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精]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352 回复:67

[申精]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9.《宾虚》(Ben-Hur)

优美绝伦的战争巨片,奥斯卡史上令人瞩目的奇迹
经典史诗式的巨著,历史宫廷片的巅峰之作
极具时代张力,蕴涵着无可比拟的神圣与深沉的神秘力量
出品:1959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
导演:威廉·惠勒
主演:查尔顿·赫斯顿/休·格里菲斯
荣誉:
1960年第32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11项大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威廉·怀勒),最佳男主角(查尔顿·赫斯特),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彩色),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响,最佳原著电影音乐,最佳电影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特技效果奖。/1960年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特别奖(颁发予执导马车竞赛的执行导演)。/1959年纽约影评家协会奖最佳电影。
IMDB: 8.1/10(22899票)


影片概述
《宾虚》改编自卢·华莱士的长篇小说《基督故事》,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荣获了11项奥斯卡大奖,创下了奥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它以新约时代为历史背景,以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通过个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罗马帝国对异族异域的侵略扩张和残暴统治,表现了犹太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仰。当两个人几经波折,终在赛马场上重逢,借着一场空前的马车战,他们的恩怨随着滚滚黄沙湮没在风中……

对于神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为影片中最具张力的一种力量,影片以“基督在世时”为特定的历史背景,探索了在基督的故乡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及宗教形势”,耶稣在主人公宾虚的一生当中反复出现,但从来没有露出过面容,“那只手仿佛从天而降,从银幕之外伸进来,递给苦难者一瓢水和求生的欲望”……浓厚的宗教色彩贯穿影片始终,但这种色彩不是神秘,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骄傲,一种信仰,一种坚毅而深沉的力量。
精彩影评
《宾虚》一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融合过程。宾虚和玛瑟拉的斗争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前者代表着新潮的基督教文化,后者正是古罗马原有文化的维护者,后者的死亡说明守旧的东西总是要消失的。从深层意义上讲,《宾虚》还带有美国政治的冷战情结。
                        ——纽约影评人协会
屈指算来,米高梅公司所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不算多,且大部分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夺得的,而《宾虚》则是个异数,它被提名12项,夺奖11项,堪称是米高梅电影公司的高峰之作。其波澜壮阔的布景和宏大雄伟的战争场面确实取悦了观众,因而被视为名垂影史的力作。
                        ——乔治·萨杜尔
《宾虚》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影片,因为我一直迷恋希伯莱文化,宾虚是个犹太王子,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入侵中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另外,我震撼于片中表现的男性的美、男性的力量和男人之间不同于女性的友谊的方式,在这部史诗片中,音乐、画面、故事、演员……所有的细节都让我着迷。
                        ——影评人 Maggie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古代罗马军队入侵以色列国的时期。耶路撒冷新任总督奎忒斯抵达以色列,其部下、军团司令官玛瑟拉凯旋回到故乡,得意非凡。他遇见了儿时的伙伴——改信基督教的犹太王子宾虚,玛瑟拉希望宾虚配合他治理此地,并要宾虚将那些犹太反叛者的名字告诉他,正义的宾虚严辞拒绝了,两人成了冤家。宾虚偷偷地爱上了贩卖奴隶的商人的女儿埃丝特。一天,奎忒斯率领官吏巡市,宾虚的妹妹伊拉丝在自家的楼上观看欢迎队伍,无意中将屋顶上的瓦片碰落下去,正巧掉在总督的头上。
于是玛瑟拉下令将宾虚一家当做谋反者统统抓起来,宾虚被流放,而他的母亲和妹妹则被罚做苦役。在流放的途中,被毒打、炎热、口渴和疲劳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宾虚,遇到了一个与他同样年轻的、有着神奇的力量的年轻人,他不但救了宾虚的命,而且还给予他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宾虚被卖做奴隶,在兵舰上当了一名划桨的水手。一次,兵舰遭到了海盗船的袭击,在危难时刻宾虚救了舰队司令官阿列斯的性命,并多次阻止了他的自杀。也许是宾虚特有的气质、眼神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打动了阿列斯,他给了宾虚自由,并将他带到罗马,收为养子。
宾虚来到罗马的竞技场上,他英勇无比,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角斗士。后来他重返耶路撒冷时又和玛瑟拉相遇了,玛瑟拉十分妒忌他,提出要同他来个战车竞赛。在竞赛那一天,两人加鞭催马,互相追赶,竞争场面十分残酷,玛瑟拉不时地暗害宾虚,而宾虚却凭借着自己的沉着、坚定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技艺战胜了玛瑟拉,玛瑟拉被掀翻在地上,他的马蹄和战车从他自己的身上碾过……
当宾虚得知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得了麻风病,被送到了病人谷时,他赶去带走了母亲和妹妹,他的心中涌动着仇恨,不久以后他也患上了重病。女友埃丝特劝宾虚不要在仇恨中生活。宾虚在不经意间遇到了当年在流放途中救他一命的人,他正被钉在十字架上,原来他就是耶酥!宾虚舀了一些水去给耶稣喝,他在耶稣的脸上读到的是“宽恕”,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复仇带来的将是更多的仇杀与痛苦,于是他放弃了“流血”的念头。突然间天地黑暗、暴雨倾盆,耶稣的血从十字架上流下,奇迹发生了——宾虚和他的母亲及妹妹的病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幸的一家在信仰的阳光下终于团聚了,天主赐给了他们生命的永恒……
电影幕后
奥斯卡历史上一个突破性的记录
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装史诗巨片,大制作、大规模、大场面,制片商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业意图一览无余。1959年的电影《宾虚》称得上是这股巨片热潮中的巅峰之作,它同时也宣告了这个巨片时代的结束。
从无声片时代起,《宾虚——基督的故事》这部小说就曾先后数次被搬上银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资拍摄、由威廉·惠勒执导的这部《宾虚》,场面壮丽,气势雄伟,其出色的对白、多彩的异国情调和赫斯顿的粗线条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影片共获得11项大奖,首创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高纪录。由于获奖,《宾虚》的身价猛增,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放映。美国制片人协会等组织也贴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广告海报,几百家在“倒闭危机”中苟延残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机。
《宾虚》空前的放映收入不仅成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骄傲,也使陷入财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时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调整了他们的经营理念,他们想方设法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扩大成果。例如在宣传中,他们还大力抬高在《宾虚》中大显神通的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查尔顿·赫斯顿和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价。
上一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电视这一大众消费品日益崛起的时期,由于电视的冲击,好莱坞电影曾几度显得不甚景气。1959年美国各公司拍摄的影片只有160部,后来,正是由于《宾虚》的出现才再一次唤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注意力,使电影界重新活跃起来。
导演威廉·惠勒在谈及这部电影作品的艺术性时说:该片的拍摄是一次对电视“防卫性的突击”,相对于电视而言,充分显示了电影场面的宏大、人物的众多、镜头运动的强烈和画面的宽广等优势。
《宾虚》的成功似乎带有某种偶然因素,而好莱坞则从《宾虚》身上发现了一条可借鉴的新路:大公司若集资几百万美元用来拍摄几部质量上乘的影片,不仅可以赚到数额可观的钱,还可防止“电影帝国”被日趋强盛的电视集团蚕食鲸吞。总之,在电影史上,《宾虚》的成功被看成一个奇迹,它不仅为它的制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为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出路,并使20世纪50年代末的电影重获生机。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0.《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百年经典的主题与现代艺术的融会贯通
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
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都市爱情悲剧
出品:1961美国联美影片公司
导演:罗伯特·怀斯/杰洛姆·罗宾斯
主演:娜塔莉·伍德/罗斯·坦布林/理查德·贝默
荣誉: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歌舞片配乐、佳艺术指导十项大奖
IMDB: 7.8/10(11147票)


影片概述
《西区故事》原是由著名舞蹈家杰洛姆·罗宾斯设计的歌舞剧,经常作为百老汇的保留节目,久演不衰。1961年,电影导演怀斯与罗宾斯合作,运用电影手段,将它相当完美地再现在银幕上。影片从摄影棚布景的圈子里跳出来,把观众引到纽约街头,以曼哈顿西部贫民区为背景,展现了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以及流氓阿飞的暴力活动情景。《西区故事》是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其中许多歌舞场面都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罗宾斯设计的舞蹈动作奔放明快,充满活力,颇具纽约芭蕾舞剧团的风格,加上导演的处理富于跳跃感与社会气息、摄影机的移动自如,结果使影片大获成功。片中许多歌曲如《玛利亚》、《晚上再见》等都随着影片的热播而迅速流传开来。当时好莱坞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间,对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来的人才比较推崇。《西区故事》触及种族矛盾问题,音乐的处理颇有独到之处,充满美国式的活力,这些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大众所好,因此独占第34届奥斯卡10项大奖,其获奖项之多仅次于《宾虚》。

精彩影评
以动作为主导的中国武侠电影进入西方人的电影视野,首先是由于他们看到了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具大的商业潜力。其实,在动作设计上由于美国电影缺少像中国电影那样完整的根基——就像中国歌舞片缺少像美国百老汇那样坚实的舞台剧的根基一样——所以中国至今没有像《西区故事》那样脱胎于完美的舞台艺术的音乐歌舞片。
                        ——著名影评人 贾磊磊
  这是一部根据百老汇的闻名舞台剧改编拍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歌舞片。影片运用电影手段,将现代戏剧、现代歌舞剧和现代芭蕾舞融为一体,摒弃了传统的舞台表演模式,让演员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随着摄影机的运动,银幕上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为美国的现代歌舞片闯出了一条新路。
                        ——影评人 王 纲
  《西区故事》既不是舞台原作的豪华模仿,也没有大牌明星压阵,根据莎翁名剧改编的革新模式也并不新鲜,但它却能以充满动感的韵律而博得人们的好感,其处处体现的热情奔放的现代风格让人们陶醉,而街头舞蹈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也成为此后好莱坞歌舞片公认的模式。
                        ——佚 名
  这部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剧获得的巨大成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剧中多处直指美国的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著名指挥家兼作曲家伯恩斯坦创作的音乐理性而感人,也是影片获得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
                        ——佚 名
剧情介绍
20世纪上半叶,西区是纽约的贫民窟集中地,那里鱼龙混杂,来自各地的不同种族的人汇集在一起,种族矛盾尖锐。在不断的争斗中,有两个流氓集团势力逐渐强大,一个叫“火箭帮”,由当地的白人组成,它的头目是里弗;另一个叫“鲨鱼帮”,由外来的波多黎各人组成,头头是贝尔纳多。两个帮派势不两立,经常挑衅争斗,酿成流血事件。本地区的警官克拉基曾多次在其中调和,才使他们之间的争斗没有升级。
一天夜里,西区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舞会,两个帮派之间也展开了一场独特的“竞赛”。贝尔纳多的女友艾妮塔和妹妹玛利亚也参加了这场舞会,艾妮塔警告玛利亚不要接近“火箭帮”的人,可玛利亚并没有在意。
在众人的呼喊声中,里弗的好友托尼和贝尔纳多的妹妹玛利亚相遇了。两人一见钟情,全身心地投入,就像在梦中似的一起跳着舞。贝尔纳多发现了他们,他暴跳如雷地扑过来,强行让手下带走了玛利亚。回到了家的玛利亚还在回味着同托尼跳舞的情景,正当她收拾停当准备上床时,忽然听见有人在窗子下面呼唤她。她走近窗口,看到了托尼。两个人都很兴奋,他们在月光下互诉衷肠。
可是,两个人的恋情公开后,“火箭帮”和“鲨鱼帮”的人都被惹恼了,他们相互警告、威胁着,警官克拉基努力从中斡旋,但都无济于事,他们约定展开决斗。玛利亚听说这件事后,便偷偷地去找托尼,希望托尼能去阻止他们。托尼答应了。晚上,“鲨鱼帮”和“火箭帮”在街头相遇了,两伙人正准备动手,托尼匆匆赶到,他试图阻止他们之间的斗殴,但贝尔纳多不但不理睬,还一拳把托尼打倒在地。里弗见状便动了手,当里弗用刀逼住贝尔纳多时,托尼要里弗停手,里弗稍一犹豫,贝尔纳多的刀先捅进了他的胸膛。托尼奔过去抱住了里弗,贝尔纳多又持刀向他刺来,托尼眼明手快,拿起里弗的刀刺进了贝尔纳多的胸口。
玛利亚对哥哥的死十分伤心。贝尔纳多的女友艾妮塔用最污秽的话骂她,责备她,但她始终忘不了托尼。托尼不知从哪儿获悉玛利亚忧思而想轻生,便陷入了绝望。贝尔纳多生前曾希望妹妹嫁给他的好友奇诺。但奇诺看到玛利亚钟爱的竟是杀兄的仇敌,一时狂怒之下,身藏着手熗去找托尼算帐。玛利亚得知之后迅速赶到托尼处报信,但就在那一刹那间,奇诺的熗响了,无情的子弹夺去了托尼的生命。玛利亚悲痛欲绝……
电影幕后
评百老汇的名作《西区故事》
一部音乐剧的诞生是整个创作团队齐心协力创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制片人必须与作曲者、编剧和舞蹈编导不断沟通,以寻找大家共同的创意诉求。
良好的人员配备可以打造梦幻创作团队,这一点可能在百老汇名作《西区故事》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部作品可以说集合了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音乐剧舞台上的最为出色的大师们,无论是编曲、剧诗创作还是编舞,都是当时最为显赫、最为有名的创作大师。让我们看一看《西区故事》豪华的创作阵容:配乐者伯恩斯坦是当时在百老汇乐坛闯荡20余年的领军人物;剧本作家亚瑟·劳伦斯在当时百老汇剧本改编界是最为著名的;制作人兼导演普林斯是当时刚崛起的导演大家,日后更是一手开创了百老汇的导演时代;舞蹈编导罗宾斯更不用多言,在当时的舞蹈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炙手可热;剧诗作家是年轻的桑德海姆,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百老汇历史上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但在这部作品中他向世人展现的是他同样出类拔萃的戏剧才华。除此之外,这部剧作的蓝本是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家喻户晓的著作无疑成了剧作的“活广告”,观众们在理解剧情方面几乎不会遇到任何困难,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西区故事》将取得极大的成功。
伯恩斯坦在剧中的音乐创作充分显示了他深厚的专业技巧,他的音乐极富时代气息,充满活力的节奏和新颖别致的曲调完美地结合起来,生动地刻画了纽约西区街头帮派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粗俗率真的性格特征。剧中那首婉转动人的《玛利亚》已经成为百老汇的经典歌曲,而《晚上再见》则让你可以领略年轻人那活力四射、粗野奔放的情绪。可以说,伯恩斯坦的音乐为《西区故事》提供了一个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劳伦斯在剧本创作方面也毫不逊色,他成功地将戏剧主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来实现和昭示。剧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美丽善良的玛利亚、热情正直的托尼、血气方刚的贝尔纳多……他们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该剧的悲剧结局也揭示了那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青年人的悲惨境遇,以此来呼吁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视。
年轻的桑德海姆尽管是第一次参与到这么大的创作团队中,但他没有显示出半点的生疏和胆怯,他的戏剧才华在他创作的剧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罗宾斯在舞蹈方面的贡献,这里就不用赘述了。《西区故事》正是罗宾斯最为得意的一部代表作,他创造性地引入芭蕾,将现代戏剧、现代歌舞、现代芭蕾和谐地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歌舞片的陈旧模式,为现代歌舞片闯出了一条新路。普林斯作为该剧的导演和制作人之一,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剧作的排演和编导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将整个团队中的大腕们很好地团结起来,从而能够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沟通,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达到最佳状态。
《西区故事》上演之后,该剧的深刻内涵和高超的编排技巧让观众们为之神魂颠倒,随之风靡百老汇,并最终成为经典剧目之一。可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同该剧豪华的梦幻创作团队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只有齐心协力的梦幻团队,才能够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音乐剧作品的问世。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1.《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出品:1965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
导演:罗伯特·怀斯
主演: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鲁默
荣誉:
一九六六年金球奖最佳影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五项大奖
IMDB: 7.7/10(17939票)


影片概述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力作。在编、导、演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这部影片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别墅,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精彩影评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熗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国际巨星 成 龙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影评人 Waddle
剧情介绍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幕后
永远带来欢乐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EDELWEISS》)。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永远祝福我家乡)
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音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3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
《音乐之声》以后的故事
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又一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皇家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然而,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2.《教父》(The God father) 

反映一个家族在困境中生存、在逆境中挣扎、在顺境中力图重生的轨迹
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
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
出品:1972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马龙·白兰度/艾尔·帕西诺
荣誉: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奖/第三十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等五项大奖/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IMDB: 9.1/10(137475票)


影片概述
电影《教父》是根据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好莱坞青年导演科波拉执导的一部经典黑帮片。影片描述了黑手党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外来移民为生活所逼,铤而走险,靠走私、赌博、贩毒、谋杀而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他们依赖非法营生而逐步发展壮大,其势力也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政府枢纽部门也有了他们的代理人。当他们羽翼丰满时,便不满足于现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会,毫无恐惧地享受他们的财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由非法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却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为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美国电影史上一个十分悠久的经典类型——犯罪片开拓了宽广的前景,它不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现领域,其思想意义和内涵也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并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轰动一时,取得了商业和评论上的双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带动的“马龙·白兰度热”像旋风一样几乎波及整个世界,而导演科波拉也从此奠定了他在好莱坞中的“教父”地位。

精彩影评
马里奥·普佐当年创作的小说《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反映黑手党的作品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繁盛起来,但是我们认为,没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并论。
                        ——美国《旧金山时报》
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在这部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大制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专业技巧不得不令人叹服。科波拉在选角方面的独到之处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胆起用在影坛沉寂多年的马龙·白兰度饰演教父一角,不仅使其成为奥斯卡影帝,也让他再次成为超级巨星。《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续集也得以进入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挤进“百大”的续集电影。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教父》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一部美国影片,它把黑手党作为一个隐喻,不仅暗指非法生意的腐朽,而且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其中主要包括政府的腐败。
                        ——《纽约时报》
  在《教父》里,自然与文明的对立似乎已不存在,银幕上呈现的是一个单一的世界,科莱昂早已通过暴力建成庞大的家族,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匪帮也已从过去对商业组织的模仿变成了真正的企业,并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在这里,自然与文明已经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著名影评人 冯凯
剧情介绍
纽约的教父维托·唐·科莱昂通过与政府要人互相勾结,不择手段地扩展势力,成为科莱昂家族的首领、黑手党的头子。他与美国东部地区和纽约的其他几个大家族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科莱昂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桑尼性格凶猛,脾气暴躁,是他的主要助手;次子弗莱德胆小怕事,有些窝囊,不受重用;小儿子迈克尔刚从军队回来,长相斯文,遇事稳重;女儿康妮年轻貌美,性格温柔。
康妮同卡洛结婚了,但婚后不久即遭到卡洛的暴力,桑尼痛打了卡洛一顿,对方一直怀恨在心。贩毒黑帮头子索洛佐要同教父合作,但由于他最近已同塔塔格利亚家族有了联系,而塔塔格利亚家族又和巴士尼家族串通一气。为此教父拒绝了索洛佐的要求。一天,教父在上街的时候被暗算,连中数熗。与此同时,他的军师汤姆也被索洛佐劫持,但索洛佐的目的是要他为自己跟桑尼讲和进行斡旋,之后就将他放了。这时一个手下匆匆从外面回来,轻声告诉索洛佐,教父并没有死。
教父的险遭不测使桑尼怒火中烧,他根本不理会汤姆的劝告,决心要为父亲报仇,并不让弟弟迈克尔参加,迈克尔只好决定先去探望父亲。在医院里,迈克尔发现警长麦克洛斯基已加入敌对的一伙,自己和父亲差点丧命,十分震怒。桑尼派了上百个人去跟踪索洛佐,图谋暗杀。而索洛佐却托人捎信来,建议谈判,并要求迈克尔去。于是,经过周密策划和安排,迈克尔赴约了,在会谈中,他以异乎寻常的冷静和大胆干掉了索洛佐和麦克洛斯基,为家族报了仇。
教父基本伤愈出院,返家疗养,他得知迈克尔因杀了索洛佐和警长后已经躲藏起来的消息后很不以为然。由于卡洛的出卖,桑尼被暗害了,教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不愿追查下去,倾向于和谈,而各大家族虽然举行了会谈,达成了“和平协议”,但暗中的仇杀、倾轧、排挤并没有结束。
流浪在西西里的迈克尔被一位名叫阿波萝妮娅的女郎迷住了,两个人举行了婚礼。当他得知大哥桑尼被害后,复仇心切,决定马上回纽约。然而临行前,被收买的保镖法勃利齐奥在迈克尔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尔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迈克尔回到了纽约,教父见他有雄心,有魄力,便让他继承了家业。
不久,迈克尔找到了以前的女友凯,两人结婚成家,并生有一子。教父病故了,迈克尔一方面觉得失去了依靠,一方面又觉得从此可以自行其道了,于是开始执行多年的复仇计划。他先是除掉了几个其他家族的仇敌;为了给桑尼报仇,他亲手勒死了出卖桑尼的卡洛;接着又一熗结果了法勃利齐奥的性命,为前妻报了仇。
迈克尔终于满足了,他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电影幕后
小说《教父》
196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教父》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它详尽地描述了美国纽约5大黑帮势力集团之一的维托·唐·科莱昂一家采用各种极端手段,实现了在整个美国黑帮势力团体中的独尊地位的全过程。在这场斗争中有黑帮团伙之间的火拼,有走私贩毒的嚣浪,有赌场的烟云,有红灯区的人欲横流……本书被认为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黑社会现象的最具权威的作品。许多人在评论《教父》时都说:“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阴险的犯罪集团的权威性小说。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道合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
《教父》这本小说在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恐怕很难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由于这本小说的出版,黑手党在美国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美国政府和人民在震惊之余开始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展开对黑手党的扫荡。黑手党再也不能像在西西里那样肆无忌惮,他们在FBI的穷追猛打之下,逐渐地分崩离析,步步瓦解。虽然我们不能说是《教父》直接导致了这一结果,但至少它是一剂催化剂,调动了社会的关注情绪,使黑手党暴露于公众面前,加速了它在美国的衰灭。
在《教父》获得成功后,1974年,科波拉与《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编和拍摄了《教父Ⅱ》。《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2代科莱昂的奋斗史为主线,并在这条主线延续的同时,不断插入第一代科莱昂的奋斗史作为影片的副线。影片以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对两代教父的性格进行了对比。而这种有历史渊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写,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1990年,科波拉再度拍摄了《教父Ⅲ》,它使影片的思想和意义更为系统和深刻。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3.《人证》(Ningen no shômei) 

一幕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
一部探讨人性沦落的杰作
以反省历史来揭露世俗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出品: 1978日本
导演:佐藤纯弥
主演:冈田茉莉子/乔治·肯尼迪/三船敏郎
荣誉:
一九七八年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世界侦探推理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IMDB: 6.2/10( 18票 )


影片概述
森村诚一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想像奇特,充满了社会责任感,最著名的作品是“证明三部曲”系列,即《人性的证明》、《野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其中,《人性的证明》在10个月内再版30多次,半年中畅销300万册,被认为是日本文坛的一个奇迹,也成为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史上的一部精品。

1978年,《人性的证明》被拍成电影《人证》之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世界各国,在我国上映时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影片所讲述的女主人公八杉恭子与她的黑人儿子焦尼之间哀婉动人的故事让人感伤不已,儿子对母亲的眷恋与失去母爱的悲哀同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杀害了千里迢迢来寻找自己的儿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不同种族之间面对亲情的尴尬人性。影片悬念丛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展示被社会扭曲的人性的同时也揭露了日本社会上层的黑暗与腐朽。
影片的主题曲《草帽歌》曾携着凄厉的气息飘过大江南北,催人泪下——“妈妈,就在那个夏天,我那草帽,不知怎么啦,跌进了深渊,你还记得吗?妈妈……”
精彩影评
在我的小说里,我所描绘的全是人间的戏剧。我认为一个作家应当关注社会问题,以反省历史来揭露社会弊端,追求人生的真谛,这才是我写作的目的,也是我生存的意义。
                     ——小说《人性的证明》的作者 森村诚一
  《人证》可以说是日本旧电影向新电影发展的历程中的一条分界线,也正因为它是分界线,所以当时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它太写实,有人说它违背了日本电影讲求含蓄的传统。现在过了很多年,这部影片在日本仍然受到欢迎,作为导演,我的心情也很复杂,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影也应该有所变化。
                        ——本片导演 佐藤纯弥
  《人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单单是一部推理电影,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来的主题,它反映出了许多其他电影没有反映出来的东西,不但风格富有悬念,对于人物的刻画也细腻入微,并且更深一步地注重挖掘犯罪者的精神世界,总之,这是一部开拓了悬疑片的社会深度的好电影。
                        ——日本著名评论家 小泉健一郎
  善恶本是一念之差,在名誉与亲情的抉择中,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亲生儿子……这是人的魔性战胜了人性。影片展现了隐藏在人的内心中最黑暗的一面,它是那样丑恶,那样鲜血淋漓。而主题曲《草帽歌》更是凄婉动人,流露出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眷恋和哀怨,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网友 唐 离
剧情介绍
在东京皇家饭店的高楼上,一年一度的服装设计奖展出大会正进入高潮。国会议员郡阳平的妻子、著名服装设计家八杉恭子参加了这次展出大会,也在紧张地忙碌着。这时,有消息说饭店电梯里死了一名黑人青年,据电梯服务员讲,被害人死前嘴里直用英语喊着“麦秸草帽,麦秸草帽”,在他的风衣里面还有一本《西条八十诗集》……黑人青年怎么会死在这里?杀人凶手是谁?警方紧张地展开了调查行动。
警犬从被害人的死亡地点一直嗅到了皇家饭店附近的清水谷公园,警察在草丛里发现一滩血迹和一顶草帽,说明这才是真正的罪犯作案地点。一对曾在公园里幽会的年轻人报告说,他们在公园里见过死者,而且在此之前,一个穿西装的女人也离开了公园,驾驶一辆白色皇冠轿车走了。从海关很快查明,被害人叫焦尼·赫瓦德,是3天前从纽约来到日本的。他遗下的《西条八十诗集》和麦秸草帽,都是入境时从美国带进来的。
经过多方搜索,警方得知焦尼的父亲威尔歇·赫瓦德曾作为二战结束时的美国驻军,在日本横须贺居住过。正好同那顶麦秸草帽和那本诗集处在同一时期。而被害人临死时留下的“喀斯密”一句话,也正好在诗集的一首诗中被发现了,指的是一个叫“雾积”的地方。于是警官栋居决定到雾积去,把这个案子查个水落石出。当地的人都说,中山种老奶奶最了解情况,但当栋居赶到中山种家时,已经有人抢先一步,把了解内情的这位老妇人谋杀了。栋居又调查了一些线索,得知当年在福岛县久之浜海滨,中山种是开小酒店专做外国驻军生意的,当时在店里同时做工的还有八杉恭子……
而正在此时,设计师八杉恭子的儿子居恭平因驾车撞死了人而逃到了纽约,警长栋居也追到了纽约,在纽约国际刑事警察希弗坦的配合下,他们也同时展开了对黑人青年焦尼案件的调查。他们根据线索找到了一个叫阿达姆斯的男人家里,他反映说在几个月前,自己在驾车时,路上突然蹿出一个黑人老头,他来不及刹车,就把他撞倒了,结果被敲去了6000美元。那人名叫威尔歇·赫瓦德,而钱是根据他的要求给了他的儿子——焦尼·赫瓦德。于是警方推断焦尼的父亲是为了弄到一笔送儿子去日本的钱而去撞汽车的。可是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把儿子送到日本呢?
居恭平因开熗拒捕而被击毙了。栋居得到新线索,找到了焦尼的父亲。一切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威尔歇在任战后驻日美军士兵时同八杉恭子同居生下了儿子焦尼,美军撤出日本时他把儿子带走了。而八杉恭子不久嫁了个黑市小商人郡阳平,对他隐瞒了过去,生下了儿子居恭平。在美国的焦尼长大成人思念母亲,威尔歇于是通过撞车为儿子挣了一笔钱,让他来日本。而此时郡阳平成了一个有相当实力的资本家,八杉恭子也成了赫赫有名的服装设计艺术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家庭的名誉,八杉恭子亲手杀死了来找自己的黑人儿子焦尼,同时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她又杀害了知情的老妇人中山种。
正当服装设计的颁奖礼即将结束时,栋居告诉了八杉恭子她的儿子居恭平被击毙的消息,两个儿子都死了,八杉恭子的精神崩溃了。从授奖大会出来,八杉恭子驾车向雾积的山峦飞驰而去。她用尽力气把手中的草帽投向山谷,自己也纵身跳下了山崖。麦秸草帽在山谷里飘落、飘落,山谷里又响起了焦尼关于草帽的歌声……
电影幕后
悲伤的草帽
许多人对于电影《人证》的记忆似乎更多地源于那首凄凉哀婉、如泣如诉的《草帽歌》。《草帽歌》的歌词出自日本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的同名诗作,原是一首儿童诗,诗中模仿孩子的口吻向妈妈倾诉着一种孩子式的失落感和忧伤情绪。西条八十的《草帽歌》开头是这样的:
  妈妈,我的那顶草帽怎么样了?
  在那夏日从碓冰去雾积的路上
  落在溪谷里的那顶草帽!
  妈妈,我爱那草帽!
  可是,一阵清风将它吹走
  那时节,我是多么懊恼!
影片的主题曲《草帽歌》是一首地道的黑人歌曲,有趣的是原唱者乔治与他扮演的剧中人焦尼的身世极为相似,也是美国黑人与亚裔的后代。歌曲以焦尼的口吻唱出,深沉、哀婉的歌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眷恋和失去母爱的悲哀。
八杉恭子的扮演者冈田茉莉子在年近古稀时回顾这部影片说:“《人证》是我表演转型时期的一部作品,在这之前我没有塑造过心理如此矛盾复杂的母亲形象。虽然这部影片是一部推理片,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八杉恭子这个人物很真实,在她身上蕴涵了太多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东西。”在谈到《草帽歌》时,冈田茉莉子说这是她最喜爱的一首歌曲,每次听这首歌曲,她都忍不住会掉下眼泪。
文艺爱好者陈贤庆曾根据《草帽歌》的形式创作了一首诗,表达了对电影《人证》的感触,读来仍觉凄婉动人——
  妈妈,你为什么杀我?
  我千里迢迢来到你身边
  就为了这个?
  妈妈,你为什么杀我?
  人人都赞美母子之情
  这事怎么评说?
  妈妈,你为什么杀我?
  人世间虽有贵贱之分
  但就该惹来这灾祸?
  妈妈,你杀了我
  你又怎能心安理得
  继续过你上流人的生活?
  妈妈,你杀了我
  也杀了弟弟,杀了自己呀
  人性会证明你的罪过。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4.《城南旧事》(South  Side  Story) 

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
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
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出品:1982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
导演:吴贻弓
主演:沈 洁/郑振瑶/张 闵
荣誉: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IMDB: 6.6/10( 17票 )
烂番茄的连接:暂无
影片概述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精彩影评
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本片导演 吴贻弓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影评人 凌 梦
剧情介绍
20世纪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爸爸是大学教授,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氛围中度过。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会馆门前痴立的“疯女人”秀贞,渐渐地,她们熟识了,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很喜欢她。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个北大学生,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反动军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们的女儿“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贞就成了现在这种疯疯癫癫的模样。小英子很同情秀贞,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胡同还住着个卖唱的人家,卖唱的小姑娘妞儿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伙伴,妞儿是个弃儿,生性老实,受尽养父、养母虐待,有时还受外人的欺侮,英子总是替她不平。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发现,妞儿的耳朵后有一个痣,她想起秀贞曾说过女儿小桂子的耳后也有一颗这样的痣,原来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儿拉到秀贞家,让她们母女团聚,就在这个晚上,秀贞带着妞儿去寻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们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贞母女的那个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后,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在课堂上,她跟着老师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离英子家不远的一个荒草丛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他总是在草丛里掩盖着什么。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谁知,那人竟是一个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这个朋友也“走”了。英子家的乳母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当佣人,辛辛苦苦地赚钱养活在乡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时也来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着宋妈的奶水长大的,宋妈勤快、诚实,她很喜欢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呆呆地坐在廊檐下。原来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儿也不知被丈夫卖到了什么地方……英子有一个非常慈祥可亲的父亲,他喜欢书和花、鸟,更喜爱英子和弟弟。在他身边经常聚拢着一些进步的学生,他们共同商讨着革命道理。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患肺病离开了人世,英子和母亲、弟弟一起,把父亲埋在北京郊区山间的台湾义地里,他们要回台湾老家去了。宋妈被她乡下的丈夫用小毛驴驮走了。英子怅惘地望着宋妈,似乎她在北京所拥有的一切都永远地离她而去了……
电影幕后
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 
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影片《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国美学传统中这一最高境界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5.《莫扎特》(Amadeus) 

人物传记片的顶峰之作
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出品:1984美国Orion影片公司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主演:汤姆·赫尔斯/默里·亚伯拉罕/伊丽莎白·贝里奇
荣誉:
第五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项大奖/第四十二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奖/百部美国经典名片之一
IMDB: 8.3/10(39934票)



影片概述
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音乐传记片《莫扎特》一举夺得八项大奖,轰动了全世界,这一夜也被称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里兢兢业业,但资质平庸,莫扎特才气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刚愎保守的维也纳音乐界中惟一能领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绝无仅有的音乐知己。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一方的嫉妒,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嫉妒,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它毁灭掉了一段本应成为现实的人间佳话。

《莫扎特》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间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钟爱的人,而萨列里却一手毁灭掉了他的绝世才华。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这是对世事的绝妙讽刺。
精彩影评
在音乐历史中总会有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美国音乐学者 约瑟夫·马克利斯
我们不得不承认,影片《莫扎特》的音乐性、前瞻性和现实性都是极具深度的,它确实是一部高水平的、富于挑战性的影片,同样,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导演技巧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导演学习的。
                        ——美国著名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莫扎特》突破了人物传记片的一般模式,它没有以一代天骄莫扎特的生平为主线,而是以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师萨列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记录了莫扎特的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它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
                        ——佚 名
音乐堪称是本片一项重要的电影因素,影片的配乐中采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创作品,其与情节衔接之巧,烘托气氛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它让人们在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叹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他高超的音乐天赋而感动。
                        ——影评人 刘芷丽
剧情介绍
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
在30多年前,萨列里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任宫廷首席乐师,当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而又拥有绝世才华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萨列里的心里开始感到了强烈的不平。莫扎特的才华既令萨列里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心胸狭窄的萨列里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由于约瑟夫二世的喜爱,莫扎特一直留在维也纳写歌剧。他创作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都是不朽之作,然而虽然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不修边幅、行为恣肆的人。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莫扎特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即使能够上演,也常常不超过一星期,因此他的经济收入很少,生活日渐困窘。
于是,萨列里一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甚至收买了一个女仆,把她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细,以了解莫扎特的家庭和创作情况。由于他的伪装,天真的莫扎特把他视为知己。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他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身体状况也一落千丈。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戴上莫扎特的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敲开了莫扎特的家门,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就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久,他所创作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由他自己担任乐队的指挥,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莫扎特由于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地。
在莫扎特的病床边,萨列里还逼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列里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般喷涌,萨列里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天才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年仅35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而萨列里虽然阴谋得逞了,但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他备受道德与良心的煎熬,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显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而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电影幕后
天才和庸才
影片《莫扎特》主要描述了两个人物:纯洁、真挚、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阴冷、伪善的宫庭音乐家萨列里——一个站在上帝对面的人。萨列里曾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名利的崇拜而信仰上帝,然而仅仅是因为嫉妒使他选择了与上帝为敌,变成了魔鬼。
那个痛苦的灵魂虔诚地请求上帝:“我秘密地对上天说出一个小男孩能想到的最辉煌的祈祷词:‘主啊,让我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让我用音乐来赞美你的荣耀并且使自己扬名,让我闻名全世界,亲爱的上帝,让我不朽,在我死后让人们怀着对我的作品的爱永远记住我的名字,作为回报我将一生保持纯洁、幸福、谦恭地对待你,阿门。’”
他苦苦地质问上帝:“我惟一的愿望就是对上帝歌唱,上帝给了我那种渴望却又让我失声,为什么?告诉我,如果他不想让我用音乐赞美他,为何要在我心中种下渴望,让我充满强烈的欲望却又不给我天资?”他绝望地控诉上帝:“那仁慈的上帝,他毁掉了自己的宠儿,他没有让我这个庸才分享哪怕是一点点他的荣耀,他杀死了莫扎特,却让我活活受折磨,32年的痛苦折磨,32年让我看着,看着自己慢慢消亡,我的音乐光彩越来越黯淡,最后根本没人再演奏它,而他的音乐却流芳百世……”
当神父真诚地说着:“在上帝眼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你是否能听得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嫉妒如同人心灵的肿瘤,这种痛苦使一个人神经分裂,就好像在那个黑色的铁屋里所有的人都睡着,惟独你醒来,却无论如何挣扎也出不去。你透过“那一丝不苟的笔画所围成的牢笼,凝视着一个绝美的东西”,你想再睡,却又再也睡不着了。这种痛苦足以让人敢于仇恨上帝。结尾,可怜的庸才也终于发出忏悔,而上帝也通过庸才传达了一个声音,那就是:“全世界的庸才们,我饶恕你们。”
世界各地的庸才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的事太多了。我们似乎都是被教着去谴责那些嫉妒者:要认为他们无能,丧尽天良,不仁不义。可是,嫉妒之心还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隐藏着,像野草一样一有机会就疯狂地生长着,悄悄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这种不宽容更导致了嫉妒的被压抑,在黑暗中的魔鬼更可怕,他在白天伪装,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总有一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请给嫉妒一种宽容的观望。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好多事说起来容易,真正体会又是另一回事,其实,都由不得你。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6.《芙蓉镇》(Fu Yung Town) 

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
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一个难以忘怀的小镇
“电影泰斗”谢晋的扛鼎之作
反映了“文革”前后十几年人物命运的升沉变迁
出品:1986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
导演:谢 晋
主演:刘晓庆/姜 文
荣誉:
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奖等四项大奖/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奖等四项大奖/第三十三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法国第五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
IMDB: 7.1/10( 57票 )


影片概述
谢晋是中国电影史上泰斗级的人物,他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外数以亿计观众的承认和喜爱,被海外影评家们誉为“当今国际影坛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的影片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他曾说过:“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 ,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

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下,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执导了著名影片《芙蓉镇》,它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由于《芙蓉镇》刻画了“文革”的动乱岁月,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但谢晋力排众议,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对动乱岁月的思考,并用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动乱岁月的终结。
精彩影评
《芙蓉镇》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第10届百花奖评委会
总的来说,《芙蓉镇》仍然是一部谢晋式的“哀而不怒”的电影,但在当年那个特定的年代却引发了人们对“四清”、“反右”、“文革”等历史问题清算的热情。
                        ——《中国新闻周刊》
  《芙蓉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编导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佚 名
《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
                        ——网友留言
剧情介绍
《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芙蓉镇,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开了一个豆腐坊,以卖米豆腐为生。胡玉音美丽大方,待客热情,黎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因此小两口的生意很红火。经过几年起早摸黑的劳作,夫妻俩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镇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南下老干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都来祝贺。可这一切却引起了国营饮食店的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
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李国香当上了工作组长,一直对胡玉音垂涎三尺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成了运动的“积极”人物,他们二人狼狈为奸,大抓阶级斗争。结果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被查封,黎桂桂也被逼自杀了。曾帮助过他们的黎满庚和谷燕山都受了牵连,黎满庚是因为自幼与胡玉音青梅竹马,早年为服从组织要求而与胡玉音分手,这时被认定为阶级界线不清而降职。而谷燕山的问题则是因为曾卖给胡玉音碎米,因而也被撤职了。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王秋赦又成为运动骨干,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而李国香却被赶下台,昔日以打击别人为乐的她被在脖子上挂满了破鞋游街,也尝到了受侮辱的滋味。芙蓉镇笼罩在恐怖当中。
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后,处处受欺凌。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命令每天和“右派分子”、原地区歌舞团编导,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了胡玉音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同病相怜的两个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而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又恢复了从前威风显赫的嘴脸。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惹恼了李国香,厄运又一次降临,秦书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刑3年,因怀孕而监外执行。
从此,胡玉音更是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她因难产而险些丧生,多亏谷燕山拦下一辆军车,将她送到部队医院,才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冬去春来,历史又一次发生了逆转,动乱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米豆腐摊前兴隆如初了。李国香又高升了,而这时运动分子王秋赦已经变成了疯子,他敲着破锣,终日嘶哑着嗓子叫嚷:“运动了,运动了……”
电影幕后
《芙蓉镇》里的性史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力作,《芙蓉镇》对历史的反省与指控,对自“四清”至“文革”中人们普遍所遭受的伤害的揭示,都被认为是极具批判力的。而导演谢晋用个体的“性”心理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手法在《芙蓉镇》里也达到了成熟。胡玉音的美貌是《芙蓉镇》里的一个重要的“叙事功能”。只有在红火的米豆腐生意加上“豆腐西施”的美貌,才构成了老处女李国香、二流子王秋赦的嫉妒与艳羡,情节冲突才得以产生。
“性”的张力在《芙蓉镇》的故事发展中无处不在。胡玉音与李国香之间鲜明的二元对立自然就是两个女人之间的美貌与丑陋。李国香对退伍军人、现为粮站干部的谷燕山眉目传情,但谷燕山对这个女人似乎视而不见,而对胡玉音则是格外地热心肠。所以对李国香来说,胡玉音是对她作为“女人”身份和幸福的侵犯与阻碍。
而实际上,谷燕山因为打仗时伤到了性器官,是个没有性能力的男人,这就是他压抑着自己的性爱而把对胡玉音的感情转化为一种父兄之爱的绝佳反证。所以就不难理解谷燕山被李国香诬陷与胡玉音有肉体交易时感受到的痛苦,这是一种情感隐私、私人领域被侵犯的痛苦。这样一来《芙蓉镇》历史批判力的深度也陡然上升,“四清”也好“文革”也好,种种大革命群众运动的天生缺陷就在于对私人领域的监视和否定。
而李国香也在借助政治运动的力量,在合理合法的外壳下,惩罚了“情敌”胡玉音与谷燕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国香在“文革”中被批斗时查抄出来许多“男人的东西”,脖子上挂上破鞋游街,这一段和谷燕山被诬陷的情节恰恰构成一种互文本关系:李国香诬陷谷燕山和红卫兵批斗李国香其实都是对“偷窥癖”的满足的行动后果,但却都是假借正义公正之名。因此实际上最不人道的事情就是对私人情感领域和隐私的侵犯。所以,《芙蓉镇》批判的矛头就绝不仅仅是“运动”了,而是人性。“性”张力同时也集中表现在王秋赦的身上。在故事的开端阶段,在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王秋赦对胡玉音性感的乳房的垂涎,而在正常的社会秩序里,二流子王秋赦是无法得到性满足的,因此通过政治运动改变社会秩序和自身地位是王秋赦的直接目的。所以,在已成为镇领导的王秋赦听说秦书田要和胡玉音结婚时大怒,问秦书田:“难道你和她睡了?!”并恼羞成怒地把秦书田判了刑。
而王秋赦与李国香的二度合作也是建立在二人性关系的基础之上,尽管这段情节的交代是模糊的、潜台词的、暗喻的。王秋赦把自己收拾打扮精神来讨好李国香,开始李国香只是矜持地述说革命话语,待二人拥抱后,李国香冒出一句:“没洗脖子。”可见李国香早已经明白王秋赦的心意,两个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政治宽赦和为共同革命事业工作的外衣保护下,老处女李国香和光棍王秋赦的“性渴望”得到了些许的满足,也可以反过来说,李国香和王秋赦的性结合也形成了政治运动上的一股势力,在谢晋看来,政治运动是可以用“性”的问题来做个人化的解释的。
记得看《芙蓉镇》时,看到胡玉音和秦书田依偎细语、相拥而眠的时候,一位朋友就说:“爱情还是很美好的嘛!”其实我也觉得王秋赦和李国香拥抱的那场戏也很富于人性味道,对于这两个用冷漠的政治面孔异化自己的人来说,人性底色的外露,哪怕是掺杂了一些猥亵,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里脆弱的部分。
芸水璃

ZxID:292201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大部分没看过……郁闷……
loloheyhey

ZxID:216444

等级: 脱颖而出
永恒的自由指针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只看过一小部分呢  
我不要做烟花的孩子,我的人生是始终向上的,如果我偶尔蹲下,是为了跳的更高~自由的永爱者
loloheyhey

ZxID:216444

等级: 脱颖而出
永恒的自由指针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我果然不是看电影的那群~~回家啃我的爱P~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7.《红高粱》(Red Sorghum)

用恶作剧的达观态度来演绎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历史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极端的表现方法表现出过去电影中没敢表现的人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

出品:1987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
导演:张艺谋
主演:巩 俐/姜 文/滕汝骏
荣誉:
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摄影奖等/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法国第六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IMDB: 7.4/10( 767票 )

影片概述
80年代末,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于是,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开始走向分化,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就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红高粱》是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明快、紧凑、张弛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生动而浓烈的视觉形象,这一切电影艺术的表现令业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红高粱》在国际影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的开始。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的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精彩影评
电影《红高粱》画龙点睛,把我的小说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我最下力气的部分选择出来了。我对张艺谋说过,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需要忠实原著,改编我的作品,你愿意怎么改就怎么改,小说无非为你提供了材料,激发了你创作的欲望,你放手大胆地干。电影比小说的影响大多了,1988年春天过后,我走在路上,深夜里也能听到许多人大声唱《红高粱》里的歌曲。我觉得电影确实不得了,我的小说能碰上张艺谋导演,感到很幸运。
                  ——著名作家、电影《红高粱》的编剧之一 莫 言

《红高粱》这部电影我看了3遍,我认为这是中国拍得非常好的一部,尤其是在揭露日本兵侵略中国这个战争犯罪的事实上,影片的艺术手段表达得很充分,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日本著名作家 大江健三郎

  喜欢张艺谋是因为看了他的《红高粱》,当时我上初中,还不知道张艺谋是谁,但是《红高粱》让我记住了张艺谋。片中那种自始至终的红让我热血沸腾,红高粱、红棉袄、红花轿、红辣椒……黄土高原的空旷,高粱地里热血男女的激情云雨,高昂粗野的西北嗓音,《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那首突破礼教、追求自由的呐喊,着实打动了我。有句话叫做:“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红高粱》就是这样的代表。。
                        ——网友留言

剧情介绍
本片以第一人称叙事。故事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山东高密县的一个农村,“我”奶奶九儿是山东高密县某村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对未来一直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可为了换一头能干活的骡子,她却被贪财的曾外祖父嫁给了十八里坡50多岁的有麻风病的烧酒作坊主李大头。

李大头的丑陋和猥琐我奶奶早有耳闻,可父命难违,她只好揣着一把剪刀上了花轿。当送亲队伍行至青杀口时,从密密的高粱地杀出一个劫道人,要抢轿夫的工钱和我奶奶。生来胆大的轿头余占鳌瞅准机会扑向劫道人,轿夫们一拥而上,几下就要了他的命。我奶奶在心里暗暗对勇猛的轿夫余占鳌有了好感。

见了李大头,奶奶的厌恶感更为加深,而李大头也是个窝窝囊囊的家伙,我奶奶手拿剪刀守了两夜,他硬是没敢近身。第3天,按规矩我奶奶应该回门子了,曾外祖父牵着毛驴来接她,可他们行至青杀口,一只有力的胳膊把我奶奶抱下毛驴,向高粱深处走去。稀里糊涂的曾外祖父竟没有发觉。进了高粱地,那人把我奶奶放在地上,撕下了蒙面黑布,我奶奶发现这人竟是余占鳌,两人相对,激情迸发。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

几天后我奶奶回家,发现李大头死了。从此,我奶奶撑起了这个烧酒作坊。不久,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忠实的家人罗汉大爷和伙计们东拼西凑了3000块大洋,将我奶奶赎回来。我爷爷跑到秃三炮的狗肉铺,把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秃三炮用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饶了他一命。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竟酿成了喷香的好酒,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后来我爷爷和我奶奶终于结为了夫妻,生下了我爹豆官。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用刺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粱,给他们修路,还掳去了乡亲们的骡马牲口。罗汉大爷气不过,乘着夜色到了日本鬼子的营区里,用铁锹铲伤了无数的马腿,结果被鬼子捉住了。为迫使乡亲们服从其统治,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地逼着狗肉铺的伙计把罗汉大爷剥皮示众。这种极其野蛮的行为激起了村民们强烈的仇恨和反抗情绪。夜晚,我奶奶搬出当年罗汉大爷酿的十八里红让伙计们喝,大家放开嗓子唱着“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斗志昂扬地去打日本鬼子。我奶奶做好了饭菜,在黄昏的时候挑着担子去犒劳我爷爷他们。路上,她被日本人的机熗打死了。愤怒的我爷爷和众伙计像疯了一样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人的一辆军车被炸飞,可其他伙计们也死了。

我爹豆官找到了我爷爷,看见他痴痴地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夕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爹唱起了古老的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殿……”

电影幕后
情欲的温床
1985~1986年间,作家莫言完成了他的中篇小说杰作《红高粱》,并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红高粱》令人耳目一新,迅速震动文坛,评论界的反响十分热烈。莫言的名字也从此广为人知。遇到《红高粱》也是张艺谋的幸运。小说中对于红高粱的灵性化的描述,很容易激发像张艺谋这样的第5代导演的表现欲望,因此电影版的《红高粱》也深深地烙上了“张记”的印痕。在影片里,张艺谋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将原作藏匿于深处的情爱扯到前台,不惜笔墨地加以强化铺陈、表现,莫言小说原作里对情爱的赤裸裸的爆炸性描写,使得他共振地燃烧起来,出神入化地在高粱地里上演了一场撼动中国银幕的媾合场面,这使他压抑已久的情欲的想像真实地曝光在银幕上。

倒塌的红高粱形成了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里设置了帷帐的屏障,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姜文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女性的俯视与压迫的情欲的主观角度再造。值得注意的是,莫言从来不讳言他不过是借他的高密东北乡的地域位置来表现他的想像中的世界,而实际上,他一炮走红的《红高粱》继承了《静静的顿河》中的偷情描写,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从而使得他在小说《红高粱》中的爱情描写既是中国的,同时也是舶来欧洲异域民族的。他的小说中如火如荼的爱情描写,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电影的爱情走向。当《红高粱》中振聋发聩的野合场面震撼着东方人传统的温情脉脉的爱情观时,其实我们未尝不可以看做这是对西方人的爱情观的一次东方改写。

也许从这方面讲,很难说第5代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中的爱情是真正传统的中国意义上的,这种取自于西方传统民风的爱情风格再返回到国际影坛上后获得反响,就显得并不是一件什么奇怪的事情。你可以说是一种迎合,但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当你把西方人心目中的爱情以东方的面孔送回去的时候,东西方理解上的差异的壁垒可以说是不攻自破了。中国电影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获得了西方评委的青睐。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8.《十诫》(Dekalog)

电影史上伟大的经典之作
透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引出满含悲悯和质疑的精神命题,探寻现代人是否能称量自己偶在生命的重负

出品:1988波兰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主演: Miroslaw Baka/ Henryk Baranowski /Artur Barcis/ Aleksander Bardin/i Maja Barelkowska
荣誉:
《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蝉联两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美国人必看的十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1989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FIPRESCI奖。
1990年意大利国家电影记者协会欧洲银丝带奖。
1991年法国影评家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97年芝加哥影评家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IMDB: 9.3/10( 746票 )


影片概述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十诫》语出《圣经》,据《圣经·出埃及记》载,十诫是耶和华所授,并命摩西颁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有: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当将安息日守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他人的一切所有。多少年来,摩西十诫被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奉为生活圭臬,成为四海通行的人生铁律。

波兰伟大的作家式导演基斯洛夫斯基拍摄的电影《十诫》所讲述的并非上述摩西所传的上帝的诫命,而是离经叛道地将其演绎为10个以波兰为背景的现代故事。在影片里,基斯洛夫斯基为故事中的人物设置了种种极端的困境,让他们面对永恒的道德难题和棘手的选择,挑战古老的十诫。《十诫》是对现代人崇拜的科学理性、人道主义、享乐拜金主义、自由伦理以及各样偶像的一次深入且广泛的质疑。伴随着彻底的绝望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是无比悲悯人的情怀和博大的心胸。

精彩影评
我称得上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忠实影迷,尤其是每次看完他的《十诫》之后,都感动得一塌糊涂。
                        ——著名作家 史铁生

基斯洛夫斯基善用命运中的偶然来最集中最突出最充分地揭示出一些人们习惯了的人生价值观的谬妄和虚无,以及人在生存困境中的软弱无力,无出路,无帮助,迷茫……仿佛让人听见个人自己在人的智慧能力尽头处,苦难中向神发出的呼号。
                        ——著名影评人 乐 歌

我太喜欢《十诫》了,其实最先看的是基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看了以后也没觉得这个导演有多伟大。但是看了他的《十诫》以后,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就不同了。
                        ——著名作家 皮 皮

《十诫》的成功有赖于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具有让观众理解其中哲学的条件。要是电影不借助用这些哲学源出的某种世界做背景,实现这一点就很困难了。原因是:类似阴阳五行、十诫、玄道、轮回、生死等带宗教的哲学是很抽象的,而电影是具体的。人们很难用具体表达抽象。
                        ——佚 名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是观影史中一个流连忘返的驿站,同样也是一个迷宫。它可以被视做基斯洛夫斯基从早期的纪录片导演转为后期的剧情片导演的分水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笔。
                        ——绿 茶

剧情介绍
《十诫》实际上是由10个短片构成。

第一诫:小巴伯的父亲很迷信电子技术,相信一切都能够用电脑方程式运算出来。当小巴伯在滑冰之前按照父亲的教导问电脑冰面厚度是否可以撑住自己时,电脑的回答是“Yes”,而正当他欢快玩耍的时候,湖上的冰破了,巴伯葬身湖底。

第二诫:讲述了妇人瓦伊达在两难境地中做出的选择及由此带来的出人意料的结果。

第三诫:雅努什已经结婚了,但他有一个情人艾娃。在他们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雅努什幡然悔悟,决定离开艾娃。可在圣诞前夜,艾娃却来到他的家,要求他陪着自己去找失踪的丈夫,雅努什只好答应她的要求,而他不知道,这也正是艾娃对生命的赌注……

第四诫:讲述了关于一个家庭——早已死去的母亲、父亲、暗恋父亲的女儿之间扑朔迷离的血缘关系的故事。

第五诫、第六诫此处略。

第七诫:梅依卡上中学时同老师波伊特尔有了私生女,但最后被老师抛弃了,为了自己的前途,她把女儿玛嘉交给自己的母亲抚养,所以玛嘉从小就一直喊外婆为妈妈。几年过后,当梅依卡想要回玛嘉时,却发现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第八诫:伊丽莎白的心中一直有块阴影——她是犹太人,二战中父母都被关进了集中营,而一对年轻的夫妇拒绝救助她……多年之后,伊丽莎白才知道事情真相,原来那对夫妻之所以放弃救助,是因为有情报说伊丽莎白是盖世太保设下的诱饵,而他们事后才得知情报是假的……

第九诫:凸显了夫妻间的信任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怀疑痼疾之间的矛盾。

第十诫:亚瑟和杰西的父亲死了,留给他们的财产是生前最钟爱的一堆邮票。可不久之后,他们却发现家中的邮票不翼而飞,兄弟俩开始互相猜忌,各自向警探流露出对对方的怀疑。可当他们最终发现真正的盗贼时,不禁羞愧难当。

电影幕后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
人的一生无法离开法律或契约的规范和约束,传说中,《摩西十诫》是上帝留在世间的惟一文字,它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的30份文献之一。如今它已超越了宗教上的意义,对人类的道德和法律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传说上帝耶和华将10条诫命用指头刻在了玛瑙石板上,传给了摩西,要求希伯来人时时事事都必须遵照这10条诫命,对其中任何一条诫命的违反都会被认为是对整个诫命的侵犯。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让希伯来人12支族都设立了祭坛,并且建造了约柜,以此供奉十诫。摩西还把羊血撒在众人身上,以示他们同上帝耶和华立下了誓约。

摩西十诫虽然只有短短的10条基本的诫命,但字字珠玑,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智能和哲理,涵盖了人类的信仰、交际、生活等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十诫的含义已超越了宗教的层面,得到多方升华,我们可以从宗教和现代的双重角度对古老的十诫进行新颖的阐述:

生活中充满着诱惑,随波逐流有时会让你感到轻松,但那只是表面现象,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有信仰;

你崇拜他人、你听从领导者,这些没有什么错,但无论如何你要分清是他的伪装还是他的本质吸引了你;

打着他人的旗号会让你感到威风八面,众人也会对你另眼相看,但无论如何狐假虎威的行为会让你跌得更惨,你要顺应生活;

你拼命工作只是为了追逐金钱,自以为找到了安全感,但无论如何忙碌不代表你生活的全部,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认为父母的关爱永远是束缚个性发展的绳索,无法说出这想法有多么幼稚,无论如何家庭的和谐才是成功的一种重要标准;

你若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必须爱惜他人的生命,无论如何你要爱人如己,亵渎他人等同亵渎自己;

一切都是平衡的,放纵于肉欲的快感必然引起精神的堕落,无论如何都要守护好身心的纯洁;

巧取豪夺会让你很快地获得丰厚收益,但你也要知道无论如何不当得利不能长久;

或出于一己私利,或屈服于强权,你可能会说出虚伪的言辞,但无论如何作伪都不能让你获得最终的胜利;

你有企图心是无可非议的,你有进取心也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无论如何你不能忽略贪婪与上进之间的分野……

当电子时代到来时,人们一味地追求不受限制的“自由”,可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生活缺乏一个真正强有力的信条和原则作为支撑,殊不知所有的自由都应该在一定的规范下才会有意义,缺少正确约束的自由只能让人落入生活的泥沼之中。摩西十诫中的诫命不应被理解成束缚人们身心成长的条框,相反它更像一条引导你通向真理、通向美好幸福生活的人生之梯,它的上面是一片清澈广阔的天空,而你是在其中自由飞翔的永恒之鸟。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29.《人鬼情未了》( Ghost)

集浪漫爱情与惊险冲突于一体的现代爱情片
在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探寻阴阳相隔的神秘世界,再现了生死不渝的真情境界

出品:1990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
导演:杰里·朱克
主演:帕特里克·斯维兹/黛米·摩尔/乌比·戈登堡
荣誉:
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一九九○年全美最卖座影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IMDB: 6.7/10( 16750票 )


影片概述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悄然兴起了道德复兴运动,这股浪潮迅速波及到了好莱坞,于是敏感的电影人迅速推出了一批既能迎合大众心理,又能顺应时代潮流的电影作品,如《人鬼情未了》。

《人鬼情未了》是一部杰出的爱情悲剧。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故事的发展放置到一个独特的边缘地带——阴阳界之间,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现代人鬼恋情故事,在银幕上再现了为传统道德观念所褒扬的真挚爱情,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力,弘扬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真善美。
男女主人公苦苦相爱,但终因阴阳陌路不能相见,无法互吐衷情。影片正是借鬼魂幽灵产生了一系列的悬念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让观众沉浸在虚幻与真实之中,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为正义所鼓舞,时而又被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奔放的旋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插曲,它既增强了故事的形式美感,又为真挚的爱情增添了无穷的浪漫色彩,因而至今盛行不衰。

精彩影评
《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人公的隔世情缘会让每一个人感动,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界的一大盛事,因为它使沉迷于血腥暴力和失常性乱之中的美国观众感到耳目一新,或许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身边或自己正在进行着的某种爱情。
                        ——《时代》周刊

你不能否认乌比·戈登堡是个伟大的、天才的演员,她身上确实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喜剧表演的禀赋。有了她的表演,这部爱情悲剧似乎就不那么叫人悲伤了。
                        ——第63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人鬼情未了》讲述了一段超越生死的恋情,堪称是爱情片的经典。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重电影元素的和谐统一,《奔放的旋律》的出现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即使时隔多年相信很多人依然会哼唱出它的曲调和歌词。而影片中特技的运用对观众来说也是很新鲜的,男主人公的穿墙而过、他所拥有的冥界的魔力,这一切确实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评人 吴玉超

偶然看了一部美国片《人鬼情未了》,整夜未眠。我从不知道还有这样沉静的爱情,缠绵、温暖,却绝口不提爱你,待到肉身不再,空余一副灵魂,才千辛万苦,一路找寻,只是为了再触摸一次爱人的肌肤,亲口说一句“我爱你”……那种震撼是不仅仅关于爱情的。
                        ——吴 晶

剧情介绍
萨姆是纽约华尔街的一位股票经纪人他的女友莫莉是一位艺术家,两个人深深地相爱着。卡尔是他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卡尔的帮助下,萨姆和莫莉搬进了一座旧阁楼,他们把它装修一新,进行着结婚前的准备。在一次看戏归来时,萨姆和莫莉受到了歹徒的抢劫。萨姆在搏斗中中熗身亡,莫莉悲痛欲绝。萨姆的肉体死亡了,然而他的灵魂却作为他的另一种形式存在着,他可以看见一切,但谁也看不见他。

萨姆发现了谋杀自己的凶手威利,为了报仇,他找到通阴阳的灵媒——黑人女巫奥达,恳求她的帮助。于是在奥达的努力下,莫莉相信了萨姆灵魂的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萨姆发现卡尔竟然和威利在一起,原来,卡尔利用电脑盗窃巨款从事毒品交易,被萨姆无意中发现,临时改变了密码,为了得到这密码,卡尔雇威利杀死了萨姆。萨姆悲愤极了。

卡尔又来到萨姆家,他诱惑莫莉,情急之下,萨姆的灵魂撞倒了同莫莉合影的镜框。莫莉顿时恢复了理智。在萨姆的指引下,奥达取出了巨款,并捐给了修女。萨姆惩罚了凶手威利——他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死了,一群厉鬼立即把威利的灵魂拖进了地狱……

萨姆和奥达把一切都告诉了莫莉,莫莉却将信将疑。这时卡尔追来了,他用熗逼着奥达要支票,并以莫莉为人质,萨姆用自己的力量同他搏斗着,这是幽灵对恶人的复仇。卡尔倒下了,破碎的玻璃刺穿了他的胸膛,他死了,厉鬼们把他的灵魂也拖进了地狱……萨姆终于完成了心愿,他要前往天堂了。在消失之前,莫莉终于见到了显出身形的萨姆,两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电影幕后
穿越时空的爱恋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是天空中飘过的云朵?还是涨潮后留在沙滩上孤苦无依的贝壳?

或许爱情是一种亲身的体验,需要两个人的真切付出和感悟,它是一种任谁都说不出的感觉,100对恋人沐浴在爱情中就说得出100种感觉:有浪漫的,有痴缠的,有绚丽的,有伤感的,有隽永淡雅的,也有人鬼殊途的……世事沧桑,人潮汹涌,相信爱情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乏味庸常的现实生活和多姿多彩的银幕爱情使爱情的信仰者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橘红的温暖和粉色的浪漫只存在于虚幻的光影世界中,越多的美丽色泽和感人画面,越反衬出这种爱的虚拟性质,即便不虚伪,起码也遥不可及;如果身边有爱,那绝不是电影中的样子,在大多数情形下,它呈现的是电影不愿表现的苍白和平庸。

然而,看过电影《人鬼情未了》后,你还是这样认为吗?还记得影片的结尾处吗?当萨姆的灵魂即将升天时,他的原形显现了,“萨姆!”莫莉含泪呼唤着她的爱人,现在她能够如此真切地看见萨姆了。这是上天的美意,是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上天。萨姆深情地亲吻着莫莉,现在的他不再怯于表白自己的爱了,他终于说出了“我爱你”,然后他的肉体毁灭,灵魂飞升,升入一片光体之中……

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说,刹那的光辉是不能够代表永恒的。然而在寂静的夜晚,在风尘仆仆的望不断的天涯路上,在心灵深处发出的震颤,刹那间便成为了永恒。人鬼情未了,既然人是有灵魂的,那么生生世世的守候,就成为爱人们誓言的延续,人鬼恋情,灵魂之约,那一刻,即使阴阳相隔,缠绵的爱情依然无法阻断。

《人鬼情未了》体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男女双方深情相恋,但一转眼却又生死两茫茫。片中的超现实的爱情故事并不罕见,可是从没有哪部同类影片拍得如此情深意切、让人回味无穷。爱情的温馨气氛完全驱散了人们对幽灵的恐怖,让人感觉到的惟有超越生死的柔情。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0.《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多元化地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
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情调融为一体的伟大史诗
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出品:1990美国Tig公司/美国Orion公司
导演:凯文·科斯特纳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玛丽·麦克道尼尔
荣誉:
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七项大奖/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全美电影评论家联合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个人成就特别奖
IMDB: 7.7/10(25302票)

影片概述
《与狼共舞》是凯文·科斯特纳的导演处女作。该片耗资1800万美元,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堪称是一部大型的西部史诗巨片,同时,它也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配有印第安语字幕的影片。

在《与狼共舞》的首映式上,科斯特纳邀请了许多印第安人观看影片。3个小时过去了,电影院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在此之前,西部片早已不受重视,甚至有人宣告西部片的时代再也不会到来,而凯文·科斯特纳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为《与狼共舞》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活力,使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影片成功的真正原因应归结为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电影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它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精彩影评
凯文·科斯特纳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电影大师,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真正坚持原则的人,他关心和同情身处困境里的努力奋斗的人们,并且乐意帮助他们。就是这样,他才有勇气在西部片不景气的时刻拍出电影《与狼共舞》,他说:“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他自信它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支持,果然,他成功了。
                        ——《时代》周刊

这部影片在形式上是一部西部片,而在内容上却是一部历史文化片。它展示和颂扬了印第安人的灿烂文化和优秀品质,揭露了白人在西部拓荒过程中对印第安人进行的种族灭绝的血腥罪行,同时通过一个白人背叛自己原有文化的历程,热情讴歌了跨越两种文化的友谊与爱情。总之,它是多元主义文化观在电影界的一次成功折射。
                        ——《新闻周刊》

《与狼共舞》以“修正主义”的角度演绎了一段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影片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值得人们反思。
                        ——影评人 吴立申

剧情介绍
南北战争中的英雄邓巴中尉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骑着战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邓巴,他决定在无人的哨所中住下。邓巴独自过着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这无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他发现总有一只狼在周围出没,但它好像并无恶意,而是好奇地关注着这里的一切。由于它的两腿前端呈乳白色,好像套了一双袜子,于是,邓巴便称它为“双袜”。在这荒野上,双袜和西斯科是邓巴最忠实的伙伴。

有一天,邓巴正在河里惬意地游泳,被一个印第安人——苏族人的巫医“踢鸟”发现了。回到苏族的营地后,踢鸟向部落首领“十熊”报告了看到白人的情形。部落里对于如何对付这位白人反应不一,踢鸟认为此人能单独在此地立足必有某种法术,或许可以通过他与白人达成约定,而勇猛的武士“风中散发”则不愿容忍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白人的出现。

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女人“挥拳而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在把挥拳而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他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与此同时,邓巴与挥拳而立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熗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所有的苏族人都很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挥拳而立的相爱和结合。邓巴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决定同苏族人一起生活。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对方看到印第安人装束的邓巴就开熗射击,爱马西斯科死了,邓巴也成了囚犯。邓巴为印第安人的辩护招来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他们认定邓巴是叛徒,并派一队士兵押送邓巴回海斯要塞。苏族人发现了这一情况,他们消灭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双袜也受了伤。

严冬来临了,苏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来。为了不连累苏族朋友,邓巴谢绝了挽留,带着妻子挥拳而立离开了苏族人的村落。18年后,苏族人被迫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放弃了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

电影幕后
一首对美国西进历史的挽歌
西部片曾经在好莱坞甚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以金戈铁马的豪情和气吞山河的魄力贯穿在美国的电影发展史上,重现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历史和篇章,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但在80年代后,新好莱坞时代似乎不再青睐西部片,而城市警匪片、太空科幻片等新的类型片,则接过了西部片的题材与手法,争取了年轻一代的观众。

1990年,勇敢的探索者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并主演的《与狼共舞》在西部片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横扫当年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它不但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西部英雄的缅怀和关注,更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点,把旧西部电影中被忽略和丑化的印第安部族作为主要角色,重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

影片在银幕上第一次完整地再现了一个世纪前印第安人质朴纯真的生活,对美国政府犯下的灭绝种族、毁灭印第安文化的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对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主题进行了革命性的冲击,科斯特纳抛弃了西部片的怀旧色彩,全片张扬着一种全新的自我意识,使西部片在好莱坞重振雄风。

在接近4个小时的激情演绎中,凯文·科斯特纳表现出令人敬佩的专业操守和专业水准,他不但在影片的取材上大胆颠覆以往白人至上的西部电影传统,更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彻底打破了种族界限,以平等的角度对少数民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淳良质朴、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进行了赞美,并对和平共处、友爱互助等民族相处之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使充满浪漫主义的跨种族爱情故事感人肺腑、意义深远。影片中甚至对西部开拓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疑问,对野蛮的战争和争斗进行了控诉。《与狼共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和深刻内涵不但得到主流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少数部族中,尤其是印第安土著中引起的反应更是空前激烈,凯文·科斯特纳也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1.《情人》(Amant, L')

一段伤感而唯美的异国之恋
一段大胆、炽烈、郁闷而又无奈的叛逆恋情
一堵无法逾越的经典叹息之墙

出品:1991 Renn Productions
导演:让·雅克·阿诺
主演:梁家辉/简·玛琦
荣誉:
法国戛纳电影节入选影片之一/法国一九九一年度《电影手册》佳片之一
IMDB: 6.4/10( 1668票 )


影片概述
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在她曾经的中国情人去世12年以后,写下了小说《情人》,她以饱含深情、疯狂而又肆无忌惮的文字回忆了自己16岁时的那段异国之恋,小说在1984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情人》是杜拉斯的巅峰之作,它对故事和其他生活的描写具有音乐一般的韵律美,使这部小说成为了备受推崇的现代小说范本,后来此书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风行世界。

1991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影片由曾获香港金像奖及台湾金马奖的影帝梁家辉和法国年仅15岁的模特简·玛琦主演,其艺术性的镜头令人叹为观止,上映之初即打破了法国影片的票房记录,并入选戛纳电影节,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情人》讲述了一段注定没有归宿的爱情,这段感情被演绎得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到头来却又让人痛彻心扉。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世间男女的关系——男人和女人都是要在对方的瞳仁里才能看见自己的,世界只有在男人和女人的对视中才能达乎完整。

精彩影评
杜拉斯的《情人》聚焦于个人的心灵史,折射着人生与社会的现实,具有着洞烛世事的人性的亮度与意义。其间的情感力量充满着巨大的活力,在时间的长河里生生不息,令人惊叹。肉体的欢爱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情感的审美在时间与距离中显得恒久、真实而又可贵。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

凭良心说,除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几年来没读到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我喜欢过不少小说,但这些小说是帮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的,而《情人》解决的是有关小说自身的疑惑。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韵律。书中的和生活中别的事件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使我完全满意了。
                        ——著名作家 王小波

法国电影一直以其骨子里的优雅、细腻成为世界电影中的贵族,虽然这个贵族一度艳丽精致的蕾丝外衣如今已暗淡了不少,但绝没有人在提及世界电影时会遗忘法国。法国电影有时真实得近乎赤裸裸的风格使得它自身走向人性的极致,就像《情人》那样,它绝对是一部惊世之作。
                        ——佚 名

《情人》描述了一段颇具东方情调的异国之恋,它以其悠远如诗的抒情风格再现了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分离的无望爱情。影片公映后,梁家辉扬名世界,在法国,在英国,在日本,不计其数的女性为他痴迷,把他封为“法国王子”。梁家辉是这样笑谈“王子”这个称号的:“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一个30多岁的白马王子呢!”
                        ——影人评论

剧情介绍
在1929年的越南是法国殖民地,因此在越南的土地上有很多法国人,简就是一个15岁的法国少女,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每逢假期简便回家,母亲办了一所很小的学校,收入甚少.简有两个哥哥,大哥比尔吸毒成瘾且横行霸道,二哥保罗生性懦弱,常受大哥的欺负.一天简一如往常一样告别母亲乘上渡船回学校.在船上遇到一个坐黑色大轿车的阔少爷东尼.东尼是华侨富翁的独生子.东尼喜欢这名白人少女便去搭讪,俩人便搭上了.简在寄宿学校里知道有的女生在外卖淫,她也想找个有钱人试试,因此很主动与东尼交谈,上岸后两人逛了西贡,还一起上馆子吃中国饭菜.东尼并用汽车送她回学校.第二天刚放学,黑色汽车就等在校门口了.
  简和东尼很快就坠入爱河.东尼把简带到他的公馆,这是中国富人们常用来金屋藏娇的地方.他俩在这里幽会、洗澡、玩耍.有时晚上也不回学校,校方只好通知她的母亲,简向东尼要钱给母亲,母亲太需要钱了,维持生活需要钱,还清比尔欠鸦片馆的债也要钱,母亲告诉校方给简自由.比尔知道了妹妹的事扬言要打死她俩,东尼请简的一家人到豪华的饭店吃饭,吃完饭后又去舞厅跳舞,可是比尔见到东尼与简跳舞马上凶相毕露,威胁东尼要打架,被母亲劝住.后来比尔被送回法国去了.
  东尼很爱简,虽然简经常说,她不爱中国人.东尼向父亲提出和简结婚的要求,父亲不同意,让他娶门当户对的中国妻子,否则就把东尼赶出家门.
  东尼终于和他不爱的女人结婚了,他心如死灰.简和母亲也要回法国去了,临行前再去公馆,人去楼空,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她不再自信地认为自己不爱中国情人,恐怕是她的人生途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真情.

电影幕后
川流不息的湄公河,宽阔的河面,喧闹的渡口……这一切都是1929年越南码头的情景。当时的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在越南的土地上有很多法国人。在开往西贡的渡轮上,一名15岁的法国少女头戴一顶很奇特的男式礼帽,凭栏而立。她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每逢假期便回家,假期结束再返回学校。她的家境很不幸,没有父亲,母亲的收入也很少,大哥皮埃尔吸毒成瘾且横行霸道,二哥保罗生性懦弱,这种家庭环境常常使她感到窒息。

一辆黑色的豪华轿车驶上了渡轮,打断了少女纷纭的思绪。从车上走下来一位阔少爷——东尼,他是华侨富翁的独生子,刚从巴黎归来,奉父亲的命令完婚。东尼已经注意了少女很久,他缓缓地来到她身边,用流利的法语同她交谈,他们相识了。东尼用车将少女送到了学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每天都守在少女的学校门口。一个星期四的下午,黑色轿车又来到了学校,少女终于上了轿车,随东尼疾驰而去。

东尼把少女带到了一幢幽暗的住宅里。他并不掩饰地告诉少女,这里是他经常同女人幽会的外宅。从此,两个人陷入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情欲纠葛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约会,一次又一次地结合。由于少女常常夜不归宿,校方通知了她的母亲,但母亲太需要钱了,少女向东尼要钱给母亲,母亲则告诉校方给女儿自由。

东尼真心地爱上了少女,虽然少女经常说她不爱中国人。东尼向父亲提出结婚的要求,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他强迫儿子娶门当户对的中国妻子,否则就要把他赶出家门。受到打击的东尼从此开始酗酒、吸毒,彻底地颓废下去。不久,他同一个并没有感情的中国女子结了婚,盛大的婚礼完全按照华人的传统,分外热闹、排场。少女在远处目睹了婚礼的全过程,沉默无言。

东尼为少女的大哥皮埃尔还清了鸦片烟馆的债,还为他们预定了船票,送他们一家回法国。少女在临行前约东尼再去他们从前约会的那幢屋子,但东尼没能赴约。人去楼空,少女孤独地躺在那张大床上,心中泛起莫名的惆怅……在回国的渡轮上,少女突然潸然泪下,不再自信地认为自己不爱东尼,因为她突然醒悟到,东尼恐怕将是她一生中最挚爱的情人。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2.《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一部让人惊心动魄的侦破片
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
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

出品:1991美国Orion影片公司
导演:乔纳森·戴米
主演:朱迪·福特斯/安东尼·霍普金斯
荣誉:
美国百部经典影片之一/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五项大奖
IMDB: 8.5/10(99340票)


影片概述
恐怖片是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类型片之一,然而长久以来,它却难登大雅之堂,与奥斯卡等电影大奖一直无缘,不过好莱坞的电影大师从未放弃过对理想恐怖片的追求和对奥斯卡的冲击。终于,在第6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好莱坞电影导演乔纳森·戴米以恐怖片《沉默的羔羊》当之无愧地赢得了5项奥斯卡大奖,使好莱坞的恐怖片在奥斯卡角逐中扬眉吐气,争得了应有的地位。

《沉默的羔羊》根据著名小说家哈里斯·托玛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影片故事继承了好莱坞恐怖片的传统,然而影片的叙事方式却突破了恐怖片的模式,它颇具匠心地将恐怖片与侦探片巧妙地结合成一体。虽然影片的场景设置以封闭的室内环境为主,缺乏激烈火爆的动作性,但由于采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和现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方法,使得整部影片的情节扑朔迷离,将观众引入了一个象征性的人类潜意识的世界。影片通过探索人物心理疾患,试图探寻当代美国社会恐怖的根源,这使得影片的主题得以深化,寓示了好莱坞文以载道的策略。

精彩影评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具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影片,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娱乐片。它的艺术性也很为人称道,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它能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
                        ——第64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除了恐怖气氛的营造,影片的社会命题也很有嚼头。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影片一直在寻找人类社会的恐怖之源,最后得出了一个“由于秩序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反过来危及秩序的犯罪病例”的结论,这使得影片从另一层面上讲又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华盛顿邮报》

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说”并不为过,在100多天的翻译中,我就历经了噩梦的折磨,几度在半夜醒来而感觉着恐惧的缠绕。人是奇怪的动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偏要去闻去见,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为恐怖小说却依然要来阅读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与小孩子既怕又渴望听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觉着一种异样的刺激或颤栗。
                      ——《沉默的羔羊》小说翻译者 杨昊成

剧情介绍
克拉丽斯是联邦调查局的见习特工。她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凶手是一名专剥女性的皮的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迄今为止,受害的女性已达5人。克拉丽斯的任务是去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此获取罪犯的心理行为资料来帮助破案。

汉尼拔被关在地牢里,他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但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并且是个食人狂,他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供自己分析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的思维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她临阵败逃了。不久,警方又发现了一具女尸。根据验尸分析:凶手使受害人活了3天,死前没有强暴或虐待的迹象,凶手喜欢身材较胖的女子,常常把她们饿得皮肤松弛之后才杀死。克拉丽斯又发现了两个新的线索:其一,死者背部被剥去了两块菱形的皮;其二,死者喉咙里有个小手指大的虫茧。据昆虫专家分析,这是源于亚洲的一种蛾,被称为“地狱昆虫”。

又有一位女子被绑架了,这一次是参议员的女儿。克拉丽斯向博士求助,博士仍对她进行心理分析,克拉丽斯说出童年的最痛苦的回忆是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日子,她寄住在办牧场的姨母家里,可是两个月后就逃走了,但从此常常听到羔羊的惨叫……

博士提示克拉丽斯,蛾的特征是变,由虫变成蛹,又由蛹变成蛾,“野牛”比尔也想变,由于童年时遭到过继母的虐待,比尔产生了一种变态心理,他去过变性手术中心,但是遭到了拒绝……他们的谈话被主治医生齐顿窃听去,他想抢头功,于是对汉尼拔进行严酷的审讯,然而一无所获。克拉丽斯闻讯赶来,经过一番心理分析,汉尼拔了解了克拉丽斯为什么总会听到羔羊的惨叫,可正当博士要说出凶手的名字时,齐顿带卫兵赶来把克拉丽斯架走了。不久,博士利用齐顿丢下的圆珠笔做成钥匙打开了手镣,杀死了卫兵,逃之夭夭。克拉丽斯一个人继续寻找线索,逐渐把对象锁定在一个叫詹米·冈的人身上,因为他曾在海关提过一箱来自苏里南的活毛毛虫,还去过变性中心。

克拉丽斯找到了“野牛”比尔的住处,她和凶手在阴森的地下室里发生了激烈较量,最后克拉丽斯击中了比尔,救出了参议员的女儿。“野牛”比尔被击毙了,然而更危险的人物却又出现了。在庆功会上,克拉丽斯接到了汉尼拔博士的电话,电话挂断后,汉尼拔戴着墨镜,无声地进入人流,寻找他的猎物——齐顿去了。

电影幕后
为什么是羔羊
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一直心存着这样一个疑虑,就是这么一个恐怖的故事,为什么竟取了“沉默的羔羊”为名呢?影片虽然在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几次提到“羔羊”一词,可自始至终“羔羊”的影子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所以直到翻译此书之前,对此一直不甚了了。

前不久拿到小说,花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后发现,“沉默的羔羊”实际上应当译做“羔羊的沉默”,也许从女主人公克拉丽斯的身世来分析“羔羊”更为妥帖。克拉丽斯的父亲是家乡小镇上的一名巡警,后以身殉职。于是,克拉丽斯被送往姨母家中寄养,当时她只有10岁。姨母和姨父是牧场主,主要饲养羊和马,可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们宰杀后被做成胶或肥料,活着拉走的则将成为狗的食品。克拉丽斯发现这一切后,一颗童心受到强烈的刺激,羔羊凄厉的叫声从此便长久地萦绕在她的耳边和心里。这一情节在全书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但它却是克拉丽斯童年生活的一个创伤。

在同博士汉尼拔接触的过程中,博士要她“投桃报李”,即要她提供经历给自己分析,以此作为追捕“野牛”比尔的条件,于是克拉丽斯深埋在心底的那段往事就这样被博士一点一点地挖出来。汉尼拔是心理分析的高手,他知道克拉丽斯现在心中时不时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征了这些人在孤苦无援中所发出的呼号。尤其当克拉丽斯看到被凶手杀害的女性后,所有的一切便凝聚到一个声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只要这声音一天不止,克拉丽斯就不得安宁,就会做噩梦。自然,克拉丽斯最终成功了,她逮住并击毙了“野牛”比尔,所以她终于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为羔羊已经安静了”。

这大致就是这个令人发怵的故事与“羔羊”之间的联系。电影的片名“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更令人深思,请注意其英文名称使用了复数,即lambs。《圣经》中说,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影片正是借这一典故告诉观众,羔羊不光是寓示着某一个单个的人,所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亦都如是,而在那沉默背后则也许正潜伏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恐怖与危机!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
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出品:1991中国杨德昌工作室
导演:杨德昌
主演:张 震/杨静怡/王启赞
荣誉:
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第三十八届《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外国导演奖/第四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评审团大奖
IMDB: 8.1/10( 172票 )


影片概述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导演杨德昌只是从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这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切都随着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结束,小四最终走向了极端,他的青春也结束在牯岭街上。

在影片里,杨德昌设计的是一种现实的残酷,一种针刺破气球的瞬间的停顿,一种把悬在半空的理想剥个一丝不挂的血淋淋。所以当他把这幅60年代台湾的社会图卷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时候,人人都震惊于那灰暗绝望的年代。

杨德昌也许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那毕竟是他成长过的年代和他深受影响的氛围,于是透过光影的魔术,他重新去检视回顾,那政治的、文化的、两性的、同侪之间的各种压抑与亟欲突破的挣扎,都在片中重构的世界里仿佛活了过来。

精彩影评
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着杨德昌本人的投影。小四对60年代的台湾社会的观点正好代表了杨德昌本人的观点,小四父亲所经历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杨德昌本人要传达的一点政治讯息。本片中不时出现的坦克车,就正有上述的暗喻,电影里的美国流行曲,少年帮派举办的舞会,显示了60年代台湾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之深。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在夜间发生,主角好比身处于一个蒙昧不明的黑暗时代,身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本片的话,导演的用心也许更见明显吧。
                        ——香港《明报周刊》

杨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离处理全面物化社会下的人际冷漠感,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一大批纯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着逝去的60年代,杨德昌投射出对过往不可复见的纯洁性的追怀,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与纯真梦想都一再为迈向利益世故的社会所摧毁,成为时代的祭品。“少年杀人”此时已演变为“时代杀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题于是再现,小四只是被推向暴力极端的牺牲品而已。
                        ——著名影评人 焦雄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述手法严峻而含蓄,电影语言丰富深邃,以复杂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浓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现强度。导演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影片疏离而压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态的内核,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
                        ——网友 黄小邪

剧情介绍
60年代初的台湾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浑浊的空气里也流动着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在城市上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着他们各自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在这个城市奔波忙碌着。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了一个个被人们称为“眷村”的小村落,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他们成长着,并且拉帮结派地出来混,“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逐渐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头。

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家里共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重担,放弃出国的愿望;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卑忍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里最小的小妹是个发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小明。小明父亲早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过早地成熟,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
由于帮派之间的纷争,哈尼一个人去对抗“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山东推到了火车轮下。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小明的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马司令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变形的早熟的少年,小明又移情于小马。

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而小明与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被判了16年徒刑。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电影幕后
不是偶然
“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主人公小四一开始徘徊在各种争斗的边缘,基本上处于旁观状态,在各种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动地卷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为最后的杀人者。影片中的故事看似很偶然,但杨德昌是位极有野心的艺术家,他并不满足于线性地描写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为借口一刀捅入社会的心脏,鲜血淋漓地刻画了60年代台湾转型期的社会风貌,由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体框架,即以小四一家为代表的自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台湾人。有能力表现这一主题的台湾影人不止杨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杨德昌能拍出既热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惨烈味道。

小四的兄弟姐妹
总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有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也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像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小 四
对于小四来讲,周围的一切都是残酷的。家庭,本来奉公守法的父亲却突遭横祸,一个完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学校,官僚的训导处长(那个最让人恶心的老头)不公正的对待;朋友,最铁杆的朋友之一小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这一切不是哪个少年人承受得了的,于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对抗这个世界。小明很聪明,她死之前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不改变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于是,小四一头撞向了这个世界充满各种游戏规则的铜墙铁壁,或者说这些铜墙铁壁挤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间,把他活活地压死了。

小 明
小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小明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也是她惟一的亮色,而这惟一的一星光亮,最终还是被她自己掐灭了。

青春?青春!
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16年。小猫王拿了自己录制的磁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垃圾箱。空气中传来小猫王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Do you miss me tonight? ”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我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杨德昌鲜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4.《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反映着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
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一部绚烂、令人陶醉的史诗

出品:1992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陈凯歌
主演:张国荣/张丰毅/巩 俐
荣誉:
第四十七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IMDB: 7.7/10( 2733票 )


影片概述
《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的第5部影片,它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两岸三地电影人合作拍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影片充满激情地叙述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极具张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不仅具有纵深的历史感,更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掺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盘旋纠错地展现出来,兼具细腻的男性情谊与史诗的格局。

“霸王别姬”本是一幕历史逸话,而在这里,它演变成一段梨园的血泪,一缕梨园的风气,一幅时代的画卷,一个历史的烙印。主人公也由两个痴情男女变换为两个相互重叠的男人——段小楼与程蝶衣,他是花脸,他是青衣,他的坚毅和他的温柔,他的唇吻轮廓刚毅凝固,他的眼角眉梢爱意满溢,他是叱咤纵横的霸王,他是从一而终的虞姬。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那一个苍凉的手势——天黑前最后一幕灰蓝,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花雪月,是那些随风飘远的红颜遗事……

精彩影评
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霸王别姬》一片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

很多大导演都拍过同性恋题材的片子,这些严肃的艺术家并非猎奇,而是因为他们探索人性找到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起点,因为艺术关注的是人类视野之内的一切事情,对于艺术来说,从来没有表现的盲区。在《霸王别姬》里,同性恋题材的展现可以视为电影艺术对世俗禁区的突破,也可以反过头来,视做社会开放所带来的边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无论如何,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国际反响之强烈,所体现的异质的声音之高扬,必将带来传统行为方式与道德观念的裂变,对社会的进步和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新闻周刊·让爱变得真切勇敢》

《霸王别姬》的成功来自故事,来自人物,来自导演,来自戏里戏外不能分割的爱恨纠缠。这样的电影看一次就是一次消耗,回头张望自己和命运的连接时,前生来世的惊觉轮回是不能用言语描述的。
                        ——台湾青年网络作家 藤井树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高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巨作。
                        ——《纽约时报》

剧情介绍
《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原著小说,描述的是新旧社会梨园里一段凄婉悱恻的“爱情”故事,影片并不着重记述风云变幻的世事更迭,而是以野史般的笔触渲染近半个世纪的一段情愫……它描述了老北京的两个京剧艺人在时光流转的岁月中,在艺术上、心灵上的阴晴圆缺,以及那被情感爱恨纠缠的欲说还休的迷离人生……

20世纪20年代,9岁的小豆子随着做妓女的母亲来到关家科班,恳求关师傅收留他学京戏。小豆子眉清目秀,却长了六指。六指是不能当京剧演员的,母亲狠下心来用刀切掉他那根畸形的指头,因疼痛和惊惧而惨叫的小豆子被按倒在祖师爷的香案前完成了入梨园行的仪式。同科班的孩子虽然都出身贫寒,却都歧视这个妓女的儿子。惟有大师兄小石头对他怜悯关照,豪情仗义的小石头成了小豆子的偶像和保护神。

关师傅让小豆子学坤角,让他念“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虽然对于这种性别颠倒的意识他曾做过本能的抗拒,但在戏院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小豆子最终接受了“女娇娥”的角色。在棍棒的威逼之下,小石头、小豆子的技艺有了长足进步,第一次在太监家唱堂会合演《霸王别姬》获得满堂彩。不久他们都成了红极一时的名角,小石头艺名段小楼,小豆子艺名程蝶衣。他们的演出也获得了热衷于“捧角”的权势人物袁四爷的青睐。

慢慢地,程蝶衣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混淆之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对师兄的友情逐渐发展为同性之爱,在他的心里,段小楼就是霸王,自己就是虞姬。他和师兄相约要演一辈子《霸王别姬》。

可是,一个青楼里的风尘女——菊仙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她对段小楼以身相许,使程蝶衣的理想被践踏,他把自己用屈辱换来的、师兄向往已久的名贵宝剑赠给了段小楼,并声称同师兄分道扬镳。然而在关师傅的召唤下,师兄弟二人再次合作。抗战胜利了,国民党伤兵大闹戏院,抓走蝶衣。为救蝶衣小楼和菊仙四处奔走,但由于误解,二人再度分手。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段小楼成了牛鬼蛇神。在群众斗争大会上,师兄弟和其他挨斗者一律戏妆示众,小楼忐忑不安,蝶衣却宛如当年那样精心为霸王色脸。在造反派的威逼审讯下,师兄二人相互揭发“罪行”。段小楼首先被迫揭发蝶衣,将他历史上的丑行和美丽的幻想都作为“罪行”抖露出来。震惊而惶惑的蝶衣以牙还牙,他认为小楼背叛的根源在于菊仙,大骂菊仙是“臭婊子”。段小楼又被迫表白:“她是妓女,我不爱她。”菊仙承受不了打击,最终上吊自尽。

时光总要流逝,一切都成为往事,“四人帮”被打倒了,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分离了22年的舞台上最后一次合演《霸王别姬》,程蝶衣唱罢最后一句,用他送给段小楼的那把注满他感情和幻想的宝剑自刎了,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最终实践了他的人生和艺术理想,虽然那理想是已经破碎了的。

电影幕后
当爱已成往事
当年作家老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而自杀时,得到过许多人的理解和同情,同是作家的冰心说:“我觉得(老舍自杀)很可能,因为他这个人脾气很硬。我总觉得他一定会跳水死,他的小说里死的人差不多都是跳水。我想,他这个人受不了多少委屈,他受欢迎时,听的全是称赞的话,他也惯了,他被人打是受不了的。所以我听说他死,一点都不奇怪。”

所以陈凯歌在听说张国荣自杀的消息后痛哭失声,说:“他真的成了程蝶衣了。”或许张国荣一生都没有出戏。

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从容、坦荡,而又惊世骇俗,他对人们公开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可丝毫不影响女人对他的眷恋,男人被他征服。他唱着自己的心声,演着自己的戏梦人生,生动,又恰如其分。他追求完美,所以他永远不悔地追寻。他好像是那样一种人,不像有的人那样认真,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独立,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纯粹,也许还是一个徒劳的人,一个孤立的人,一个被自己弄得身心俱疲的人,一个怕被别人抛弃的人,一个掩盖住自己的内里不让别人去看,自己也不想看的人……

可是这个世界本不如想像得那样美丽,或许根本就追寻不到他所要的纯粹,在苦苦追寻过后,张国荣终于无能为力。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写过一首小诗,叫做《落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经过淡青的天,经过天的刀光,黄灰楼房的尘梦。下来到半路上,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迎上来迎上来,又像是往斜里飘。叶子尽量慢着,装出中年的漠然,但是,一到地,金焦的手掌,小心覆着个小黑影,如同捉蟋蟀——“唔,在这儿了”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它和它的爱。

或许张国荣就是虞姬,就是程蝶衣,就是——那片落叶。

还记得他在《阿飞正传》中说过的话吗?——“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飞来飞去,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2003年4月1日,在飞了46年之后,张国荣飞过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铿然落地。那千古的唱词,仿佛依然在耳边萦绕——“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派派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35.《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出品:1993美国环球影片公司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演:利亚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
荣誉: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一九九四年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美国导演工会奖/九十年代最佳美国电影之一
IMDB: 8.8/10(106305票)


影片概述
《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精彩影评
它(《辛德勒的名单》)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它的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我们为它颁发奥斯卡大奖,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1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第66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美国前总统 克林顿

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
                        ——德国前总统 罗曼·赫尔佐克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剧情介绍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犹太人的生活从此陷入了黑暗。刚从家乡来到科拉科的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想要借着战争发财,于是他买下一个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他找到犹太人斯泰恩,要他当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在科拉科,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

1943年3月13日,科拉科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辛德勒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决定去找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让他批准将自己的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并向戈特许诺只要能达到目的一定会给他令人满意的报答。

在德军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日子里,辛德勒开设的工厂成为了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1944年4月,戈特奉上级之命要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清楚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他立志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于是他向斯泰恩口授着名单,并用钱买通了戈特和盖世太保朱利斯,买下了自己的工人,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辛德勒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同时,为了向德国军官行贿,辛德勒的工厂几近破产。

1945年,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了,犹太人获得了解放,而作为德国人的辛德勒却要流亡。临行前,工厂中的工人们从牙齿上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面用希伯来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长老代表全体工人写了封信交给辛德勒,万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签名。

辛德勒始终在为自己没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悔恨,可人们知道他已经尽了力……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纪念馆宣布辛德勒为义人,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的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

电影幕后
施义的与受益的
可以说,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与犹太人的融合是一步一步的。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他利用德国人发起的战争诱使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大发战争横财。获取暴利之后,他骄傲地对妻子说:“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

然而犹太人的流血让辛德勒感到了震惊。影片里所描绘的犹太区域的减种惨案是血腥而残酷的——流血的一天开始了,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熗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余下的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出来,从地板下面,从床铺下面,从钢琴中,从墙的夹层里……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熗声,狡猾的纳粹军队从隐蔽处冲出来……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残忍的戈特对辛德勒发着他的谬论:“今天是历史的时刻,今天将会被纪念。600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6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6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

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一样地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身为这场战争的亲临者和目击者,辛德勒开始重新思考价值发生的根据,重新思考记忆发现的见证。于是,辛德勒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战争结束了,德国人失败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价值让世人测度它的财富,“辛德勒的名单”作为记忆让世人缅怀它的历史。

在科拉科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惟一可触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作为犹太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与拯救世界相比,拯救世界不可能抽象地拯救人类,也许会尽可能具体地对待每一条生命。辛德勒后悔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而犹太人却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你已经做得够多。”在那缺乏人性的世界里,施义的与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一段拯救的历史。
发帖 回复