他因此杀害了无辜者翠西,才成为米尔斯狂怒的报复对象。

照这样的思路,凶手完全是照“主”的指引匡正人世。其实,这里有一个圈套。《圣经》十诫中说:“不可妄呼圣主你天主的名。”就是说,圣主只有一个,凡人不能假借他的名字传道。只要抓准了这一条,凶手的立场就完全不成立,“宿命论”也就烟消云散。威廉其实已经找到了这个漏洞。在第7天(放晴的星期日),3人在汽车上时,威廉问约翰是否认为自己在替上帝做事,而约翰无法正面回答,只说“上帝的行事是玄妙的”,仅此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只有人,才能创造出天国与地狱的形象,才有“历尽七层洗尽死罪,以致人间天堂”的说法!

哪里是什么宿命的罪?全是人的想像罢了。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2.《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
通过对婚外恋情的探讨和对中年人心理情感的体现细腻地揭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取向与情感平衡观念

出品:1995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丽尔·斯特里普
荣誉:
一九九五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IMDB: 6.8/10( 6490票 )


影片概述
《廊桥遗梦》根据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片以其对婚外恋情的探讨和对中年人心理情感的体现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影片的情节很简单,但是其中的情绪表现却十分细腻,它不仅仅是一场婚外恋情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观——当爱情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时候,人们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是选择自由的爱情,还是选择对家庭的责任?

《廊桥遗梦》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引起了众多中年观众的共鸣,也促使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位资深演员在片中的表现也都十分出色,他们对情绪的把握十分到位,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古老的廊桥,孤独的远游客。两颗中年人的心渐渐贴近,撞出火花,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这段不了的情缘,因世事的羁绊而无奈分离。年复一年的缠绵思念,漂泊感伤的流浪情怀刻骨铭心,凄婉绝伦……

“这样的事……永不再来。”

精彩影评
小说《廊桥遗梦》安排了一个很清晰的逻辑:一个自称看世界就像把手插在裤袋里浏览商店的橱窗一样的最后一个牛仔,一个被岁月遗忘久了的农夫之妻,在一次偶然的邂逅里度过了让情爱熊熊燃烧的4天。这是一段典型的婚外情,道德对于婚外情永远说的一个字就是“不”,但作者却不用理性去正面碰惹人们的脑海中的道德,而是用感性的魅力去缴械道德。他先是把这段婚外情描写得如醇酒般醉人,天使般圣洁。然后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结局:女主人公为了不伤害丈夫和孩子,宁愿永失所爱,一个人留在了没有一点激情的生活里;男主人公本来可以要求心上人伴其远走天涯,但他认为“爱就是尊重”,从此一个人独自漂泊,并以抑郁而终结束了生命的乐章。作者就这样巧妙地在神化主人公为道义所做的牺牲时解脱了他们所应背负的道德枷锁。……婚外情在这里成了一种可供尝试的美丽和安全的可能。
                      ——张福海

《廊桥遗梦》向我们描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再现了一段真挚的情感纠葛,是一部社会化和本地化思维很强的力作,《廊桥遗梦》之所以让人震惊,大概是它提出了爱情的本质问题之一——人们对于的态度。在影片里,冲动而浪漫的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激烈的冲击,然而女主人公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段爱情,甘于在日后的平淡生活中靠回味来回忆这次情爱,这一切仿佛道出了人们生活中的真谛:爱情不管怎样,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在爱情中自私地只为了自己;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点不过是其中的点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佚 名

剧情介绍
卡洛琳和迈克是姐弟俩,他们目前的婚姻生活很糟糕,都面临着家庭离异的困扰。正当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时,突然收到了消息——母亲弗朗西斯卡去世了,两个人急急忙忙赶回了童年时生活的乡村。

在收拾母亲的遗物时,他们发现了母亲给他们留下的一封长信,深埋在她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让姐弟俩震惊万分……那是1965年的一天,农夫理查德带着一对儿女卡洛琳和迈克去了集市参加农业博览会,妻子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她有了4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光。

罗伯特·金凯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终日驾着一辆旧车浪迹天涯,他来到了弗朗西斯卡所住的乡村,要拍摄爱荷华州麦迪逊郡的遮篷桥(即廊桥),他请弗朗西斯卡带路,于是,他们相识了。在闲聊中,两人互相讲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罗伯特与前妻离异,而弗朗西斯卡伴着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而清寂的乡村生活,缺乏激情,整日浑浑噩噩……两颗寂寞的心仿佛找到了依靠,他们在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进晚餐,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他们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在这短暂的4天中,他们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罗伯特要再次出发了,他要弗朗西斯卡和他一起走,然而弗朗西斯卡却不愿因为自己而使整个家庭陷入不完整的境地,同时她也不愿放弃对家庭的责任,两人只好痛苦地分手了。罗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把这段爱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对任何人说过。在1982年3月,弗朗西斯卡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1989年,弗朗西斯卡也过世了,她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麦迪逊桥畔。卡洛琳和迈克都被母亲的感情故事和对家庭的责任心所感动,他们同情并理解自己的母亲。同时,他们也开始珍视各自目前的家庭,放弃了草率离婚的打算。

电影幕后
小说《廊桥遗梦》节选
“(弗朗西斯卡)我对你感情太深,没有力气抗拒。尽管我说了那么多关于不该剥夺你以大路为家的自由的话,我还是会跟你走,只是为了我自私的需要,我要你。”“不过,求你别让我这么做,别让我放弃我的责任。我不能,不能因此而毕生为这件事所缠绕。如果现在我这样做了,这思想负担会使我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女人。”

罗伯特·金凯沉默不语。他知道她说的关于大路、责任以及那负疚感会改变她是什么意思,他多少知道她是对的。他望着窗外,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拼命去理解她的感情。他哭了。随后他们两个长时间地抱在一起。他在她的耳边说:“我只有一件事要说,就这一件事,我以后再也不会对任何人说,我要你记住,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出现。”

他们那天夜里——星期四夜里——又做爱,在一起躺着互相抚摸,悄悄耳语,直到日出很久。然后弗朗西斯卡睡了一会儿,等她醒来时已是红日高照,而且已经很热。她听见哈里的一扇门嘎嘎作响,就披衣起床。牛仔已经穿扎停当,准备上马了。“我该走了。”她点点头,开始哭起来。她看见他眼中有泪,但是他一直保持着他特有的微笑。……罗伯特·金凯通过窗户向她招招手。她看见他手上的银镯子在阳光下闪烁。他衬衫的头两个扣子开着。

他驶进小巷,一直开下去,弗朗西斯卡不断地擦眼睛,使劲看,阳光映着她的泪水照着各种奇怪的折光。她像他们相会的第一天晚上那样急忙跑到小巷口看那小卡车颠着向前驶去,卡车驶到小巷终端停了下来,司机门弹开了,他看见她在100码之外,人因距离而变小了。他站在那里凝视着,听凭哈里不耐烦地在热浪中振动。两人谁也不移步,他们已经告别过了。他们只是相对而视,一个是农夫之妻,一个是物种演变终端的生命,是最后的牛仔之一。他在那里站了30秒钟,那双摄影师的眼睛没有漏过任何细节,制作出了他永不丢失的影像。

他关上了门,开动引擎,在他向左转到大路上时又哭了。就在农场西北边的一片树林挡住他的视线之前他又向后望去,望见她交叉着双腿坐在小巷口的尘土里,头埋在双手中。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3.《猜火车》(Train spotting)

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
以备受争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体现展示着现代青年梦魇般的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

出品:1996美国环球影片公司
导演:丹尼·博伊尔
主演:伊万·麦格雷戈/凯文·麦凯迪/凯莉·麦克唐纳
荣誉:
第四十九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一九九六年英国最具时代活力的影片/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
IMDB: 8.0/10( 56844票 )

影片概述
《猜火车》又名《迷幻列车》,仅用了49天就拍摄完成,是一部成本为250万美金的小制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苏格兰爱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现状,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满现代感的声画处理使之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影片对吸食海洛因而产生的快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述,同时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及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论,因而影片一出炉便成为舆论的焦点。

“猜火车”本是一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借此打发时间。影片以此为名意义深远,当火车狂啸过站时,不知要将主人公们的命运载往何方。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苏格兰爱丁堡文化的一个最真实的面貌,青少年们或许会在其中获得共鸣,并能从中确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它所流露出的冷漠、无政府状态、非主流群落对主流社会的抵制与反抗,给了在常态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极强的冲击。

精彩影评
《猜火车》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电影,它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那里面表现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惊世骇俗的,其间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吸毒、暴力、滥交、抢劫等都值得人们深思。
                      ——英国著名影评人 乔·伊诺

《猜火车》里呈现的都是青春期的或者刚过青春期的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只是不是现实中的我所过的日子。我停留在想的层面,而他们已经身体力行,我不敢说哪一种更好,但是我想终究平淡和琐碎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而所有的烦恼,不满,叛逆都是因为对这种平淡和琐碎的挣扎,难道不是吗?
                      ——藤井树

有人说《猜火车》就像一个发霉的面包,让人心里发毛、恶心……其实《猜火车》用颓废来形容还是不够的,因为里面还有对现实的厌恶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逃避。《猜火车》里是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只有沉沦,而只有沉沦没有希望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总之,如果你坚持带着传统礼教的心态或无聊地抱了一堆零食去看这部电影,那么你一定会在半场就愤而离席。如果你想去看看所谓朋克文化所谓颓废主义,那么《猜火车》就变成一部好玩的电影了。它的确是特别的,带着反叛。
                      ——网友 猫 儿

剧情介绍
马克·瑞顿住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是个年龄不大但毒瘾不小的吸毒者,他同3个朋友住在一起,他们是自负的西蒙,绰号“病孩”;傻乎乎但挺可爱,人称“土豆”的丹尼尔;还有一个叫爱丽森的少女,她小小的女儿多恩是她和这3人当中的一个所生,但他们谁也搞不清到底谁是这孩子的父亲。同他们经常往来的朋友还有汤米和贝格比:汤米是个活泼健康的小伙子,他不吸毒,正在和丽兹热恋;贝格比则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病的暴力狂。

这几个人都是街头的小混混,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吸毒、打架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实在无聊的时候,他们就靠“猜火车”来打发时光。马克在迪斯科舞厅里结识了年轻性感的戴安,她把马克带回家过夜。第二天早晨,马克见到了她的父母后感到有些后怕,因为他得知戴安才14岁。汤米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中,因为丽兹怀疑他把两人做爱的录像带卖给了别人,因此决定同他分手,但实际上这事是马克干的。

马克是这样一种人,一方面他沉迷于毒品带给自己的快感,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了解毒品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他发现经常性地吸食海洛因使自己的性欲下降了,而他又非常羡慕那帮狐朋狗友的性能力,于是他尝试着戒毒,但最终还是抵不住诱惑,恶习依旧。为了买海洛因,马克和丹尼尔结伙行窃,又与贝格比抢劫游客,结果丹尼尔被抓进了监狱。汤米由于女友丽兹的离去一蹶不振,也沉湎于毒品之中,身心俱毁。

由于缺乏精心的照料,爱丽森的小女儿突然暴毙在床上,这件事给了马克很大的刺激。受到打击的他吸食了过量的海洛因,因而昏迷不醒,被送进医院抢救。这时,马克的父母出现了,他们把马克带回家,强迫他戒毒。马克终于醒悟到安定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于是他克服了一切困难戒了毒。为了重新开始,马克离开爱丁堡,也离开了他的伙伴们,到伦敦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工作。

谁知马克的新生活刚开始不久就被打断了,先是贝格比在一次抢劫后为逃避追捕来到伦敦,然后西蒙也接踵而至,他想在伦敦安顿下来,以拉皮条为生,马克对他几乎忍无可忍。这时传来了汤米死于艾滋病的噩耗,他们一同返回爱丁堡参加了葬礼。

贝格比从俄国海员那儿弄来了价值4000英镑的海洛因,然后同马克等人(包括已出狱的丹尼尔)一起到伦敦倒卖,以16000英镑的价格出手,赚了一大笔钱。当天夜里,马克把丹尼尔的那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然后趁大家熟睡时拿走了所有的钱,准备到国外去开始他的新生活……

电影幕后
迷幻与堕落
继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之后,世纪末的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车》即为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视为“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较之他们的前辈,当今的迷途青年们更为颓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为理性。他们天良未泯,但却自甘堕落。在《猜火车》中,吸食毒品作为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成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

后现代社会的梦魇
《猜火车》讲述的是一群英国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吸毒、抢劫、破坏、无所事事,但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既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他们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他们鄙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

但在这群人中,马克称得上是一个异数,他是一个融颓废思想和未泯良知于一身的矛盾体,毒品带给他的快感让他沉迷以致无法自拔,而同时他又在不断地审视内心,随时准备摆脱毒品。于是这种自我斗争让马克疲惫不堪,当马克准备戒毒时,平庸生活向他伸出了宽容的大手。其实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要步入平庸,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归宿。

戒毒之后的马克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空虚和无聊让他开始面对现实的生活,他回不去了,他已经长大了,他不再青春了。所以,他在每天充满着欺骗和被欺骗的成人世界里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马克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可以混得如鱼得水。他开始不再留恋青春,那都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值得继续留恋。

所以当年少时的伙伴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马克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不属于那个年轻的世界了,他已经和他们格格不入了。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其实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就看谁成熟得更快,谁更容易被这个世界接纳。没什么对错,背叛不可耻,可耻的是停留在过去的人们。

马克最后是靠出卖朋友才得以彻底解脱的,这或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也许这正是影片为了表达对迷途知返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因而给予了马克这种人无限的机会和希望。但一个人通过道德真正的堕落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影片似乎已经把人搞糊涂了,在后现代社会中,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依恋,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亦或是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4.《美丽人生》

一部处处带着眼泪的经典喜剧片
一部令人倾倒的战争温情片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出品: 1998意大利梅兰坡影片公司
导演:罗布托·贝尼尼
主演:罗布托·贝尼尼/尼科雷塔·布拉斯基/吉奥·坎塔里尼
荣誉: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奖
一九九八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一九九九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九九九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剧本奖
IMDB: 8.4/10( 41115票 )


影片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上演了一幕波及全世界范围的悲剧,这幕悲剧沉重、严肃,处处充斥着鲜血、眼泪、悲伤、叹息……令每个置身其中的人觉得窒息,喘不过气。

而意大利人罗布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却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它是一幕黑色的喜剧,它以一种超越常规的新鲜的角度,通过另一个侧面来面对这段历史。贝尼尼相信“笑”和“想像力”才是面对这些无奈的最佳良药,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在二战中所有受伤的人们注射了一针止痛剂。

战争是狂人的游戏,可对于天真的孩子来说,它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在《美丽人生》拍摄之初,就有人断言,一部以奥斯威辛集中营为背景的喜剧影片是不可能拍成的,甚至有人认为贝尼尼亵渎了历史,太玩世不恭。然而,《美丽人生》问世之后,人们开始相信,在那段残酷的岁月中,确实有鲜血和眼泪不能完全蔓延到的角落。伟大的父亲让残酷的战争变成了游戏,让欢笑代替了恐惧,让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让纯洁的孩子在非人的环境中做到物我两忘。人生也正因此而变得美丽……

精彩影评
女人想要什么样的男人?当《纽约时报》就这一问题进行民意测验的时候,答案五花八门。事实证明长相和财富只能一时吸引她们,女人们希望得到一个可以让她笑,给她带来快乐的男人,就这一点而言,谁能比贝尼尼更好?
                        ——著名影人 大卫·卡顿

《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之前,很多人认为影片的内容会引起评论界的争议。但是现在,我可以肯定,影片好评如潮。《美丽人生》没有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着重写纳粹的残忍,而是突出受害者的勇敢,通过小人物能做到的事来教育观众。
                        ——美国电影评论家 比尔·卡博斯

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将我自己、我的喜剧主人公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这种最为极端的环境就是集中营,它几乎是那个残酷时代的象征,消极面的象征。我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描述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因为我并不想让观众在我的影片中寻找现实主义。
                      ——本片导演兼男主角 罗布托·贝尼尼

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证明了什么是爱、家庭和意识领域的征服者。
                        ——国际电影资料库

剧情介绍
本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
基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非常善良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1939年春天,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欧洲大地,然而基多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全然不顾当时法西斯的高压统治,来到了意大利阿雷佐的斯坎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上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

可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开店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基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一次,基多骑车上班时无意中撞倒了多拉,基多被爱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他向多拉表白了爱慕之情。

多拉是镇里的小学教师,她的未婚夫是当地的一个纳粹走狗。一天,从罗马来的督学要到学校视察,基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学来到学校,校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为引起多拉的注意,基多索性跳上讲台施展起喜剧演员的才华,惹得学生开怀大笑,令校长和教师瞠目结舌。

基多凭着超人的幽默感和机智,最终赢得了姑娘的爱情。多拉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基多。几年后他们有了可爱的儿子小乔苏,同时基多也实现了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即拥有了一家自己的书店,一家三口过着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这一切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在反犹太政策下德军在意大利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基多与刚满5岁的儿子因为具有犹太血统被抓到了犹太人集中营。为了能同丈夫和儿子在一起,善良的多拉也要求去集中营。

为了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免遭罪恶的践踏,基多哄骗儿子说集中营只是一个为他即将到来的生日而准备的一个“游戏”,规则是不吵闹不吃零食,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儿子信以为真,虽然在集中营里父子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每次基多都用美丽的谎言哄着儿子继续玩这场游戏。时间一天天过去,基多在无奈的谎言和残酷的现实中苦苦挣扎,但他尽自己的全力使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当解放来临之际,小乔苏回到了妈妈的身边,但基多却没有逃过纳粹的屠刀,历尽磨难的他最终惨死在纳粹的熗口下。

电影幕后
喜剧?悲剧!
《美丽人生》看上去并不是一场悲剧,影片的前半部分为大家讲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贝尼尼的表演笑料十足。从一开始基多的搞笑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基多在追求多拉时种种绞尽脑汁的离谱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更是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基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垃圾箱里的小乔苏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

影片为什么要以这种喜剧的手法来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我想贝尼尼的最终用意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为了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基多不仅让儿子,同时也是让自己相信:一切噩梦都只是暂时的,最后的胜利终归属于我们。所以即使在集中营里,基多也始终是笑声不断,因为他有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纳粹试图通过集中营毁灭种族,也毁灭人性,但人类毕竟有超越死亡的情感和品质。基多为了不让小儿子面对人生悲剧,一直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力控制自己,说服儿子,也说服自己,这个集中营只是人生的一个荒谬游戏,这个伟大而可爱的父亲最后终于成功了。看着基多站在德国人旁边冒充翻译,把集中营规则变成游戏规则的段落,我们一边爆笑着,一边抹去眼角的泪珠。这是可以总结整部影片的情节,以荒谬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荒谬,以乐观的精神对待人生的丑恶,贝尼尼把自己的人生态度搬上了舞台。

影片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二战时残酷黑暗的纳粹统治和集中营生活,它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这样的表现手法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据说《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上试映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2分钟之久,最后个个含泪步出影院。

《美丽人生》没有一丝血,也没有一滴泪,因而人们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美丽。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5.《中央车站》(Central Station)

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讲述生命的悲欢离合,交织着人生的喜悦和苦痛
震撼与隐忍的交错,悲悯旋律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出品:1998巴西
导演:华特·萨勒斯
主演:菲尔南达·蒙坦纳葛罗/玛瑞莉亚·贝拉/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
荣誉:
第四十八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奖/第五十六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
IMDB: 7.8/10( 8228票 )


影片概述
广袤的南美大地在镜头下不停地转动,嘈杂的都市、凋敝的乡村在眼前匆匆掠过,《中央车站》仿佛是一场云影依稀的旧梦。执着地寻找父亲的约书亚固守着一个美丽的梦想:父亲是一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汉,找到他便意味着找到了幸福。被生活的磨难挫出老茧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气泡的尖刀:在成人的世界里,无所谓梦想,接踵于希望而来的,必定是难以承担的绝望。但两个人伴在一起寻觅着,如同生命的两极:纯真与苍老,喜悦与忧伤,被一条看似无尽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终点。

朵拉与约书亚,究竟谁是谁的救赎者?究竟是谁指引给另一个人新生的方向?在《圣经》里,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这个名为约书亚的先知,引领着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园。而巴西人民在经历多年的政治变乱与经济危机之后,也默默盼望着走出苦难,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中央车站》或许暗示了这重含义:“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老妇人要寻找她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

精彩影评
华特·萨勒斯的作品多处理有关寻找起源和自我发现的历程的主题,这在他的电影《中央车站》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央车站》是一部温情动人的小品,具有新现实主义的风范,它以感伤的氛围和细腻的笔触传达着电影中所呈现的悲悯。在一种宗教的朝拜气氛里,整个国家都在寻找着,在这寻找的过程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心与心的隔膜也逐渐消散。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威尔·罗杰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类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丽,可他们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讽刺得最厉害的,是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有时电影是人类的老师,它用细致的镜头,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教导人类尊重一些东西,比如《中央车站》。
  朵拉和约书亚是两条线,分分合合,孩子用纯真试图打动忘却,老人习惯用沧桑保持坚定。最后在对灯神圣母的朝拜里,展现在眼前的是这个国家和隐藏其后的整个人类在寻找希望和尽头的爱。朵拉在黎明前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
                        ——著名影评人 元 曲

就影片的风格而言,本片可以说是小品式的公路电影,它演绎了一老一小寻亲、寻家的过程,较深程度地挖掘了当代巴西人找寻自我认同的主题。在冗繁的“寻根”电影中,《中央车站》以其独特的手法,让人滋生了几多异样的酸楚,具有十足的感染力。
                        ——影评人 金天星

剧情介绍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门口,从前的女教师,50多岁的朵拉摆了一个写字摊,专为来来往往、目不识丁的旅客代写家书。写一封信收1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块。然而她常常在晚上将收了钱的代寄信件带回家,和邻居艾琳一起,将这些信一一拆开,尽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后把认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则统统锁进抽屉或干脆扔掉,如果两人意见不同,就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被人生的苦难磨出老茧的朵拉就这样心肠冷漠地应对着别人的心愿。

这一天,安娜带着她10岁的儿子约书亚来请朵拉写信,因为约书亚很想见他素未谋面的父亲耶酥。第2天,安娜与约书亚再度来到车站,口述了第2封给孩子父亲的信。安娜把积在心底的话终于吐了出来:其实我心里面是爱你的,你回来吧,我们再也不争争吵吵了……

然而安娜刚刚走出车站,就在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急驰而过的大客车撞倒了。可怜的约书亚从此孤身一人,现在他惟一认识的人就是朵拉了,朵拉把他带到了家中,可是约书亚并不知道朵拉把他卖给人贩子了。这天晚上,朵拉伴着新买的电视机入睡,当良心的谴责让她噩梦连连时,未泯的良知使朵拉幡然悔悟,她将约书亚救出了虎口。在母性的驱使下,朵拉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

一开始,两人总是争争吵吵,朵拉骂约书亚是个“让人讨厌的坏孩子”,而约书亚则回敬朵拉是个“不抹口红,面目可憎的老太婆”……然而随着长途汽车奔驰在广袤的巴西大地上,约书亚与朵拉之间的感情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约书亚不再憎恶这个凶恶的婆婆,而朵拉也逐渐寻回了她淡忘多年的温柔情感,两人之间萌生了母子一般的依恋。

一路上,朵拉和约书亚经历了不少磨难,但他们都想方设法克服了。他们还遇见了一个好心的司机,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快乐的日子,朵拉也破天荒地抹起了口红,涂上了胭脂,她以为找到了久违的爱情,然而最终卡车司机离她而去,她还是与爱情失之交臂。她觉得很沮丧,约书亚已经学会安慰别人了,他甚至对朵拉说:“你化起妆来还是很漂亮的……”

朵拉领着约书亚不远万里,终于来到安娜说过的那个地址,可是却得知约书亚的父亲一家已经搬走了。这时两人身无分文,只好流落街头。所幸的是,他们正好赶上了当地隆重的节日——灯神圣母节,许多人都想为圣母送去自己最虔诚的心愿,约书亚发现这里可以写信挣钱,于是朵拉干起了老行当,这天晚上,他们赚了不少钱,高兴极了。第2天,他们又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终于找到了约书亚的家人,可是他的父亲耶酥却离家找约书亚和他的母亲了,约书亚同父异母的哥哥赛亚、摩西热情地收留了他。

朵拉欣慰地走了,回到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重新为人们点燃希望的火把。

电影幕后
《中央车站》:何处是归程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人们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语是:《中央车站》的不平凡处在于,它是这样一部片子:当它触及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它在与你的大脑对话。

因为这部片子的故事场景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公路上,因而被人们称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电影的名字——“中央车站”,不过是男女主人公结识的地方罢了,人潮人海中因着某个机缘的邂逅相遇,未来的、未知的、漫长的路,还有故事就如此延伸开去……那个“车站”,永远在我们无法回头的身后。朵拉说,她曾经问过父亲:“你认得我吗?你永远记得我吗?”她的父亲后来死了。约书亚的父亲耶酥曾写信回家:“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家了。”约书亚说:“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朵拉说:“你说得对,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

回家,一个多么让人欣慰和温暖的字眼,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竟然是如此地不同!家在何处?耶酥在片中也如同一个谜,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过,于是他便成了一个关于“家”的图腾。孩子永远在寻觅,永远在寻找那条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却是如此地漫长!所幸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还有着别的新的发现和感动。于是,“父亲”淡出。寻找、失落、再得到,这是否也是我们在追求和渴盼回归的生命过程?

在影片悲悯的主旋律中,生命的悲欢离合、喜悦和苦痛就这样交织着传递给观众,然后观众又变成剧中人,在体会着他们的寻找、失落和悲欢的时候,也完成一次与自我的对话。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6.《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出品:1998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
导演:彼得·威尔
主演:金·凯瑞/劳拉·琳尼/艾德·哈里斯
荣誉:
一九九八年金球奖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奖/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IMDB: 7.7/10( 54782票 )

影片概述
楚门老是觉得自己一直受到监视,没想到这竟是真的。从呱呱落地开始的30年来,他就是历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肥皂剧的主角,他居住的小镇居然是一个庞大的摄影棚,而他的亲朋好友和他每天碰到的人全都是职业演员。除了楚门外,所有的人都在导演一丝不苟的执导下同心协力地编织一个天大的谎言,楚门生命中的一举一动分分秒秒都暴露在隐藏于各处的摄影镜头面前,全球上亿观众都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而他却浑然不知,当他发现自己就像是活在玻璃罐里的蝴蝶时,终于决定不计代价地逃离……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

精彩影评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与众不同、创意十足的电影,内容发人省思、感人肺腑,同时也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喜剧天王金·凯瑞在片中的演出纯真中又有复杂的个性,他抛开了一切束缚,他在一贯的喜剧表演方式下流露出令人动容的感情,尽管他的表演尚未得到奥斯卡评委的青睐,但他至少已经征服了大部分普通观众。影片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尽管目前还只是“无冕之王”。总的来看,这绝对是部有笑有泪的好影片。
                      ——《时代》周刊影评人 理查·薛克尔

从表象上看来,影片讲述的似乎是一个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是深刻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寒而栗,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担心是否在自己的周围也会发生同样的事。
                        ——纽约著名影评人 雷吉·史密斯

我认为这部电影拥有许多层面,并非一般的好莱坞电影。同时,它的主题概念也十分有创意,而且令人能够感同身受,它会让人不禁扪心自问:“也许我周围生活的每个人都是在演戏?”
                        ——本片主演 金·凯瑞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得恍若世外桃源的海边小镇。22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惟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座叫西海文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但这些都没有使这位天性淳朴的小伙子太过于在意。而节目的制作组为了寻求更特别的效果,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但并不让他们会面,直到楚门悲痛万分后才让他们“父子”相认,从而达到他们所要的效果。

这一切使一位既是《楚门的世界》的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玛丽十分同情楚门,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使他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地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痛定思痛,楚门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西海文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在近30年的时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西海文的超现实世界之中。

经过几次逃脱的努力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走了出来,他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如果他愿留在西海文就可以继续明星生活。但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电影幕后
心灵的顿悟
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个虚构的故事,楚门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是个超级天才,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他的摄影棚是个庞大的空间,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我想到了上帝,同时我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其实,我们跨不跨出那扇门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跨了出去。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7.《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
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
一部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电影,兼具强烈的世纪末情绪和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

出品:1999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海伦娜·邦威·卡特
荣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另类电影的巅峰之作
IMDB: 8.6/10( 124993票 )

影片概述
在影片《搏击俱乐部》里,一批被现代生活方式麻木了内心的人认为自己是失掉了人性和感觉的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痛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但同时又无能为力,于是他们认为恢复个性观念的惟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对于这些参加“搏击俱乐部”的人来讲,“俱乐部”取代了宗教与疾病治疗团体所起的慰藉寄托与释压作用,搏击是对精力、压抑、无由来的恐惧的发泄,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集体之内忘却孤独并找回男性尊严,于是他们对搏击表现出了宗教般的狂想……

《搏击俱乐部》既有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真诚关注,又延续了以暴力反抗旧有价值体制束缚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部揭示“人性本恶”的影片,其中对叛逆和革命的张扬既是一种煽动也是一种警醒,然而让影片具有深层社会意义的是,它揭示黑暗正是为了抵挡黑暗,与以往的社会片相比,影片的主题更开放,更放松,更具有时代感。总之,影片自身所带有的一种不可言传的魔幻性与自我消解意味使它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

精彩影评
神秘性无所不在,我们都喜欢那种能够全知全能的感觉,对这种感觉的喜好造就了不少科学家与私家侦探。电影能够像磁铁般吸引人的也就是这种神秘性,不过去探究最终的解答是徒劳无功的,有时我们似乎找到了某些线索,但它马上又会通向另一项待解的秘密……我就是喜爱(在电影中摸索)这种神秘性。
                        ——本片导演 大卫·芬奇

显然电影反映了我们生存的目的,一些好与坏的事情。问题是艺术与生命,两者当中存有象征意义,我们处在暴力之中,不由你逃避。此片并不单讲暴力,不是打人那样简单,它所传达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种连接,一个方向和一些感觉。
                        ——本片主演 布拉德·皮特

看电影其实就是在黑暗中窥视。大卫·芬奇能够把我们给嘲弄了,说明他很善于把握人的心理。有谁不喜欢走进别人的内心深处呢?影片中所描述的失眠、无聊、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最好的范本,我们能从别人的眼里发现自己正常或者不正常。但尽管受了大卫的嘲弄,在影片结束之时我们仍可大松一口气——毕竟自己还没分裂出去,还过了一把窥视的瘾。
                        ——网友 阿 榕

《搏击俱乐部》中现实的暴力描写以及含糊的叙述方式使评论界对它毁誉参半,但我认为不能因为它表现手段的反叛而否定它主题存在的价值,毕竟,影片中所表现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网友 Tysor

剧情介绍
杰克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也是一个充满着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再加上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于是为了自我救治,他突发奇想,决定参加团体咨询会。杰克先是参加了那些绝症患者的相互抚慰团体,他接触到了一个全部由患睾丸癌的人组成的社团,杰克和他们互相抚慰和哭泣,而且上了瘾。

一天,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他是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行动力量的痞子英雄。刚一见面,泰勒就向杰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他要杰克痛打自己一顿,在对打中,杰克体会到了搏斗的乐趣,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了好友。他们开始创建“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组织。俱乐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规则:不许向他人谈论俱乐部,只允许两人对打等等。

地下俱乐部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所有的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泰勒以自己的个性魔力和行动哲学吸引着那些盲从的人,他变得越来越偏激,他让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到处搞破坏,砸汽车、放火、向顾客的食物中小便……他的行为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同时,他还惊讶地发现泰勒还组织了一支军队,他要对社会实行更大的报复。杰克决定疏远泰勒,但让他惊讶的是,每到一处,他都被认为是泰勒,并被尊为教父。这让杰克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谁,泰勒是谁。最终他惊恐地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泰勒”,泰勒是“我”的人性中的另一面,“我”和“泰勒”是彼此的影子和幻象。

杰克向警察自首,泰勒也追踪而至,在他们的撕打搏斗中,泰勒手中的熗自然地、魔术一般跑到杰克的手中。杰克无法击中泰勒,于是将熗口对准了自己,可当熗响时,杰克却发现被击中的人变成了泰勒,他化成了一道轻烟。而此时,泰勒事先安排的许多对抗社会的恐怖行为即将开始……

电影幕后
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隐喻了社会边缘青年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搏击结束时,什么也没有解决,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感到自己被拯救。”电影中的人物就是在这种痛苦和接近死亡的状态中寻找自己的存在目的。

杰克最初混进的是一个睾丸癌幸存者组成的帮助会。这也许并非巧合,而是暗示了在一种空虚的被阉割过的消费主义文化中人的恐惧。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一种癌症,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面对现实时的虚弱感是致命的,对生命的空虚感是一种普遍的虚无,其中蕴藏着深深的绝望。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于是搏击俱乐部的成员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的哲学就是:如果不能结束或缓解这种痛苦,那就让它来得更猛烈、更极端、更直接一些,将精神上的痛苦转为肉体上的直接痛苦,将痛苦承受的中心由大脑和精神转移向肉体。

在搏击俱乐部的初期阶段,暴力还不是毁灭性的力量,如果说它毁灭了什么的话,就是在打斗的时候毁灭了每个人那种虚无缥缈的不真实感,毁灭了虚无带来的痛苦,代之以肉体痛苦的快感。这些博击俱乐部的成员们此时有些像集体修炼的苦行僧,通过一次次肉体的痛苦修行,使他们对肉体痛苦的信仰更加坚定。

搏击俱乐部更像一个医院,而暴力是药,搏击是精神疗法。更确切地说,暴力是兴奋剂,它与吸毒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幻觉和模拟的体验使人逃避现实。这种相互分享并且上了瘾的暴力,终将蜕变扭曲。上瘾就意味着被自己之外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就意味着生活的自主权被阉割。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他们期待一种精神毒品使他们脱离自身的麻痹,不幸的是,这种精神毒品使他们更加麻痹了。

当泰勒的理想慢慢成为现实,整个世界都在宣泄,都在革命。可是在人们找寻自然本色的过程中,随着欲望的不断成长,搏击俱乐部成了不可思议的暴力组织并且走向了不可遏制的深渊。当人的暴力本能和欲望本能被唤醒的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个精神怪兽。搏击俱乐部本身是对暴力本能的歌颂,也是对暴力本能的诅咒,因而这场所谓的“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妥协告终,毁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新生。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8.《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

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具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一部同现实激烈碰撞的质朴而伟大的音乐剧
一首关于执着和信念的赞美诗

出品:2000丹麦
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
主演:比约克/凯瑟琳·德诺芙/戴维·莫尔斯
荣誉: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最佳女演员奖第十三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
IMDB: 7.8/10( 13384票 ) 


影片概述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影片上演了一幕属于美国60年代的悲剧,或许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发生种种的不公平和无知,塞尔玛如同战场上的孩子,左躲右闪着每天的不幸,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

这是一部赚人眼泪的歌舞片,在拉尔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正像它的电影海报中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她凭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精彩影评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它向100多年来经典电影里所有爱的深处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法国著名影评人 拉尔夫·里舍

有着“冰岛女神”美誉的歌手比约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叹,虽然她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但我们还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之下有些随意妄为,再听就发现韵味无穷自然天成,加上她举世无双的“鬼声”,无法不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影片并不一样,它是一部绝美的音乐片,它带给了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它的情节简单却能够在狠狠撕破你心灵厚茧的同时让你对电影的固有看法一扫而空。它是那种所谓的“另类”,从头到脚都是。
                        ——影评人 刘 勇

剧情介绍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塞尔玛是来自捷克的移民,是一个单亲母亲,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像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没了工作的塞尔玛非常痛苦,她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被偷走了,她想到刚刚向她借过钱的比尔,于是去找他。比尔承认自己拿了塞尔玛的钱,在争执中,比尔绝望地掏出手熗,要塞尔玛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并恳求塞尔玛为自己保住秘密,塞尔玛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

电影幕后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但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含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塞尔玛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儿子攒钱,精心地藏钱,联系医生,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当苦涩艰难的日子降临时,她的脸上呈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详神态,平凡的她总是那样安然地面对生活。但残酷的命运似乎连这一点点安宁都不给她,从口袋里预先写下的视力表,从上下班放弃骑自行车而沿着铁轨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断恶化。从凯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拟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舞步,从社区导演力排众议让她扮演音乐剧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里柔弱的塞尔玛。从杰夫在茫茫大雪中为她寻找洗冤的证据,从凯茜在法庭判刑后仍坚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塞尔玛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对立统一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导演在其中呈现了真实和虚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的碰撞。塞尔玛一直纯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塞尔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

影片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就是如此,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黑色的影像风格,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头出现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长达3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当观众还在依着画面的情景想像这画是什么时,色彩渐渐地变了,画中的形态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玫瑰的花瓣,黄色的向日葵,白雪皑皑的山峦,路边飘落的黄叶……其实它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机会出现。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50.《一一》(YiYi)

世界现状的缩影,充满迷人的奥秘与美感
在冷静观世之余,不乏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借台北一家人的感情起落讽喻了当今台湾在家与国、传统与现代之间价值观的对抗

出品:2000 WinStar Cinema
导演:杨德昌
主演:吴念真/李凯莉/金燕玲
荣誉: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三十五届全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佳影片
IMDB: 7.6/10( 2032票 )


影片概述
《一一》以一种非常细致、有条不紊的步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它的题旨是生命,意味着对一生命途的反思。这是一则很普通但很美丽的寓言故事,同时也是一篇高水准的社会学宝典,它以一种温柔的笔触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常态与变调“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权威的《巴黎世界报》对《一一》相当推崇,赞扬导演杨德昌以社会写真的手法,忠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及无奈孤独,认为影片“以敏锐而温热的镜头进行社会心理分析,为社会百态及人性的枷锁做见证”。

杨德昌以往的电影经常表现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以及理想必然破灭的痛苦,而在《一一》里,这种痛苦转变成一种思辨的力量,它反映了一个人从纯真到怀疑再到睿智的过程,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我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或许这也是杨德昌自己心路历程的一种写照。

精彩影评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位大师完全掌握支配他的艺术资源的杰出作品,我泪眼模糊地看着片尾字幕,挣扎着去形容那股深深感动我、又扯碎我的力量。是哀伤?喜悦?欢乐?是的,我想都是。不过最大的感受是感激。
                     ——《纽约时报》影评人  A·O·斯科特

《一一》是一部很有深度的难得的好片,它展现了人的生命中蓝色的一面,虽然它描写的是一个中国家庭及周遭所发生的事,但它精确地掌握着每一个镜头,把所有人物的每一件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故事情节简单,内涵深远,美不胜收,没有说教,但已赤裸裸地呈现出中国人的人生哲理。
                        ——法国宗教报纸《十字架报》

这部影片充满着生命力,它所叙述的现代中国家庭所存在的冲突显示了“传统思想”与“台湾超现代”之间的互动关系。
                        ——法国《世界报》

《一一》里每个人物的境遇不论是专注、关爱、矛盾、冲突,抑或忧伤、喜悦、痴情、梦想,都是一首首生命的诗篇,咏颂生命的每一个音节。这个“生命的诗篇”虽然发生在台湾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其实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法国著名影评人 培尼赫

剧情介绍
在台北市住着一户中等阶层的家庭:丈夫简南俊,妻子敏敏,大女儿婷婷和年仅10岁的小儿子杨杨,他们和敏敏的母亲共同生活着。在敏敏的兄弟阿迪的婚礼中发生了一系列的麻烦事,先是阿迪的旧情人云云在阿迪与小燕的婚礼上大吵大闹,而后在电梯口,简南俊与自己30年前的旧情人谢里相遇,接着是婆婆在和婷婷一同回家的路上跌倒而住进了医院……

婆婆因为中风而陷入了昏迷状态,婷婷一直很内疚,认为婆婆的病和自己有关。而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下,敏敏的精神几乎崩溃,她开始整天烧香拜佛。医生告诫家人需要每天轮流跟婆婆讲话,以帮助其康复。可每个人面对着沉睡中的老人都张口结舌,最后不得不请护士念报纸来解脱尴尬困境。为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敏敏上山入宿寺庙了。

新搬来的邻居丽丽和她的男友吵架了,两人分手后,丽丽的男友胖子开始主动和婷婷约会。可婷婷最终发现胖子真正爱的人不是自己,他的内心深处还在爱着丽丽,这一切都让婷婷觉得悲伤。

儿子杨杨受父亲的影响爱上了照相机,他觉得人只能看到一半儿的事情——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于是他开始拍摄人的背面,用儿童单纯而奇特的视角拍摄周围的生活。他在学校总是受教导主任的刁难,他便用自己的手段报复教导主任。

深爱着丽丽的胖子一直关注着她的行动,他误以为丽丽和她的老师有关系,冲动之下杀了那个男人。简南俊借着去日本出差的机会和旧情人谢里重叙旧情,两人虽然彼此知道自己是对方的真爱,却无法从头再来。不久婆婆去世了,敏敏下山回家。生活一如既往。

在婆婆的葬礼上,杨杨念了一段自己写的话送给婆婆:“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电影幕后
有趣的都市
《一一》的影片背景主要是台北都市,它以一个普通家庭中各个成员所代表的不同年龄阶段来阐述人的一生中不同的成长历程及种种遭遇,在影片里,小康之家表面上似乎是风平浪静,然而骨子里却是千疮百孔、危机四伏。可以说,杨德昌对于台北都市的触角是敏锐的,他不断地思考着都会里各阶层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结构,他的影片向来是为了让观众认知台北社会的面貌,在他的镜头下,台北的人物和空间跟时代的脉搏是一起同步跃动的。

在对电影《一一》的访谈中,当记者问道“为什么对都市如此敏感,可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倾向于拍摄都市题材的电影”时,杨德昌答道:“创作某个主题一定是出自于兴趣。对我而言,都市生活本身是非常多变而有趣的,我也发现都市这种生活形式其实是人类进化及文明发展的必然后果。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常常有人会感觉到现代社会是非常疏离的,我最近领悟到这样的感觉是和农业社会比较而来的。过去的生活形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单纯友善。我不断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可以发展出早期农业社会这种人际关系,然后我发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相反地,都市可以是一个发展更好、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地方,只需要一定空间及时间。城市真的很有趣,即使不成熟,它的丰富性还是很值得探讨的。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拍一些关于都市的电影,因为那已经是文明社会中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了。”
hsscjs

ZxID:308272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经典 可是没时间看
vinlinx

ZxID:294804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有的看过  
cindyly

ZxID:243088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07-11-05 0
只看过一小部分
ネコマタ

ZxID:204783

等级: 自由撰稿
Gon X Killua 希望和你既是恋人也是朋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07-11-05 0
johnys

ZxID:305563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07-11-05 0
不错的介绍
galahadrh

ZxID:28436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07-11-10 0
太多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